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中国剪纸艺术为例.doc

    • 资源ID:2919834       资源大小:72.50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中国剪纸艺术为例.doc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中国剪纸艺术为例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漫长时间里,大部分地方基本上还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尽管也有旧的东西失传新的东西加入,但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俗剪纸也基本上没有变化,剪纸与市场没有多大的关系,它一直是依赖民俗活动的需要而存活的,民俗传承没有太大的变化,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相对的稳定。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彻底改变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旧日民间剪纸赖以存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再复返,民间剪纸不得不在新的环境中寻找立足之地。 剪纸是我国现存的传统民间文化和工艺技术,它是我们的祖先在具体的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丰富物质精神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是我们向先进发达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基石,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工艺技术的保护意识会更加正强。但仅仅意识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实际措施。一、各地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之分析与思考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更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据。作为五千年文明不堕的国家,我国拥有的文化遗产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令世界艳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来临,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快餐文化普遍流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漠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文化遗产正日益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成了当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文化无国界,也许我们可以从各国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一)新西兰毛利雕刻毛利人擅长雕刻,他们用木、骨和绿玉雕刻出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毛利人的建筑物,如毛利会堂、部落粮仓及独木舟等,几乎都雕刻有各种象征意义的图像。 骨雕刻比木雕昂贵,早期多用鲸鱼骨雕刻,后来也用其它动物骨头雕刻。 而其中玉石雕刻是最高贵的。新西兰是一个融合欧洲文化及毛利文化的国家,虽然新西兰早期土著毛利人仅占新西兰人口14%,但毛利文化却仍然是新西兰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新西兰政府也刻意花大力气扶植保护毛利文化。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为了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毛利的男人们总是要拿起石具进行雕刻,随着新西兰人口和国外游客的增加,毛利雕刻的传承逐渐从以家庭为中心发展成为以行会的形式进行传播。直到192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罗托鲁瓦毛利艺术学校,传统的部落文化转变为国家工艺。一、新西兰在对毛利雕刻艺术的保护措施1. 文化保护,立法先行。1963年新西兰议会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古代毛利文化遗产和毛利人技艺的议案,并于1966年10月29日成立了毛利艺术和工艺研究所。2. 将毛利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系统,成为毛利文化学习的课程。政府国家委员会于1955召开了关于毛利教育的第一次会议,规定毛利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毛利文化;梅西大学于1988年正式设立毛利研究系。3. 加强宣传,合理的市场运作。毛利雕刻作品经整理收藏在各地博物馆和艺术馆中;在原毛利人居住地建立毛利人文化村,内部陈设毛利人独特的雕刻品;利用交流文化的机会在国外举办雕刻展览。二、启示1.毛利雕刻作为文化产业进行开发时,尽管要面对雕刻艺术品成为商品所发生的变异,但仍然保持“商品”所代表的艺术价值、美感和传统精神与文化。在保护过程中,要多方利用文化产品与外界的接触,包括展览、博物馆、标志建筑、大型活动等等。2.不论毛利地区的毛利学校还是新西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毛利文化教育,都可以切身体会到新西兰政府对从事毛利文化教育的教师全面、严格的培训,对毛利学生精心设置的现代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以此为鉴,在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文化未被现代文明所影响的地区,应制定具有地方区域特色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教育方式,使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制度基础。国家教育政策应该在统筹民族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领域方面(比如将民族体育、艺术、游戏及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学校课程之中)发挥积极作用。事实表明,当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被政策制定者所忽略时,民族传统文化必然遭遇被抛弃的厄运。(二)苏格兰风笛苏格兰风笛是苏格兰人民的民族乐器,是凯尔特先祖留给他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和呢绒格裙一道被视为苏格兰民族的象征。(一)苏格兰风笛的保护实践1、政府的文化政策是起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英国的文化政策是指由中央政府和准政府机构(被称作“官歌”的半独立性质的非政府机构)制定和公布的各项政策原则和目标,体现在其文化管理体制中,涉及表演艺术、电影、文博、美术、文学、工艺和社区文化等内容。英国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艺术活动创新的多样性,在全国范围内高度发展文化艺术活动,强调公众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平等参与,促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和现代艺术的欣赏水平,努力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英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他们遵循:“保持一臂之距”原则,“分权”原则,教育原则,多样化原则,高质量原则,鼓励企业赞助的原则和鼓励合作原则。2、民众的自主参与是其得以保护与传承的主题保障苏格兰的有识之士为了复兴风笛音乐,已在伦敦、爱丁堡以至任何可能的地区开始举办风笛演奏的赛事。同时在英国的军队中,越来越多的军人开始认识到风笛音乐的价值,并逐渐成为士兵们最喜爱的乐器。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风笛的进步与发展。今天风笛也渐渐现代化了。乐器制作和演奏发法有所改变,产生了电子风笛及风笛与其他乐器的组合演奏。3、守住传统之“根”,积极发现、开拓新的生长点是其得以有效传承的关键在传统传承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异,其中利用了多种途径,包括:口传心授、学校教育(例如:格拉斯哥音乐学院)、音乐表演团体和各种电影电视媒体(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等)(二)启示1.多方齐力合作是保护与传承得以实现的关键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包含了多种身份。