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doc

    • 资源ID:2914662       资源大小:74.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doc

    题 目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学生姓名 卢乃红 学 号 1105014139 所在学院 文学院 专业班级 中文1104班 指导教师 邵金金 _ _ 完成地点 _ 年 月 日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卢乃红(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邵金金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书生形象,他们有的性情痴狂、知恩图报,有的愿意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付出生命,而有的却见异思迁、忘恩负义、软弱无能。通过对这些书生形象内涵、特点及成因的探索分析,获悉书生形象的创造并不是作者游戏之笔或宣扬神道之言,而是寄托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无力改变现状的孤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之情。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文学价值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构建了庞大的人物形象系统,在众多的人物中,书生的形象尤为突出,这些书生形象不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但学界目前对聊斋志异的人物研究都往往集中在花妖狐媚等女性形象上,对于其中男性人物形象却研究不多,尤其是男性形象中的书生形象更是少有提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挖掘。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分类,进而揭示其内涵并探索其价值。一、书生形象类别及特征1性情痴狂、舍生忘死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类性情痴狂的书生形象,他们执着于某一种东西,甚至达到痴狂的程度。如书痴中的郎玉柱“痴迷于书: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1他家十分贫困,几乎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他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去卖了换粮食,唯独父亲留给他的一大堆书,他怎么也舍不得卖。他非常信奉“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1453的格言,认为只要读书,什么都会有的。因此他不论寒暑,不分昼夜,勤奋苦读,却全然不懂人情世故。后来他认识了从书中走出来的颜如玉之后,生活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颜如玉的严格教导,郎玉柱变成了一个既精通琴棋书画,又懂得社会交往的人。他终于由一个书呆子转变成了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再后来他和颜如玉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不仅科举高中,而且做了朝廷大官。作品对郎玉柱痴迷书本的情景写的既逼真又有趣,将这个中毒极深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娇娜中的男主人公孔生是个痴情的形象。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可以付出一切,将生命置之度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愿心上人能够平安幸福。孔生与皇甫生两人既互为老师,又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孔生生病了,胸前长了一个肿块,皇甫生就请自己的妹妹娇娜前来医治,“引妹来视生,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频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257孔生立即迷上了娇娜。娇娜动手割除肿块,“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于纸,把钏握刃,轻轻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而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257孔生与娇娜初次见面,两人便互生情愫。不久,孔生就向皇甫家求婚,可是却因娇娜年龄尚小,而娶了娇娜的表姐,从此,两人的感情只能深埋心底。但患难之时见真情,当娇娜遭遇灾难时,孔生挺身向前,不顾生死,被雷霆击晕。此时,娇娜的真情如洪水般奔涌而出:“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258“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259当娇娜有难时,孔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当孔生生命垂危时,娇娜也毫不犹豫,不顾礼节,舍命相救,这样的爱情更可谓是弥足珍贵。孔生这个书生形象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327这句名言,赞扬了无私奉献,倾心相付的纯美爱情。连城中的乔生亦是一个愿为心爱的人不顾一切,舍生忘死的书生。史孝廉之女连城是一个温婉通达、蕙质兰心的美丽小姐,她擅长刺绣,史孝廉就将女儿的“倦绣图”作为赋诗题材,诗优者为胜,以此来为连城挑选夫婿。连城对乔生写的诗非常满意,从此两人联系日渐密切。父亲史孝廉嫌弃乔生太穷,将女儿许给一个盐商的儿子。不久之后,连城得了痨病,有个和尚说能医好这个病,但需要男子胸脯上的一钱肉作为药引子。