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1讲讲义.doc

    • 资源ID:2819438       资源大小:470.50K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1讲讲义.doc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1讲讲义总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总述同学们好,欢迎光临“环球职业教育在线”,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这门课,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同行和朋友,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一起学习和探讨,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从2005年开始,环评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四年,今年是第五年,相应的教材在不断完善,考点也越来越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看教材,不放过每一个考点。我们的学习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应试复习。我将用20讲的时间,根据大纲关于了解、熟悉、掌握的原则,一方面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大家能够正确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合理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另一方面,我将结合教材每节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做一些练习,最后我将结合模拟试题给大家讲一下答题方法。本科考试题全部采用客观题,分两类: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第一讲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2、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3、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4、了解主要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5、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6、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一、环境标准概述1. 环境标准的定义: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2. 环境标准的分类:我国的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3.环境标准的作用(六点)3.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约束性,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赋予的。环境标准是执法必不可少的依据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本身所具有的法规特征是:国家环境标准绝大多数是法律规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又是国家有关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我国环境质量标准是将环境规划总目标依据环境组成要素和控制项目在规定时间和空间内予以分解并定量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区域性,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环境规划:指在什么地方到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标准,也就是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环境标准。3.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环境标准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了衡量环境质量状况的尺度,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判别污染源是否违法提供了依据。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统一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的技术要求,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正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3.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动力。3.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3.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环境标准中指标值高低是确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的技术依据。4.环境标准的特性:环境标准具有法规属性,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与产品质量标准在内涵、外延和制定标准的目的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形式相同。4.1在标准体系方面:环境保护标准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有国家和地方两级,而产品质量标准还有行业级标准和企业级标准。4.2在各级标准的优先执行关系上: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同时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地方标准补充国家标准中没有的,若有相同项目时,地方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在执行中优先于国家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则以国家级标准的效力最高。4.3环境保护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内涵不同:产品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所做的统一规定,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环境因素既有高度的特异性,不存在通用性和互换性。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1.相关概念:1.1体系: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1.2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环境标准体系结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2.1国家标准(五项)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强制性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2.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2.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2.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检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2.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2.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2.2地方标准2.2.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2.2.2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2.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2讲讲义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3.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3.1.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3.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3.3.环境标准体系的体系要素:3.3.1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他们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从环境监督管理的要求上集中体现了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环境标准体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表现。3.3.2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是环境标准的“标准”,它对统一、规范环境标准的制定、执行具有指导作用,是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石。3.3.3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它们直接服务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内容上的配套补充以及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执行的技术保证。4.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分等级,环境功能区分类别,一一对应。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对应类别的标准值.4.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和标准分三类和三级。4.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和标准分五类和五级。同一水域兼有多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4.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和标准分五类和五级。5.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5.1排放标准限值建立在经济可行的控制技术基础上,不分级别。排放标准以减少单位产品或单位原料消耗量的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根据行业工艺的进步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适时对排放标准进行修订,逐步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5.2国家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功能区逐步脱离对应关系,由地方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补充制定排入特殊保护区的排放标准。超前时间段不分级别,现时间段可以维持。5.3排放标准的作用对象是污染源,污染源排污量水平与生产工艺和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必须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才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的实施与实施监督三.环境标准的实施与实施监督1. 环境标准的实施1.1根据环境要素的使用目的和保护目的划分环境功能区,并进行管理。1.2选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点位或断面。1.3按有关环境标准规定的采样方法、频率和分析方法进行环境质量检测。1.4进行环境质量评价。1.5争议的解决。跨省河流、湖泊以及大气传输引起的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方面的争议,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协调无效时,报环境保护部协调解决。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2.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有关标准要求确定该建设项目应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2.2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及投产后,均应执行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所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2.3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排放污染物,应按所属行业类型、所处环境功能区、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去向执行相应的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实施3.1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强制性标准引用的方法标准具有强制性,必须强制执行。3.2在环境监测时,应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确定采样位置和采样频率,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规定测试和计算。3.3对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项目,若没有相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时,可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方法,与之配套执行。3.4因采用不同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所得监测数据发生争议时,由上级环保主管部门裁定,或指定采用一种国家环境检测方法标准进行复测。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的实施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中应使用国家环境标准样品:4.1对各级环境监测分析试验室和分析人员进行质量控制考核。4.2校准、检验分析仪器。4.3配制标准溶液4.4分析方法验证及其他环境监测工作。5.国家基础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实施。在下列活动中应执行国家基础标准,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5.1使用环境保护专业用语和名词术语时,执行环境名词术语标准。