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方案.doc

    • 资源ID:2657591       资源大小:292.50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方案.doc

    目 录第一章总 论11.1项目背景11.2 规划依据21.3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31.4规划期限4第二章 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52.1保护区基本情况52.2 现状评价9第三章 总体布局17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173.2 规划目标183.3保护区功能区区划193.4 总体布局22第四章 规划内容234.1 保护管理规划234.2 科研监测规划314.3 宣传教育规划384.4 基础设施规划414.5 社区共管规划424.6 生态旅游规划454.7 多种经营规划54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56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56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57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57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575.5 多种经营工程58第六章 投资概算586.1 主要建设项目586.2 投资概算586.3 建设时间安排606.4 事业经费预算60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61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617.2 组织机构617.3 人员编制627.4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63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668.1 政策保证668.2 组织保证678.3 资金保证678.4 人才保证678.5 管理保证68第九章 效益评价699.1 效益评估699.2 生态效益699.3 社会效益709.4 经济效益719.5 总体评价与展望72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背景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我国东南大陆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地,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为最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它不仅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场所,也是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培训自然保护人员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对闽赣两省的闽江、赣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两省气候调节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好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全球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1979年4月16日,福建省政府决定建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7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福建武夷山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7年9月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1992年2月在北京“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被确定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之一。1999年12月,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双重遗产保留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有国外生物学家到此采集标本,随后国际交流不断。特别是1987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后,进一步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阿根延、日本、英国、美国、泰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到区内考察、培训、讲学、研讨、交流,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际知名度日益提高。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科研教学部门的通力配合与鼎力协助下,经过保护区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在资源保护、本底调查、科学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就全面、科学、系统、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缺乏现代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科技水平不高,难以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为主的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社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仍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了扭转落后局面,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国家林业局近期提出的“十五”和未来十年要突出布局调整、加速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构思,明确指出抓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总结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好基因资源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科研监测、自然资源利用等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提出保护与发展对策和行动计划,以加速保护区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原林业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决定开展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2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森林防火条例 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有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其它法律、法规、条例 国务院关于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国发19790169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界划定和山林定权问题的批复闽政1984综32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通字199827号 国务院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批复,国函199892号 国土资源部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立标和土地确权等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08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1.3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指导思想以全面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采取有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监测体系,合理、适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建设,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1.3.2 原则1.3.2.1 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3.2.2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在工程项目安排上,应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等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统筹规划,突出以保护工程、科研监测、社区发展建设为重点,并根据项目的重要度与资金状况,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分期实施。