当乔生听说这件事后,没有半点犹豫,当即拿刀割下自己的肉来给连城做药引。乔生这一举动让史孝廉十分感动,但迫于王家财大势大,始终不敢与其退婚。几经波折后,他们终于共结连理。乔生为了争取自己所爱之人,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桎梏,站在封建礼教的对立面,反对世俗婚姻,其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精神值得赞扬。2.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中也有大量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如阿霞中的男主人公景星本有妻室,但为了达到和阿霞做长久夫妻的目的,就把毫无过失的结发之妻休弃回家。景星的绝情负义,遭到阿霞的厌恶,于是她另嫁他人,再也不肯到景星身边了。当景星说她负约时,她痛斥景说:“负夫人甚于负我”,2422对结发妻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阿霞对景星喜新厌旧,抛弃旧妻的行为作了批评,表明她追求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忘恩负义的薄情郎。蒲松龄对这类朝三暮四,薄情寡义的书生形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丑狐中的穆生也是这类形象。“丑狐中穆生代表的就是一些见异思迁、不仁不义的书生形象。这一类人物形象往往表现出一些文人贪图金钱美色,见异思迁不思进取的思想情感,而这一类人物形象多数也是蒲松龄所深恶痛绝的。”4穆生家境十分贫寒,在丑狐的帮助下,他家有了属于自己的田产,也有了使唤丫鬟,渐渐地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丑狐减少了对其物质上的捐赠,穆生也因此越来越厌恶丑狐,于是花钱请来一个道士想把她赶走。丑狐知道后,就施法将他的两个脚趾夺了去,并且将当初所赠之物悉数索回。穆生的忘恩负义不仅使自己贫穷如初,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的脚趾,这就是他恩将仇报的代价。3.软弱无能、女性化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大多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庸俗化倾向。这不仅表现在其外在形体动作上的女性化特征,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及其心理意识之中。”5如胭脂中的鄂生“白服裙帽,丰采甚都”21367;嘉平公子中的嘉平公子“风仪秀美”21588;陈云栖中的真毓生“能文,美丰姿,弱冠知名”21496;颜氏中的顺天某生“年十七,不能成幅。而丰仪秀美”2766。作品在刻画这一类书生的时候,运用了许多描写女性美的词语。其实这一类书生不仅在外貌上有女性化特征,在行为举止上也明显偏向女性化,他们是男人,却缺少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往往表现出来的是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如胭脂中的鄂生生性胆小懦弱,县官冤枉他杀害了胭脂父亲,他竟屈打成招,连为自己辩护的勇气都没有;而且由于胭脂是个身份卑贱的女子,当他与胭脂在公堂下相遇时,他害怕受到别人的讥笑,迟迟下不了决心娶胭脂回家。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但仍然拿不定主意。最后县官看出了他的心思,替他下了聘礼,最终使他如愿以偿,将心爱的女子娶回了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鄂生就像女子一样,胆小软弱,任人摆布,不敢奋起反抗,全然没有男子应有的坚强和果敢。另如香玉中的黄生也是这类形象。黄生和白牡丹所化的香玉相爱,但白牡丹香玉被蓝姓游客连根挖走,眼看爱人一天天枯萎,他却束手无策。黄生在所爱之人遭到别人迫害之时,作为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没有一点勇气和能力去保护她,只会像女人一样整天以泪洗面,体现了他缺乏男子应有的坚强和果敢。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下,男子处于优势地位,恃宠而骄,这就使得男女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错位,女性的平等地位得不到尊重,因此导致男性在性格上出现偏差,常常表现出被动、怯懦、缺少责任心的现象。“而从男性本身的角度来说,书生类的男人在古代也是受约束最严重的男性,这种书生类男人明显处于一种被压迫被抑制的状态。”6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聊斋志异中的部分书生形象表现出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二、书生形象的内涵及价值1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大量投身于此,意图借此实现自己的功业理想。但明清科举以八股为主,僵化的考察方式扼杀了读书人的灵性和智慧,扭曲了他们的灵魂。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科举制下文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科举制的批判。如叶生就生动地表现士子科举情结。叶生才华横溢,无人能及,却困于场屋。丁县令赏识他,帮助他,他却在乡试中“文章憎命”,281“依然铩羽”。281叶生“嗒命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282后来,叶生的魂魄来到丁县令身边,做他儿子的老师。在叶生的辅导之下,丁县令的儿子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丁县令十分感激叶生对儿子的帮助,就替叶生纳粟,叶生前往参加考试,在乡试中夺得第一。谁知叶生衣锦还乡时,“归见门户萧条,意其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285叶生的执着令人心酸,更令人憎恨,吃人的科举制度,将人蚕食殆尽。