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审美期待.doc

    • 资源ID:2916740       资源大小:72.50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审美期待.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审美期待关键词:现代作家 文学创作 文学形态 文体风格 审美特征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学形态入手讨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所作的努力,通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表达他们对于新中国文学审美期待。全文分七个部分:引论、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新中国文学形态、新中国小说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诗歌艺术形式与问题、新中国散文风格搏斗和结语。 引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探究“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关注的主要特点。本节着重对文学形态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学现代形态作了界定。文学形态偏于文学形式,它包括文学体裁、体式、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等等。在中国文学中,文学的现代形态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出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小说、诗歌、话剧、散文四种文学类型以及各种文学体式、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丰富的现代文学形态特征。新中国文学对解放区文学经验的大力继承,文学有着与现代文学不同的形态特征。许多有现代背景的作家对于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的谈论更多以现代文学形态为背景,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建设中现代形态的修复和重建内容。 第一章探讨中国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历程。着重描述三十年间文学现代形态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文学形态与阶级斗争、民族战争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巨大变化。从文学革命倡导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对文学现代观念和形态的期待最终落实到文学创作实绩上。三、四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抗战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为主导,文学追求大众化,俄苏文学传统代替欧美文学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发展。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工具论,陈独秀的文学“现代精神”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立场和言志文学观念为文学由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创作方面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体裁的语体白话化,文体现代化显现出来,自叙传、写实与乡土小说,白话自由体诗、小诗和早期新月诗人现代格律诗、象征诗歌等诗歌体式,有现代文类特征的随笔、闲话体形式的散文,与传统戏曲决裂从西方引进的话剧,展示了文学现代形态的最初成果。三、四十年代各种文体走向成熟,尤其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影响了文学形态的发展方向,民间化、通俗化的追求,利用旧形式的倾向,为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小说、诗歌和民族新歌剧注入了活力。诗歌艺术在俄苏革命诗体、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下,为表达阶级、民族解放意识而走上综合道路。散文方面杂文艺术成熟起来,报告文学显示了客观转向的趋势,小品多元发展。话剧在广场戏剧和剧场效应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抗战和战后的民主运动的现实相呼应,历史剧、讽刺剧一度繁荣。 第二章讨论新中国文学的形态成绩与问题。主要从文学秩序和文学大众化方向的确立中显示新中国文学形态新变。新中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经验为主导,用“人民文艺丛书”、“新文学选集”两套丛书对以往文学进行选择和重构,从而确立文学新秩序,倡导文学大众化方向。然而新中国文学形式建设面临着转型的困难,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与新中国文学面对的大众不同,从而带来解放区文学类型在新中国再生的困难,民间化追求,旧文学形式与民族化纠缠在一起,使新中国文学形态出现了返祖、民间化现象。许多“现代”作家出现的艺术转型困难不仅存在于文学立场和态度上,更主要是艺术上的现代追求与这种由民间化主导的大众文学倾向存在一定距离。 第三章探讨新中国小说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讨一些“现代”作家对新中国小说形态的关注,揭示现代传统对新中国小说形态建设的影响。以章回体和说话艺术创造小说的赵树理所代表小说方向在新中国遭遇尴尬的命运,对赵树理小说的评说一直伴随着通俗与现代的争论,他对民间文学形式和传统小说中旧形式的执着追求与一些现代作家对小说现代形态的理解的冲突,影响着他建国后的文学命运。他在通俗文学研究会与以丁玲为代表的文学研究所的矛盾是40年代通俗与现代问题在当代的延伸,他文学命运的坎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文学形态上的现代问题。