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2846519       资源大小:412.50KB        全文页数:10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41.1项目背景41.2项目概况91.3加快三七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第二章 项目区域条件分析132.1文山市概况132.2文山三七产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92.3三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1第三章 需求分析233.1产业发展环境分析233.2产业发展的前景26第四章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284.1总体概述284.2山地型建设用地选址294.3三七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布局31第五章 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总体规划345.1基本概况345.2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365.3发展策略365.4发展定位375.5规划目标375.6规划年限375.7产业布局375.8建设分期385.9人口规模385.10空间结构395.11用地布局395.12道路交通规划425.13专业规划435.14环境保护规划455.1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47第六章 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首期规划方案496.1总体概述496.2总体规划布局506.3市政工程设施规划536.4建筑风貌控制规划586.5地块控制规划59第七章 节能节水措施637.1节能措施637.2节水措施64第八章 环境保护658.1产业园区环境现状658.2产业园区环境保护体系658.3各项指标的监测分析658.4产业园区环境保护有关标准668.5产业园区环境保护措施668.6政策管理措施70第九章 综合防灾规划729.1防灾预警措施729.2防灾应急措施729.3消防规划739.4抗震工程规划749.5产业园区的防洪措施759.6人民防空779.7防灾疏散规划78第十章 劳动安全措施7910.1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7910.2防护和监控措施。79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管理8111.1组织结构8111.2项目管理8111.3运营方式8111.3招商引资方案8211.4项目招投标83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8612.1实施战略8612.2实施步骤8612.3实施进度86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913.1总说明8913.2投资估算依据8913.3投资估算范围及取费标准9013.2估算结果9113.3资金筹措93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9414.1总说明9414.2财务评价依据9414.3基础数据9514.4财务评价9514.5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分析9714.6财务评价结论98第十五章 社会评价9915.1社会效益分析9915.2负面影响及对策10015.3互适性分析10015.4社会风险分析10115.5社会综合评价101第十六章 结论与建议10216.1可行性研究基本结论10216.2建议103第一章 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性质改扩建1.1.3项目实施单位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1.1.4项目实施单位概况1)机构设置: 文山市人民政府在园区设立“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产业园区内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代表文山市人民政府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主要职能:(一)负责园区内生产企业和新入园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审核和上报园区内的投资项目,组建入园项目服务班子,实行领导挂钩制,对项目的备案、审批、核准、评价等手续实行专人帮办制和限时办结制,对项目建设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国家、省、州新型工业化扶持资金、企业扶持资金等各类涉园资金及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二)负责组织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建设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负责组织对园区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监督以及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对园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三)负责制定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方案,确定园区土地征用、出让最低标准,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园区范围内所有项目用地征收,并按国家及省、州有关规定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管委会组织完善相关资料,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市国土局对园区土地使用权进行招、拍、挂,签订土地使用出让合同;牵头组织市相关职能部门对园区土地利用进行监督及执法检查。(四)负责园区经济运行监测、统计等工作。(五)负责编制上报园区的财政务决算,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组织筹措各类建设资金,管好用好园区基本建设资金、日常经费开支、上级下达的各项资金以及履行财务管理的其他职责。(六)负责园区内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制定完善园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编制园区招商引资指南及招商引资项目册,定期组织召开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按时兑现园区有关优惠及奖励政策。(七)负责组织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企业劳资纠纷调处工作;负责园区矛盾排查和组织协调处理园区涉地农户纠纷调解工作;负责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工作,负责组织园区的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八)负责园区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法制宣传、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建设和工、青、妇等工作。(九)完成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1.1.5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受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由文山山海技术经济咨询有限公司编制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4)文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文山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2020年); (6)文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报告(20102015);(7)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1.1.7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对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建设的可行性、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机构设置与运作、项目管理与实施、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及效益进行分析论证,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对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首期建设进行研究。