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2922773       资源大小:42.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doc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璀璨的一颗星星。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其诗歌语言“自然、质朴、纯真”的特征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全及的艺术典范。自然、朴素、平淡的语言风格;饱含哲理、意蕴丰富;简练而富于诗意的散文化的笔调。这所有的特征都是他对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追求的反映,他诗意般的语言特色也正来源于他旷达开阔的胸襟气度和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陶诗任情真率、自然淳朴、落尽铅华、绝去矫饰,使他在文坛上“独起众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永恒的不朽!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自然;艺术特色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附近)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有陶渊明集。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为柔、淡、远。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秀而为人所称道。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田园诗这种题材的作品。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入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史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有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秦为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务各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写出一片生动的田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二)富有意境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管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楼炊烟,听到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面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象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三)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四)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五)崇尚自然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群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晏,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莅地看来世俗的名禄好象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伪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陶渊明常常吟咏归鸟:“翼翼归乌,柏林徘徊。岂思天路,欧及旧栖。”“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表达了他的向往。他又从归鸟悟出人生的真谛。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乃是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陶渊明无意用诗歌作去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手法。王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这首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说是象。象是在意的,所以说此中有真意”。但真意是什么呢?没有说。既然已经得了真意,也就可以忘象志言,不必将它说出来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待的形象中体会出陶渊明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手大块;死,托体干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乌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汉代杨王孙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被认为违反了礼制,连他的儿子都不敢从命。陶渊明却说:“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在返回自然的意义上,裸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亡是躯体完全地复归于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的。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但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陶渊明返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返回自然是总的思想倾向。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本是老子的观念,他说:“见亲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所谓“朴”有时指道,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陶渊明所谓“抱朴含真”、“抱朴守静”,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应用朴的概念。关于真,连雨独饮说:试酌百清远,重馆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为“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什么是真呢?庄子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与世俗利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的意思。即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亲扰。“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构。”这些诗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其。”“目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正象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所歌咏的:“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他的桃花源待并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这个“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这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人为的智巧。“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想”,人人从事着劳动。“春蚕收长丝,秋熟库三税”,没有君主也没有王税。这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桃源,便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体现。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陶渊明认为“化”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的规律。形影神诗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人们由于惜生而产生苦痛,是因为不明了“化”的道理。“神”以自然之理劝说“形”、“影”,所讲的不过是一个“化”字而已。且看“形”与“影一之间的一段对话。形赠影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莫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预。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主张以饮酒来愉悦短暂的人生,这代表了魏晋时期相当普遍的一种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针对“形”的苦恼,“影对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之不朽。影答形说: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追然范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慈荫若暂乖,正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道爱,朝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炮不劣!“影”的话代表了名教的要求。名教本有因名设教的意思。名,既指名分尊卑,又指名誉声望。三国志翎书卷二十二卢毓传:“常上畏教慕善,然后有名”,可见立善求名是名教为一般士入规定的道路。陈寅格先生说:“(影) 托为主张名教者之言。盖长生既不可得,则惟有立名、即立善可以不朽,所以期精神上立永生。此正周孔名教之义,与道家自然之旨运殊。”所论极是。对于“形”“影”的苦言,“神”代表诗人分别予以解释。它先针对“形”说: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据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保龄具!“神”用自然化迁的道理破除“形”企求腾化长生的迷惑,是有积极意义的。自麦田又以来神仙之说广泛流传。晋以后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宣扬服食求仙、养生延年,适应了贵族地主妄图永久保持腐化享乐生活的要求,得到他们仿信任和提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魏晋玄学家大多迷信神仙企求长生,据说何晏悬第一个服寒食散“获神效一的人;嵇康相信服食养生;阮籍也说:“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陶渊明却坚持化迁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情随万化移”,“万化相寻异”,否定取食延年之术,这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态度。对于“影”所主张的立善求名,神释说: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善恶的标准尚且不一,立善又有什么用呢?陶渊明在饮酒中说:“积善云有很,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在一个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神释最后说:甚意伤吾生,正立委近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使须尽,无复独多虑。既然化是普遍的规律,那么就纵浪其中,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再以生死名誉为念了。“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形迹凭化迁,灵府长独闲”;“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纵浪大化正是陶渊明一贯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这些都是可贵的。