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对多重保护主体的立场、需求进行合理协调,使之保持积极和谐的态势,外加上民俗学界的帮助,创造一种良好的保护环境。2.在保持传统艺术精粹的同时,寻求新的表现方式,通过与多种表现方式相结合,使其在时代中焕发新的活力。(三)加拿大印第安人图腾柱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图腾柱是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文化象征,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加拿大在图腾柱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走过曲折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1、印第安人图腾柱文化保护实践(根据时间先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20-1930年代的图腾柱保护计划 1926-1930年之间,在公众督促下,加拿大政府与加拿大铁路公司合作修复了斯基(skeena)河沿线的30根钦西安人(tsimshian)的图腾柱,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图腾柱保护计划斯基那项目。该项保护工作最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了原地保护图腾柱的方案,这种保护图腾柱新思路的出现既原于人们对濒危遗产价值认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图腾柱的旅游价值。1924年,为专门负责此项目,成立“图腾柱保护委员会”,受命保护图腾柱及旅游者感兴趣的其他东西,并把图腾柱的有关信息印在列车餐车菜谱的背面,还清除了所有妨碍旅游者从车窗上观看图腾柱景观的障碍物。它是加拿大被拍摄最多的风景点,仅次于尼亚加拉瀑布。还指导拍摄了一部名为不列颠哥伦比亚斯基那河沿岸的钦西安人(1835-1927)电影,重点表现了当地参观图腾柱的旅游者。(2)1950-1970年的图腾柱抢救行动 人们意识到一定要强调本地区与众不同的差异性与独特性,还要设计出可被识别、象征差异与独特的符号,一定要发觉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征。1951年拥有丰富印第安图腾柱文化遗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遂决定利用印第安文化大打“差异”牌,大打图腾柱牌,将不列颠哥伦比亚命名为“图腾之地”,并专门成立“图腾之地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在这种背景之下,以图腾柱为表征的印第安文化遗产所潜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商业利益得到了空前的凸现,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图腾住抢救运动。 抢救行动做的最好的是图腾柱雕刻计划。在图腾柱雕刻艺术的复兴过程中,蒙哥。马丁的地位无人匹敌,他雕刻出的高质量的图腾柱复制品、新的原创图腾柱以及在培养新一代最重要的雕刻师方面做的杰出成就,举世瞩目。(3)1970年代以后西北印第安传统风俗的复制与重建 人们开始着手重建西北印第安传统风格的村落,将图腾柱的保护还原到与长屋村落融为一体的整体环境中。1984年,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建造了一个西北口岸村庄,在这里人们课余领略原生态的最大规模的全尺寸图腾柱。(4)当地图腾柱文化的繁荣复兴 不仅印第安人努力恢复自己的语言和风俗样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遗产理解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以图腾柱为表征的印第安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尊重,欣赏。当代图腾柱文化繁荣复兴最为突出的外在表现有二个:第一,以硅质模型图腾柱雕刻制品为代表的印第安手工艺术品的大量生产。第二,图腾公园的大量涌现和图腾之城的诞生。不可否认,印第安图腾柱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旅游商业文化。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模型图腾与复制图腾柱与作为原真的腾柱区别开来,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现实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强化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使其具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这就说明,以复制图腾柱为表征的旅游文化已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力量,得到了印第安人的承认,已成为当代印第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对剪纸艺术与旅游的启迪:(1)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须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不能当作商品出售,那么,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再生产,可以大规模复制,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售。如果以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业文化已成为一个社区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旅游文化就不再是一种破坏当的社会文化的外部力量,而成为构建社区现代文化的重要伙伴。(2)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具有同一性。消亡中的“遗产”,借用旅游又具有了活力。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过去而保护,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而尊重过去。其重点是文化遗产不能只成为表征过去的纪念物,而是要加强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的延续能力,努力使其所承载的传统文明真正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并得到积极传承,实现传统文明的真正复兴,使其成为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四)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2005年l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因此被称为端午祭。端午祭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端午祭“申遗”成功后,韩国还拟将“韩医” 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本申报。这是继端午祭成功申遗之后,韩国在文化上走向世界的又一重大举措。韩国端午祭成功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1源头与源流加强以中国文化为渊源的世界遗产的研究。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同时,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垮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边疆共存文化的中华渊源性,充分挖掘中国文化渊源的特征与证据,从而在申报时优先取得话语主动权。2区域文化的“中国化”凸现地区与地区的竞争与合作文化的传播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整个国家甚至在整个文化圈都有同一遗产项目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申报时应该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以端午节为例,其发源地虽是湖南,但其活动不只是在湖南举行。这一活动不是地区性的,而是全国性的。因此在申报时,各地区不能各自为政,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端午文化的发扬。3一体化的多元共存加强民族地区的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一体化文化的国家。在文化继承与保护工作中,应该创造文化的多元共存。多元共存不是容忍和漠不关心,也不是实质上同化少数民族文化或把少数民族文化拖入“主流”文化的托词。创造性的多元共存包括多种文化群体积极的和动态的共存。创造性的多元共存把当地社会环境和公共活动领域相结合,允许创造性地接触和转变。