投资估算、经济效益测算等也只包含了登高片区首期基础设施建设部份,其他入园企业建设的投资及财务评价不在本次可行性研究的范围之中。1.1.7项目提出的理由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于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2006年7月成为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备案的省级园区,选址于文山城南新平坝片区,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1680亩),是云南省4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和省政府打造“云药”产业的骨干项目,园区功能定位是以三七为主的集研发、加工、交易等为一体,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投资效益显著的新型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已有特安呐公司的药品、保健食品及日用化工品生产线,人羞花公司的化妆品生产线,七丹公司的三七系列产品生产线和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苗乡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三七生产线正在建设中,初步形成了科研、加工、交易、展示等产业体系。201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税利2.12亿元。州委、州人民政府于2000年设立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州三七特产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代表州、市人民政府行使州级经济管理权,负责园区建设和管理,省、州和文山市人民政府各投入了1000万元进行园区前期开发。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2001年州人民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建设业主负责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该公司共投入84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2004年,应公司请求,州委、州人民政府重新收回园区开发管理权,园区日常建设和管理继续由管委会负责。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扩权强园区的总体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于2012年年初将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划归文山市管理,成立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属文山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园区不仅成为文山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成了促进文山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器。目前,园区的加工片区己初具规模,形成了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生产能力,培育了产值上亿元的特安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生产性投资项目11个,项目涉及三七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饮片加工等,总投资4.5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园区的交易片区已建成文山三七国际交易市场。随着文山三七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1.12平方公里已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经过10余年的开发建设,原规划片区已全部开发完毕,园区已无土地供企业建设发展。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扩权强园区总体要求和将今年确定为“产业发展年、园区建设年、招商引资年”的工作部署,以及市委提出打造“中国三七之都”的目标和“轻工抓三七推动”的发展思路,文山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建设“桥头堡”,文山州新高地建设和通道经济建设的战略机遇,2012年启动了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一园三区”的总体格局规划建设,即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新平坝片区(1.12平方公里)、东山片区(4.5平方公里)和登高片区(16.29平方公里)。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工业上山”的基本发展思路,尽量避开坝区基本农田,本次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在文山市古木镇纸厂村一带规划建设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工业上山”项目。登高片区位于文山市古木镇纸厂村一带,规划区西临文都二级公路,北临文天文都二级公路联络线,南接古木镇,规划总面积16.29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5.04平方公里。产业布局为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及其他轻工产业。目前已完成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首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环评、水保、地质灾害和压覆矿报告正在编制中,计划于年底完成。同时,登高片区“工业上山”试点方案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开发试点方案已通过省政府低丘缓坡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大会和全省园区经济战役启动大会精神,鉴于已有多户企业急需落户园区建设,但园区又无土地可供企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委会已启动了登高片区场地平整和道路施工前期准备工作。1.2项目概况1.2.1地理位置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与红河州相邻,北接曲靖地区,南部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国境线长达438公里。全州辖1市7县,州府在文山市。文山称为“滇东南大门”,地处东经103035106012,北纬2204024048之间,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东西横距255公里,南北纵距190公里。州府所在地文山城距省会昆明市310公里;东距广西首府南宁市675公里,距最近出海口广西北海港878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市463公里,距越南河江省会河江市132公里,距越南老街省会老街市170公里;西距红河州府蒙自128公里;西北距玉溪市380公里;北距曲靖市402公里;距贵州省兴义市363公里,距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河口160公里,船头122公里,323国道横穿全境。