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1.doc

    • 资源ID:2920031       资源大小:189.50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1.doc

    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目录第一章总 论4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41.2可研报告编制单位41.3报告编制的依据、范围、原则和过程41.3项目概况61.4结论9第二章 项目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92.1 项目背景9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163.1需求分析163.2建设规模17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204.1项目选址204.2 建设条件21第五章 设计方案225.1 建筑设计225.2 结构设计265.3 给排水设计275.4 暖通设计285.5 电气设计方案31第六章 环境保护、抗震与消防366.1环境保护366.2抗震376.3消防376.4绿化38第七章 节能387.1编制目的387.2编制依据397.3节能措施39第八章 劳动安全与卫生防疫408.1 编制依据408.2劳动安全防护措施408.3卫生防疫40第九章 土地利用419.1土地利用依据419.2土地使用权和使用性质42第十章 组织机构、劳动定员与人员培训4210.1组织机构4210.2劳动定员4210.3人员培训42第十一章 项目的招标方案4311.1 项目招标的依据4311.2 项目招标的范围4311.3 项目招标的方式4311.4 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43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44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4413.1投资估算4413.2资金筹措46第十四章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14.1 社会效益评价4614.2 经济效益评价46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4815.1结论4815.2建议48附件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承办单位概况单位名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单位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建华南大街82号联系人:韩立森联系电话:850829881.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法人代表:郜刚 证书编号:103200700101.3报告编制的依据、范围、原则和过程1、编制依据2005年8月河北省阳原县文化局编制的泥河湾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十一五”总体规划泥河湾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调度会会议纪要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协调推进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有关情况的报告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关于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用地的初审意见。张家口市规划局关于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张家口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关于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委托我院编制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2002年7月国办发2002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泥河湾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国发200127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的通知。国家、有关部门及张家口市、阳原县有关的法规、政策。2、编制范围本报告对项目的建设的必要性、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建设进度、投资估算、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3、编制原则合理确定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设规模,统筹考虑建设和管理,要科学使用。通过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使其成为研究、保护、旅游、展示的重要场所,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遗址博物馆。4、编制过程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委托,我们承接了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并与建设方就建设规模、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工作编制了本项目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1.3项目概况1.4.1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境内,面积约1000余平方公里。通过中外地质古生物学者、考古学者对泥河湾的持续考查,发现了大量的爬行、哺乳、软体动物化石。其中小长梁、侯家窑、虎头梁和马圈沟等遗址的发现,确定了早更新世时期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人类,特别是马圈沟遗址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迹象,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以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998年,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国务院批准泥河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5月份以来,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泥河湾遗址,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泥河湾人类活动遗址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完全有可能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场所;认为中国或者亚洲应该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人类起源多元论是站得住脚的,我们的发掘保护工作力度整体上来说很不够。2012年9月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9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冀政办函【2012】92号),其任务目标是:“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人类探源工程”、“综合开发工程”。2012年12月11日,张庆伟省长在河北师大调研时指出,泥河湾的发掘和保护:一是要抓紧立项。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要争取在国家科技部立项。泥河湾的发掘保护不是三五年就能解决的,我们既要考虑目标,又要准备打持久战,中间要出一些成果。二是要落实机构、场地和资金。三是要加强组织。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阳原县城市规划的要求,而且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有利于充分发挥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作为文物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是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泥河湾遗址群的重要一步,是阳原县乃至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1.4.2 建设地点: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选址在马圈沟、侯家窑、虎头梁三个区域。