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doc

    • 资源ID:2598212       资源大小:29.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doc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每个孩子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它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性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是帮助幼儿矫治攻击性行为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一)生理因素幼儿时期,大脑仍以兴奋为主,所以幼儿显得喧闹和冲动.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有一种急不可待的冲动.本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例如:5岁的丁丁要与同伴去大型玩具上玩,但老师不许丁丁离开教室,于是他很生气.如果过去他因为对老师不礼貌而受到过半严厉的批评的话,则在案前后联想下,他产生了另一种转移性的攻击性行为,如:撕老师的书本拆坏班内的玩具用脚踢桌椅等.生理因素又包括体制因素,应该承认儿童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变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1、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2、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幼儿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同伴的攻击性行为,也会不知不觉仿效。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另一方面,看电视和录像中的暴力片而学得不少。幼儿每天花很多时间看电视或录像,电视起了“保姆”的作用,而家长见孩子一看电视便一动不动,目不转睛,也乐意给孩子看,许多成人的武打片、儿童的节目中都含有不少进攻的镜头,往往给孩子输入一种极端的想法,似乎只有采取强有力的进攻,才能打败对手。(三)社会因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体社会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而社会因素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家庭影响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吵嘴打架,情感气氛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攻击性行为习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教养态度,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娇宠和放纵能导致孩子的为所欲为,使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另外,父母的一些偏激的教育观念,引起的不当的教育方法运载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边产生较大的影响。2、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龄人之间交往,通过交往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儿童很少与同龄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儿童的身心状态就会偏离太多数儿童的正常发展,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固执,情感冷漠、冲动,甚至导致儿童孤独症、儿童抑郁症等。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同龄人之间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则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引导儿童发扬正效应,消除负效应。·                                 3、玩具的作用一些家长投孩子所好,特别是给男孩子买手枪、大刀、宝剑等玩具,许多孩子便在游戏中经常使用这些“武器”对着同伴比划。还有的家长孩子买拳击袋或拳击手套,目的在于当孩子发火时,用拳击的方式发泄,岂不知这只会增加孩子更多的进攻性行为。4、环境刺激经验表明,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渠道,是大众传媒渠道和社会小团伙渠道。大众传媒渠道,如电视、电影、游戏机等,给儿童间接提供学会攻击性行为样例,影响极坏:社会小团伙渠道则通过种种手段,直接教会儿童进行攻击性行为的技术和技巧,危害极大,因此,对前者严格控制,对后者要严加打击。幼儿形成攻击性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将来可能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综合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它们总是社会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影响。比如,“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在教养过程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可见,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密切关系的.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1、正面引导、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刀枪棍棒等),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影视节目。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使幼儿在行为和认知上保持统一幼儿年幼儿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应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是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如:看到一幼儿抢玩具,我们就在班内开展讨论该行为的对与错,当玩具被抢后我们该怎么办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反面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强化,不予注意,面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在此同时,我们移情训练法正确引导。例如:晨间活动时,小朋友都在交换着各自的玩具,龚正杰带来的一辆有趣的“遥控车”,小朋友围在一起玩得正开心,这时龙龙冲过来,一把拽过龚正杰手里的摇控开关,哪知用力过猛,开关摔在地上坏了,龚正杰哭了。这时老师走过来,没有简单地批评龙龙抢别人的玩具不对,而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龚正杰玩具坏了心里怎样?”然后启发幼儿观察和感受被人的情绪,并由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幼儿逐渐懂得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去做。·                                 轻度的惩罚与合理科学的规则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当幼儿攻击别人后,我们让他“坐硬板凳”,暂时隔离孩子,让他明白原因,知道后果。再通过“补时间”等方法。让他知道自己做错的事情得自己承担后果,在实施这些惩罚规则的同时建立合理科学的规则,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幼儿能理解、接受和乐意执行的规则。如:值日轮流规则:小组长竞赛的规则等。使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从培养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经过观察发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攻击的对象都是针对一些较弱的小同伴,一般被攻击者极少有反击行为,因而我们从培养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采取的攻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不加选择地攻击任何一个小伙伴,有的幼儿则专门向弱小的孩子挑衅,这可能是他们认识到攻击强壮的小伙伴会遭到反击的缘故吧。根据帕特森的“消极反应会强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我们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如:当某某小朋友盯着你看,想打你时,你可以提醒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开。如果没有察觉他的攻击迹象,而冷不防遭受攻击时,可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我们想这既是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是让他遭受适度的“挫折”。同时,我们还故意冷淡地,重点关心被攻击者,用行动暗示他这些使人不快的行为将使自己受到冷落。·                                 除上述的一些方法外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控制力,合理疏泄情绪,教幼儿学会思考行为的后果,要教会幼儿表达,调节情绪的技巧,用诉说、讲理、转移注意力、心理位移的方法合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抑制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采用轻度的惩罚有效的,例如:暂时隔离孩子。对幼儿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二)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发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1、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行为的刺激例如给幼儿提供宽敞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还包括平时家长不经意的娇宠所造成的霸气及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录像的影响。其实孩子攻击他人,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需要,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孩子,给他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摒弃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2、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给予较多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起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陶冶性情,从而达到根治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景佳途径,多引导孩子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孩子恢复心理平衡,逐渐转移攻击性行为。·                                 3、家长积极配合正确对待孩子们与同伴这间的矛盾冲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家长还可以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他人的对其攻击性行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有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孩子有可能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击性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去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击性行为的榜样轻度的惩罚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采用轻度的惩罚有效的,例如:暂时隔离孩子。对幼儿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那些对攻击性行为大声斥责的家长,从某种意义在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引起了家长对他的注意。再如: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做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呆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即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是攻击性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从环境、教育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生物因素,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出生状况及其他生物机制,如: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其次,家庭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遗传占,而这中又有一部分是孩子与家庭的相互关系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教养策略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采取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第三,同伴因素,因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遭到同伴的拒绝如果长此以往,同伴会很难改变对他们的看法,而且有时被攻击的儿童对攻击性的儿童持躲避、畏缩的态度就更加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最后,学校和社区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对待攻击性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另外,社区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如果一名儿童所生活的社区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这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就极有可能被理解为生存需要,而不认为他是违规行为,可见社区环境对攻击性儿童的影响不可小视。祖辈过度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教育误导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合理安排一日活动。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三、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在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四、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五、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幼儿意志比较薄弱,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尤其对幼儿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应循序渐进地解决,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