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

    • 资源ID:2512300       资源大小:635KB        全文页数:1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绪论,主要内容:第一讲诸子百家争鸣与融合乱世绽放的文景第二讲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第三讲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第四讲法家新势力的崛起第五讲道家隐士风度与哲人智慧第六讲兵家以战争的观点看世界第七讲杂家诸子百家的汇流与融合,一、先秦诸子百家概况1、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分类(关于诸子百家的界定)(1)诸子与“士”的兴起有关。“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2)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微,“王官之学”发展到“学术到民间”。,第一讲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何谓“百家”?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的“六家”、刘歆、刘向父子的“九流十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界的基础“话语”。各种讨论到“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于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几家。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个虚幻的名词。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的。,在先秦时期,表示思想团体的“家”至少有两种意涵:一种是针对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而言的;一种是针对有相近的学术宗旨、学术兴趣、学术问题的学者群而言的,不必然有师承渊源。前者为本意,后者为引伸义,外延较前者宽泛。,战国时的诸子,显然更重视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这一意义上的“家”。这样的一“家”之所以成其“家”,在于独立的思想观念和延续的师承渊源。因此,“百家”是泛指当时诸多的学派,每一个自成一家之言的学者都可以成为一家。从这种角度来看,说先秦有“百家”,决不是什么夸张之说。,2、诸子百家历史使命及其文化价值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说:“吾国学术。大略可以分为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避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但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文史学家罗根泽把我国学术思想分为四期:(一)自上古至东汉末,为“纯中国学时期”;(二)自魏初至五代末,为“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三)自宋初至清中世,为“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期”,或称“新中国学时期”;(四)自清中世至现在,为“新中国学与西洋学之交争时期”。,这两种说法异曲同工:如果我们要找“纯中国学”的话,需要把目光投向先秦两汉时期;如果我们要从纯中国学里面找最具原创性质的学术的话,需要把目光投向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最纯粹的表征。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儒、道、法、墨等家,深刻影响了他们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华夏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模式。,1、百家争鸣盛况与互相影响(学术自由)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宽容的学术政策与百家争鸣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无论是战国早期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的“咸阳之学”,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诸侯国对“士”都给与优厚的待遇。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则去”。促进了各国人才的流动。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诸子们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学术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争辩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错综复杂、异常活跃的几面。,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2、诸子百家的互相融合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互相诘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在争鸣的过程中,各家还有互相影响的一面。如稷下学宫,道、法互相影响;儒、法互相影响;儒、道互相影响。,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百家争鸣”一方面互相诘难、彼此交锋;一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渗透,由“百家争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百家的融合,从而导致中华大一统的局面,这才是对“百家争鸣”的全面理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有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百家争鸣为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创造了先决条件。,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就中国文化的整体形态而言,先秦是一个黄金时代。诸子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社会、政治、人性、教育、科学、军事、逻辑等诸多领域,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以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超越同时代人的睿智卓识,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他们之间的特列争辩,形成了令人关注而又向往的争鸣格局。,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最为密切。“文化中国”声教被及四海、泽惠禽兽,以和谐方式解决夷、夏关系,这信念被儒家学者不断强调,赋予中华民族强烈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的意识,使中国文化极富包容性与同化力。儒家“大同”思想和“民本”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二,儒家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基本认识;其三,儒家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境地者,如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群尤为关注;其四,儒家在政治文明方面亦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均有一定启迪意义。如以德治国。,三、诸子百家学说与先秦文化精神,以老、庄为最主要代表的道家而论,在完善个体人格、优化民族性格、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至少可以发挥许多积极功能:其一,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既表现为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尚品德,又表现为较强的心埋适能力。其二,老子、庄子等道家人物提倡的抱朴守真、谦下不争的思想主张本是来自于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故而能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发挥秋极作用。其三,道家追求对于“常道”、“大道”的认识和体悟。