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ppt.ppt

    • 资源ID:2818186       资源大小:5.85M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ppt.ppt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作者,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提纲一、中国古代防灾思想 1、防患于未然 2、天人感应二、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 1、河道系统 2、城内园林 3、马头墙 4、疏沟凿井 5、封闭式设计 6、避雷针三、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 1、预防政策 1)仓储设施 2)消防队 3)严格材料监督 4)防疫 2、救灾措施 3、完善法律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防灾思想,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最早见于周易。周易下经第六十三卦既济,是由“坎”、“离”两卦组成,卦象为毯,即象征水的“坎”卦在上,象征火的“离”卦在下。故“象日:水在火上,既济。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到东汉,史学家苟悦在申鉴杂言中更进一步提出:“一曰防,二曰救,三曰诫。”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诫。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可视为当代我国“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防范胜于救灾思想的滥觞。,返回,中国古代防灾思想,天人感应:西汉武帝时期,思想家董仲舒用“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对火灾作了全新的诠释。“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是董仲舒所论述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现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火灾等灾害是上天对人君错误行为的警示,如果人君不反省,上天还会降下怪异之事以警惧。如果还不改正,那国家就要衰败了。在高庙园灾对中,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理论作了具体的运用,此书成为后世论述火灾所依据的经典。班固在后汉书五行志中对高庙园灾对极为推崇,不仅全文收录,还按照“天人感应”的理论,对春秋至西汉以来的火灾一一加以评述。自此之后,历代官修典志对火灾的记述大都沿袭了“天人感应”的模式,影响深远。,中国古代防灾思想,天人感应:据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记载,明代徽州“地狭民稠,闻舍鳞次而集”,火灾相当严重“其或一年一作,或一年数作。或数年一作。作之时,或延燔数百家。甚至数千家者有之。民避烈祸,殆不堪病”。当地知府认为是府衙正门的方向不对导致了火灾,于是“扃正门,于仪门左别启一门以通气,盖敞以此却火也,而火终视昔不加少。”无奈之下,“率归之于气数。竟莫为之谋也”。这完全是唯心主义、消极的火灾观。,中国古代防灾思想,天人感应: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何歆任徽州知府。他首先对前任的做法作了纠正,而后进行实地调杳。认为“民届稠矣,无墙垣以备火患”。破除了人们对火灾的迷信。在发生火灾后,他率领百姓积极救火。井且告诫百姓:“吾观燔空之势,未能有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随后他以官方力量组织百姓修建防火墙,不过一月,城内外就建起两千余道防火墙。不久,城中又发生火灾,因为有防火墙的保护,“灾不过五家而止”,百姓深感“筑墙御火者。太守德政,真不可忘也”。,返回,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 2、城内园林3、马头墙 4、疏沟凿井5、封闭式设计 6、避雷针,1、河道系统 考古资料表明氏族人聚落遗址周围一般都有一道甚至几道壕沟,兼具防御野兽、洪水、潮湿和部落间的战争以及防御野火的功能,是城市护城河的雏形。“祝融作市,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 古代在规划城市,营造宫殿、衙署,乃垒庙宇、民居,对水源问题总是优先考虑。这不仅是为了生活、园林等用水的需要,也是保证消防用水的需要。代表中国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l 000多处,这些遗址多建于河流两岸,的在河流交汇处。这些选择并非偶然,除这些地方便于生活、生产、渔猎、交通外,消防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空间特色就是城墙环绕城市,并辅以护城堤防和护城河,这固然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城市防洪的重要保障。北宋东京的三重城墙及护堤就对防御外部洪水侵入城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如果城內失火,可以作消防之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明清北京城的三海以及紫禁城的筒子河就拥有很大的蓄水容量,是城市重要的防洪空间。