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河南省“十一五”中期评估报告(1).ppt

    • 资源ID:2407148       资源大小:2.41MB        全文页数:13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南省“十一五”中期评估报告(1).ppt

    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二OO九年七月,汇报内容,总论水环境规划实施评估大气环境规划实施评估固体废物规划实施评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评估辐射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评估能力建设规划实施评估规划保障措施实施评估 评估结论推进规划实施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总论,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批复:“在2008年底和2010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第一次以国发形式发布,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期评估的通知(环函200939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环保“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在2008年底和2010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河南省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函(豫环函20098号),要求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环保“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任务来源,中期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包括谋、断、行、督4个阶段,评估是 规划编制过程的前移或后置,诸环节的有机联系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脱节规划编制设想、背景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差异性环境保护跨部门,需要规划和评估规划实施评估、监测、调控体系是规划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1、评估总结规划实施中期执行情况2、分析规划实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3、明确下一步规划实施的重点4、初步预测2010年规划实施情况5、构建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评估目标,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内容为主兼顾与这两项规划内容密切相关的国家和河南省专项环保规划的实施情况,以及环保部与河南省签订的目标责任状(书)以及省政府与18个省辖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河南省辖淮河、海河、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08年底才批复,因此不作为本次评估对象。河南省“十一五”中期评估共涉及规划18个,其中国家相关规划15个,河南省相关规划3个,评估定量指标15个,定性评估条目143个。,评估对象,评估内容,6个环境要素:水、大气、固体废物、生态保护、农村环境、核与辐射环保能力建设:监测预警、执法监督与事故应急体系建设、金环工程、科技创新支撑与人才培养等8项共性保障措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落实环保责任、增加环保投入、严格环境监管、发展环保产业、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中期评估内容,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情况,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情况,六大环境要素规划实评估,共性保障措施,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固体废物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农村环境规划实施情况,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落实环保责任,定量指标(15条)与定性指标(143条),具体指标层,水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大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核辐射安全规划实施情况,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各地人民政府对“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执行情况,评估时段,评估所用技术方法,总体框架:逻辑框架法环境质量(重点水、大气)总量减排(重点COD、SO2)重点工程进度、政府部门工作任务的成果污染防治投资、政府政策制定、政府监管能力建设投入、环境保护科研投入及政府部门对其成果的运用情况等定量指标:以完成的百分比评估完成程度,对于无具体指标要求但又有量化数据的,只提供数值,不评估完成程度。定性的任务要求和保障措施:红绿灯分析方法红色:进展较差黄色:进展正常但有待加强绿色:进展顺利,资料来源,(1)统计数据。包括河南省环境统计汇编、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城乡建设统计资料汇编等。(2)监测数据。环境质量报告,以及对大气、水体、污染源进行监测时掌握的数据。(3)专项检查调查数据。包括国家淮河、海河规划项目检查调查数据和污水处理厂检查数据。(4)地市上报数据。,组织协调,工作成果,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定量评估条目表,定性评估条目表,两张表,一本报告,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大纲,动员培训,收集、审核、汇总评估相关资料,对规划目标、任务、工程和措施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填写定量与定性评估表、编写评估报告,征求环保厅相关处室和单位意见3次,修改报告,征求10个厅局意见,修改报告,收集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确定评估对象,细化评估指标和条目,目前工作,工作流程,发改委、林业、城建3厅局有意见,厅务会汇报,修改报告,发改委会签,省政府行文,上报国家,形成16.9万字的报告书,整理数据约10万个,2009.1,2009.2,2009.3,2009.3,2009.3,2009.4,水环境规划实施评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年)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年)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相关规划,水环境质量评估,相关指标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状况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状况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 四流域规划中相关断面水质状况,水环境质量评估,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省)规划目标:2010年: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98%实施评估:2005年:全省省辖城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98%2006年2008年:城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 100%评估结论:20052008年各年度均已完成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的目标要求。,水环境质量评估,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状况(国家)规划目标:2010年:好于类断面比例 36.1%,劣V类比例22.2%实施评估:2005年:类断面比例大于36.1%,劣V类比例27.8%2006年:类断面比例大于38.9%,劣V类比例30.6%2007年:类断面比例大于41.7%,劣V类比例30.6%2008年:类断面比例大于44.4%,劣V类比例30.6%评估结论:20062008年地表水国控断面好于类的个数比例在36.144.4%之间,达到目标要求。