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4农村中学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

    • 资源ID:2545592       资源大小:2.48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4农村中学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

    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结 题 报 告四川省郫县第二中学校课题组徐永亮 江永辉 王永强 林玉龙摘 要 课题组通过对“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系统的内容体系。采取了结合新课改,强化了德育学科课程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为蓝本,以主题班会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文明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上网引导,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合力等措施,系统的探索了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键词 农村 中学生 文明行为 习惯养成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齐格。”孟子也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校道德教育。200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课题组根据本校德育工作实际和我校既有的相关研究基础,结合成都市“十一五”课题规划,决定向市教科院申报市级课题农村中学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2007年九月二十日,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立项以后,我校课题组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科研管理办法(成教【2006】26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全部科研任务。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顾问顾颉老师、王殊老师根据我们的实际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及所取得的成果,向我们提出,以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更能体现本课题研究实际,所以,我们的课题报告修订为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特此说明。一、课题的提出(一)社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快速转型所带来的传统道德解构,我国社会道德现状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大致分析起来,可从如下几方面予以概括:1失信现象泛滥。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严重的诚信危机之中。贪污腐败、学术造假屡见不鲜,食品掺假曝光不断,这些现象已经成了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十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3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了冲击,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与投入的最大比值,职业道德操守往往被其视为可以首先节约的“成本”。4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而唯独缺少对自己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5信仰的迷失与危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人崇拜之风被遏制,由此也带来了人们信仰的危机。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了乏力的症状。6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在我国各地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一些人用“一切向钱看”来曲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价值观。这种社会大环境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以上各种非道德行为现象在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并且呈现出与社会非道德行为和现象接轨趋同的态势,显示出社会大环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严重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够在道德重建上走出目前困境,我们的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民族素质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加强对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简单化和片面化。究其成因,纷繁复杂。从德育心理学角度看,这与学校道德教育未能很好地遵循个体品德发展的心理规律不无关系。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过度偏重于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而且这种认知教育还有“理想化”和脱离现实之嫌,而对学生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智慧培养、道德意志锤炼、道德行为养成等方面却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激发起学生自主德育的内在需要。(三)我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地处郫县南门城乡结合部,毗邻“望丛祠”公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集初高中于一体的“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 “四川省绿化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成都市文明单位”,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农村,少部分源自“甘、阿、凉”三州地区。从学生生源结构来看,学校虽处县城,但学生成长环境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小,其在行为品德问题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乡村特色,即:公共文明习惯较差,自我价值感不强,进取心不强、行为散漫等。在课题立项申报期间,课题组对我校学生道德行为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首先,我们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基本内容制卷,问题采取是非判断和选择题两种形式,满分为一百分。课题组在我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进行书面测试。测试结果平均分为92.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68分。然后我们又从得分在85分以上的同学中抽取100名学生,分10组进行道德情境测试。测试在被试严格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结果很不理想。比如,我们在我校教学四楼2、3、4层楼梯转角处分别放上学生经常扔的生活垃圾,结果只有三个同学将垃圾捡起,有11个同学将空塑料瓶踢到了别班保洁公区(塑料瓶分放在这些同学所在班级的公区)。课题组老师在校门口主动向不认识的学生打招呼:同学们,早上好!结果大多数学生表情诧异,有的匆忙慌乱回应,有的一走了之。从测试情况来看,我校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我校既有的相关研究基础,课题组决定以“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力图通过课题研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提高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我校的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虽然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率还不高尽管我校德育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学生中乱吐乱扔、破坏公物、考试作弊、逃课、不遵守纪律、无秩序等不文明现象仍偶有出现。而这些问题出现率最高的学生往往也是我们工作中投入力度最大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不是我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不够或仅仅是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了问题,而是我们没有能够把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的转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教育必须是“知、情、意、行”的整合。一个人仅仅具有道德知识,没有在经历深刻道德情感体验下的道德认同,他就会表现出对道德价值的消极态度,从而缺乏践行道德规范的内驱力。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首先表现出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学生要认同并接受这种约束,没有强大的道德意志的支持,也是难以做到的。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恰恰对“情、意”两个要素重视不足或虽有认识但策略不多造成的。这一点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2、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在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德育体制改革及德育理论的探讨,但却常常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对人的独特性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对受教育者道德自我形成规律的认识或尊重。我校教师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实践中表现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统性不够,还停留在“班会课”、“说理教育”和“榜样示范”等常规的、简单的途径与方法上。往往强调了学生应该怎么做,却不太重视采取合适的措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费时低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增强。 我校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郫县其它农村中学也普遍存在,由此可见,在我校进行“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本课题研究是广大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需要,更是广大农村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二、理论依据实施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必须建立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基础上。