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江苏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doc

    • 资源ID:2686351       资源大小:96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doc

    江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报告(送印刷厂稿)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新世纪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制造业为主、以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见长的江苏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的科学总结和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准确把握,为我国今后工业发展,以及江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进新世纪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方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宏观背景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新世纪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重要的现实性。(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角度分析,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特定的大背景和历史的必然性。我国工业化正在向中后期过渡,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与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有着本质不同。我们不能再沿用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老路,必须从现阶段国际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背景出发,从现阶段中国工业化的实际出发,开创新型工业化的新格局,努力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首先,从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规律和态势来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信息化成为引领现代化的“倍增器”。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生于工业化之后,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化过程,而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和应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成果,不必总是重蹈世界工业化国家的老路,这样则可以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后工业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给了我们重要启示。追寻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他们主要得益于广泛、积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本,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加速了本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他们注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不失时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化进程。他们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竞争优势,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次,从实现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来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200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了10239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3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4.85%。因而工业经济是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进入新世纪,我国跨入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而最后一步与前两步相比,有着本质差异。第三步既是量的发展,更是质的提高。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实现质与量的齐头并进。整个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则必须要求工业经济率先获得跨越式发展。我们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00150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加倍影响,经济的加快发展与国内资源的局限和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必然会更加突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当负面影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结构、生态平衡就会出现恶化,这一切都加大了经济发展的艰巨性。推动经济增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面向全球科学整合资源,才能最终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否则,根本无法实现赶超目标。再次,从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技术竞争的态势和特点来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区域经济实力的现实需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要求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需要增强竞争能力。决定现阶段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产品和生产的技术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生产成本、人力资本以及环境成本等因素,所有这些,都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吻合。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的进程日益加快,这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进而大大节省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投入,促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水平,缩短经济发展过程和某些发展阶段,以发挥后发优势,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二)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丰富内涵。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作了精辟概括,就是:“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加深对其内涵的认识:第一,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近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我国过去所走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第四,新型工业化是能够促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的工业化。我国以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量的扩张解决短缺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我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必须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突出企业技术进步这个主题,大力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速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好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比较。所谓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生产手段和方式逐步以手工劳动为主向以采用机器为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一般认为,是否实现了工业化,主要有三条重要标志:一是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高,工业能够装备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有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超过农业劳动力;三是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工业构成中的比重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新型工业化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也不同我们已经经历的工业化阶段。我们可以从比较中进一步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和特点。1、新型工业化是不同于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的现代工业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化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大约花费了100年时间。接着,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20世纪初期,欧美主要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占全球人口总数20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与我国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比,早期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有以下特点:(1)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主要特征是由手工生产转向了机械生产。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尚未体现。(2)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面对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且价格低廉。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是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呈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特征。(3)传统工业化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直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后期,环境问题才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了资金和技术瓶颈制约,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中,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呈加速流动态势。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配置资源。如这些年来我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0%以上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2、新型工业化是不同于我国已经走过工业化历程的新阶段。中国工业化已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军工和重工业为主的阶段;二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转轨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型工业化阶段。新型工业化与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无论所处环境还是运行方式均有明显区别。(1)传统工业化的基础是单一的公有制。