文山市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冶州西部,地处东经103度43分至104度27分,北纬23度06分至23度44分之间。东北面与砚山县相连,南面与西畴、马关两县毗邻,西与红河屏边、蒙自两县接壤。全市设1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33个村委会(社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傣等十余种民族约46万人。1.2.2项目规划地点由于新平坝片区1.12平方公里满足不了整个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对文山三七工业园规划工作进行修编,经过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踏勘,按照省政府“工业上山”的基本发展思路,尽量避开坝区基本农田,决定在开化镇迷洒村黑卡、古木镇纸厂村一带进行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规划布局。该规划区西临文天二级公路,北临文都二级公路连接线,南接古木镇,文都二级公路穿过该规划区。1.2.3项目规划期限与范围1、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年限:2010年2025年,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其中:一期:2010年2015年二期:2016年2020年三期:2021年2025年2、规划范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上山”和州委、州政府“扩权强园区”的总体要求,对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功能、职责、产业定位等重新进行优化调整。园区按“一园三片”结构布局,同时考虑规划区周边的镇、村,在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诸多功能和设施方面可充分依托周边乡(镇)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总体空间结构在功能分区和组团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化各组团功能和形态,形成“一园三区”的总体用地布局,即新平坝片区、登高片区和东山片区。园区按照“一园三区”的总体布局确定总规划面积为21.91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分布在文山城区的新平坝、古木镇的纸厂一片和文砚公路文山至东山一线。1.2.4项目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将其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地缘特色明显、经济效益显著,以精品加工为主,配套产业为辅的,集产品展销、经营贸易、服务管理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区域带动力的生态型、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全州的三七加工及经济中心。首期目标:依托文都公路和文都文天公路的联络线,启动三七生物制药工程、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配套一定规模的综合服务、行政办公、仓储、研发基地,使园区初具雏形。园区发展目标:努力将文山及园区打造成为以三七资源开发为主的“全国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文山·中国中药生物谷”和面向东南亚最大的“国际中药城市”,力争到“十二五”末,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以上、税利28亿元以上。1.3加快三七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工业、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和平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是实施工业强市、承接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聚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中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市委、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经济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创新工业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文山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规划水平不高、功能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能力弱、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不强等问题。所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对于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 项目区域条件分析2.1文山市概况 2.1.1地理位置文山市位于滇东南偏西,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云南省的东南部,文山州的西南部。地跨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东和北与砚山县相连,南邻马关县,西与红河州的蒙自县相接、与屏边县隔河相望,东南接西畴县。市域总面积为2972平方千米,占全州总面积31456平方千米的9.45%。东西最宽63公里,南北最长66公里。文山市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祖国南疆边陲重镇。四周均有公路干线:北上省会昆明市305公里,东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698公里,西距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城128公里,南下国家一类口岸麻栗坡县船头口岸122公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175公里,文山距越南首都河内只有300多公里,是云南省对越南的主要通道。文山城建成区面积已从92年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24平方公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卧龙新城区、城南片区开发力度,文山城已跳出小城镇开发的局限,正朝着中等城市的方向迈进。按照文山城市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和文山市“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到2015年,文山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预计达35万人,城镇化率达65%。;到2025年,文山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预计达5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75%以上。2.1.2自然条件2.1.2.1地质地貌特征 文山市属滇东南岩溶山区。全境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高山区,有薄竹山、连云山、化余山、老君山,坡度一般在二十二五度以上。薄竹山最高峰海拔2991米,为滇东南第一高峰,该峰临空虎距、雄峙西南。西南部那么果河和法果河交汇处最低,海拔618米。盘龙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全境,市境随盘龙河及其支流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走廊式地形,市城所处的河谷盆地面积为31.15平方千米,是全市最大的盆地,地面海拔1250米左右,山峰海拔1500多米。