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文学论文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doc

    • 资源ID:2917614       资源大小:2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学论文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doc

    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 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自1955年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很多争议。无论它引起了多少争议,毫无疑问它是一部描写人性的本能和欲望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亨伯特,一个欧洲的中年男子,不可救药地爱上成为他妻子的房东的女儿一12岁的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却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尽管该书一经出版便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然而小说的影响力却是举世瞩目。且于1962年、1997年二度被搬上银幕,在影坛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本文主要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洛丽塔进行解读,尤其对男主角亨伯特进行精神分析,着重分析其复杂精神活动及其多重欲望,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在开辟这部小说的全新解读途径的同时探讨了它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开宗明义:“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离的部分和动作”。他创造性地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深层或底层为潜意识(或称为无意识)。同时他把人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层面与人的精神活动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对应起来。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冲动的理论认为,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这种性欲冲动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根据他的观点,性本能冲动即所谓原欲,确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它被压抑成为奥狄浦斯情结即所谓乱伦欲望,包含着爱与恨的矛盾情感,还包括与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的一切经验,组成一个深广的无意识领域。离开性本能冲动。原欲,无意识的秘密就无从揭露,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弗洛伊德主张到作家童年时代和过往时期带有性欲的冲动和冲突中去发掘作品的意义,因为从那里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之为原始幻觉的基础。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用20页便叙述了亨伯特24年的光景,跨越了从欧洲到美洲的半个地球。母爱的缺失和初恋的惨痛,让亨伯特在畸形情感上越走越远,任凭与女人的交往、结婚、离婚。他都无法割舍对小仙女们的迷恋心灵深处意识与潜意识的交错升腾此消彼长,使他具备了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原始幻觉”的基础。终于,在见到洛丽塔的第一眼后,压抑已久的情感喷薄而出。虽然起初的时候,亨伯特是将欲望掩盖起来,而答应了与黑兹夫人的婚事,但是不能够否认,亨伯特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很强的,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洛丽塔占有的渴望,并对她的爱欲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久黑兹夫人“如愿以偿”地死去,亨伯特终于得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小仙女。 然而,畸形的情欲不等于真正的两情相悦的爱情。亨伯特对洛丽塔着魔一样的迷恋,得来的却是洛丽塔的“被拐”的下场。从追求到占有自己的欲望对象兼生命动力,以不可避免的在失去和绝望中毁灭,亨伯特心中的美好彻底幻灭。于是他向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开了枪。然后又在法庭上。对法律和代表法律的人表示轻蔑。他并非刻意如此。这是他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冲动。至此,整个畸恋故事其实是把我们的思索引向了人类在追求本我、自我、超我过程中的痛苦和领悟。而这种痛苦和领悟,这种不可名状的煎熬在小说一开篇就提到了:“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本我”寻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超我”则衡量是非善恶,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追求完美,而非快乐。 “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构成是被称为“力比多”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和肉体联系着,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是心理能的储存的地方,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行动。亨伯特的不可抑制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的内在世界,它完全无视外在世界,它完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如此难以控制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安娜贝尔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躁的精灵们。洛丽塔身上集聚着精灵们诱人的品质。