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研究(可编辑) .doc

    • 资源ID:2862692       资源大小:56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研究(可编辑) .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夏苤垡副熬援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侯佳仍彳芬,月刃,年月,日面”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研究研究生侯佳 指导教师夏荣华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分裂时期。自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部族纷纷南下,相继建立割据政权,使中原地区陷入分裂,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疫疾流行、民众流离失所、精神困苦,但正是这种外在动荡的社会,却给包括佛教音乐在内的佛教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佛教的治心与人心思宁,尤其是佛教音乐以它那特有的清淡、舒缓的风格直接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在与佛教音乐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社会也在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民族大分裂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为切入点,重点探索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及佛教音乐是在怎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生存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又是怎样在民族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经过历朝历代各族统治者的倡导和僧人的改造,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特点的佛教及中国化的佛教音乐。首先,本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音乐产生的背景及当时的生存状态。交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兴盛的原因,并对佛教音乐传播的地域及传播方式作了相应梳理。接着,对梵呗进行了专题研究,阐明了印度佛教音乐传入并融入中国发生的诸多变化。梵呗音乐传入后,经过了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色彩的梵呗演变方式。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艺术价值。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佛教音乐音乐特征梵呗 , ,?, , , ,., . ,. , ,.,. , , ., . , ,.? , .: ,.目录绪论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生存状态.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文环境?。一动荡的社会环境?.二各民族的初步融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其影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兴起?.一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简述。二佛教音乐传播的地域三佛教乐舞的改创?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梵呗的传承和演变第一节初识梵呗?一梵呗的产生.二梵呗的传入三梵呗在佛教音乐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节梵呗的融入与改变一文化差异致梵呗语言习惯改变?.二文人对梵呗音乐曲调的改变三西域僧侣对梵呗演唱形式的改创.四统治阶层对梵呗词曲的整理第三节梵呗的演变一转读二唱导?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第一节佛教音乐承启性原因第二节佛教音乐承启性表现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第一节佛教音乐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节佛教音乐的当今社会现实性意义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绪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传入的路线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形成种不同的中国佛教体系,即传播北线以大乘佛教为主的汉传佛教体系、传播南线以小乘佛教为主的南传佛教体系和传播于西藏地区以佛教密宗为主的藏传佛教体系。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传佛教音乐,这是音乐学理论研究中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专题,同时也涉及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学和佛教文化的相关领域。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本选题是音乐史学与宗教学佛教的交叉部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东汉初年传入以后,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抗衡、影响和吸收三个过程。相应地,中国传统文化亦对佛教采取了排斥、借鉴和吸收三个阶段。这种由抗衡和排斥走向适应和融合的结果终于使佛教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音乐,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具有异域风格的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经历了一个重要的佛教音乐从初传到逐渐中国化的阶段,实现了西域佛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互碰撞交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佛教从汉魏时期初传到隋唐时期鼎盛,它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而艺术特质却日渐张扬。从传播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音乐既具有中国化的共性,也具有承启性的时代特点。因此确立了本论文的选题。既是对平时学习的测验与考核,同时也是在写作过程中迸一步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佛教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尤其是在宣传佛法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追溯到上个世纪对中国佛教音乐的研究,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音乐学界极个别的有识之士,“发现和“初识佛教音乐的阶段。主要以世纪年代刘天华记录的佛乐谱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从年代末到年代末,以初步采集、整理和佛曲记谱工作为主。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研究成果是潘怀素、杨荫浏、查阜西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考察和研究。