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doc

    • 资源ID:2687592       资源大小:20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doc

    哈 尔 滨 理 工 大 学毕 业 设 计 题 目: 院、 系: 姓 名: 指导教师: 系 主 任: 2012年 月 日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监督管理行业从一开始出现发展到现今,一直是当成建筑行业的次要部分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全民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意识的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提高,本文以国内外当前的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健全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是彻底解决我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诸多问题的客观需要。针对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何更有效提高的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能力,提出解决措施。首先,文中先简要介绍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概念,阐述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特点,并对国外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比研究了中外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特点,通过对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给出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最后,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监督管理Chinese and foreig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comparative studyAbstract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beginning to appear, regards as secondary statu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sed on domestic background,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attention improv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t completely solves our government work of quality supervision on many of the objective problems. The paper focuse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How management pattern,and carries on the contrast analysis. Then for the question to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y, proposes the solution scheme. Firstly,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concept and elaborated on China's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The foreign several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ode was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 mod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o the developed coun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advanced experience, provides our country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nd which problems to improve.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turn the quality safety work to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1.1 国外现状11.1.2 国内现状11.2 政府监督管理的理论依据21.3 重要意义4第2章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52.1 政府监督概念52.2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52.3 组织构成6第3章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93.1 美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93.2 德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103.3 法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113.4 日本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13第4章 国内外不同管理模式对比分析144.1 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特点144.1.1 健全建设法律体制与积极政府监督管理144.1.2 完备的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144.1.3 重视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154.1.4 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154.1.5 发达的专业化工程咨询服务与业主的主导作用164.2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改进的措施174.2.1 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174.2.2 提高监管职业化效能174.2.3 强化行业专业性教育培训174.2.4 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与技能174.2.5 逐步建立质量诚信评价体系18结论19致谢20参考文献21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国外现状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发达国家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当完备。早期,Robert P就提出了质量建设工程的来获取需要最高监督管理者的激励承诺。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建设主体来保障质量的能动性,让社会监督机构同建设主体建立起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健全的质量保证,规范人们的质量行为、质量转化过程,达到建设工程产品质量目标。Tom Feeney 与 Jim Ernie提出了以承包商为主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客观科学的解决了谁在关注质量问题,对承包商进行质量激励措施,可以增强提高质量的动力。Roster P. Elliott 提出,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发展与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的基础是建立在高度重视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质量人员的培训1。Robert K. Hughes 与 Samira A. Ahmed又提出建设过程中主体和监督人员的素质是实现质量的核心2,把对各层次人员培训评价作为有效落实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性环节,认为对质量人员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评价,系统化的阐述了不同种类质量统计评价模型与人员培养计划,而且得到了实证研究。后来, Donne E. Hatcher提出基于质量建设主体的认证问题,使得建设主体建设活动中的质量安全行为被纳入认证评价之中,从而真正揭示出了“以人为本”的工程质量监管理念。Brian M. Killingworth 与 Chuck S. Hughes 在研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还采用许可评价,并提出风险分担这一观点,采用施工方质量检验数据进行二次风险的评价为主题而被揭示出来,可以看出这是从另一视角来研究工程质量监管的经济性问题,使得风险与监督成本被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政府监督管理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决定着监督管理的支出和深度,加大对各建设主体与社会监督的质量保证能力是减小政府监督管理风险的合理途径。接着他们还提出了以体系和过程为前提,基于承包商检测数据的二次分析这一评价法,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监督人员和监督测试费用,并能降低监督成本。同时,认为这是站在纳税人的立场上,更能有效地服务于纳税人,使用承包商的检测数据的程度是取决于政府质量监督愿意承担风险的水平这一观点3。