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doc

    • 资源ID:2918287       资源大小:9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doc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 姓 名: 刘娜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公管52 学 号: 2235208 指导教师: 沈镝 职称: 讲师 2008年 06 月 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综述河北梆子的流传现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刘娜 指导老师 沈镝摘要:河北梆子是地道的北方戏,也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方诸侯”,还是唯一以“河北”冠名的地方剧种,号称“省剧”或“燕赵家乡戏”。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河北梆子就承袭了这种慷慨悲壮的文化格调。清康熙年间,陕西梆子、山西梆子传入河北,不想它们落地生根后,却脱胎换骨,迅速换上了河北的声腔韵调,一个全新的剧种终于粉墨登场。在2006年5月20日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键词:河北梆子;基本情况;流传 Summary of the spread of Hebei Bangz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students Liu Na Tutor  Shen DiAbstract: Hebei Bangzi opera is the North Road, is also China's Bangzi Tune "side诸侯" or only "Hebei" title of Operas, the so-called "provincial theatre" or "Yanzhao home theater." Hebei tragic and heroic people with more generous, Hebei Bangzi on the inherited culture of this generous heroic style. Qing Emperor Kangxi years, Bangzi Shaanxi, Shanxi, Hebei Bangzi imported, they do not want to take root, it completely replaced the Hebei quickly the Tune-Yun, a new Operas finally a simulated operation been staged. In the May 20, 2006,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the first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Key words: basic conditions spread HebeiBangzi河北梆子的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河北梆子戏迷的口味和宣传的需要,但是许多戏曲剧目都是反映过去的事情的,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现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发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正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乎遍布河北各地,社班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一、河北梆子的基本情况(一)河北梆子的起源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从近亲来说,它是山陕梆子的后裔。它的成长,不象一股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那样,有着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直接演变而来的。这个演变,从一七七九年魏长生进京算起,到道光年间(一八二O年一八五O年)河北梆子第一个科班的诞生,前后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这阶段,可以看作是河北梆子的孕育朗,基本上是由山西的梆子艺人来京演出,并传播于河北各地农村。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采取“奏、京合班”的形式。这里的“京”,是指明末清初在北京和河北已经盛行的“京腔”;“秦”,指的就是当时来到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和秦腔。但是由于冀、晋两地的人民,在言语、社会环境、美学风格等方面有所差异,来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随着时、地的不同,必然地要发生河北化的过程,这就是河北梆子得以诞生的基础和缘由。这个诞生,我们认为:可以以河北本地举办的第一个梆子科班为标志。据调查,河北梆子最初的科班,于道光年间诞生在定兴和徐水交界的农村。嗣后在咸、同年间,各地都陆续有所兴办。它们培养了本地的梆子人才,使外来的山陕梆子进一步地河北化,形成了直隶梆子,我们称之为河北梆子中的直隶老派。继之而来的山陕梆子艺人,为了适应河北本省人民的需要,也就必须经过调弦熟悉的过程,他们的演出已不同于前期纯外来的山陕梆子,但也有异于本地的直隶老派,我们称之为河北梆子中的山陕派。这两派构成前期河北梆子的主力军。民国前后崛起的直隶新派,则是由一些河北梆子的女演员形成的,它使河北梆子的面貌进一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发展,中经抗日战争期间的曲折和衰落,现在又重新丰富和发扬光大。