文化是多元化的,并没有优劣的关系。若只是重视汉族文化,将该文化当成标准,而过低评价其他民族文化,会产生错误。这样的政策虽然会在遗产申报上暂时获得一定的成功,却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造成消极影响。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规划遗产是和谐社会中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各国、各地区寻找“身份”、“名片”的载体,吸收国外遗产研究的经验。我国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1)重视遗产申报,轻遗产地有效保护与管理; (2)重视文化遗产,轻自然遗产,我国已申报成功的33处世界遗产地中,仅10处是自然遗产(其中包含4处双世遗产地),远远低于文化遗产地数量; (3)重视遗产的经济功能,轻遗产的教育、文化、道德、伦理、社会和谐等功能,对产的本身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较少;(4)重视封建帝王将相的光辉业绩,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人地和谐关系的研究; (5)重视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与宣传,轻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 (6)遗产立法严重滞后,缺乏对不同遗产类型的法律保障; (7)遗产保护地区不平衡,不少遗产丰富又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在我国西北地区)对遗产保护研究无能为力。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我国遗产应当加强以下各方面的研究:(1) 重视遗产的非物质价值研究,在利用文化遗产旅游、观光功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其教育、科研、道德、伦理、地方文脉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对自然遗产而言,在利用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要重视其生态服务价值; (2) 重视遗产在人地和谐关系中的作用,要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来看待遗产的形成,引导遗产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3) 遗产保护、利用在类型与区域上的公平性,全面、协调研究遗产资源,既要重视文化遗产资源,也要重视自然遗产资源;既要重视东部地区遗产保护与利用,也要重视中、西部地区遗产保护与利用;既要重视城市地区的遗产保护与利用,也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遗产保护与利用; (4)利用信息技术保护、规划、管理遗产资源,如利用计算机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显示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可以实时监控遗产地的动态变化,优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方案,实现数字遗产旅游,使遗产资源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能够为全人类所享用。三、以剪纸艺术为例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和手段在对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与总结后,我们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结合民间剪纸当前的发展现状,我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身份分析,总结出了在保护过程中所需把握的几个关键点:(一) 政府作用:决策、组织与统筹1、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尽管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也只是在我国的范围内,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列入名录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各项保护活动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为了更好的对其保护,防止出现类似韩国“端午祭”的现象发生,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剪纸,如韩国、印度、印尼等,这些国家的剪纸,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剪纸有着源渊关系。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剪纸,也为了对进一步的申报世界级遗产的准备,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立法过程中突出中国的部分。 并且,我们要做好对剪纸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的精神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同时又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其所有人无法凭借传统民法上的占有方法来控制。第三人对知识产品的利用是否合法,是否构成侵权,全由法律加以规定。它的保护范围无法依其本身来确定,而要求相关法律给予特别规定。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虽然磅礴繁杂,但是并不是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子,对于保护什么,保护谁的利益以及如何保护等问题都应当由法律直接做出明确的规定。 同时在法律上,政府通过低税收或免税的政策鼓励剪纸美术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出口创汇也是对其很好的保护措施。2、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事业的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九五”期间投入达到19.6亿元;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也从1995年的1.29亿元增加至2002年的2.76亿元。近年来财政部正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预算项目,2003年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又投入2000万元。但是,由于中国文物数量巨大,有限的经费只能投向抢救性的重要文物保护工程,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经费微不足道。因此,就剪纸而言,除了政府拨款,政府对其他投资者的鼓励也尤为重要。v 政府的资金投入,在硬件方面,可以建成各类博物馆:(1)建立国家级的民间美术博物馆(包括剪纸)政府部门应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出发,将此事纳入文化政策和建设规划之中,建设国家级的大型民间美术博物馆,全面、系统地收藏和陈列古今民间美术精品,按照年代顺序、地域分布、功能材料分类陈列。在展示手法上,则应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优势,运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文字、图片、声像以及触摸屏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我国民间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使观察者能够适时地搜寻到需要的和感兴趣的内容。当然,它也可以成为向世界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重要场所。(2)省、市、县也应建立专门的民间美术博物馆(包括剪纸)应从弘扬地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出发,建立区域性的民间美术博物馆,着重于收集和宣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种,唤起人们对本地区原文化的亲切感,使人们能从中感受那超越时空的本土文化气息,凸显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令人亲切的民俗民情。 (3)在各级学校、社区(含城市和乡镇)建立民间美术博物馆或陈列室(包括剪纸)形象地展示和传播民间美术的知识和技能,使特们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和现状,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v 政府还可用资金设立各类奖励措施,以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出资及这一领域的专家研究和创作(二)政府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指导民间美术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作业,也需要多种方法和措施同时并举,形成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收集整理、陈列展示及声像文献制作一体化的保护体系,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而为民间美术的保护提供一个整体文化环境,形成一种良性的、适合民间美术保护工作的生态系统。1、组织对民间剪纸(无形文化遗产)载体和相关的事物资料及相关道具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指掌握技艺,进行表演,操作和传承的人。这些人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在他们身上保留着。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进度及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们的宣传,可以带动和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对优秀的文化技艺加以传承。这里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剪纸在政策上的支持,应对他们的功绩多加鼓励和表彰,对这部分拥有绝技的无形文化遗产(人或群体),除了有行动上的重视外,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给予补贴,使艺人在发扬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的,从而保证传统的工艺技术能依附着艺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另外,使艺人与专职研究人员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创新和改进,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关的实物资料是指承载将无形文化遗产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实物。现在我们有条件运用文字记载,声音记载,音像记载等方法把文字,音像通过物化方式进行传承,同时又可把记载工具通过缩微方式保存在极小的空间里,这为我们提供了把漫长的历史中丰富多彩的无形文化遗产,通过有限的空间有效地保存起来,从而使其保护实现了规范化和科学化。所以应安排专人对其进行定期的技术处理和维护,一多存备份等方式杜绝这类来之不易的资料的流失。政府应鼓励单位或者个人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实物捐赠给国家的收藏、研究机构;受赠单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奖励,并且发给证书。2、组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提高全民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政府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如电视,是最为普及、受众最广的媒体,可开设各类节目,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又如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合作,倡导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尤其是对本地区特有的民间美术品种的宣传,从而更好的引起大众的兴趣。3、鼓励对剪纸(民间文化)的教育界的力量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的致辞中说:“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和、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上的讲话精神引出的思考是:“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管理和指导机构的职能和作用 ”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间美术也包括剪纸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4、组织各个派别的剪纸结合成联盟,发挥集团作用 剪纸存在许多地方的不同派别,有广东佛山剪纸、福建民间剪纸 、江苏扬州剪纸、浙江民间剪纸、山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等等,它们各具有其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联盟的形式,使剪纸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文化的传播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整个国家甚至在整个文化圈都有同一遗产项目的不同表现形式,各地区不能各自为政,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剪纸文化的发扬。在各自的宣传过程中,可以吸取一些好的建议,推出各自的主打特色,这样也可以有效的挽回一些派系面临的绝境。(三)社区群众是传承者和享有者 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重视遗产的经济功能,轻遗产的教育、文化、道德、伦理、社会和谐等功能;重视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与宣传,轻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的现状,在剪纸的保护过程中,发展群众是现在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一环。 群众可以说是对剪纸(民间文化)保护中很重要的一环。一方面,他们对保护对象的传统生态非常熟悉,深怀感情,充满依恋。同时,面对现在物质经济的诱惑,又急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而在内心深处更期盼两全其美,渴望既改变了生活,又使传统得到传承,却苦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因而作为民间文化推广过程中的生命源泉,社区群众需要转变观念,认清现有的国际国内形势,看到无形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及其进行保护的迫切性,并且不断培养创造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前提条件。所谓文化认同,是指“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依赖和尊重”。只有实现了这样的文化沟通、文化认同,才能取得感情上的认同,并对民族文化进行认真的保护。然而要使民族成员自身的保护本民族文化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及其他族群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在对社区群众教育的环节中,学校和各种宣传机构承担了很大的一部分。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剪纸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在高等学校开展是普及和发展它的有效途径。民间剪纸艺术应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作为高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有责任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树立民族精神。从族群关系来看,族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尊重是在了解彼此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所以通过开设不同地域民族剪纸的课程,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达到各民族相互认同彼此文化的目的。