其所谓“常道”、“大道”乃是世界本质即自然万物根本规律或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三、诸子百家学说与先秦文化精神,我们应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形成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之学都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因”,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诸子百家学说与先秦文化精神,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1、“儒”的起源甚早 儒的原始含义是周代学校里的教师,在当时他们以六艺教育贵族子弟。在周代,儒其实也是王官,或者说史官。“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君子儒是精通六艺,而且道德高尚,能治理国家。小人儒是指能替人办理丧事、相礼为生的人,只满足于温饱,没有高尚的道德。,第二讲 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2、孔子大办私学 由“学在官府”到王官下到民间的过程中,私人讲学兴起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就是在私人讲学的风潮中贡献最大的一个。孔子倡导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开了先河。孔子大办私学,使儒由一种职业升华为一个学派成为可能,这也是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讲 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3、儒家创建于鲁国的历史背景 儒家产生于鲁国,这要从鲁国特殊的地位说起,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有“天子礼乐”和宗庙祭祀的官职、器物。鲁国的文化比其他诸侯国更为繁荣。鲁国便具备了产生儒家的良好条件。,第二讲 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生平介绍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与苏格拉底的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的影响,相仿佛。冯友兰,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教育实践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教授老儒,其根本的教育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其内涵可以从多方面理解:首先,这意味着不分贫富、贵贱、老幼、国籍,对所有的人都加以教育。其次,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或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的加以教育。(仲由、子贡与南郭惠子的对话),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教育实践2、科学的教育方法 针对学生智力、个性的差异开展教育活动。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强调学和思结合起来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1、礼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倾向于用礼来界定自己思想中所有的重要范畴。比如:克己复礼(仁)、“礼以行义”(义)、“礼所以制中也”(中庸)。孔子生活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认为原因是名实不符,通过考察三代之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备,并希望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通过儒家典籍考察,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规范,它既要求社会个体成员具备某种合理性,又要求社会群体具备某种合理性。,(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仁具有多种内涵,首先,其基本的是对礼的内在自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其次,仁有时候超越克己复礼的根本含义,有关爱他人或者设身处地体贴他人的意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近取譬”近取自己做比方。在这个意义上看,实践“仁”一点都不玄妙,或者说“仁”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你去追求便可以达到。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如果说“克己复礼”是仁德外向视角,那么“能近取譬”就是仁德内向视角。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把实践仁,成就仁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就是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历史上很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3、义礼以行义要像对待仁一样守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见义而为才是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还有一个重要含义,是指人的物质欲望和追求合乎礼、仁、道等政教伦理规范。子曰: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4、中庸反对“过”和“不及”从本质上说,孔子的中庸是指人的德性符合礼的规范。即要求恪守礼并能秉持中庸之道,培育中庸之德,消除或弥补过或不及的偏失。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4、中庸反对“过”和“不及”如何保有中庸之德呢?就是要学礼和修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人只有以礼来守持自己的品行,才能够避免自己的偏蔽,达到中庸的境界。,(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5、德治孔子强调实行德治,可以使社会秩序和谐有序。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要想实行德治,统治者就要在政教伦理方面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也没有排斥过法治。只是强调刑罚必须以道德为根基,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前提。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1、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学者和思想家,他通过教育来传播和实现自己的思想,造就了代代相传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思想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1、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孔子作为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过开创性的、划时代的重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大多数成为教育史上的至理名言;他所保存的古代文化典籍,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2、孔子之后儒家的分立与演变 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2、孔子之后儒家的分立与演变 八派之中的子思氏、孟氏、乐正氏应当为一派,即思孟学派。曾子得到孔子正传的一位,发扬儒家“孝道”思想,“孝道”是论语伦理学的核心,古孝经孔子讲授,曾子记录的。八派中没有子夏氏,但这一派倒是很重要的,子夏在魏国西河讲学时候受到魏文侯的礼遇。子夏是由儒家向法家转换过渡的一个重要人物,不彻底,没有完成转化。尚功利“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重势,主张利用权势来防止奸诈阴谋的发生。,孔子语录: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子思对中庸之道德弘扬及思孟学派1、思孟学派的客观存在“思孟之儒”指的是子思和孟子。思孟学派即是韩非子所说的子思氏一派、孟氏一派、乐正氏一派。,从师承关系上考察,荀子把曾子(参)看作是子思、孟子的先驱。孟子一书对曾子、子思也是十分推崇,孟子一书中明确记载乐正克是孟子的学生。因此,子思、孟子、乐正克属于思孟学派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思想的一致性来看,孟子、子思思想一致,强调内省的认识途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无论是子思、孟子的伦理化五行学说对汉代董仲舒的影响,还是他们的心性说对唐代佛教禅宗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都是密不可分的。