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建筑史3133184830.ppt

    • 资源ID:2696974       资源大小:19.48MB        全文页数:14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建筑史3133184830.ppt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学习建筑的意义,绪论,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建筑遗产极为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城镇规划、平面布局、建筑类型、艺术处理以及构造、装修、家具、色彩等方面,早已树立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和缜密完整的营造方法,从而形成了东方建筑的一大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辉煌灿烂的一页。,绪论,绪论,绪论,比较法世界建筑史,绪论,日本的唐样建筑,绪论,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与其相应的建筑。比如古罗马建筑等,但是它们会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建筑也可以说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了。,绪论,中国的古建筑比西方古建筑少的多,其原因是什么?,1、人本思想和神本思想2、建筑结构3、地理环境4、社会、历史因素,绪论,清明上河图-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图中所示为“虹桥”部分。,绪论,绪论,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计成园冶,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建筑造形2、中国建筑的间3、用材4、结构5、屋顶的形式6、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建筑造形由于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建筑的”间”是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间 栋 院 群 组群 街坊 城市,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结构: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地区和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穿斗式多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屋顶:形式多样,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布局1、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2、园林布局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点和缺点:1、取材方便,加工容易2、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于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3、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4、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5、抗震性能好6、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 不耐久。,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就是它的完全不成熟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原始住宅-仿“建”房屋 巢居-鸟巢 穴居-洞穴,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不管是原始的巢居还是穴居,总而言之,这些原始的房屋,作为原始住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从它们本身的材料和形象上可以看出来。它们是由土或是草木或是土木混合,分别构成不同的遮蔽处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巢居和穴居的成因和影响巢居与穴居主要发展在我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又由于两种住宅材料的适应度不同,长江流域主要是巢居,黄河流域主要是穴居。,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原始的、极其简陋的巢居、穴居,却为其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没有这些原始的住宅,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建筑。,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夏商周建筑原始社会建筑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从夏代开始,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统治阶级的高级住宅和一般贫民的低级住宅不同的建筑类型。也出现了城市。,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商代建筑商代宫殿周围大多设有壕沟和城墙,由此可以推测商代城市初步具备防御功能。