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doc

    • 资源ID:2923985       资源大小:4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doc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摘要:桃花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的题材和植物意象,自古就有关于桃花的吟诵与描写。桃花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据着相当篇幅,反映着唐代社会对桃花的普遍关注,杜甫的咏桃诗在唐诗中的艺术成就首屈一指。杜甫的咏桃诗与传统古诗的美人意象相区别,也不同于陶渊明式的憧憬,他对桃花的刻画细致,具有深刻的托喻意味。诗人描写了桃花的形象美和对桃花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展现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关怀,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深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认识唐诗的文化意蕴,增进唐诗多种意象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杜甫;诗歌;桃花意象;形象美;情感寓意一、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流变 唐代文学中,桃花题材的作品颇丰。依据渠红岩博士的统计,全唐诗中,围绕“桃”的诗歌大约有1500多首。可见,唐代的诗歌中的桃花题材与意象文学作品中,其数量占据着相当的优势,表明桃花很受当时骚人墨客的喜爱,反映出桃花在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唐代桃花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审美意象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在我国古代的桃花诗作中,呈现出了纷彩缤纭的意象,最早的春天意象、物化美意象、女性意象和人格象征,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桃花诗题材。上古到先秦时期,桃花被用于意喻物候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桃花题材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生物性的意象,以及以上古传说为依托的灵异性意象。唐代以前的桃花诗创造了多种意象表征。随后,盛唐诗歌向着深婉蕴藉发展,咏桃诗在此文学背景之下,逐渐走向成熟。从先秦时期的诗经,直至唐代诗歌,桃花诗的意象发生着潜隐的渐变特征,桃花诗在唐代以前的各个时代,意象的流变,逐渐形成了桃花诗意象创造的文化源泉,为桃花题材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高超技巧。二、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 杜甫的咏桃诗大致有九首。杜甫咏桃诗与同时代的李白、贺知章和王维等诗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他们都在桃花诗的写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在审美维度和艺术视角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杜甫桃花诗对桃花刻画细致入微,具有深厚的寓托特征。杜甫其主要意蕴体现在诗歌的意蕴性以及桃文化的可探讨性。唐代咏桃者甚多,在桃花意象的刻画上,他的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在杜甫诗歌中,桃花的意象呈现了多元化的呈现。(一)春色春意1、杜甫具有春色春意的桃花诗杜甫咏桃诗共有六首,它们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中的“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绝句漫兴九首之二“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春日江村五首,江雨有怀郑典设,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送路六侍御入朝,曲江对酒,北征和南征等九首。其中春日江村五首、江雨有怀郑典设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三首诗,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写展现了桃花的自然之美,展现出了浓浓的春色和春意,展现了诗人对于春天景色的描绘。2、春色春意分析杜甫诗歌继承诗经对桃花自然特性之美的描述,在色彩上把握了桃花的美艳娇人,把这一自然特性发挥到极致。诗人凭借对桃花的敏锐观察,捕捉了桃花的形态之美。杜甫的春日江村五首:“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展现出桃花的烂漫与美艳;江雨有怀郑典设:“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描写了桃花的含苞欲放姿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一诗:“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簇”为我们展现了桃花的稠密之状,“深红”和“浅红”道出了桃花的花色、品种的多样性,以叠用“爱”字赋予了诗歌的节奏感,深切表达了作者对于桃花的钟爱之意,表现出了浓浓的春色春意,“开无主”更是表现了诗人对桃花的无限怜爱和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表达。杜甫诗歌充满着现实主义的色彩,但他对桃花的咏颂充分体现出诗人少有的明快、轻松因素,表达了杜诗的桃花具备的春色春意意象。(二)赠离恨别1、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的赠离别恨赠离别恨不仅是杜甫所描写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唐代诗人的重要创作题材。自诗经开始,桃花的“离别”之意已经开始凸显,并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展现出了浓浓的赠离别恨之意象。