该场址为考古遗址原地建设,节约土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理想的建设场所。1.4.3 建设规模:建设总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2000,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1、马圈沟片区:7000m2 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2000m2 场景复原阐释区:2500m2 发掘工作区:1000m2 模拟考古体验区:500m2 服务中心:1000m2 2、侯家窑片区:3000m2 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1000m2 场景复原阐释区:1000m2 发掘工作区:500m2 服务中心:500m2 3、虎头梁片区:2000m2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500m2场景复原阐释区:500m2发掘工作区:500m2服务中心:500m21.4.4 建筑功能:项目定位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省级遗址博物馆架构,集科学研究、文物收藏、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学实验、旅游观光、信息宣传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使其成为研究、保护、旅游、展示的重要场所,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工程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满足绿化、环保、安全、卫生、消防抗震等要求。1.4.5 环境保护: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污染物有生活垃圾、生活污废水,经处理可达排放标准,满足环保要求。1.4.6 节地及补充耕地措施:本项目符合阳原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规划占地。1.4.7 绿化:集中绿地和分散绿化巧妙结合,辅以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并充分利用城市景观绿化带,既美化了环境,又可以达到防尘、降噪的目的。1.4.8本项目估算总投资2003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538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2828.64万元;预备费1821.36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和省财政投资。1.4结论本项目占地100亩,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投资20035万元。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河北省当前的产业政策,符合阳原县城市规划和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重要举措,项目建成后将为人民提供一个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场所,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总之,项目建设是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2.1 项目背景泥河湾盆地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地层古老而全面,由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构成。在泥河湾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从20世纪20年代起,泥河湾即引起中外科学家的注意,成为世界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地点。更为重要的是,建国以后,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在泥河湾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期的人类化石和遗迹,以及约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迹,不仅形成了贯穿整个石器时代完整的考古文化系列,而且引发世界考古界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单一起源说进行新的思考。目前在全国已经发现了30处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26处在泥河湾。泥河湾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1982年,泥河湾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其中的侯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河北省地质保护区;1998年,于家沟等遗址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泥河湾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不断有世界各地的学者到泥河湾进行考察研究。2012年5月份以来,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泥河湾遗址,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泥河湾人类活动遗址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完全有可能是人类更早期活动的场所;认为中国或者亚洲应该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人类起源多元论是站得住脚的,我们的发掘保护工作力度整体上来说很不够,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涉及到中科院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横向合作,甚至需要国际的跨国合作,建议作为国家主管部门的科技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力量,做好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二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规划,提高立项层级,规划的重点放在200万年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上,请科技部把它作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行的考古立项,保证可持续性;三是要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大硕士生、博士生等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现场服务方面,河北省要制定一个得力的保障办法,为中科院开展工作提供方便的配套服务。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经过几代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地质学家的不懈努力,泥河湾遗址在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10余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17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遗迹,基本确立了泥河湾遗址近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序列,泥河湾遗址基础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2.1项目的建设是文物保护的需要泥河湾遗址群出土文物数量较多,除部分文物保存在阳原县城的泥河湾博物馆外,大部分文物都不宜移动,散落在遗址现场。由于泥河湾遗址群位于远离城镇山区,不适宜长期居住生活,现场文物无专人负责看管,造成人为的损坏和盗窃严重,加之经受长时间的风吹雨淋,部分文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严重影响了文物的科学保管和“寿命”。早在2003年,在省文物研究所、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现场汇报交流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30多位旧石器考古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专家、学者联名呼吁:加强泥河湾保护和研究,尽快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专家学者们在阳原县实地考察了考古发掘现场后发现由于泥河湾遭受水土流失等自然力作用,许多遗址面临被毁坏的危险,出土的文物部分被直接堆放在现场,经受日晒雨淋后已经出现破损情况,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专家提出:泥河湾遗址面临着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泥河湾遗址非常重要,建设一座适合遗址及文物标本保护的高水平的遗址博物馆是当务之急。