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浙江省茶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doc

    • 资源ID:2847491       资源大小:346.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茶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doc

    浙江省茶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一、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产业发展规模、水平和趋势2010年全省茶叶面积270万亩,总产量16.6万吨、农业产值86亿元,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五、产量第三、产值第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5%、12.4%和17.5%。茶叶出口15.52万吨、创汇3.94亿美元,均列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1.3%和50.3%。2010年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6.5万吨和78亿元,占全省茶叶总量的39.2%和90.7%。浙江茶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1)茶园单位面积效益高。浙江茶叶亩产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7%;茶叶产值占全省经济作物总产值的10%左右,茶叶收入已成为我省山区和半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效益优势明显。2)产业技术水平高。2010年无性良种化率达到62%,高效栽培与绿色防控技术水平高,研制出了一批机械装备,名优茶加工机械化程度高,茶叶天然产物制备技术先进,加工增值程度高。3)出口茶优势明显。茶叶出口量、值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分别占全国的51.3%和50.3%。4)茶叶企业规模化程度高。浙江省茶叶企业的比较规模较高,拥有3家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2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浙江绿茶品牌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充分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为浙江绿茶全球化推广战略的实施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提高了浙江绿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浙江绿茶产业凝聚力和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我省茶产业重点在茶树优质、高效、专用绿茶新品种选育,高效、绿色、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茶叶生产机械与装备研制,茶叶加工、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茶文化产业培育,茶产业集群创新技术等六大领域实施重大技术攻关,着力推广先进、节本、标准化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茶产业升级发展。(二)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创新成果茶树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我省建成了世界上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各类茶树资源超过3000份。培育出21个国家审(认、鉴)定茶树,占全国总数的17.4%,同时还先后选育成功20余个省级茶树品种。这些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加快了我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对名优茶产业发展起关键作用。优质茶机采机制技术。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首的科研机构,率先开展了名优绿茶机械化采制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1套包括肥培管理、修剪方法等在内的树冠培育技术模式,筛选出机采适宜品种3个,建立了名优茶机采茶园的树冠培育指标,明确了名优茶机采的适采标准;研制出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鲜叶筛分机及鲜叶风选机等新型设备3台(套),提出了相应的配套应用技术参数。采用整套技术的采摘效率比手工提高7倍,采摘成本下降80%,机采叶完整率较处理前提高12.9%,总体得率可达76.0%。机采鲜叶经过分级优化处理后所加工的卷曲形名绿茶、优质绿茶香气清高、滋味醇爽,整体品质优异,整套技术已在奉化、临海等典型名优绿茶生产县实现了区域性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化学生态学方法控制茶园害虫的研究,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信息素诱捕器等生物防治技术已广泛用于茶园。开发了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等NPV病毒制剂,已成为茶园主要鳞翅目害虫的主要防治手段之一。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虫生真菌等制剂均已成熟应用,建立了茶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模式并实现区域性推广。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研制出自控摊青室、全自动炒茶机、可调式连续理条机等名优绿茶关键加工设备以及匀叶装置、快速冷却装置、冷却回潮装置等衔接设备,分别提出了不同鲜叶摊放品质调控、组合式杀青及其远红外干燥等名优茶机制优化技术,实现了鲜叶摊放过程的精准调控和连续化作业以及部分名优绿茶的连续化做形,有效提升了名优绿茶产品品质及其稳定性。通过技术整合,提出了2套针芽形、3套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手工及半机械加工。茶功能性成分利用。浙江省茶叶界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验,已经提出了一整套将茶功能成分与中草药复配技术结合开发茶类保健品的技术体系。浙江大学应用该套技术已经成功了开发了一系列茶类保健品,并已经得到了多项专利授权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件。该套技术在2009年11月获得首届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技一等奖,其在理论水平和产品应用上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亟待将其应用推广。(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技术需求尽管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水平依然处于全国前列,但我省茶产业优势与竞争力呈现出了减弱的迹象。茶产业升级发展面临良种结构搭配不合理、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持续增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精深加工及新产品开发滞后和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等问题。