杜甫桃花诗的赠离别恨描写为唐诗的审美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2、送路六侍御入朝的赠离别恨的分析杜甫的桃花诗有着感时恨别的意象。送路六侍御入朝入题两句“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道出了诗人同儿时故友分别了40年,期间杳无音信,令两人都感觉到茫然,谁也不会想到能够重新相会。颔联两句“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承接上联,说明了他乡遇故知,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相逢即是离别。本是春光无限的“絮白于棉”和“花红似锦”,诗人却用了“不分”和“生憎”来修饰,其用词颇为精妙,蕴含丰富,充分表达了对路六侍御的不舍与离别的愁绪,伤时惜别的情怀展露无遗。诗人借助于桃花的“花红似锦”强烈渲染了赠离恨别的思想感情。(三)忧国忧民1、杜甫桃花诗的感时伤怀以及忧国忧民的描写这一类意象描写主要有两首诗歌,即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肠断江春欲尽头,杖琴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和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乱和民众的忧虑,体现了诗人的感时伤怀。2、感时伤怀以及忧国忧民的分析绝句漫兴九首其五写于诗人流落成都的时候,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象,诗人内心充满惆怅,徐步站立于芳洲,以暮春景象的描写,逐水随波的桃花,癫狂的柳絮,表现出诗人对内心烦闷的抒发以及对国家面临灾难的担忧。当时,“安史之乱”打破了唐代社会的安宁,一些无耻之人攀附安禄山,诗人通过对这类人的比喻“轻薄桃花逐水流”,表现了对这些人的不屑与痛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代,已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唐代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隐患。经过“安史之乱”,唐代社会已饱经沧桑,亲历国难的诗人看到娇嫩的花,也禁不住产生落寞的悲哀之情。桃花如同这个时代一般,辉煌属于过去,眼下就要凋败飘零。由此,诗人感受到世事无常、人生难料的悲凉感叹。诗人笔下的桃花仿佛是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以及诗人的漂泊衰病。桃花自开自艳,然时局已危,只能对花伤怀。又如曲江对酒,表达出诗人对人民, 爱悯之深切。他对人民充满同情,更希望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诗人愿以全部身心庇护人民,甚至也愿意牺牲自己来造福人民,一如他对“饥寒日啾啾”的那只雏凤所展现的“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凤凰台)的愿望相同。诗人的仁民爱物和博施惠济之心,是贯穿诗人整个生命的一条主线。(四)隐居田园1、隐居田园的桃花诗杜甫不仅勇于探索桃花的各种意象,同时也借鉴、继承了前人对于桃花意象的体会和思考。例如春日江村五首其一:“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贱生理,甄泊到如今。”以及北征等。2、隐居田园的分析桃花源意象,虽然在王维手中得到重大发挥,但是杜甫咏桃诗也得到了些许的体现。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指出:“鹤注:此当是永泰元年春归溪后作,公自干元二年冬入蜀,至此已经六年矣。江邨,是指洗花溪,前有长夏江郊事事幽之句。”“首章叙春日江村,有躬耕自给之意。万里眼,蜀江所见, 百年心,春事又逢,赋茅屋、草堂托居,寻桃源,花溪览胜,漂泊到今,故愿为老农,以资生计也。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58.”诗人将春日江村视为“桃源”,一如陶渊明的躬耕稼稍的桃花源,祥和而闲适。生活在战乱的杜甫更是将桃源作为了和平之地。北征一诗:“乾坤含疮咦,忧虞何时毕。”北征途经桃源山的诗人,感慨战乱带来的萧条凄惨的现实,不禁深切缅怀陶渊明笔下的避秦之乱的桃花源,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强烈向往。(五)暮年感慨1、暮年的桃花诗创作伴随着国家动乱和人民的困苦流离,杜甫年事已暮,其悲凉的心境更加得以强化。“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这首诗写于大历四年(769年)春,诗人从岳阳赶赴长沙之时而做,此时距离诗人的离世仅有一年。在这首桃花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一生的凄楚悲凉。2、暮年感慨的分析南征首联“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两句描写了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首句“春岸桃花水”描写了春水方生、桃花夹岸的景象。值得指出的是,诗人于此处使用了非常式句,重点突出了“春水”之美。 “云帆枫树林”描写了江水之中云帆一片,极目远望,枫树成林。诗人于此处的借代修辞手法运用,把“帆”来指代船。诗人这样写,暗示了其人生如同天上的“云”,四处漂泊,无依无靠。诗中“桃花”与“枫树林”本充满喜艳的色彩,而诗人以“云帆”暗示蕴含了深沉的凄凉之情,表明了自己人生及身世的悲凉。颈联“老病征南日,君恩北望心”,说明此时已是年老多病,本应归长安,但现在却要南往衡湘。“南征日”和“北望心”对仗,把诗人的矛盾思想感情强烈对比了车来,暗示了是人士对国家君主的忠心和志向。尾联“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诗人以“老病之身”而南征,深刻表现了诗人的漂泊命运。诗人也表达了诗人一生自我歌吟,却难觅知音的心情。杜甫诗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才华绝代,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作为诗人到了幕老之年,也违背重视和理解。所以诗人发出了“未见有知音”的感慨。三、杜甫诗歌桃花意象的特征桃花文化拥有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上古到先秦时期,桃花被用于意喻物候变化,表达着季节的变幻,即象征着春天,这一象征是桃花意象的最初意蕴。易纬·通卦验中说到:“春分明庶,风至雷雨行,桃始华,日月同道。” 李昉.太平御览 M.北京:中华书局,2011:352.