1、相关政策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规程、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政策性和纲领性的文件,全面体现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性质、目标、内容、途径以及对学生品德评价和管理的要求,不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本课题研究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本课题研究将严格遵循意见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2、相关理论(1)德育的基本原理:有关德育内涵、本质、目标、过程、原则、内容和方法的论述。(2)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有关教育论和德育论内容的论述,以及有关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依据的论述。3、在中外比较中吸收可借鉴之处在本课题中,我们重点借鉴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与我颇有相似之处的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做法。三、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德育的基本原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实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符合农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2、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德育的生命,没有实践,便没有德育。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校内外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坚守道德信念,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3、主体性原则: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培养他们的行为自觉性。4、一致性原则:注意教师、家长和学生言行一致、认识和做法一致,以增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努力矫治“假性认识”。5、示范性原则:树立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的榜样进行示范。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和家长进行相关的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起到示范作用。6、研究与德育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将课题研究与德育日常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题研究不是简单地、孤立地进行,而是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放到学校德育的日常工作中去,真正为学校德育服务。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面向郫县初中和高中2007、2008、2009级学生,重点以本校初中和高中2007、2008、2009级2900余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 1、管理方法(1)加强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首先,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认真、系统地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规程、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政策性和纲领性的文件。其次,为了提升我校课题研究水平,课题组先后邀请了成都市教科院的顾颉、王殊等专家到校进行科研指导。另外,学校还不定时派出课题组研究人员参加了县内外有关德育研究的会议,并将这些经验带回学校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交流和学习。通过这些努力,帮助课题组成员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明确了任务,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2)严格课题管理,规范课题操作,认真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严格课题管理,规范课题操作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使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我们规范了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力求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研究一体化。认真制定课题方案是课题实施的重要前提。在制定方案时,我们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认真调配,细致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然后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找准切入点,找到结合点,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个人实施计划。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3)认真落实课题实施计划,定期开展课题活动和总结交流,及时做好工作总结,写好教育个案和论文,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贯彻落实实施计划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了使课题计划落到实处,我们定期开展了实验研究活动,每期召开经验总结交流会2次,要求参研教师参考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每学期上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2节以上,每学期重点研究1-2名学生,作好研究记录并写好教育个案,每学期撰写1篇德育论文。我们要求参研教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本研究定位于应用研究,将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实践研究。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等形式研究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3)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典型个案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剖析。(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力求探索一些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遵循的规律。五、研究内容和主要措施由于学校德育是一项工作政治性很强,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基层农村中学,我们难以对我们所发现的问题一一寻求解决方案。我们根据我校实际工作要求、既有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组的科研水平,选择了“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块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的内容,展开了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以下阶段成果。1、结合新课改,强化了德育学科课程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中学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它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这种主渠道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受应试教育影响,被异化为学科化的知识教育,割裂了一个人道德素养“知情意行”的形成过程。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和政治组教师一起认真学习了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提高了教师认识的水平,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在考试方面变笔试考核为多种考核方式并重。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在充分发挥政治课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渠道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认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践行文明行为。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林玉龙老师针对初一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同伴关系重要性不断提升,重视发展同伴友谊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人际指数,并让学生对照自评和他评的人际关系指数与学生人际交往标准进行比照,让学生懂得养成文明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时政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此外,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弟子规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素养很有实效。2、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加强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渗透学习,是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又一条主要途径。所以,学科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教学,不仅内容上蕴藏有丰富的道德资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之于学生的课外生活,给教师以更多可以对学生实施言传身教的机会,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点的机会。所以,我们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非常强调以学科渗透为切入口,把学科教育作为学校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师德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都作出了非常严格而又细致的规定和要求,让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文明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因此,学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也应该在课堂。