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装置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2961963       资源大小:11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装置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

    “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装置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 中文摘要 汽车是当前重要的工具,汽车的发明和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商品和人员流通。 随着汽车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电子话得程度也越来越高,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汽车电子技术概念。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电子汽车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汽车功能的多元化和便捷化。更重要的是,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汽车安全性能,提高了汽车安全,有利于人身安全。 关键字汽车技术 汽车智能系统 电子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安全 Abstract Automobile is the important tool, the invention of the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 relat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eatly changed the people of transportation, speed up the circulation of goods and people.Along with the c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he modern car, electronic technology used more widely, automobile electronic words hav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degree,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gave birth to the combination of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ncepts.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ar u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ar, promote the func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more user friendly. More importan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car safety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eat improves the safety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the safety car, be helpful for the security of person. Key words: car technology the intelligent system electronic technology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ecurity 目 录 前 沿 3-4 第一章 汽车安全性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1.1汽车安全性的内容 51.2汽车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5-6 第二章 电子技术在汽车行驶安全上的应用 21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 7-922 被动安全性电子技术 9-102.3事故后安全性电子技术 10-11第三章安全气囊、安全座椅、安全带等装置的控制研究 3.1 安全装置介绍 12-163.2 被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 16-21第四章 设计总结 41参考文献 22 42 附录 4.2.1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图 23 4.2.2 全波二倍压整流电路图 23 43 致谢 23“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装置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设计前沿现代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促成了电子汽车概念的诞生和实现,概括地来说当前的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集成传感器:提供用于模拟和处理的信号,而且还能对信号作坊大处理。同时,他还能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动校正,具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保证传感器信号的质量不受影响;嵌入式微处理机已广泛地应用与安全、环保、发动机、传动系、速度控制和故障诊断中。软件技术: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增加,对有关控制软件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并可能要求进一步联网。因此,要求使用多种,并开发出通用的高水平软件,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轿车上多通道传输网络将大大地依赖于软件;多通道传输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的采用,对电子控制集成化的实现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采用这种技术后,使各个数据线成为一个网络,以便分享汽车中心计算机的信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汽车电子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量使用微处理机来改善汽车的性能。随着电控器件在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车载电子设备间的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使的性,温度及车速等信息必须在不同控制单元间交换。