,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安徽寿县处于低洼地带,常遇洪水侵扰,但无论洪水如何逞凶,却始终进不了寿县县城。1998年六、七月间,江淮流城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寿县县城被洪水围困长达50多天之久,但洪水始终没有涌进寿县城内,是什么原因?寿县有句民谣:水浸狮子头,水从孤山流。狮子是指原古城北门石桥上的石狮子。一旦洪水的水位超过比城墙稍矮的原北门石桥上的石狮子头,水就会从孤山向北流去。孤山以北是淮河平原,洪水流向平原,一泻千里,寿县城外的水位,当然再也不会增高了。古人在建筑这座城池时,就已经科学地掌握了淮河和淝河的水文情况,使洪水得以分流。,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古城杭州西湖宋朝时曾经一度半为葑田(湖面被葑草即水草覆盖),雨多时无法储蓄,干旱年湖水干涸,后经苏东坡提议开浚西湖,以葑草与淤泥修成长堤,后人称为“苏堤”,在湖中立三座石塔,塔内湖面不准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即为“三潭印月”,既减轻了城市旱涝灾害,也美化了城市空间。(范公堤),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 都江堰等城市周边水利设施,改善城市环境,防止灾害。,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河道上的去昂梁设计也体现出防灾思想。,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著名石匠李春在河北省赵县城南5里的河上造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它不但以独特的结构削弱水流的冲击,还多次经受了强烈地震的袭击。1966年以来,就经受了68级和72级的两次强震,仍安然无恙。主要原因是桥的基础选在很坚固的地方,桥身选用了大块坚固石料,整个桥身宽度方向是用28道拱圈,都是从桥的这头砌到桥的那头。这种结构既使它们连成了一个整体,又使它在受震时不产生附加应力,因而具有很增多的趋势。,返回,2、城内园林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城還有很多优美的园林。这些园林里有秀美的河湖水系,除了具有美化城市,为帝王贵族提供享乐之处以外,也提供了防火间隔和疏散用地,防洪排涝的调蓄功能。宋代城市建设还十分重视园林与水系,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空间,又提供了防火间隔和疏散用地。,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西汉梁王的兔园(河南商丘东),北宋宋徽宗修建的艮岳(河南开封),清代的颐和园(北京市海淀)等等都是城市內园林的代表。(也是城市绿化集中之处。),兔园,颐和园,艮岳,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3、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风火墙、防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现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青砖黛瓦马头墙),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3、马头墙 用涂泥抹灰的方法来改善防火条件,增加建筑物的耐火性能。这类的防火措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传一襄公九年(公元前770年)记载:“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说的很明白,在火灾未形成之前,把易燃的小屋拆除。将那些大型建筑涂上泥巴。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遗址发掘证明。在5 000多年前的木结构。(粪土不可圬)建筑已经采用防火涂料,这些防火涂料平整光滑,质地坚硬,颜色青灰。,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4、疏沟凿井 长安城的两旁有排水沟,又称阳沟,两边还种有树木。唐长安、宋东京都有沿街植树、以及如何管理等记载。城市两旁有排水沟,有明沟也有暗沟。路面多为土路。唐长安城有关于大雨之后,道路泥泞,发生交通拥堵的记载。南方城市的路面有的用转或石块、瓦片直立砌等。此外,江南多雨,河道又是城市排水的大明沟,在河道岸壁上有許多通向街道排水阴沟的下水道出口。(对比古罗马与长安排水沟)元大都在建造前先铺设了全城的下水道。勘探表明,南北向干道两旁有用条石砌成的明渠。在排水渠流经城墙的地方还建有石砌的排水涵洞。,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 在没有现代灭火装置和材料的古代,灭火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水。长安、洛阳两城,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沟渠纵横,不少水路穿城而过,为消防灭火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长安城在开皇三年开挖贯通西侧城区南北的永安渠和清明渠,又开龙首渠引沪河水至苑内。开皇四年由城东凿渠300余里至潼关,引渭水入城,名为广通渠。玄宗天宝年间,引河水至西市。代宗时又由西市引渠,绕至皇城东侧,北流入苑。洛阳城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并引出通济渠、通津渠。城南引伊水入运渠,城北引渲水入漕渠、泄城渠。全城水源比长安更充沛。