如潘怀素发表的略谈智化寺的京音乐、京音乐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等:杨荫浏对湖南省的佛教音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整理并撰写的佛教禅宗水陆中所用的音乐、宗教音乐?湖南音乐普查报告附录。第三阶段从年代开始,对佛教音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佛教音乐进行录音、录像。研究的内容也从单一的收集和记录拓展为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从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具备了“学科”的性质。进入年代后,初步形成了一支佛教音乐研究的专业化队伍。另外,纵观近年来中国佛教音乐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分层次、分形式、分地域所研究的佛教音乐有大的发展,佛教音乐研究系统化、正规化和细致化的程度更高。如田青、袁静芳等人在北方佛曲及京音乐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大进展;广东的陈天国、苏妙筝利用自己的家学优势,配合潮州开元寺的释慧原法师共同对开元寺的禅和板佛乐进行收集、记录、整理、出版;杨民康则集中研究了云南上座部佛教音乐的特点,并提出了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和文化圈的概念。由二十世纪末开始,在台湾不定期的召开国际佛教音乐研讨会,将佛教音乐的研究推向更大的高潮。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中外论文有田青的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音乐、王小盾的佛教音乐在日本的流传、蔡灿煌的从民族音乐的理论与方法?谈中国佛教音乐中念诵的采谱与分析、中西和夫的日本净土教仪礼的音乐特性?受容与创造的轨迹、镰田茂雄的唐代梵呗的流行、洪润植的韩国佛教音乐和仪式的发展、金应起的韩国佛教音乐“梵呗”形式与展望等等。回现阶段值得关注的胡耀老师的佛教与音乐艺术、袁静芳老师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韩军老师的五台山佛教音乐、田青先生的净土天音:田青音乐学研究文集都可以说是近年来研究佛教音乐较为成熟的精品。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一大批硕士、博士也加入到佛教音乐的研究队伍中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钱惠南京艺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探微;段文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中的转读与唱导;李丛阳山西大学的硕士论文唐代佛教用乐系统研究;傅暮蓉中央音乐学院的硕士论文论宝卷及其演变;袁谨中国田青.宗教音乐卷一佛教、基督宗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京:人民音乐出版社,.艺术研究院的硕士论文水陆法会音乐研究;王昕中央音乐学院的硕士论文年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研究述评;邹燕凌四川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等等。鉴于本文研究方向为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关于国外佛教音乐的研究现状,现简要介绍韩国和日本现代佛教音乐的发展情况。韩国现代佛教音乐包含着同佛教仪式一起传承下来的梵呗、和清、回心曲以及器乐曲的楞偈吹打等现代佛曲。韩国佛乐发展到世纪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开始使用五线谱记录佛乐,由此进入韩国现代佛曲社会普及化的火热阶段。如今韩国大学的佛教文化学院开设音乐系、佛教学系、禅学系和佛教儿童系等系科,以完善韩国佛教音乐研究和致力于培养佛教研究与有实践才能的人。近年来韩国佛教音乐学者以佛教音乐为立足点会同佛教仪式、图像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从多视角和边缘学科领域进行多维度佛教音乐研究。日本佛教音乐和中国佛教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关系。约在七世纪的中国唐朝,许多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同时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声明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在此后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也产生许多不同的版本。日本明治时代后的佛教音乐受西洋音乐文化的影响巨大,产生的日本佛教音乐在形式、内容、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因此立足于传统音乐基础之上的日本佛教音乐,在保持传统音乐风格的同时,对佛教音乐有所创新。日本佛教音乐走到今天,于年举办的“京都佛教音乐节由日本阿含宗特别赞助,京都市政府、京都广播电视台、日本作曲家协会、京都艺术大学等为后援单位,另外还特别邀请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不丹、中国的佛乐团和佛乐艺术家们参与演出。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佛教音乐的成果颇丰,众学者在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下,对佛教音乐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佛教音乐的研究逐步受到外界的关注。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音乐文化结构经历了一次更新和充实的过程,到隋唐时期终于发展到了光辉灿烂的阶段。由此可知,了解中国音乐史,注意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公元八世纪初唐高宗时,佛教在印度衰微,只能称之为“外道,而到了中国却变成宗教文化的佼佼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下,佛教音乐对中国民间说唱音乐、声韵学、乐律、音型音调及字谱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特征为研究对象,用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演变和阶段特征,对当时佛教音乐特征做系统的分析,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论述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对有关历史事实加以记述说明,试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音乐发展的局部特写提供一个较为详实的材料。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生存状态中国佛教音乐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它直接来源于印度佛教音乐。随着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佛教音乐也随期而至。当佛教及佛教音乐在中国扎根后,它既作为宗教的文化艺术传承于寺院,又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艺术在宫廷及民众中广为传播,经过中国人数个世纪的逐渐认识、理解和接受,终于在鼎盛、繁华的唐朝与儒、道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唐朝统治者在融合以儒治世、以道治身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佛治心。至此,佛教至传入以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佛教之所以在唐朝达到这样的高度,佛教音乐功不可没,但这一功劳的获得却恰恰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裂和佛教的传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文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引发战乱的频繁发生,各民族间文化的碰撞融汇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更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多元的文化特征。