新型工业化则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传统工业化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新型工业化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利用价格杠杆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传统工业化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型工业化则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各个产业相互协调发展。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突出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传统工业化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新型工业化则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持续适度增长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相协调。(5)传统工业化是以资金的高投入和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新型工业化则高度重视科技进步,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6)传统工业化通过行政手段分割城市与农村,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延缓了城镇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则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条件下,加速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有序集聚。(7)传统工业化侧重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作用;新型工业化则强调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作用。当今,工业技术发展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新经济的主导力量。总之,从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的比较来看,新型工业化是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准确定位,是从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总结,是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和重大创新,是我国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二、加速推进江苏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性和迫切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合江苏的实际省情,是加快发展江苏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江苏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准确把握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特点和比较优势,争创竞争优势,发挥后发优势。(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苏基本省情的客观要求。江苏基本省情是人口众多且密集,资源贫乏,生态环境对污染的容忍度低,人与自然的平衡状况最为敏感。江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推进工业化进程,对土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造成了极为巨大的压力。据中科院分析,2001年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居全国第5位,但环境支持能力居第12位,低于广东(第3位)、浙江(第7位)和福建(第2位);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分别居全国第8位、第8位和第13位。因而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对资源、环境构成的压力更为突出,迫切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就业压力大。江苏人口总量达7381万人,相当于1.5个韩国的人口。江苏还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单位面积人口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相对于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有限的就业机会明显不足,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城镇来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881万人,占城镇劳动力资源(扣除16岁以上的在校学生)的61%。据测算,尚有558万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其中每年新增劳动力80万人以上。对农村来讲,全省农村从业人员2638万人,据测算,尚有700万人处于剩余状态,农村劳动力分布密度高出全国2/3。短期内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又不足,国有企业和冶金、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等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富余人员突出,沉淀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今后几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5%以内将十分困难。未来20年,江苏又要把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难以顺利完成劳动力大转移的艰巨任务。2、资源压力大。江苏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是典型的生态资源环境约束型地区。从矿产资源看,我省煤炭、石油资源人均拥有量低,煤炭可采储量仅占全国1.2%,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仅有全国人均量的6.83%;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全国0.2%;水电资源仅占全国水电开发总量的0.034%。能源自给率低,近80%的一次能源需从省外调入,后备资源又极为匮乏。江苏水资源也并不十分丰富,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苏锡常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已造成地面沉降等地质性灾害的发生。江苏土地资源短缺矛盾更为突出,土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1.01亩,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3,列第24位。苏南地区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68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低于0.95亩的国际警戒线。3、环境压力加大。江苏前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环境急剧恶化的基础上。以煤炭为主、相对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较大。全省每年消耗大量煤炭,使大气受到污染,酸雨频率增加,主要城市、工业发达地区和重要区域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国家要求我省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应控制在141.43万吨以内,而我省仅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已经超过控制指标。水环境污染也是我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据我省2001年环境状况报告,太湖污染较为严重,环湖河流控制断面和行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分别为42%和24%;京杭大运河的水体有机污染与上年相比程度加重。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增长幅度都较大,固体废物的管理与污染控制薄弱,治污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对大气、水体和农田二次污染。如再继续这种状况,将严重制约江苏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苏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新世纪头二十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江苏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4倍左右;到建党100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国100周年时,全省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或接近当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新三步走的目标是“两个率先”发展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目标。江苏工业经济占全省GDP的45.5%,制造业又占工业的90%以上,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工业经济拉动,依托工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这对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江苏工业竞争力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突出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迫切需要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目前,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有待深化。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总体不足,2001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仅占GDP的0.97%,低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与美国2.6%(1999年,下同)、日本2.8%、德国2.4%等国家和世界500强企业的5%10%相比,比重明显偏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产学研联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更低。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据调查分析,目前江苏企业信息化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大致相当于日本80年代初和韩国90年代初的水平。其次,从产业层面来看,迫切需要提高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目前我省主要产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偏低。大中型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按设备种类计算)仅占11.1%。设备利用率不到70%。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再次,从产品层面来看,迫切需要塑造国内品牌甚至国际品牌。产品档次依然偏低,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江苏知名品牌拥有量较少,品牌竞争力较弱。缺乏像海尔、格力、科龙、大众、别克、五粮液这样的国内知名品牌,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中,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很少,大都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和外方控制的技术。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江苏现有工业结构性矛盾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关系。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对经济结构调整,尤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第一,从江苏工业的技术结构来看,技术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快,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在43%左右,而美国、日本两国的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70%以上。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为18%以上,仅相当于英国和德国70年代的水平(1970年德国为15.8%,英国为17.1%,日本为20.2%,美国为25.9%)。