5.2排污口和污染物处理、处置场所图形标志时,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5.3环境保护档案、信息分类和编码时,采用环境档案、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5.4制定各类环境标准时,执行环境标准编写技术原则及技术规范。5.5划分各类环境功能区,执行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5.6进行生态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时,执行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5.7进行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时,执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5.8环境保护专用仪器设备进行认定时,采用有关仪器设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6.环境标准的监督实施6.1实施监督的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6.2实施监督的方式:6.2.1自我监督:由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承担。6.2.2管理性监督:由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标准实施监督系统应形成归口管理实施自我监督管理性监督的运行机制。小结:1、国家环境标准体系。2、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在线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D)。A.污染源控制的标准B.环境质量的技术标准C.环境质量的基础标准D.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2、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这类环境标准称(B)。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B.国家环境基础标准C.国家环保总局标准D.国家环境质量标准3、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般可分为(C)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各专项或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等。A、各学科B.各行业C.各环境要素D.各部门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1.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ABD)。A.国家环境保护标准B.地方环境保护标准C.环境保护基础标准D.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2.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BC)。A.地方环境检测方法标准B.地方环境质量标准C.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D.地方环境标准样品标准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以分为(ABCDE)。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B.国家环境基础标准C.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国家环境质量标准E.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3讲讲义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2.掌_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4.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5.掌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6. 掌握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7.掌握常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与特点;8. 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9.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10.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11.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1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3.熟悉不同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评价要求;14. 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5.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15.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17.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8.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没变)一.总纲的适用范围和发展趋势总纲的编制目的: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本身是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不断改进、拓展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一项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二.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编制大纲编制报告书(表)评估报告书(表)审批报告书(表)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准备正式工作编制报告2.1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区的环境现状调查,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2.2正式工作阶段: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开展公众意见调查,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2.3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分析汇总正式阶段所得的各种资料和数据,从环境保护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完成报告。三.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1. 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对各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统称单项环境影响评价。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各单项环境要素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对应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导则。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依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划分。3.1工程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水等等。3.2环境特征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及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现有环境特征发生变化的范围和程度。3.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4.不同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不同。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对该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要比较全面和深入,需采用定量化计算来描述。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需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描述完成。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一般评价,采用定性描述完成。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单项环境要素评价的工作等级根据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环境特征、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环境的有关特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四.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1.工程分析的基本原则:1.1基本原则:一是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二是凡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给出定量的结果。1.2一般原则:一是要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工程分析要突出重点,表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三是工程分析应在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2. 工程分析的方法及特点2.1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2.2工程分析方法的特点:2.2.1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2.2.2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性。2.2.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可作为前两种方法的补充。3.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程分析应对建设项目全部项目组成和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强度、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3.1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3.1.1工艺过程分析3.1.2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3.1.3交通运输影响分析3.1.4厂地的开发利用分析3.1.5非正常工况分析3.2工程分析的重点: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应特别注意非正常工况污染源强的核算与确定。4. 工程分析的阶段划分:施工阶段、运行阶段(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或运行初期和运用中后期)、服务期满即退役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4讲讲义环境现状调查五.环境现状调查1.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1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影响评价的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1.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在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1.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应全面、详细,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适当增删。2.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特点:2.1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2.2特点:2.2.1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2.2.2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2.2.3遥感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3.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生态调查声环境社会经济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人群健康状况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地面下沉及其他项目是否列入调查六. 环境影响预测1. 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1.1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1.2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和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1.3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2.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及特点:2.1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2.2特点:2.2.1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2.2.2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2.2.3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2.2.4专业判断法,定性的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3. 环境影响时期划分及环境影响预测时段3.1环境影响时期划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三种。