随着各民族的融合,佛教的发展和大规模的传播在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为佛教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奠定基础。一动荡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从三国到隋统一以前除中间西晋出现年的短暂统一,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据。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或扩大统治范围互相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中国历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从曹丕篡汉的公元年起到公元年隋军南下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陈叔宝为止,历时年。魏晋南北朝同此前的秦汉时期和以后的隋唐时期相比,总体特征差异很大。在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其间虽然出现过短暂的混乱分裂,但统一是时代主流,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过西晋年的短期统一,但战乱和分裂始终处于时代的主导地位。从公元年董卓之乱开始,出现军阀混战割据局面。自董卓之乱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的曹操利用挟持汉献帝的政治条件,在与蜀、吴对抗中始终占据优势,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曹操集团逐步统一北方。继而出现的西晋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取代曹魏而建立的政权,于建立公元年后十余年公元年才完成统一大业。西晋政治腐败,由于大封宗室子弟为王而引发内乱,同时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压迫政策加剧民族矛盾,在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大一统的局面勉强维持了短暂的年后,于公元年灭亡,中国又进入了社会分裂期。西晋灭亡后,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的社会大分裂时期。南方的东晋凭借江南地理、经济上的优越条件,偏安一方达上百年之久。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阶级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先后建立起多个地方性割据政权,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当时战争频繁、人口流亡、民族矛盾尖锐,除了其间前秦的短暂统一,其余时间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态势。其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公元一年更迭。宋政权建立不久,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继而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公元?年,完成北方的统一。北魏后期,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混战,在南朝的梁时公元年分裂为高欢建立的东魏和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两部分,东魏、西魏继而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周武帝字文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国势灭掉北齐再次统一北方,为隋朝的大统一奠定了必要基础。、社会环境在割据混战中出现了民族的大迁徙、大流动,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经过激烈的碰撞冲突,最终实现了民族融合,同时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变的政局引起战乱不断,与此同时形成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与动荡的社会环境。当时各种自然和人为灾难频繁发生,无休止的战乱使人民的生活难以安定,人口数量大规模减少。根据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反映,魏晋南北朝时“十六国”由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得名.这十六国指前?、后?、两?、北?、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因十六国政权多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所建,故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期恰逢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气候寒冷期。当时,年平均气温由西汉高于现在至,降至比现在低至。在古代社会,无霜期的大大缩短,自然使谷物产量减少,部分耕种、灌溉条件较差的田地被抛荒。气候严寒,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程度非常严重,这种灾情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后期,致使死亡人口数目巨大。气候严寒这一现象促使人类更新生存空间,使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对中原的“大一统”造成困扰。与自然灾害相比,人为灾难是造成社会苦难的主要根源,具体表现为:各统治阶级为维持和扩大统治区域发动的战争;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力而发动的战争,如西晋八王之乱、侯景之乱、永嘉之乱等。战争不仅造成大量士兵伤亡,而且殃及黎黎百姓,加上当时政治的黑暗与阶级的压迫,战乱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并加重了民众的苦难。常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土地被削弱、生活无保障,严重的影响了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现实苦楚的感受更加深刻,精神上的恐惧及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憧憬造成内心的严重缺失。佛教的“无常、“无我”教义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也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佛教因、此可以发展迅速。佛教的兴盛同时带来了佛教音乐的繁盛,作为传播佛教教理教义的一个重要形式,佛教音乐的作用不仅是推广佛法、扩大佛教影响,而且是对人内心情感的种诠释,赞呗声、咏诵声,既庄严又柔和,能激发起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使人们走入善境,感悟人生的圆满。二各民族的初步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动荡的政治背景和天灾人祸的自然环境,各族人民之间的频繁流动和各边疆民族的内迁也是造成政权长期割据分裂的重要原因。