2.2.2项目的建设是文物展示的需要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各族人民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物的价值是通过科学研究认识的,发挥文物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的。文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代替的。同时,运用文物,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整个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遗址群由于没有合适的展示场所,加之安全防护没有保障,因此大多数文物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展出,严重限制了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为更好的实现文物自身的价值作用,让人们通过文物的宣传更好的了解泥河湾文化,需要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为这些文物提供一个更高水平的展示舞台。2.2.3项目的建设是培养专业考古人才的需要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整合考古发掘专业队伍,博物馆建成后争取每年在泥河湾有六支考古发掘队伍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形成整体和规模效应,力争产生具有影响力、轰动效应的考古成果,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上有所突破;二是充实考古专业力量,集全省之力,选拔业务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充实到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中来,并发挥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专业特点,通过在泥河湾遗址群培训、实习等手段培养专业人才,充实专业队伍,全面推进泥河湾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三是深入开展综合性研究,开展人类起源、生物进化、生态环境、地质演变、气候变化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及时发布研究成果,举办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泥河湾综合性研究不断深入开展。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为探寻东方人类起源及文明发展的轨迹,造就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打造河北历史文化名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2.2.4项目的建设是文物整理修复的需要文物的研究和修复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也是保护文物的自身需求。文物的价值是由它的结构和所承载的信息所决定的。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一但被破坏、消失,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它所蕴含的信息、价值、及其功能也不是复制品可以替代的。文物的这些价值与作用,我们可以享用的同时,也必须保证我们的后代得以享用。由于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我们无法一次性认识文物的所有信息,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的后代去探究。这要求我们必需把文物永久的保存下去,因此,我们就是要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一种稳定的、安全的状态之中。文物老化消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不同的外界环境、不同腐蚀状态,文物的腐蚀速度是不同的,因而为了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干预,即进行保护修复工作。面对着大量的已经出土和未出土的文物,文物修复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保存研究这些文物,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也应该设立相应的文物修复研究的技术室。2.2.5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推动文化发展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文化大省,群众文化建设是基础、是保障、是标志。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健全达标的文化硬件设施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物。2012年5月份以来,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泥河湾遗址,并作出重要指示,为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编制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把泥河湾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结合,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全面推进泥河湾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将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探索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轨迹;有利于对泥河湾遗址群发掘和研究工作进行梳理,开展泥河湾遗址动物种群、植被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综合性研究,揭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古气候、古环境,建立起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序列;有利于建立教学和培训基地,培训专业队伍;有利于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举办泥河湾论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将推动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难以量化的无形效益(提升区域吸引力),并衍生出大量超出博物馆财务分析范围的经济效益(带动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随着全国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对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长效机制的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尤其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不断强化,并对其他功能的发挥也产生了较强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有助于文化遗产事业三大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鉴于此,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3.1需求分析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乃至世界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圣地,是研究人类起源,特别是东方人类起源的关键所在,其保护和研究价值不可估量。但长期以来,因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研究场所,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并不理想,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3.1.1泥河湾遗址出土文物情况小长梁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北500米,发现石器1000余件,属于小石器传统;山土的动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其地质年代为距今136万年。