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 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2917006       资源大小:35.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 毕业论文.doc

    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摘要托尔斯泰与东正教的分歧和托尔斯泰主义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心路历程,更加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批判的他所生活时期俄国社会不公、专制、人民贫苦等社会矛盾以及托尔斯泰和东正教的思想冲突所在,从而分析出俄国宗教与社会的矛盾。第一部分为绪论,从国内外俄罗斯文学研究的现状,回顾和梳理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托尔斯泰与俄国东正教乃至俄国社会的分歧与矛盾。在第三部分,笔者进一步剖析了托尔斯泰主义与俄国东正教教义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指出托尔斯泰与东正教分歧所在和托尔斯泰怎样不以暴力对抗恶。第四部分综合本研究的观点和论述,形成了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东正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主义。 . . . - . . . . K : ;e; 目 录序 言4一、本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4二、托尔斯泰主义与东正教义冲突的分析5三、托尔斯泰与俄国社会的矛盾与对抗的分析71托尔斯泰不以暴力对抗社会之恶72. 托尔斯泰与俄国社会的矛盾及抗争的分析与结论8四、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原因及内心斗争10五、结论12六、参考文献13序 言整整一百年前,列夫托尔斯泰死了。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笼罩在他的两份遗产之下。一份遗产是通过俄国革命传给我们的对社会不公的痛恨以及对专制统治的批判。另一份遗产则是通过他对这次革命的反感和抵制传下来的“勿以暴力对抗恶”的精神。他死的时候,亲人、朋友、信徒、警察、密探和记者全都挤在一旁。但他的思想却没几个人分享。革命很快就要爆发了,托尔斯泰最终没能用他的“道义”,让俄国免于暴力之苦。在宗教方面,托尔斯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致的。统统都是一种道德学说,一种系统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使人能够在尘世获得福祉。东正教无论如何是不会认可托尔斯泰的这一观点的。首先,在东正教看来,对于宗教信仰而言,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为托尔斯泰所忽视的,即是它的教义。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笼罩在与俄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与东正教的分歧以及与自己内心世界斗争的阴影之下。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人间的疯人院,离家出走。一、本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托尔斯泰结束了辉煌的生命。这一天,是1910年11月7日,这是俄国旧历的时日,公历为11月20日。100年过去了,为了纪念这个时刻,俄罗斯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举办“纪念列尼托尔斯泰去世100周年”论坛,并利用各种渠道,向全世界发布邀请。届时,列夫托尔斯泰一定会再一次隆重地占据世界舆论。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百年之后,托尔斯泰死亡百年之后,似乎又回到了俄国,又回到了这个世界,继续向人们发布他在文学、在所有言论中揭示的真理。整整一百年前,列夫托尔斯泰死了。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笼罩在他的精神遗产之下。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哲学而言,它确实在整体上对托尔斯泰的论断持否定立场,原因在于,除了一些人之外,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哲学家大都努力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但与此同时,他们对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都一致给予了崇高的评价。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的哲学家们认为,从他的创作来看,比起托尔斯泰,他与基督教的距离要近得多。在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之际,记者们不会绕开丰富的主题辩论。