大规模、有计划的引水入城,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活用水,便利漕运,美化环境,也在客观上为防火、灭火水源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宋代开封城内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 水贯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 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而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是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现代化的排水系统,竟然不如千年古沟。那么,这条千年古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新闻中说,赣州福寿沟高大约为1.15米,宽大约为1.65米,更重要的是,赣州排水沟的坡度是现代下水道的4倍,所以,即使流量增加三四倍,千年水沟仍然可以应付。济南时报,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 宋代以后,立方制度打破。“常有烟火之忧”册府元龟帝王部所以更加重视疏沟凿井。后周世宗柴荣在主持开封改造时,还下诏:“京都人物谊阗,闾巷隘窄风早则多火烛之忧京城内街道许两旁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搁井”。开凿许多水井。(“胡同”的来源)明清两朝皇宫所在地紫禁城为了及时扑灭火灾,开辟了内、外金水河。明代太监刘若愚在所著的明宫史明确指出:“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资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天启四年,六科廊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旨得此水之力”。,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城市内部的消防设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4、疏沟凿井,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5、封闭式设计(1)、功能分区 村落的居住区与制陶区严格区分开,分区布置。制作陶器必须存储大量柴薪,制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用火,火灾威胁较大。将制陶区布置在村落的西面,大大减少了对居住区危害,这与当代消防规划的功能分区思想是相通的。(2)、防火间距 居住区100多座房屋,分为五个建筑群体,群与群之间保持了较大的间距,各群体内的房屋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旦某处有火灾发生,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致延烧整个村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四周是分布规律的、面向广场的房屋。房屋有100多座,分为5个群体。外围有三条壕沟环绕。村落西侧是制陶区,东侧是墓地。,5、封闭式设计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很早以前就把防火安全间距和消防通道作为防火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先秦古籍考工记一匠人。总结了周王城的城市规划方式。它除有整齐的方格式城市道路布局外。靠城墙内部的四周有“环涂七轨”,即有宽度可并行7辆车的环城通道。这既是古代战争的需要,也是消防的需要。,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5、封闭式设计 街道宽广宽阔的街道,为城市提供了足够的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这一手段在唐代的到了广泛的运用。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街道宽阔而严整。长安郭城内设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除个别街道宽为55米外,其余都在100米以上。中轴线明德门内的朱雀大街,更宽达150米。其他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在35,65米之间,沿城边的顺城街宽度也有2025米。唐德宗时,岭南节度使杜佑因见当地街巷狭窄,房屋密集,火灾容易蔓延,于是“为开大衢,疏析廛闰,以息火灾”。即通过开辟宽阔的街道,疏通里巷,扩大防火间距,平息火患。,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5、封闭式设计 宋代以前,里坊严格分开,对于居民在坊墙上开门窗有严格限制。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里坊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坊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坊内“开十字街,四出趋门一,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宽度达2米多的十字巷,把全坊分为十几个小区。高大坚实的坊墙不仅起到了维持社会治安的作用,也有利于城市的防火隔离。从现存的史料看,有唐一代,长安、洛阳没有发生过影响全城的大火。相比之下,宋代的城市结构实行了开放的街巷制,人口和建筑密度大为增加,没有了坊墙的保护,火灾则容易肆虐,而且往往延烧大片城区。据记载,南宋时期杭州城,“城中大火二十度,其尤烈者五度”,受灾远比前代惨重。