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PLC的应用与发展.doc

    • 资源ID:2931917       资源大小:418.50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PLC的应用与发展.doc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专业 班级 姓名 一、课题名称: PLC的应用与发展 二、课题应达到的要求: 本次论文主要阐述PLC的应用与发展,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讲述了PLC的特点以及应用领域,和PLC的发展趋势。 三、主要工作内容:1. PLC的特点; 2. PLC的应用领域; 3. PLC的应用实例; 4. PLC的国内外状况及发展趋势; 5. PLC的未来展望。 四、主要参考文献:1 尔桂花. 新编信息、控制与系统系列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2 田瑞庭.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张万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 4 于庆广.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系统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林小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学 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 导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系 主 任(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PLC的应用与发展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30年以来,可编程控制器从无到有,实现了工业控制领域接线逻辑到存储逻辑的飞跃;其功能从弱到强,实现了逻辑控制到数字控制的进步;其应用领域从小到大,实现了单体设备简单控制到胜任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散控制等各种任务的跨越.今天的可编程控制器正在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主流来自设备,在世界各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1世纪以来,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迅猛发展,各生产厂家不断推出许多功能强大的新型PLC产品和各种特殊功能模块与通信联网器件.当今的PLC作为集微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与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控制通用机,其应用几乎遍及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一、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论文主要阐述PLC的应用与发展,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PLC的特点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概述;2. PLC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实例;3. PLC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4. PLC的发展及国内外状况;5. PLC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一、 主要研究(设计)方法论述:本论文主要对PLC的应用与发展做论述。首先介绍PLC这一技术的起源和特点并简要介绍其相关的知识,接下来对PLC的应用领域做一些具体的介绍,然后回顾我国及国外PLC技术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PLC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张望。四、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迄止日期)工 作 内 容8.18.5选题,查找、分析资料、完成开题报告8.68.8查找、分析资料,初步确定论文的内容8.98.15查找、分析资料,初步填写论文报告完成初稿8.168.19查找、分析资料,修改论文报告8.208.22确定论文报告,交指导老师审阅8.238.24完善论文报告8.258.30完成论文并定稿,答辩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六、系部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摘要1第1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21.1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2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31.3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41.3.1 控制组件41.3.2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61.3.3 编程器91.4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101.4.1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101.4.2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技术指标101.5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特点、111.5.1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111.5.2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121.6 可编程控制器的软件介绍13第2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182.1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应用领域182.2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实例简介212.2.1 中小型PLC在大型自来水厂的成功应用212.2.2 PLC在电动机中的应用262.2.3 PLC在汽车行业应用简介302.3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0第3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及其发展趋势353.1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历程353.2 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内外发展363.2.1 PLC在国外的发展363.2.2 PLC在我国的发展373.3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趋势393.3.1 新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技术现状393.3.2 PLC的发展趋势403.4 可编程控制器的未来展望42结论42致谢词43参考文献43摘要21世纪,PLC会有更大的发展。