在夏商时期建筑的类型有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宫殿、陵寝、监狱、官署、民居、坛庙等。,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周代建筑周代建筑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夏商的影响,一方面是因其自身经济政治和历史状况决定的。,周王城图,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周代建筑的类型与夏商相比更为丰富,建筑与营造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城市、宫殿、陵墓、坛庙、苑囿、民居、水利、边塞等等从建筑功能和形式上看,都远非前代可及。,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周代都城的形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时期。,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秦代建筑秦代的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木为构架,土为围护。土的夯制技术提高,建筑更为坚固,木构架的构件有了较大的跨度。石类材料在当时主要是作为柱础、屋檐、散水和桥墩等的用料。秦代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陶类材料的广泛使用。此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瓦当。,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秦代的苑囿大多是与宫殿穿插,交错建置,或者是宫殿建在苑囿之内,或者是苑囿居于宫殿一角,总而言之,是要形成可以处理政务、可以居住、游赏的三者结合的规模宏大的宫苑。这是秦代宫、苑在宏大规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汉代建筑汉代各类建筑得到了全面发展。都城和宫殿仍然是各种建筑中发展最快、最好的。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汉代都城区别于后世的重要特征宫殿占据大部分空间,民居只占据了少数空间。,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苑囿供帝王狩猎游玩的场所,是后世皇家园林的雏形。汉代最为著名的苑囿-上林苑。汇聚了秦代两代苑囿的特点。,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汉代陵墓建筑是在秦代陵墓的基础上发展并且定型的,是我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陵墓类型和建筑材料都非常多样,并且对之后陵墓的结构形制等产生了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汉代陵墓主要有崖洞墓、土圹墓、石墓、空心砖墓、砖拱券墓和混合结构墓等多种类型和结构。材料主要有土、石、砖,还有陶类、沙、炭、胶、金属等附属材料。,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三国时代的建筑多个统治者各据一方,各自营建各自的城市和建筑,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反正在建筑当中。都城邺城-外围是高墙,墙上有七座城门,城内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为宫殿、衙署;南为居民区和商业区。铜雀台-战争时期重要建筑的特征。,古代建筑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主要特色-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建筑,木塔、石塔、砖塔、石窟等建筑极为盛行。城墙使用了包砖,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佛寺建筑-院落围合多座殿堂而组成的佛教建筑群。主要是为僧人和信佛者举行佛教活动而建的建筑。南北朝中期是中国佛寺形态演变的界限,这一时期中国佛寺建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为主,兼有外来佛寺的建造特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南北朝佛寺南朝:布局相对自由,大多因地形而建 北朝:遵循传统,布局比较规整。共同点-以主要殿堂或者佛塔作为寺院中心,建筑主次分明。佛塔位于佛寺院落的中心。,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嵩岳寺塔-唯一一座南北朝时期建筑实物平面为十二边形。-体现了当时建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私家园林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山水成为园林的骨干。构山要重岩覆岭、崎岖山路,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同时配以楼、馆、亭;造成山顶有楼,跨水为阁,流水成景的极妙自然意境。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建在住宅旁边的园林2、在自然景观比较优美的环境建造园林。,可游,可居,可赏,可憩,追求自然,追求意境,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河边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园中养鸡鸭等 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兴盛,园林追求自然山林之趣,可游可居,这对以后的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建筑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材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砖瓦和金属材料的运用上。