1.1.2 国内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全民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意识的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提高。监督管理行业从一开始出现发展到现今,一直是当成建筑行业的次要部分而存在:第一种是科研院校内部中的教学科研性质试验室;第二种是建筑施工企业和公司的内部试验室;第三种是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带有政府性质的监督管理部门。这几种形式的单位一直都是依照各自的工作领域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并且都是依照附属于主体部门这一形式进行运行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独立于企业运作的理念4。但是,随着入世后的冲击,工程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国际通用要求必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必须以第三方独立的服务中介性质存在。因此定位得到逐步明确化,各类监督管理单位都开始着手进行转变观念。在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认真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逐渐规范化的市场经济中成功转变成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成长发展5。各级监督机关设立的监督管理部门,由于在政策上的绝对优势,使其能够克服成立时间短的先天不足,这样通过垄断监督管理任务的形式能迅速在监督管理能力上占据有利优势,已发展成了目前监督管理市场中主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危害是其一直处在政策庇护下,同其他机构相比效率低下,科技水平严重不高,服务观念差,自身竞争能力不强。科研院所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扩大工程监督管理业务投资,使其成为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它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监督管理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入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6。由于最早市场化,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经验7。我国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以官方推动作为一种最为主要的形式存在,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多次组织以学者、企业代表、不同专业人士到国外进行学习与考察访问。基于发达国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时间经验进行研究,并通过会议文件、以及论文等途经向国内介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现今我国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领域的论文,主要以监督管理与实践方面研究为主,系统的理论性研究还不多见8。1.2 政府监督管理的改革理论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政府对建设工程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经济活动,减少政府审批,使的经济松绑。因为市场经济活动主要根据市场杠杆作用,要运用市场经济定律来进行调整。工程质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建设工程活动监督管理的核心,是政府实施建设工程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需要,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国家整体利益,而且波及到公众财产的安全、使用和环境质量。所以,必须增大官方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以保证建设工程环境质量和使用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建筑行业体制改革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设系统出台了新的资质管理办法,需要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三个层次体系。.我国加速开展实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开发战略后,工程规模不断增大,而工程质量是保障大规模工程建设实施的必要前提。因此,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需要加强政府监督管控力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发展和体制改革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体制改革和发展脱不开。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建设工程质量和质量责任的复杂性以及施工工序交叉的复杂性,它是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形成的产品,其质量形成决定了各个阶段的质量决定的。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是一个全过程、全面监督管理的过程,需要独立于各参与建设主体以外的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他们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才能通过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质量监督管理,以保证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1.3 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更多强调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工程实物质量形式的重要环节,但不能当成唯一的阶段。二、是监督经费、监督力量的严重不足,使的部分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改革的工作流于形式。三、政府工程质量监督重视对实体工程质量的监督。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关键应该是牵涉到公众利益和安全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是由国家机器强制保证并执行,而实物工程质量反映的仅仅是工程产品生产水平,它是由各种质量行为产生的后果。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健全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基本需要。健全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也是建筑行业管理国际化的需要。健全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9,是适应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整体发展的需要。健全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更是彻底解决我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诸多问题的客观需要。第2章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2.1 政府监督概念当今,政府监督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文中提及的政府监督,讲的是指具体的作法、具体的操作。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建设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及设备安装工程等。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中新建、改建和扩建满足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还包括了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的能力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工程建设过程所形成的工程项目(产品与服务),应满足用户从事生产、生活必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并符合合同规定与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涵盖了工程建设活动和实体质量,不仅包括工程建设活动和过程本身,也包括了参与建设活动的主体组织和人的工作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就是指管理主体为达到工程目标而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的作业技术与活动的全部总称。就概念而言,政府监督就是由经过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强制要求)、质量标准(强制要求和通用要求)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与合同文件(特殊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参建(含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材料设备供应等)各方及其参建人员的质量行为和工作质量以及对工程实体质量实施的监察与督促。政府监督并不是仅仅指政府或政府部门出面进行检查、管理的具体做法、具体的操作10。