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doc

    • 资源ID:2922574       资源大小:59.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doc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前言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写作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他曾四次入越,在他的浙东之路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的浙东之行无疑是浙东地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自魏晋至唐代,浙东地区农耕发达,剡纸、丝绸、茶叶、越瓷、兵器等手工业技术先进,大批名士和儒、释、道名流从动乱的北方会聚这儿,逐渐发展成可与京城长安匹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一时间,这儿成了土族文化荟萃之所、中国山水诗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高僧的活动中心、道教高士的修行中心。大批唐代诗人追慕先贤高士、安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经济和灵异山水、佛国香城、仙源道踪而来,这一切既成了他们吟咏的题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因而,浙东有了一条“唐诗之路”。论文摘要:李白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浙东之行无疑是备受关注的。而随着“浙东唐诗之路”研究逐渐成为文化热点,将李白作为一个典范单独提出来,给这条壮观的“唐诗之路”以一个独特视点的关照,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主要对李白入越情况进行汇总描述,对“唐诗之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李白这个视点来关照全体的唐代入浙诗人,因为他们在越地的文化心态、审美倾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关键词:李白入越 浙东唐诗之路 地域文化ABSTRACTLib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in Tang dynasty. His journey on East Zhejiang is a focus in academic communit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research on “ The road of Zhedong Tangshi”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ake the famous poet, Libai ,as an example to study further about “ The road of Zhedong Tangshi”.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situations about Libais travel on East Zhejiang and analyze why poets in Tang dynasty are so interested about East Zhejiang. At last, taking Libai as example, the paper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y of the culture attitude and appreciation of all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travelling on East Zhejiang. 一、 李白浙东行踪研究(一)李白入越情况李白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曾多次到过浙东地区漫游,留下了许多与浙东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相关的诗篇。许多学者已经对李白入越的情况做过相关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的详细考证,他们对李白入越次数说法不一,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人作出如下汇总:1、第一次入越李白第一次来浙东是什么时间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执。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李白“东涉溟海”只到广陵,即今天的扬州为止,便向西去了湖北安陆。这个说法受到了郭沫若等学者的推崇。清代学者黄锡珪则认为李白到广陵以后即往越中。竺岳兵,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一上四明,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3月,第33页当代学者郁贤皓在他的著作李白丛考中有一篇李白出蜀年代考,其中写到:“按李白有别储邕之剡中诗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可知乃初往越中之作。又云: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可知乃夏天从广陵出发向会稽。这应该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的夏天。”郁贤皓,李白出蜀年代考,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页竺岳兵在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中认为李白于开元十四年(726)夏秋之交入剡中,登天姥,上天台山,直到第二年才回扬州。