由是构成了河北梆子的历史和面貌。河北梆子进入兴盛时期以后,在北京与蓬勃而起的京剧曾有过争春斗妍的局面。两个剧种互展芬芳,各擅其长,在艺术的各方面及至演员的阵容上,都有过广泛的互相吸收和交融,即所谓“梆黄两下锅”。这一情况,对于河北梆子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河北梆子除了在唱腔上仍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外,在其它各方面部积极地接受了京剧的重大影响。对于京剧来说,它也从河北梆子那里吸取了各种营养。例如京剧的花旦艺术即从河北极子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成份,并有许多梆子花旦进入京剧的阵营;此外,其时对京剧演员的训练也采取了梆黄兼授的形式。两个剧种的互相竞争、依存和吸收,使彼此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盛举,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亦引起当时清王室的瞩目。因此,河北梆子的一些著名演员亦经常被清廷内务府传入宫中演出。由此可以想见,那时河北梆子的发展势头是多么强劲。在这一时期,河北梆子对本地的其它地方剧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影响。评剧从河北梆子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论是剧目、唱腔、伴奏以及服饰扮相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河北梆子影响的明显痕迹,因此评剧初期曾有“平板梆子”之称。另外,流行于河北保定一带的老调梆子也是如此。它不仅在唱腔方面有明显地受河北梆子影响的印记,而且大量地汲取了河北梆子的伴奏音乐,从过门、曲牌到锣鼓经,都采用了河北梆子的东西。除此,象丝弦腔、哈哈腔等地方戏,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河北梆子的影响。1900年前后,河北梆子诞生了女演员。这在河北梆子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突破了河北梆子女角男扮的传统,演员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的也导致了河北梆子唱腔的革新,使原来就具有的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更加强烈、突出。它的特点是:善于在高音上拉长腔,旋律的音域加大,音程的起伏跌岩增多,出字讲究“喷口”,收声时善用“咂夯”;行腔高亢嘹亮,而又有多姿的变化,形成现今河北梆子声腔的艺术风格。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出现,还影响了它周围其它的一些兄弟剧种。例如,当大批河北梆子女演员于民国初年进入北京演出时,京剧尚无重要的女演员出现。大批京剧女演员的问世,要比河北梆子晚一些时候。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出现加速了京剧女演员的成长。 (二)河北梆子的衰退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败不堪,几濒临灭绝。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华,至"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日军首先侵入东北三省,使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回关内。继之华北亦被日军侵占,在敌人侵略的威胁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溃不成班。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条件较差、无力改工者,生计难谋,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就北平的情形而言,在日伪统治时期,已没有一个有组织的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红楼戏园和小小戏园有一出河北梆子帽儿戏。其河北梆子艺人的演出所得,极其微薄。唱一出戏的酬劳甚至不够买一斤玉米面的钱。为了糊口,许多梆子艺人兼做小贩,有的女演员被迫沦为娼妓。至于流落他乡生死不明者,那就更多了。天津本是河北梆子班社和艺人最集中的地方,观众基础深厚。然而在敌伪统治时期,河北梆子竟落到无一班社的地步,只是鸟市、三角地、西广开等处的茶园,间或有零散的河北梆子艺人"打子儿"(计时收费演出)。艺人的生活境遇同北平的梆子艺人类似,就连曾经名震京津、红遍大江南北的小香水、金钢钻,于此时也落得贫病交加,死于非命。在农村,河北梆子的衰落速度较城市缓慢些。但到了四十年代,除了庙会或春节偶有业余的河北梆子演出外,平时则极少有演出活动,专业班社已不复存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也像城市艺人一样,有的改唱其他剧种,有的落地为农,更有的以沿村卖唱乞讨为生。 (三)河北梆子的复苏河北梆子的复苏,首先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农村。正当河北梆子剧种濒临灭绝境地时,八路军冀中军区于1946年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剧社。其中河北梆子的主要演员有:金桂芬、金紫云、高凤英、向月樵等。与此同时,冀中第八分区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有:孟翠英、冀桂云、田志中、冀宽等,后来又有筱翠云、梁达子(云峰)等著名演员加入。这两个戏曲团体的建立,使奄奄一息的河北梆子剧种得到了拯救,也为河北梆子的复兴积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区农村,许多流散的艺人,在民主政权的照顾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农民业余剧团纷纷成立,许多艺人参加了业余剧团。据1952年10月7日天津进步日报载文回顾:河北梆子在农村里配合胜利形势的进展,也火热地发展起来,各个较大的农村,都成立了农村剧团,其中以河北梆子剧团为多。