从技术上看,计算机技术的新成果会更多的应用于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和制造上,会有运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智能更强的品种出现;从产品规模上看,会进一步向超小型及超大型方向发展;从产品的配套性上看,产品的品种会更丰富、规格更齐全,完美的人机界面、完备的通信设备会更好地适应各种工业控制场合的需求;从市场上看,各国各自生产多品种产品的情况会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打破,会出现少数几个品牌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会出现国际通用的编程语言;从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可编程控制器和其它工业控制计算机组网构成大型的控制系统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中已有大量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作为自动化控制网络和国际通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及工业以外的众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PLC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在大型自来水厂的应用和电动机及汽车行业中都有PLC技术的应用。关键词:PLC技术; 应用; 发展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PLC will have a greater development.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computer technology, new achievements will be more used i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the operation will be faster, bigger storage capacity, more intelligent species occur; from the product point of view the scale of will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small and large direction; from the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 of products, product variety will be more rich, more complete specifications, the perfect man-machine interface, a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will be better adapted to a variety of industrial control occasion demands; from the market point of view, countries produce more varieties of products, each situation will intensify as the break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re will be a few brands monopoly situ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re will be international common programming language; from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and other industrial control computer network constitutes a large control system is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Current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in the already large number of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applic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as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general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twork will be many outside the industry and industry play an increasingly larger role.The current PLC technology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water works and electrical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 has PLC technology. Key words: PL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第1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1.1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已广泛普及,成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可编程控制器最先出现在美国,1968年,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通用汽车公司(GM)提出了研制一种新型控制器的要求,并从用户角度提出新一代控制器应具备以下十大条件:(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2)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6)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即用美国的电网电压); (8)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 (9)在扩展时,原有系统只需要很小的变更;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B。 条件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开发热潮。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应用于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当时叫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目的是用来取代继电器,以执行逻辑判断、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紧接着,美国MODICON公司也开发出同名的控制器,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成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他们的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随着半导体技术,尤其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PLC已广泛地使用16位甚至32位微处理器作为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和外围电路也都采用了中、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使PL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比以及应用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时的PLC已不仅仅是逻辑判断功能,还同时具有数据处理、PID调节和数据通信功能,称之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更为合适,简称为PC,但为了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1 Computer)的简称PC相区别,一般仍将它简称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设计思想是把计算机功能完善、灵活、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控制器的硬件是标准的、通用的。