因此,2010年11月23日由俄新社组织的纪念日辩论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获邀来到这里的是新闻界与知识界的代表,其中有作家的玄孙女、电视节目主持人菲克拉托尔斯泰娅,以及东正教神父格奥尔基奥尔耶哈诺夫,两本从陌生人视角揭示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著作的作者。尝试提出辩论基调的是当代托尔斯泰创作的诠释者,剧作家和导演米哈伊尔乌加罗夫,他宣称,托尔斯泰以其全部的异端思想成为了重要的宗教思想家,不承认其中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教会不仅要饶恕托尔斯泰,而且还要悔改。但事与愿违,这个说法并未成为激烈论辩的催化剂。许多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崇拜者都同意圣吉洪人文大学副校长格奥尔基奥尔耶哈诺夫神父的看法,他说,对于细心的读者而言存在着不止一个托尔斯泰:在切尔特科夫的出版物中,托尔斯泰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揭露者,战士;而另一个托尔斯泰怀疑者,真理的探索者,这一形象当代读者还只是刚刚重新探索。一百年了,托翁早已不知“去向何处”,历史却依然在“战争与和平”的预言中、在“复活”的渴望中继续运行。二、托尔斯泰主义与东正教义冲突的分析在宗教方面,托尔斯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因此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儒家学说以及其他的宗教所训诫的,在托尔斯泰看来是用不同的话讲同一种东西,即这统统都是一种道德学说,一种系统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使人能够在尘世获得福祉。东正教无论如何是不会认可托尔斯泰的这一观点的。首先,在东正教看来,对于宗教信仰而言,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为托尔斯泰所忽视的,即是它的教义,诸如基督复活、基督受难之救赎性质等的教义以及关于来世命运的教义等。从这一观点来看,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正是因为如此,如果对托尔斯泰而言各种信仰都是统一的话,那么东正教而言更为重要的则是不同的宗教中各自在形而上的问题上有着差别的东西。除此之外,与托尔斯泰的想法相反,即使是在纯粹的理论学领域,不同宗教的教义也远非是一致的,若要相信这一点,只要察看一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够了。托尔斯泰对上帝的认识是极为模糊混乱且捉摸不定的。托尔斯泰并不把上帝认作可以预知惊醒沟通、可以对之祈祷和请求的独立的人格。托尔斯泰完全不接受显灵的思想,亦及那一“道成肉身”、上帝变成了人的事实,而这些对于东正教而言是尤为重要的。但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看来,人的肉体(“肉”)是一种恶,是人受苦受难的渊薮。尽管托尔斯泰有着自己的立场,但他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也没有中断与东正教的联系,他对奥普京修道院的长老们心怀敬意,也一直努力祈祷。但是他的理解总是带有极大的个性的色彩,对他而言,祈祷不是请求宽恕,而是某种智力上的训练。对托尔斯泰而言,1901年2月20-22日的决定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教会必须要对全俄罗斯甚至全世界作个交代,声明托尔斯泰不是它的成员,将来也不会是,只要他不悔过。要不然,就会在许许多多的人那里形成这样的印象,认为作家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发表见解的。在这次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我也正好想试图表明,主教公会的决议还是非常温和的。那些严厉的、会让托尔斯泰赶到不快的措辞在这当中已经被删去。但这一文件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在所难免的,在遭受了复活中那些针对自己的侮辱性的言辞之后,教会无法再保持沉默。在托尔斯泰的哲学中有着明显的二元论思想,有着“灵”与“肉”的割裂,这也是许多宗教思想流派的特征。这种割裂或者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对东正教而言完全不典型,因为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即复活思想本身已经预示人在复活的肉体中的重生,预示精神正式与肉体有着独特的统一,因此二者的对立尚在古时就已经被教会认作异端邪说。众所周知,俄罗斯圣主教公会的决议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由于在当时分裂俄罗斯社会因而不再是教会成员。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他的充满感召力和悲剧性的精神探索,那时没有谁可以无动于衷事实上,它们令人惊异地与那个准备俄罗斯巨大变革的时代相协调。据认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大转变时期,俄国知识分子轻易地抛弃了基督。按照哲学家霍米亚科夫的说法,“如果在俄罗斯宣布宗教信仰自由,那么东正教徒就会剩下很小一部分贵族会走向天主教,而农民则回到旧礼仪派。”