而小说的正典化运动中,一批小说被当作经典而传播,这一过程中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和现代小说的传统在塑造这些正典时起了很大作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的力量和自叙小说传统在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的传播中起决定性作用。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大量的小说评论阐释着当代小说英雄塑造和短篇小说艺术生长的法门。他与其他许多现代作家在小说笔谈中都表达了借鉴着现代短篇小说传统建构新中国短篇小说现代形式的意图,短篇小说的横截面结构方式,反映生活矛盾“小纽结”的思维方式和集中、凝炼、突出的艺术特征隐藏着复活现代短篇小说传统的信息。 第四章讨论新中国诗歌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索“现代”作家针对新中国诗歌中民歌主导倾向,用更加开放的诗歌形式建构新的诗歌格式的思路。建国初郭沫若、胡风、何其芳等人的颂体诗打造出一种革命的抒情模式,上接左翼革命诗歌,下启政治抒情诗。在新民歌运动中,民歌被提到诗歌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何其芳、卞之琳、王力等现代诗人、学者发现民歌艺术缺陷,用格律诗歌形式的探索代替民歌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从现代汉语特点和中国古典律诗艺术中探索新格律诗歌形式,与现代文学中现代格律诗歌有艺术上的渊源,又是对新诗格律形式探索的延伸与拓展。 第五章论述新中国散文与现代散文的风格搏斗。新中国散文继承了40年代客观写实传统,形式单一,50年代中期的复兴散文潮流发出了向现代散文艺术复兴的信号。抒写“意境”、“诗意”散文的出现,造就了杨朔等三大家散文写作模式。三大家散文在追求意境和诗意写作时,与现代散文判然有别,但是在他们身上表现的艺术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代“大我”情感的抒写代替了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抒写中,显示出现代散文传统的流失,当代散文规范的确立。而现代作家的写作构成了当代的散文的亮丽景观,冰心、周作人等人的敖文写作复活了现代散文传统和某些散文体式,表达出了与新中国作家散文很不相同的艺术追求。 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未论述的话剧作一说明。考虑到本论文从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角度讨论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针对新中国文学形态方面出现非现代倾向,“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建设话题,这种情况在话剧创作中不太典型。新中国话剧创作主要由现代作家完成,由西方引进的话剧文学没有出现向传统和旧形式回潮的倾向,所以论文没有重点考察话剧这一文学类型。“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形态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总体说来是当代文学形态的有益补充,常常出现在文学环境相对宽松时期。建国初、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是“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的活跃期,而进入“文革”时期,文学环境的严峻,文学形态建设失去了最后的弹性。正文内容 本文主要从文学形态入手讨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所作的努力,通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表达他们对于新中国文学审美期待。全文分七个部分:引论、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新中国文学形态、新中国小说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诗歌艺术形式与问题、新中国散文风格搏斗和结语。 引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探究“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关注的主要特点。本节着重对文学形态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学现代形态作了界定。文学形态偏于文学形式,它包括文学体裁、体式、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等等。在中国文学中,文学的现代形态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出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小说、诗歌、话剧、散文四种文学类型以及各种文学体式、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丰富的现代文学形态特征。新中国文学对解放区文学经验的大力继承,文学有着与现代文学不同的形态特征。许多有现代背景的作家对于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的谈论更多以现代文学形态为背景,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建设中现代形态的修复和重建内容。 第一章探讨中国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历程。着重描述三十年间文学现代形态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文学形态与阶级斗争、民族战争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巨大变化。从文学革命倡导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对文学现代观念和形态的期待最终落实到文学创作实绩上。三、四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抗战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为主导,文学追求大众化,俄苏文学传统代替欧美文学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发展。