,文中写到:“当年李白所涉之溟海是在东海的哪一部分呢?我认为它在今天的剡中盆地。”竺岳兵,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主编1988年,第230页2、第二次入越王伯奇先生在李白与剡中一文中认为,李白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曾来过剡中,他与李良二人在杭州并同游剡中相处有半年之久,李白的诗送侄良携二妓越会稽戏有此赠写的就是这次游玩的情形。竺岳兵在李白“移家东鲁考”中认为李白在开元二十七年(739)由东鲁南下经杭州返安陆,然后“移家东鲁”,但他认为李白是否在这次入浙途中游经剡中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先存疑。3、第三次入越李白第三次入越是在天宝六载(747),即李白四十七岁时,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作于临行前。李白这次来浙东写对酒忆贺监二首、重忆一首、越中秋怀、越中览古等多首诗篇。在这次李白入浙行程当中,他还登上了四明山顶,有早望海霞边为证。并在下了四明山和重游剡溪之后再一次登上天台山华顶峰,写下了天台晓望。卢燕平在李白天宝六年三入越经过、缘由考辨中详细地考证了李白此次入越的经过,他认为主要是为了避馋。他在文中写道:“从种种迹象看,李白这次离鲁游越,和避谗有关。仅举一例,书怀赠南陵常赞府: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卫谤、鲁人讥,不详本事背景。人们不禁要问,天宝六年这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李白为什么会在这年突然离开他久居三年的家园东鲁,来到会稽?笔者带着这个问题翻检了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五载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南下会稽的这年正月,李白的熟人李邕、裴敦复皆杖死”,“ 当时李白和李邕的关系并非一般,已是见面几次的旧交了。”卢燕平,李白天宝六年三入越经过、缘由考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第65页4、第四次入越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李白第四次来浙东是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其路线是由东鲁经梁园、曹南到宣城,再由宣城入新安江,顺流经杭州到会稽。途径曹南时作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到越中后作有越中秋怀。5、第五次入越存疑另外,至德元载(756),李白五十六岁那年作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但这次是否有来浙东,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说只到杭州而未到剡中,一种认为隐于剡中。但现在论据不足,有待新的文献资料出现后进一步考证。 (二)李白诗中越地地名举例李白的越地诗中经常会用到包括山峰、河流、名胜古迹等在内的越地地名,例如李白在诗中吟咏的山峰主要有下列四座:华顶峰,它是天台山系的主峰;赤城山,位于天台山系南端;富春山,位于桐庐县,是严子陵的隐栖地;东山,位于上虞县,是谢安的隐栖地。经过一系列的搜罗和整理,将李白诗中出现的越地地名,包括城市名、山水名、寺观名、名胜古迹名等列举如下:杭州(诗名二例)天竺寺(诗名二例),位于杭州西湖西浙江·浙(共六例)海门(三例),指浙江两岸的赭山、龛山。樟亭·樟楼(共二例),位于浙江东岸。会稽·会稽山·稽山(共十四例,诗名也有一例),会稽乃越州治所(现今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绍兴)。山阴(十例),会稽的别称。镜湖(八例)。耶·若耶溪·若溪(共十例)越溪(二例),越地溪谷的总称。浣沙石(一例,诗名也有二例)。禹穴(三例),禹的陵墓,位于会稽之南。兰亭(二例),会稽之南。云门(寺)(一例),会稽之南。白楼·白楼亭(共二例),会稽之南。越台(一例),会稽山越王台。秦望(一例),位于会稽东南,因秦始皇而得名。四明(五例)曹娥碑(一例),位于上虞县水滨。剡·剡中·剡溪(共十二例、诗名亦有二例)东山(二十例,诗名亦有四例),其中也有作为谢安的代称而使用的。沃州(一例),位于剡溪上的中洲。天姥(四例,诗名也有一例)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天台(九例,诗名亦有二例)华顶(四例)石梁、石桥(共三例)天台山中的天然的石桥赤诚(十二例)国清(寺)(二例)天台山麓之寺桐庐、桐庐溪(共二例),桐庐是位于睦州的城市。新安、新安江(共四例),睦州于天宝年间改称新安郡。富春山(一例),后汉的严光隐栖地。严光濑、子陵湍(共二例)流经桐庐之北,紫溪的一部分。钓台(一例,指严子陵(光)钓台,临富春江。七里濑(一例),富春江的一部分。浦阳(一例)苧萝山(一例),位于越州诸暨,西施出生之地。金华、金华渡(共四例),金华乃婺州州治的别称。李白诗中的“金华”指位于其北作为赤松子隐居地而闻名的金华山。沈约八咏楼(一例),位于金华。东阳(一例),位于婺州的城市。(日)寺尾刚,论“越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意义,中国李白研究第404、405页(电子版)(三)李白有关越地的诗的一个特点:大多不作于当地李白诗中所咏越地的地名不仅范围广,而且比较详细。但经具体考察,发现他的很多诗是他在越地以外的地方创作的,而在越地时所作的诗歌数目,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中为三十三篇,詹瑛李太白文系年中为二十三篇,安旗、薛天纬的李白年谱中为十二篇。