1.3.2.3 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与发展,短缺的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完善,初具规模的要进一步提高,已有的项目不再重复建设,同时在空间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定位。1.3.2.4 坚持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保护区建设要有利于促进社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的经济实力和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以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1.3.2.5 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规划内容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以发展的思路,采用信息化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保护与管理水平。1.4规划期限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12010年。规划期分两期,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 第二章 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2.1保护区基本情况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和邵武市四县(市)交界处,东与武夷山市、南与建阳市和邵武市、西与光泽县接壤,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详见附图1);以武夷山脉北段的黄岗山、猪母岗山系为主体,境内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全区南北长达52km,东西最宽处相距22km,总面积56527hm2。2.1.2自然条件2.1.2.1地质地貌 保护区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地质的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属于邵武河源深断裂,断裂地貌极其壮观,桐木关大竹岚断裂,黄溪洲皮坑口断裂,美罗湾断裂等延伸十几公里。保护区内地层为华南地层区武夷山四明山地层分区的一部分,露出地层岩石简单,主要为火山岩、浅变质岩、火山屑岩、黑云母花冈岩及细粒花冈岩等,分布最多的为火山岩和花冈岩。 保护区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在保护区的小范围内,平均海拔1200m,最高处达2158m,最低处仅300m,相对高差达1858m,高差极为悬殊。坡度一般为3040°,最陡为80°,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 1000m,沟谷相间,山势极其雄伟。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及构造侵蚀低山地貌等四种类型。2.1.2.2气候 保护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本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8.518,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626。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mm 2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d。年平均雾日达120d。气候上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2.1.2.3土壤 自武夷山最高峰黄岗山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下降,生物、气候递变,土壤垂直分布明显,自上而下分别为海拔1900m2158m的山地草甸土带、海拔1050m1900m的黄壤带、海拔700m 1050m的黄红壤带、海拔700m以下的红壤带;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随高度下降而减少,PH值4.07.0。海拔自高到低,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相对减少。2.1.2.4水文武夷山脉的自然保护区地段是福建闽江水系与江西赣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区内有各种溪流150多条。水系属于放射状,河流面窄,河床中多砾石,是典型的山地性河流,其特点是坡降大,水流急,水量充沛,水力资源颇为丰富。2.1.3社会经济状况2.1.3.1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及民族组成 保护区内的村庄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桂林村的六墩自然村,共有居民点39个,617户,人口2508人,劳动力1396人,占人口总数的55.7%。在人口民族组成中,汉族为2478人,占人口总数的98.8%;少数民族30人,占1.2%。文化程度达中专或高中毕业的59人,占人口总数的2.4%;初中毕业及以下的2449人,占97.6%。人口年增长率为0.56%。流动人口304人;周边地区有124个自然村,总人口10845人(详见附表1)。2.1.3.2 交通、通信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设在桐木村三港,距武夷山市、邵武市及江西省铅山县的公路里程分别为65km、78km和98km。核心区无公路通过,交通闭塞。实验区、缓冲区交通较为方便,现有干线公路3条(皮坑桐木关、三港李家塘、玲珑霞洋)47km,支线公路(林区级线、便道)10条82km,小路23条185km。区内乡村除半山、坪溪两个自然村外,其余各村均已通公路。武夷山市己有了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武夷山机场己开通至北京、福州等地的14条航线,横南铁路贯穿武夷山市。 保护区内现有办公电话12部,对讲机26台,转讯台2座,座机12台,汽车13辆,电脑20台及其它设备7台套,通讯线路102km。2.1.3.3 土地或资源权属 保护区土地总面积为56527hm2,其中国有林面积2261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0%,主要分布在核心区;集体林面积33916hm2,占60.0%,多数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内。2.1.3.4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保护区现有土地总面积为56527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5645hm2,占98.4%;非林业用地面积882hm2,占1.6%。林业用地中,有林地51878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3.82%;灌木林地面积2555hm2,占4.6%;无林地面积(高山草甸)1212hm2,占2.2%。有林地中,林分(特用林)面积43263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3.4%;竹林面积8017hm2,占15.5%,主要竹种为毛竹;经济林面积598hm2,占1.1%,主要树种为茶叶。非林业用地中,耕地168hm2,占非林业用地面积的19.0%;其它用地714hm2,占81.0%。耕地中,水田30hm2,占耕地面积的17.9%;旱地138hm2,占82.1%。森林覆盖率达96.3%。土地利用率达100%(详见附表2)。2.1.2.5 地方经济 保护区内村民从事种植、毛竹、茶叶等经营活动。年产茶叶55t,年产毛竹68万根,还有16家竹制品加工厂。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271万元,人均收入3403元。2.1.3.6 社区发展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有普通中小学19所。区内有普通小学4所,1999年在校学生人数206人,在职教师25人,入学率达100%;共有医疗所(站)5所,床位6个,卫生技术人员5人;各行政村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节目,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保护区成立后,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后,保护区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鼓励居民迁出,限制迁入,减轻人口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压力。2.1.4 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2.1.4.1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至五十年代初期,国家林业部、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南平专员公署曾行文规定,将武夷山脉北段即今保护区范围的深山老林列为禁伐区,加以保护。