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工具论,陈独秀的文学“现代精神”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立场和言志文学观念为文学由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创作方面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体裁的语体白话化,文体现代化显现出来,自叙传、写实与乡土小说,白话自由体诗、小诗和早期新月诗人现代格律诗、象征诗歌等诗歌体式,有现代文类特征的随笔、闲话体形式的散文,与传统戏曲决裂从西方引进的话剧,展示了文学现代形态的最初成果。三、四十年代各种文体走向成熟,尤其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影响了文学形态的发展方向,民间化、通俗化的追求,利用旧形式的倾向,为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小说、诗歌和民族新歌剧注入了活力。诗歌艺术在俄苏革命诗体、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下,为表达阶级、民族解放意识而走上综合道路。散文方面杂文艺术成熟起来,报告文学显示了客观转向的趋势,小品多元发展。话剧在广场戏剧和剧场效应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抗战和战后的民主运动的现实相呼应,历史剧、讽刺剧一度繁荣。 第二章讨论新中国文学的形态成绩与问题。主要从文学秩序和文学大众化方向的确立中显示新中国文学形态新变。新中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经验为主导,用“人民文艺丛书”、“新文学选集”两套丛书对以往文学进行选择和重构,从而确立文学新秩序,倡导文学大众化方向。然而新中国文学形式建设面临着转型的困难,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与新中国文学面对的大众不同,从而带来解放区文学类型在新中国再生的困难,民间化追求,旧文学形式与民族化纠缠在一起,使新中国文学形态出现了返祖、民间化现象。许多“现代”作家出现的艺术转型困难不仅存在于文学立场和态度上,更主要是艺术上的现代追求与这种由民间化主导的大众文学倾向存在一定距离。 第三章探讨新中国小说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讨一些“现代”作家对新中国小说形态的关注,揭示现代传统对新中国小说形态建设的影响。以章回体和说话艺术创造小说的赵树理所代表小说方向在新中国遭遇尴尬的命运,对赵树理小说的评说一直伴随着通俗与现代的争论,他对民间文学形式和传统小说中旧形式的执着追求与一些现代作家对小说现代形态的理解的冲突,影响着他建国后的文学命运。他在通俗文学研究会与以丁玲为代表的文学研究所的矛盾是40年代通俗与现代问题在当代的延伸,他文学命运的坎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文学形态上的现代问题。而小说的正典化运动中,一批小说被当作经典而传播,这一过程中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和现代小说的传统在塑造这些正典时起了很大作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的力量和自叙小说传统在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的传播中起决定性作用。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大量的小说评论阐释着当代小说英雄塑造和短篇小说艺术生长的法门。他与其他许多现代作家在小说笔谈中都表达了借鉴着现代短篇小说传统建构新中国短篇小说现代形式的意图,短篇小说的横截面结构方式,反映生活矛盾“小纽结”的思维方式和集中、凝炼、突出的艺术特征隐藏着复活现代短篇小说传统的信息。 第四章讨论新中国诗歌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索“现代”作家针对新中国诗歌中民歌主导倾向,用更加开放的诗歌形式建构新的诗歌格式的思路。建国初郭沫若、胡风、何其芳等人的颂体诗打造出一种革命的抒情模式,上接左翼革命诗歌,下启政治抒情诗。在新民歌运动中,民歌被提到诗歌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何其芳、卞之琳、王力等现代诗人、学者发现民歌艺术缺陷,用格律诗歌形式的探索代替民歌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从现代汉语特点和中国古典律诗艺术中探索新格律诗歌形式,与现代文学中现代格律诗歌有艺术上的渊源,又是对新诗格律形式探索的延伸与拓展。 第五章论述新中国散文与现代散文的风格搏斗。新中国散文继承了40年代客观写实传统,形式单一,50年代中期的复兴散文潮流发出了向现代散文艺术复兴的信号。抒写“意境”、“诗意”散文的出现,造就了杨朔等三大家散文写作模式。三大家散文在追求意境和诗意写作时,与现代散文判然有别,但是在他们身上表现的艺术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代“大我”情感的抒写代替了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抒写中,显示出现代散文传统的流失,当代散文规范的确立。而现代作家的写作构成了当代的散文的亮丽景观,冰心、周作人等人的敖文写作复活了现代散文传统和某些散文体式,表达出了与新中国作家散文很不相同的艺术追求。 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未论述的话剧作一说明。考虑到本论文从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角度讨论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针对新中国文学形态方面出现非现代倾向,“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建设话题,这种情况在话剧创作中不太典型。新中国话剧创作主要由现代作家完成,由西方引进的话剧文学没有出现向传统和旧形式回潮的倾向,所以论文没有重点考察话剧这一文学类型。“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形态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总体说来是当代文学形态的有益补充,常常出现在文学环境相对宽松时期。建国初、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是“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的活跃期,而进入“文革”时期,文学环境的严峻,文学形态建设失去了最后的弹性。