由此,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基础构造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系统是很有必要的。集成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向是功能集成化,从而实现更经济、更有效以及可诊断的数据中心。光导纤维: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已使各系统控制走向集中,形成整车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除了中心电脑外,甚至包括多达23个微处理器及大量传感器和执行部件,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等。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加快了汽车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也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为动力而实现的。采用电子技术是解决汽车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一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决定了其在未来轨迹汽车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国产汽车的电子技术应用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厂家,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外合资和国内较为先进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将电子控制装置应用在汽车工业中。国内现在采用的电子装置主要包括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汽车安全性方面的安全气囊,ABS等领域,而且多数为直接引进国外产品组装,国内科研院所目前有关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控制、电控悬架、ABS系统等几个方面,在汽车的电子网络化技术、GPRS导航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要求的逐步提高,当前的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里得到了很好较快较好的应用。汽车智能管理系统就是这一应用的重要体现。车辆智能管理仪(以下简称管理仪)硬件构成主要由CPU,数据存储器扩展电路、IC卡接口电路、GPS接收电路、光电隔离的输入、输出电路、数码相机控制电路、指示灯、蜂鸣器及电源部分组成。采用GPS接收机接收卫星的信号,经过计算后可得出车辆所处的经纬度、行驶速度、行驶方向等参数。管理仪还能够采集与司机操作有关的数据,如刹车、远光灯、近光灯、左右转向灯、喇叭、雾灯、制动气压、车门开关等参数。管理仪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和特殊事件的触发,将有关数据保存入IC(Intelligent Card)卡中。根据这些数据,车辆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车辆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管理,以确定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管理仪还能够对最近15次停车前,每次停车前50秒的所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GPS数据的采集速度受GPS系统的限制,每秒钟记录1次,其他参数每隔0.2秒记录一次。管理仪还具有数码照相机的控制接口,可以根据外部触发信号,对车内的情景拍照。 汽车工业是高科技工业,汽车性能的每一步提升都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电子技术是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技术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有效提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第一章 汽车安全性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1.1 汽车安全性的内容汽车安全性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         1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操纵制动或转向系,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以及汽车正常行驶时保证其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信息正常的能力。又可分为行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感觉安全性、操作安全性。2汽车被动安全性汽车被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和步行者,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力。又可分为车外部安全性、车内部安全性。3事故后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是指汽车能减轻事故后果的能力。是指能否迅速消除事故后果,并避免新的事故发生。4生态安全性生态安全性是指发动机排气污染、汽车行驶噪声和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1.2 汽车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是世界性的灾害,因此汽车交通安全也是世界性的难题。道路交通事故引起人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给国民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诱发交通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受汽车行车速度、道路条件、车辆状况、驾驶员行为、驾驶员的文化素质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人、汽车、道路、环境条件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人是系统的核心,道路是系统的基础。人的因素影响主要是指交通直接参与者的性格、经验或状态等。道路因素的影响是指线路走向、路面状况、交通信号的布置和清晰度,以及交通规则、交通管理措施等。汽车本身因素的影响是指车辆结构和技术状况等。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是指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疲劳、反应能力),对道路因素的影响(雨、雪、风、雾)以及对汽车的物理影响(道路附着条件、转向特性等)。如果把环境条件纳入道路影响因素范围内,可认为道路交通安全主要与“驾驶员-汽车-道路”系统有关。