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doc

    • 资源ID:2586551       资源大小:39.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doc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南国农【摘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也是世纪初我国教育者的两项重大使命。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作些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技术教育概述(一)、对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概念,目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2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组合;3信息技术包括三种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一般来说,当人们只是把目光投身经济发达地区,以大中城市的学校为对象,在使用这一术语时,较多地会采用第二种或第一种理解;而当人们放眼边疆,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的实况,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则较多地会采用第三种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许多学校离普及视听技术的教育应用尚有不短的路,他们盼望着能早日使用投影、录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我倾向第三种理解,并赞成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中要有“视听技术媒体使用”的模块,在过去的几十种这门课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这个内容。我对信息技术要领的认识是: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2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理解: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为目标的教育。2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两种理解的区别是:前者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标;后者则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我同意第一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包括信息意识、知识、道德的培养。什么是网络教育?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网络教育,就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非面授方式,也包括面授方式。2网络教育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新形态(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定义:它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什么是教育技术?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一般都是以美国“AECT1994年的定义”为根据:“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来自美国的洋货,“现代教育技术”是出自本国的土产。1980年代初,我国电教领域从美国引进了“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人们发现,美国的教育技术同中国的电化教育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完全按照美国的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做法,我国正在兴起的电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就要完全被改变,我国的电教实践就要完全被改变,这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对电教人才的需求,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在保持自身的特色的同时,吸取了美国教育技术中的有益成分,如强调教学设计,并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概念?有不少同志给它下了定义,其中之一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什么是电化教育?有不少人给电化教育下过定义,以下是其中两个。“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公式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近些年来,有些人对于电化教育有不少的误解,主要的误解有两个:一是:以为计算机教育应用不属于电化教育,把计算机教育应用排除于电化教育之外,认为只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育应用才是电化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国电化教育在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1970年代以前,以幻灯、电影为主;1980年代以来,正在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系统为主的新阶段。二是:以为电化教育只是以现代教育媒体为研究对象,而不考虑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优化。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是电化教育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不过它强调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做好这两件事情。应该消除这些误解,否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会是不利的。一点祈望以上对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重要概念的各种理解做了简略的介绍。目前,人们对上述名词、术语的使用,不够规范,颇为混乱。在不少场合,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都是当作同义语、等同的概念在使用着,它们的名称虽不同,但内涵基本一样,所做的事情基本一样,给人们的认识与实践造成不少困惑。能否由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一个学术名词审议会,或组织一次有关学术名词的全国讨论,力求在这个方面取得一些共识。(二)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人们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五化”、“三性”: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过程智能化三性:开放性。信息技术教育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非线性。信息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学生学什么,何时学,怎么学,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有人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比作乘公共汽车,它有固定的上车站点、行驶路线、开车时间;把网络教学比作“打的”(乘出租汽车),它的出发点、路线和目的地都是个人化的,由乘客自己决定。交互性。它能实现人一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一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教育。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评价、生成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它常常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系统的使用,为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三)几个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简介美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美国从1996年开始,一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到2000年,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美国与国际互联网联通的学校数(百分比):95,教室数(百分比):72,学生拥有计算机数:每5人1台。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面。美国是地方分权的国家,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做法都不一样,大致有三种方式:1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2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介绍信息技术知识;3开设信息技术专题选修课。英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所有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课程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国家。1997年初,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小学为17:1,中学为8.5:11995年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各级水平标准,如下表:  学段年龄信息技术能力第一学段(12年级)57岁13级第二学段(36年级)711岁25级第三学段(79年级)1112岁37级第四学段(1011年级)1216岁48级日本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97年文部省的调查如下表:  小学初中高中计算机普及率90.7%99.89%100%平均台数8.525.366.6上网率10% 文部省1994年制定的一项5年计划,要求到1999年,公立小学达到两人1台计算机,初高中每人一台计算机。到2001年,所有中学,2003年,所有小学,全部上因特网。1995年,文部省与通产省联合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实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校联网实验研究”,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文部省于1998年分别颁布了初中与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初中:技术、家庭,必修,三学年学时数:70、70、35。高中:信息,必修。2学分,分A、B、C三个学科,学生任选一科。小学:综合学习时间课中进行。(四)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或者说以计算机教育为内涵的信息技术教育),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了约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 时间:80年代前期90年代前期 特点:1为计算机而教育 2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3计算机选修课(程序设计语言) 动力:“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初期发展阶段 时间:90年代中期 特点:1为教育而计算机 2计算机选修课(计算机应用) 3学科CAI试验 动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 ·迅速发展阶段 时间:90年代后期 特点:1网络教育的兴起 2信息技术课(必修) 3强调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整合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CERNET的开通 ·20年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约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下表:  1989年1999年底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数70816万学校拥有计算机台数76862165万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72327万累计学习计算机的学生300万3000万 任重道远据1999年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学校数70万所在校学生数2亿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校数(百分比)10学生拥有计算机平均台数每121人中有1台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数(百分比)15信息技术教育的师生比2000:7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个差距,加快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进程,这是21世纪需要我们努力去做的事情。 二、培养创新人才:新世纪教育者的使命 (一)用新观念、新技术,办新教育,培养新人才 我们已经走进一个新世纪21世纪,进入新世纪的教育者,应是教育革新者、教学改革家,他们肩负的使命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否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就是:用新观念、新技术,办新教育,培养新人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什么是新观念?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观念,主要是6种现代教育现: 素质教育观 双主体教育观 终身教育观 情商为主教育观 创新教育观 四大支柱教育观

    注意事项

    本文(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