生产运行阶段可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3.2环境影响预测时段:所有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分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大型建设项目应进行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矿山开发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应考虑两个时段,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即环境净化能力最低的时段)和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和内容4. 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和内容4.1范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的大小、形状等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特点和环境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情况,同时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或断面,通过预测这些点或断面所受的环境影响,由点及面反映该范围所受的环境影响。具体的预测范围和预测点、断面设置,因环境要素的不同而不同。4.2内容4.2.1环境质量参数:一类是常规参数,反映该评价项目的一般质量状况;一类是特征参数,反映该评价项目与建设项目有联系的环境质量状况。4.2.2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是对能代表评价区的各种环境质量参数变化的预测。各评价项目应预测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类别和数目,与评价工作等级、工程和环境特性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有关。预测应给出具体结果。评价时注意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4.2.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一般包括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变化预测和敏感生态问题预测,如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等。5.环境影响评价方法5.1分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两种。5.2单项评价法及其应用原则5.2.1单项评价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律、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5.2.2应用原则:在评价某个环境质量参数时,应对各预测点在不同情况下该参数的预测值均进行评价。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与估价影响的特性、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5.3多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原则5.3.1多项评价方法适用于各评价项目中多个质量参数的综合评价。所采用的方法见有关各单项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5.3.2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可以有重点地选择适当的质量参数进行评价。建设项目如需进行多个厂址优选时,要应用各评价项目的综合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七.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1.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总体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2.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总则;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 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3.1编写原则:报告书的结论是全部评价工作的结论,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3.2编写要求:文字简洁、准确,最好分条叙述。3.3内容: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对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的结论。小结: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在线作业: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应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的(A)进行。A.准备阶段 B.正式工作阶段 C.报告书编制阶段 D.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2、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的每个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C)相同。A.一定 B.完全 C.不一定 D.一定不3.工程分析时,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D)引用。A.直接 B.直接或间接 C.间接 D应通过复核校对后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1、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应视(ABCE)等因素确定。A.事故后果 B.工程性质 C.工程规模 D.评价工作等级 E.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2、非正常工况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BCDE)等情况时的污染物不正常排放进行分析,找出污染物排放的来源、种类与强度,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频率等。A.退役 B.开车 C.停车 D.检修 E.一般性事故和泄露3、工程分析时,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开发利用是否分析及分析的深度,应根据(BDE)决定。A.当地的环保要求 B.工程的特点 C.投资金额 D.评价工作等级 E.环境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5讲讲义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一.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大纲的要求是: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方法;2.掌握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1.术语和定义(P33-36)1.1环境空气敏感区 1.2常规污染物 1.3特征污染物1.4大气污染源分类 1.5大气污染物分类 1.6排气筒1.7简单地形 1.8复杂地形 1.9推荐模式1.10非正常排放 1.11长期气象条件 1.12复杂风场1.1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2.1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Pi=(Ci/C0i)*109,其中Ci是指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是指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2.2 Pmax和D10%Pmax:当污染物数i大于1时,Pi中的最大者;D10%:和Pmax对应的距离。2.3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它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XD10%为边长的矩形,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且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评价范围为半径为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米的范围。课堂练习:1.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9,其中C0i在一般情况下选用GB3095中第i类污染物的(C)。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9,其中Ci是指第i类污染物(C)。A.单位时间排放量(g/s)。 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C.估算模式计算中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3.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4.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3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5.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C)确定。A.项目周围敏感目标 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 D.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6.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C)。A.6km为直径的圆。 B.主导风向为主轴的12km为边长的矩形。C.12km为边长的矩形。 D.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二.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大纲的要求是: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1.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2.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不同级别的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不同。评价级别越高,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越多。一级评价项目需进行以下六方面的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消减量,有上述3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估算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其取值为01。点源调查统计内容。面源调查统计内容。体源调查统计内容。线源调查统计内容。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包括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污染源粒径分布等。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逐级适当从简。课堂练习:1.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A)。A.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B.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2.大气环境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时,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A)。A.01 B.12 C.0100 D.110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大纲的要求是:1.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2.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3.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1.监测因子: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均为监测因子;对于毒性较大,又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2.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做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3.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八个方向上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各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四个方向上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加密布点。三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两个方向上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加密布点。城市道路检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原则上20米范围内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4.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个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课堂练习:1.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应进行二期,二期是指(C)。A.冬季、春季 B.秋季、冬季 C.冬季、夏季 D.据实际情况确定3.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D)。A.4个 B.8个 C.10个 D.6个4.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是在评价区内按(D)布点。A.同心圆法 B.放射状为主兼顾均布性C.环境功能区法 D.极坐标布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6讲讲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大纲的要求是: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2.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3.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限,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须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

    注意事项

    本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1讲讲义.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