文山市地形复杂,分为西部高山峡谷区、西部边缘中山区、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中山区、南部中低峰丛区、西南边缘陡坡峡谷区、中南部中山区、中西中北部中低山区八大类不同类型的山岭地区。2.1.2.2气候条件文山市境气候特点为: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候差别不大。文山气候终年温暖,平均气温12.8-18.1,月均最高气温16.8-23,最低气温4.2-10.6;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319天,2023.1小时;平均积温6502;陆地蒸发量1780.2毫米;年或有霜降,但无霜期长,平均为309天,间或年份有小雪;降雨量充沛,平均降雨145.3天,1005.3毫米。2.1.2.3资源条件土地资源:全市国土面积2977.19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3571610.8亩,其中:农耕地1193894.9亩,林地1872898.4亩,荒草地358068.2亩,城镇、村庄、工矿用地114006.4亩,水域38592.2亩,交通用地44313.6亩,未利用土地894174.3亩;全市耕地净面积1193894.9亩,其中水田148121.2亩,雷响田53649.7亩,固定耕作旱地902741.3亩,占75.61%,轮歇地85589亩,占7.17%,基本固定的菜地3793.7亩,占0.32%。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7个土类,14个亚类、20个土属、51个土种。土壤面积2845.92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95.59%。其中, 主要的红壤1879.73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66.05%;黄棕壤90.78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19%;石灰岩土548.41 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9.27%;山区与坝区之比约为9:1,农民人均耕地1.22亩。水资源:文山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0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8.5%,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盘龙河、那么果河等。入境水量1.4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4.43亿立方米,产水主要靠本区降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005.3毫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9.15万千瓦,已开发量5.8万千瓦。截止2011年,全市已建成水库34座,总库容量0.78亿立方米,库塘蓄水0.92亿立方米,水利化程度16.9%,年实际供水能力1.65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我市境内现已勘查发现的矿物有金、银、锰、铝、钨、铁、铜、铅、锌、花岗岩、石灰岩、粘土等24种,藏地(矿床、矿点)94个。其中大型矿床5个,中型6个,小型51个,矿点27个,矿化点5个。钨、银、锰、花岗岩、石灰岩是我市的优势矿藏。储量为:锰矿97万吨,钨矿24966吨,铝土矿1373万吨,银矿319吨(金属量),砷矿12.5万吨,煤炭4500万吨,花岗岩大于281万立方米,大理岩60万立方米,石灰岩21972万吨,铅锌约52.4万吨,硅石约5000万吨,黄铁矿1080.6万吨。全市24种矿藏,潜在价值达200亿元,除煤、锰、铁、铅锌、钨、砷、石灰岩、粘土等11种已开发利用外,多数矿藏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开发率15, 占现有矿种数46%;在开发数量上,开发能力约占矿藏储量的10左右,黑色金属矿、能源矿开发稍高一些。而建材、化工原料开发比例很小,还不到5。 生物资源:文山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珍异。栽培作物和自然生长的种类繁多,初步调查落实有41个种类661个品种,主要品种:粮食作物189个,经济作物25个,林木80个,中药材367个,中药材品种中有30多个品种为出省出国商品,尤以三七为最多。野生植物分为37科126个树种,生长在国家级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如长蕊木兰、珍稀木兰、千年古树等均属世界稀有,连片生长,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被专家誉为“古生物的活化石”,有“植物王国”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蜂猴、黑熊、岩羊、蟒蛇等4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穿山甲、猫头鹰、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白鸺、相思鸟、凤头越鸭等10多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还有野猪、果子鬣、独鼠、麂子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动物。2.1.3区位交通条件(一)优越的区位优势文山市是省、州确定的工业重点市,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加工中心和商品交易聚散地,处于“文砚平”城市群的核心区,“滇桂走廊”云南东大门,是云南进入沿海的主要通道和“桥头堡”战略新高地的核心区。近年来文山市委、市人民政府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特别注重推进文山中心城市建设、马塘工业园区和三七产业园区两大园区的打造,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全力推进两大园区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便利的交通优势文山市是云南东连北部湾、珠三角,南接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突出。四周均有公路干线,北上省会昆明市305公里,东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698公里,与大通道有高等级公路连接,是出海、出省大通道进入云南后的第一个中心城市,距越南首都河内300多公里,是云南省对越南的主要通道,物流流转方便。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规划的文蒙砚高速、蒙文丘泛亚铁路支线及已建的文都、文天二级公路等均通过文山城市,文山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为加快文山市新型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1.4产业条件“工业强市”战略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生物资源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等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马塘工业园区、三七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显现,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产业加快发展,特安呐、苗乡三七等一批三七生物制药企业迅速壮大,全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项目80万吨氧化铝厂落户工业园区,进而带动30万吨烧碱、40万吨PVC(聚氯乙烯)、60万吨电石等配套项目发展,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2.1.5经济条件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文山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顺势而谋,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年经济发展取得好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0.5亿元,完成粮食产量达160068吨,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10.