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doc】萧一山与《清史大纲》 .doc

    • 资源ID:2918439       资源大小:3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oc】萧一山与《清史大纲》 .doc

    萧一山与清史大纲第30卷第1期Vo1.30NO.1许昌学院JOURNAL0FXUCHANGUNIVE1lSITY2011年第1期No.1,2011萧一山与清史大纲张光华(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摘要:清史大纲作为清代通史的简编于1944年出版,其后为准确地反映着作内容并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先后经历了两次更名和一次改编.在编纂上,清史大纲详近略远,详于政治而略于经济文化,并以"民族革命"作为以一贯之的基本线索.在学术价值上,清史大纲是抗战前后较有影响的一本史学着作,虽然存在较多缺陷,但其近代史分期方法,强烈的现实意识等对当前的史学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关键词:萧一山;清史大纲;编纂特点;学术价值中图分类号:K249.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11)01011003萧一山,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人,民国时期着名史学家,着有清代通史,清史大纲,曾国藩传,中国文化概论,非字馆文存等十多种着作,尤以独立完成四百余万字的清代通史而倍受学界推崇.对于清史大纲,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其中体现的"民族革命史观",对其成书,出版概况,编纂特点,学术价值等目前鲜有论着谈及.本文拟在这方面提出粗浅见解,敬请批评指正.一,清史大纲的成书,更名与改编清代通史上,中两卷出版以后,萧一山在北大,北师大,文史政治学院授课用讲稿被书商盗印,作为下卷在学界流传.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清代史的着述,但萧氏对此并不满意:"新出之史料,汗牛充栋,殊非短时间内所能整理而上中卷犹有待于修正,下卷更何敢聊且命笔乎."他认为:完善的清代通史写成尚需时日.即便全书已经完成,也会因为篇幅过于庞大,而难以为普通读者所接受.向以经世为志的萧一山当然不甘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无所作为,于是编写一部相对简略的清史,使国民了解近代历史发展趋势,进而增强其参与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便成为当务之急.1944年,萧氏正任教于内迁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适获休假之瑕,乃尽日力以从事,成清代史约二十万言,综叙近代三百年事变之由来."53清史大纲就此问世.清史大纲1944年由重庆经世学社首先l叶J版发行,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刊行时易名清代史.同年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并于1946年,1947年和1948年连续四次出版.新中国建立后近五十年间,该书基本销声匿迹.直到1992年,上海书店据1947年版本影印发行,才使该书重见天日.1997年和200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也陆续推出新版.在台湾,1963年台北三民书局首次印行该书,更名为中国近代史概要,此后连续再版,1972年已经是第六次出版了.清史大纲不断出版的同时,萧一山又将其改编为更为简略的清史.改编后仍以阐明"民族革命史观"为基本宗旨,但篇幅仅十二万字左右,较清史大纲削减近百分之四十.另外,清史删去了近代之社会与经济一章,使之变成一部单纯的政治史,三百年政治因革线索更为清晰,也更便于向普通民众普及近代史基础知识.二,清史大纲的编纂特点(一)详近略远,详于政治而略于经济,文化清史大纲全书正文共1O章,述后金汗国至清王朝灭亡300多年的历史.作者仅以四章篇幅简略地记载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200余年历史,对鸦片战争以后的70年则尽力铺开,用六章篇幅详加论述.以字数计,后半部分比例更达到全书65%.从内容上说,该书详于政治而略于经济和文化.全书10章中,仅有第三章之第三节钤制政策下之学术与第四章近代之社会与经济涉及经济与文化收稿日期:201008一l8作者简介:张光华(1972一),男,安徽砀山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关于两度更名,笔者认为"清史大纲","清代史"等名称不如"中国近代史概要"更能准确反映着作内容.参阅拙作萧一山<清史大纲)两度更名的原因蠡测,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1期.?1l0?史,其余大部分内容均为政治史.其后的简略版清史又删去了近代之社会与经济一章.这种结构安排,是作者强烈现实精神的充分体现.虽然萧氏心中的近代史始于明清之际,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变动更为剧烈,对当时社会基本面貌形成所起的作用必然更大,更为直接.所以详于这一时期可以更好地达到"鉴往知来"的经世目的.清史大纲强调政治史同样蕴含这层意义.如其所言,"政治握社会上最大权力,故能支配一切".1944年前后,驱逐日本侵略者,恢复民族独立自主,正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政治任务.经济,文化的地位自然不容小视,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终究不如政治更为直接和迅速.因此,以主要篇幅追溯300年来反抗满清,东西方列强的政治斗争,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抗战胜利提供助力,才更符合作者"经世"的治学宗旨.(二)"民族革命史观"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萧一山说:"我是主张民族革命史观的,尤其讲中国近代史,必须以它为骨干,为史心.