根据实际应用对象,将控制内容编成软件写入控制器的用户程序存储器内。继电器控制系统已有上百年历史,它是用弱电信号控制强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复杂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中,故障的查找和排除困难,花费时间长,严重地影响工业生产。在工艺要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控制柜内的元件和接线需要作相应的变动,改造工期长、费用高,以至于用户宁愿另外制作一台新的控制柜。而PLC克服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中机械触点的接线复杂、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并将控制器和被控对象方便的连接起来。由于PLC是由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外围器件组成,所以应属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中的一类。对用户来说,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无触点设备,改变程序即可改变生产工艺,因此如果在初步设计阶段就选用可编程控制器,可以使得设计和调试变得简单容易。从制造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厂商角度看,在制造阶段不需要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专门设计控制器,适合批量生产。由于这些特点,可编程控制器问世以后很快受到工业控制界的欢迎,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可编程控制器已成为工厂自动化的强有力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从1974年也开始研制可编程序控制器,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目前它已经大量地应用在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商业、公用事业、测试设备和农业等领域,并涌现出大批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新型设备。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具备设计、调试和维护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对电气技术人员和工科学生的基本要求。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曾于1982年11月颁发了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第一稿,1985年1月又发表了第二稿,1987年2月颁发了第三稿。该草案中对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是:“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和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命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定义强调了可编程控制器是“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一种计算机。它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计算机,是一种用程序来改变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计算机,除了能完成各种各样的控制功能外,还有与其他计算机通信联网的功能。这种工业计算机采用“面向用户的指令”,因此编程方便。它能完成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操作,它还具有“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控制”的能力,并且非常容易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体”,易于“扩充”。定义还强调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直接应用于工业环境,它须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这也是区别于一般微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强调的是,可编程控制器与以往所讲的顺序控制器在“可编程”方面有质的区别。PLC引入了微处理机及半导体存储器等新一代电子器件,并用规定的指令进行编程,能灵活地修改,即用软件方式来实现“可编程”的目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应用面最广、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通用工业控制装置,自研制成功开始使用以来,它已经成为了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支柱之一。1.3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1.3.1 控制组件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由CPU、存储器、基本I/O接口电路、外设接口、编程装置、电源等组成。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其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结构,如图1-1所示。编程装置将用户程序送入可编程控制器,在可编程控制器运行状态下,输入单元接收到外部元件发出的输入信号,可编程控制器执行程序,并根据程序运行后的结果,由输出单元驱动外部设备。1. CPU单元CPU是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中枢,相当于人的大脑。CPU一般由控制电路、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这些电路通常都被封装在一个集成的芯片上。CPU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与存储单元、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连接。CPU的功能有:它在系统监控程序的控制下工作,通过扫描方式,将外部输入信号的状态写入输入映象寄存区域,PLC进入运行状态后,从存储器逐条读取用户指令,按指令规定的任务进行数据的传送、逻辑运算、算术运算等,然后将结果送到输出映像寄存区域。CPU常用的微处理器有通用型微处理器、单片机和位片式计算机等。通用型微处理器常见的如Intel公司的8086、80186、到Pentium系列芯片,单片机型的微处理器如Intel公司的MCS-96系列单片机,位片式微处理器如AMD 2900系列的微处理器。小型PLC 的CPU多采用单片机或专用CPU,中型PLC的CPU大多采用16位微处理器或单片机,大型PLC的CPU多用高速位片式处理器,具有高速处理能力。 2. 存储器可编程控制器的存储器由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和可电擦写的存储器EEPROM三大部分构成,主要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及工作数据。 只读存储器ROM用以存放系统程序,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程序固化在ROM中,用户是不可改变的。用户程序和中间运算数据存放的随机存储器RAM中,RAM存储器是一种高密度、低功耗、价格便宜的半导体存储器,可用锂电池做备用电源。它存储的内容是易失的,掉电后内容丢失;当系统掉电时,用户程序可以保存在只读存储器EEPROM或由高能电池支持的RAM中。