金属材料主要作为装饰砖瓦开始大规模的应用到地上建筑中玻璃的出现由西方传入中国。石工技术,古代建筑发展概况,隋唐建筑隋唐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时期。隋:大兴城-大兴宫-大兴殿唐:长安城-太极宫-太极殿长安城整个城市布局规整严格,街道纵横、对称,建筑设置井然有序。,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坊-巷-住户,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唐代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 量的技术问题,且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唐代宫殿建筑大明宫与殿堂:大明宫建在长安城东北角的高地上,其平面近似上窄下宽的梯形,四面围墙,内有朝、寝、苑。前朝后寝的布局含元殿宫殿形式,门楼规格,体量狭长,两边有阁。,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唐代园林唐代园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高峰,规模和气势之大,可以喝秦汉时期皇家苑囿相比。唐代经济发达,因而造就了宏伟的园林建筑和辉煌的园林文化,所以唐代大型皇家园林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宏大,此外,便是继承了秦汉的功能特点-皇家苑囿依然具有狩猎功能。唐代私家园林主要类别-贵族高官的山池庭院和文人士大夫的别业、小园。,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文人的清高俊雅的性情对我国园林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文人亲自参与造园设计,更是促进了私家园林独有的文化意蕴的形成。魏晋园林如此唐代以及唐之后的园林也是如此。,唐代陵墓建筑,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宗教建筑佛塔大雁塔,平面方形,是唐代佛塔平面最常见的形式。,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唐代佛塔以木和砖石结构为主,还有少部分土坯塔。唐代佛塔的主要特征;1、平面大多是方形;2、外观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唐代建筑1、建筑规模宏大;2、建筑的布局有所高,更加合理;3、建筑材料发展成熟-木、砖石、琉璃;4、是我国建筑继汉朝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影响了朝 鲜半岛和日本的建筑风格。,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宋代建筑宋代是我国古建筑进一步规范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北宋北宋都城东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宫城处于最中心。,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北宋宫殿的形式-前殿后寝每一座宫殿群中的主殿后都连着一座寝殿-工字殿形式。南宋南宋临安宫城又称大内、南内,大内建筑主要分外朝、内朝两个部分,还有东宫,宫后苑和学士院组群。宋代建筑的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模数化和定型化。营造法式-关于宋代建筑的规制的官方编著。,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宋代的园林主要分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两种,其中艮岳代表了宋代皇家园林的成就,是我国古代园林成熟时期的典范作品。,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两宋私家园林洛阳-以单独建置的游赏园占多数,并且园林多以花木著称。园内堆山叠石的情况极少,多为土山,园林建筑形象丰富但是数量不多,因而整体布局比较疏朗、风格清新。苏州-不以花木取胜,以山石、水池为主,山水相依,花木与建筑点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宋代坛庙与祭祀建筑宋代礼制建筑发展较大,配合各种祭祀活动都有相应的礼制建筑。其礼制建筑主要有两大类1、祭坛2、祠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祭坛只是露天的坛而不建屋宇,以达到人与天可以直接对话的目的。祠庙主要为屋宇建筑形式,而非只有露天的坛。宋代的祠庙多为建筑群的形式,并且多有轴线与主次殿宇之分等。,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汾阳后土祠布局为以中轴先贯穿的前后相连的八个院落形式,外围由前方后圆的墙垣环绕。前方后圆象征着天圆地方,是我国古代坛庙建筑都讲究和具备的特点之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汾阴后土庙的重要特点具有引导性门殿区和工字殿布局,一般庙宇在主题大殿后即是全庙的结束,而汾阴后土庙在主体大殿后面仍有几座延续性建筑,更强烈的表现了祠庙的宏伟气势。也显示了庙宇在共性特征中的个性化。,晋祠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殿堂建筑。,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辽金时代辽金时代的建筑大多延续了唐宋时期建筑的形制和风格,最为著名的建筑是应县木塔楼阁式佛塔。