1949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石家庄地区的平山、元氏、获鹿、晋县、束鹿五个县的统计,一百四十一个旧剧团中,即有五十一个梆子剧团。这些农村剧团,虽然是业余性质,但它却使散落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有了归宿,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演出了不少配合民主革命的戏,如血泪仇、白毛女、九件衣等,都是农村业余河北梆子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在省会保定,原冀中军区培新剧社改建为河北省实验剧院(京、评、梆合演),此后不久又改建为国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的河北梆子剧团。据统计,仅专区级的演出团体即有:保定、沧州、天津、衡水、石家庄等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县级的则有:定县、蠡县、满城、雄县、任丘、河间、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等县的河北梆子剧团。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戏曲学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河北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以培养河北梆子人才为主的戏曲教育机构。该校的第一、二届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团的骨干。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复兴的局面。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于五十年代加入到河北梆子队伍中来,同艺人合作,进行艺术改革、创作,这也是河北梆子得以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河北梆子的流派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细分起来,还有南北之别,以上海为中心的河北梆子,谓之南派;以京、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谓之北派。两派比较,南派略弱,北派较强。南派形成的时间,是在清光绪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来的。直隶老派的特点,包括南北派在内,总的讲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唱文戏的也会演武戏,文武不分,只是不同演员各有侧重而已。在剧目方面很重视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搞起来的。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隶语言为基础,留有一些山陕韵味。演唱上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尚简练,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念特点,虽然也以直隶语言为基础,但在唱腔上却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陕梆子的"二音"假声花腔,并重婉转柔美之趣,这种假声花腔北派演员多不喜用,趋于淘汰。南派之所以保留了此腔,这与南方群众喜欢听它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念白中,却较北派更直隶化,很少有山陕韵味。南北两派尽管有这些区别,两派的共同之处,还是多于不同之处,毕竟都是直隶老派。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山陕艺人唱的这种经过"治扭"的梆子,自然与地道的直隶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尽管有些山陕派演员在念白中糅进了直隶语音,但总是不地道,当时人称这种直隶语音与山陕语音掺半的口白为"臭板子"。也有少数山陕演员仍念"蒲白"(以山西蒲州语音为基础的韵白),坚持不改,并以此为正宗,这是山陕派在念白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唱腔方面,与直隶老派比较起来,板式结构与使用规范全都相同,唯情趣、韵味有差别,山陕派具有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点。除此,在表演方面,山陕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髯口功、椅子功、跻功等,都是山陕演员所擅长的。在这方面胜直隶老派一筹。像前面提到的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十二红(薛固久)、元元红(郭宝臣)、五月仙(商文武)、捞鱼鹳等山陕派代表人物,均长于此道。山陕派与直隶老派的合作,酿成了光绪年间河北梆子与京剧争衡的局面,扩大了河北梆子的影响,推动了剧种的发展。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淹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梆簧争衡的形势,自此转为新派梆子与京剧之争。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方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新派演员一般说来是以文戏为主,不尚武功,更绝少有山陕派那样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剧目多是唱功戏。此外,新派还继承了直隶老派编演时装戏的传统,大演时装戏。 新派梆子在其兴旺时期,承袭了由老派开拓的流布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哈巴罗夫斯克和乌兰巴托。