本文主要从文学形态入手讨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所作的努力,通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表达他们对于新中国文学审美期待。全文分七个部分:引论、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新中国文学形态、新中国小说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诗歌艺术形式与问题、新中国散文风格搏斗和结语。 引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探究“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关注的主要特点。本节着重对文学形态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学现代形态作了界定。文学形态偏于文学形式,它包括文学体裁、体式、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等等。在中国文学中,文学的现代形态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出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小说、诗歌、话剧、散文四种文学类型以及各种文学体式、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丰富的现代文学形态特征。新中国文学对解放区文学经验的大力继承,文学有着与现代文学不同的形态特征。许多有现代背景的作家对于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的谈论更多以现代文学形态为背景,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建设中现代形态的修复和重建内容。 第一章探讨中国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历程。着重描述三十年间文学现代形态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文学形态与阶级斗争、民族战争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巨大变化。从文学革命倡导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对文学现代观念和形态的期待最终落实到文学创作实绩上。三、四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抗战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为主导,文学追求大众化,俄苏文学传统代替欧美文学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发展。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工具论,陈独秀的文学“现代精神”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立场和言志文学观念为文学由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创作方面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体裁的语体白话化,文体现代化显现出来,自叙传、写实与乡土小说,白话自由体诗、小诗和早期新月诗人现代格律诗、象征诗歌等诗歌体式,有现代文类特征的随笔、闲话体形式的散文,与传统戏曲决裂从西方引进的话剧,展示了文学现代形态的最初成果。三、四十年代各种文体走向成熟,尤其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影响了文学形态的发展方向,民间化、通俗化的追求,利用旧形式的倾向,为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小说、诗歌和民族新歌剧注入了活力。诗歌艺术在俄苏革命诗体、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下,为表达阶级、民族解放意识而走上综合道路。散文方面杂文艺术成熟起来,报告文学显示了客观转向的趋势,小品多元发展。话剧在广场戏剧和剧场效应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抗战和战后的民主运动的现实相呼应,历史剧、讽刺剧一度繁荣。 第二章讨论新中国文学的形态成绩与问题。主要从文学秩序和文学大众化方向的确立中显示新中国文学形态新变。新中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经验为主导,用“人民文艺丛书”、“新文学选集”两套丛书对以往文学进行选择和重构,从而确立文学新秩序,倡导文学大众化方向。然而新中国文学形式建设面临着转型的困难,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与新中国文学面对的大众不同,从而带来解放区文学类型在新中国再生的困难,民间化追求,旧文学形式与民族化纠缠在一起,使新中国文学形态出现了返祖、民间化现象。许多“现代”作家出现的艺术转型困难不仅存在于文学立场和态度上,更主要是艺术上的现代追求与这种由民间化主导的大众文学倾向存在一定距离。 第三章探讨新中国小说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讨一些“现代”作家对新中国小说形态的关注,揭示现代传统对新中国小说形态建设的影响。以章回体和说话艺术创造小说的赵树理所代表小说方向在新中国遭遇尴尬的命运,对赵树理小说的评说一直伴随着通俗与现代的争论,他对民间文学形式和传统小说中旧形式的执着追求与一些现代作家对小说现代形态的理解的冲突,影响着他建国后的文学命运。他在通俗文学研究会与以丁玲为代表的文学研究所的矛盾是40年代通俗与现代问题在当代的延伸,他文学命运的坎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文学形态上的现代问题。而小说的正典化运动中,一批小说被当作经典而传播,这一过程中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和现代小说的传统在塑造这些正典时起了很大作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的力量和自叙小说传统在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的传播中起决定性作用。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大量的小说评论阐释着当代小说英雄塑造和短篇小说艺术生长的法门。