2.2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管理是指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为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通过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基本质量目标11,以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建设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的工程质量规划、协调、指挥及其监督的总和。官方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官方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宏观监管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掌握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并支持质量认证,培育并营造全民质量意识氛围等形式,强化对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意识的把握。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微观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有关具体工程建设中对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实施监督、控制,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宏观管理政策的落实,对建设工程的社会利益、公众利益和使用功能的政策把关。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是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管理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委委托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为保障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工程质量,依照质量并参与建设主体质量保证所具有的条件进行强制性的执法检查活动。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指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委托监督的形式,对建设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的工程质量监督行为,以期实现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监督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有时也可以称监督为监督管理。实际上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监督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的作业技术和行为的总称,文中所提及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有二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的监督活动,二、是指围绕监督活动的质量管理。社会监理就是业主将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和授权给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根据合法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含规划、招标投标、施工图设计等文件)、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所进行的,旨在实现建设项目的“三控”(质量、进度、投资控制)“两管”(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一协调”(协调承包合同各方的关系)“一监督”(监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的建设目标而进行的直接的、连续的、微观的质量监督管理活动。企业自控(又称“企业内控”)是指工程承包单位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质量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承包合同(或投标文件)的质量技术要求,为了实现业主(建设单位)的项目建设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针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质量(含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总称。企业自控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重要基础;社会监理是对建设工程项目实行“三控”、“二管”,实现项目投资目的的重要手段;政府监督是在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对市政工程项目的结构使用安全和使用功能、环境质量目标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保障。2.3 组织构成我国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中,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名文确立了业主单位、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责任。在法规和管理制度上,形成了由三个层次架构出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结构。第一层次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第二层次指业主及其代表监理单位;第三层次指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我国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三个层次的划分,见图2-1所示。图2-1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结构在图中第一层次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相关单位,他们不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也不承担工程质量责任而承担监管责任,他们的基本职能就是执法。我们更多的是对第二、第三层次中各方建设责任主体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12。第二层次为业主及其代表业主监督的监理单位,他们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现场监控。业主作为投资人,依法行驶工程发包权利,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对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进行全过程管控,并对有关合同和信息进行管理。第三层次是指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按照国际惯例原则即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等都是工程建设中的责任主体成员。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分别对工程建设责任主体方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和总承包单位实施全面监管;而监理单位是关键,他根据委托合同代表业主监管施工、设计的质量,通过道道工序检查等等,使工程投资、建设、质量监管进入良性循环与运作。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明确各建设责任主体的地位和职责并理顺有关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管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在工程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工程质量监管,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目的。第3章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是强调政府、社会、业主及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大多数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把制定工程质量管理的法规和监督执行作为主要任务,并把大型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作为质量监督管理重点对象。而政府主管部门是否直接参与微观层次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控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3.1 美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在美国,建筑管理法规、建筑技术标准对工程质量做了专门的要求。有详细的强制性标准,并有推荐性标准。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一般是以地方标准为执行标准。建设各方,尤其承包商应切实遵照并执行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定1。美国政府部门在质量管理中采用积极的介入态度,特别是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政府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更为严格。