(1)设立文化遗产(包括剪纸)保护类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民间美术(包括剪纸)在当代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此处人才含义,应包括懂得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价值的政府官员、从事民间美术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学术队伍、从事民间美术遗产周边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培养新一代民间美术遗产的欣赏群体,包括广大的工农兵群众、知识分子、国家公务员等,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我们现在强调的“以人为本”,同样适用于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所开展的普查,进行的教育、研究、宣传,其主体都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所以,相关人才的培养是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工作内容应包括认定、分类、收藏、修复、建档,同时包括认识无形遗产重要性,理解无形遗产的职业要求。鼓励高校建立国家及社会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急需的学科,在校内举办有关的讲座,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培养后备人才。各高校应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训职能和重要的文化创新职能。可通过建立与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剪纸)相关的专业,开展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教育,推广无形文化在教育及知识体系中的传播,进而实现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1994年开始,部分试点普通高校按照高教部做出的教改规定,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满5个到6个人文艺术类课程的学分。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1995年开始开设了剪纸艺术等艺术选修课程。2001年剪纸课程成为教学共同体校公选课程之一,17所院校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修课学习剪纸艺术。2004年又开始招收剪纸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剪纸艺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纳入到基础教育中,作为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公共选修课的方式,介绍、讲解、评价民间剪纸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民间剪纸作品,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材料、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各种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或建立校外民间美术实习基地(其中包括民间剪纸),聘请民间美术家或民间艺人担任指导。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相应的也具备许多专业工作室,各校可根据各校的既有条件,对校内资源进行整合,使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共享校内专业资源,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民间美术品,体会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和展览场所,举办民间美术的单项(如剪纸)和综合展览,扩大民间美术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形成了解、熟悉、亲近民间美术的氛围。中国教育部门应该考虑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比如剪纸等引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中国丰富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也许他今后去从事别的工作,但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了一个基本概念。促进儿童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儿童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奠定基础。教育传承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而忽略了情感非逻辑思维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从前面民间剪纸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会成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课程,与文化知识教育融合,挖掘学生更丰富的思维创造力。这或许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需要考虑的一点。(3)通过宣传教育来保护和传承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剪纸)宣传教育工作在贫困边远老区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由于封闭、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低等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的无形文化遗产保存相对较好,当地民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没有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更无法谈及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了。要改变这种不利情况,除了要在中小学开展相关课程外,还要在社区等场所开展临时的,流动的知识宣传课,提高认识,培养继承人,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发起,提倡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全国“青年文化遗产日”,呼吁青年走向社会,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事业中来,目的就是在中小学中开展剪纸等无形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工作,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4、在现今社会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来宣传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剪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作为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订出计划,推出专家讲座、实地采访、制作技术介绍、知识竞赛等节目形式,对广大的民众进行有关的教育和宣传,主动承担起普及和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提高全民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营造保护民间美术的浓厚氛围的责任。例如,特邀记者采访老艺人,进行多方面的专题报道,为振兴传统文化大声疾呼等。还可以通过展览宣传和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和我们一道共同为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而努力。对剪纸这一技艺类无形文化遗产来说,通过各种形式(新闻采访、电视、报刊的专题报道)的宣传,唤醒全社会民众的保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也可以吸取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经验,把剪纸融入到电视剧中。(四)工商业者是出资者,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要使剪纸文化与文化市场接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运用文化产业活动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文化产业使民间剪纸艺术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传递古老的民族精神。但艺术作品不能成为商品的附庸,剪纸艺人应保持自己对生活情感所特有的体验,用剪纸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剪纸作品真正成为传承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之一。