20062008年劣V类水质的比例一直稳定在30.6%,距目标要求还差8.4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BOD。预计2010年该指标达到目标要求难度比较大。,水环境质量评估,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状况(省)规划目标:2010年:好于类断面比例 60%,劣V类比例25%实施评估:2005年:类断面比例44.6%,劣V类比例39.8%2006年:类断面比例38.6%,劣V类比例36.1%2007年:类断面比例42.2%,劣V类比例39.8%2008年:类断面比例45.8%,劣V类比例37.3%评估结论:20052008年各年度地表水省控断面好于类和劣V类的断面个数比例均未达到目标要求。预计2010年该指标达到目标要求有一定难度。,水环境质量评估,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省)规划目标:2010年: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 90%实施评估:2008年,全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COD达标率为93.5%,氨氮达标率为90.9%,已实现规划目标。,流域规划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国家)规划目标:2010年:控制断面水质达到规划要求实施评估:淮河流域:19个断面,COD达标率 89.5%,较2005年有所提高 氨氮达标42.1%,较2005年有所下降;海河流域:6个断面,评价5个断面,COD达标率为80%,与2005年持平;黄河中上游:7个断面,COD达标率为85.7%,与2005年持平;风陵渡断面不达标,主要受陕西来水影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1个断面,2005-2007年水质均为类,2008年水质为类,较2005年有所下降,未达标,在达标与不达标之间徘徊,总量控制指标评估,相关指标全省COD控制总量淮河流域COD、氨氮控制总量海河流域COD控制总量黄河流域COD控制总量丹江口库区及上游COD控制总量,总量目标完成情况(国家),工程项目实施评估,相关指标总体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整治工程,总体工程项目实施评估(国家),工程项目评估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评估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项目评估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整治,任务措施评估(国家),相关任务饮用水水源安全 工业污染控制 城市污水处理 地下水污染防治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措施评估饮用水水源安全,2008年完成了县城10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调查与评估工作。,2006-2007年完成了11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区划与规划工作,省政府批复了区划规划报告,并根据调查结果开展了一级保护区取缔排污口11个,对饮用水源地上游和一级保护区周边111家企业分别采取限期拆除、限期搬迁或限期治理等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编制完成18个省辖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组织13个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的城市制定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丹江口水库、小浪底水库生态安全评估工作;定时公布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信息。,任务措施评估工业污染控制,2008年全省国控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5235.60万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53475.23万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6.81%;各地市国控重点企业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均在94.5%以上;,2008年本省的工业用水总量、重复利用水量、工业生产中取用的新水量都是呈显上升趋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0%。,重污染行业关停淘汰进展:规划实施以来,河南省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3年通过综合整治累计关闭小造纸、小制革、小印染、小化工、小酿造企业共173家,其中小造纸111家,小化工26家,小印染7家,小制革29家。,工业废水治理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对河南省造纸、氨氮排放行业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积极推行了总量控制制度;逐步推行水排污许可证制度,淮河、海河共发放许可证大约50家,任务措施评估城市污水处理,总体要求:省辖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要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以上。“十一五”期间投产的污水处理厂当年实际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75%。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建设等部门联网,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动态监督与管理。,污水处理厂已竣工验收的135个项目全部安装在线监测;投产的污水处理厂当年实际处理量大于设计能力60%的占总数的66.7%;投产三年以上处理量大于75%的占总数的66.7%。,污水再生利用率2008年河南省再生水利用率为8.2%,距离20%的目标差距较大,仅有济源、安阳两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以上,其余各市均不足10%,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省污泥产生量为89.73万吨/年,污泥处置量81.17万吨/年,处置率达到90.5%,处置方式以填埋为主,部分污泥综合利用。,任务措施评估城市污水处理,污水处理率和污水管网的要求: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十一五”建设规划要求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河南省规划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同步发展,平均单位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的管网长度原则上要达到20公里/(万立方米/日)左右。,城市:77.59%,较2005年提高23.51%完成国家环保规划要求70%的目标,但距离河南省规划目标还有2.41%,县城:2008年县城污水处理率为61.92%,已完成国家规划30%的目标和河南省60%规划目标,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污水管网共5796km,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586.8万吨/日,平均单位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的管网长度原则上要达到9.9公里/(万立方米/日),距离规划要求差距较大。,任务措施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2007-2008年在全省开展城镇城市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该项工作。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基础调查评估也已顺利结束,并通过环保部验收。,地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没有编制规划,任务措施评估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制定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目前,沙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已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沿江沿河的化工企业污染源(风险源)排查:完成对沿河的化工企业污染源(风险源)进行认真排查。