因为它民族革命整个支配了中国近代社会,一切都是依它为枢纽而变动的."综观全书,这种思想得到了充分贯彻.清史大纲由十三部分组成,包括引论,结论,后记各一篇和正文十章.引论部分着重阐述其"民族革命"理论,这是全书的总纲.第一章点明民族革命的对象清朝专制政府和东西方帝国主义;第二章叙述郑成功抗清失败以后,其部属歃血订盟,建立天地会,民族革命处于酝酿之中;第三章大清帝国之兴衰,从政治,文化角度为稍后发生的民族革命壮澜太平天国革命以及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作好铺垫.第四章主述城乡社会组织,人口,土地和人民的困苦生活,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为民族革命的展开埋下伏笔.第五章论述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成为民族革命的新对象.第六章太平天国运动是遭受挫折后民族革命的又一次爆发.虽然最后归于失败,但推翻满洲专制政府的任务完成了一半.因此作者称其为民族革命"承先启后的重要阶段","为国民革命开崭新的道路".第七章叙述曾国藩,李鸿章的功业,说明他们的活动"为民族革命做了驱除难的工作",合于历史发展的"渐进性",是民族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第八,九两章分述西方列强,日本对中国的和战交涉事宜.由于对俄交涉伊犁和中法战争的胜利,中国获得了西洋各国的"敬重","列强的帝国主义一个个渐渐地松手了","但日本帝国主义日趋强大,逐渐成为国民革命的主要对象.第十章从自强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得出j民主义才是最佳救国方案的结论.最后,萧一山提出恢复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是三民主义顺利实施的关键,但两者必须以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前提.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清史大纲始终围绕着"民族革命"这一中心展开.其中虽然述及文化与经济,但内容简略,且其目的也是为论述民族革命的发展提供背景或做好铺垫.不过,这种以"民族革命"解释清代历史的模式并没获得广泛认可,反是较强的政治意味屡屡受到学者的批评.王家范指出:"史学的政治意识过强,难免就会犯'因词害意'的毛病,例如将'推翻满清帝制'称作'民族革命',就很勉强."戎笙说:"萧一山的民族主义走上了极端,竞至把清政府称之为'满清帝国主义"'.杜家骥亦指出其不少前后矛盾,言辞偏激与过甚之处.""此外,将近代史的归宿引向三民主义,民族革命能否成为近代史的主线,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等等均成为学者批评的焦点.虽然如此,萧一山对清代300年历史一以贯之的努力,丰富了近代史研究园地,其治史过程中体现的现实精神,经世意识和爱国思想也应值得后学者肯定.三,清史大纲与清史探徽的比较郑天挺清史探微1945年由独立出版社出版,和清史大纲基本上是同时面世的作品.该书收入作者1936至1945年间撰写的清史论文共十二篇,涉及清史研究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多尔衮之称"皇父",清代皇室的血统,"满洲"一词的真实内涵,八旗制度中的包衣制度,清入关前后的礼俗变迁等等.陈笙玺清史研究概说,以这两种着作代表20世纪40年代清史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两书一褒一贬,对比的意味非常明显上海书店于1992年将清代史,清史探微以及孟森清史讲义三书同时列入民国丛书第四编历史地理类,基本目的似亦为读者对照阅读提供方便.受此启发,笔者拟将萧,郑两书总体略加比对,但并非要分出优劣高下,只为借此发现两者之不同特点及治学异趣而已.从编撰体例上说.清史大纲综述整个清代的历史,为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因而采用了章节体形式.清史探微主要探明清史研究过程中史料与某些历史事件中尚存的疑问.这些疑难问题相互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决定了作者讨论主题之间亦无太大关联,因而仅是采取文集形式,将各论文汇为一编.当然并非前者的体例优于后者,内容决定形式,两书均根据要反映的内容,分别采取了最合适的体裁.从涉及内容上说,清史大纲内容集中于重大政治事件,涉及面较窄.虽然专门设置近代之社会与经济一章讨论清前期社会阶层,社会组织,人口土地,民生民俗问题.但所占分量甚小,尚不足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清史探微所涉论题较小,但10篇文章兼含民族,文化,礼俗等各方面内容,其范围远较大纲为广.从治学宗旨上说,两书中经世思想都有强烈体现.清史大纲以民族革命为主线,以论证孙中山三民主义这一"民族复兴新方案"为宗旨,体现出较强的现实精神和经世意识.清史探微基本上是考史之作,但在日寇侵华的政治背景下,作者也于对清史的考据和"探微"中寄托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日本扶植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直接把"满洲"作为地名.郑天挺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专列清代以满洲表部族一目予以驳斥.他指出"满洲"是族名而非地名,更不是国名,义正词严地揭露了日本强盗的侵略阴谋.满洲先世在元明之地位同样体现这种意识,作者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所谓满洲,久在疆理,?111?早沾政化,元明授以爵禄,给之敕印,俾其世守,其性质实类近于西南大姓锡名自保之土司世遂以域外拟之,过矣".如果说两书在体现经世精神方面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清史大纲较为明显,清史探微则和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异曲同工,经世精神略为隐晦,必待深入剖析后才能领会.从学术路径上说.蒋俊认为,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分立是三四十年代史学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清史研究概说以清史大纲和清史探微两书代表四十年代清史研究最高成就.