洛丽塔使亨伯特想起他的初恋女孩安娜贝尔,他觉得只有洛丽塔才能代替安娜贝尔。他喜欢同洛丽塔调情。“我的膝盖紧顶着那孩子的蓝色仔裤。她赤着脚,脚指甲上还留着桃红色牡丹,大脚趾上还有一小块胶布。上帝,彼时彼地,如果能让我亲一亲,我还有什么不能奉献的呢?那是一双骨骼精美、脚趾细长、猿猴模样的脚,让我拿什么交换我都情愿啊!突然间她的手滑进我的手心,我们的女监护没有看见,一路上,我紧握住她小巧炽烈的手掌摩挲着,直到商店。”亨伯特利用各种手段与诡计诱惑洛丽塔,当他与洛丽塔同居时,他对洛丽塔的迷恋与日俱增。对亨伯特而言,洛丽塔就是一切。他生活的唯一意义与欲望就是与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的“本我”不可控制,犯下了世界上最不道德、最邪恶的强奸罪。亨伯特与洛丽塔调情的强烈欲望与他想占有洛丽塔的欲望同时存在。“她是我的,她是我的,钥匙在我的手中,我的手在我的兜里,她是我的。甚至经过3年苦苦寻找之后,当他再次面对面容憔悴并且怀孕的洛丽塔时,他还苦苦哀求洛丽塔回到他的身边。事实上,他对洛丽塔的迷恋丝毫没有减退。他从不希望洛丽塔长大。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洛丽塔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失去了对洛丽塔的控制,洛丽塔之后爱上了奎尔蒂。” 亨伯特不可抑制的“本我”不可避免地导致他的致命性的毁灭。奎尔蒂与亨伯特的品位相同。奎尔蒂荒唐、怪异、邪恶,把写儿童色情作品视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奎尔蒂玩弄洛丽塔并抛弃了她,但是洛丽塔更崇拜他。当亨伯特发现奎尔蒂从他身边夺走了洛丽塔,他变得勃然大怒,他对洛丽塔的迷恋也变成了愤怒的附属品。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不止是对少女的邪恶欲望,而是企图在报复的罪恶与失望中扼杀他自己的噩梦。最后,在奎尔蒂的住处,亨伯特枪击奎尔蒂数次来表达他的愤怒。事实上,亨伯特和奎尔蒂互为影子。亨伯特名字的双关暗示着他是奎尔蒂的影子。亨伯特历时几年的追踪最终止于他在情敌家中并枪杀奎尔蒂之时,在摧毁影子的同时,亨伯特也毁了自己。之后洛丽塔与她的女儿也相继死去,甚至亨伯特本人也难逃厄运,他在狱中死于冠状动脉血栓。 亨伯特被很多人看作是魔鬼似的人物,他的毫无止境的“本我”是不可饶恕的,事实上,他时常被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折磨着:是遵守“本我”还是“自我”的行为准则。从亨伯特的独白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尽力要做一个好人。他时常游离于不可控制的“本我”以及保护面子的“自我”之间。结果是,他不得不压抑着极端而且不可控制的欲望。他清楚地知道,一旦他的恋少女癖被发现,必将遭到世人唾弃。为了掩盖自己怪异的嗜好。亨伯特与沃莱瑞尔结婚,试图在她的掩护下,放松一下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但是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精神压力过重,他几次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为了接近洛丽塔之后,他不惜与黑兹太太结婚。为了扫除黑兹太太的障碍,他在头脑中幻想将其杀死。但天性并不恶毒的他即使把计划安排得天衣无缝,也下不了手。如此备受煎熬的他发现自己忍受着非常人所能想象到的痛苦:在不可告人的秘密之上,频频受挫的希望和因企图 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谋杀无意伤害自己妻子而产生的内疚感又在他高度紧张的神经上加了重重的砝码。他甚至禁不住认为黑兹太太的意外死亡是他恶毒愿望所造成的。另外,他竭尽全力做一个好继父,为了得到洛丽塔,他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的物质要求。亨伯特时常承受着内心矛盾的巨大折磨,精神几度崩溃。他试图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最后。亨伯特遵守道德与习俗准则的“超我”崩溃了。亨伯特反道驾车,认为他既然可以摒弃仁爱法则,他就可以无视交通法规。为了躲避挡他路的汽车,他驾车冲出马路,被捕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是由于驾驶不当而被捕的,而并非由于他犯下的最不道德的两个罪名一谋杀罪与强奸罪。他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受到严厉的惩罚。“亨伯特对此心知肚明:我疯狂占有她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是另一个、梦想中的洛丽塔一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的确,她自己是没有生命的。亨伯特的残忍就在于他不仅让自己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梦幻现实中,而且诱使洛丽塔成为他为她创造的意象。”“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既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原则”(morality principle)。“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活动。亨伯特承认自己犯有强奸罪,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他不可抑制的“本我”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同时。他使自己向理想努力。争取达到尽善尽美的个性。 亨伯特竭尽全力保护“自我”,但是他的“超我”没能遏止他强大的“本我”。他不能逃避因为他不可控制的“本我”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虽然亨伯特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最后敢于承担扼杀年轻女孩生命的责任证明了他仍然朝着他自己理解的道德规范准则前进。亨伯特个性中的三个系统没有保持平衡,因此个性就没有得到正常发展。人格具有复杂性,要想建立健全的人格。人的“自我”必须同社会、外部世界相协调,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必须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负责与惩罚。只有这样,人才能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才能使人格得到升华,达到完善的个性。至此,洛丽塔这部以性本能为中心的人的精神活动历程与欲望心史,也完成了它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注意事项

    本文(文学论文论《洛丽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呼应.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