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doc

    • 资源ID:2652168       资源大小:2.11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doc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1)症状 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1、 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2、 有大面积感病品种;3、 35月份雨量较多;4、 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2、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1)症状 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病的生长,因而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潜伏在麦叶内越冬。(2) 防治方法 同条锈病3、小麦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1)症状 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时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浸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2) 防治方法 同条锈病二、小麦白粉病 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孽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1)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2)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 三、纹枯病 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势。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1)症状 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在分蘖末期使用烯唑醇、三唑酮对准麦苗基部进行喷淋。使用药剂:烯唑醇、三唑酮、井冈霉素四、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1)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次。用多福合剂(含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五、小麦全蚀病(1)症状 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青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变黑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2)防治方法 1、耐病品种;2、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3、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4、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六、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主要由蚜虫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个别年份危害相当严重。(1)症状 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植株严重矮化。病重的叶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后不能拔节抽穗。感病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发黄的叶片呈亮黄色,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黄色条纹。穗期感病的植株仅旗叶发黄,有的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紫色。(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用70%吡虫啉拌种剂控制蚜虫的数量。关于小麦病害防治不单单是打药就能防治的,我们要从种植管理方面来进行控制:1、控制单质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进行氮磷钾合理的匹配。2、注重中微量元素的应用,尤其是锌元素的应用。3、合理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时间。4、避免连续重茬,与多种作物进行合理轮作。5、我本人比较重视小麦拌种,例如吡虫啉:它属于内吸性杀虫剂,可以有效的防治小麦蚜虫。对于预防病毒病有很好的效果。七、小麦丛矮病:这种病毒不能通过病株种子、汁液和土壤传播,只能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获得丛矮病毒后,终生传毒,但病毒不能经卵传播。小麦丛矮病发病程度与栽培条件、麦田环境有密切关系。间套种麦田,灰飞虱极易从秋作物和杂草上转移到刚出土的麦苗上传毒危害,导致全田发病严重。一般靠近地边、路边、沟边、井台等特殊环境以及与春地相连的麦田发病重。主要由于这些环境杂草多,传毒昆虫和病毒来源多,发病严重。播种期早,发病重;播种期晚,发病轻。灰飞虱不耐高温,夏秋多雨,气候凉爽,对灰飞虱越夏繁殖有利,冬暖:有利于灰飞虱越冬,春季寒潮,则会降低小麦的抗病力,在上述情况下丛矮病发生较重。 八、小麦土传花叶病发生与病害:小麦土传花叶病是有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引起的,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植物。症状:受侵害的小麦在秋苗时退绿症状不明显。早春麦苗返青起身时,便出现很多退绿条纹,病株一般较正常植株矮。发病初期病株新叶表现退绿条文,与绿色组织相间,成花叶症状,少数新叶扭曲畸形;后期病斑扩散增多,可导致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化、黄化,分蘖成穗少。发病规律:该病主要通过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流水以及种子中夹带病残体等途径传播。一般先出现小面积病区,以后面积逐渐增大。防治措施:1、推广抗病、耐病丰产品种。2、加强农业综合管理。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与油菜等非寄主作物实行多年轮作;适期晚播;增施基肥,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等;加强管理,防止病残体、病土或病田流水传入无病区。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0%吗啉胍加芸苔素加多元微肥防治,7天一次,连续23次。九、小麦根腐病发病症状:小麦种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叶片、茎和穗都可受害,出现症状复杂多样。幼芽和幼苗的种子根变褐色,幼芽腐烂不能出土。出土幼苗近地面叶上散生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芽鞘上生褐色条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变褐色。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叶上初生许多黑色小点,后扩大呈梭形,中部枯黄色,周围有退绿晕圈。病斑两面出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上病斑相连时,叶片枯死。穗部的颖壳基部变褐色,表面密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常变褐色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胚内或病残体上越夏、越冬。小麦播种后,种子上和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菌直接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腐和苗枯。病菌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侵染叶片、穗部和种子,造成叶枯、穗腐和黑胚粒。一般在小麦生育后期高温多雨,病害发生流行。