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8亿元,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5.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4.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7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完成1866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753元。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仍是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2.2文山三七产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与配合下,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文山三七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真正成为富民强州的特色产业,全州整个产业实现现价总产值42.5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0.42%;销售收入65.90亿元,增20.79%;税利13.18亿元,下降10.29%(其中:税金0.71亿元,增20.36%;利润12.48亿元,下降11.57%)。分行业情况为:2.2.1三七种植业指标完成情况全州有71个乡(镇)7110户农户15539人种植三七,分别增7.58%、5.35%和22.66%。三七在地面积97924亩,增16.25%,其中:一年七21108亩,增29.47%;二年七46303亩,增30.10%;三年七30513亩,下降5.64%。采挖面积31423亩,下降9.22%,其中:二年七提前采挖1214亩,下降55.58%。三七产量470.70万公斤,下降4.61%,其中:三年七产量460.52万公斤,下降2.18%;二年七提前采挖10.18万公斤,下降55.06%;实现种植业总产值25.02亿元,增27.90%;销售收入27.02亿元,增20.26%;利润9.73亿元,下降3.80%。       2.2.2三七加工业指标完成情况全州共有三七加工企业19户,正常生产的三七加工企业1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7.57亿元,增34.17%;销售收入13.59亿元,增28.03%;税利1.33亿元,增24.43%(其中:税金0.59亿元,增74.90%;利润0.74亿元,增1.08%)。特安呐、金泰得、七花、人羞花四家骨干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增34.03%,占全州三七加工企业(下同)的98.01%;销售收入13.15亿元,增26.74%,占96.76%;税利1.31亿元,增21.24%,占98.50%(其中:税金0.57亿元,增79.57%,占96.61%;利润0.74亿元,下降3.11%,占100%)。2.2.3三七流通业指标完成情况全州三七流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270户,共实现销售收入25.30亿元,增17.78%;税利2.13亿元,下降39.46%(其中:税金0.12亿元,下降53.49%;利润2.02亿元,下降38.39%);三七原料购进量为607.08万公斤,下降11.73%;三七原料销售量为598.36万公斤,下降13.14%;三七原料库存量为66.34万公斤,增81.95%。2.2.4全国三七市场需求分析国内大型药厂每年在文山产地提货在4000吨左右;国内各大市场近年需求转旺,每年各大药市走销,三七销量3000吨左右,仅2011年文山三七的社会总销量已突破8000吨。2.2.5三七的国际市场需求近年以日本、韩国、泰国、越南为主的国际三七市场发展较快,每年三七出口量约为1000吨;随着科技的进步,云南主产区开始积极推动GAP种植,大大提高了三七的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使其质量达到了出口标准,加上其使用领域的扩大,三七的出口量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云南文山三七在全国的原料优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进一步将文山三七的原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三七系列产品是发展地方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三七是云南文山的支柱产业,三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州人民的脱贫致富及云南文山的长远发展,现文山的三七已通过了GAP认证,进一步保障了文山三七的原料优势。2.3三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3.1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三七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发展不协调,产业发展链条不紧密,导致种植业经济比重过大、加工业经济规模不足、流通业市场混乱,整个产业仍处于原料供应型初始发展阶段,使得三七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还体现不出来,与已经建立起的大基地、大原料格局不适应,大资源小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依然尚未打破。2.3.2工业化发展滞后一是三七加工企业群体不足,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产业龙头企业群体,以致加工业发展滞后,工业化发展水平低,加工业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乏力,难以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劲龙头;二是园区与文山城市开发不协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创新不够,园区开发建设工作进展迟滞,项目入园投资难,使得园区难以真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平台。2.3.3产业投入政策不完善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政策不够,使得产业开发投入不足,产业开发工作滞后,难以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另外产业特别是企业发展起步晚,原始积累少,缺乏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难以形成良好的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2.3.4科技创新不够由于三七科研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够,研发层次较低,导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系统研究不够,甚至是无力开展。三七药食同源研究及申报、三七新品种选育培育、三七种植土地轮作以等基础研究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导致三七资源开发的空间和领域受限,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三章 需求分析3.1产业发展环境分析3.1.1发展机遇与挑战1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医保的扩容,和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将使我国医药产业产生重大的变革,为三七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实施中药现代化、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等一系列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有力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为三七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良好发展环境。