我省茶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对提高单位面积效益的生产技术,茶叶轻简化生产技术,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技术,茶叶精深加工及多元化产品开发技术存在重大需求。茶树品种选育和推广。积极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采摘的茶树品种,以降低劳动强度和采茶成本;种植对病虫害和冻害等自由灾害具有高抗的茶树新品种,促进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扩大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比例,发展多茶类生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优质茶机械化生产。我省传统名优茶生产具有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手工采制等特点,对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我省茶产业发展凸现了劳动力紧缺和生产成本升高两大共性问题,采茶工难聘、人工工资成本不断攀升(目前,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以上)已成为制约名优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以机采代替手采,以机械加工代替手工制作,走省力化、节约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之路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病虫害绿色防控。化学防治仍是我省茶园病虫的主要手段,过多化学农药的投入,不仅导致的农残问题,更杀伤了大量天敌,削弱了自然控制潜能,破坏了茶园生态系统。茶园病虫防治的专业化水平低,尤其是广大茶农无组织、无指导的茶树病虫害防治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集成一批先进的化学、物理、生物防治适用技术,在我省茶叶主产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茶农走出传统防治误区,组建容易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专业化防治模式并逐步放大,是浙江茶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名优茶自动化加工。我省名优茶加工着力应对劳动力日益短缺问题,必须提高名优茶规模化加工生产水平,要求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流水线转变。因此,我省名茶加工势必加快标准化、清洁化和连续化、自动化进程,全面推进浙江茶叶加工装备升级,促进浙江茶叶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化,到“十二五”期未,预期建成100条省级示范规模化加工标准化生产流水线。茶功能性成分利用(多元化产品开发)。目前,我省精深加工及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夏秋茶资源利用率较低,茶叶附加值较低。因此,利用我省已有的技术优势,进行多元化产品研发,开发和推广绿茶类终端产品尤其是茶保健食品,使茶成为传统食品的质构改良剂、功能营养助剂和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使浙江茶产业占领国内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二、转化工程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依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十二五”浙江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新的技术需求,主动设计好推广工程实施方案,遴选出一批茶全产业链升级急需的“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药和新增值产品)科技成果,以重点产茶县市、现代茶叶特色园区、标准化示范茶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茶大户等为主要推广区域和对象,科技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联合,省市县联动,整合联合利用各类茶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联合实施“百千万亿”(100条名优茶生产示范线、核心示范区亩增1000元、现代特色和标准化茶叶示范园区30万亩,繁育推广新品种茶苗1亿株)茶产业“五新”科技推广工程,努力提升我省茶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助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增效,茶农增收。(二)重点推广成果1新品种示范2010年8月通过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农技种201081号】的7个国家茶树新品种:中茶108(国品鉴茶2010013)中茶302(国品鉴茶2010014)茂绿(国品鉴茶2010004)浙农117(国品鉴茶2010012)浙农139(国品鉴茶2010011)春早一号(国品鉴茶2010002)春早二号(国品鉴茶2010003)2.高效生态生产技术2.1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1) 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生产技术与推广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 茶园害虫与天敌的互作关系及生态调控技术(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 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等害虫及其天敌引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 一种昆虫多角体病毒繁殖中的收集方法(专利号:ZL03150442.6)(5)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捕方法(专利号:ZL200410018062.1)2.2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1) 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制(登记号:11081001)(2) 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专利号:ZL200720184003.0)(3) 一种鲜叶筛分机(专利号:ZL200820169045.1)(4) 一种鲜叶风选机(受理号:201120157386.9)2.3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技术(1) 扁形和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提升关键加工技术与集成应用(浙技协鉴字【2011】第91号)(2) 名优绿茶安全清洁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关键设备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年12月4日通过浙江省农学会组织鉴定,证书正在办理)(3) 鲜叶摊放贮青机(专利号:ZL200520015394.4)(4) 可调式连续理条机(专利号:ZL 201020128017.2)(5) 快速冷却贮放机(专利号:ZL200520116841.5)(6) 冷却贮叶槽(专利号:ZL200520116840.0)(7) 一种茶叶加工的匀叶装置(专利号:ZL200920199019.8)3. 