,大气环境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相关规划,环境质量指标评估,国家、省相关规划目标要求:(省)省辖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平均达到80%以上,即全年不少于292天。实施评估2005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城市占33.33%;2006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城市占66.67%;2007年和2008年:超过292天的城市达100%结论:河南省提前完成了规划中城市空气质量目标任务。,总量控制指标评估(国家、省),规划目标要求:到2010年底,河南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4%,控制在139.7万吨以内,其中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73.8万吨。实施评估:2005年:162.50 万t2006年:162.40万t2007年:156.39万t2008年:145.20万t结论:2008年比2005年减排17.3万吨,减排率为10.66%,完成减排任务的 75.8%。进展顺利,预计2010年能完成总量目标,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分析评估(国家、省),规划目标要求:按照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和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省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共有52个,约需投资45亿元。计划对67台现役单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及5万千瓦以上供热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 实施评估:截至2008年底,已完成33个,在建的有12个,还有7个未启动,规划工程已完成63.4%,国家规划中要求的24项(42台机组)电厂脱硫项目全部完成。已建成脱硫设施的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共计119台,装机容量2117.5万千瓦,形成SO2减排能力约43.8万吨,目前已完成投资40.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0.6%。结论: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任务。,规划主要任务实施评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目标:按照“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中火电行业的重点是逐步淘汰小容量常规火电机组和煤耗高的机组,建材行业淘汰水泥立窑、倒焰窑、实心粘土砖,冶金行业淘汰小型铁合金矿热炉、铁合金高炉、土焦和改良焦设施。实施评估: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纳入规划中关停的213台机组小火电机组实际关闭212台,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435.5万千瓦;建材行业淘汰的510条水泥立窑(倒焰窑)生产线全部关闭到位;拆除实心粘土砖瓦窑厂7906个;淘汰关闭冶金行业的小型铁合金矿热炉、铁合金高炉、土焦和改良焦等设施。结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总体进展顺利,进度超前,工作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预计2010年能够完成相关的全部任务。,大气工业污染防治 所有12.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电厂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开展燃煤电厂的氮氧化物治理:河南省已经将燃煤电厂的氮氧化物纳入污染源监测和统计之列,基本摸清了排放底数;但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对现役燃煤机组尚未提出限期治理要求。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全省粉尘达标排放率:2005年68.72%2008年的90.35%,烟尘达标排放标率:2005年的87.70%2008年的90.18%。,国控重点污染源废气达标排放情况:河南省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所有国控、省控重点废气污染源全部安装除尘脱硫装置,2008年全省国控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率为95.55%,,固体废物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推进规划实施所做的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监管能力建设:2006年11月,河南省编委正式批复成立了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职管理机构河南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基层环保部门,陆续成立了或专职或与辐射工作合署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机构,截至2008年底,全省18个地级市,已有6个成立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初步形成了河南省固体废物基本监管队伍,为规划内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开展基础工作 促进规划任务落实:开展了全省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化工医药皮革电解铝等行业废物产生情况的专项调查,基本掌握了我省主要危险废物的产生及流向。对废物产生单位、处置利用单位推行了报表、台帐、守法承诺书等基本管理制度,逐步开始并规范对辖区内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环保监管,有力地促进了规划内任务的落实全面规范实施废物转移管理、许可证管理制度,量化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评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国家、省)规划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实施评估:2005年:城市46.28%,县城11.10%2006年:城市57.88%,县城%2007年:城市54.58%,县城%2008年:城市67.29%,县城34.46%结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任务完成过半,预计2010年能够完成70%的任务。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30%的规划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国家、省)规划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河南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实施评估:2006年:67.64%2007年:67.81%2008年:73.57%结论:“十一五”前两年在70%左右波动,2008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2010年能够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0%以上。,重点工程实施评估,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医疗废物处置工程铬渣污染治理工程 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危险废物工程分析评估(国家)规划目标: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的河南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共两个,分别是:拟建在洛阳的河南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在南阳的区域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工程评估(国家、省)规划要求:建设全省18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处置规模117吨/日,计划投资21000万元实施评估:至2008年底,已经建成的有10个,其中5个正常投运,正在建设的有7个,1个未动工,计划2009年内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处置规模由国家规划中的117吨/日,调整为141吨/日。