第二,从江苏工业的组织结构来看,迫切需要提高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目前江苏产业布局中的“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低”的弊端还比较严重,粗放经营导致资源和原材料浪费较大。大企业发展不够强,中小企业发展又不够活,单体规模不够大,集中度不高,实力不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江苏缺乏具有竞争力、进入第一梯队的大型企业(集团)。2001年江苏前10位企业产值占总量的比重为7.2%,比广东低3个百分点;前50位企业产值比重为17.4%,比广东低5.6个百分点;前100位企业产值比重为24%,比广东低5.7个百分点。尽管江苏许多支柱产业总量在全国都比较靠前,但力量比较分散,分散化特征较为显著,降低了有限的资源利用效率,难以取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更难以真正“走出去”,在全球跨国公司竞争平台上论伯仲、比高低。第三,从江苏工业经济的运行质态来看,亟需提高质量和效益。2001年江苏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上海、广东、山东、浙江以及江苏5省(市)中均处在第3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30,新加坡的1/18;单位能耗利用水平低,江苏每千克能源GDP仅达0.78美元,而日本和韩国分别为9.33美元和2.6美元。第四,从江苏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迫切要求改变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现阶段江苏工业经济发展,一定意义上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地方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外,由于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不少工业设备包括治理污染装置还处于技术老化、工艺落后的状态,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末得到根本扭转。2001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7.1亿吨,比1995年增长23%;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3343.99亿标立方米,比1995年增长69%;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553万吨,比1995年增长23%,极大地影响着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目前江苏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这些都必须通过改变工业化的老思路,充实工业化的新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以逐步解决。(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苏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不同地区,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同,工作的着力点也将不同。江苏经济要在当今国内外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巩固优势、创造新辉煌,只有在抢抓发展战略机遇的同时,巩固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从总体上看,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比较优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口素质较高。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新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作用将日益突出,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人才上。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江苏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为392人,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的达到1308人。截止2001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415万人,位于全国前列,其中高层次人才1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拥有量达到584人,每万人口中高层次人才拥有量达到0.2人, 我省已成为对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江苏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都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较高。早期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培养了大量熟练劳动力,这些都为江苏发展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2、科技和教育基础好。江苏是科教大省,全省科研机构2895个,其中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81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25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980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1.9万人,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基地19个。全省拥有94所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7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毕业人数20多万人,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省1万多家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分别与国内10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种方式产学研联合,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3、经济总量大。由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并驾齐驱,我省经济总量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GDP总量在继2000年、2001年连续跨越8000亿元、9000亿元的基础上,2002年完成106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年的最好水平,跨上了建设经济强省的新台阶。工业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较大的经济总量,形成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和起点。4、工业结构逐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工业结构调整,江苏工业已经开始焕发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机械、石化、纺织、汽车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全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18%以上,新产品销售率达到了25%以上。工业园区以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己成为我省工业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及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省己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所有这些都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江苏位于沿海和沿江的结合处,凭借其沿海开放和自身优势,区位环境条件优越;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历史文化悠久、社会安定、自然环境优越,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和环境条件;又得益于上海这一中国最大城市、经济和金融中心的辐射,并以上海为中心形成“长三角”的一个有机经济整体。江苏还可以沿长江向长江流域乃至广大内地扩散其经济势能,已经成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接受国外资本和技术辐射的重要地区。先期日本、欧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的磁性效应、裙带效应和积聚效应已经凸现。沿江两岸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链长、产品集群、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带。建成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与国际管理惯例相接轨的、高效运作的开发区;营造了“小政府、大社会”,以及“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对于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和承接产业转移十分有利。江苏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制造业发展基础好,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其它省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总量和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纵观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基本表现出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相类似的特点。工业结构由80年代初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转为80年代末以重工业增长为主导,并在90年代初呈现了高加工化的特征。到20世纪末,初显技术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结构升级力度加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引进和改造提升下焕发新的生机,具备了在全国率先进入高加工和精加工的条件和势能。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大调整的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江苏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推动江苏工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进一步发挥江苏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给江苏新型工业化带来了良好机遇。当前,江苏已经在长江三角洲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成为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占全国的1/5,累计达670亿美元,已连续7年居全国第二。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产生了巨大的投资乘数效应,有力地推动江苏工业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本世纪之初,江苏要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制造业发达国家为参照坐标,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为赶超目标,以国内制造业为前进标杆,认真剖析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国内先进省市制造业相对优势的形成机制,加大 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力度,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在产业转移中,注重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江苏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大批优势产品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江苏制造业占全球和全国制造业的份额提升到1.2%和15%,实现由制造业大省转向制造业强省、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宏伟目标。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信息化是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手段。信息化通过网络等手段构造了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使经济全球化迅速扩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技术进步、对外贸易等各方面的重大变革。