精深加工技术3.1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保健产品(1)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调控茶黄素合成及在茶制品生产中的应用(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 一种提高绿茶中GCG含量的加工方法(专利号:ZL 200710068868.5)(3) 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保健食品(专利:CN101401849,已授权公告;专利:CN102028225A,公告;国食健字G20060204)3.2 茶烘焙与肉制食品产业化技术(1) 超绿活性茶粉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部级成果鉴定(供销鉴字2009第21号)。(2) 红茶活性成分与酱卤类食品功能重组优化技术研究,部级成果鉴定(供销鉴字2009第23号)。(3) 茶与酱卤、烘焙食品质构重组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供销鉴字2009第24号)。(4) 一种绿茶月饼产品及其制备技术(专利号: 201110166018.5)(5) 一种红茶牛肉酱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1110167426.2)(三)技术路线(四)推广工作目标1推广重点区域和范围现代茶园新特品种应用与示范。主要在杭州、绍兴、金华、丽水等茶叶重点市;以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茶叶产业技术战略联盟重点单位建立示范基地。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主要在我省首批启动标准茶园建设的17个重点产茶县区,选取5个优势基地县,建立若干个示范点,开展茶树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的区域性推广。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主要在松阳、奉化、绍兴、泰顺等浙江省典型优质茶产茶县进行技术成果的配套应用与示范推广。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主要推广重点区域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与列入茶叶优势区域的产茶县区。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保健产品技术产业化应用与示范。推广重点区域在杭州、丽水、台州等茶叶主产区,并通过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培育进而辐射整个浙江茶叶产业,引领国内茶产业升级发展。茶烘焙与肉制食品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适宜在产茶县市茶叶生产地和非产茶的县市、大中城市和旅游特色区域等推广应用。2推广应用的主要对象围绕十二五规划,省政府政策、产业发展目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准化茶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展成果推广。推广成果推广对象现代茶园新特品种应用与示范主要在杭州、绍兴、金华、丽水等区域内的茶叶现代园区、标准化茶园、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生产企业。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主要在杭州西湖区、武义县、开化县、安吉县和松阳县5个特色优势产业带,建立若干个示范点,面向茶叶现代园区、标准化茶园、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选择省内优质茶产茶县具备较好茶园规模的龙头茶叶生产企业,主要包括松阳振通宏、奉化雪窦山茶叶合作社、绍兴御茶村日铸茶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选择市级以上示范县茶叶专业合作社与县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主要包括径山茶、安吉白茶、越乡龙井、开化龙顶、武阳春雨等典型名茶生产基地和企业。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保健产品技术产业化应用与示范推广重点区域在杭州、丽水、台州等茶叶主产区,并通过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培育进而辐射整个浙江茶叶产业。茶烘焙与肉制食品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适宜在产茶县市茶叶生产地和非产茶的县市、大中城市和旅游特色区域等推广应用3示范基地建设现代茶园新特品种应用与示范。在上述主要推广区域建立集中成片的新特品种示范基地4-6个,每个基地500亩以上;开展茶树新品种良种良法研究和示范。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建立具有不同特点的浙江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辐射示范基地6个。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专业化防治示范点设在西湖区龙井茶一级保护区,重点在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组合使用绿色防治技术,项目完成时做到基本不用化学农药。松阳县、武义县、开化县作为3个示范县。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根据不同名优茶类,在余杭区建立1个毛峰类名茶示范基地,在安吉建立1个安吉白茶、兰花类名茶示范基地,在嵊州建立1个越乡龙井茶、扁形类名茶示范点,在开化建立开化龙顶芽形类名茶示范基地1个,在武义建立武阳春雨芽形类名茶示范基地1个,在杭州建立龙井扁形类名茶示范基地1个。在余姚建立1个茶机生产与自动化生产线组装示范点。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保健产品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基地建设在浙江省主要茶产区和欠发达县市区。茶烘焙与肉制食品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建立以浙茶集团为龙头的食品专用茶生产基地示范区,从茶园农艺措施到食品专用全茶粉的加工,应用系列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在全省主产茶县逐步推广建立4-6条食品专用全茶粉生产线;选有代表性的县市建立茶烘焙、肉制食品和食用油加工示范点基地,建立6-8条加工生产线。4示范企业培育现代茶园新特品种应用与示范。在每个示范县市选择1-2家有代表性企业,重点开展新特品种繁育、以及栽培加工配套技术措施的应用,一方面加快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促进示范企业的自身发展。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建立具有不同特点的浙江优质绿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核心示范企业3家,辐射示范基地企业6家。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在推广区域选取5个重点企业,根据其生产模式,为其培训茶园管理技术人员,组建植保队伍,制定适用的系统防治策略,培育成辐射地方、影响周边的茶叶生产示范企业。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建立不同名优茶类生产示范企业6家,建立茶机生产与自动化生产线组装示范企业1家。