投资规模由21000万元,调整为25449.57 万元。结论:预计2010年能全部完成。由于项目建设时限的拉长,医疗废物产生量逐渐增长,与之对应的处置能力和投资也都有了一定的增长。,铬渣污染治理工程评估(国家)规划目标:根据国家铬渣综合整治方案,我省有6处历史堆存铬渣和1家正在运行的铬盐生产企业中蓝义马化工厂需要完成治理任务。工程进展评估:中蓝义马化工厂2006年已经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截至2008年底,全省6处铬渣,仅有1处处置项目已经建成准备运行,其余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上报至国家发改委,正待最后审核,有两处铬渣的国家治理补助资金已经下达。结论:我省铬渣治理工作推进困难,主要是治理资金落实困难,为保证按时完成国家任务要求,我省已将铬渣治理任务纳入地方省市政府目标,列出倒计时时间表,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治理任务。,城市垃圾处理工程评估(国家、省)规划目标: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河南省需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27座,县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规划实施中自行分解,共计完成规模23337吨/日。按照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计划新建和改扩建生活垃圾处理场112座,省辖市和县(县级市)全部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共计完成规模23337吨/日。工程进展评估: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垃圾处理场109座,处理规模21737吨/日,占规划规模的93.1%;在建垃圾处理场1座,共计规模1050吨/日,占规划规模的4.5%,其中开封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与开封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合建;未建城市垃圾处理场2座为安阳市无害化肥料处理场,濮阳县生活来及处理场(濮阳县与濮阳市合建)。结论:预计2010年可以完成规划任务。,任务措施分析(国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初步建立了医废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到2010年预计可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河南省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和监管体系,较好地解决医疗废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隐患开展了全省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化工医药皮革电解铝等行业废物产生情况的专项调查,基本掌握了我省主要危险废物的产生及流向。在全省积极推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的运输转移活动实施了严格监管,有效地控制了危险废物的随意无序流动,对防控危险废物的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安全转移危险废物29批次。通过采取规范程序、严格审查,控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等,保证了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过程的安全无害,有效的防止了二次污染。,任务措施分析(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按照相关规划要求,我省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强化垃圾处置设施的环境监管。目前采用集中分拣,可燃部分用作燃料,不可燃部分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逐步重视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和现有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加强垃圾处置设施的环境监管工作,环保和城建部门联合定期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监督检查。,任务措施分析(国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河南省积极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落实各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开展对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环境监管工作;开展了废旧电子电器的规模化、无害化综合利用情况的调研工作。目前,全省尚未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不到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量化指标评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占自然保护区的比例全省林木覆盖率,规划目标: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要求2010年,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以上实施评估: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32个,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为4.3%2007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5个,总面积达75.6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结论: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任务。,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省),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占自然保护区的比例(省)规划目标: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要求2010年,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占自然保护区的比例为90%实施评估:河南省通过制定自然保护区评价标准,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取得一定成果,截止到2008年底,35个自然保护区中有健全机构的占85%。结论:超额完成中期任务,预计到2010年能够完成90%的工作任务。,全省林木覆盖率(省)规划目标: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要求2010年,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 实施评估:2005年:22.64%2006至2008年:全省林木覆盖率一直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距离目标要求还有3.36%的距离。结论:“十一五”期间没有明显进展,目前河南省正在进行林业生态省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预计2010年能够完成预定目标。,重点工程实施评估,示范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程,示范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国家)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位于淮河上游,规划工程55个,需投资40.06亿元,但规划没有批复,资金没有落实,规划工程均无进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位于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规划10大类工程,需投资44.57亿元,但规划没有批复,资金没有落实,仅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完成了4个,其余规划工程均无进展。