,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元代元代都城的营建完全依照了儒家都城营造的理想模式,有内外三重城,外城、皇城、宫城。并且城墙上建有角楼,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宫殿,元大都大内主殿的布局形式工字殿,是对宋代宫殿形式的继承同时又对其后的明清宫殿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元大都宫殿布局在宫殿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明代南京城的布局特色结合地形和城市防御的需要-不规则格局。分为三大区域宫城区、市区、军营区。,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明北京都城是我国古代都城真正成熟期的实例,也是继承创痛、建置完备的都城实例,其中的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宫城实例。,明代建筑发展主要表现1、砖的普遍使用,2、琉璃砖瓦的使用,3、木结构到了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股构架,4、建筑群落布局更为成熟,5、私家园林的兴建,6、建筑装饰定型化。,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清代建筑兼具了中国古建筑的成熟期的特色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清代的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代时的格局。清代对紫禁城中轴建筑进行了改造,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宫殿基本按照明朝旧制恢复而略加气势。最主要的改造就是墙的改建和主题宫殿的功能分配等。,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紫禁城前三殿,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清代民居各类建筑 均进入成熟期,民居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南北不同,东西相异。大类别有合院式民居、干栏式民居、窑洞式民居、防御性民居。主流是合院式民居,使用极为光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合院。,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建筑历史文献:营造法式 宋朝 李诫 工程做法 则例 清朝 工部营造法原 江南营造世家姚丞祖,古代建筑特征,第一部分 仿古建筑的度量尺度1、宋营造尺和材份等级制 宋营造尺:1营造尺=31.2cm,古代建筑特征,2、清斗口制源于宋营造法式材份规定,又进一步演化而来,以斗口作为木构建筑的基本模数单位。又称为口份或者口数,分为11个等级,头等材为6寸。,古代建筑特征,在实例中,一般大多在四等材以下。一、二、三等材未见使用过;城楼等高大建筑物,用四、五等材;一般重要建筑多为七、八等材,大部分建筑多用九等 材;十一等材用于 藻井等内装修。斗口制主要是用来控制房屋规模和大使建筑的大木作法模数制尺度。清营造尺:1营造尺=31.95934cm3、江南民间营造法原的营造尺:1鲁班尺=27.50cm,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建筑的规模等级宋代-殿庭、厅堂、余屋 清代-大式建筑、小式建筑1、宋代-殿庭、厅堂、余屋 的区分殿庭用材最大,余屋用材最小。殿庭和厅堂的区分原则A、形制规模-殿庭一般是指气氛庄严、权威性高、观赏性强的建筑,一般为庑殿和歇山屋顶,外观有单檐和重檐的形式,室内踱装饰有 天花藻井。,古代建筑特征,厅堂是权威性较次、结构形式较活泼除了人字屋顶外,可以做成歇山屋顶大多数为单檐,很少有重檐建筑。室内一般设有廊和轩,装饰程度较高。,B、木构架的构造区别 殿庭木构架进深一般由七檩到十一檩 开间由五间多达十一间。用材等级为 一、二、三、四等材。横梁构件多为 圆形截面。,古代建筑特征,厅堂木构架的进深一般为五檩子到七檩最多为九檩。一般设有轩和廊。用材等级为三、四、五、六等材,横梁构件截面-圆作堂,扁作厅。,C、屋脊的形制区别-殿庭屋脊一般比较高大,正脊采用龙吻,鸱尾等装饰 厅堂屋脊比较矮小,一般正脊只采用花饰纹头、雌毛等装饰。,古代建筑特征,清式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等级规模大式建筑可用于庑殿、歇山、硬山、等等各式各样的房屋,多带斗拱,可以是单檐或者重檐。体量较大,三到九间,带前后廊或者是围廊。小式建筑只适用于硬山、悬山和攒尖顶房屋,不带斗拱,只能做成单檐,一般体量较小,三至五间,可带前后廊,但没有围廊。2、木构架大小大式建筑的木构架可以从三檩到十一檩。小式建筑最多不超过七檩,一般为三至五檩。3、屋顶瓦作大式建筑屋面瓦为琉璃瓦或者青筒瓦,屋脊为定型窑制构件。小式建筑最高只能用青筒瓦,一般是合瓦或者干搓瓦,屋脊用瓦根据现场材料加工。,古代建筑特征,台基建筑下设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后来兼具美观和等级制度的需要。夯土台基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周代高台建筑是其发展顶峰-南北朝起,按使用功能和外形,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台基的层数-一般房屋为单层,殿堂2层或3层。