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3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ppt

    • 资源ID:2432651       资源大小:10.83M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ppt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沙尘暴推毁村庄,风沙,水土,荒,漠,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 地区及一些 地区的 土地退化。,2.影响因素:等自然因素与 的经济活 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表现:退化、草地退化、退化而引起的土地 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变异,人类过度,耕地,林地,石质,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阅读,分析原生性荒漠的成因,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寒流,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深居内陆,距海洋远,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石质荒漠化,我国的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次生盐渍化,江南丘陵,西北地区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华北平原,云贵高原,西 北 地 区,(1)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土地污染 水土流失 沙尘暴A.B.C.D.(2)可能发生土地荒漠化的地区有()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热带地区 两极地区 草原牧区 高山地区A.B.C.D.,A,B,了解西北地区和荒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长城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小部分,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大兴安岭以西,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高原;西部新疆境内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相间分布,地形特点可概括为_。,“三山夹两盆”,内蒙古,800mm,400-800mm,200-400mm,200mm,2.干旱是本区的典型特征,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2.地形:,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4.河流: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荒漠。,6、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思考: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山地地形雨。,干旱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决定作用(1)干旱导致 贫乏,河流欠发育,作用微弱,物 理风化和 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2)干旱导致 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 沉积物。(3)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地表水,流水,风力,植被,沙质,冬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漠荒化的自然原因,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动力因素,包含着漠荒化的潜在威胁,(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活动P17,根据图,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周围高原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常年受高气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植被稀少、河湖稀少,空气干燥 A.B.C.D.(2)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昆仑山以南为塔里木盆地C.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广泛发育 D.内蒙古高原被流水侵蚀得崎岖不平,A,C,(3)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距海远近不同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稀少 D.本区有大片的沙漠和戈壁(4)本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差异,B,A,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读图思考问题:1、天山中部南北坡哪边降水丰富些?为什么?2、降水随高度有何变化?,参考答案,天山北坡降水量多于南坡。这是因为天山北坡面向准噶尔盆地,盆地西部的缺口有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进入,产生较多的地形雨。,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不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搂发菜。,为了增加收入,人口激增,燃料需求多,无节制采挖药、菜,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物,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破坏固沙植物,()过度樵采,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在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牧草生长能力、土壤结构被破坏,草场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原因:短期的经济利益,危害:加速草原退化、沙化进程,风蚀耕地,“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是西北地区草地开垦的真实写照。,(3)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的威胁。,缺少防护林保护,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作物产量逐年降低,经济效益差而弃耕,能源缺乏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农恳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4)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是迫于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地表聚集,蒸发旺盛,次生盐渍化,()灌溉与次生盐渍化,人类在荒漠中之所以能居住下来,关键在于从非荒漠源地得到大量的水分供应。以人类最早的两个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来说,两者均地处荒漠,水分的来源是外来河流。这些外来河流流过荒漠区域,是由与气候无关的地质、地形等因素决定的。,我国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塔里木盆地边缘山麓冲积扇地带的绿洲遥感图像,用水不当1:绿洲的退缩与废弃,1.若上游过度用水,绿洲将如何变化?,绿洲退化,2.若农田大水漫灌,河流下游绿洲将产生什么环境问题?原因?,次生盐碱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大水漫灌,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升高,随着土壤水分的蒸发,盐类物质积聚在地表,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沙漠化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气候异常,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阅读,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为什么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 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答:由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导致土地荒漠化,古城逐渐被流沙埋没。,根据上述材料,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下列框图中的空白处。,掘井,正面影响,负面影响,解决了干旱地带的人畜饮水问题,水井周围就会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水井少,水井多,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裸地连成一片,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活动P20,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下图,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人口增加,草地变旱地,牧场超载,草地缩小,转牧脆弱地区,荒漠化加剧,劳动力需求,(弃耕后),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人口增长与荒漠化,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区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思考: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些就有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1.荒漠化导致大量土地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上亿人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而且荒漠化还在继续扩展,全球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荒漠化的危害,非洲是全球荒漠化的重灾区,已有10亿多公顷土地沙化,占其干旱土地的73。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900多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的1/3。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大沙漠又扩张了65万平方千米,而且目前还在以每年近150万公顷的速度向南扩展,每年以10万公顷的速度向北扩展。这意味着145年后世界上又可能出现第二个撒哈拉大沙漠。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560平方千米/年,增加到80年代的2100平方千米/年和90年代的2460平方千米/年。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2.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3.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据气象部门统计,特大沙尘暴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2000年一年的时间就发生13次。进入21世纪,沙尘暴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比以前增加了。4.荒漠化使得土地的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据1983年卫星遥感监测,内蒙古当时退化草地面积为21.34万平方千米,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5.6%。而到1995年,退化草地面积已发展到38.7万平方千米,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9%。据估测,目前退化草地已占全区可利用草地的80%左右。鄂尔多斯高原由于沙漠化的危害,至今已不见原生草原植被。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20%,增加到90年代末的53.8%。在新疆,由于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可利用草原由20世纪60年代的0.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0.47亿公顷,平均产草量减少30%。宁夏退化草地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7%。,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一)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2.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二)具体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前沿地带,外围沙漠边缘,内部,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整治措施生物措施(植树造林、设置沙障),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40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设置沙障草方格,草方格沙障就是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2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AB,AC,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已荒漠化的地方,作为防护林,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牧,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能源的途径,开源,节流,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e.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利于防治荒漠化,了解石质荒漠化:,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B.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C.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 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荒漠化防治的注意原则:预防胜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三)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项环境治理工程,3.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努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治理措施和经验,成功技术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活动P24,1、对图2.16的分析,“垦荒地区”处于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是 寒冷、干旱、大风。2、将所列四项防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归纳,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3、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 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达 标 练 习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4、2000年春天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长、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1)我国_、_和华北一带冬春季常遭受风沙灾害,_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_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_、_和_行为,造成_的恶果。,西北,东北,西北季,气候异常,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过度樵采,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回答下列问题(2006年高考文综第36题),(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盆地、盆地。(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 平原。(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黄土,华北,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地表)表土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2005年文综全国卷)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主导自然条件是水。内陆干旱地区或气候干旱(根据经纬网确定为内陆地区;沙漠广布;季节性河流或内流河)。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 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3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区。(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 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西北干旱与半干旱,有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中上游用水过度,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D,B,B,7、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A)土地盐渍化(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D)绿洲沼泽化(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8、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2)A处的天然植被_,B处的天然植被是_,C处的天然植被。(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_决定的。,(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自东向西减少,森林,A,B,C,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经度,水分,退耕还林还草 合理载蓄量,坎儿井,灌溉水源,河水,高山融雪,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引黄灌溉,天山,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绿洲,吐鲁番的葡萄,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注意事项

    本文(3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ppt)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