,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省)规划目标: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现有1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项目加强2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总投资720万元3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60万元,由所在市县政府投资实施。实施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增加到11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共投资8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40万元,地方投资400万元,投资总额500万元投资额。省级自然保护区:资金落实困难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资金落实困难结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完善工程进展相对较顺利,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因资金落实困难,工程进展缓慢,预计2010年难以完成目标,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省)规划目标: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50个县(市、区)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实施,10个县(市、区)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并实施,13个省辖市,开展资源开发重点区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编制规划并实施 总投资1800万元实施评估:完成全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8个完成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 结论: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完成60%;生态市、县和重点区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尚无完成一个,预计2010年完成任务有一定困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程(省)规划目标: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扶持6个省辖市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购置设备、培训人员,开展工作,每个专项补助100万元总投资600万元,由省、市两级政府按1:1的比例投资实施。实施评估:该工程目前没有投资和进展。结论:该工程目前没有进展,预计2010年完成任务有一定困难,规划任务措施分析评估(国家),生态功能区划编制情况:编制了河南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河南省政府2007年以豫政223号文批复实施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启动情况:按时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河南部分)规划修编工作。但由于支持资金缺乏,规划中的相关工程基本没有实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环保监管工作情况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对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抽查工作,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严格把关。物种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情况:部分省辖市如郑州、洛阳、三门峡开展了物种资源调查和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初步建设了当地的物种资源数据库,没有进行全省性的物种资源调查工作。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的环境监管依法加强生态类项目环保审批监管加强对旅游开发项目环保审批监管,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河南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核与辐射安全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放射性废物库建设评估(国家),规划要求: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应改造完成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计划投资500万元。实施状况:新库房是在位于郑州东郊的原有库区内重新建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9月通过环保验收和主体工程验收,2008年11月开始收缴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2009年3月老废物库房整体拆除。评估结论:放射性废物库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行。,规划任务措施分析评估(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管理放射性污染治理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管理河南省加大涉源单位、射线装置应用单位的安全监管和废源收贮力度,有效消除困扰我省多年的安全隐患,有力确保奥运期间全省辐射环境安全。发放许可证,从源头保证辐射安全。539家涉源单位100%核发许可证;2579家射线装置应用单位中2510家核发许可证,发证率97.3%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动态管理数据库系统全面实施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年审批项目597家强力推进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通过加大废旧放射源收贮力度,3年全省共安全收缴废旧放射源1634枚,有效消除了困扰河南省多年的安全隐患。,放射性污染治理状况近年来河南省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放射性废物库改造和核工业781矿尾矿库监管工作。对辖区内所有伴生放射性矿生产企业都进行了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工作。目前我省不存在铀矿冶炼单位,没有高放废物的产生单位,因此没有进行高放射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作,没有进行高放废液固化处理设施建设,也未开展高放废物处置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和进行高放废物处置长期安全研究情况。开展南阳、洛阳两市核电站建设前期选址工作,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重点设施电磁辐射调查:2008年5月底前完成了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全共有省电磁辐射设备(设施)单位275家,电磁辐射的设备34796台套,主要分布在广播电视系统,通信发射系统,工业、医疗系统,电力系统,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调查:2007年5月至7月,河南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组织18个省辖市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对全省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采、冶炼和加工过程中污染源进行了初测和调查。,环境监管能力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量化指标评估,省、市、县环保执法队伍达到能力建设标准化状况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建设标准状况,环保执法队伍达到能力建设标准化状况(国家)规划目标:国家环保规划要求到2010年,省、市、县环保执法队伍基本达到能力建设标准化要求省级全部达到一级标准,市(地)级达二级标准的比例不低于90%,区县级达三级标准的比例不低于70%。