然而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立善求名对他还有诱惑的力量。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他明如酒是“促龄具”,写了止酒诗,但还是忍不住常常要酥酌一醉,藉以忘却那缠绕在心头的苦闷。自然与名教的交战,集中表现为归隐与出仕的矛盾。他自二十九岁“起为州祭酒”,到四十二岁辞去彭泽令,前后十三年始终为此苦恼着。荣木诗曰木槿范朝生暮落,想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十分感慨,最后一章写道: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饮酒诗前小序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两段话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干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构,没有得失的考虑。正如来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老,差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钟嵘诗品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惠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对于东晋诗人陶渊明,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他恬静自然、淡泊高远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境界都让人望而莫及。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田园诗,更是为我们创造了一面理想的魔镜,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奇异美景。下面就来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淳朴自然。陶渊明一生之中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但是很难从其中找到过于华丽的辞藻,我想这也和他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心境有关。他在饮酒系列第五首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很好的诠释出陶渊明对淡泊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表达出自己对于身处自然的陶醉和满足,不仅是这句,通看全诗,作者完全没有使用华丽辞藻,用菊花、南山、飞鸟等物,形象而不造作的表达出自己当下的生活,给人亲切之感。又如五柳先生传,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一个虽然贫穷落魄,却悠然自适的隐士形象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隐者心境刻画的活灵活现。还有他在归园田居中对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描写。寥寥数笔,就描画出一个平和静穆的世外村落,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拜高踩低,整日沉醉于安详沉谧的袅袅炊烟,让人心向往之。还有,另一首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陶渊明耕种农田的平常生活景象,他只是用时间的一早一晚,真实自然的描写了农耕生活的状态,却让人感到无比的亲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再次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自然、朴实生活的陶醉。这些朴实无华却又清新浪漫的语言不仅生动的描写了自然的美好、田园的美好,更让读者都情不自禁的对陶渊明产生亲近之感。2.贴近理想。众所周知,陶渊明是因为在黑暗官场郁郁不得志,才辞官归隐。虽然此后他欣然享乐于山水田园,但毕竟他的归隐是迫不得已,他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未酬很是惋惜。他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春风得意,只好建造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作为自己对于世界和未来的美好期许。当然,这种理想在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中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文章开头,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好图景作为铺垫,立刻让读者对眼前即将展开的未知世界充满神奇想象。在这个质朴的化外世界中,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沽名钓誉。人们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这个理想世界中,大家各自耕作,没有苛政,没有赋税,这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冲突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以一个捕鱼者的经历作为线索展开故事,将捕鱼者的籍贯,桃花源的所在都写得有模有样,仿佛真有其事,把读者从真实世界引入虚幻的桃花源。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他们并不特别,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真实的天性。他们的和平与宁静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可以注意到,这次陶渊明提供的理想之所跟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归隐之初,他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清浊进退,而在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仅仅限于个人,他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苦乐。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已经十分可贵了。 3.情景交融。在陶渊明的笔下,从来就不是单写景或单写物,他十分善于将情寄予景,借景抒情,或者说是托物言志更合适。再来看饮酒中的例子,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个人认为是最精彩,也最能体现当下陶渊明生活状态的一句话这里有无尽的意趣,刚刚要开口说话,却又已经忘记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状态,面对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心中无限陶醉,想要表达,想要赞美,却已经忘记了要说什么。作者已领会了生命和自然的真谛,这远远是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又如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两句无异是对自己的当头棒喝,表现出人生的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灵魂,也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灵魂与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既是自然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这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的已经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后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寄托深远。云“无心”“出岫”,鸟“倦飞”“知还”,这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入世又出世的心路历程,流连孤松大概就象征了诗人的耿介之志。 再分析陶渊明田园诗语言的艺术特点。1.语言简洁纯净。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就准确地指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可是大家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2.语言自然真率。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说要讲仁义道德或者冶国安邦,或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美。有诗人故意把诗写的很难,让大家看不懂,像李贺、韩愈即是;有的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有听懂,像白居易,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了。3.语言朴实平淡。陶渊明的田园诗,事实上,其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练、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正如元好问说陶渊明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殆非虚誉。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是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你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把你一读,就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4.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陶渊明写诗从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例如有写雪景之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而不用“的砾”、“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再如写风景之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而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是不入斧凿却高度艺术化。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三、结论总而言之,我认为陶渊明诗歌的特色从大方面来说就是如此他朴实而飘逸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浑然天成的奇妙而虚幻的理想世界都让人欲罢不能。我由衷的喜爱这些铅华尽褪、直抵心灵的作品。一方面,我为陶渊明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为这些不朽的的旷世之作能够传世感到庆幸。诚然,陶渊明一生凄苦,最后窘困交加,老死林泉,他一生的抱负都未能实现,但我想他也许并不后悔,能够葬在苍山绿水之中,葬在孤松劲菊之下,难道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真名士,自风流。参考文献:1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03.43 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04 逮立钦.陶渊明集译注M.中华书局,1979.55 李长之.陶渊明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16 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11致谢: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非常感谢中文系各位老师的帮助,在论文思路和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注意事项

    本文(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