据日本学者寺韦刚的研究,有二十二首可以确定在越地创作的诗歌:采莲曲(会稽)、对酒(金华)、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其二(金华)、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会稽)、杭州送裴大择时赴庐州长史(杭州)、送侄良携二妓诸会稽戏有此赠(杭州)、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杭州)、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台州)、天台晓望(台州)、早望海霞边(台州)、西施(越中)、王右军(越中)、越中览古(会稽)、对酒忆贺监其一、其二(会稽)、重忆(会稽)、越中秋怀(越中)、越女词其三、其四、其五(会稽)、浣沙石上女(会稽)。(日)寺尾刚,论“越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意义,中国李白研究第407页(电子版)李白诗歌中大凡吟咏越地,较多的是在越地以外的地方通过回忆或憧憬的形式而表现的,回顾曾经漫游越地的生活或者表明想去越地的心愿。按照常理,诗人在某地赞赏该地是理所当然的。但李白出蜀后凡言及蜀的作品并未将蜀作为审美对象,而仅仅是作为怀乡的对象。而李白却将越地的山水作为理想化的审美标准。即使他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说因何产生美感,但从其风景描写很容易想象出李白对水之清澈、透明感,剡、溪谷的青绿有强烈的共鸣。李白为了表达对所在地区的山水、自然之美的赞扬,多采用“胜于”、“好于”、“美于”的比较形式,而他用于比较的正是越地的山水。这无疑与李白的审美意识相关。李白喜欢表现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的事物,擅长幻想式、浪漫式的风景描写,在知觉感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受方面,他喜好清澈的事物、有透明感的事物、闪光的事物。色彩方面喜欢用白色、青色、绿色。所以当他在诗中表现自己的审美意识时就很自然地引证到越地的山水了。二、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 唐朝时期,在浙东地区形成的这条“唐诗之路”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现在的一个文化热点。它的形成无疑受到浙东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浙东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一)“唐诗之路”的地理环境特点 1、“唐诗之路”地域范围在研究地方文化中,明确研究地域范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有秦岭以北、关中平原形成的以西安为中心的汉、唐文化圈;有太行山以东及整个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元、明、清文化圈;有武夷山以东和以南的闽粤地区文化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六朝和宋文化圈等。而越文化,主要是指以越国首都、今之绍兴为中心的越国疆域内的文化。唐诗中经常提到的越中,多指浙东地区,因为唐代前期越州设都督府,后期设浙东观察使,它管辖越、明、婺、台、温、括、衢七州。而当时的越州,在天宝前辖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永兴(萧山)六县。贞元中析会稽置上虞县,五代时割台分剡置新昌县。如今,会稽、山阴两县已改为绍兴县,剡县则变成嵊县和新昌县。而“剡中”,主要指以剡县为中心的剡溪诸上源。郁贤皓,唐代诗人与剡中风光,唐诗之路综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9页(原文载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浙东唐诗之路以西陵为起点。诗僧处默在吴越纪事诗中道:“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高。”就是说钱塘江为吴越两地的界河,西陵在钱塘江东南,属越地,唐时属越州,也就属浙东了。 竺岳兵,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从钱塘江畔的西凌古渡起,经浙东古运河、古纤道、绍兴鉴湖,转入曹娥江,过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直至天台华顶峰、国清寺,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古时陆行则车马,水行则舟楫。唐代诗人们来到江南,大多是坐船走水路。李白别储邕之剡中诗中说:“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即从淮甸的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从西兴进入浙东,再沿剡溪溯流而上,登上天台的石梁。有的称之还从临海出海,作为浙东之行的终点。这条线路现在有人即称之为“浙东唐诗之路”。唐代诗人经过这条路线进入浙东,从初唐的宋之问开始,包括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内,总数不下四百余人。他们的浙东题咏,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吴熊和,浙东唐诗之路序(1995年11月6日于杭州大学),邹志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2、浙东风光宜人秀美浙东地区北濒杭州湾,南连会稽山、四明山区,在广阔的平原上,河湖交错,江流纵横,是一个水乡泽国。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将镜湖营造成为一个周长358里、面积为206平方公里的大型人工湖。它与剡溪、姚江等相连接,使得这个地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区的山水风情更为秀美。水木青华,山川映发,平畴远风,一派胜景,浙东出现了在黄河流域不可多见的旖旎风光。众多文人接踵而来,并且以最美丽的语言讴歌这里的湖光山色。例如,宋之问在早春泛镜湖诗中写道:“漾舟喜湖广,湖广趣非一。愉目野载芜,清心山更出。孤烟昼藏火,薄雾朝开日。但爱春光迟,不觉舟行疾。归雁空间尽,流莺花际失。远情自此多,景霁风物和。芦人收晚钓,棹女弄春歌。野外寒事少,湖间芳意多。杂花同烂漫,暄柳日逶迤。