他与其他许多现代作家在小说笔谈中都表达了借鉴着现代短篇小说传统建构新中国短篇小说现代形式的意图,短篇小说的横截面结构方式,反映生活矛盾“小纽结”的思维方式和集中、凝炼、突出的艺术特征隐藏着复活现代短篇小说传统的信息。 第四章讨论新中国诗歌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索“现代”作家针对新中国诗歌中民歌主导倾向,用更加开放的诗歌形式建构新的诗歌格式的思路。建国初郭沫若、胡风、何其芳等人的颂体诗打造出一种革命的抒情模式,上接左翼革命诗歌,下启政治抒情诗。在新民歌运动中,民歌被提到诗歌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何其芳、卞之琳、王力等现代诗人、学者发现民歌艺术缺陷,用格律诗歌形式的探索代替民歌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从现代汉语特点和中国古典律诗艺术中探索新格律诗歌形式,与现代文学中现代格律诗歌有艺术上的渊源,又是对新诗格律形式探索的延伸与拓展。 第五章论述新中国散文与现代散文的风格搏斗。新中国散文继承了40年代客观写实传统,形式单一,50年代中期的复兴散文潮流发出了向现代散文艺术复兴的信号。抒写“意境”、“诗意”散文的出现,造就了杨朔等三大家散文写作模式。三大家散文在追求意境和诗意写作时,与现代散文判然有别,但是在他们身上表现的艺术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代“大我”情感的抒写代替了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抒写中,显示出现代散文传统的流失,当代散文规范的确立。而现代作家的写作构成了当代的散文的亮丽景观,冰心、周作人等人的敖文写作复活了现代散文传统和某些散文体式,表达出了与新中国作家散文很不相同的艺术追求。 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未论述的话剧作一说明。考虑到本论文从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角度讨论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针对新中国文学形态方面出现非现代倾向,“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建设话题,这种情况在话剧创作中不太典型。新中国话剧创作主要由现代作家完成,由西方引进的话剧文学没有出现向传统和旧形式回潮的倾向,所以论文没有重点考察话剧这一文学类型。“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形态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总体说来是当代文学形态的有益补充,常常出现在文学环境相对宽松时期。建国初、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是“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的活跃期,而进入“文革”时期,文学环境的严峻,文学形态建设失去了最后的弹性。本文主要从文学形态入手讨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所作的努力,通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表达他们对于新中国文学审美期待。全文分七个部分:引论、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新中国文学形态、新中国小说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诗歌艺术形式与问题、新中国散文风格搏斗和结语。 引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探究“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关注的主要特点。本节着重对文学形态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学现代形态作了界定。文学形态偏于文学形式,它包括文学体裁、体式、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等等。在中国文学中,文学的现代形态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出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小说、诗歌、话剧、散文四种文学类型以及各种文学体式、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丰富的现代文学形态特征。新中国文学对解放区文学经验的大力继承,文学有着与现代文学不同的形态特征。许多有现代背景的作家对于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的谈论更多以现代文学形态为背景,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建设中现代形态的修复和重建内容。 第一章探讨中国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历程。着重描述三十年间文学现代形态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文学形态与阶级斗争、民族战争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巨大变化。从文学革命倡导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对文学现代观念和形态的期待最终落实到文学创作实绩上。三、四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抗战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为主导,文学追求大众化,俄苏文学传统代替欧美文学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发展。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工具论,陈独秀的文学“现代精神”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立场和言志文学观念为文学由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创作方面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体裁的语体白话化,文体现代化显现出来,自叙传、写实与乡土小说,白话自由体诗、小诗和早期新月诗人现代格律诗、象征诗歌等诗歌体式,有现代文类特征的随笔、闲话体形式的散文,与传统戏曲决裂从西方引进的话剧,展示了文学现代形态的最初成果。