小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但无免疫品种。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覆土不宜过深,麦田不连作;3.药剂防治:每50公斤小麦种用一拌控蚜2套加适乐时40-80ml、高巧70-100ml加适乐时40-80ml、或其他吡虫啉系列拌种剂均匀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及蚜虫的同时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可以用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喷喷施麦田,防效可达80%左右,加入磷酸二氢钾和硼肥可明显提高防治及增产效果。十、 小麦黑穗病黑穗病是较普遍的病害,它包括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症状识别: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发生特点:丝黑穗病通过种子和土壤传病,主要是土壤传染,厚垣孢子在土内存活3年左右。散黑穗、坚黑穗病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表面附着,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菌丝蔓延到幼苗生长锥,以后随着植株生长点向上生长而伸长,最后在穗部形成冬孢子。防治方法:在采取选用抗病品种、轮作、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于抽穗前后,拔出未扩散黑粉的病株,带到田外深埋。十一、小麦胞囊线虫病 小麦胞囊线虫病由燕麦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引起,我国首次发现于1989年,现已知在湖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安徽、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是一种危险性病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地块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威胁极大。由于虫源不断积累、传播,近几年危害呈面积不断扩大、程度逐年加重趋势。症状特征 小麦胞囊线虫寄生危害小麦根部,病害症状表现在地上部分,典型的症状是植株矮化,叶片发黄,苗子瘦弱,类似缺肥症。该病害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团发生,主要在小麦的苗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症状表现明显,受害轻的在拔节期症状明显矮化,受害重的在小麦4叶期即出现黄叶。苗期受害小麦幼苗矮黄,地下部根系分叉,多而短,丝结成乱麻状;返青拔节期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根部有大量根结;灌浆期小麦群体常出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低(图6-1图6-4)。发生规律 线虫的胞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而幼虫在无寄主时只能存活几天。条件适宜时胞囊内卵先孵化成2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部生长点,并在根维管束处发育为成虫。成虫突破根组织到根表面。土壤是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轻砂质土壤,土壤潮湿和10 左右温度有利于线虫病发生。 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发生后没有特效药剂,主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我国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或新选育的小麦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但太空6号、温麦4号、偃4110、豫优1号和新麦11等品种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选择性推广。合理轮作:通过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叶草和苜蓿等)和不适合的寄主植物(玉米等)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与水稻、棉花、油菜连作2年后种植小麦,或与胡萝卜、绿豆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适当早播:土壤温度对小麦胞囊线虫的生活史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性存在很大的影响,低温可以刺激卵的孵化和抑制根系的生长。因此小麦适期早播,在大量2龄幼虫孵化时,小麦根系已经发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强,发病可减轻。合理施肥浇水: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降低小麦胞囊线虫的危害程度。干旱时应及时浇水,能有效减轻危害。  化学防治:在小麦播种期亩用10%克线磷颗粒剂或10%噻唑磷300400克,播种时沟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线虫的危害。 十二、小麦蚜虫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若蚜集中在小麦茎、叶、穗刺吸汁液,并分泌蜜露,造成叶片霉变,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015%,严重时达30%以上。 形态特征 麦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以无翅型孤雌胎生若蚜生活。在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虫群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但仍行孤雌胎生。卵翌春孵化为干母,继续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蚜虫。卵长卵形,长为宽的一倍,约1mm左右,刚产出的卵淡黄色,逐渐加深,5天左右即呈黑色。干母、无翅雌蚜和雌性蚜,外部形态基本相同,只是雌性蚜在腹部末端可看出产卵管。雄性蚜和有翅胎生蚜外部形态亦相似,除具性器外,一般个体稍小(图7-1)。 为害症状 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及嫩穗上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浅黄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穗期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另外,麦蚜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昆虫,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危害最大(图7-2图7-4)。 发生规律 麦蚜一年发生1020余代。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在北方以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越冬。初夏飞至麦田。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最大,占田间总蚜量95%以上,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麦二叉蚜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黍缢管蚜数量有明显上升为害叶片,小麦生育后期麦无网长管蚜数量增大,主要为害茎和叶鞘。麦长管蚜及二叉蚜最适气温1625,黍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无网长管蚜则喜低温条件。麦长管蚜最适相对湿度5080%,二叉蚜则喜干旱。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2)化学防治。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也可用40%氧乐果乳油75100毫升,加水5060公斤常量喷雾。十三、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一种毁灭性害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我县主要为小麦红吸浆虫。 