新派在艺术上善于革新,不为旧习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陕为正宗的传统观念。不仅彻底改造了老派直隶梆子中的山陕余音,完全由直隶语音取而代之,而且还创出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调二六、单导板、长搭调等,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没有的。二、河北梆子在流传现状(一)河北梆子的观众和演员趋于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影视艺术的冲击,河北梆子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年轻人对河北梆子的兴趣越来越淡漠,河北梆子的观众趋于老龄化”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河北梆子现正处于一个社会文化边缘的位置,过去遍布城乡的各级梆子剧团,如今能够留下来的在河北全省已不足十个,随着一批老艺术家的退出舞台,许多绝技濒临失传。记者接近河北梆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发现的过程。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普遍现象:在河北梆子从业队伍中,几乎找不到像京剧或其它剧种所有的那样的“戏曲世家”,很多演员的孩子们都没有学戏,远离了父母倾注了一生心血的事业,比如田春鸟的儿女未从事这门艺术,齐花坦的儿女也未子承母业。除了河北梆子这门艺术要求高和孩子自身条件的限制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行当付出太多,不想让孩子受这份罪”,“年轻演员大年初一上午来拜年,下午就得开始练功”。另有一个现实,一些有成就的演员,或转行,或从演出第一线退出,或流失外地,也值得注意和深思。裴艳玲转到了京剧,从好的一方面讲,为年轻演员腾出了位子,为新人提供了机会,对个人开拓出更为宽广的艺术道路不无裨益,所以有人对她的选择表示理解:“我很佩服裴老师挑战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有人惋惜,她达到的艺术高度目前尚无人企及,她的离去何尝不是河北梆子的损失?以主演美狄亚等剧成为梅花奖得主的彭蕙蘅,由舞台上一个耀眼的戏曲明星,变身为河北梆子讲台上的一位老师。记者问她为什么要离开为她赢得无限风光的舞台呢?她的回答是:“舞台的灯光往往让人产生一种迷失的感觉,让人浮躁,在面对学生时,为了阐述清楚一些问题而做的努力让我变得逐渐沉静下来。我喜欢这样安静的状态。”而记者想通过她联系采访一些河北梆子专业的学生,她回答说“现在的学生,用心的少了”之后,也许因为太忙,就没了消息。 (二)河北梆子的传承受到经济的制约据了解,河北省直戏曲院团每场次的演出报酬是5000元,而山西、河南等省的演出报酬却达1万元到两万元不等。针对这样的落差,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王新生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省的演出市场管理不规范,演出价格无统一规定。”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同章说“:每年的演出场次达200多场,其中农村市场占到了70%”。谈到剧团的收益情况,他还说 “基本上还过得去,但由于面向的主要是农村市场,戏价不能太高,直接导致收入不会太高。”李建锁说“河北梆子的春天正在到来。“为振兴河北梆子,省领导专门开会,给我们解决编制、资金等许多实际困难。有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不断成熟的市场运作,河北梆子一定会再现辉煌。” “河北梆子的继承和发展面临着人才流失、经费困难等许多困难,对此我们深感焦虑和不安。”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要维持运转,每年需要经费900万元以上。但是,省河北梆子剧院是财政差额补助单位,只负担人员经费,全年各项预算经费缺口444多万元,若减去100万元的演出收入,仍缺344万元。北京排演一出戏投资170万元,河北排演两出戏拨款80万元。 (三)河北梆子剧目欠缺创新河北省省委副书记的高占祥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1、河北梆子该剧种的目前发展现状很不乐观,原因自然很复杂。从戏迷角度来看,集合各方面优势力量搞好河北梆子的宣传很有必要; 2、目前河北梆子的网络资源太贫乏,相关论坛数量与这一剧种发展很不相称,河北梆子剧院论坛算做得很不错了,只是该论坛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为依托,无法更好地展示北京天津两地的梆子发展;3、民间力量对河北梆子宣传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河北梆子以京津冀三地为主,如何发挥民间力量,展示河北梆子这一剧种的独特魅力、整合河北梆子的资源和信息等等,民间力量有其自身优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拓展,艺术门类更趋多元化。地方剧种这个受地域空间限制,辐射面相对窄小的艺术品种,势必受到严峻的挑战。由于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相对滞后,财政无力负担专业艺术表演单位的全部所需费用,许多县、地级剧团处于半瘫痪状态,剧团数量呈萎缩趋势,即便是省、市级的剧团,同样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必须关注地方戏曲剧团的生存状态,加大力度,扶持和保护地方戏曲剧种。在扶持地方戏曲剧种的工作中,不宜用一般齐、一刀切的方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出轻重缓急,列出需要重点扶持的剧种、剧团,同时兼顾全面保护的原则来实施。像安徽的徽剧、黄梅戏,湖北的楚剧、汉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上海的越剧,四川的川剧,湖南的湘剧、湖南花鼓,广东粤剧,河北梆子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剧种,政府应该制订出相对统一的保护措施。