而汽车是该系统中潜在危机性最大的环节,因此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电子技术在汽车行驶安全上的应用近年来,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车安全性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为了满足安全法规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汽车厂商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来改善汽车的安全性能,其中电子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电子技术提高汽车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有代表性的电控装置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驱动防滑系统(ASR)、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电控悬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主动避撞系统、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信息显示系统等。1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Braking System简称ABS)是一种防止制动过程车轮抱死的汽车主动安全装置。ABS系统在制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与路面的滑移,由ABS电控单元做出判断,并通过电磁阀调整制动力的大小,使轮胎滑移率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10%20%),来保证车辆制动时有较大的纵向制动和抗侧向外力的能力,防止可能发生的后轮侧滑,甩尾,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和转向操纵的能力,并能提高附着系数利用率,缩短制动距离,减少轮胎磨损。电子控制汽车防抱死系统是目前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2汽车驱动防滑系统汽车驱动防滑系统(ASR)是在汽车起步和加速时将滑移率控制在一定范围(5%15%)内,防止驱动轮快速滑动,提高汽车的驱动力。ASR在控制中,通过轮速传感器反馈来的信号经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指令,调节发动机的输出转矩,从而调节驱动轮的驱动转矩。目前ASR的装备大多是在ABS系统增设一部分部件的方法来实现,可看成是对ABS系统的完善和补充。3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汽车在制动时,四只轮胎附着的地面条件往往不一样。比如,有时左前轮和右后轮附着在干燥的水泥地面上,而右前轮和左后轮却附着在水中或泥水中,这种情况会导致在汽车制动时四只轮子与地面的磨擦力不一样,制动时容易造成打滑、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能够根据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ABS系统提高制动稳定性。4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是英文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的缩写,中文译成“电子稳定程序”。该系统通常是支援防抱死制动系统及驱动防滑系统的功能。它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ASR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ESP一般需要安装转向传感器、车轮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它可以监控汽车行驶状态,并自动向一个或多个车轮施加制动力,以保持车子在正常的车道上运行。5汽车电控悬架汽车不同的行驶状态对悬架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行驶时需要柔软一点的悬架以求舒适感,当急转弯及制动时又需要硬一点的悬架以求稳定性,两者之间有矛盾。另外,汽车行驶的不同环境对车身高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刚度不变的悬架无法满足这种矛盾的需求。理想的悬架应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和阻力减震,既能满足行驶平顺性要求和操纵稳定性要求,又能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出一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的悬架成为可能,这种悬架称为电控悬架,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电控空气悬架形式。典型的电控悬架系统由电子控制元件(ECU)、空气压缩机、车高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制动传感器、空气弹簧元件等组成。该系统能够根据汽车的瞬时驾驶条件自动调节悬架组件的性能,即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汽车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当悬架电子控制元件收到传感器检测到的转向和制动状况信号后,能自适应地处理车辆的侧倾、前后仰,并自动调整减振器阻尼力,能防止车体倾斜并提高车轮的地面附着力。该系统使汽车更易于控制,具有更好的操纵稳定性。6汽车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简称EPS Electronic Control Power Steering)是为了实现在各种行驶条件下转向盘上所需要的力都是最佳值,而在转向系统上采用了电子控制的系统。该系统在各种不同的速度状况下通过电控转向微处理器自动调整转向盘的操纵力。在低速时和车辆摆放时,驾驶员只需较小的力就能灵活地进行转向,在高速时,能自动使操纵转向盘的力加大。EPS既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及转向灵敏度,又能克服高速转向“发飘”的弊病,保证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7汽车主动避撞系统该系统是辅助汽车驾驶者对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人、车、路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在危急情况下由系统主动干涉驾驶操纵、辅助驾驶者进行应急处理、防止汽车相撞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汽车行车安全。8汽车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汽车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是一种先进的集成系统,它通过中央底盘微处理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和传动系等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底盘微处理器能够接受每个子系统传感器发来的数据,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使车辆的整体水平达到最佳,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9汽车轮胎监测系统汽车轮胎是汽车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影响汽车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在安全性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汽车行驶中若轮胎气压不足,将导致轮胎磨损不均匀,燃油消耗增加,并使稳定性和操纵性变坏,极易发生轮胎爆裂,引发交通事故。