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雄虫体长2mm左右(图8-1)。卵长0.09mm,长卵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mm,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图8-2)。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为害症状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图8-3图8-4)。 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入10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抗虫性好。轮作倒茬。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  化学防治。蛹期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喷拌干细砂土2025公斤均匀撒施,撒后及时浇水,重发生麦田应适当增加药量。成虫补治:用40%辛硫磷乳油每亩65毫升或菊酯类药剂每亩25毫升,对水常量喷雾,间隔23天,连喷35次。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兑水2公斤喷在20公斤麦糠或砂土上,下午均匀撒入麦田进行熏杀。十四、麦蜘蛛  麦蜘蛛分为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我县以麦圆蜘蛛为主,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常在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重则植株矮小,穗小粒轻,造成小麦不同程度减产。 形态特征  麦圆蜘蛛:成虫体长0.60.98mm,宽0.430.65mm,卵圆形,黑褐色,4对足。卵长0.2mm左右,椭圆形,初暗褐色,后变浅红色。若螨共4龄。一龄称幼螨,3对足,初浅红色,后变草绿色至黑褐色。2、3、4龄若螨4对足,体似成螨(图9-1)。            为害症状  麦蜘蛛于春秋两季在小麦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穗少粒轻,重则整株干枯死亡(图9-2图9-3)。  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晾的麦地。麦圆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秋季卵多产于麦苗和杂草近根部的土块上,或产于干叶基部及杂草须根上;春季其卵多产于麦丛分蘖茎近地面或干叶基部;麦圆蜘蛛适宜温度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麦收后深耕灭茬,可大量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的虫口密度。 适时灌溉,同时振动麦株,可有效地减少麦蜘蛛的种群数量。 轮作倒茬,避免麦田连作,可减轻麦蜘蛛的为害。药剂防治: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毫升或40%氧乐果乳油5075毫升,加水5075公斤选择无风天气的早晨或傍晚均匀喷雾。亩用40%氧乐果乳油75100毫升加适量水拌20公斤砂土于上午10点后均匀撒施。十五、地下害虫 为害症状 蝼蛄以成、若虫咬食小麦的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特别是蝼蛄在土壤表层善爬行,往来乱窜,隧道纵横,造成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导致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失水而死(图10-1图10-2)。 蛴螬食性很杂,可以危害多种农作物、牧草及果树和林木的幼苗。蛴螬取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轻则缺苗断垄,重则毁种绝收。蛴螬危害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平截,易于识别。金针虫 寄主广泛(各种农作物、果树及蔬菜作物等)。幼虫在土中取食播种下的种子、萌发的幼芽、农作物和菜苗的根部,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有的钻蛀块茎或种子,蛀成孔洞,致受害株干枯(图10-3图10-4)。 形态特征 蛴螬: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为黄白色。头部褐色,上颚显著,腹部肿胀。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的多少常为分种的特征。如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幼虫为3对,黄褐丽金龟幼虫为5对。蛴螬具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臀节上生有刺毛,其数目的多少和排列方式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图10-5)。蝼蛄:华北蝼蛄雌成虫体长45-50毫米,雄虫体长3945毫米。体色黄褐或黑褐色,后足胫节刺12根,腹部近圆筒形;初孵化若虫头、胸特别细,腹部肥大,全身乳白色,复眼淡红色,5-6龄以上体色基本同成虫。东方蝼蛄雌成虫体长31-35毫米,雄虫体长3032毫米。体黄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胫节有等距离排列的刺34根。初孵化若虫(同华北蝼蛄),腹部红色或棕色,半天后,头、胸、足逐渐变为灰褐色,腹部淡黄色。2-3龄以上体色基本同成虫。(图10-6图10-7) 金针虫:金针虫是叩头甲类的幼虫,种类很多,均属鞘翅目,叩头甲科。其形态特征:沟金针虫体色黄褐色(初孵化时白色),体形较宽,扁平,胸腹背面有1条纵沟;细胸金针虫体色淡黄褐色(初孵白色半透明)细长,圆筒形(图10-8图10-9) 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或几年发生一代,幼虫“土生土长”,幼虫、成虫都在土里越冬、昼伏夜出。在进行耕作、灌溉等农事操作时,对地下害虫都有杀伤作用,所以精耕细作的地方发生轻、管理粗放的地方发生重;因为食物的关系,都受作物茬口变化的影响。三类害虫在土温不适于生活时,都有下潜到土壤深处的习性。 防治措施 土壤处理。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加水23公斤,喷于2530公斤细土中制成毒土,顺垄条施,施后浅锄,或撒于播种沟内或地面,然后耕翻,也可结合浇水施入,对三种地下害虫都有效果。 种子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对水0.5公斤均匀拌麦种10公斤,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预防地下害虫危害。对蝼蛄重发田,每亩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炒香的麦麸34公斤,于傍晚撒于地面。 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8001000倍液浇灌地下害虫为害处。十六、麦叶锋 麦叶蜂又名齐头虫、小粘虫、青布袋虫,属于膜翅目锯蜂科,主要危害小麦叶片。 形态特征 小麦叶蜂:成虫:雌体长89.8毫米,黑色而微有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翅基片锈红色,后胸背面两侧备有一白斑。雄体长88.8毫米,体色与雌同。卵:近肾形,长约1.8毫米,淡黄色。幼虫:体圆筒形,共五龄。上唇不对称,左边比右边稍大,胸、腹部各节均有绢纹,末龄幼虫体色灰绿,背面暗蓝,腹部28节各有腹足 l对,第10节有臀足l对,最末一节背面有一对暗色斑。蛹:体色从淡黄到棕黑。  黄麦叶蜂:成虫:黄色。幼虫:浅绿色。  大麦叶蜂:与小麦叶蜂成虫很相似,仅中胸前盾板为黑色,后缘赤褐色,盾板两叶全是赤褐色。为害症状 三种麦叶蜂幼虫为害小麦时,把叶片吃成缺口,严重时将全部叶尖吃掉(图11-3图11-4)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而死亡。 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每亩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毫升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也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雾。 人工捕捉: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性,傍晚时进行捕捉。

    注意事项

    本文(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