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华裔美国文学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的奇葩.doc

    • 资源ID:2916898       资源大小:32.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华裔美国文学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的奇葩.doc

    华裔美国文学-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的奇葩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 Rarity in College Literature 姚振梅(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摘要 华裔美国文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其边缘性、跨文化性而备受世界的瞩目,而近三十年来国内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热情也将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探索推向了高峰。本文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作者情感诉求的演变入手,简要地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进入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堂的意义所在。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Abstract: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n emerging field of study ,has attracted the worlds attention for its peripheral ,cross-cultural features. In China, for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enthusiasm of explor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also put it into a peak.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me and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in College .Key words :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ollege literatu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华裔美国文学既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也有别于美国的主流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边缘的文学形式而被忽视。而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混血”的文学形式在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异军突起,大量的优秀作家创作出不少杰出的作品,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华裔美国文学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也为全球文学领域增添了多元化的空间和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日前国内也出现了空前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热,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华裔美国文学课程, 学士、硕士和博士以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为题的论文逐年增多。可见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国内方兴未艾, 而华裔美国文学走进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不但广大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既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又比较陌生的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美学趣味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兴趣,促进了国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一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主题的演变历程为了对华裔美国文学及其作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有必要对其时代背景与主题演变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1.华人移民在美国最早期的英文作品说到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 不得不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华人早期的移民史。 至于当时为什么有大批的华人涌向美国, 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加州爆发的“淘金热”吸引了世界各地前往美国的移民, 其中包括了许多的华人。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的爆发,使得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无力控制其经济和政治秩序,连年战火不断,人民陷入赤贫,走投无路的中国贫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到海外谋求生路。.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国家在华招募劳工。他们将美国吹嘘成是一个自由平等、遍地是发财机会的国家,许多华工怀揣着“美国梦”, 想方设法迫不及待地踏上跨越太平洋的油轮。内乱和谋生困难以、美国诱人的财富说以及便捷的劳务输出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前往美国的华人移民浪潮。初到美国,华人劳工就以其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称赞。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华人移民大幅增长之时, 美国对华人移民态度由欢迎转变为憎恨。随着排华法案的出台,一股排华浪潮汹涌袭来,华人移民在充满敌意的氛围之中举步维艰。这时,一些精通英文的华人挺身而出,发表英文作品来捍卫华人自身的利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华人移民致加州州长彼格勒阁下之公开信(Letter of the Chinamen to His Excellency, Governor Bigler),该作品言辞恳切、笔调温和, 表达了恳求宽容、抗议歧视的态度。尽管这封信的呼吁收效甚微, 但它标志着华人移民用英文表达自己思想的开端和华人移民反对种族歧视的里程碑。2. 美国华人的初期作品-开创时期真正早期的华人文学作品并非出自于贫苦的华人劳工, 而是来自于留美的中国知识分子。相比之下, 他们在美国的境遇要比华人劳工好得多。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被称为“开化的华人”。代表性的作品有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1887, 屠汝涑的在美国之真正的华人(The Real Chinese in America,1923,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和蒋彝的中国童年(A Chinese Childhood ,1940)等等。当时, 华人作家们所要尝试的是要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美国人, 欲借此来消除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与偏见,树立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健康美好的形象,以此来寻求美国主流社会的接纳。伍廷芳所著一位东方外交官眼里的美国(America through the Spectacles of an Oriental Diplomat,1914)是一部通过评论美国社会来消除隔阂,为华人赢得美国社会认可的作品。另一位来自中国南方一个小村落的传奇式人物容闳-第一位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华人-在他的作品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1909)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拯救中国人的唯一出路, 就是让中国的年轻人接受美国的教育。而同一时期还有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华裔中英混血女作家水仙花,与前面的华人作品极力宣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她的作品旨在展现给世人一个真实的美国华裔社会的生活状态,风格自然、细腻、真挚,一度受到了美国评论界的赞誉,这在早期的美国华人文学当中是比较罕见的。3. 第二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转折时期第二代华裔指的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ABC, American-born-Chinese). 他们从小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受美国主流文化影响,因此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与其父辈迥异。受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的华裔身份,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为了尽快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抛弃自己的华人文化传统。