现代大众已经不能划分为两个阵营,就像托尔斯泰脱离教会那样。但遗憾的是,“在后现代,后基督教时代的人已失去了对宗教问题的关注。而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他的精神探索恰好能够唤醒读者的灵魂。读者将在福音书和教会传统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三、托尔斯泰与俄国社会的矛盾与对抗的分析1托尔斯泰不以暴力对抗社会之恶在离世前的岁月里,托尔斯泰并不是个到处受欢迎的人。他希望变革,要求政府停止暴力统治,结果惹恼了沙皇政府;他又反对变革演化为暴力,从而得罪了革命者。因为对沙皇社会的批判,他被开除了教籍;因为公开反对暴力,革命者辱骂他迂腐和软弱。流亡中的列宁曾发表文章,说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但你可别以为这是在夸奖他。在列宁看来,倡导非暴力的托尔斯泰,已经与革命背道而驰,成为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革命领袖眼里的托尔斯泰,映照出的是革命时代人们的矛盾和不彻底性。平心而论,托尔斯泰确实活在矛盾里。他是大地主,家产丰厚,却仇视剥削和特权,并为此感到内疚;他视写作为生命,喜爱音乐,却公开宣称文艺是最无用的事物;他脾气暴躁,缺乏耐心,却强迫自己温和,经常一边在心里抱怨,一边和颜悦色地与人交谈。他永远生活在自省和自责中,经常在日记里对自己做出尖刻的批评,同时又写下充满委屈的辩解。但托尔斯泰一生最大的矛盾在于,他开启了自己最反感的潮流。他出于人道对当时的不公进行批判,强有力地动摇了俄国社会体系,并为他极力反对的暴力革命者提供了弹药。就连列宁,在批评他时,也不忘强调“俄国无产阶级是托尔斯泰遗产的继承人”。而按照传记作家茨威格的说法,“托尔斯泰的雕像违背了他本人的意愿,永久地立在伟大革命者、政权颠覆者和世界变革者的无形神庙中”。托尔斯泰遭遇的困境,那些处在不公正时代而心怀良知的人都可能遇到。他看到农民因为压迫和剥削而挣扎在悲苦里,心里极为愤怒,甚至开口咒骂。但是,他的信仰却要求他压制这种愤怒:即便是这样令人无法容忍的恶,也不能以暴力来报复,而只能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更改因为,暴力抗恶,结果仍然是恶。不以暴力抗恶,并不是不抗恶。托尔斯泰以一个教徒的名义,宣扬人们用“爱”和“信仰”的力量进行和平抵抗,在他看来,只有依靠个人的道德感和良知,才能获得良性的社会。他甚至不鼓励人们为了追求变革而牺牲自己,他告诉一个想要抵制兵役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因这一举动,把妻子和孩子带入旋涡中。但在当时的俄国,政府以高压追求稳定,革命也箭在弦上。“温和”在很多人眼里都成为不合时宜的东西。心里深埋着仇恨的革命者觉得,曾经勇敢的托尔斯泰退缩了。他们渴望一场暴风雨来扫除暴政,却并不理会暴风雨之后会跟随什么。曾经有一个匿名者写信给托尔斯泰,信里说:“世界将再次血流成河,财主们,不分男女老幼,他们将一再地遭到屠杀,碎尸万段,世界将再也不容他们造孽为害。我很抱歉,您不能活到那一天了,否则,您就可以亲眼看到那个见证,从而承认您说错了。”读到这封信时,托尔斯泰已经活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不久之后,1901年11月20日,这个富甲一方的贵族,终于逃离了自己那个舒适的住宅,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肮脏阴暗的站长室里。他死的时候,亲人、朋友、信徒、警察、密探和记者全都挤在一旁,但他的思想却没有几个人分享。革命很快就要爆发了,托尔斯泰最终没能用他得“道义”,让俄国免于暴力之苦。2. 托尔斯泰与俄国社会的矛盾及抗争的分析与结论早在1881年,托尔斯泰就试图以自己的“善言”影响沙皇和革命之间的仇恨。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俄国民意党暗杀,五位参与谋杀的同谋者被捕,面临刑罚。就在处罚的决定还没有发出之际,列夫·托尔斯泰焦虑万分,彻夜梦魇,他已经清楚地估计到沙皇的报复性判决,但依然“妄想”以自己微薄的笔力,劝说新沙皇放弃处决革命者的意图。托尔斯泰给继位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写信,劝沙皇宽恕这五位暗杀者:“如果你不宽恕这些罪犯,而处死他们,你不过在成百的罪犯连根拔除了三四个,可是罪恶繁殖罪恶,代替那三四个的,将是三十个或四十个,而你则永远失去了一个价值大于百年的时刻你本来可以实行上帝的旨意,可是你没有这样做的时刻你将永远离开你本来可以在那里选择善,而不是选择恶的十字路口,永远陷入为那叫做国家利益的罪恶服务之中。”当然,新沙皇听不进托尔斯泰的啰嗦:“假如那次攻击是向我自己而发的,我愿意赦免这几个阴谋犯,可是我没有权利赦免杀死了父亲的罪犯。”时隔几十年,沙皇亚历山大病死,儿子尼古拉二世继位。加冕礼极为宏达奢华,中国清政府派李鸿章率团参加庆典。就是这个沙皇,1900年派兵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入侵北京,然后又独自一国派军队大面积侵占了中国东北。就在这个时候,“幼稚”的托尔斯泰又给沙皇写了一封信,再次劝说这个新沙皇放弃专制皇权。托尔斯泰写道:“即使目前的骚乱被镇压了下去,它也不会熄灭,而将在暗中越来越猛烈地燃烧,迟早将会不可避免的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造成更大的痛苦和罪恶如果政府只忙于镇压这些骚动,而不触及产生它们的原因,双方将不可避免地遭到苦难和犯罪。”尼古拉二世在1901年的时候不过33岁,正是气盛之时,当然没有听从托尔斯泰的劝告。