EEPROM兼有ROM的非易失性和RAM的随机存取优点,用来存放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数据。3. I/O单元及I/O扩展接口(1)I/O单元PLC内部输入电路作用是将PLC外部电路(如行程开关、按钮、传感器等)提供的符合PLC输入电路要求的电压信号,通过光电耦合电路送至PLC内部电路。输入电路通常以光电隔离和阻容滤波的方式提高抗干扰能力,输入响应时间一般在0.115ms之间。根据输入信号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量I/O单元、数字量I/O单元两大类。根据输入单元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基本I/O单元、扩展I/O单元两大类。(2)I/O扩展接口可编程控制器利用I/O扩展接口使I/O扩展单元与PLC的基本单元实现连接,当基本I/O单元的输入或输出点数不够使用时,可以用I/O扩展单元来扩充开关量I/O点数和增加模拟量的I/O端子。4. 外设接口外设接口电路用于连接手持编程器或其他图形编程器、文本显示器,并能通过外设接口组成PLC的控制网络。PLC通过PC/PPI电缆或使用MPI卡通过RS-485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实现编程、监控、连网等功能。5. 电源电源单元的作用是把外部电源(220V的交流电源)转换成内部工作电压。外部连接的电源,通过PLC内部配有的一个专用开关式稳压电源,将交流/直流供电电源转化为PLC内部电路需要的工作电源(直流5伏、正负12伏、24伏),并为外部输入元件(如接近开关)提供24V直流电源(仅供输入端点使用),而驱动PLC负载的电源由用户提供。1.3.2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实际上是PLC与被控对象间传递输入输出信号的接口部件。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要有良好的电隔离和滤波作用。1. 输入接口电路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入器件直接接到PLC输入接口电路上,为防止由于触点抖动或干扰脉冲引起错误的输入信号,输入接口电路必须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如图1-2所示,输入接口电路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1)利用光电耦合器提高抗干扰能力。 光电耦合器工作原理是:发光二极管有驱动电流流过时,导通发光,光敏三极管接收到光线,由截止变为导通,将输入信号送入PLC内部。光电耦合器中的发光二极管是电流驱动元件,要有足够的能量才能驱动。而干扰信号虽然有的电压值很高,但能量较小,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所以不能进入PLC 内,实现了电隔离。(2)利用滤波电路提高抗干扰能力。 最常用的滤波电路是电阻电容滤波,如图1-2中的R1、C 。图1-2中,S为输入开关,当S闭合时, LED点亮,显示输入开关S处于接通状态。光电耦合器导通,将高电平经滤波器送到PLC内部电路中。当CPU在循环的输入阶段锁入该信号时,将该输入点对应的映像寄存器状态置1;当S断开时,则对应的映像寄存器状态置0。根据常用输入电路电压类型及电路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干接点式、直流输入式和交流输入式。输入电路的电源可由外部提供,有的也可由PLC内部提供。2. 输出接口电路根据驱动负载元件不同可将输出接口电路分为三种:(1)小型继电器输出形式,如图1-3所示。这种输出形式既可驱动交流负载,又可驱动直流负载。它的优点是适用电压范围比较宽,导通压降小,承受瞬时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强。缺点是动作速度较慢,动作次数(寿命)有一定的限制。建议在输出量变化不频繁时优先选用。图1-3所示电路工作原理是:当内部电路的状态为1时,使继电器K的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吸力,触点闭合,则负载得电,同时点亮LED,表示该路输出点有输出。当内部电路的状态为0时,使继电器K的线圈无电流,触点断开,则负载断电,同时LED熄灭,表示该路输出点无输出。(2)大功率晶体管或场效应管输出形式,如图1-4所示。这种输出形式只可驱动直流负载。它的优点是可靠性强,执行速度快,寿命长。缺点是过载能力差。适合在直流供电、输出量变化快的场合选用。图1-4所示电路工作原理是:当内部电路的状态为1时,光电耦合器T1导通,使大功率晶体管VT饱和导通,则负载得电,同时点亮LED,表示该路输出点有输出。当内部电路的状态为0时,光电耦合器T1断开,大功率晶体管VT截止,则负载失电,LED熄灭,表示该路输出点无输出。当负载为电感性负载,VT关断时会产生较高的反电势,VD的作用是为其提供放电回路,避免VT承受过电压。(3)双向晶闸管输出形式,如图1-5所示。这种输出形式适合驱动交流负载。由于双向可控硅和大功率晶体管同属于半导体材料元件,所以优缺点与大功率晶体管或场效应管输出形式的相似,适合在交流供电、输出量变化快的场合选用。图1-5所示电路工作原理是:当内部电路的状态为1时,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相当于双向晶闸管施加了触发信号,无论外接电源极性如何,双向晶闸管T均导通,负载得电,同时输出指示灯LED点亮,表示该输出点接通;当对应T的内部继电器的状态为0时,双向晶闸管施加了触发信号,双向晶闸管关断,此时LED不亮,负载失电。3. I/O电路的常见问题(1)用三极管等有源元件作为无触点开关的输出设备,与PLC输入单元的连接时,由于三极管自身有漏电流存在,或者电路不能保证三极管可靠截止而处于放大状态,使得即使在截止时,仍会有一个小的漏电流流过,当该电流值大于1.3mA时,就可能引起PLC输入电路发生误动作。可在PLC输入端并联一个旁路电阻来分流,使流入PLC的电流小于1.3mA。(2)应在输出回路串联保险丝,避免负载电流过大,会损坏输出元件或电路板。(3)由于晶体管、双向晶闸管型输出端子漏电流和残余电压的存在,当驱动不同类型的负载时,需要考虑电平匹配和误动等问题。(4)感性负载断电时产生很高的反电势,对输出单元电路产生冲击,对于大电感或频繁关断的感性负载应使用外部抑制电路,一般采用阻容吸收电路或二极管吸收电路。1.3.3 编程器编程器是PLC的重要外围设备。利用编程器将用户程序送入PLC的存储器,还可以用编程器检查程序,修改程序,监视PLC的工作状态。 常见的给PLC编程的装置有手持式编程器和计算机编程方式。在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的初期,使用专用编程器来编程。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使用价格较便宜、携带方便的手持式编程器,大中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则使用以小CRT作为显示器的便携式编程器。专用编程器只能对某一厂家的某些产品编程,使用范围有限。手持式编程器不能直接输入和编辑梯形图,只能输入和编辑指令,但它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可用于现场调试,价格便宜的优点。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基于个人计算机的编程软件。目前有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厂商或经销商向用户提供编程软件,在个人计算机上添加适当的硬件接口和软件包,即可用个人计算机对PLC编程。利用微机作为编程器,可以直接编制并显示梯形图,程序可以存盘、打印、调试,对于查找故障非常有利。1.4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1.4.1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结合PLC的组成和结构分析PLC的工作原理更容易理解。PLC是采用周期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CPU连续执行用户程序和任务的循环序列称为扫描。CPU对用户程序的执行过程是CPU的循环扫描,并用周期性地集中采样、集中输出的方式来完成的。一个扫描周期主要可分为:(1)读输入阶段。 每次扫描周期的开始,先读取输入点的当前值,然后写到输入映像寄存器区域。在之后的用户程序执行的过程中,CPU访问输入映像寄存器区域,而并非读取输入端口的状态,输入信号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输入映像寄存器的状态,通常要求输入信号有足够的脉冲宽度,才能被响应。(2)执行程序阶段。 