代表作品有刘裔昌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ent, 1943),黄玉雪的华女阿五(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1950), 李金兰的大明所造之屋(The House That Tai Ming Built,1963)以及梁茂峰的长子(Number One Son,1975)。与早期华人的作品不同,这些作品的主题都集中在了归属美国社会的强烈愿望。4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繁荣时期近30年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不断增多,华裔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将华裔美国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社会初次崭露头角,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一朵亮丽的奇葩。在多元化时代的影响下,华裔美国文学也变得更加开阔, 不仅风格和主题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且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美国华人的生活,试图准确地表达美国华裔人多样化的经历与情感。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数赵健秀的鸡窝里的华人(Chickencoop Chinaman,1972)和龙年(The Year of Dragon,1974),汤亭亭的女勇士(Woman Warrior,1976)和中国佬(China Men, 1980)以及谭恩美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与前一时期的作品有所不同,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不是停留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强烈诉求上,而是转向了华裔美国人的多种追求上,例如重塑华裔男子阳刚形象和华裔女子的自立形象以及华裔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家庭矛盾上,等等。二 不同时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华裔美国人有着复杂的身世背景以及非常的人生经历,因此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中的情感也是异常复杂和耐人寻味的。由于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在美国的华裔人有着不同的情感诉求。对于早期移居美国的华人来讲,他们是以到美国淘金的目的而客居在那里,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与大西洋彼岸日夜思念的妻儿和父母团聚。然而他们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候鸟,虽到了季节的轮回,却再也无法回到热恋的故土。对回归祖国亲人团聚的可望不可及,加之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和非人待遇,悲痛、压抑、沮丧、自哀夹杂在浓烈的思乡之情中,他们留下了这样的诗篇:伤我华侨留木屋,实因种界厄瀛台。摧残尚说持人道,应悔当初冒险来。遥忆爹和妈,更有妻儿挂,卿台怅望隔烟霞,丙顾衷情难丢罢,唔系假,常怀故土也,斯时寄迹人篱下,不知何日返中华。这些用汉语写成的诗篇留传至今,成为了揭露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受尽折磨的血泪史的铁证。在美国的华人当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受到美国排华政策和种族歧视的影响,甚至享受“相待最优”之待遇。他们来自中国的知识阶层,大多为留美的中国留学生。而正是这一群体在看到了华人劳工阶层在美国受到的主流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之后,致力于为华人劳工同胞申言,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地意识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把美国对华人的排斥归咎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甚至是误解。于是他们自愿充当起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向美国社会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国社会风的土人情娓娓道来。在展示本民族文化优越性的同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其目的是要在美国人面前还原中国的美好形象,以提升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为华人赢得自信和尊严。他们所做的努力在中美文化交流及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对于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而言,他们在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早期的华人移民大有不同。他们在美国土生土长,对大西洋彼岸的称为中国的地方很陌生,由于没有像父辈那样在中国成长的经历,他们完全没有对中国的依赖抑或是思念。他们常常被自己的双重身份所困扰,一方面是父辈的教诲“不能忘本”,另一面是归属美国主流社会的强烈愿望。他们大多不愿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对父母的文化价值观持批判态度。刘裔昌的父与子所讲的是父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儿子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作品当中突出了热爱美国、渴望归属的情感,甚至为了让自己的美国身份得到认同,不惜抛弃自己的华人身份,充当美国忠诚的少数民族。而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则不同,是通过塑造模范华裔种族的形象来寻求美国社会的认可,从正面的歌颂华人的优秀品质来表达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心声。 当代的华裔美国作家更为理性地接受自己是华人后代的身份,其情感不在纠葛于与华人社会的脱离和对美国社会的归属。他们作品中是对不断变化的华裔美国人生活的复杂性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大多数作品的主题是基于个人观点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上,而非盲目地迎合主流社会的潮流。其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也是近年来被华裔美国文学爱好者所热衷研究的作家赵健秀,试图在作品中颠覆美国华裔男人陈腐无能的模式化形象,重塑华人男子的硬汉形象。而另一位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寓意深刻,作者既哀悼了成为社会牺牲品的妇女,也讴歌了作为 胜利者的女勇士,表现了女性主义个人身份的追求,有力地鼓舞了女性赢得权利的斗争。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描述华裔母女的关系由对立到融合,表达了期待中美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美好愿望。赵建秀和汤亭亭两位杰出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激励和感染着新一代的华裔美国人,他们在重述与重新定义美国华裔经历之时,表现出了久违的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在抒发新一代美国华裔的思想感情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三 华裔美国文学走进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意义早在80年代,华裔美国作家和作品就进入北外英语系文学课程,并从90年代开始开设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专业课程。我国高校第一个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心于2003年元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正式成立。  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是美国文学、也是美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产物。  一个学科的成熟必须自觉地进入大学,自由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让知识从社会进入课堂, 又从课堂流向社会,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互动,相互沟通而实现其传承关系。课堂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土壤,也是培养人才,使其得以传承的园地。这也是华裔美国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途径,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研究探讨华裔美国文学的行列,使这一文学瑰宝的精髓得以传承。.注释 麦礼谦,林小琴,杨月芳:天时岛之歌,第100页金山歌集,第41页参考文献1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秀玲,从必须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 李贵仓,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 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5 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王光林,错位与超越-美、澳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7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8 赵文书,和声与变奏-华美文学文化取向的历史嬗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注意事项

    本文(华裔美国文学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的奇葩.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