三、四十年代各种文体走向成熟,尤其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影响了文学形态的发展方向,民间化、通俗化的追求,利用旧形式的倾向,为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小说、诗歌和民族新歌剧注入了活力。诗歌艺术在俄苏革命诗体、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下,为表达阶级、民族解放意识而走上综合道路。散文方面杂文艺术成熟起来,报告文学显示了客观转向的趋势,小品多元发展。话剧在广场戏剧和剧场效应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抗战和战后的民主运动的现实相呼应,历史剧、讽刺剧一度繁荣。 第二章讨论新中国文学的形态成绩与问题。主要从文学秩序和文学大众化方向的确立中显示新中国文学形态新变。新中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经验为主导,用“人民文艺丛书”、“新文学选集”两套丛书对以往文学进行选择和重构,从而确立文学新秩序,倡导文学大众化方向。然而新中国文学形式建设面临着转型的困难,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与新中国文学面对的大众不同,从而带来解放区文学类型在新中国再生的困难,民间化追求,旧文学形式与民族化纠缠在一起,使新中国文学形态出现了返祖、民间化现象。许多“现代”作家出现的艺术转型困难不仅存在于文学立场和态度上,更主要是艺术上的现代追求与这种由民间化主导的大众文学倾向存在一定距离。 第三章探讨新中国小说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讨一些“现代”作家对新中国小说形态的关注,揭示现代传统对新中国小说形态建设的影响。以章回体和说话艺术创造小说的赵树理所代表小说方向在新中国遭遇尴尬的命运,对赵树理小说的评说一直伴随着通俗与现代的争论,他对民间文学形式和传统小说中旧形式的执着追求与一些现代作家对小说现代形态的理解的冲突,影响着他建国后的文学命运。他在通俗文学研究会与以丁玲为代表的文学研究所的矛盾是40年代通俗与现代问题在当代的延伸,他文学命运的坎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文学形态上的现代问题。而小说的正典化运动中,一批小说被当作经典而传播,这一过程中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和现代小说的传统在塑造这些正典时起了很大作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的力量和自叙小说传统在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的传播中起决定性作用。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大量的小说评论阐释着当代小说英雄塑造和短篇小说艺术生长的法门。他与其他许多现代作家在小说笔谈中都表达了借鉴着现代短篇小说传统建构新中国短篇小说现代形式的意图,短篇小说的横截面结构方式,反映生活矛盾“小纽结”的思维方式和集中、凝炼、突出的艺术特征隐藏着复活现代短篇小说传统的信息。 第四章讨论新中国诗歌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索“现代”作家针对新中国诗歌中民歌主导倾向,用更加开放的诗歌形式建构新的诗歌格式的思路。建国初郭沫若、胡风、何其芳等人的颂体诗打造出一种革命的抒情模式,上接左翼革命诗歌,下启政治抒情诗。在新民歌运动中,民歌被提到诗歌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何其芳、卞之琳、王力等现代诗人、学者发现民歌艺术缺陷,用格律诗歌形式的探索代替民歌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从现代汉语特点和中国古典律诗艺术中探索新格律诗歌形式,与现代文学中现代格律诗歌有艺术上的渊源,又是对新诗格律形式探索的延伸与拓展。 第五章论述新中国散文与现代散文的风格搏斗。新中国散文继承了40年代客观写实传统,形式单一,50年代中期的复兴散文潮流发出了向现代散文艺术复兴的信号。抒写“意境”、“诗意”散文的出现,造就了杨朔等三大家散文写作模式。三大家散文在追求意境和诗意写作时,与现代散文判然有别,但是在他们身上表现的艺术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代“大我”情感的抒写代替了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抒写中,显示出现代散文传统的流失,当代散文规范的确立。而现代作家的写作构成了当代的散文的亮丽景观,冰心、周作人等人的敖文写作复活了现代散文传统和某些散文体式,表达出了与新中国作家散文很不相同的艺术追求。 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未论述的话剧作一说明。考虑到本论文从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角度讨论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针对新中国文学形态方面出现非现代倾向,“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建设话题,这种情况在话剧创作中不太典型。新中国话剧创作主要由现代作家完成,由西方引进的话剧文学没有出现向传统和旧形式回潮的倾向,所以论文没有重点考察话剧这一文学类型。“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形态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总体说来是当代文学形态的有益补充,常常出现在文学环境相对宽松时期。建国初、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是“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的活跃期,而进入“文革”时期,文学环境的严峻,文学形态建设失去了最后的弹性。本文主要从文学形态入手讨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所作的努力,通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表达他们对于新中国文学审美期待。全文分七个部分:引论、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新中国文学形态、新中国小说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诗歌艺术形式与问题、新中国散文风格搏斗和结语。 