由于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出资者,工商业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很关键。1、无形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针对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无形文化遗产的特点,开发一些有相当文化内涵的产品,使无形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及其所在的社区民众能逐渐地认识到他们自己文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为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事业成就感和经济效益。这样就将无形文化遗产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 剪纸作为一种技艺文化遗产,可以和旅游进行很好的结合。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发掘潜力,目前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未形成同步发展的局面,若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将保留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已获成功的旅游名胜和准备开发的旅游区内开发与此有关的手工文化和民间艺术,可以补充我国一直相当落后的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之不足,使旅游产业更富有文化内涵,并营造21世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旅游推出了以我国23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景点的神州世纪游,其目的是宣传我国旅游的总体实力,让国内外游客在新千年来临之际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游览与欣赏中国的优秀文化。 传统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正在遭受着同自然环境一样的破坏,手工文化的遗存逐渐减少,资料征集不仅显得落后而且越来越难,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类正在逐渐消失。如果能把这些文化资产由实用转化为旅游资源,或许有较大的市场和开发潜力。这也是为了保护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及其生态环境,让他们转化为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和用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民间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作为旅游资产开发利用也有利于经济建设。比如,通过旅游可以打开手工艺术剪纸的市场,可以使很多农村剪纸妇女加入到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一方面展现自己精湛的艺术作品,而另一方面也是艺术价值体现了经济价值,促使她们走向小康生活,对于农村妇女的工作问题也是很好的解决途径。2、由于和商业运作联系在一起,要特别注意对原生文化环境的保护,要特别强掉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所需要的传承空间和场所;其次要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剪纸)的本质内涵,遵循民族文化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不可仅从经济效益出发改变其原貌,否则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无论是在民间剪纸还是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都极其重要。 虽然通过近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拉动效应,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回非常有利,但是当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旅游业应该服从文化,对伤害文化的经济行为应该得到制止。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保护必须既注重保存原生态的民间美术遗产,同时也从文化和产业两个层面对传统的中国民间美术遗产进行形式、材料、工艺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良和开发,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其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它的用武之地,进而以活的形态保留和发展民间美术遗产,为传承本土文化、唤醒民族自信心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生态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3、推进民间美术品(包括剪纸)的产业发展。民间美术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仅仅依靠保护是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必须将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岗职工的数量高居不下,他们迫切需要劳动的岗位,渴望再就业的机会。可以通过再就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民间美术遗产产品的生产技术,能够作到自食其力,在可能的条件下,形成产业化生产,并向出口贸易的方向努力。在民间行业机构的组织下,到国外举办各种大型的或专题性的民间美术展览,既可以宣传中国文化,又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广泛的交流,激发国外消费者的消费愿望,进而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产业化的发展可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保持民间美术的原汁原味,复制和再现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形式和技艺,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加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保留传统的民间美术语言元素的前提之下从材料、工艺、形式上进行探索,研制和开发传统民间美术的延伸产品,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作为中介体,实现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目的。如目前所见许多以民间年画为装饰的产品:文化衫、手袋、装饰画等。四、关于剪纸艺术的创新形式的建议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人们在看多了各种流行一时的所谓现代艺术以后,把目光又转向了民间美术,从中人们重新感受到一种振奋和活力。视觉艺术创作向传统艺术和民间美术的回归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思潮。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回归民间美术的思潮日渐深入到现代视觉艺术的各个门类,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设计、动画等,都纷纷从民间美术中提取营养,以民间美术中所蕴涵的精神特质,滋养和激发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建立起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同时又极具个人面貌的艺术新样式。它反映了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都市人向往传统,渴望自然的心理需求。我们切不可把这种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归之为简单的怀旧和盲目的跟风,这是因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而论,民间美术与专业人士的创作共同构成了中国视觉艺术的整体架构。这意味着民间美术从来就没有脱离所谓的“主流”艺术而独立地存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中国剪纸艺术为例.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