,礼记礼器“以高为贵”“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大清会典事例:“公侯以下,三品以上房屋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至庶民房屋台基高一尺”,古代建筑特征,台基的基本构成,台明:台基的主体台阶:台基的踏步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古代建筑特征,普通台基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和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古代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特征,宋式和清式须弥座二者相比较:,宋式清式层次构成分层多,912层 分层少,6层体量权衡主次分明无明显主体个别线脚不合理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格调韵味秀挺、精细、洒脱敦实、粗壮、庄重,古代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特征,踏道解决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分为阶梯式和斜坡式。材料有土、土坯、砖石、空心砖等。1、阶梯形踏步新石器时代半穴居建筑开始使用。在踏跺两旁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在东汉。踏步可以为单阶、双阶或者多阶等形式。不带垂带石只有踏跺称为如意踏步,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建筑。2、坡道礓礤是用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一般用于室外。辇道是用以行车的坡道常和踏跺组合。,古代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特征,栏杆作用: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丰富剪影、尺度标志,宋式清式分件构成构件之间打榫卯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 体量 望柱之间距离大,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寻杖细长寻杖粗壮通透度大通透度小风格清秀、清快、苗条庄重、稳定、强劲木材质的权衡真正石材的权衡,古代建筑特征,铺地分室内铺地和室外铺地两种。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者条砖平铺。室外地砖一般是为了防滑、保护路面同时兼具装饰作用。,古代建筑特征,仿古建筑的平面尺度间、开间-以柱中线为界定线,四柱围合的面积。面、面阔-间之横向。深、进深-间之纵向。若干面阔之和称为通面阔,若干进深之和称为通进深。中国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在园林及风景区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别出心裁的平面形式。,古代建筑特征,面阔:心间、明间为正中的一间。心间明间两旁对称的为次间。次间之外是梢间,最外端为尽间。进深:两山明间、两山次间、两山梢间。在 开间的最外面的一排为檐柱(廊柱),分:前檐柱、后檐柱;前廊柱、后廊柱。两端的为山檐柱、山廊柱。靠里的一排为金柱或者步柱。,古代建筑特征,房屋的面阔与进深1、唐宋时期的面阔与进深 面阔-历史传统标准-18尺的间距。“心间不越18尺”进深-根据檩数来得出进深尺寸 营造法式用椽之制,椽每架平不过六尺 每两根檩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六尺 根据不同规模的建筑可以推算出进深尺寸。,古代建筑特征,明清时期的面阔进深1、大式带斗栱建筑面阔进深面阔-一般大式带斗栱建筑的正间面阔都是由斗栱的攒数来确定的。每攒斗栱的宽度固定为11份,每份尺寸根据所用斗口等级来确定。次间和梢间面阔按照正间逐级减少一攒。进深-两山明间、两山次间等进深和。或者是不分间的通间。,古代建筑特征,2、不带斗栱的建筑和小式建筑的面阔进深工程做法则例中对此给出了直接的规定,大式无斗栱建筑的正间面阔一般为13尺,小式建筑的面阔不超过10.5尺。进深:大式不带斗栱建筑进深为面阔的1.6到2倍,小式建筑为1.1到1.2倍。营造法原的面阔进深面阔-规定了次间面阔按照正间面阔的8/10,正面面阔按照18尺为标准。进深-按开间尺寸加两尺。,古代建筑特征,凡面阔、进深以斗科攒数而定,每攒以口数十一份定宽。如斗口二寸五分,以科中分算,得斗科每攒宽二尺七寸五分。如面阔用平身斗科六攒,加两边柱头科半攒,共斗科七攒,得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如次间收分一攒,得面阔一丈六尺五寸。如进深每山分间,各用平身斗科三攒,两边柱头科各半攒,共斗科四攒,明间、次间各得面阔一丈一尺。再加前后廊各身五尺五寸,得通进深四丈四尺。,古代建筑特征,柱中国古建筑主要承重构件,总的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等等。早在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就出现了木柱。早期木柱下端埋于土中,商代出现柱础。柱子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内柱,皆随举势定其长短,以下檐柱为则。,古代建筑特征,1、檐柱的尺度檐柱的柱高与柱径:唐宋时期的檐柱尺度高不越间宽,柱径将材栔折算成份数,殿庭、厅堂、余屋根据建筑规模而各有不同。营造法原廊柱尺度-没有有严格要求,厅堂=正开间的八九折,殿庭=正开间面阔柱径=正间面阔的0.05到0.06倍。,生起,古代建筑特征,明清时期檐柱尺度带斗拱大式建筑-檐柱高统一按60斗口、柱径按6斗口计算。,古代建筑特征,不带斗栱的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带廊者按明面面阔的80%定,不带廊者70%,带前廊无后廊者75%。柱径=面阔7%廊亭建筑亭子檐柱高四方亭按照0.81.1倍面阔,六方亭按1.52倍面阔,八方亭按1.82.5倍面阔。,古代建筑特征,檐柱的收分与侧脚为了增强建筑稳定性,古建筑木构架的柱子的首尾有一定的倾斜,称之为柱子的收分与侧脚。唐宋时期的柱子收分与侧脚。收分将柱径做成脚大头小的形式宋杀梭柱侧脚在柱子垂直中线的基础上,把柱脚向外移动一个距离。,古代建筑特征,明清时期的柱子收分与侧脚收溜-大式建筑的柱子收分规定为0.007倍柱高。小式建筑为柱高的0.01倍。掰升-溜多少,升多少。