叶生为了完成未了的心愿,死了还要将魂魄留在人间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用科场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对科举的狂热痴迷令人惊心动魄。褚生中的褚生是个鬼书生,按常理来说,死后应该是没有什么好挂念的了,可是“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对求功名是那样的痴迷,以致应经重新投胎做了吕先生的儿子,仍念念不忘科举考试自己是否高中了。”7褚生附身于陈孝廉,“附君体,以代捉;三场毕,此愿了矣”。21081可见,褚生替陈孝廉参加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一方面是为了报答陈孝廉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实现自己前世的夙愿。显而易见,褚生对科举的狂热已经达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2.对仕途失意的排遣蒲松龄塑造了一大批痴迷科举的书生形象,这类书生都有一种“学而优则仕”835的情节,他们寒窗苦读,秉烛夜游,只盼有朝一日能够高中皇榜,光宗耀祖。蒲松龄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祖上几代科甲相继,但都没有做过官,所以,他的父亲就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出仕为官。可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自考上举人之后,名字就再也没有在榜单上出现过,直到72岁才援例成为贡生。在这期间,由于家庭拮据,为了生计,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却依然没有放弃过对科举的执着追求,屡屡受挫,却不改初衷。对科举考试的痴迷和失利,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病和腐化,以及落第士子的内心悲痛,都有极为深切的体会。司文郎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书生形象,王子平和余杭生。王子平才华横溢,为人谦逊,刚正不阿,热情豪爽,但却时运不济,屡试不第。而余杭生虽也有一定的才华和学识,但为人却是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仅仅是因为“运气好”,顺利地考取功名,春风得意。通过本文可以看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与抨击。考城隍讲述的是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才华盖世,他困顿寒窗,苦读诗书,但多年始终是个廪生,他突然考上城隍,不但没有高兴,反而顿首哭泣,乞求众神让他伺候母亲到寿终。作者笔下的宋焘淡泊名利、品行端正,没有其他文人的穷酸相,在为官与尽孝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先尽孝。这对那些迷恋官场,毫无孝道的人,无疑是强有力的批判。他德才兼备,却一直是个廪生,这也无疑是对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的强烈讽刺与批判。3.对孤苦生活的宽慰蒲松龄有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两个嫂嫂却都是泼妇,总是为了一些小事情闹得家里鸡犬不宁。无奈之下,他的父亲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此时,蒲松龄25岁。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分走了,蒲松龄只分得了薄田20亩,农场老屋三间,粮食240斤,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为了全家人的生活,蒲松龄去给别人做私塾教师,一做就是45年之久。像他那样得不到功名的读书人,就只能靠做私塾教师来谋生,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却十分艰难和辛酸。蒲松龄常常感世伤怀,并感到自己满腹经纶,无以施展,抱负无法实现,而长期远离妻子和亲人的生活让他无以慰藉,于是借助自己的想象,以此来抒发情感。聊斋志异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具有美好品行又富有才学的书生形象,作者对他们大加赞扬,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他们中大多数都同作者一样,家境贫寒、考场失意,但作者有时也会为他们设置百战百胜、高中皇榜的美满结局。这无疑是作者对自身悲惨遭遇的自我安慰和美好希望。作者为他们设置的“美满”还不止于此,他们不仅在考场上春风得意,而且大多身边都有识其才学,倾其风度,深情相守的红颜知己。她们看重的是书生的才学和气度,无关家世际遇,只愿倾情相守。这就是作者所提出的“知己”之爱的理想。怀才不遇与知己难求,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而作者却奇思妙想地将男人愿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的境界移入了爱情的范畴,可谓是新颖独特,又不失牵强。现实生活中因为家庭等原因不愿嫁给寒士的女子数不胜数,聊斋志异中也多有反映。对于她们,作者虽未直接批评,但从作者为其设置的悲惨结局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而对那些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的女子大加赞赏。如与乔生结合的连城,与孙子楚结合的阿宝等。但对于那些作者深恶痛绝的黑暗腐败的官场和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仅凭作者的一己之力是无能为力的,他只能通过自己想象的理想社会来给自己以慰藉。这也表现出了蒲松龄对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思,他希望出现一个政治清明、安全稳定的社会。