小长梁遗址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探讨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 2001年,对文化层进行发掘,惊现200万年前古人类“餐桌”:在发掘探方的南部区域,散落着一组以象的骨骼为主,间有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构成的古人类进餐场景,多数骨骼上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类群食大象,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对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3.1.2泥河湾遗址文物保护需求泥河湾遗址群出土文物数量巨大,且没有合适的保存场所,给文物的保护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部分文物出土时间较久,历经长时间风吹雨淋后已经出现破损的情况,且遗址当地远离人群聚集地,遗址现场没有专门负责人看护保管,经常发生文物被认为损坏和盗取的情况,这是对泥河湾遗址灾难性的破坏。鉴于此,亟需建设基于原址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对泥河湾遗址群进行保护。因此,在泥河湾遗址群当地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是泥河湾遗址进一步考古发掘的需求、是考古人员办公的需求,能够极大的便于泥河湾遗址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3.2建设规模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标准1.1.2条规定,博物馆建筑物规模,可按其藏品数量分为:大型馆中型馆小型馆藏品数量10万件以上1-10万件1万件以下建筑面积大于100004000-10000小于4000 由上表可知,泥河湾遗址群三个片区文物数量为10万件以上,每个片区文物数量均达数万件,应设三个中型馆,建筑面积应为4000-10000平米,考虑到遗址群现场面积较大,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三个片区总规模按12000平方米考虑。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是专为收藏和保护泥河湾史前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其馆藏文物极具学术价值,泥河湾现有文物10万余件,除部分收藏在泥河湾博物馆外,其余大都散落在遗址现场,根据挖掘发现情况,考虑近30年文物递增, 根据专家意见泥河湾遗址博物馆藏规模按12万件设计。根据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技术规范,每平方米库房可存文物40件计,因此,文物库房需3000平方米,考虑到遗址博物馆本身的特点,经与当地管理部门及泥河湾文物专家研究确定,泥河湾遗址博物馆不设文物库房,根据展厅面积设置经验及遗址现场实际情况,遗址展示区面积结合陈展大纲实际情况和遗址现场大小, 遗址展示区确定为3500平方米,另有未发掘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作为发掘工作区,马圈沟片区设500平方米模拟考古区供游客体验考古工作。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标准以及根据其他博物馆展厅面积设置经验,文物陈列展区与藏品库区的面积比为1:12:1,本项目按1.2:1考虑约4200,根据日参观人数为1400人,人均2-3复核,约为3000-4000,与测算面积相符,因此本项目场景复原阐释区按4000考虑。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借鉴国内外及世博会先进布展手法,通过高科技展示,突出“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特色。考虑到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将带来大量游客,故每个遗址片区的观众服务设施均按500平方米考虑。由上可知,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12000m2,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上述遗址博物馆均为原址就地保护型,场馆规模根据遗址面积确定,其中马圈沟片区建筑面积7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模拟考古体验区和服务中心五个板块;侯家窑片区建筑面积3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和服务中心四个板块;虎头梁片区建筑面积2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和服务中心四个板块。各功能分区面积相见下表。片区功能分区面积(m2)合计(m2)马圈沟片区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20007000场景复原阐释区2500发掘工作区1000模拟考古体验区500服务中心1000侯家窑片区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10003000场景复原阐释区1000发掘工作区500服务中心500虎头梁片区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5002000场景复原阐释区500发掘工作区500服务中心500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4.1项目选址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目前发现的有泥河湾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拟选择在马圈沟、侯家窑、虎头梁三处建设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而且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泥河湾遗址发掘研究及保护工作的开展。项目位置为遗址原地,在遗址原地建设遗址博物馆,可节约土地和资金,是理想的建设场所。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总占地100亩。4.2 建设条件 4.2.1气象条件本地区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旱少雨。冬季极地最低气温-26;夏季最热日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9;平均风速:冬季1.9米/秒,夏季1.6米/秒;最大冻土深度1.4米;年平均降水量386.7毫米。4.2.2水文地质条件50年代,地下水位-6米-7米,以后由于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目前地下水位为-35米。4.2.3工程地质条件根据人工地质剖面和钻孔及大地变形资料分析,张家口市虽处在活动结构发育地区,即继承性活动大断裂带内,但不在强烈活动的大结构交汇点上,所以张家口市及其附近基底稳定性较好。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项目场地范围内-20米以上为粘性土,承载力为14-25吨/平方米;-20米以下为砂性土,-45米至-50米为粘性土质,承载力为52-80吨/平方米。4.2.4市政配套设施由于场址远离城区,现场无市政配套设施,需现场解决。第五章 设计方案5.1 建筑设计5.1.1设计依据1、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6-9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6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5、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技术规范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8、其它相关的建筑及规划设计规范及规定5.1.2工程概况在世界考古与地质研究领域,泥河湾正在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地理名词和研究课题,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30处距今一百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6处,其中部分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约二百万年左右。近一个世纪以来,泥河湾已出土大量的文物(化石、石制品)约5万余件,其中化石13000件,旧石器制品21000件,新石器制品8000余件,其他文物3000余件。这些远古人类留下的遗物,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因此,泥河湾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泥河湾遗址发掘研究及保护工作的开展。