(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分区明确各司其职。),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一些中小城镇创造了一种“火巷”,宽度很小,两侧建筑用封火山墙封闭,且不对其直接开窗,大大节约了城市用地,具有较理想的防火效果。火巷是古民居、城镇建筑群纵向或横向组合时。在多单元建筑群之间所设的街巷。除了供日常交通外,其主要功能是防火。南宋建都杭州后,“民居稠比。灶突连绵”,频繁发生火灾。绍兴三年(1133年),高宗赵构在严令火禁的诏书中指令临安府有计划地开辟巷要求“被火处每自方五十间,不被火处每自方一百问各开火巷,约阔三丈”,并要求有司改建宫室,“盖瓦房务宽阔”。,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6、避雷针 古人发现雷击也会引发火灾。所以千方百计设计避雷设施。开始是用吻兽(鸱尾和鸱吻)。但这种吻兽在屋脊上除能起到装饰作用之外,并不起避雷防火作用,后来发展为吐舌(金属丝作成)的龙头,这种舌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避雷防火作用。,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一、预防政策二、救灾措施三、完善法律,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一、预防政策 1、仓储设施 2、消防队 3、严格材料监督 4、防疫,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1、仓储设施 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十分悠远,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粮食储藏的记载。当时奴隶主已高度重视粮食储存 修筑了大量的仓储设施,制定了详细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夏朝仓储制度就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自周代开始的历代王朝不仅重视中央仓储的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仓储制度渐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1、仓储设施 宋代仓储达到顶峰,常平仓、义仓、社仓三仓齐备,达到顶峰。清代备荒措施以常平仓为主,辅以社仓、义仓。常平仓仍保持赈贷、平粜的功能,平时春夏粜借,秋冬籴还,如遇凶荒则赈给灾民。丰年,每石粜价减市价银五分。歉岁减银一钱。仓谷大部分由国家出资买补,各省均有定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全国额贮3300余万石。一些地方建有裕备仓,性能与常平仓同。社仓多设在乡村,民间自行管理,地方官监督。仓谷主要源于捐输,其功能是借贷。义仓多置于市镇,仓谷来源与管理方式同社仓,正常年景的功能亦为出纳积息,遇有灾荒发仓谷赈济。,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返回,2、消防队望火楼、潜火军兵的建立 北宋时期,开封城出现了以望火楼为主要据点的消防队伍。而且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其在规模、编制、装备和职责功能上都已经相当成熟-“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2、消防队望火楼、潜火军兵的建立 在北宋李诚编修的法规性著作营造法式中对望火楼的建构有严格规定:“望火楼功限:望火楼座,四柱,各高三十尺,目上五尺,下方一丈一尺。一宋尺约合031米。三十尺超过了9米,在如此高度警戒全城,应该是一览无余了。南宋这一制度继续发展,根据施鄂编撰的淳佑临安志记载,当时临安城中设置有专业消防的潜火军兵,驻扎在各处的“防隅官屋”中,防隅官屋设有望火楼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防隅巡警如此描述:“官府于诸坊界置立防隅官屋,屯驻军兵,及于森立望楼,朝夕轮差兵卒卓望,如有烟焰处,以旗帜指其方向为号,夜则易以灯。,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2、消防队望火楼、潜火军兵的建立 望火楼的设立,前代已有雏形,在安平东汉墓壁画中就出现了望楼的形象。宋代将其与装备齐全、组织严密、任务明确的救火队伍“潜火军兵一结台起来则是一个创举。这在组织形式和本质上,都与近代的公安消防站点相似。因此,可以说在宋代,我国建立了。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这在根大程度上确保了城市的消防安全,正如淳佑临安志所说,“增置潜火军兵十二隅、七队自是十来年问,民始安堵”。宋代以后的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我国的一些主要城市内均设有望火楼,至今仍有遗存。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望火楼成为我国城市消防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返回,3、严格材料设计 宜宾地区古塔的灰缝主要是糯米浆、石灰、天然石澄。“秦砖汉瓦”享誉全世界。根据以往的考古资料,规格较大的空心砖在一般情况下,长约1 m,宽约30-40 cm。而实心方砖的尺寸则一般要小得多。广州老城区中心发现的2000年前的南越国宫苑遗迹中,出土了大量颇具特色的陶质建筑材料构件,尤其是一些西汉时期的纹饰和造型各异、但厚度和尺寸惊人的实心巨型釉砖,其中尺寸大的方砖可达1米见方,厚度也达20多厘米,重量达500 kg,被考古发。掘者称为“天下第一砖”。这些即使在现代也有一定制作难度。