1904年这个沙皇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年底,俄国惨败。托尔斯泰对这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胡作妄为怒不可遏,他在“给一个中国人的信”(这个中国人是辜鸿铭)中说,“一些强盗的得逞引起了别的强盗的垂涎,赃物成了纷争的对象,并将毁灭强盗自身。狗是这样,堕落到动物水准的人也是这样”。.思索俄国的惨败,托尔斯泰已经估计到一场新的革命将要到来:“俄国政府的垮台,这不只是陆海军的覆灭和俄国政府的垮台,而是俄国国家开始崩溃的征兆。而俄国国家的崩溃,我以为,就是整个伪基督教文明开始崩溃的征兆。这是旧世界的结束,新世界的开始。”1905年的俄国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再度实施暴力镇压,在自己的都城彼得堡酿成了“流血星期日”事件,托尔斯泰写下到底怎么办、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等政论,态度激烈,但是观点依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非暴力”。沙皇呢,依然没有听从这位“小说家”的良言。几十年之后的结果是沙皇全家七口,惨遭灭门,而且连带了四位无辜随从。英国传记作家艾尔默·默德在叙写托尔斯泰致沙皇呼吁信时说,看看后来的俄国革命,再读托尔斯泰的警告,就会看到他是真正有预见的人。一百年过去了,说来也漫长,说来也短暂。这一百年,俄国经历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1918年的沙皇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经历了1920年代的国内战争,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1940年代的卫国战争,1950年代的思想“解冻”;经历了1980年代的新思维,1990年代苏维埃联盟的解题;经历了其二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并且继续经历着车臣的动荡。而整个世界也经历了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东欧的两次巨变,经历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独立运动。这一切,似乎都被托尔斯泰审视过,预言过。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将要证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预言家的预言。托尔斯泰早就预言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悲哀,他也早在最初的袭击、伐木、高加索俘虏小说中和最后的哈吉·穆拉特小说中写过高加索山民的故事。四、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原因及内心斗争1910年11月10日,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去。“为什么要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生活呢?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凌晨5点不到,他就吩咐车夫套马,带上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逃离了波良纳庄园。从这一天开始,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1884年是第一次,但走到半路他就感到自己尚缺乏力量,不得不返回家中。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难过极了真不该不走。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对自己小国寡民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如何了结”?早在1880年代初,他就希望能按福音书的指示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得善良的心。”他在忏悔录中说,“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是去了任何意义。”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他的这一决定让他的妻子大为恼火,二人之间龃龉不断,托尔斯泰的耳根再也难以清净。“这一切如何了结?”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丧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他不认为“暴力抗恶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道路,暴力本身即为恶,其最终导向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恶。