通过学科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言,教材是教育的载体,教师是实施目标的组织者,是主导因素;学生是实施效果的直接体现者,是主体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充分挖掘自己所教学科中丰富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资源,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予以落实,目前,这已经逐渐成为我校教师在设计处理教材时的自觉行为(见图表1 引自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朱小蔓 2005.11.3)。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校很多老师都根据本学科特点,参照上表内容,3、以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为蓝本,以主题班会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课题研究小组组长、中学德育高级教师王永强老师结合本课题研究需要,根据郫县教育局的要求,参与组织了“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的评选,在此基础上与课题组马厚勇老师共同制定了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课课程标准,并主持编写了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以下简称方案集),为郫县德育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也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课题组依据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联系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以尊重学生为教育理念,遵循德育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导向性、趣味性、程序性、主体性、实践性、渐近性等原则,以方案集为蓝本,组织了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对方案集的使用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有效方式:第一,以方案集为载体,开展课堂型活动,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课堂型活动中,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以方案集为载体,贯穿“共情明理活动导行评估反馈调整”这一主线,依照“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原则,让学生广泛参与,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型活动中让学生当主角的同时,要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课题组试图克服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抽象性、教育方式的灌输性、实施的分裂性等弊端,使学生在参与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如在感念亲恩,孝敬父母、用语文明,和谐相处、礼貌待人,文明交往、校园文明,大家维护、增强环保意识,争做文明公民、遵守社会公德,有德行遍天下、网络冲浪利弊谈等课堂型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活动中,实验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操作、自主实践,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实践道德的热情。第二,以方案集为借鉴,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践行能力 在实践方案集活动的基础上,各班根据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又自主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通过以情晓理,以事明理,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认识能力,通过以说促行,反复训练,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明行为践行能力。我校教师设计的部分优秀活动方案详见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教化、浸润、熏陶和影响,而不仅仅是说教。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潜移默化的独特影响,并将其视作学校对学生实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文化不同于狭义的校园文化,它是指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一整套的观念体系、风俗习惯(包括学校各种仪式)以及环境建设的有机体。它既包括学校的精神环境建设,也包含物质环境建设。我校是一所园林式学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评为“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经常代表郫县接受上级这方面的检查。课题组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注意在各方面培养学生的亲环境行为,有效减少了学生乱丢乱扔,随意破环环境的非道德行为。每年新生入校,我校都要举行校园风景摄影大赛,由学生摄,学生评;我们还在学校风景优美处,精心设计了一些美观、个性化的文化牌,在上面不定期换上我校学生、老师自己创作的一些小诗和美文,再配上作者的小照。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热爱,使学生与学校环境达到“天人合一”,互相映衬的美好境界,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自然养成。我们认为,学校的所有元素都应该是具有教育性的。注意打造和开发利用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文明素养和亲环境等良好行为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中,我们还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清理,在校园内修建了宣传墙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警示牌,在各教室和公共场所张贴名人名言和守则、规范,开辟了评比公布栏,有力地营造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氛围。在学校的精神环境建设中,我们注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贯彻和落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我们组织了宣誓、签名和竞赛活动,“话道德”主题班会活动,“养成道德好习惯”系列活动,“做文明人、建文明校”演讲会活动,“学道德、束言行”实践活动,“爱心助残”慰问活动,“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手拉手、献爱心”募捐活动,学生评优选先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实了校园文化内涵,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为广大中学生所接受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校在前期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班级、年级、校级校园文明形象大使的系列选拔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德育自主教育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个人品德修养等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详见附件1 郫县二中校园文明形象大使选拔总结)5、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我校在构建学校健康网络文化方面也认真地作了如下尝试和探索:一方面学校通过制定网络文明公约、网络伦理自律规章等制度,来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道德也是与整个社会道德息息相关的。在网络上并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同时扩大宣传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正确的方法规范人,以良好的榜样塑造人。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错误言论的危害性,我们还搜集很多来自网络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是它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人是社会的个体,是与他人相关联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也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一部分。特别是我们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所遇到的沈阳女孩在网上毒骂四川人的极端事例,让刚刚经历地震灾害的四川人非常愤怒。我们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学生身为亲历地震的四川人在目睹这个女孩的恶毒语言后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伦理规范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印发了熊猫网络病毒制造者在网上公开发布的道歉信和有关这个病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的报道来帮助学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会给我们个人和社会带来危害甚至灾难。但是如果学校能够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网络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力工具和平台。在这方面,我们还形成了一些效果较好的操作方法。这里不再赘述(详见附件2 我校在构建学校健康网络文化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6、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合力家校合作,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为保障学校与社区的充分合作,共同打造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大环境,我校以社区党政组织为中介,加强了家校联合,扩展了社区成员(而不仅仅是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发言权,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和社区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促进了“家校社”之间的交流,扩充了学校和社区教育的新资源,共同实现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目标。我校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社区行政领导、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各居委会主任和党委书记、学校领导以及部分居民组成,涵盖了社区各个层面、各个级别的人员代表。