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移至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西晋初年,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圆游牧民族的南迁,从源头上脱离了游牧文化进入农耕文化的生态环境,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因此,游牧文化的质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汉文化的认可和吸收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历史上人口流动发生的原因,归结起来是由于灾荒饥饿和战祸蔓延而被迫迁徙。魏晋时期流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种类越来越多、人口数量越来越大。内迁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趁汉族统治者内乱之机,先后入主中原建立各自政权,形成汉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剧烈冲突,但同时也伴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和睦的相关措施,如提倡学习汉文化、兴办学校,促使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主张和抚政策,尊重汉族士族的特权,并吸收士族豪门参与统治;再通过相互通婚形成血缘关系,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实行的汉化政策定位是对胡文化的改造和对农耕文化基础的奠定,其目的是巩固其自身统治。在很多情况下,因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将儒学理论渗透其中,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含有更深远的意义。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民族史上占重要地位,伴随着民族大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融汇,带有异域文化风格的佛教音乐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此期间通过吸取异域音乐风格特点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流传于后世,如隋朝“九部乐是根据此时期吸取的胡乐改创而成;清乐是前秦统一北方时,采用中国古乐与西域胡乐融合所创;西?乐是变龟兹音乐为自己所用,吸取新疆源于印度佛教音乐为基础的曲调来反映自己固有的传统音乐风格,实属一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其影响佛教相传于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世纪由释迦摩尼在古印度创立,后由信徒传播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自东汉初期传入中国,直至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广泛传播并迎来它在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由此进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佛教是古印度迦吡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释迦摩尼是他得道后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史实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往西域访求佛法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佛经的翻译作为弘传佛法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佛教的初期传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初的佛经是用古印度梵语写成的,佛教要在中国传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佛经翻译成汉文。因此,僧侣在传教的同时大量译注佛经。从东汉末年到唐朝中期,译经事业由初创到隆盛,历时八百年之久。佛经汉译是汉传佛教一切教化的基础,梁朝慧皎撰高僧传设“德业”十科为纲,立“译经为首。译经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印度、中国两种文化的交融,随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的佛教。译经实质是把梵文、西域文佛经翻译成汉文,用移植的方法借鉴异域文明,采用品味、比较、选择、润色,寻找最佳的语言表述方式,是对西域智慧表述形式的汉文转换。在实施这项伟大的译业工程中,魏晋时期最早的一批译经者是西域来华僧人,以安世高、支娄迦谶等为代表。他们虽兼通胡汉语言,却不熟悉中原文化,译经时往往需要汉人参与。安世高译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支娄迦谶译经“贵尚实中,不存文饰。当时的译文条理清楚、措辞恰当,但总的说来仍偏于直译。同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安世高和支娄迦谶的佛经,对于许多佛教专有名词、术语的翻译,很多都是晦涩、欠通的,有些则明显地受了汉代鬼神方术观念影响,如把真如译为本无,灭谛译为尼谛,无我译为非十等等。虽说译文质朴,还是给当时初入佛教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佛教徒可以通过这些译经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其后月支国的支谦译出大般泥洹经、瑞应本起经、法句经等部,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使义理隐晦难以理解,主张文质调和、畅释经意,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开创一代新的译风。魏晋时期的译经主要还是民间自主行事,没有官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经的发展。东晋南北朝是译经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最有力的倡导者是中国的道安法师和慧远法师。道安法师深为前人译经“滞句失实而忧虑,根据梵汉文法的不同特点以及“不易圣言”的原则,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为我国古函【梁释慧皎撰:高僧传,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年,。【晋】支敏度评价.来源于李斌城.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毒【梁】释慧皎撰:高僧传,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年,页.“五失本”指译经在五种情况下须改变表达方式;“三不易”指为适合今世,在三种情况下须由未解脱的“凡俗”修改“古圣”代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除了译经,他还确立了佛教戒规,并首次提出中国僧人废除原有姓氏,以“释为姓。他在整理己译出的经典编纂成佛经总录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翻译经验,为此后译经事业的良好发展做出极大贡献。道安法师为佛教付出的心血突出体现在提倡讲经、唱诵等法事中的礼仪准则,确立中国佛教仪轨。正是由于道安法师规范佛教礼仪,此后的佛教仪式音乐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东晋之初,能使佛教有独立之建设,艰苦卓绝,真能发挥佛陀之精神,而不全藉清谈之浮华者,实在弥天释道安法师。”锄继道安法师之后,他的弟子慧远法师同样是领导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大人物。他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他还积极调和当时儒佛之间的矛盾,力图将佛教同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的出世哲学协调起来,提出“佛儒合明论”,使外来佛教逐渐在中国大地上立足,正因为如此,慧远的历史地位得到后人的一致肯定。与此同时,政府也接手译经事务,还拨款用于译经事业的各项开支,不足的是翻译工作的机构仍不太完善。译经的鼎盛期开始于隋唐时期。