,2、子思突出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子思曾受业于曾参,撰中庸,阐述、发挥孔子的“中庸”观,子思所撰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仅有3469字,却在儒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士人必读的儒经之一。提出了一个以“致中和”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所谓“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极尽“中和”,与“中和”之用同义。“中也者,天下己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把孔子的“中和”即“中庸”之道提升到世界观高度,视为宇宙的本体和法则。,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冯友兰,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是一位对人性充满信心的思想家,他思想的第一要点就是张扬性善说。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如同人有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禽兽区别的标志,四者心中,孟子认为怜悯同情之心是最为重要的,是仁政产生的依据,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为什么有的人生性恶劣呢?孟子认为,天生的资质是善良的,不善并非是资质的罪过,而是因为不能充分发挥资质而是它陷于物欲的缘故。,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的性善说在战国时期开始遭到误解,荀子就坚持性恶说。其实孟子性善并不是说人的本性原本整个就是善的,而是指人的本性中有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含有发展为善德的可能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心性之学。孔子虽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言,但他并未详尽讨论过心性问题。孟子则始揭“性善”论旨,大倡其“心”说,真正开启了儒家心性论的先河。不仅肯定了人的本性之中有发展为善德的种子,而且更把这善良的本性视为人与非人的分水岭。所以,孟子主张人应该充分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并尽力扩充之,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这种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心性观念,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2、仁政理论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他就有不忍人的仁政;以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很容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由长期休养道德,实践仁义而产生的。是一种没有愧诈、充实的精神境界。,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诸子蜂起,互相辩难。儒家思想受到墨家河杨朱学派的挑战。这是儒学想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得适应新旧社会的激烈变动和百家争鸣的新形势。这一任务就是由孟子来完成的。孟子在维护孔子基本观点的同时,又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式对儒家某些思想做了新的发挥,完善了早期儒家学说,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五、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冯友兰,五、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一)礼义1、人有礼仪故能胜物 荀子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认为人与草木禽兽之不同。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五、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一)礼义1、人有礼仪故能胜物 荀子把礼义看做是人独有的最贵品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五、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一)礼义2、礼义为人的群居之道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比水火草木禽兽高贵,是因为人有礼义,人有礼义,所以可以结成和谐有力的群体。用礼义来规定世间的等级差别,规范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使物和欲相持而长。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五、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一)礼义3、人定胜天 春秋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思想有很大的发展。荀子把孔子、孟子唯心主义的天,改造为唯物主义的天。他认为天是自然现象,天是依照一定的规律行动的,所以说“天行有常”,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是按照规律在变化的,没有威力无边的天神在管理支配。荀子以人“最为天下贵”,在“人道有为”的认识基础上,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才会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五、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一)礼义3、人定胜天 荀子所谓人定胜天,主要是指人实践礼义、实行儒术,从而从万物中获得财物。但是荀子并没有落实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根本要素,诸如工具、劳动主体等,而主要是凸显了礼义或者儒术的价值。,(二)化性起伪1、人性恶 荀子力主“性恶”说,认为人生而有生理欲求和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在这个前提下,荀子继承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荀子所谓的“礼”是对人的感性欲求、情感、意志乃至气度的规范,是对人的个体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长幼等社会关系和秩序的规范。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 孟子“性善说”归结于心理的先验,荀子“性恶说”归结于现实的历史,前者注重主观意识的内省修养,后者注重客观现实的人为改造。荀子的客观现实既包括外在的自然,也包括内在的人性。,(二)化性起伪2、理想的人格:士、君子、圣人 根据以礼义对人的本性进行矫正的不同程度,或者人对礼义的内在自觉的不同程度,荀子把理想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士、君子、圣人。荀子儒效篇讲到:士、君子、圣人的行为都合乎礼法,而士只是克服了欲望,君子在礼义法度和情性尚存在不通之感,圣人则使情性欲望和礼义法度或正道全然合一。,(二)化性起伪3、化性起伪的方法:其一学。学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思维、行为等一切都合乎礼义,做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都是后天认为的,因此人一定要学习,要有老师的教化。要有礼义法度做指导。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其二是里仁而居,就是居住在仁者所居住的地方,与仁者为邻居。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要求贤师访良友。其三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是社会成员改变本性,养成理想的道德人格,就需要合理利用以礼义为根本的刑罚赏罚等外在强制性的规范力量。,六、儒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1、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之儒。2、两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以经学为特点的经学之儒。3、魏晋南北朝隋唐在玄学、佛学与道教盛行时期,与之并立和力争保持主题思想地位之儒。4、宋元明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之儒。5、清代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及戴震为代表的以实学与考据学为特点的考据学之儒。,一、墨子生平简介 墨子,姓墨名翟,祖先是宋国人。后来长期居住在鲁国。曾到过宋、卫、楚、齐等国。