对于监督构成设计,材料优劣,都有严格的监控。朱元璋时代,胡惟庸曾经负责南京城城市建造。为了确保城市建设质量,胡惟庸下令,每一个地方烧制好砖块后,必须刻上制造单位,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据说朱元璋同时首创大写数字,防止官员偷改工程款项。,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4、防疫 清代苏州人吴有训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有瘟疫论,提出瘟病学说。开创了治疗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的全新领域。这份宝贵医学遗产的受益者则是改朝换代后的清朝人。对付烈性传染病天花的人痘术,也于晚明的皖南赣北,清初传人江南并很快普及。嘉庆年间西洋牛痘术也传人中国,道光时江浙地区设立了牛痘局。在江南地区流行。清代江南人努力抵抗瘟疫,医学上他们对瘟疫论进行理论发挥。同时在预防、卫生观念和行为上也取得了进展。如防止水传染而加强环境保护就是重要内容。乡贤等民间社会力量比较活跃。导致大量民间救疗行为和设施的出现,并促进地方官府采取救疗措施,官府与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防疫 清代中后期医药局大量出现,收取号金以筹集经费。慈善性质逐渐向诊治疾病的方向转变。本来民间对待疫病经常请神祈禳,由于医疗资源的日趋社会化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民众增强了对医药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晚清西方科技与医学逐渐传入中国。清代瘟病学的成熟。就为接受近代预防医学提供了基础。而晚清的某些卫生观念。也有利于与近代公共卫生观念接轨。乡贤为主的社会力量推动了清代江南社会的发展。弥补了国家在卫生医疗等方面资源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当然由于缺乏国家相应的制度性保障。社会力量的有效性也受到限制。需要国家有效的直接管理。,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二、救灾措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請議水旱疏康熙二十四年九月初六日經筵講官都察院左都御史管理錢法陳廷敬奏伏惟皇上盛徳湛蟠際天壤閔念黎元甚扵赤子發倉廩蠲租賦弛山海之禁謹儲積之防重恤農事勤求民瘼所以便利安全兆姓之道甚備兹者仰頼皇上徳恩嵗榖既登惟一二水災猶厪睿慮夫水旱凶荒堯湯之世不能盡無惟其備及於豫而賙當其急故民恃以無恐於報免災荒敢因聖意之所垂念者少獻其末議焉前見山東廵撫徐旭齡於康熙二十三年九月題報濟寜海豐霑化水災情形該部題覆行今委官蹋勘於十一月該撫題濟寜等三州縣成災分數並應蠲免錢糧冊結該部題覆行令分晰地畝髙下於二十四年四月廵撫張鵬題濟寜等三州縣並無揑報被災分數照例請免本年錢糧該部乃覆准蠲免自去年九月至今年四月八閱月矣是此一水災之報也廵撫初題報其形情再題報其分數三題稱無揑報此一水災之免也該部初覆令其委官蹋勘再覆令其分晰地畝髙下及其具題至於三也然後覆免是則自報至免廵撫具題者三戸部具覆者三疊疏奏聞上勞聽覽以故徳音下逮近省已踰半年逺省將不止一載在皇上恤民之意如彼其勤而在所司出納之際如此其遲廻者非故為是鄭重也所行之例則然耳愚謂被災之分數即見地畝髙下之間而地畝之髙下即宜分晰於分數多寡之内盖再題而該部可具覆矣不必駁察至再而具題至三也如此則上宣聖主勤民之意下慰小民望澤之心中不得使猾吏奸胥縁為竇况該部既行令委官蹋勘分數於初又行令分晰地畝髙下於再其分數髙下從来惟以廵撫之具題為據不見有所増損其間則咨行亦是虚文再駁愈覺可已請於廵撫具題分數之後既有冊結可據該部即宜具覆豁免更不再駁務取早結為便昔漢武帝使汲黯視河内火還報曰臣過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賑貧民請歸節伏矯制之罪武帝賢而釋之夫黯所視者火而所賑者水旱黯不以非其職自解武帝不以矯制罪黯盖急民之急也昔人謂救荒如拯焚溺若稽遲嵗月始沛徳音皇上如天怙冒之心必不若此之所見實聖意之所及故敢進其愚說伏祈睿鑒採擇施行,二、救灾措施 陈廷敬例,简化行政程序,利国便民。对于康熙二十四(1685)年山东的水灾,陈廷敬一方面要求官员严格分析“地亩高下”、“分数多寡”防止当地官员虚报不实,中饱私囊。同时,他提出报免灾荒的程序不宜繁杂。水旱之灾,关乎兆民生计,“取早结为便”。以前巡抚上报灾情先奏“形情”,次说“分数”,最后“称无捏报”。上级单位审核也是先“委官踏勘”,再“分析地亩高下”等,最后“覆免”。如此来回反复,“德音下逮近省已踰半年,远省将不止一载”。行政效率大大降低,根本无法应对突发事件。而其中一些手续,完全可以合并简化。“被灾之分数即見地亩高下之间,而地亩之高下即宜分晰于分数多寡之内。盖再題而該部可具覆矣,不必驳察至再,而具題至三也。”况且上级单位委派官员,勘察分数,分析地亩高下,照例都是根据廵抚之具題为准,没有什么大的出入,所谓的核实也成了形式。如此一来,不如转变以往程序,只要“有册结可据”,“即宜具覆豁免,更不再驳”。否则,手续繁杂,不仅百姓饱受水火,猾吏奸胥也会趁机鱼肉百姓,以公肥私。(这是我的论文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二、救灾措施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可以尽早测知发生地震地区方位,为灾后救援提供方便。清代救灾的基本程序指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四个互为关联的步骤。地方遇灾,州县官吏要先将受灾情形驰奏。然后速诣灾所履宙确勘:将受灾分数(受灾减产五分至十分为成灾)按照区图村庄造册,于40日内上报,该省督抚接报后于日内请蠲赈。勘灾后,还要视田亩受灾轻重及产业有无存弃划分极贫、次贫等级,核实灾民户口,发给赈票,再分期分批发放赈米。