佛经翻译和整理工作基本上都由国家主持,隋唐时期,译经事业逐渐扩充,成为一个国立的庞大分工合作性编译馆,称为“译场”。隋唐时期译场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佛寺为主要译场.但也有皇宫内的临时译场和皇家行宫作为译场。隋朝翻译家彦琮在上林经馆主持翻译,他一生共译部经书。为了给译经者制订规范,他以多年实践经验论定了译经的模式,有“八备固之说,这八条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格、气质个性、经学修养、文化素质、语言能力、文字水平、敬业精神等诸多方面。贞观年间,玄奘主持慈恩寺译场,取得巨大成就。他不仅译经数量多,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译经分工制度和工作程序。从贞观十九年公元年开始,共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经、摄大乘经等经论部共计卷,且经义准确、文辞优美。玄奘大师通晓佛理,梵、汉皆精,他翻译时由梵本口授汉译,意思独断,出语成章,人随写文词亦斐然可观。其后的义净法师敬慕玄奘法师的事迹,从广州经海路到达印度,历时余年,访问余国,西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年,“八备”指译经者应当具备的八项素质和条件?李斌城.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辔弘学.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成都巴蜀书社,年,带回大量梵本,在洛阳佛受记寺翻译,并与实叉难陀合译了卷本华严经,单独翻译了金光明最胜王经、孔雀王经等部卷。实叉难陀除译华严经外,还译成入楞伽经。唐代在译经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超过前代,总计译出佛典部,卷。罾至此,印度大乘佛教的要典基本上都已翻译出并流传于中国大地。佛教的佛典佛经在中国的传播确实与高僧的影响密不可分。除此以外,各朝统治者的崇佛敬佛也造就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宋孝武帝刘俊建药王寺、新安寺;宋明帝刘或造湘宫寺;南齐竞陵王萧子良,为了表白对佛教的虔诚,手抄佛经卷,“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于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南朝梁武帝萧衍更甚,他曾四次出家舍身寺院,亲自登台讲经。据唐法琳辨正论记,南朝到梁时,共有寺院所,僧尼人,比东晋时更为繁盛。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早期主要依附于中国传统儒学、道家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力量,在中国传统信仰和意识形态面前,佛教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以一种积极改变自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的心态和新的面貌立足于中国,开始了它在中国广阔大地上畅通的传播之路。以上这些都是佛教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繁荣发展并成为当时信仰主流的前提和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历来外传文化进入中国文化体系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大致会经历从依附、碰撞、吸收到融合的阶段。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最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其间对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艺、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政治思想方面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以崇儒尊孔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用禅悟的信仰引导人们走上精神解脱之路,。实叉难陀是于阔的一批译经者中杰出的佛经翻译家。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张维青。高毅清.中国文化史.东人民出版社,年,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对于饱受苦难的人们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持续稳定,因此历代统治阶级大多都懂得利用佛教武装自己,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再从思想方面考虑,佛教传入中国,不仪对中国的道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产生了渗透作用,而且在隋唐时期构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安放恰当,为中国统治阶级提供治国的思想依据,利用佛教与民众形成互动关系,推动佛教得以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并共同推动民众对佛教信仰的理解。文学方面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流传,更多相关经典为中国文人所接受。他们在接受佛教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佛典表现艺术和写作方法,在创作中融会到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国文学创作带来新文体、新意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佛经中记载了大量故事,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广泛流传民间,不仅拓展了中国文学家的想象力,而且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同时还为东晋风靡的玄言诗和南朝饱含佛教深情的山水诗的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境界。艺术方面汉魏时期,西域僧人大量进入中国开始传播佛教,使佛教绘画、佛教音乐、佛教舞蹈和佛教建筑艺术等方面逐步传入中国。首先是佛教塑像,东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兴盛,以石窟艺术为例,如南北朝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及后世的敦煌石窟,在吸收了印度塑像特点的同时融合中国艺术风格,形态逼真、人物造型丰满,皆属中国艺术界的珍品。以佛教内容为背景的宗教壁画有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等一大批宗教画家。与塑像和绘画相比较,佛教艺术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音乐。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弘传法事的途径,是佛教徒传播推广教理教义的有力武器,其中佛教音乐梵呗的传承和演变详见本文第二章,促进了当时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更为隋唐佛教音乐的兴盛创造必要条件。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佛教初入中国,人们只是把它当作神灵崇拜,与神化的皇帝一起供养,真正深入了解佛教的人并不多。加上当时社会上翻译流通的佛经甚少,因而佛教在初传时期并未有太大影响。这种状况直到魏晋时开始得以改变,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佛经翻译的规模扩大;弘传佛法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佛教传播中心;大量营建佛寺,建造石像石窟等,这些活动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很大作用,一时间,社会上崇佛之风大盛。