1979年4月16日,福建省革委会决定建立以黄岗山、猪母岗为中心的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1979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福建武夷山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发1979169号)。这是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见附件1)。1979年7月12日,福建省革委会经研究同意成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当于行政公署下属一级机构,实行双重领导(闽革1979综524号)。 1979年11月14日,经省革委会明确,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省林业局,相当于县一级的事业单位(闽革办197919号)。 1984年5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85万亩(56667hm2)面积规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847911亩(56527hm2)(闽政1984综329号)。 1987年9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我国第五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至今,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仅有19个。 1990年5月18日,经福建省编制委员会(闽编1990131号)批准,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仍隶属省林业厅主管,为全额拨款的县级事业单位。 1992年2月,在北京“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之一。 1994年5月30日,成立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负责协调保护区管理局同周边市(县)的关系(闽林政资1994080号)。 1996年7月,福建省编制委员会(闽编199696号)关于同意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增挂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牌子的批复,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一致通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这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地的拥有多重世界品牌的保护区(详见附件2、附件3)。2.1.4.2 法律地位 保护区管理局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84综329号)文划定的保护区面积56527hm2(847911亩)区域范围进行经营管护,并设立界碑标志;保护区边界清楚,无林权、地权纠纷,具有合法性。2.2 现状评价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2.2.1.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气温最低、雨水最多、湿度最大、雾日最长的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形成了区内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小环境,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6.3%,是闽江上游主要溪流的发源地。距离保护区47km外的武夷山风景区,以“九曲溪游竹筏”一景为旅游者所青睐,而九曲溪源头就发源于保护区内的黄岗山,在保护区内的黄岗山和猪母岗周围地带完整地保留着原生性森林植被2.9万hm2,为九曲溪建造一个巨型“蓄水库”,使九曲溪水长流不息,清澈见底,从而为风景区增添了灵气。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茂密,净化能力强,自然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极少,环境优美而清净。根据福建省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气质量、水质的各项指标远优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环境质量达到优良。2.2.1.2 独特的地质构造据专家考察:保护区自然综合体是从第三纪开始发育的,已有7000万年的历史,经科学家实地踏勘,未发现有任何冰川侵蚀或堆积的痕迹;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变化幅度不大。经过第四纪孢粉组合对比和剥夷面阶地对比,说明保护区海拔高度自第四纪以来上升幅度为1000m。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向东、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形成许多断块,各断块的上升幅度不等。以黄岗山断块上升最多。黄岗山在较近时期(地质时代)又上升了400m。所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的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2.2.1.3 生物物种多样性、稀有性 保护区的植被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又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一个核心部分。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据调查记载,区内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其中苔藓植物73科192属361种;蕨类植物38科83属248种;裸子植物7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149科737属1838种。低等植物840种,其中菌类植物503种,地衣植物98种,藻类植物239种。保护区具有一定特有成分物种,珍稀特有种多。据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的珍稀濒危、渐危植物有银杏等28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附录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有20种,其中级保护有南方红豆杉等4种,级保护有水松等16种(详见附图2、附件4、 附件6)。 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在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的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但也有一些古北界的成分。保护区内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态小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理想的栖息场所。保护区内已知的脊椎动物有475种,其中:哺乳纲8目23科71种,占全省哺乳类总数的63%;鸟纲18目47科256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47.4%,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爬行纲3目13科73种,占全省爬行类总数的63%。其中,蛇类有5科58种(模式标本12种),其蛇种分别占全国蛇种的26.4%和福建蛇种的68.6%。两栖纲2目8科35种,占全省两栖类总数的73%;鱼纲4目12科40种,占全省淡水鱼类总数的17%。昆虫种类繁多,全国33个目中除缺翅目和恐蠊目外的31个目都有(全世界共34目)。现已定名的昆虫有31目341科4635种,约占全国已定名昆虫的五分之一。据科学家推测,保护区昆虫种类约有两万种以上。贝类27种。寄生蠕虫43科112种。保护区内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有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9种,二级有藏酋猴等48种(详见附图3、附件5)。特有野生动物48种(详见附件9)。属于国际候鸟保护网的中日、中澳保护的种类各为81种和20种。区内栖息有大量珍贵稀有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动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而闻名于世界。根据现有资料统计,1873年以来,中外科学家发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新种(包括新亚种)的模式标本达1000多种。其中昆虫新种模式标本就达779种,脊椎动物新种模式标本近100种。在这样小区域面积上脊椎动物新种模式标本种类之多,实属世界罕见。模式标本产地种58种(详见附件7)。这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难所”,因此,保护区内物种资源极其丰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南大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东南植物宝库”、“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是开展生物研究的理想场所。