(清代赈粥),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二、救灾措施 救灾措施主要有蠲免、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等。按规定,受灾田可酌减地丁钱粮,若灾情严重,也时有加免或全免。灾害甫至,不论成灾分数和极、次贫民,均按口概赈一月口粮,称正赈、普赈或急赈。待勘灾、审户后,按灾分和极、次贫赈l至4个月,是为大赈。大赈后或次年春,灾民生计仍然艰难,临时又有展赈1至3个月。政府还兴办修城,清淤、补堤、开渠等工程,募灾民劳作,日给米、钱,称工赈。,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二、救灾措施 调粟是通过截漕、采买、拨运等粮食调拨方式在灾区平粜济民。借贷的对象是无力进行再生产的灾民。其种类有贷口粮、贷种子、贷耕牛等。除害指捕除蝗蝻,或由官方组织人力围扑,或劝谕百姓自行捕除,官用钱米收买。安辑即安置外来灾民,须搭盖棚屋,赈给粥食,待来年开春按程途远近预给口粮、路费,递送回籍。抚恤是对地震、海啸、飓风、山洪等突发性灾害造成的损失给予救济,发给死亡人口抚恤费和坍房修建费,使灾民重建家园。,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二、救灾措施 北宋时期,苏杭地区发生水灾,范仲淹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既修复了被水灾毁坏的房屋,又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绿杨阴里白沙堤),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返回,三、完善法律 商代有“扬灰于道”的死刑。周代的法制较殷代完备,“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法焉力。据郑锷订义,即城中失火若延烧房屋,田野烧荒若焚烧山林,都要按照罪行大小加以刑罚。秦代素以法治国,对消防立法相当重视。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录了六条关于防火的秦律,涉及到粮仓、府库、田猎、官舍和闾里。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颁布的泰始律中,把水火作为独立的一篇,这是我国历史上消防法律首次在成文法典中独立成章。其后南北朝各朝的法典中都继承晋律,设有独立的水火篇。(夜晚城市都实行宵禁,到宋以后,才逐渐取消。),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三、完善法律 唐律是我国封建律典的集大成者,有关消防的法规已经相当完备。以永徽律为例,其中包括了防范火灾与救火的法令,对放火、失火、救火不力的处罚等,在量刑上也根据性质、情节而区别对待,这对后世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唐律规定“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这就以法律强制建立起全民消防的体制,极大的提高了救火工作的成效。宋代基本沿用唐律,但由于火患相对严重,因此加强了用火管理,京城官民夜间必须按时熄灭火烛,夜间用火要事先报告“厢使刀。同时严厉惩处火灾肇事者,对于负有管理职责的官员也依法治罪,即使是王子也不轻饶。,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三、完善法律 明清两代的法律以唐律为蓝本,体现了“简而重”的思想。有关消防的刑律大致分为放火与失火两类,明确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罪行,而惩处有所加重。在实际操作中,特别加强了对火灾责任人和相关领导官员的查处。但明清律缺少对防火、救火的规定,不利于加强社会防火与灭火工作。清代中后期,为推进社会消防治理工作,各地方政府还各自指定了治浙成规、救火事宜十一条(湖南)、天津巡警救火章程、直隶省城警察救火章程等地方性消防法规。光绪年间颁布的警政法规违警律,也包含了有关消防的专门条款。,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三、完善法律小结:(以元代为例)一、善法律法规。1、强日常防火管理。2、失火罪的处罚措施,并按不同的性质进行处罚。3、宫王舍及官府衙署者,不论损失多少,皆予以严厉惩罚,失 火烧伤人命同杀人罪。4、意纵火犯罪。二、加强用火管理。三、改善防火条件。1、改进材料。(法制长生屋)2、大城市设置专门的避火场所。3、改进建筑技术。四、严惩趁火打劫。五、重视灾后赈济。,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返回,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参考文献:书目:城市综合防灾 翟宝辉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董鉴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论文期刊:元代消防管理制度述略 宜宾地区砖石古塔建筑材料与抗震性能研究 宋代消防制度研究 漫话古代救灾防灾 古代建筑防火研究 历史街区消防规划策略研究 清朝的皇家消防队 论清代的赈粥 中国古代粮食仓储制度与粮食安全研究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与赈济制度探析 中国防疫病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城市的防灾设计 我国古代救灾机制浅析 浅议南宋社仓制度 面对瘟疫清代江南社会的回应,返回,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政策,谢谢,返回,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ppt.ppt)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