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别让“模仿”迷失“自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

    • 资源ID:2376401       资源大小:20.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别让“模仿”迷失“自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别让“模仿”迷失“自我” 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荚)埃·哈伯德.我刚做教师的那几年,总是模仿师傅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听一节再上一节同样的课。短短几年,我摆脱了一个青年教师的稚气,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我把眼光朝向仰慕的名师,他们幽默洒脱的课堂语言、巧妙独特的教学设计、机智无痕的引导点拨无时不牵引着我向他们学习,渴望有一天也能在课堂上如此智慧潇洒。模仿名师的课,上出名师的“味”,一度成了我锤炼课堂教学的法宝。今年三月,我与本校三位青年教师一起上课争夺参加省“杏坛杯”比赛资格,“模仿”让我在备课中迷失了“自我”。 一、寻寻觅觅,如获至宝 我选择上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这是公开课中的“老龄课”,要上出新意是很难的。和以往一样,我首先想到的是查找有关课例,尤其是公开发表的和名师的课 例,这上面将会有许多新的吸引入眼球的好设计,在多方寻找比较后,我找到了一份名师的课堂实录。它的设计不寻常,一般情况下是以教材给定的几个分数为例,说说图中的分数是怎么表示的,再抽象出单位“1”,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进而概括分数的意义。而这位名师的课是通过设计四个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分别操作表示1/4,3/4,1/,/,逐层深入理解这几个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概括具体的分数到概括不确定的1/,/,直至独立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每一次概括,学生都是在大量具体实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得到这份教案,我如获至宝,认真熟读实录上的每个提问,记忆每个环节的设计,甚至记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每种回答。在熟记教案后自我感觉已对这份教案胸有成竹,对课堂和学生已了如指掌。等待我的,将是什么 二、自尝苦果,百思不解 第一次试教: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信心百倍地开始上课。学生非常配合,每一次操作都很认真,都能按要求去做,每一个问题也都能得到我意料中的答案,可遗憾的是:分数的意义还未来得及概括、单位“1”也没来得及揭示下课铃就响了。虽然听课老师一致评价:操作层次清晰,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概括,分数的意义已是呼之欲出,单位“1”也已被学生理解,就差名称揭示了。但这堂课的重点是概括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并能加以应用理解生活中分数的意义,前面再精彩,目标都没达成,注定是一堂失败的课。我明明是按名师的课按部就班地上了,课也非常顺利,怎么就来不及呢?我百思不解,如何在前面的操作中挤出时间来成了我苦苦思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请学生准备水彩笔,这样涂色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操作汇报的人数;拓展性问题如“观察1/的图,你发现了什么?”少请几人回答,点到为止, 第二次试教:对以上细节改进后,特意邀请了本校的数学特级教师杨老师听课。如此改进后,虽然使新授部分比较完整了,但精心设计的练习一道也没能做,更糟糕的是急于赶时间,该操作的没等学生完成就匆匆收场,该有精彩纷呈的地方也因思考不充分而举手的廖廖无几,学生就像一群被赶的鸭子,疲惫中更显出课堂的沉闷。我郁闷到了极点,反复思索原因。杨老师抛下几个问题让我思考:你为什么要安排四次操作?每次操作是否能为你的目标服务?是呀,为什么要四次操作?是可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那表示1/4和表示3/4能不能合并成一次操作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一定要操作吗?能否直接从直观图人手呢?涂色表示吉有没有必要?三年级第二学期书后就已经有表示12根小棒的去这样的操作题了,到五年级还有这个必要吗?表示/仅仅是为了得到几个不同的分数吗,还能借此更深人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吗?在杨老师让我思索的问题中我又想到了这么多之前从没想过的问题,因为对名师的仰望,使我从没怀疑过他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盲目的模仿似一层面纱使我迷茫而不细细分析,就算第二次试教的细微改动也只想如何把名师的精神能全盘贯彻在我的课堂上。三、忍痛割“爱”,豁然开朗上课至今我第一次细细地研究教材,钻研教材,品味教师用书的每句话,拿出三年级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认真研究,看看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达到什么程度?五年级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本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难点又是什么?经过这次再学习,我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既然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认识了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平均分并用分数来表示,而且能很熟练地用图表示分数,那涂色操作就不应该是本课的重点,充其量只是理解分数意义的手段,而在手段花费大量时间显然是不适合的,这样的操作是低效的,对学生的思维没有提升。