2.2.1.4 植被类型多样性、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群峰叠嶂,最大相对高差达1700m,形成多样的独特生态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除了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分布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详见附件10),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这在我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带内都是罕见的。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350m 1400m,随着海拔的递增,气温的递减和降水量的增多,依次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500m1700m)、温性针叶林(1100m1850m),中山苔藓矮曲林(1700 m1970m),中山草甸(1700m 2158m)五个垂直带谱,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但是这种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垂直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因纬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水平分布的变化,它表现在构成群落的物种上有所差异外,还表现在群落的镶嵌现象突出以及过渡地带类型更为多样。这种分布规律在我国东南大陆乃至中亚热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2.1.5 多样的生态功能 保护区内茂密的森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等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达96.3%,绿化率98%,它象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在雨季拦洪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尤其是周边四市(县)的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保护区内,为这四市(县)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和星罗棋布的水电站提供了水资源,无疑产生良性的生态功能效益。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2.2.2.1 管理机构不断完善 保护区管理局有以巡护检查、林业行政管理为主要任务的资源保护科及4个管理所、11个检查哨卡;有以查处破坏资源案件、保护自然资源安全为中心任务的森林公安分局及所属的4个派出所;有专门负责防火工作的防火办公室及其所属的2个了望台。还有以科普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宣教科和以社区共管为职责的社区科。 保护区管理局现有人员编制102人,目前在职人员112人,离退休人员25人。此外聘用村民护林员、林政员36人(详见附表1.2)。现有高级技术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9人。人员的专业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人员的综合素质,决策层、科研及科技管理人员的文化层高,其余较一般。2.2.2.2 管理制度比较建全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主要有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章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公约;建立了入区管理制度、毛竹采伐管理制度、巡护月汇报制度、年度安全生产、资源管理、林政执法、森林防火工作检查制度;签定防火责任书制度等。实行以法治区,依法保护,打防结合。保护区实行分片管理,联保联防,社区参与共管。2.2.2.3 科研实力较强,科研成果较多保护区基本建成科研、推广、技术监督三大科技体系和科技信息网。至2000年,科技人员除参与省科委组织的综合考察外,立足本区坚持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目标,先后开展了: 珍稀濒危与乡土树种人工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 天然竹林高产结构及生物量的研究; 武夷山蛇类资源合理开发应用的研究; 棘胸蛙生态习性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应用; 武夷山白伊蚊垂直分布及蚊种组成研究; 武夷山枯叶蛾生活习性研究; 土壤酶活力与林木生长关系; 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等项目研究; 武夷山螟蛾科种数量及其分布调查研究;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叶甲科昆虫多样性研究; GIS在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出版科普刊物和学术文集“武夷山通讯”34期,武夷山科技通讯二期,武夷山研究·自然资源卷一部,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同时,于1990年建成“武夷山自然博物馆”,1996年成立了“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武夷山森林生态功能研究; 武夷山鸟类及区系调查; 武夷山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分布调查及生态学研究; 武夷山保护区毛竹林生产经营质量管理; 毛竹纯林的经营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武夷山兰科植物栽培技术研究; 武夷山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武夷山保护区有效巡护体系建设研究。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保护区本底资源,为今后保护自然资源,进一步探索森林的发生、发展等自然演变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科学研究工作,也为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贮备。2.2.2.4 国际、国内间交流增多,合作领域拓宽 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有国外生物学家到此采集标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保护区建立以来,有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43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进入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共采集各类标本100多万号,发现了许多新属新种,出版了武夷科学、武夷科技通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等专著,武夷山综合科学考察不论其规模、范围、广度和深度都可称得上国内一流水平。 保护区自1987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后,逐渐扩大了国际交往,先后与UNESCO-ITC两个国际组织合作完成了“GIS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台湾东海大学和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举办了两岸野生动物保护学术研讨会;代办了“中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研讨班”;进行了多方面的国际、国内间保护区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实施,学习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与设备,提高了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保护区在国内、外均已享有较高的声誉。 建局以来,共接待前来考察、研究、教学实习的专家、学者、大中专生及青少年夏令营近20万人次,很好地发挥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科教培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2.2.2.5 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规模保护区现有建筑面积19714m2;其中办公用房1778 m2,占建筑用房的9.0%;保护科研用房5718 m2,占29.0%;宿舍4321 m2,占21.9%;附属房7897 m2,占40.1%。现有电脑20台,摄像机1台,以及相应的办公用具、交通、通讯设施和设备等等,从而保证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经济评价 目前,保护区的管护资金来源,主要有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经费、保护费、育林基金留成、多种经营收入等。1999年保护区收入360万元,按此收入水平,仅能维持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无财力进行提高管护水平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必需依靠上级投资;很大程度上,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延缓了保护区的发展。 