为客频逢此,于思奈若何。” 邹志方:浙东唐诗之路,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3页。这首诗突出了湖水相映之美,而且还注意到了镜湖的风情:景霁物和,芳意颇多,芦人收钓,棹女弄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诗人泛舟镜湖的心情,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剡溪流经之地,即为剡中,不但有山有水,而且风光秀丽,是唐人最为向往之地。李颀在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节录)诗中曾将它与会稽山映衬相对写道:“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 竺岳兵: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突显当地优美宜人的风光。这种在浙地极为常见的自然山水之美,得到了唐代众多诗人的赏识。古时候诗人们来到江南,大多是坐船走水路。一叶扁舟泛游在绿水何长,青山不尽,落花舞,莺声啭的剡溪之上,是何等的闲逸舒适。李白在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中曾发出“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的感叹。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3页。与剡溪水一脉相连的曹娥江,则因孝女曹娥而出名,两岸亦有不少胜地,如曹娥庙、谢安的东山等,泛游此地的诗人为数不少。他们或寻迹东山,如白居易在题谢公东山障子诗中曰:“唯有风流谢安石,拂衣携妓入东山。” 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第5190页。,或吟咏曹娥,如章孝标在曹娥庙诗云:“孝女魂兮何所之?故园遗庙两堪悲。岭头霞散漫涂脸,江口月沉难画眉。恨跡未消云黯黯,愁痕长在浪漪漪。人间荣谢不回首,千载波涛丧色丝。” 竺岳兵: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诗人们徜徉在这条溪流之上,或泛舟赏景,或屐痕吟踪,尽情享受浙东秀美的自然风光。3、浙东水利交通便利水乡泽国的浙东,水网纵横,河湖交错,具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剡溪,作为曹娥江的上游,由南至北地贯穿了整个浙东地区。宋高似孙剡录卷二曰:“其水合山流为溪,殆如顾恺之所谓“万壑争流”者。其源有四:一自天台山北流,会于新昌,入于溪;一自婺之武义,西南流经东阳,复东流与北流之水会于南门,入于溪;其一导鄞之奉化,由沙溪西南转北,至杜潭入于溪;一自台之宁海,历三坑,西绕为三十六渡,与杜潭会,出浦口,入于溪。合四流为一,入于江。” 剡录,浙江省嵊刷印刷厂,1985年,第40页,转引自:吴松飞,唐代诗人与浙东山水的渊源试论,2006年11月6日,天然始成的水路交通环境吸引了大批文人的到来,再加上历代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使得浙东的交通更为便利。东汉会稽郡太守马臻为消除山会平原的水患,发动民众筑塘立湖而营造的镜湖从根本上改善了这里的水利条件。东至上虞曹娥江,西至萧山麻溪坝,并且使得浙东呈现出一派草木蒙笼,山川映发的旖旎风光。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后晋惠帝永康前后,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漕渠浙东运河,西起钱塘江,过镜湖东至明州(今宁波)与由南至北出海的剡溪、曹娥江成“十”交接,成为古代浙东的水路干线。(二)“唐诗之路”的历史文化积淀唐朝的首都在长安,是唐代诗人到过最多的地方。然而,诗人赴长安的目的,主要是应考、做官。而在越文化圈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浙地秀丽的风光,成为了唐代诗人避乱和隐居的好去处,由此他们在浙地写下了丰富多彩的唐诗。因此,浙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唐诗之路”形成的主要原因。(一)魏晋风流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北人大量南迁。再加上上层统治集团偏安江左,无力北伐收复失地,于是,在文人士子当中开始盛行清淡,玄思妙想,追求回归自然,人性解放。他们行为放任不羁,以徜徉山水为自托,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特有的潮流。浙东独特的山水之美,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受到极大的欣赏和赞美。世说新语·言语篇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杨牧之、胡友鸣:世说新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9页。又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杨牧之、胡友鸣:世说新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1页北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黄河流域发达的中原文化。这种文化与浙东地区文化一经结合,就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于是数百年间浙东成了人文荟萃之地。南迁的王谢士族与浙东地区的本地士人一起组成了一个连续200余年的会稽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人物各有建树,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诸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全国领先的水平,形成了当时的一场文化盛宴。浙东秀丽的山水胜地,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在此建庄营室,流连忘返,至今留有许多佳话,如谢安东山再起,王羲之兰亭修禊 ,王子猷雪夜访戴,支遁买山隐居沃州,谢灵运木屐登天姥山等。