以剧团创作成绩、获奖情况、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等量化指标作为重点扶持的评定条件,给有实力的地方戏曲剧团、剧种以政策上的倾斜,而对一些观众面窄、演出少、创作跟不上的剧种,要加紧进行资料整理和挖掘工作,尽可能保留。 (四)剧团建设不完善目前,各地方戏曲剧团,基本上是属于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差额拨款单位,演出、创作经费紧张,在职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得到全额保障,福利待遇和住房、医疗等条件较差,人才资源严重流失,而不适应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又出不去,这样,剧团包袱越来越重。对有艺术实力的重点院团,政府应该增加扶持经费,开辟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精品剧目的创作和设备的更新;要保障艺术人员的合理待遇,实行工资足额发放;同时出台配套的分流政策,合理安置富余人员。搞好剧团改革,增强艺术团体的活力,使其多出人才,多出作品。剧院难以为继,人才也开始外流。人才外流,导致河北梆子艺术生产缺乏后劲。“艺术家们要耐得住寂寞。”李建锁认为:“但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河北梆子的扶持力度。”河北政协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田春鸟也呼吁:“必须给河北梆子这一燕赵瑰宝特殊关照。 结语 河北梆子是省剧,是我们河北的家乡戏。早在20多年前,省委就提出要“振兴家乡戏”,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不尽如人意。现在,河北梆子已经到了再不扶持就有可能衰败下去的危机时刻。目前,河北梆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演出剧目单调,唱腔有待改革,业务经费紧张,演员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队伍青黄不接,演出市场萎缩,生存举步维艰。这种状况,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之良策。  振兴河北梆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剧目创新的问题、唱腔改革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的问题、资金投入的问题以及运作机制改革创新的问题等。   建设文化大省,一定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落实到研究制定支持事业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上。解决河北梆子人才严重外流、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不能按一般常规对待,而应给予特殊扶持和倾斜,要从治本入手,着力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振兴河北梆子是我省文化艺术界的一个常年话题。事实上,作为省剧的河北梆子遇到的困难和麻烦是相当大的:优秀人才的后继乏人,剧目建设启动缓慢,流布区域不断缩小,这一切都让所有热爱关心河北梆子的人们焦虑。振兴河北梆子是从省领导到普通演职员共同的呼吉,然而振兴梆子喊了十几年.却收效不大.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是剧目建设滞后造成的。 大家知道,振兴一个剧种起码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三是剧目。有了这三条,也就有了起步的基础。就资金方面看,这几年我们艺术生产资金虽不宽裕,但对河北梆子创作生产是给予保证的。参考文献:1 光明.河北梆子一路走好J.大舞台.2003(02).2 门洪峰.为河北棒子找市场N.中国文化报. 2003 -11-6.3 顾曲. 河北梆子在演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6-5 4 甄光俊.河北梆子艺术家王伯华 J.中国戏剧, 2000(08).5 吕亦非.河北梆子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6 马龙文.河北梆子音乐概解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7 马龙文,毛达志.河北梆子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8 史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9 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1 孙红侠.民间戏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2 王胜华.中国戏曲的早期形态M.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3 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4 蔡体良.走向生存的戏剧市场J.文艺评论,1998(2).15 Sandra Hyslop,On the Road to CoversionJ.Symphony Jan. Peb,1995(23).16 郭溥澜.戏剧的商品属性J.当代艺术,1993(1).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姓名刘娜题目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指导教师意见论文评定成绩:优 指导教师签名: 沈镝 2008 年 7 月 5 日

    注意事项

    本文(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