他出生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作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方之鄙人”。他的弟子多是下层劳动者。,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墨子主要事迹: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公输盘而阻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吴国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墨子都没有接受。墨子是个科学家。墨家也是一个科学集团。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家又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二、儒墨之争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开端1.关于百家争鸣的发端 周王室史官老聃不仅早于墨子,也早于孔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第一幕是邹鲁儒墨显学之争,而不是儒道之争呢?这是因为在学术下到民间的这个过程中老子的作用远远不及孔子。与儒家相对的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居住在鲁国,最初投师儒学,学习儒家之业,后来认为儒家繁琐的礼节很难施行,特别是厚葬久丧的主张,浪费财物,使民众贫困,办丧事还要花很多时间,既损伤身体,有妨碍生产。所以,他背弃周代繁琐的理解和厚葬、久丧的习俗,而用夏代的节财、薄葬、简服的简朴精神。,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二、儒墨之争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开端2.儒墨显学之争的时代背景 墨家产生于鲁国,墨子最初是以儒者为师的。他创建墨家依据的思想也是诗、书等经典,继承的仍然是邹鲁的文化传统。这是儒墨之争产生于鲁国的历史根源。据吕氏春秋记载,儒墨之徒都是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由此可见,虽然两派相争,但也有共同的地方。两派之所以相争,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各不相同。儒墨显学之争,实质上是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诞生初期,统治阶级与小生产者对立和斗争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二、儒墨之争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开端2.儒墨显学之争的时代背景 儒墨显学之争还有鲁国的时代背景,根据孟子一书的记载:鲁穆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为政期间,鲁国的政治还算比较好。鲁穆公特别“礼贤”。如鲁穆公四年,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鲁穆公任用吴起为将,墨家弟子也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 墨子鲁问篇中,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丧。同时墨子主张,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十大主张中的合适方案。,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1、兼爱 兼爱即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认为社会动乱攻伐,互相残害,就是由于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人与人之间就会平等了,也就是“爱无等差”,这与儒家讲爱有亲疏厚薄是不同。,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 作为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墨子,以“兼爱”说为核心展开其思想体系。“兼爱”思想反映了墨子的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反映了他企图调和统治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使各方面的利益相安无事。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2、非攻“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在墨子看来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都是违背兼爱原则的,因为这些战争在春天进行就会使农民不能耕种庄稼,在秋天进行就会使农民不能在田间收获,因此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 墨子“非攻”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但墨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对于防御性战争,他是支持的。也曾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进攻。,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3、尚贤 在墨子看来,依靠血缘关系而取得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这种与生俱来的富有和高贵是“无故富贵”,有悖于兼爱思想的。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需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民众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举荐出来做官,没有才能的应该降级或者罢免。小生产者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做官,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4、尚同 尚同是尚贤思想的扩大。不仅一般的官吏要尚贤,且天子也要由贤者来担任。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人们的是非标准不同,因而天下大乱。所以他主张选取有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能言善辩的人做天子,选取有才能的人做各级官员,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这样就能尚同于天的意志。,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4、尚同 因为天的意志是“兼爱”。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兼爱,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尚同”主张在当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积极的意义。,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5、节用、节葬 节用、节葬的思想是墨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墨子认为,从政者应该增加生产,使物质财富成倍增长。“圣人为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信也。”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5、节用、节葬 墨子认为并不需要扩张领土,只要尽量开发本国资源,又厉行节约,去掉不必要的开支,物质财富就可以成倍地增长了。同时墨子还认为国家的财政支出应该是要对人民有利的。“诸加费不加利民者,圣王弗为。”据此墨子极力反对儒家所谓的“厚葬”、“久丧”,而主张节用、节葬。,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6、非乐 墨子把音乐看成是一种享乐,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生产劳动的时间,而且是浪费资源,有碍于天下进步。他否定了音乐对人民生活的调节作用,主张要废除音乐。,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6、非乐 墨子的这种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音乐固然有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但音乐的作用远非如此,还反映民间疾苦、政治好坏以及鼓舞士气等作用。因此,音乐在传统文化中是不可缺乏的。,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7、尊天、事鬼“尊天”、“事鬼”是墨子“兼爱”学说的理论依据,即论证“兼爱”学说是天的意志,是鬼神的意志。“尊天”即是墨子所说的“天志”。墨子认为,天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是天的城邑;人无论是年长、年幼、富贵、卑贱,都是天的臣民。因此,墨子思想中的“天”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7、尊天、事鬼 相反地,天希望人们有力量要互相帮助,有好的道理要互相教诲,有了财富要互相均分。