礼记·注疏也有“始雨水,桃始华” 龙汉宸等编著.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8.的记载。其最初的文学意义出现在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诗中表现出的桃花盛开的春天景象和桃花的自然之美与女性的联系,具备春天以及青春健康的美丽女性的意象。这一意象奠定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女性和桃花之间的联系的基础。此外,这一时期桃花的意象组合,如“桃花雨”、“桃花水”等“桃花流水”的意象也逐渐形成。成为了后世文学桃花题材的重要渊源。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高峰,继承历代诗歌对桃花意象的抒写,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对桃花意象展开描写,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白、王维和杜甫等人。然而,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杜甫,其诗歌的桃花意象展现了更为鲜明的个人色彩,寄托了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身世之感,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一)苍老雄浑的艺术风格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指出:“(咏物诗)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 王夫之. 薑斋诗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6.” 王维的代表作桃源行,以“仙源”境界的营造与憧憬,使桃花以“桃源”的意象表现出来;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一句诗,通过将桃柳的对比,展现了其桃花诗的明丽风格。李白以其豪放的风格,忽略桃花的细节描写,以刻画桃花的美人形象和精神意蕴见长,长干行诗:“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就体现了深刻的美人意象;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中,“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句,展现了李白桃花诗对风景情致的抒写,表现出对桃花美艳的惊叹;其另外一首诗古风:“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婉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把“南山松”与“桃花”进行了对比,赋予了桃花缺乏操守、华而不实的人格象征意义。李白赋予桃花诗歌以人格象征意义,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杜甫则不同,他的桃花诗充满了苍老雄浑的艺术风格。如:绝句漫兴九首:“断肠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又如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其桃花诗,沉郁顿挫。诗人通过对“轻薄桃花”的否定,“春岸桃花水”的报国之意以及“不分桃花红胜锦”等,将盛唐转衰的社会背景及诗人济世救国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蕴涵丰富,情感沉郁。(二)现实主义色彩桃作为植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桃花题材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生物性的意象,以及以上古传说为依托的灵异性意象。傅玄在桃赋中对“桃”极力铺陈,描写了桃的果实、根和花的不凡之处,以“岂唯荣美之足言”写出了其特质,突出了桃的果实味美与桃花的可饰,以及桃木的辟邪之特点。张正见衰桃赋对这一意象进行了突破,用博喻的手法渲染出桃花的“如锦似霞”,从视觉上把握了桃花的生机与美丽,寄托了作者的时代感与身世感慨,将个人情感同桃花实现了结合。之后,简文帝的咏初桃诗,直接将桃花进行直接描写,体现了注重物色的描摹,用以比喻女子的诗歌意象得到进一步发展。沈约咏桃诗赋予了桃花鲜明的个人情感寄托,一句“能断思人肠”,表现出诗人细腻而敏感的情怀,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成分。沈约深刻影响了唐诗的发展。李白在山中问答一诗中写道:“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丝毫没有些许低沉与哀伤,反而展现出了自怡的隐居之趣,意蕴深远。白居易种桃歌:“命酒树下饮,停杯拾馀葩。”表现了诗人的惜花之情,寓意着诗人对于自己年岁渐迈的悲慨之意。这些桃花诗一定程度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二杜甫诗歌的桃花诗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如:“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贱生理,甄泊到如今。”(杜甫春日江村其一),诗中“万里眼”、“百年心”、“寻桃源”等,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于陶渊明式的桃源理想追求,祥和、舒适。饱经国难与社会震荡的杜甫更将此塑造成和平之地。另外,杜甫诗歌中的桃花意象表现出托物言志的特征。(三)“民胞物与”的思想感情唐代的桃花诗中,通过桃花展现对仙境的追寻是一个重要特色,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如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都对“桃花”融入了飘渺空灵的理想表达。而杜甫的桃花诗与他的其他诗作有着较为一致的思想情感,也突出表现了“民胞物与”的浓厚情怀。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一诗,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融进了诗人的情感,“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将“南陌青楼”和“春风桃李”的比喻和描写,建立起青楼和女子之间的关系。