实施评估:2008年河南省共有各级执法队伍12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8个,区县级108个;省级达标率:0市级达标率:0县级达标率:目前达到标准化要求的仅有许昌市的5个评估结论:距离目标差距较大,预计2010年实现目标较困难。,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建设标准状况(国家)规划目标:国家环保规划要求到2010年,80%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建设标准。实施评估:河南省共有108个县(市)监测站,2008年达到标准化建设的仅有8个,占7.4%,完成投资8169万元 许昌市的达标率较高,占60%,其次是郑州、焦作、洛阳,其余省辖市的达标率均为0。评估结论: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距离目标差距较大,预计2010年实现目标较困难。,任务措施实施评估(国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环境科技信息发布制度完善情况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目标:逐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 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初步形成常规和自动监控相结合的污染源监督体系提高应急监测能力:重点加强省级、城市级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重点加强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的监测能力,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省-市-县 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省站:市级站:监测能力均能满足常规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责任目标项目的要求县级站:监测能力能满足一般排污收费项目的要求,达标率7.4%环境空气:全省18个省辖市目前已全部开展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投资3750万元,全省建设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子站10个,目前,全省共建有76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地表水:,在全省42条主要河流上共设置83个监测断面作为常规监测网,38个监测断面作为责任目标考核监测网,2007年河南省投资3000多万元,全部实现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生态环境:目前基本未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应用设备进行投资,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尚未形成。评估结论:省-市-县 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初步形成,但须进一步加强县级站 的能力建设,形成省辖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尚未形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679家省市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全部与省市环保部门实现联网;完成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投资19454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点数量135个初步形成常规和自动监控相结合的污染源监督体系应急监测能力省站:2004年完成装备了水、气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车及仪器设备郑州市:2005年完成装备了水、气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车及仪器设备,十一五期间,全省环境事故应急系统建设共完成投资1565万元9个地市级城市:完成配备水、气环境应急监测仪器一套7个地市级城市:完成配备应急监测车一辆。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目前已编制完成河南省辐射环境质量及放射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即将展开招标采购工作预计2009年底前完成,可初步形成省级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3年投入执法能力建设资金完成投资8542万元,其中减排专项资金完成投入4096万元。中央投资4217万元,省投资2463万元,市县投资1422万元;减排资金完成配备执法车85台,其他设备2826台(套);其中省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完成配备执法车3台,设备数量188台套;市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完成配备执法车13台,设备数量515台套;县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完成完成配备执法车69台,设备数量2123台套,环境科技河南省没有参加国家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和环境基准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参加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研发与生产基地的建设。从2008年开始申报“国家土壤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环境科研能力较薄弱,信息发布制度完善情况从2002年“六.五”环境日开始,河南省正式发布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十一五”期间,信息发布制度日趋完善,定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各省辖市政府目标完成情况、全省环境质量年报、空气质量日报环境质量状况公告等。2004年,原省环保局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2006年至2008年共召开新闻发布会15次。,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环保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设举办环保管理干部与技术人员专业化培训一年两期的环保局长岗位培训:举办了多期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扩大环保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范围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293人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6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50人国家注册清洁生产审计师:300人,规划保障措施实施评估,相关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划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体制,落实责任强化法制,严格监管创新机制,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国家)河南省政府2007年以豫政【2007】223号文批复实施了河南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将河南省的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分类管理的环境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行分类管理。把开展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向群众承诺办好的“十大实事”之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强调重点行业的环境准入原则,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支持技术先进的项目一方面对建设项目实行“四不批、三严查”政策。在2006-2008年间,批准了28868个建设项目,仅环保厅否决或调整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7

    注意事项

    本文(河南省“十一五”中期评估报告(1).ppt)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