汽车轮胎监测系统(TMPS)能实现对汽车轮胎的实时监测,当压力低于安全范围时会给予报警。10其他安全控制系统为了适应汽车高速、安全、舒适的需要,越来越多更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如睡眠驾驶警报系统、司机分神监视系统、视觉增强和夜视系统、导航系统等,为汽车的安全行驶提供了保障。22 被动安全性电子技术 ABS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常规制动,制动压力保持制动压力减小和制动压力增大等阶段。在常规制动阶段,ABS并不介入制动压力控制,调压电磁阀总成中的各进液电磁阀均不通电而处于开启状态,各出液电磁阀均不通电而处于关闭状态,电动泵也不通电运转,制动主缸至各制动轮缸的制动管路均处于沟通状态,而各制动轮缸至储液器的制动管路均处于封闭状态,各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将随制动主缸的输出压力而变化,此时的制动过程与常规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完全相同 在制动过程中,电子控制装置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输入的车轮转速信号判定有车轮趋于抱死时,ABS就进入防抱制动压力调节过程。例如,电子控制装置判定右前轮趋于抱死时,电子控制装置就使控制右前轮刮动压力的进液电磁阀通电,使右前进液电磁阀转入关闭状态,制动主缸输出的制动液不再进入右前制动轮缸,此时,右前出液电磁阀仍未通电而处于关闭状态,右前制动轮缸中的制动液也不会流出,右前制动轮缸的刮动压力就保持一定,而其它未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仍会随制动主缸输出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如果在右前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保持一定时,电子控制装置判定右前轮仍然趋于抱死,电子控制装置又使右前出液电磁阀也通电而转入开启状态,右前制动轮缸中的部分制动波就会经过处于开启状态的出液电磁阀流回储液器,使右前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迅速减小右前轮的抱死趋势将开始消除,随着右前制动轮缸制动压力的减小,右前轮会在汽车惯性力的作用下逐渐加速;当电子控制装置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判定右前轮的抱死趋势已经完全消除时,电子控制装置就使右前进液电磁阀和出液电磁阀都断电,使进液电磁阀转入开启状态,使出液电磁阀转入关闭状态,同时也使电动泵通电运转,向制动轮缸泵输送制动液,由制动主缸输出的制动液经电磁阀进入右前制动轮缸,使右前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迅速增大,右前轮又开抬减速转动。 ABS通过使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循环往复而将趋于防抱车轮的滑动率控制,在峰值附着系数滑动率的附近范围内,直至汽车速度减小至很低或者制动主缸的常出压力不再使车轮趋于抱死时为止。制动压力调节循环的频率可达320HZ。在该ABS中对应于每个制动轮缸各有对进液和出液电磁阀,可由电子控制装置分别进行控制,因此,各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能够被独立地调节,从而使四个车轮都不发生制动抱死现象。 尽管各种ABS的结构形式和工作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通过对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自适应循环调节,来防止被控制车轮发生制动抱死。23 事故后安全性电子技术 汽车事故后安全技术是保障乘员及时救助和减少事故后损失,避免再次伤害。有代表性的电子装置有门锁紧急施放系统、GPS救援系统等。1门锁紧急施放系统门锁紧急施放系统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为了使乘员能迅速地从被撞车辆中救出,车门应能容易打开。其工作原理是当碰撞传感器确认已发生碰撞,系统立即施放门锁。2GPS救援系统车辆发生碰撞后,为了快速救助伤者,必须准确确定事故车辆地点。GPS救援系统利用卫星导航定位,能很快确定车辆方位,缩短了救助时间,降低了乘员的伤害程度。汽车作为现代人类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汽车也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安全等社会问题,其中汽车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世界上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20万人,近几年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由于汽车事故不断出现,造成重大的社会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汽车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各国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近几年,汽车上广泛采用电子技术,装备ABS、ASR、ESP、SRS及VDC等机电产品,汽车的安全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虽然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在增加,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成下降趋势,这说明先进的汽车电子技术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第三章 安全气囊、安全座椅、安全带等装置的控制方法研究3.1 安全装置介绍美国人最看重的十种安全装置:安全带、门锁、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吸能转向柱、前排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和侧面气帘式安全气囊、轮胎、车门防撞梁、碰撞缓冲区、胎压监测 不可否认,和美国相比,抛开性能技术等方面不谈,我们的汽车在安全性方面与之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中国汽车安全程度的低下和安全配置的不足,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国人对于各种安全配置的模糊认识对市场反馈的结果,美国是一个靠调查数据说话的国家,这篇文章依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收集的数据对十种主被动安全"装置"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调查虽然是美国的,但是对于安全意识的提升却是世界性的,让我们看看最为看重生命安全的美国人最看重的十种安全装置吧。