如果这种两种认识基本无误的话,我们大致可以说,大纲和探微实际上反映了清史研究领域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区别.清史大纲以民族革命史观为指导思想,将清代300年历史一线贯通,并试图探索近代社会发展规律,指明未来趋势.从这一特征来看,它应该属于史观派,总体倾向于博,通,尤其重视史观的指导作用.清史探微所收论文多数选题较小,如墨勒根王与阿玛王的考证,满洲名称的考证,清史语解,章程奏式,礼俗变迁等都是较为窄深的题目.各篇论文均旁征博引,细致人微,且论断谨严,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一特征说明探微约略属于史料派,治史倾向专精.但探微与同时期众多史料派着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并不以弄清简单的事实为目的,而是把它们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做到以小见大,以近识远.正因如此,探微才没有齐思和所说"自矜精深,以为尽史家之能事",但题目却"多是冷僻偏窄,无关宏旨"等史料派无法根治的顽症.从学术贡献上讲,大纲和探微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大纲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以"民族革命史观"构建一种全新的近代史解释模式;第二,结合世界形势,把"明清之际"这一"三千年未有之一大变局"的开端,作为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点.这种全新的近代史分期方法,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第j,对近代史上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多有精到的议论.诸如对曾国藩,李鸿章的历史功过,帝国主义的性质,湘军淮军代兴,天地会与太平天国评价和认识,杜家骥,李先成,戎笙,萧立岩等学者均给予充分肯定.第四,大纲以前,仅有几部观点,形式均不合时宜的旧式断代清史(萧一山清代通史此时尚未完成).大纲以其新颖的观点,较小的篇幅,简洁的语言填补这一空白,仅此一点即足以彰显大纲的存在价值了.由上可见,大纲贡献主要在清史研究中较为宏观的一面.探微则擅长因小见大:讨论主题表面看来较小,但背后所涉均为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侧面的重大问题,学术贡献完全可与萧氏比肩.兹举几例略加说明?多尔衮称皇父臆测据各方面史实指出"皇父"之称源于满洲旧俗,由臣下阿谀上旨加封,为孟森判断提供佐证.另外,由于多尔衮是清人人关前后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1l2?该问题的澄清对揭开清初诸多政治谜团大有裨益;清代包衣制度与宦官梳理该制度的来龙去脉,使后人对八旗制度了解更为全面;满洲人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除探明渔猎,祭堂子,丧葬,婚嫁,剃发,衣冠等礼俗的变化外,又指出这种变革"不是由于政令的强制而是文化的自然调融".于清代文化问题和民族问题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再如证明"满洲"一词为族名而非地名,论题很小,但所涉乃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我国疆域范围的重大问题.陈生玺等称探微"沿着孟森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论证了清代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把清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恰如其分的.总之,清史大纲是抗战前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着作之一.经世学社出版部曾言:"抗战期间,撰清史大纲一书,叙事翔实,议论公正,士林誉为不朽之作".但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大陆清史学界对该书评价一直很低.清史研究概说将清史大纲看成萧氏学术研究的倒退,"没有什么新的成果",只是为国民党政权辩护的政治宣传品.近年来学者的看法有所改变.杜家骥除历陈其偏激,疏漏之处外,总体给予肯定评价:"由于作者有深厚的史学修养,对整个清朝历史有过全面深入的考察,这部清史大纲在不少问题上还是写得比较深刻的.所述史事也是客观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萧一山.清史大纲编后记A.非宇馆文存卷五c.北平:经世学社.1948.2萧一山.清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王家范.萧一山与清代通史J,历史研究,2006.(2):l51一l7O.4戎笙.萧一山和他的清史研究A.清史论丛第8辑c.北京:中华书局,1991.5杜家骥.清史大纲导读A.清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方裕谨.师表垂后世,史才写探徽读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J.历史档案.2001,(1):129131.7郑天挺.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A.清史探微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99.8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历程M.济南:齐鲁书社.1995.9齐思和.现代中国史学评论J.大中,1946,1(1);3541.1O陈笙玺,杜家骥.清史研究概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11经世学社出版部.作者小传A.非宇馆文存卷十c.北平:经世学社,1948.责任编辑:樊建莹

    注意事项

    本文(【doc】萧一山与《清史大纲》 .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