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加上疫疾流行,令人们备受苦难,生活的困苦使人们在精神上缺乏寄托,所有人都想尝试在痛苦的现实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寄托。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佛教成为安慰人们思想的一剂良药,人们祈求通过佛教解除今生痛苦,往生极乐世界,从天国、来世中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因果报应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符合当时大众的需要。因此,为佛教在中国普及奠定了社会基础。魏晋玄学的兴起,以其玄虚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佛教相互补充、相互吸纳。玄学被引入佛理,佛教玄学化和魏晋名士与名僧频繁交往,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玄学主张“清静无为,佛教主张“安般守意,名僧康僧会曾说:“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为名,是清静无为也。二者同是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清心寡欲摆脱物累。玄学家依附佛教经典钻研佛理,而佛学中的许多名词概念常借用玄学中的名称术语,从而使佛学与玄学相互交融,佛教在玄学的认同下得到迅速传播。因此,为佛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佛教宣传的思想,对统治阶级非常有利,因而统治阶级对佛教大力支持与倡导。例如佛教所主张的“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佛教徒也明白,佛教要想在中国扎根,必须取得世俗统治者的支持。名僧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佛教的持续传播提供保障。因此,佛教获得了迅速发展的阶级基础。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和外来僧人的频繁往来,佛经翻译数量大增。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年到东晋安帝义熙末年公元年的多年中,翻译的佛经达余部,约卷,佛教各个不同法门的相关经典,在这一时期几乎都有翻译在中国社会流传,并出现了竺法护、鸠摩罗什回法门,佛教用语,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等一批优秀的译经大师。在这一时期不仅促进了佛教教义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经典。因此,佛教获得了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文化基础。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音乐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它在继承西域佛曲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借鉴传来的佛曲;另一方面不断地创作、补充新的佛曲。佛教音乐的传入,不仅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注入新鲜血液,影响隋唐以后“变文、“宝卷”等说唱艺术的形成,而且对中国音韵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四声音韵的发展,又对后代歌曲的词曲创作和演唱影响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唐宋近体诗和词的形成,也对元明清南北曲唱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一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简述中国佛教史在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阶段是中国对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酝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把古代印度佛教的思想、意识、学说和艺术改变成自己的东西;把佛教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学习佛教的科学和文艺知识,在丰富自身文化内容的同时从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开端。佛教徒为了推广佛教教义,确立了很多宗教节日用来开展活动,给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活动的机会和艺术舞台。这些活动,促进了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结合。佛教寺庙也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中保存地。由于汉语和梵语的差异使得印度佛教教义和佛教音乐得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迫使佛乐创作者采用中国耳熟能详的传统曲调进行佛乐再创作。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佛教音乐的创作,因为各地佛教事业发展状况的不同,致使佛教文化产生差异,地方音乐、语言习惯和习俗不同而风格也不尽相同。由东晋开始,中国佛教音乐开始分为南北两派不同的特色,南曲清绮、北曲高亢,道宣在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中道:“地分郑魏,声亦参差、“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颂所尚唯以纤婉为工;江淮之境,偏饶此玩,雕饰文绮,糅以声华。中国南方佛教音乐的演唱风格以纤婉为主,而中国北方佛教音乐的演唱风格以高亢雄浑为主。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的主要形式包括中国梵呗、梵文“悉昙”和“声明的接受和应用、佛事仪轨的建立、制订梵音转读方式和佛教乐舞的整理与创新。南北朝时期,乐僧辈出,成为传播佛教音乐的骨干力量,在中国丰沃的土地上创作了许多有特色的佛教音乐,加上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人民大众的信仰,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传播奠定基础。二佛教音乐传播的地域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通西域以后,中土与西域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加深,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方面,西域音乐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土的音乐文化,并由此辐射到其他区域。据史书记载,从中土一路沿丝绸之路到西域必须经过的小国大多与佛教有关,如大月氏、安息、康居、于阗、龟兹、疏勒、高昌,以上各国无一不是深受佛教影响的国家。月氏国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重要道口国,从此处经过安息国,便可到达印度。大约在中国东汉到曹魏时期起,月氏国已深受佛教的影响。祖籍月氏一国的支谦依无量寿中本起经制赞菩萨连句梵呗流传于世。安息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古代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公元年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时安息乐传入中国。疏勒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葛尔冲集平原地区,是西域的商贸集中之地。疏勒乐与安息乐于公元年一同传入中国。康居国原本是月氏国的附属国,位于今中亚细亚撒马尔罕,国人善于经商,成为佛教传播史初期重

    注意事项

    本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研究(可编辑) .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