1 安全带 安全带是所有的车辆安全系统中最基本的一个。上车、把安全带拉过来,然后"咔嗒"一声系好。很容易,是吗?对,是很容易,可是人们依然会忘记这么做,或者说他们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或者他们反对让法律来"告诉"他们在自己的车里该怎么做。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公平的是现在大部分的新车都会发出各种声音或光信号,提醒人们系好安全带,这样所谓的"遗忘"也就走到终点了。很显然,人们没有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2004年,高速公路上车祸的受害者有55%没有系安全带,而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估计,2002年有14570人从死神手下逃脱,原因仅仅是他们系好了安全带。 安全带的技术进步包括预紧器、力道限制器,以及三点式或四点式的组合等。在撞击的时候,预紧器可以把安全带拉紧,防止由于松懈而带来会造成身体伤害的位移。撞击结束后,力道限制器可以使安全带略微松弛以减轻对车内乘员的压力。2 门锁 对于现代的驾驶员来说,对于门锁的安全意识可能实在过于老生常谈了,这就像提醒他们在寒冷的早晨启动车辆要多踩几脚刹车一样。可是就在几年前,克莱斯勒的小型货车在受到来自后部的撞击时,其后背箱盖很容易被打开。而在一辆载有儿童的车辆里,一扇出乎你意料而打开的车门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的导火索。如果现在的驾驶员还记得这些,他们也许就不会觉得门锁意识是一种古老的东西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制定了汽车工业的门锁、插销和铰链标准。发动机盖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打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发生翻车时车门突然打开,把乘客从相对安全的车里弹出来的例子也比较少见了。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估计,这些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元件在2002年竟然拯救了1398人的生命。3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 简单来说,ESC由一些传感器组成,它们可以衡量车辆对于驾驶员方向盘控制的反应敏感度。如果ESC检测出车辆的反应不正确,系统会在必要的时候向单个或全部四个车轮施加刹车压力进行调解,以保证对车辆的正常控制。有些运动型多功能轿车还另外增加了一个翻滚稳定控制系统,当可能发生翻车时,该系统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出来并相应地自动激活ESC。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认为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将单车撞击事故降低了56%之多。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还估计说,如果所有在路上行驶的车辆都安装了ESC,大致以2003年的14000件单车撞击事故为标准,每年至少可以多出7000人能死里逃生。 插一句,你可能已经发现了,防锁死刹车系统(ABS)并不在我们的清单中。依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观点,安装有防锁死刹车系统ABS的车辆实际上更可能发生单车事故。发生事故的原因比较多,比如不正确使用该系统(点踩刹车),感觉到防锁死刹车系统已经产生反馈所以过早地松掉了刹车踏板,或者错误地认为ABS能够弥补由于粗暴转动方向盘而造成的车身打转。4 吸能转向柱 也许听起来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在2002年有2657人要将其宝贵生命的延续归功于吸能转向柱。吸能转向柱首次被使用是在1968年,在那之前,驾驶员在追尾撞击中会直接撞向汽车前部僵硬的操纵部件,而这些部件即使连最微小的撞击能量都不可能吸附。从那以后,吸能转向就开始被普遍使用了,其设计的目的是减轻对驾驶员胸腔的先期打击力度。 科技依然在不断地进步。在2005汽车年度,福特汽车公司制造出一种新的转向柱,它可以依据一些标准变换吸附等级,比如是否使用了安全带、乘员的重量和撞击的严重程度等。而2006年最新款的道奇Charger车型使用的转向柱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它可以让转向柱移离驾驶员以在撞击中吸附更多的能量5 前排安全气囊 发生撞击后,碰撞传感器会将信号传递给引爆器,然后引爆器点燃气体发生器,于是安全气囊在转瞬之间迅速膨胀。安全气囊可以吸附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并防止驾驶员或乘客与挡风玻璃或A立柱发生接触,从而起到保障乘员安全的作用。对于13岁以下的儿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则建议,要么让儿童坐在车辆的后座椅上,要么关闭乘客安全气囊,这是因为安全气囊的膨胀速度和方向都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在没有后座椅的车辆中,比如跑车和小卡车,往往会设置乘客安全气囊控制开关。 所谓的“depowered”安全气囊,最早出现于大约五年前,其膨胀的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可以帮助降低气囊膨胀的同时可能带来的挤压伤害。depowered安全气囊主要是为了保护不系安全带的乘员或坐下后距离安全气囊过近的人所创造的,后者因安全气囊突然膨胀所受到的伤害程度等同于被一个时速200英里的硬枕头砸在身上所造成的伤害。福特公司现在可以提供压力减小了20到35个大气压的安全气囊,目的是在其安全性和最小的伤害风险之前找到一个平衡点。6 侧面安全气囊和侧面气帘式安全气囊 与安全带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一样,对头部施加保护的侧面安全气囊每年使数不清的人侥幸死里逃生。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透露,每年至少有9000名驾驶员和乘客死于来自侧面的撞击压力,其中的大部分死于头部外伤。事实证明,对头部施加保护的侧面安全气囊能够将由驾驶员一边的撞击造成的驾驶员死亡率降低大约45%,而不对头部施加保护的常见侧面安全气囊也可以将对驾驶员的严重伤害降低11%左右。然而,由于无法确定每年死亡的9000人中有多少人是驾驶员,所以我们还不能给出侧面安全气囊所拯救人数的精确数字。 侧面安全气囊从座椅或者门板位置展开,以对乘员的身体躯干提供保护。对头部施加的安全保护来自侧面安全气囊的延伸部分或者来头顶的气帘式安全气囊。两者都是为了防止乘员的头部与立柱或窗户玻璃发生全力瞬间接触而设置的。7 轮胎 除了安全带,轮胎可能是车辆最重要的安全组件了。轮胎可以提供车辆牵引力和抓地力并对保持车辆控制至关重要,所以当它们发生故障的时候,也能够造成带来严重的问题,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也是为什么生产厂商开发出自密封防爆轮胎(self-sealingtirES)和零压防爆轮胎(run-flattires)的原因。 自密封防爆轮胎和你使用多年的传统轮胎没太多不同,只是在在内部加了一层密封剂,当轮胎上出现小孔时,可以立即自动修复,这样就避免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爆胎,在驾驶员对轮胎出现的问题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过,如果小孔的尺寸太多,比如超过了1/4英寸,内层的密封剂就不起作用了。 