这些前朝文人在浙东山水的审美活动的经历和感受,从情趣到观点,都被后人引为美谈,对唐朝诗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故唐朝诗人追逐魏晋逸士的遗风,纷纷入越访胜观光。宋之问在宿云门寺一诗中说:“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全唐诗(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第622页。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到剡中游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05页。孟浩然宿立公房:“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1960年,第1648页。我们从唐朝文人所表达的这些话语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浙东山水的喜爱之情,而这种喜爱之情受到魏晋文人逸士的影响,但喜爱的程度却丝毫不亚于他们。(二)佛道双修浙东道教“佛道双修”特色,是唐人接踵而来的又一个原因。所谓“佛道双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修”,就是“炼心”、“养气”,以求长生的苦修方法。两者融合,便是仙佛共同的原理。这个原理,是唐代在天台山隐居30年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精通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气功炼养的基础上,又融合佛教天台宗止观修习法而得到的。上清派茅山宗的创始人是六朝时期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他“为浙东一好县”而于齐武帝九年(491)辞官隐居于天台山与括苍山多年,首开“佛道双修”之风。但他的理论直到一百多年以后的司马承祯才臻完善。从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后、睿宗、玄宗的四次召见中,可见他的理论受人欢迎的程度。他是诗人李白的“仙宗十友”之一。李白在大鹏赋序一开头就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竺岳兵,剡溪唐诗之路,唐诗之路综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2月,原文载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对于思想放达的唐代文人一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给在精神层面力求超越自己的文士们带来生命的冲击力,冲破伦理纲常的束缚,而进入诗歌艺术的审美境界。风光秀丽的浙东山水孕育出的“佛道双修”的宗教文化特色让唐代文人无限向往。(三)帝王传说余姚河姆渡文化为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远远早于半坡、龙山、大汶口文化。可见浙东本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灿烂中华的一个摇篮。生动而有趣的有关舜禹传说,为浙东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引人的色彩。古人云:古有三圣,越占二焉。作为五帝之一的舜在浙东活动,留下诸多足迹与传说,例如,握登山、历山、舜井、姚江、舜江、舜王庙等地名都与舜相关。禹为古代治水英雄,他奠平九州为全民族生息繁衍打下了基础;禹又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为这王朝的第一个王;禹又与尧舜一起为古代三圣之一,他与越地、与浙东的密切关系就越来越成为后代人关心和研究的题材。他在越地的足迹更多,如会稽、禹陵、禹会桥、禹溪、禹粮山、禹穴、禹庙等等。所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竟然千车万骑,从长安出发,不避风霜之苦,到了浙江又甘冒波涛之险,“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而开创了皇帝祭大禹的历史。而司马迁也在他三次漫游中“登会稽,探禹穴”(史记·太史公自序)。舜禹的传说无疑也给唐代诗人以巨大的吸引。 慷慨而壮烈的勾践兴国复仇、北上称霸史实,使古人对这个地区既具敬畏之意,也生好奇之心。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故事,经过后人的演绎与发挥,成了坚毅沉着、团结进击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勾践是禹之苗裔,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又是同出一源、同本共祖,于是更引起了后人包括唐人在内的无限敬意。三、以诗人李白为例看“唐诗之路”的形成(一)唐代诗人追求生命个体价值的心态唐诗之路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浙东地区早在唐代以前,就积淀起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什么偏偏就在唐代形成了一条诗路,而不是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呢?其实,这是与唐代文人的心态、行动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唐诗之路是唐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代文化生活特别是诗人生活的重要现象,而文人正是这种抽象文化的载体,必须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著作才能把这种特有的文化呈现出来。寻访前人屐痕吟踪的文人,畅游于优美的山水之间,登览怀古;热衷于功名事业的文人,则漫游于人文荟萃之地,待价而沽;寻觅清净所在的文人,则隐居于名山胜水之中,吟咏风土。