美国在统一建筑法规就规定,需要领取执照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接受建筑主管方的监督与检查13。政府的检查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自身的检查人员,另一类是政府临时聘用或要求业主聘用的外部检查人员,后者属于政府认可的专业人员。检查方式包括随时随地抽查和分阶段检查两种,对某些重要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监督检查。承包商应负责使工程现场易于接近并使工程曝光,以便于监督检查的顺利完成16。当缺少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建设法规得以严格执行时,及当建筑材料或施工情况与建设法规的要求不相符合时,建筑主管官员有权要求依法进行试验并确定试验的程序17。试验方法必须符合建设法律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规定,所有的试验工作由被认可的权威检测机构承担。试验的费用由承包商承担,试验报告由建筑主管官员负责保管,并按照公共记录保存到规定的限期18。统一建筑法规对于建筑主管官员的监督职责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检查中若发现违规行为,建筑主管官员有权采取罚款、勒令停工、签定改进协议等处罚方式加以处理,罚款数额将随着罚款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作为承包商方,不得不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否则必将损害其自身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3.2 德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德国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的作法是非常成功并有鲜明的特性,除了施工单位对于工程质量严格自身的质量控制之外,德国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通常采取由当地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授权,由国家认可的质监工程师组建的质量监督审查公司,对所有新建工程和涉及结构安全的改建、扩建工程的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审查。德国的注册质监单位为民营企业,代表政府负责对工程建设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其工作实施程序为:质监单位接受州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成为州政府监督工程质量的代表;质监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出具审查结果报告,最后审查报告应呈送州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并备案;质监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抽查,提供检验报告,并进行最后的竣工验收任务,质监单位要对检查结果负责。工程中若发现质量问题,由质监工程师签发整改命令,责成施工方限期改正。若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质监工程师将签发停工通知,发布停工通知事先经州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同意。紧急情况下,也可提请警方强制执行。德国政府通过完善的建筑法、健全的产业政策及完备的行业技术标准等宏观调控措施,对建筑业引导发展。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由州政府委托质监公司具体实施。值得一提的是,质监公司是代表政府部门,而不是代表业主进行质量监管工作的,这样就保证了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质监工程师若因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甚至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处罚都很严厉有的将被终身取消其质监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费用由业主通过纳税形式向建设主管部门缴纳,然后由州政府付给接受委托的质监公司,避免质监公司与业主之间的雇佣关系。3.3 法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法国对建筑工程质量有一整套的技术立法,为质量检查、质量鉴定提供必要依据。法国的技术法规有法国标准和法国规范。这两个技术法规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工程是强制性的,对私人投资的民间工程(除涉及公众安全的)则是非强制性的。在向保险公司投保时,保险公司要求参与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对其投保工程必须遵守法国标准和法国规范的规定。因此,法国标准和法国规范对私人投资工程也具有了强制性。随着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法国标准和法国规范每隔 12 年进行一次修订2。为了保障建筑工程及产品的质量,法国的建筑企业在其内部还建立了完整的质量自检体系。法国的许多质量检查机构除了直接检查产品质量指之外,还会检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规模较大的企业都设有自己的质检部门和质检设备,每道工序都会有质量检查记录。法国政府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两种手段,并不是通过直接检查来促使建筑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质量检查是由独立的质量检查公司完成。质量检查单位不得在国内参与质检以外的任何商业活动,以保持其第三方的公正客观身份。3.4 日本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日本是个资源匮乏,位于地震多发地带的国家,也是一个擅于学习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和文化注定该国有一套特色鲜明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日本建筑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质量意识是非常高,他们对待质量问题认真、严肃,和科学技术一起被视为企业的生命。对于民间投资的项目只要不违反政府发布的相关建设法令和城市规划的要求,日本政府不予具体干预,如有违规行为,政府即进行干预,并对责任者进行处罚。而对官方与民间合资和官方投资的工程,政府既要进行宏观控制,又要进行微观控制3。日本相关职能部门会为一些大型项目专门制定相关法规,并专门设置一个拥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的政府监管机构。在建设过程中,该机构会派监督人员进行巡回检查,对特殊重要的工程会采用蹲点监督的方式,个别工程会委托设计单位或监理公司进行监督。在不断强化监管本国的工程质量的同时,日本还非常注重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积极有益的东西。我国也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努力,工程质量已有很大提高,但现实是我国的建筑的寿命平均还只有 30 年,原因是我国目前的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和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导致我国与日本工程质量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建筑企业的质量意识不强。第4章 国内外不同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4.1 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特点4.1.1 健全建设法律体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经验了解到,这些国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对建筑业的管理监督体现在完善建设法律体系之上。完善的建设法律保障体系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保准。各国的建设法律体系通常包括基本法律、法规系列、规范标准三个层次。例如德国的建设法律标准包括联邦建筑法、建筑产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联邦建筑法是德国建设管理的最重要法律,而建筑产品法是对建筑产品质量保证的范围形式、内容、程序进行了具体规范,并且明确规定了建筑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检测、监督部门及以上部门不同的权利与义务11。4.1.2 完善的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依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密切调整,国际上建设管理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在建筑市场的准入制上进行控制,严格的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制度和注册专业人员职业许可制度,从而有效的管控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正当从事专业活动方面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德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专业准入人员,必须接受正式的专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通过严格的考试评审,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职业资格获取难度很大,注册专业人员若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或严重失职行为,将被行业协会终身取消其职业资格严厉的制裁。