2三七相关中药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由于三七对人体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抗炎、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相关产品发展迅速,在中国及日本、韩国、泰国等亚洲传统消费国家市场需求急剧增大,在东南亚和欧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由过去的治疗为主逐步转变为预防为主,特别是世界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老年性、营养过度性疾病的大量发生,三七作为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的天然植物,其独特的预防、保健、治疗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保健、药妆等领域开发前景广阔。3.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及一系列的医改政策,必将深刻地改变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推进中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国家围绕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提高了药品注册的标准和要求,提升了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新药研发的投入、周期和风险大幅提升。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销售行为,企业生产的药品能否进入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对药品生产和销售都将产生决定性影响。4. 医药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跨国制药巨头医药市场开拓的重心逐步向中国转移,一方面,在推出新药的同时开始布局非专利药的生产。针对中国药品市场特点,推出药品组合,拓展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药品市场,主动降低药品价格;一方面,加快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加速对中国药企的并购,加大在华的战略投资步伐。医药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医药企业面临更加开放、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5种植土地资源稀缺的影响。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其特殊,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200m2000m,北纬23.5°、东经104°附近的狭窄地带,即云南文山及周边地区。从适宜三七种植的土地资源供给来看,文山州境内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资源约有850万亩左右(其中最适宜区土地资源450万亩左右),其他州市500万亩。由于三七复种间隔期要求太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目前适合种植三七的集中连片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只能到适种的偏远地域开垦荒山荒坡建立基地,种植和管理成本将大幅增加。3.1.2发展趋势分析 1生物医药行业将进入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未来五年,国家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生物医药的扶持,促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升级。三七产业以制药加工企业间的横向联合重组或原料种植、加工与流通企业间上下游等产业链的延伸将成为未来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在联合兼并重组、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结构,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大品种的集约化生产,注重三七保健食品等健康产品的开发应用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2种植流通加工相互渗透,产业关联日深。从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以及近年产业实践来看,三七种植、流通、加工等产业环节将会形成种植与需求协调、流通与加工衔接、价格与价值相关联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形成种植、加工、流通信息交汇、相互渗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综合体,有利于合理价格机制和原料供应体制的形成,有利于产业链各节点形成合力发展,避免产业发展的剧烈波动。3. 三七基础开发研究逐步深入,应用领域扩大。三七根、茎、叶、花均可入药入食,含有皂甙、挥发油、氨基酸、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预防治疗功效显著,已在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口腔清洁用品等方面有广泛的使用。随着日常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维护意识增强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为三七研究开发应用开启了光明的前景。4原料比较优势明显,资源不可替代。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其特殊,全国仅有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省区的北回归线附近高海拔温凉山区或半山区适宜种植,三七轮作年限达十年乃至数十年。目前,云南为主要种植区,其他省区由于受种植习惯和比较优势影响,仅有极少量的零星种植。云南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状况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原料比较优势明显。再者,以三七为原料产品众多,不乏规模数亿、数十亿的知名品种,对三七的需求呈刚性需求,资源不可替代。3.2产业发展的前景3.2.1发展的空间广阔“十一五”以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含有多达73种三七皂甙、70种以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24种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同时,也证明了这些新物质在人体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抗炎、抗衰老等方面的生理活性,特别是三七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一系列新的物质及其生理活性的发现,揭示了三七利用的广阔空间,展示了三七开发的新天地。3.2.2发展的潜力巨大目前,尽管国内有近千个三七产品批文,州内形成了药品、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四个大类100多个产品,从三七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属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屈指可数,数量少之又少;多数产品仍属于三七原料的简单生产销售,或以三七为辅料进行产品生产,尚未真正形成以三七为主要成分的主打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也都很低,开发的层次和档次都不高,多数企业在市场上拼的是成本而非科技。可以说,目前国内三七系列产品的开发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从长远看,三七资源的开发还具有巨大

    注意事项

    本文(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