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保健产品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培育1-2家具有生产多酚衍生物的的深加工企业,培育1-2家生产、销售茶降血脂和茶抗氧化功能食品的示范企业,打造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茶烘焙与肉制食品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选取省内有代表性的传统和现代烘焙及肉制食品加工企业2-3家,改造升级生产线装备,优化工业化生产茶食品的工艺技术,培育成茶烘焙、肉制食品和食用油等特色加工示范企业,为茶资源在食品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初拟选示范企业: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浙江远圣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5预期经济、生态效益分析。预期繁育新特茶树品种苗木1亿株,苗木销售收入1000元万以上;示范茶园10000亩,投产后年增产值5000万元;其中亩产值万元以上茶园100亩。按10%(19万亩)的优质茶生产茶园改为机采茶园,每亩节约采摘成本300元计算,可产生经济效益5700万元;技术成果能明显减少因人工短缺无法及时采摘造成的资源浪费,按减少茶资源浪费10%计算,可增加6000吨的名优茶产量,按50元/公斤计算,可为茶农增加收入3.0亿元。此外,新设备以及新技术运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极为显著。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防治的成本费可减少20%30%,茶叶可增产10%20%,整体增收可达10%20%,项目实施期间及实施后二年内可增收节支5000万元以上。茶园中天敌受化学农药的影响力减小,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得以保护,茶叶生产可持续生产能力提高。近二年我省各地名茶生产线总需求量达114条,设计生产能力将达到6400吨,计划总投资5400万元;其中有:27条扁茶、26条高绿、32条曲毫线、其他名优茶25条生产线。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与带动,预期每年将产生名茶产值8.3亿元、增加产值8000-10000万元,节省劳力30万工;同时,还可新增茶机及生产线设备产值5000-8000万元。茶类降血脂和抗氧化保健品效果显著,概念突出,依托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加上政府扶持,其潜在经济效益不可限量。按千分之一的高血脂人群购买来计,其经济效益即可超8000万元。茶叶是天然的保健产品,这不仅能延长茶产业链,提高茶叶产值,促进茶产业升级,而且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预期至少年产400吨含茶系列烘焙产品和400吨含茶肉制品,相关经济收入可达6000万元。按4-6条年产20吨专用茶粉生产线,可直接消耗茶鲜叶700余吨,为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还可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开辟茶叶利用新途径,通过茶的精深加工,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考核指标(1) 建立4-6个新特品种示范基地10000亩;(2) 繁育新特品种苗木1亿株,辐射推广面积2.5万亩; (3) 提出各品种高效栽培、加工配套技术,亩产值提高15%;(4) 在5个重点产茶县区推广茶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建立20个示范点,推广面积10万亩次;(5) 创新3种茶树病虫专业化防治模式,在5个重点产茶县区推广,培训100个专业植保员;(6) 组建一支覆盖我省重点茶叶生产县和示范园区的茶树病虫绿色防控专家团队;(7) 提出一整套优质绿茶机采机制技术规程;(8) 在浙江省主要产茶区建立优质茶机采核心示范基地及企业各3个,建立优质茶机采机制加工生产线3条,应用面积300亩,综合效益提高15%以上;(9)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辐射示范基地6个,辐射面积1000亩,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10) 通过现场指导、集中授课等方式,培训县乡级农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茶农和茶叶加工技术员等3000 人次;培养硕士研究生3-4名;(11) 建立扁形、条形、针芽形名优绿茶核心示范生产线3条,每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叶原料800-1000kg,节约劳动力50%以上;带动推广建立8-10条名优绿茶生产线;(12) 提出一套绿茶多酚衍生物产业化生产技术参数和控制技术;提出1-2个多酚衍生物质量标准;(13) 建立1条多酚类衍生物生产示范线;建立1-2条降血脂和抗氧化保健品生产线;申请1-2个新发明专利;(14) 新取得1-2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15) 完成1-2个省级新产品鉴定,取得国家发明专利项等;(16) 建立食品专用茶生产示范点2个,4-6条食品专用茶生产线;(17) 培育2-3家烘焙食品、1-2家肉制食品加工企业,建成茶烘焙、肉制食品中试生产线6-8条,开发茶烘焙、肉制食品8个以上;试生产产品200吨,形成相关企业或行业标准3-4个;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规及相关标准。三、组织方式(一)重点推广项目的产生围绕我省十二五茶产业升级发展技术需求,科技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联动,组织了浙江省涉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技术联盟、龙头企业等产业科技资源,通过充分论证,在分析茶产业链中关键环节存在的重大核心问题及未来几年产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主动设计,提出重点推广项目。(二)推广项目承担主体根据重点推广项目内容、成果集群和考核指标,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由科技厅择优选择技术队伍水平高、研究条件好、前期研究基础扎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承担主体,择优吸引对实施本课题有明显优势的地方科技业务主管部门、企业、合作社等参加,开展联合攻关。(三)补助经费的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支持对象主要为成果拥有单位和实施单位,支持方式包括财政拨款、地方配套、单位自筹等方式。(四)推广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与考核评价在项目组织实施管理部门科技厅的指导下,引入科技项目监理机制,完善项目过程控制;贯彻风险管理方法,开展动态风险监测;加强社会化评估评价,提升公共科技投入效率。根据浙江省相关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对本推广工程项目实行考核评价。四、保障措施(一)部门联合科技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联合,整合我省茶叶科技与产业资源,给予财力物力人力保障,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二)省市县联动根据项目推广区域和对象,市县给予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和企业培育。(三)各类创新载体和资源的集成共享整合我省涉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茶叶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成果,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四)多渠道经费筹集本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与示范企业自筹资金3000万元。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茶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