本项目占地100亩,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5.1.3建筑设计5.1.3.1博物馆设计理念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采用与遗址周围色调相近或一致的简朴造型,使博物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突出了遗址的平面形象,使历史信息得到充分展示,从而突出了本体保护和展示;设计风格简洁大气,同时极具亲和力。为了保证博物馆的参观和遗址现场参观的流线衔接起来,将博物馆建设选在遗址之上。设计上尽量减少博物馆建筑对遗址风貌的不理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博物馆功能配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分三个片区,各个片区规模都较小,展线相对固定,采用串联式流线,同时将博物馆内部的参观流线和室外遗址展示区的参观流线串联起来。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形象是低调的、不张扬的,融入在遗址的环境中,反映遗址的文化内涵。5.1.3.2遗址博物馆规模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12000m2,分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三个片区。该遗址博物馆为原址就地保护型,场馆规模根据遗址面积确定,其中马圈沟片区建筑面积7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模拟考古体验区和服务中心五个板块;侯家窑片区建筑面积3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和服务中心四个板块;虎头梁片区建筑面积2000m2包括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场景复原阐释区、发掘工作区和服务中心四个板块。各功能分区面积相见下表。5.1.3.3平面设计本方案功能分区明确,将整个遗址博物馆按遗址分布位置分为马圈沟、侯家窑、虎头梁三个片区,其中每个片区又分为四至五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便于游客观光和工作人员日常管理。三个片区的遗迹展示区、场景复原区、发掘工作区、模拟体验区均设计为大空间,一层,地面高度不小于6.5米;服务中心为两层,总高度7米。遗址展示区以文字说明、图片、实物、文物标本等形式,展示人类演进史、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泥河湾文化遗址等内容。方案设计具有超前意识,布局较为合理,既体现了泥河湾文化的底蕴,又突出了现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5.1.3.4立面设计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过去的场所,更是面向未来的场所,本工程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通过虚实对比及不同体量的穿插组合,表达博物馆建筑应具备的宁静、尊崇的文化氛围。5.1.3.5安全防护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做好遗址展示区和发掘工作区的安全防护,本工程建筑设计符合防火规范要求,设置相应的防火设施及报警系统,通过设备控制,按照陈列及库藏要求,控制空气质量及温湿度,保证文物的安全与寿命。采用先进光源,做到节能环保及适合文物要求。通过监控系统及其它防盗措施,保证文物安全。1、项目功能分区分配表片区功能分区面积(m2)合计(m2)马圈沟片区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20007000场景复原阐释区2500发掘工作区1000模拟考古体验区500服务中心1000侯家窑片区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10003000场景复原阐释区1000发掘工作区500服务中心500虎头梁片区遗址剖面、遗迹、遗物展示区5002000场景复原阐释区500发掘工作区500服务中心5002、主要经技术指标总占地面积:66667m2总建筑面积:12000m2容积率 :0.18建筑密度 :20%绿地率 :40%风险等级 :一级抗震烈度 :7度耐火等级 :一级5.2 结构设计5.2.1设计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7-97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技术规范 20025.2.2结构形式根据建筑平面及使用要求,遗迹展示区、场景复原区、发掘工作区、模拟体验区为大空间形式,采用钢结构,钢结构屋顶采用大跨度网架,轻质保温屋面板;服务中心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5.2.3基础形式因无地质勘察报告,参考阳原县相近地质情况及上部结构情况,基础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形式,基础埋深1.5m,大于场地冻深。5.2.4抗震设防标准及措施1、抗震设防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动参取区划图,本工程所在地区抗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抗震措施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该建筑属于乙类建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地震作用按7度设防烈度计算。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5.3 给排水设计5.3.1设计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程 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009年版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建筑和有关专业提供的资料。5.3.2给水设计1、水源情况:现场无市政管网,水源采用自打井供水。2、用水量估算:工作人员最高日用水量按50L/d计。建筑物最高日用水量为:4.0m3。消防用水量: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25L/s,应甲方要求,绿化浇灌用水在室外广场设计时考虑。3、给水系统:室内生活给水直接由室外引入的水泵房供给,流量及压力均能满足建筑物的要求。4、消防系统:在室内适当部位设置消火栓,消火栓系统供水由设在室内机房内的两台消防泵(XBD2.8/15-TP80,Q=15l/s,H=28m,N=7.5KW)以室外消防蓄水池(250m3)中吸水,供室内消火栓用水。室外消防系统由从水泵房引来的两根供水管在建筑物周围形成环状,适当部位设置室内地下式消火栓。5、气体灭火系统:考虑该遗址博物馆藏品主要为不燃或难燃的材质文物,故只设置半固定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可根据房间的大小设置。6、室内灭火器设置:在室内的走道、遗址展示区、发掘区、服务中心等部位均设置手提式灭火器。7、饮用水系统:采用集中电开水炉制备。4.3.3排水设计1、室内污废水合流排放,经收集进入室外化粪池,经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网。2、雨水经收集后进入室外雨水管网,直接排水周边田地,本工程雨水设计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为q=28391+0.728lg(p-0.121)/(t+9.60)0.87,设计重现期取5年(参照承德暴雨强度公式)。3、环保节能机房内消防泵选用高效节能型;并增设减振设施,隔音降噪。5.4 暖通设计5.4.1设计依据1、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2、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文物局批准)3、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GB50019-200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81-20096、建设单位对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的功能要求7、规划建筑和其它专业提供的图纸、资料5.4.2能源供应情况本项目所在区域的能源为电力。本工程以电力作为服务中心分体空调能源,由于该地区夏季温度适中,较为凉爽,不采用中央空调。冬季采暖采用地源热泵系统。5.4.3设计计算参数5.3.3.1地理位置:北纬40º,东经114º,海拔高度733.4-745.1米5.3.3.2室外计算参数通风计算平均温度 27ºC室外平均风速 2.4M/S大气压力 924.4MBAR冬季采暖计算温度 -15ºC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43%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10ºC室外平均风速 3.6M/S

    注意事项

    本文(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1.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