引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探究“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关注的主要特点。本节着重对文学形态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学现代形态作了界定。文学形态偏于文学形式,它包括文学体裁、体式、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等等。在中国文学中,文学的现代形态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出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小说、诗歌、话剧、散文四种文学类型以及各种文学体式、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丰富的现代文学形态特征。新中国文学对解放区文学经验的大力继承,文学有着与现代文学不同的形态特征。许多有现代背景的作家对于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的谈论更多以现代文学形态为背景,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建设中现代形态的修复和重建内容。 第一章探讨中国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历程。着重描述三十年间文学现代形态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文学形态与阶级斗争、民族战争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巨大变化。从文学革命倡导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对文学现代观念和形态的期待最终落实到文学创作实绩上。三、四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抗战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为主导,文学追求大众化,俄苏文学传统代替欧美文学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发展。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工具论,陈独秀的文学“现代精神”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立场和言志文学观念为文学由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创作方面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体裁的语体白话化,文体现代化显现出来,自叙传、写实与乡土小说,白话自由体诗、小诗和早期新月诗人现代格律诗、象征诗歌等诗歌体式,有现代文类特征的随笔、闲话体形式的散文,与传统戏曲决裂从西方引进的话剧,展示了文学现代形态的最初成果。三、四十年代各种文体走向成熟,尤其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影响了文学形态的发展方向,民间化、通俗化的追求,利用旧形式的倾向,为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小说、诗歌和民族新歌剧注入了活力。诗歌艺术在俄苏革命诗体、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下,为表达阶级、民族解放意识而走上综合道路。散文方面杂文艺术成熟起来,报告文学显示了客观转向的趋势,小品多元发展。话剧在广场戏剧和剧场效应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抗战和战后的民主运动的现实相呼应,历史剧、讽刺剧一度繁荣。 第二章讨论新中国文学的形态成绩与问题。主要从文学秩序和文学大众化方向的确立中显示新中国文学形态新变。新中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经验为主导,用“人民文艺丛书”、“新文学选集”两套丛书对以往文学进行选择和重构,从而确立文学新秩序,倡导文学大众化方向。然而新中国文学形式建设面临着转型的困难,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与新中国文学面对的大众不同,从而带来解放区文学类型在新中国再生的困难,民间化追求,旧文学形式与民族化纠缠在一起,使新中国文学形态出现了返祖、民间化现象。许多“现代”作家出现的艺术转型困难不仅存在于文学立场和态度上,更主要是艺术上的现代追求与这种由民间化主导的大众文学倾向存在一定距离。 第三章探讨新中国小说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讨一些“现代”作家对新中国小说形态的关注,揭示现代传统对新中国小说形态建设的影响。以章回体和说话艺术创造小说的赵树理所代表小说方向在新中国遭遇尴尬的命运,对赵树理小说的评说一直伴随着通俗与现代的争论,他对民间文学形式和传统小说中旧形式的执着追求与一些现代作家对小说现代形态的理解的冲突,影响着他建国后的文学命运。他在通俗文学研究会与以丁玲为代表的文学研究所的矛盾是40年代通俗与现代问题在当代的延伸,他文学命运的坎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文学形态上的现代问题。而小说的正典化运动中,一批小说被当作经典而传播,这一过程中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和现代小说的传统在塑造这些正典时起了很大作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的力量和自叙小说传统在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的传播中起决定性作用。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大量的小说评论阐释着当代小说英雄塑造和短篇小说艺术生长的法门。他与其他许多现代作家在小说笔谈中都表达了借鉴着现代短篇小说传统建构新中国短篇小说现代形式的意图,短篇小说的横截面结构方式,反映生活矛盾“小纽结”的思维方式和集中、凝炼、突出的艺术特征隐藏着复活现代短篇小说传统的信息。 第四章讨论新中国诗歌现代形态问题。主要探索“现代”作家针对新中国诗歌中民歌主导倾向,用更加开放的诗歌形式建构新的诗歌格式的思路。建国初郭沫若、胡风、何其芳等人的颂体诗打造出一种革命的抒情模式,上接左翼革命诗歌,下启政治抒情诗。在新民歌运动中,民歌被提到诗歌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何其芳、卞之琳、王力等现代诗人、学者发现民歌艺术缺陷,用格律诗歌形式的探索代替民歌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从现代汉语特点和中国古典律诗艺术中探索新格律诗歌形式,与现代文学中现代格律诗歌有艺术上的渊源,又是对新诗格律形式探索的延伸与拓展。 