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doc

    • 资源ID:2375134       资源大小:102.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doc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四川省宜宾市武庙街小学校 陈瑶 杨惠 张华林摘要:报告介绍了该课题的由来、目标、研究过程、成果、研究价值以及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特别对研究成果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途径;研究出了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通过课题研究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有效整合 策略 创新一、课题的缘起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使我们面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国力人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巨大挑战,这些也给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已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人类科学技术最伟大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因此,是否具有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我校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得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在单独使用电脑上网时,大部分学生都是用于打游戏上,对于用电脑查资料用于学习上的学生只占30%,对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喜欢。调查问卷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是接受的,喜欢的。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可看出,普遍教师对于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思想上赞同,但大多认为在上公开课时觉得很有必要,在平时的常规课上都感觉比较麻烦,不想在这上面花费一些时间,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有不少的教师也感觉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的重要性,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研究也事在必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人类的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模式,对教育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触及到电教领城的各个方面,它对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也成了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并取得了很多有效的成果,但当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有适合于我校的现状。为此,我校课题组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讨论,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精神,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策略上,建立新型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推而广之,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二、课题的界定该课题为“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在该课题中所提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小学适用的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与之适应的软件库资源等的操作技术,即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小学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以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即全部融合、紧密结合之意。是指利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是有关联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有效整合”是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实际作用。 “策略”就是有效的方法。从系统论的观点理解,就是指将系统内的各要素进行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系统中各要素的最大效益,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就是要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分别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三、研究的依据(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其中多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与体验;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的实践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协作和交流,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信息论美国心理学家德加.戴尔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中的“经验之塔理论”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做的经验、观摩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其中“观摩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中电影电视等多媒体的刺激是学生经验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他认为学校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位于“塔”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语言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除了语言修辞智力和教学智力以外,还有动作、空间、音乐、交际、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生命等智力。这些智力因素,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而又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形成个性。那么每个人都有不同智力优势,因此应该挖掘、培养、发展每个人还没有表现出的智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政策依据 时代的需求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及时地进行改革,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及时地进行改革,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整合的实践研究工作,以改变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现状,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国家先后出台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三)、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我们深切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深刻地感悟到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四、研究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作用为教学服务,与教学方式变革避免试图“用技术取代教师”或“用技术控制教学”。必须符合课堂教学规律,揭示课堂教学本质。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二)整合性原则 即全部融合、紧密结合之意。是指利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是有关联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三)主体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四)辅助性原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五)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五、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开放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 例:通过问卷,了解我市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了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中或活动后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研究。文献法: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追踪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出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个案法: 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儿童有关的某事件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 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 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统计法: 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六、研究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就是要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科内知识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系统的能量。同时也研究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信息意识,使教师科研理论水平有所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断发展,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具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1总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方法和策略。2通过典型课例研究,分析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结构,初步探究、提炼和总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3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4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表。七、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策略研究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一)、认识性成果1深化了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理性认识(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与过去的CAI教学不同,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提供教学资源,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三个融合。其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平台,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自觉进行角色转变,首先将自己融入到信息技术中去。