主要负责学校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共建的理论指导、资源优化整合、有效利用,协调学校和社区内各个层面的关系,保证“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持续进行。另外还成立了“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工作指导委员会,由社区政府、学校、居委会、家长代表共同组成,行政上隶属于街道或村委会,在业务上受县教育局指导。其下设办公室,由社区文教干事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将任务分派至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及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通过学校社区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家长互动、家长居民互动等方式,全面推进了“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工作。通过与政府、社区共建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这个平台,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办学的周边环境,为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提供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各种实践机会创造了良好条件。如:每年爱国卫生月,我们都要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社区义务清洁,参加植树活动,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环境水平;每年5月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到社区慰问残疾人,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组织师生到郫筒镇敬老院开展服务活动;承办教育局和团县委主办的各种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到成都市法制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我校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得到了教育局、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六、研究成果1、形成了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课题研究小组组长、中学德育高级教师王永强老师结合本课题研究需要,根据郫县教育局的要求,遵循德育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导向性、趣味性、程序性、主体性和渐进性等原则,结合郫县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参与组织了“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的评选,在此基础上与课题组马厚勇老师共同制定了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课课程标准,并主持编写了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受到了成都市教育局和郫县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好评,为郫县德育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也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课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和学生行为心理发展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以行为规范和行为训练为重点,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在多种情境下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针对学生不同学龄阶段文明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制定相关的内容目标,建立相应的内容模块。模块内容在实施时各有侧重,又交叉覆盖,以便于活动的开展和不同学龄阶段课程内容的落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积极评价,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化,最终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家庭、学校、社会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具体内容详见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第3-15页)。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针对学生不同学龄阶段文明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制定相关的内容目标,建立相应的内容模块。模块内容在实施时各有侧重,又交叉覆盖,以便于活动的开展和不同学龄阶段课程内容的落实。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以行为规范和行为训练为重点,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在多种情境下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积极评价,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化,最终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具体内容详见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2、系统的探索了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实践层面上对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和梳理了当前困扰学校德育效率的主客观因素,在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问题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理论引领,操作性较强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以增强。这些有效方法是:结合新课改,强化了德育学科课程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加强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郫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活动方案集为蓝本,以主题班会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合力。3、通过研究形成了农村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操作模式:“共情明理活动导行评估反馈调整养成”。4、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收获颇丰,锻炼成熟了一批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科研意识的德育工作者。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中进行的设置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主题班会活动、撰写分析报告、论文等活动,不断分析得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水平,促进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校教师每学年撰写德育论文或教育案例200余篇。5、通过课题实验,学生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文明行为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1)学生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课题组组织的各种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有的让学生们亲身实践体验,以主体的姿态在亲身实践中认识文明行为习惯的要求,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有的则通过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使学生们经历认知过程、情感交流过程、行动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我校团委举行的“做文明人,建文明城”演讲会中,参赛选手痛斥了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与传统美德和文明道德相悖的不文明言行,尤其对中学生中存在的撒谎、欺骗、浪费、攀比、麻木、冷漠、乱丢、乱扔等给予了严厉抨击。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最初发动大家进行准备,了解道德的标准和不文明的言行,最后入选者再声情并茂演讲,这样,对于选手自身和听众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而在班级“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班会中,许多同学在“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报答”的对比讨论中,深感父母对自己是说不完的关心和爱护,而自己对父母却是无以为报,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以2008级为例,初一、高一与初二、高二对比,初二与高二时学生在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团结协作等方面明显优于初一和高一,从班级评比可看出,初二和高二时流动红旗等获奖率均高于初一和高一。(2)学生文明行为能力明显增强在课题实验中,我们积极通过正确的道德认知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观念,再转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例如: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活动中,初2007级1班的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方案,人人动手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在环境保护,你我之责主题班会活动中,许多班级的学生立即见诸行动,人人动手,主动清洁身边垃圾,有的班级还走出校园,到社区进行清除“城市牛皮癣”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寻求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为了对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进行追踪,检测我校课题的实效性,课题组以初2007级和高2007级、初2008级和高2008级36个教学班共计18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郫县二中学生操行评定细则,每年9月初利用入学教育的契机,配合学校政教处采用抽样分析法对学生进行一次文明行为习惯评定和操行评定。具体做法是:班主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学生做出自评、他评(组长和组员评后取平均值)、师评三方面的德育评价,并取平均值作为学生的实际得

    注意事项

    本文(4农村中学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