注册专业人员属于高薪阶层,社会地位备受尊敬,都很珍惜自己的职业资格,在工作中严谨认真、热诚敬业,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4.1.3 重视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我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施在施工阶段的做法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重视工程项目初始阶段可行性研究;重视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严格进行执行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及监督;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良好;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控制二者之间的矛盾。4.1.4 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保险制度全方位与全过程工程保险是建设工程质量实现的经济保证。所有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检查公司等,必须向担保与保险公司进行强制性投保。担保和保险的内容包括扩建、新建或维护工程的结构失效,以及建筑所在场地的破坏。从项目立项开始至缺陷保证期为止,按合同分别由责任负责方承担担保与保险责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担保和保险,为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质量的实现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保证。4.1.5 发达的专业化工程咨询服务严格的专业组织和专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是组成咨询业有效服务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官方以法律法规来规范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员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行为,建立并完善的资质评定与审查制度,鼓励工程咨询业的从业组织和人员,以高效的工作、高质量的管理效应寻求自身发展。专业人员的介入,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工程质量监理的社会化,使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得到有效性保证。专业人士组织和专业人士的管理,宏观上依赖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微观上依赖行业标准,实行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社会信誉,提高工程管理的服务质量。职业道德标准的监督管理。行业协会自律制度,有利于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从业组织市场良性竞争能力,对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效果。规范从业人员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让建设工程质量得到有效实现并提供了专业化社会服务。激发了咨询人员从严敬业的精神,以及增强专业人员的工作效能,使建设工程质量的顺利实现得到有效地保证。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咨询业的发展。4.2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改进的措施4.2.1 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依法实施工程质量监管是有效执行服务职能的关键所在。而建筑业的法规建设和完善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职能机构的关键性工作,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可遵循,做到有法可依,它包括了政府监管行为在内的所有参与方与建设者,责任明确,条款具体,为有效执法提供可靠准确的理论依据,是政府强有力的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石14。4.2.2 提高监管职业化效能提升监督技术手段来提高监管效能。现今建设工程项目已经向高、精、尖、难转移,新型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不断涌现,这导致质监工作也需要强有力的现代化手段来支持,而质量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技术设备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5。而且,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监督资源却十分有限,工程质量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只有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提高监督效率,才能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创新来提高监管效能,一是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保险机制,这样可以提高市场的约束力,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参建质量评价体系7。三是设立建设工程质量事务机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然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方向,培育一种新兴建设工程咨询机构,建设工程质量事务机构主要承担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具体质量管理咨询工作,既可为帮助保险公司和业主进行第三方的质量控制,也可以使政府从繁杂的监督工作解脱出来,使政府监管部门把更多精力的投入到宏观引导中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4.2.3 强化行业专业性教育培训教育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行业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外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教育培训,具有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搭配的教育体系,建设主管部门也都专门设有从事教育、培训计划制定、专业资格审定等工作的机构。这也正是我国应该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地方。政府除了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外,还应增强从业人员自我教育的意识,营造教育培训的氛围,促进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4.2.4 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与技能一、是引进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开放,将会使建设工程本身、建设工程的参与者等都产生深层次的变化。对于建筑工程材料的应用、国内外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的学习,都需要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直接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升质监队伍素质最有效的办法。二、是加强对质监人员的考核工作。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市场能否高效运行,能否提高政府质量监督的合理性,其关键通常是质监人员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执法监督,是否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是否科学公正地开展质量监督活动。因此,应加大对质监人员的考核工作,就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质监人士的业绩考核、综合评价,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人才是任何事业基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有必须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为我国建筑市场的新变化和需要打下坚实的人才储备。4.2.5 逐步建立质量诚信评价体系一、是建立质量诚信体系。体系内容指标体现公平实用原则,应包含主体行为能力和主观守信意识两个方面,主体行为能力包含企业经营能力、技术能力、成长能力、履约能力等方面;主观守信意识包含公平竞争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企业环保等方面。二、是实施差别化管理。原有的质量监管模式,对不同的企业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管理,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应该实施差别化管理。如施工企业业绩较差,在质量上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等违法违纪的不良记录,应作为监督重点。而质量业绩优异的施工企业,就应该给与质量自控为主、项目投标优先、年检快速通过、资质升级推荐等奖励,使那些技术力量强、工程质量和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三、是充分发挥利用新闻媒体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