其二,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融合。学科教学必须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任何游离于学科学习规律之外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准确、深刻的理解,根据学科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三,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融合。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网络的了解和运用,决定着整合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有效为原则。要做到以上三个融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会收到较为理想的实际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特网是知识的海洋,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整合过程中运用方便快捷的搜索技术,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来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利用网络平等的对话环境,运用适合的形式,有效有益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辅导介入适度,及时搞好调控。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重过程、重方法,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有“样样皆管”或“样样不管”的倾向。我们认为,在整合过程中,不管教师角色怎样转变,都始终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以适当帮助,适时调控,我们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及活动情景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留给他们主动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评价。大家都知道,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停留于浅表层,多用“真棒”、 “真能干”、 “真乖”等千篇一律的赞美之辞,长此以往,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限制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最终将遏止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评价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成果时,不仅应给予恰当的肯定,还要对一些有特色的过程和细节进行分析、总结,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的方式方法,更要通过评价引发新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深入地研究、思考。(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四个要素。 激发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激发学生个体学习或集体协作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供学习平台,利于学生愉快学习、运用不同方式学习和适应个体学习。主动探究。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具体、丰富的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师引导下更有利于学生观察、感悟、理解、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在现实条件或虚拟情景中,进行师生交流,发挥“主导”“主体”作用;同时可进行人机、生生交流,学生互相讨论,达成生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绽放;在学生学习交流中达成学业的共同提高,能力的共同增进。如李小平老师教学完课文九色鹿后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给动画片九色鹿配音,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设计的台词要尽量背熟,动作要和台词一致。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在优美的配音乐曲中进行了表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编编排排、读读背背、说说笑笑的氛围中,既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反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情况,教师进行分析评价,便于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在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中,师生的活动是核心,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教为学服务,立足点要放在促进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上,为此,我们在设计、建构运用时,特别重视主导与主体作用的协调:第一,将教学目标引导为学习目标;第二,将教师的传授活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三,将教师的教法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学法指导;第四,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第五,将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2初步提炼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有效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融情性原则”四个原则。有效性原则:各种媒体资源整合运用其目标是一致的。施用媒体的目的是以其不同的呈现方式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的学习,以其丰富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课堂教学层面就要讲究媒体的科学配合,增强使用的有效率,从而防止形式上的使用和喧宾夺主的情形的出现。自主性原则:媒体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教师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学习方式的主人。学生学习的任务明确以后,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和告知的知识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体的探究、合作的讨论都 应有自主的空间。比如在园明圆的毁灭教学中,了解园明圆的辉煌、体会侵略者的凶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网络上的材料、收集的图片和文字素材自己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重在组织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优先性原则:媒体的运用主要是看它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是否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同一种知识如果以动画形式呈现,是声形并现的当作首选;其次是图文并茂的便于理解非常好;再者图片方式也有直观的优势。融情性原则:媒体施用要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的激发,比如配一曲轻音乐可以使诵读美景的片段更有美的情趣,观看一段激烈的竞技场面学生往往会热血沸腾,展现一遍操作流程更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二)、可操作性成果1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模式即:“感知-体悟-交流-创新”模式。(下图)学校教学资源库 学生间互动交流学校课堂教学校外知识信息网络媒体学生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资源可用如下图示来表示:       上图可看到:基于现代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是非单纯的课堂学习,由于他们接受信息源和学习空间发生的变化,他们对课堂学习、对教师传授的依赖性在逐渐淡化、主动性在增强,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改变。“感知-体悟-交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新型的教师课堂教学操作办法,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集体学习的需要。感知: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带着任务去初步感知新的学习内容,个体获得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学习困惑和需要。体悟: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针对学习新知中产生的疑惑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交流:是学生个体在感知、体悟学习基础上,进行互相交流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引导来引导。交流的形式可分为同桌、四人小组和全班性的集体汇报。特别是学生作品的展示,不仅强化知识达到资源共享,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在相互交流中他们的知识得到强化,这仅是最基本的目标。在他们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会点燃智慧的火花,这种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探索、对问题解决途径的讨论、对问题结果的质疑尽管可能没有结论,尽管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知识点儿,这正是我们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种下发散思维的种子良好契机。2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分段侧重的策略。在整合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发现:由于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学习内容也不相同,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层次也就各不相同。经过探索、反思、验证,课题组形成了分段侧重的策略:即在一、二年级低段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侧重于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三、四年级中段的学科教学中,整合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在五、六年级高段课堂教学中,整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立足某一主题,自主探究,意义建构和提高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性实施策略。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对“情景探究”教学方法中的六个教学环节要灵活掌握,不能搞成形式,每节课都要六个环节齐备。这是由于在整合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发现,学科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以或必须进行整合的。如有的内容和情节比较浅显易懂,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创设情景;有的课可以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没有必要进行协作交流,课题组将它叫做“自主探究法”;有的课内容难度大,课时紧,不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而要借助于同学的讨论、交流、合作才能完成,课题组将这类课的学习称为“合作交流法”等。所以,情景探究教学法是一个综合的整合教学方法,不要让它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失去生命力。整体设计,内容重组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需要打破教学参考书对课时及任务的限定,需要对教材内容重组,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接受的信息是非线性方式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利用由低到高的、由粗到精的、循环向上的内容编排来促使学生在独立完善知识结构中形成能力。