零压防爆轮胎对轮胎的边侧进行了额外的加固,以保证在爆胎后没有空气压力的情况下轮胎也可以承载车辆自身的重量。一般来说,零压防爆轮胎可以保证车辆在爆胎的情况依然能以最大时速55英里继续在道路上行驶50到100英里,这个距离应该可以保证大部分的驾驶员能够找到最近的服务站或轮胎商店。8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 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简称“TPMS”,即“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主要用于在汽车行驶时,适时地对轮胎气压和温度进行自动监测,对轮胎漏气、低压、高压、高温等危险状态提前进行预警,确保行车安全。胎压监测系统是“事前主动”型汽车安全保护系统,在轮胎出现危险征兆之前提供预警,避免重大交通意外发生。 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工作原理是:在汽车的四个轮胎上安装高灵敏的传感器,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实时、动态地监测轮胎压力,然后将数据通过无线电信号发射到接收器,并在接收器上以数字形式反映出气压值。任何原因(如铁钉扎入轮胎等)导致的轮胎漏气,系统都能够自动报警,从而使驾驶员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安装TPMS后,还能够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燃油消耗。 2000年11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批准了美国国会关于修改联邦运输法的提案,联邦法案要求2003年以后出产的所有新车都需将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作为标准配置;2006年11月1日起所有需要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都需配置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 2001年7月,为响应美国国会对车辆安装TPMS 立法的要求,美国运输部和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联合对现有的两种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进行了评价,报告第一次将 TPMS 作为专用词汇,并确认直接式TPMS优越的性能和准确的监测能力。 2009年2月3日,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希望,自2012年起所有欧洲新车车型都将强制装配胎压监测系统。通过这项法令,欧盟委员会希望推广环境保护,也可以降低由于轮胎失效导致的事故数量。目前,在这一方面国内还未引起重视,但是据有关专家预测,胎压监测系统在中国市场上很有发展潜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亦必然有规定要求车辆逐步配备这一配置。9 车门防撞梁 依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的数据,车门防撞梁在2002年拯救了994名事故受害者。这些钢结构或铝结构的部件被安装在车门内部,从外面并看不到。有些采取的是垂直布局,还有一些采用对角线式,也就是从底部的门框一直延伸到窗玻璃的底部边缘。无论其具体位置如何,车门防撞梁都是作为一种额外的吸能保护层而设计的,它可以降低乘员可能遭受的来自外部的力量。事实证明,车门防撞梁在车辆撞击固定物体(比如树木)时的保护效果非常明显。10 碰撞缓冲区 撞击缓冲区的概念是梅塞德斯·奔驰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其设计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撞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以变形的设计后,乘员所承受的强烈的撞击力就可以大大减小。现代的撞击缓冲区设计不仅仅可以吸附撞击能量,而且还可以使撞击能量发生偏转。比如某些车身前部的组件可以在发生前后撞击时在乘客座舱下部向后移动,从而进一步减小乘员可能需要承受的撞击能量。3.2 被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安全气囊分布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在装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容器外部都印有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简称SRS)的字样,直译成中文,应为“辅助可充气约束系统”。旨在减轻汽车碰撞后,乘员因惯性发生二次碰撞时的伤害程度。1 Sound Retrieval SystemSRS(Sound Retrieval System)是由SRS研究所开发的、最具代表性的3D立体声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心理声学原理的音频处理专利技术的统称。最初的SRS三维音频技术是由阿诺德·克雷曼(Arnold Klayman)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明的。它根据“头相关传输函数”(HRTF)来拓宽“皇帝位”(即最佳听音区),打造出更加宽广的声场并在音频混响中非常精准地定位不同的乐器,最终仅仅通过两个扬声器来营造身临其境的三维音场。这种技术即为SRS,也称为SRS 3D。其后的十几年里,SRS实验室不断开发出标志性的新技术,如SRS TruBass、SRS WOW、SRS TruSurround XT和SRS TruVolume等,被广泛应用到平板电视,媒体播放器、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等领域。到目前为止SRS实验室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50项专利,并被公认为人类听觉原理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权威先驱。 SRS 是一种通过双声道立体声模拟多声道环绕音效的音频处理技术,它可以在传统的双声道音响上模拟出通常只有多声道音响系统所营造出环绕效果。通俗的说 SRS 的目的是欺骗你的耳朵,让你觉得声音不是从面前的扬声器传来而是来自于更宽泛的空间。在实际体验中打开或关闭 SRS 的前后效果从听者的直观感受来说有着巨大的差距。 通常情况下,要达取得环绕立体声效果,除了音源必需是环绕立体声音源外,播放系统也必需要用四个声道才能实现。而早在九十年代,在音响中就已经在芯片级别上实现了虚拟环绕立体声,著名的有二种, SRS 虚拟环绕立体声和杜比公司的杜比虚拟环绕立体声。而最先研制出来的就是SRS 技术。 SRS是一个由美国SRS Labs公司根据人类听觉系统的动力学(Dynamics of Human Hearing System)原理及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而研究出来的专利音响技术。 该软件可以提供令人叹为观止的环绕音效、重低音效果,完美营造出不同环境的声场,增益效果非常明显。它特别针对音乐,音频和游戏用户定制了相应的音效预设值,非常方便一般用户的使用, 对于高级用户还可以调出高级选项进行微调,

    注意事项

    本文(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装置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