三、书生人生出路的探求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步入上层社会的机遇,打破了寒门势族的传统局面,在历史上曾起到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来,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古板的“八股取士”逐渐丧失了其积极意义,沦为伤害读书人乃至全社会的毒瘤。聊斋志异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同时也指出了读书人的人生出路。1、 归隐山林的人生出路书生归隐是聊斋志异为读书人指出的一条出路。聊斋志异中涉及书生归隐的篇目主要有贾奉雉、素秋、白于玉几篇。贾奉雉讲的是贾生最终归隐的故事,贾奉雉才气横溢,闻名一时,却屡试不第。经郎秀才的指点,他竟高中榜首。虽然实现了平生夙愿,但他觉得用这等拙劣文章换取的功名实在是不光彩,于是跟郎秀才入道归隐。由于贾奉雉对红尘的缘分还没有了断,因而没能通过大师的考验,被赶了出去。他回到红尘后,再次参加科考,仕途顺畅,青云直上。多年后,他感叹这十几年的荣华富贵,还不如一场梦做得长,所谓的官场生涯不过是地狱的境界。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隐之路。白于玉中的书生吴筠在少时很有名气,当地葛太史赏识他,并说吴生要是能奋发上进,考取功名,他就将女儿嫁给他。一天,一个叫白于玉的秀才来拜访吴生,吴生与他相熟后,白生带他到天堂走了一遭,回来后他想升官发财、娶美人的心思全没有了,并让葛太史将女儿另嫁他人。他对人间不感兴趣,一心向往名山大川,拜寻赤松子,得道成仙。从此,他便退隐凡尘,忘却功名,修身养性,潜心修道。2.弃儒从商的人生出路聊斋志异中出现了相当多弃儒从商的书生形象,如雷曹、罗刹海市、白秋练等。雷曹中写到,“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2414罗刹海市中的马骥也是少负盛名,“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2454刘夫人中“廉生者,彰德人。少笃学”。21289任秀中的任秀在经商之前,也是如此,“任子秀,年十七,方从师读,由此废学”21473这些人在经商之前,都接受过儒家教育,都是曾经将科举作为人生目标的儒生,即使在经商之后他们依然不忘对书本知识的热爱。如刘夫人中的廉生,在经商过程中仍“嗜读,操筹不忘书卷,所与游皆文学士”。21290白秋练中的慕蟾宫“从父至楚,每舟中无事,辄便吟诵”。21482罗刹海市中的马骥更是因为在龙宫中作了一篇海市赋,受到了龙王的赏识,不仅将龙女许配给她,而且很快就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形象群体,是作者经历见闻和思想情感的投射,作者的志向抱负、内心的失意愤懑都是通过这一类形象的描写来进行抒发的,他塑造的众多书生形象,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物系统,借此来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疾苦,强烈的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残害,同时也宣泄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心酸。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索和发掘。参考文献刘畅,石玲斗酒难消磊块愁聊斋志异“痴男”形象探析蒲松龄研究,2014(4)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游章熙浅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科技风,2011(15)黄伟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管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杨秋聊斋志异中男权意识的弱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柴国珍论聊斋志异中鬼书生形象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A Discussion on the Scholar Images in the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Lu Nai-hong(Grade 2011, Class 4,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Tutor: Shao Jin-jinAbstract: Pu Songlin created many typical scholar images such as those who are crazy in temper and grateful, who are willing to die for love, while some person who are inconstant, treacherous, and weak in the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By the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and causes of these scholar images, it can be learne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scholar images is not casually created by the author for the preach of God, but an entrustment of extremely resenting the society darkness, powerlessly changing the situation and intensely criticizing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Key Words: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scholar images; cultural connotation; literary value

    注意事项

    本文(《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