引导学生先试后学、先学后教,组织学生开展指向结论中心或指向问题中心的研讨和合作活动,在群体交流中培养能力,构建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教学生态系统”。抓住重点,合理调整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建构专题知识网站(或制作CAI课件)来启发思维,扩展知识,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通常把知识分为四类:工具类知识,它符合学科规范,是学习本单元的其他内容所必须的知识,所以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非工具类重点知识,它有较强的规范性,是作为直接参与后续学习的基础和拓展学生层次的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方法等,一般以师生共同研究为主;经验类知识,它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一般以学生总结为主;非重点知识,一般以学生阅读自学为主。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知识(上面所讲的前两类知识),并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根据需要合理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出“主体与主导”的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及时反馈方面,网络教学有它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及时信息反馈、及时统计分析并给予及时指导,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真正学到手,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把握教学特征突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及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学科教学资源、学科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技术和学科内容的简单罗列,也不是简单叠加、组合,而是将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各因素功能、作用的自然过渡,达到最终的转变。这种融合过程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机化合,只有将它们进行化合以后,才形成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整合后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4“有效整合”我们归纳起来就体现在这四个方面:A理念与教学内容、过程融合,即理念为先导,教学内容、过程中一定渗透这种认识、观点。所以课案设计前首先有设计理念:“感知体悟交流创新” 的实践。B明确当堂课中信息技术的功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方式。也就是说教学中该怎么选用信息技术要设计适当。C要体现有效性。就是怎么使用信息技术才能达成更优化教学情境。D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师调控课堂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必然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载体,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还得靠人教师的调控。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会自动地促进学习变革,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技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研究”也将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学内容是关键、信息技术是支撑、学生发展是核心,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进行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实施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应当把握“六个需要”控制“三大误区”。“六个需要”:A拓展知识:以文本为基础,重在“丰富”与“迁移”上下功夫。B知识内化:以目标为重心,在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学习能力”培养上下功夫。C突破难点:以呈现和分解为手段,针对核心内容在全面了解和透彻理解上下功夫。D发展思维:以学生智能开展为核心,重在理解和创新思维开发上下功夫。E怡情审美: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在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F品德熏陶:以人格培养为灵魂,在学生体悟情感上下功夫。“三大误区”:与内容目标脱离:主要是信息技术选择和运用的针对性不强,摄入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使用时机和呈现方式不当造成的脱离现象。副面作用影响:由于学生个体感观对图文音色的差异性和小学生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的特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时对学生的接受效果和专注程度都有副面作用。应选用学生共同感兴趣的和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媒体。使用过多过繁: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不是很强,无论在知识掌握还是学习能力的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都是媒体不能代替的。过多过繁或者形式主义都是不对的。5初步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有效果,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赖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课堂教学实际,评定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引导课堂教学向着教学研究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立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导向,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1)评价原则通过课题研究中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符合课堂教学规律,揭示课堂教学本质。每项指标都要有准确科学的界定,而且易于判定操作,便于量化统计。评价指标设计要符合教学发展实际,准确反映教改思想,可以用来科学测评教改思想实施、运行情况。方向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目标明确,指向性强。一是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思想和现象。因此,在评价中重点考查教师是否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地接纳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二是以评价为导向,促进我们对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网络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整体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着眼于教学的全程与全员。现代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等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师生互动性活动过程。片面评价“教”的过程或“学”的过程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开放性原则:一是教学环境开放,网络可以使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二是教学时空开放,网络可以使教学具有广阔性,教学过程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三是教学反馈开放,网络可以使教学反馈更具有即时性。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高、中、低多层次非线形的教学环境,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求,所有学生均可通过即时反馈获得自我评价。四是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探究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网络优势,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实现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探究式学习。(2)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3)我们在评课中实施人性化的开放式集体评课:在教师个人根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及时进行集体评议,从“设计理念、两点成效、两点建议、讨论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改变了传统评课固定模式,使评议更为合理更为务实。我们认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了变革,构建了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角色也会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因此,在运用上表的评价标准时,要特别注重对师生角色的评价。首先,教师角色由过去的主动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因此,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板书、教态等教学基本功,更要评价其角色、教学行为是否发生改变”的观点。(4)评价中关注学生课堂有效学习行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评价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并作好观察记录。(5)评价操作办法。评价内容。A、教师行为第一,教学技能(板书、教态、课堂组织和调控等);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第三,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第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第五,信息技术应用,CAI适用性。B、学生行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和活动中,教师创建了良好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协作、会话,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这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生生互动;第三,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深度;第四,学习效果(知识、能力与情感和谐发展程度);第五,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同度。评价实施的方式。在听课与记录的基础上,召开评议会,最后作出定量和定性的评判。要求在课前熟悉教材内容,上课时仔细听课,作好课堂记录。记录既要反映整节课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还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里的教学气氛。还可以使用录音、摄像等设备,在评议会上,应力戒空洞和形式主义,发言人应有密切结合本课内容的明确的论点和论据。在评议结束时,根据已定的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判。形式上可采用自评或他评,也可采用两者相结合。本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这一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运用,对于师生角色明确了定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又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而主要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融入学科教学的。在这种整合方法中,信息技术是教师创设情景、为学生自主探索或协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交流的工具;而信息技术在学生手中则成为获取信

    注意事项

    本文(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