他们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追求个体价值的最大实现有机统一作为人生的目标而作不懈地追求,于是就有了对人杰地灵的浙东的无限热爱,就有了唐诗之路的出现。李白对越中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向往。当时,文坛正在抨击六朝以来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而南朝出现的山水诗,刻画细微,意境清新,李白很欣赏那种自然美。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谢灵运,曾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做过太守,辞官后隐居会稽和始宁,写下了大量描绘越中山水的诗歌,而他正是李白所倾慕的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诗中的“越人吟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的“越人”,指的就是谢灵运。李白在畅游山水间登览怀古,寻访先贤的遗踪,在这期间,他不断地实践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肯定与超越,而这也正是当时唐代文人入越的普遍心态。“唐诗之路”的形成无疑是这种心态的实践和响应。(二)浙东地域性的新鲜感对唐代文人的吸引如果说从研究诗人的籍贯所在地来看唐诗创作是静态地描述地域文化与诗歌的关系,那么研究诗歌创作地与唐诗创作的关系则是一种动态的描述。李白并未出生在浙东,但却留恋于浙东的山水人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仅是李白,唐朝四百多位诗人都在浙东留下墨迹,可见浙东对唐代文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唐诗之路所经之地,与越国地域范围,大致相同。丰富多彩的越文化,使唐代诗人游弋浙东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本土作家在表现本土文化时有局限性,他会视自身生活的环境所呈现出的景观为平常现象而不去表现,如果他们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存环境中的物象,并写入诗篇,同样也在不经意中再现某一区域的文化特征。外来作家颇有优势,他们是以外来者的眼光审视环境的,从写作心理来看,他们更乐于展现跟以往经历和经验不相同的部分,而省略去相同的部分。李白生性放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进入浙地,浙地的山水给他一种不同于蜀地、中原地区的全新体验,他在这种全新的山水体验中获得了全新的审美感受,并将其直接投射在诗歌创作之中。这也是李白在浙地以外的地区创作大部分的越地诗的重要原因,浙地山水对他的审美冲击和留在他心里的新鲜感总是会不断涌现的,反复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即使离开越地,也依旧难以忘怀浙地的山水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入越的绝大部分唐代诗人和李白一样,都以外来者的身份来欣赏浙地独特的美感,然后很自然地将这种美感渗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为数众多的唐代诗人聚集于此,展现他们对同一地域文化的不同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留下大量关于浙地的诗歌创作,于是就有了这条壮观的“唐诗之路”。参考文献:1、邹志方,浙东唐诗之路,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2、郁贤皓,唐诗之路综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2月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3、竺岳兵,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主编1988年4、郁贤皓,李白出蜀年代考,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竺岳兵,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一上四明,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3月6、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7、诸传中,李白诗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8、康怀远,李白批评论,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9月9、李长之,李白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10、王运熙,李白精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11、何念龙,李白文化现象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日)寺尾刚,论“越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意义,中国李白研究第404、405页(电子版)13、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2月14、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15、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6、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京华出版社1999年10月

    注意事项

    本文(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