宋代张载在西铭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王佩.张载西铭境界说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68.。是指世间一切皆为上天所赐,主要指爱人以及一切物类。其诗作题桃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帘戸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诗人描写了草堂的桃树,草堂无恙,而树已长大长高,树上的花实开又谢,堂前的鸦燕依旧,前景再现,刻画了一番爱物仁民的意图。诗人没有从草堂窥见国家社会见乱复治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天下有道的憧憬,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突出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想象和追求。深刻体现出杜甫桃花诗所展示的“民胞物与”的浓厚情怀。四、杜甫桃花诗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视为唐诗的典范,被称为“诗圣”。他的桃花诗也以其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其困苦的身世感慨融入诗歌,将其咏桃诗的多种意象展示了出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发展。 杜甫的桃花诗深刻影响着后世,直接受到杜甫诗歌影响的首先应该是陆游。杜甫诗歌受到重视不仅仅是由于其艺术手法,更主要的在于其思想。陆游曾说过:“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陆游不仅与杜甫的身世相似,其诗作也深受杜甫诗歌的影响,陆游将个人的身世感慨和不幸遭遇运用诗歌表现了出来,杜甫桃花诗的悲凉身世感叹更被他进行了入花的境界改造。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悲情爱情诗作钗头凤,该诗缠绵凄迷:“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借鉴杜甫桃花诗的悲凉身世意蕴,成功抒写了他的爱情,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词作。杜甫桃花诗的民胞物与也深深影响了文天祥,在文天祥被俘后,燕京监狱中每日研读杜诗,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深刻揭示了杜诗所蕴含的悲凉身世下所表现的崇高思想内容。 古典小说红楼梦描写了众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作品中曹雪芹借鉴我国文学中花意象,将女子与花进行了巧妙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杜甫咏桃诗的人格形象,将“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人格象征融入小说的创作,把众多女性形象与花的特征联系起来。如葬花吟:“明媚鲜艳有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如桃花行:“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泪痕!”诗中作者将桃花与林黛玉的形象相联系,相互映衬,表现了女主人公哀伤自怜的思想情感,以及飘零悲凉的个人身世,并将花比喻为自己。将桃花的人格形象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了。结语桃花诗之所以被使人们所重视,其原因正如叶嘉莹先生所指出的:“第一个极浅明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是最有引人之力的,人自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鲜明,所以由花所触发的联想也最丰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以为则是因为花所给予人的生命感最深切也最完整的缘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21.”杜甫的桃花诗渗透着诗人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桃花的喜爱,表现出诗人对于桃花形象美的细致观察,渗透着诗人强烈的个人色彩,表现着诗人对理想破灭与羁旅天涯的悲凉体验。杜甫的桃花诗具有“诗言志”的诗歌传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灾难的忧虑。杜甫的桃花诗以其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盛唐逐渐衰落的社会背景,在诗中为我们呈现了独特的桃花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他的桃花诗具备的意象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桃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张璋.历代词话(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2 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李渔.闲情偶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 渠红岩.唐代文学史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林雪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5)8薛复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 袁虹.唐五代词中多种意象的运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11 鲁维.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觉醒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3(04)12 南焱.诗意岁月的冷暖意象(组诗)J.时代风采,2007(06)13 李娜,柔情似水.淡如菊浅议李清照的菊花词J.传承,2008(04)10

    注意事项

    本文(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