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惩恶的威力,如果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就必然得到奖赏,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就必然遭到上天的惩罚。“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这就是墨子所谓的“天志”。,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7、尊天、事鬼“天志”在墨子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无论是王公大人,还是普通百姓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它来衡量。“上将以度天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万民为文学、发言谈者也。”,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7、尊天、事鬼“天志”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子的宗教思想,他认为天对一切国家、一切人都是一视同仁。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事鬼”即“明鬼”,就是相信鬼神,这是从“鬼神”可以帮助“天”实行赏善惩恶的角度提出来的。墨子认为,如果天下的人都相信鬼神能够赏善惩恶,天下就不会混乱。,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8、非命 墨子主张“天志”,但有主张“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那么王公大人们就必然会懒于断案和处理政事,卿大夫必然会懒于治理官府事务,农夫必然懒于耕种田地,妇女必然懒于纺纱织布,其后果必然是天下大乱,社会财富必然不足。,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8、非命 墨子认为“命”是古代暴君所制造出来欺骗民众的。“天命”的说法,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因此墨子认为天下的士人君子,若真要使人民富裕,而不是贫苦,若真要使国家大治而不是大乱,就不要“天命”言论,因为它是天下最大的祸根。“命者,暴君所作。”墨子揭露了“命”并非由“天”而产生的,而是由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包含了无神论的闪光思想。,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8、非命 在“非命”主张中,墨子还提出了用“力”与“强”来与“命”对抗。墨子认为寿夭、贫富、安危、治乱是由“力”决定的。依赖于自己的力量就能生存。不依赖于自己的力量就不能生存。他反对不参加劳动就获取劳动果实。“强”即强调个人主观努力。他认为“强”就必然会治理得好、会富贵,因为上天喜欢努力图强的人,会赏赐他们成功。虽然墨子并没有摆脱“天志”束缚,但这种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善良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摆脱被统治的地位。,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8、非命 由此看来,墨子并非片面地强调“天志”“明鬼”,他还主张“非命”和提倡“力”与“强”的学说。后者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属于人本思想。墨子思想的二重性,表明了他从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过渡。,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8、非命 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将老子的“自然之本”和孔子、墨子的“人本”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无神论”思想,其中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包含了墨子的“非命”思想,韩非子“明君务力”学说,继承了墨子“力”的学说。因此,在评价墨子“天志”、“明鬼”的主张时,要充分看到“非命”和“力”的主张的积极性,这在春秋战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后世界产生了影响。,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三表法 墨子非命篇提到“三表法”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这是他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所谓“表”就是标准、法则。“三表”是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有本之者”是根据古代帝王所经历的事情,即古人的经验;“有原之者”是考察人民大众耳闻目睹的实际经验,即民众现实的切身经验;“有用之者”是根据客观效果,看其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三、墨子的十大主张三表法 墨子的“三表法”的认识论和思想是当时进步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宿命论,但还有感觉论的局限,他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墨子“明鬼”主张,就是根据有人曾经见过鬼的传说来证明鬼神是确实存在的。,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四、儒墨显学之争的内容1、爱有等差VS兼爱 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所包含的意义却是不同。儒家的“仁”从表面上看是爱一切人,事实上并非如此,儒家所谓“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对被统治阶级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使劳动者更加卖力地为统治阶级进行生产劳动,同时儒家的“仁”受到宗法制度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使爱有了亲疏厚薄之分,爱有等差。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爱无等差。,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四、儒墨显学之争的内容2、罕言利VS交相利 儒墨两家都提倡“义”,但两家对“义”的理解不同。儒家更看重“义”,把“义”放在第一位,在取利的时候首先看是否符合“义”。墨家则认为“义”和“利”是合一的,其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四、儒墨显学之争的内容3、天命论VS非命 儒家认为人的寿命长短、贫富、国家太平或混乱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墨家否定这种天命论,主张“非命”,强调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四、儒墨显学之争的内容4、不重鬼神VS 明鬼 墨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真正的无神论者,墨家相信鬼神,主张“明鬼”。儒家不重鬼神,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语怪、力、乱、神”。,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四、儒墨显学之争的内容5、厚葬VS节葬6、重乐VS非乐7、正名VS 取实与名 儒家主张“正名”,按照周礼的等级名分来匡正当时的“名实”关系,着重在“名”,不在“实”。墨家主张取实与名,重点在实,不在名。,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四、儒墨显学之争的内容实质 儒家墨家形成对立,就其根本原因来说,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当然,儒墨两家对于所依据的思想资料的理解不同,也是造成两者对立的重要原因。,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五、墨子及墨家的科学贡献 不同于过度注重政治和伦理道德问题的孔子,墨子是位富有科学精神和逻辑修养的学者。他的科技实践及其成就,他的科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墨经中。,第三讲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五、墨子及墨家的科学贡献 墨经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材料说明,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围绕着自然的基本现象如时空、运动、物质结构等进行探讨辩诘而得到的一般性认识,表现为自然科学形态;(时空:久宇;物质本质;)其二是对当时手工业生产技术实践中一些规律性现象

    注意事项

    本文(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