柱子侧脚在原来设计尺 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古代建筑特征,木构架屋顶线的确定屋顶的折线=凹曲线屋顶的基础线。每根折线的长度由它的水平投影线长和垂直投影线长来决定。折线的水平长=椽平长=步架=界深折线的垂直高=举高=举架=提栈,古代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特征,唐宋时期的举折计算举屋之法-总举高有斗栱建筑L=前后檐柱心之距离+斗栱出跳数无斗栱建筑L=前后檐柱之距离,古代建筑特征,折屋之法-分举高 n-1h n=H/(10 2)h n为各缝分举,H为总举高,n为各缝位置的所属缝数。,古代建筑特征,清代时期的举架计算两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步架,垂直距离为举高。两者比值为举架。1、步架的确定大式做法廊步架=0.4倍檐柱高。金步架、脊步架=0.32倍檐柱高小式做法-廊步架=5倍檐柱径。金步架、脊步架=4倍檐柱径2、举架的计算分举高=步架举架值,古代建筑特征,上檐出的确定撩檐枋之外到屋面檐口的伸出距离称为檐椽平出或者上檐出。宋 营造法式檐口伸出的规定上檐出=檐椽出+飞椽出殿堂一等材的檐椽出=54.5尺,二三等材4.54尺。殿庭厅堂四五等材43.5尺,余屋3.53尺。飞椽出为檐椽出的0.6倍。清工程做法则例檐口伸出的规定有斗栱挑檐桁中到飞椽外皮的距离+斗栱出踩距离无斗栱-上檐出=0.3倍檐柱径,古代建筑特征,营造法原-檐椽出为0.5倍界深,飞椽出为0.25倍界深。,古代建筑特征,斗栱作用1、增加屋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2、分担檐口荷载3、丰富檐口造型,增加装饰效果4、增加抗震能力,提高建筑安稳度斗栱基本构造斗栱是由若干个弧形栱件相互垒叠组拼而成的支撑构件。宋代铺作,清-枓科,吴牌科。现代称为斗栱,它是由斗、栱、翘、昂、升和附件等基本构件组成。,古代建筑特征,斗宋铺作称为栌科,清枓科称大斗,吴牌科称为座斗,现代称为坐斗。,古代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特征,栱的尺寸1、宋营造法式规定泥道栱其长62份,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三份半,与华栱相交安于栌科口内;瓜子栱施之于跳头,若五铺作以上重栱造,既于令拱内泥道栱外用之,四铺作以下不同,其长62份,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4份;令拱施之于里外跳头之上,与耍头相交,其长72份,每头以五瓣卷杀,每瓣长四份。,古代建筑特征,清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古代建筑特征,翘的尺寸1、宋代华栱的规定,古代建筑特征,2、清代对翘的规定,昂:宋代昂嘴、清单重昂、吴凤头昂。唐宋时期作为檐口的悬挑构件,清代为装饰构件。,古代建筑特征,昂:宋代昂嘴、清单重昂、吴凤头昂。唐宋时期作为檐口的悬挑构件,清代为装饰构件。昂嘴/昂头昂的外端,昂的尺寸1、宋代规定,古代建筑特征,2 清代昂的规格,3、营造法原-昂,古代建筑特征,升承接上层栱件的基座,其底面和下层栱件的两端栱脚面相连接,只有一个方向刻有开口。根据其位置不同,宋齐心枓、交互枓、散枓;清-槽升子、十八斗、三才斗。1、宋代升的规格,古代建筑特征,2、清代升的规格,古代建筑特征,斗栱附件耍头、撑头木、盖斗板。1、耍头宋代:爵头;清代:蚂蚱头。,宋代耍头,清代耍头,古代建筑特征,2、撑头木宋代:衬方头;清代;撑头木。,3、盖斗板-宋代:遮椽板;清代:盖斗板。将斗栱上面 进行遮盖的木板。,古代建筑特征,斗栱的类型按照所处位置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大类;按照挑出与否进行分类分为:不出踩斗栱和出踩斗栱。,古代建筑特征,柱头科斗栱坐立在正对檐柱之上的斗栱宋柱头铺作 清-柱头科 吴柱头牌科,古代建筑特征,柱间斗栱坐立在两檐柱之间的平板枋之上的斗栱。宋补间铺作 清平身科 吴桁间牌科,古代建筑特征,转角斗栱坐立在角柱之上的斗栱宋转角铺作清角科吴角柱牌科,古代建筑特征,溜金斗栱清制式的斗栱,宋没有此名称,吴-琵琶科。,平座斗栱支撑楼层檐口伸出平台的斗栱。,古代建筑特征,内檐斗栱:处于内檐的金柱轴线部位或者室内横梁上架立的斗栱。主要有品字斗栱和搁架斗栱。品字斗栱:斗、升摆布轮廓形似品字。没有昂只有翘。里外对称,左右对称。,搁架斗栱上下横梁之间的斗栱。,古代建筑特征,按斗栱挑出与否-不出踩斗栱、出踩斗栱,古代建筑特征,出踩斗栱宋铺作和出跳,古代建筑特征,清制翘昂出踩斗栱,古代建筑特征,吴营造法原牌科斗栱,古代建筑特征,枋额枋:连接房屋排架的横向木枋。清大额枋、小额枋宋-阑额、由额吴-廊枋,古代建筑特征,平板枋 承托斗栱的构件。,雀替梁枋和立柱相交处的短木。,古代建筑特征,正身部分-除房屋两端的梢间或尽间以外的所有开间部分。山面部分-房屋两端的梢间或尽间,对称布置在正身的两端。,古代建筑特征,清制排架基本构造,古代建筑特征,宋制排架结构,古代建筑特征,吴排架结构,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建筑结构特点:大屋顶、木骨架、檐装饰、石台基。,古代建筑特征,中国仿古建筑房屋的总体构造:木构架结构、屋顶结构、围护结构、台基地面结构和装饰装修构件五大部件。,类型划分,古代建筑特征,汉式建筑特点-整体造型平直舒展,脊端檐角微微上翘,屋脊装饰朴实无华。,宋式建筑的特点-屋顶屋檐具有明显下弯曲线,脊端檐角的上翘度较大,屋脊屋檐、木构架装饰华丽。,古代建筑特征,清式建筑的特点整体造型稳重大方,屋脊屋檐中规中矩,正脊平直,翼角稍翘,装饰豪华而不繁琐。,古代建筑特征,庑殿建筑:具有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屋顶的建筑。清四阿殿,宋-五脊殿,吴-四合舍分为单檐庑殿和重檐庑殿两种形式。,古代建筑特征,歇山建筑-四坡形屋面其山面通过一个垂直的山面斜坡而下。九脊殿、汉殿也分单檐和重檐。,古代建筑特征,硬山和悬山建筑是一种普通人字形的两坡屋面建筑。,古代建筑特征,攒尖建筑-将屋顶积聚成尖顶形式的建筑。,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建筑史3133184830.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