社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成立以来,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合理经营利用”方针的指导下,社区群众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对实验区大面积的毛竹林和茶园进行低产林改造,开展竹制品加工和茶叶加工,参与生态旅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9年,区内三个行政村总收入127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403元,区内三个行政村均达到小康村标准,村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村民已自觉地保护山上的自然资源,区内村民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采集药材等活动日趋减少,大大促进了保护事业的发展。 为促进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后在努力争取上级对保护区项目建设投资的同时,应积极、合理、有效地开展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发展项目,以增强保护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2.2.4 保护价值 有效地保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保护区成为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可以为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种提供强大的后备资源。 保护区内保持的自然原始状态,可作为研究生态变化的参照与基准,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生态系统在天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的演化方向、演化速率,以及演化终极,这对人类研究合理的生态结构、积极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大意义。 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而且为合理开发更大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提供模式和指导。 以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吸引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信息,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加速开发沉睡的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世界和人类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尤其以种类众多的动物模式标本而闻名于世。这不仅表明它在生物分类学中的重要意义,也说明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巨大价值。总之无论是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还是从生态系统多样性来说,武夷山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都具有关键意义,是中国也是全球同纬度带中应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科研、合理利用,以及如何全面、科学、有效地管理保护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2.2.5.1 功能区划不合理 建区时,由于保护区功能区划只考虑到地形和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因而区划结果存在一些生态功能上的缺陷。目前,除了两片核心区相互隔离外,核心区与周边地区之间没有缓冲区。实验区的经营活动虽然被限制在固定生产区域内,以生产毛竹、茶叶为主,但固定生产区域没有标定具体界线,无法有效地对这些活动的扩展进行控制。人为活动已严重影响了两片核心区之间野生动物、植物的基因交流。因此,必须建立生物走廊带来连接两片被隔离的核心区,并区划建立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过渡带。2.2.5.2 保护管理工作难度大 自建区以来,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一直把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来抓。但仍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盗伐、偷猎、乱采现象时有发生。盗伐的主要对象是柳杉、杉木,据统计有178起;猎捕棘胸蛙、五步蛇等,据统计有79起;还有抢采黄山木兰花、果、种子,采剥凹叶厚朴皮等不法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范围大,有时甚至深入核心区,致使保护区的原生性植被、野生动植物生境、种群数量遭受严重威胁。必须健全巡护体系,加大执法和管理力度;发展乡村经济,健全社区共管体系。2.2.5.3 森林火灾隐患严重,防火队伍建设不足 保护区的毛竹林经营区多处于居民点和交通干线上,加上保护区内草甸、天然针叶林和人工针叶林线长面广,是很敏感的易火区域,潜在的火灾发生率较高,也是难于管护的易火区域。尽管区内防火采用联防制度,但是由于管理局没有专业防火队伍,仅有业余队伍,且人员素质不高,专用设备不足,一旦发生火险难以及时扑灭。因此,根据气候的变化,防火管理工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根据各辖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旅游等人为活动的数量、频率等情况,确定火险区域等级。并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建立专业防火队伍,制定相应的防火管理目标,使防火管理工作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2.2.5.4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保护区管理局设置的机构曾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因其内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科室协调不足,管理机制也未能很好地起到激励巡护工作的作用。1996年,经省编委批准,保护区加挂“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牌子,研究中心虽已成立,但形同虚设,无专职研究人员。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各科室职责,健全内部协调机制。同时,全区的管理所、站布局也不合理,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难度。2.2.5.5 科技含量不高 保护区点多面广线长,人员编制偏紧,且现有人员专业结构也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专业知识培训十分必要;有相当部分人员,尤其是科技人员需培训提高。科研仪器缺乏,甚至连基本的物理、生化分析都无法进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管理局局址地处偏僻的三港,交通不便,管理、保护、科研信息闭塞,而且气候条件恶劣、温度低、湿度大、雾日长,造成部分仪器设备难以正常运行,标本霉变。因此,目前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为主的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2.2.5.6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设备落后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资源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在粗放的管理阶段,缺乏现代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和指挥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特别是护林防火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通讯联络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2.2.5.7 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 目前,保护区仅开展森林资源的定期监测、人为活动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综合性调查仅在建区初期进行过一次,此外多为小规模的补充专项调查。仅有资源静态监测,缺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现有的数据收集格式也不完整,无法集中分析。没有数据管理体系,无法用数据直观地体现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2.2.5.8 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力度不足 保护区公众保护意识宣传和教育开展较少,没有制定综合的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计划。第三章 总体布局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3.1.1 保护区性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方案.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