如果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完全可以直接展示具体的图,这样就可留下足够的时间概括、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但名师教案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可以借鉴,虽然学生已是五年级,但分数意义的抽象性仍需要大量具体的分析做铺垫、仍需要定的操作作为感悟平均分的基础,但如何提升简单操作的思维价值,还要更深入思考。当我不得不对这四次操作忍痛割爱后,豁然开朗,对课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更改后的教案如下:一、课前谈话黑板上出示1/4,说说对这个分数有了哪些认识?二、操作感知,深化认识 (一)理解1/4、1/的含义。 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怎么表示的? 2思考: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3师:平均分的对象不同,具体说说?像这样的一个物体如一个月饼,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称为单位“1”。想想:刚才我们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平均分,得到1/4?师:说得完吗?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说说1/4表示的意思?师: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3/4)师:比较1/4和3/4的表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4师:如果把这些单位“1”平均分成5份,6份,7份,其中的一份又分别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你觉得这样的1/表示什么意思? (二)表示/。 1出示/,它可以是哪些分数?你想表示出来吗? 2小组合作:要求(同一组中材料相同,但个数不同,不同组材料不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 (1)根据你们手边的材料确定一个分数,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2)每人选择一种材料,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个分数。 3全班交流。请几组同学上台展示。用一句话概括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个分数的。出示其中一组:分别把几个桃看成单位“1”?为什么涂色部分桃的个数不一样?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这次改动后,四次操作改为一次,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对1/4这个具体分数的理解更加充分,在比较中突出这个分数的本质,揭示单位“1”。对/的操作做了创造性改动,前两次给学生的都是不一样的材料,只要求他们随便表示一个不同的分数即可。现在由于给学生的材料是同一组中同料不同量,即一组中四位同学分别拿到的是3个桃、6个桃、9个桃、12个桃的图,要表示同一个分数,必须先一起观察、商量,先确定才能表示。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单位“1”的认识:同一个分数,因为单位“1”的数量不同,这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最后的比赛中,我觉得心情特别轻松,因为我脑子里再也不要记那么多步骤,那么多学生的回答;我不用再担心时间不够而匆匆忙忙;我也不用担心当学生出乎意料我该怎么作答,因为自己备的课是真正的胸有成足了。最后我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参赛资格。等待我的将是更大的挑战,但我再也不会钻进“模仿”的怪圈,而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四、形成风格,追寻自我通过这次的磨课历程,值得我总结和反思的很多,特别对如何备课、如何学习我有了更深的认识。(1)备课要先“自备”,后学习。“自备”要先备教材。我开始的几次试教之所以会迷失在名师的教案中不能自拔,除了我对名师的盲目崇拜,更是因为我没有先备课,就去找好的教学设计造成的。因为自己没有吃透教材,没能准确把握目标,才会被看上去新颖的设计迷住而失去判断力。“自备”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个性、班风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老师来上,也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自备”还要备自己。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上课风格。比如有些老师的特点是条理清晰、语言精炼;有些老师的风趣幽默、激情四溢只有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才能更好地学习适合自己的教法。有了以上三备,我们的学习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自主性,也才能真正博采众长,为我所用。(2)学习要与创新相结合。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一语道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似”简单的模仿,只会使自己的课生硬死板,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将失去活力。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采用某种方法,必须注意研究别人采用这种方法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吸收储存起来,以便取人之长,而又能教出自己的特点。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用跟踪的办法是不能超越别人的。”这正说明了模仿仅仅是手段,学习必须与创新相结合。我前两次试教生搬硬套的失败和后来博人所长,自主创新的成功正说明这一点。 之所以想把自己磨这堂课的经历写下来,我是想对自己也想对其他和我样的青年教师说:另扯模仿,迷失“自我”,赶快跳出“模仿”的怪圈,追寻自已的教学风格。

    注意事项

    本文(《别让“模仿”迷失“自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