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他在1908年的日记中写道:“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领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他成了一个悲天怜人的、宗教教主式的人物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他感到痛楚、羞愧;看到街上的雏鸡被带进警察局,“而我却在一间干净舒适的房间里躺着看书、喝无花果泡的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但人们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世界很正常,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我知道,我是疯子。”“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人间的疯人院,离家出走。他希望自己的老年能够像印度人一样离开家庭到森林里去。他在场走那天夜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日子”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为自己寻找一出干净的死亡之地。他逃到奥普京修道院后,因已被革出教门,他怕自己不被接纳。站在修道院院长居室的台阶下,他脱帽伫立,不敢贸然进去,先请人传话:“请您说一声,我是列夫·托尔斯泰,也许我不能进去吧?”院长迎出来,张开双臂说:“我的兄弟!”托尔斯泰扑到院长怀里痛哭失声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人物吗?作为精英集团的一部分,我们如今的知识分子还能在穷人面前以富贵为耻,在包里面前以怯懦为耻,在专制面前以枷锁为耻,并在自我的心灵和头顶的星空下深深忏悔自己的罪责吗?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从心,耳声,也就是说,“耻”是跟心和耳朵有关的。古人称耳环为“羞耻”,左耳环叫“羞”,右耳环叫“耻”,最初的耳环就是用来规范女子走路姿势的。人若无耻会怎么样?顾亭林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若无耻,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因此管子说:“礼义廉耻,是为四维。四维不张,是谓国耻”。知耻方可后勇,只有苦苦追求,深深自责,才能完成人格的自我完善。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黄金时代的缔造者,死在他出走的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五、结论是的,托尔斯泰的遗产并不仅仅限于文学。如果联系印度甘地的成功,如果考虑到南方曼德拉的胜利,那么一生主张“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与沙皇之间的争论恐怕就不能以2008年俄罗斯最高法院的判决做最后的判定。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就是用身体行为写下的最后的预言。当时的人们大多以为是“家庭纠纷”,以为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的吵闹迫使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确,托尔斯泰突然决定出走,直接原因就是前一天晚上妻子索菲亚的监视。托尔斯泰出走路上曾写日记:“睡到两点多钟。醒来之后,同前几夜一样,又听见开门声和脚步声不管白天黑夜,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必须让她知道,受她监视憎恶和愤怒越来越强烈,使我喘不过气来。我数了数脉搏,九十七下。不能再睡,我突然做出了出走的最后决定”妻子索菲亚之所以如此“监视”托尔斯泰,是因为害怕托尔斯泰把所有财产“裸捐”出去。夫妻之间的争吵,有更为久远的原因。展开托尔斯泰最后一年的日记,或者后半生的日记,就会看到,托尔斯泰早已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自己所批判的罪恶中。1910年1月2日,托尔斯泰生命最后一年的第一则日记,就写了这种深陷罪恶而不能自拔的“羞愧”。1881年,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财产,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10年10月底,几十年的内心斗争,终于促使他走出了私有制的罪恶。可能托尔斯泰已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几,如果再不出走,就会成为最大的谎言家。只有出走,只有死在无罪的路上,才可以“复活”。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人物吗?如今的知识分子还能在穷人面前以富贵为耻,在暴力面前以怯懦为耻,并在自我的心灵和头顶的星空下深深忏悔自己的罪责吗?六、参考文献1韩良露.中国时报2张兴宇.俄罗斯文艺,2010(3)3陈建华. 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4Luke Harding.托尔斯泰:被忘却的天才?5茨威格.托尔斯泰传6朵渔.南方周末,2011(11)7李正荣.同舟共进,2010(10)

    注意事项

    本文(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 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