第五章论述新中国散文与现代散文的风格搏斗。新中国散文继承了40年代客观写实传统,形式单一,50年代中期的复兴散文潮流发出了向现代散文艺术复兴的信号。抒写“意境”、“诗意”散文的出现,造就了杨朔等三大家散文写作模式。三大家散文在追求意境和诗意写作时,与现代散文判然有别,但是在他们身上表现的艺术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代“大我”情感的抒写代替了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抒写中,显示出现代散文传统的流失,当代散文规范的确立。而现代作家的写作构成了当代的散文的亮丽景观,冰心、周作人等人的敖文写作复活了现代散文传统和某些散文体式,表达出了与新中国作家散文很不相同的艺术追求。 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未论述的话剧作一说明。考虑到本论文从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角度讨论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针对新中国文学形态方面出现非现代倾向,“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建设话题,这种情况在话剧创作中不太典型。新中国话剧创作主要由现代作家完成,由西方引进的话剧文学没有出现向传统和旧形式回潮的倾向,所以论文没有重点考察话剧这一文学类型。“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形态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总体说来是当代文学形态的有益补充,常常出现在文学环境相对宽松时期。建国初、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是“现代”作家谈论文学形态的活跃期,而进入“文革”时期,文学环境的严峻,文学形态建设失去了最后的弹性。本文主要从文学形态入手讨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所作的努力,通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表达他们对于新中国文学审美期待。全文分七个部分:引论、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新中国文学形态、新中国小说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诗歌艺术形式与问题、新中国散文风格搏斗和结语。 引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探究“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关注的主要特点。本节着重对文学形态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学现代形态作了界定。文学形态偏于文学形式,它包括文学体裁、体式、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等等。在中国文学中,文学的现代形态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出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联,小说、诗歌、话剧、散文四种文学类型以及各种文学体式、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丰富的现代文学形态特征。新中国文学对解放区文学经验的大力继承,文学有着与现代文学不同的形态特征。许多有现代背景的作家对于新中国文学形态问题的谈论更多以现代文学形态为背景,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建设中现代形态的修复和重建内容。 第一章探讨中国文学现代形态的型构历程。着重描述三十年间文学现代形态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文学形态与阶级斗争、民族战争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巨大变化。从文学革命倡导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对文学现代观念和形态的期待最终落实到文学创作实绩上。三、四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抗战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为主导,文学追求大众化,俄苏文学传统代替欧美文学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发展。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工具论,陈独秀的文学“现代精神”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立场和言志文学观念为文学由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创作方面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体裁的语体白话化,文体现代化显现出来,自叙传、写实与乡土小说,白话自由体诗、小诗和早期新月诗人现代格律诗、象征诗歌等诗歌体式,有现代文类特征的随笔、闲话体形式的散文,与传统戏曲决裂从西方引进的话剧,展示了文学现代形态的最初成果。三、四十年代各种文体走向成熟,尤其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影响了文学形态的发展方向,民间化、通俗化的追求,利用旧形式的倾向,为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小说、诗歌和民族新歌剧注入了活力。诗歌艺术在俄苏革命诗体、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下,为表达阶级、民族解放意识而走上综合道路。散文方面杂文艺术成熟起来,报告文学显示了客观转向的趋势,小品多元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文学现代形态的修复与重建——论“现代”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审美期待.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