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工业生产过程,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凭借信息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合力度,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捷径。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一轮机遇中,谁能抓住,谁就能实现超常规发展;谁要失去,谁就会被时代所遗弃。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脱离信息化而实现工业化就意味着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江苏制造业发达,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的需求十分迫切,潜力也十分巨大。加之,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特别是信息产业类的院所力量较强,公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江苏应该也能够在国内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成为先导地区。江苏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依托产业的经营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与提升,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充分发挥江苏科教和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 中国在21世纪的前几十年,不是资本或劳动力, 而是创新将会成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没有技术创新不能建成真正的制造业高地;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也不能创出知名的品牌;完全依靠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更不能完成江苏工业化进程。我们必须适时确立以创新突破和技术领先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应该看到,目前江苏科技与教育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要切实把江苏科教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江苏人才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形成江苏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即综合竞争优势。三、江苏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和目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我们要确立符合江苏实际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明确当前及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科教兴省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相配套,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建设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保障。(二)主要目标。大力推动江苏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在世界产业分工新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在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的领先地位。努力实现下列主要目标:初步建成国际制造业基地。“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4%和13%以上,2010年总量突破12000亿元。形成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效益好、竞争优势明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到2005年,全省企业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企业的内联网建成率达50%,200家企业电子商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重点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50%,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90年代中后期水平。产品开发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分别达到80%和50%, 全省市级以上新产品中电子技术应用比重达30%以上。到2010年信息化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到2005年,全省工业新产品销售率达30%,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2010年,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比重达35%。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05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达到10%以上,2010年争取有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从5000美元/人年左右提高到10000美元/人年以上。到2010年,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0000美元/人年以上。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5年全省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以上。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从2000年的1.7吨标煤降到1.55吨标煤,每万元工业产值电耗由2000年的1600千瓦时下降为1300千瓦时,基本实现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到2010年,我省综合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费年均增幅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幅低5个百分点,基本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200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5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7%,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10%;每万人中人才拥有量达到700人以上;通过发展工业经济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保持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1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70万人左右,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40万人左右;每万人中人才拥有量达到1000人以上。实现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协调、产出高效”为标志的人才强省目标。(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六个关系。为推动江苏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当前及今后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六方面关系:一是正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发达国家制造业都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后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推进工业化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信息化为我国在较高起点上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工业是信息化的基础用户,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和细胞,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又必须依靠信息化的带动支撑,“两化”过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现代化中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在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推广和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再造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推动工业在更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正确把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与技术80%左右的市场在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又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才能实现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传统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大,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不断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三是正确把握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但由于我们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必然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又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四是正确把握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的关系。坚持自主开发是我省工业保持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归根结底还要依靠自主开发。一方面,继续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外资企业落地生根,将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要素与引进的国外先进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要加强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加强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开发与研究,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开放式的开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五是正确把握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地区对先发地区超常规的赶超行为。跨越式发展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创新,改变或跃过产业发展的自然进程,直接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跨越式发展不仅意味着速度,不能单纯从数字上理解,还包括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效益好、竞争力强等丰富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省经济必须长期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必须建立在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六是正确把握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途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环境必须得到改善,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一块蓝天,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不能再走过去浪费资源、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老路。即使这样的速度上去了,也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掉下来,因为资源和环境不能承受,工业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好的环境,不会有投资者来投资,没有新的投入,就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四)实施“四大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