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按照梯形图的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逐行扫描,在这一阶段CPU从用户程序的第一条指令开始执行直到最后一条指令结束,程序运行结果放入输出映像寄存器区域。在此阶段,允许对数字量I/O指令和不设置数字滤波的模拟量I/O指令进行处理,在扫描周期的各个部分,均可对中断事件进行响应。(3)处理通信请求阶段。 是扫描周期的信息处理阶段,CPU处理从通信端口接收到的信息。(4)执行CPU自诊断测试阶段。在此阶段CPU检查其硬件,用户程序存储器和所有I/O模块的状态。(5)写输出阶段。每个扫描周期的结尾,CPU把存在输出映像寄存器中的数据输出给数字量输出端点(写入输出锁存器中),更新输出状态。然后PLC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重新执行输入采样阶段,周而复始。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中断,中断事件出现,立即执行中断程序,中断程序可以在扫描周期的任意点被执行。如果程序中使用了立即I/O指令,可以直接存取I/O点。用立即I/O指令读输入点值时,相应的输入映像寄存器的值未被修改,用立即I/O指令写输出点值时,相应的输出映像寄存器的值被修改。1.4.2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技术指标可编程控制器的种类很多,用户可以根据控制系统的具体要求选择不同技术性能指标的PLC。可编程控制器的技术性能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输入/输出点数可编程控制器的I/O点数指外部输入、输出端子数量的总和。它是描述的PLC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2. 存储容量PLC的存储器由系统程序存储器,用户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三部分组成。PLC存储容量通常指用户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容量之和,表征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可用资源,是系统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3. 扫描速度可编程控制器采用循环扫描方式工作,完成1次扫描所需的时间叫做扫描周期。影响扫描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用户程序的长度和PLC产品的类型。PLC中CPU的类型、机器字长等直接影响PLC运算精度和运行速度。 4. 指令系统指令系统是指PLC所有指令的总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指令越多,软件功能就越强,但掌握应用也相对较复杂。用户应根据实际控制要求选择合适指令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 5. 通信功能通信有PLC之间的通信和PLC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通信主要涉及通信模块,通信接口,通信协议和通信指令等内容。PLC的组网和通信能力也已成为PLC产品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厂家的产品手册上还提供PLC的负载能力、外形尺寸、重量、保护等级、适用的安装和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性能指标参数,供用户参考。 1.5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特点、1.5.1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1. 按I/O点数和功能分类可编程控制器用于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外部信号的输入、PLC的运算结果的输出都要通过PLC输入输出端子来进行接线,输入、输出端子的数目之和被称作PLC的输入、输出点数,简称I/O点数。由I/O点数的多少可将PLC的I/O点数分成小型、中型和大型。小型PLC的I/O点数小于256点,以开关量控制为主,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的优点。可用于开关量的控制、定时/计数的控制、顺序控制及少量模拟量的控制场合,代替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在单机或小规模生产过程中使用。中型PLC的I/O点数在2561024之间,功能比较丰富,兼有开关量和模拟量的控制能力,适用于较复杂系统的逻辑控制和闭环过程的控制。大型PLC的I/O点数在1024点以上。用于大规模过程控制,集散式控制和工厂自动化网络。2. 按结构形式分类PLC可分为整体式结构和模块式结构两大类。整体式PLC是将CPU、存储器、I/O部件等组成部分集中于一体,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并连同电源一起装在一个机壳内,形成一个整体,通常称为主机或基本单元。整体式结构的PLC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的优点。一般小型或超小型PLC多采用这种结构。模块式PLC是把各个组成部分做成独立的模块,如CPU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电源模块等。各模块作成插件式,并将组装在一个具有标准尺寸并带有若干插槽的机架内。模块式结构的PLC配置灵活,装配和维修方便,易于扩展。一般大中型的PLC都采用这种结构。1.5.2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1.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1)编程简单,使用方便梯形图是使用得最多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其符号与继电器电路原理图相似。有继电器电路基础的电气技术人员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熟悉梯形图语言,并用来编制用户程序,梯形图语言形象直观,易学易懂,。(2)控制灵活,程序可变,具有很好的柔性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采用模块化形式,配备有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供用户选用,用户能灵活方便地进行系统配置,组成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用软件功能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硬件配置确定后,可以通过修改用户程序,不用改变硬件,方便快速地适应工艺条件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柔性。(3)功能强,扩充方便,性能价格比高可编程序控制器内有成百上千个可供用户使用的编程元件,有很强的逻辑判断、数据处理、PID调节和数据通信功能,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如果元件不够,只要加上需要的扩展单元即可,扩充非常方便。与相同功能的继电器系统相比,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4)控制系统设计及施工的工作量少,维修方便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配线与其它控制系统的配线比较少得多,故可以省下大量的配线,减少大量的安装接线时间,开关柜体积缩小,节省大量的费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有较强的带负载能力、可以直接驱动一般的电磁阀和交流接触器。一般可用接线端子连接外部接线。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故障率很低,且有完善的自诊断和显示功能,便于迅速地排除故障。(5)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为现场工作

    注意事项

    本文(PLC的应用与发展.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