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翻译中的语境关联.doc

    • 资源ID:2325869       资源大小:3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翻译中的语境关联.doc

    翻译中的语境关联Context, Relevance and Translation 【摘要】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研究及其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翻译中,它更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中,语境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作者依据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一个心理结构,是听众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当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 【关键词】语境, 语境特征, 关联理论Abstrac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nguage study and has an important restrictive function for translation process. It contains different meaning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inguis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gards context as a dynamic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 , its “the subset of the hearers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et of premises used in interpreting utterance”. We decided the degree of context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the relevance principle. Once we find the optimal relevance in translation, a certain context will be decided. So the translators assignment is trying to find the optimal relevance and create proper relevant effe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analyzing the context. Key Words: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 optimal relevance, translation 一 引言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面临着对原语文本进行最大限度的理解这一重大任务。要想最大限度地理解原语文本,译者对存在于原语文本中的语境不能不加以重视。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反过来,语言交际活动又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而且受到语境的影响。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的研究及其使用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正如纽马克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来说,对语境的理解与否将制约翻译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语境的特征和功能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出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语境观和E.A.Gutt 的关联翻译理论,从而得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 二 语境的概念 谈到语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相当长时期内,语境没有得到语言学界应有的重视。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语境对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使用语言,探索言语规律的实践意义逐步被揭示出来,引起各国语言学界的重视。语境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 ,其定义和分类因研究者、研究目的而异。国内外学者的语境定义及分类尽管种种,但都以不同方式表述了同一的内容,语境内容涉及了全部的语言、非语言因素和背景 (Crystal,1985)。 最早提出语境观的是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 Malinowski)。他在给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所著的意义的意义一书所写的补录中提出并阐述了语境这一概念。他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一观点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弗斯在1950年写的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对语境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把语境加以引申,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上下文”。他非常强调情景上下文,他认为情景上下文包括下列内容: (1). 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participants: persons, personalities. A.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B.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2). The relevant objects. (3). The effect of the verbal action. 弗斯将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格)、有关客体及言语活动的影响包括在他的语境概念中。 1964年,功能语法集大成者韩礼德(M. A. K. Halliday)在弗斯的理论上,提出了“语域”(register)概念。其实“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韩礼德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体就是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方面。“话语范围”是指正在发生的事,即言语活动所牵涉的范围,包括政治、科技、日常生活等;“话语方式”是指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口头、书面相交叉的方式等;“话语风格”包括交际者地位、身份和相互关系。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 Hymes) 对语境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语言与社会背景相互作用的例子一书中,他将语境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如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 国内学者对语境也有自己的理解,大多认为语境包括语言知识和非语言(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可分为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的上下文的了解。上下文 (verbal context)被学者们看作是对语境的最狭义的理解。何兆熊先生 (1989:22 )认为上下文就是指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而杨莉藜先生(1993:53 )认为上下文的范围大到篇章乃至整部作品,小到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搭配。前者可看作是一种狭义的上下文,而后者为一种广义的上下文。构成语境的语言外知识可分成三大类:一是背景知识,二是情景知识,三是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何兆熊, ibid )。 三语境的特征及其功能 从上述的概念可以看出,语境有着丰富的内涵,为此我们必须对语境的特征加以理解和掌握,这既有利于言语交际者,也对话语分析者大有裨益。Brown & Yale 在他们的 Discourse Analysis 一书中指出:“分析者对语境特征知道的越多,就越能预测可能会说的什么。” 我们认为语境至少具有下列四个特征:确定性、相对性、层次性和传递性。所谓确定性,指的是一旦发生言语交际,语境的内容就已确定。例如语境中的时间、地点、对象等主观因素,只要言语交际一进行,它们就确定无疑,因为只有这样,交际才能得以进行。语境的相对性,指的是语境因素随着交际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或更替。韩礼德认为:“语境的每一部分同时既是语篇,也是下一个语篇的语境。”指一点将与下面要谈到的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语境观相类似。至于层次性,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从理论上来讲,一个话语的语境是无数的,小语境之上有大语境,大语境之中有小语境。从实际上来讲,语境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既有语言语境,又有非语言语境等。语境的传递性,即假设A 是话语B 的语境因素,B又是话语C的语境因素,则A也是话语C的语境因素。这又与关联理论的动态语境观相一致。 当然,语境还远远不止上述四个特征。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必须把握这些特征,构建出与说话人所假设的一致的语境。只有这样,听话人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语境既然具有如此的特征,那它的功能就可以推断出来了。刘宓庆先生在他的翻译与语言哲学(2001)中对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将语境在翻译学意义理论中的重要性总结为五条(详见该书第336页)。日本西稹光正认为,“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语境为其条件的,决无例外。”他在中国语文(1991年第三期)撰文指出语境具有如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过滤功能等八种功能。我们可以简化一下,将语境最基本的功能归纳为:制约功能、解释功能和关联功能。正因为语境具有制约功能,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式进行交际;同时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现象具有解释和说明能力。至于关联功能,我们将在下文作出专门的解释。 四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观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 & Wilson 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在语言学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 Sperber & Wilson 指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 在这一理论中,Sperber & Wilson 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观:他们认为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是一个变项,所以他们将语境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起主要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因此,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关联理论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听话人要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建构新的语境。由于人们的认知环境与认知结构不同,话语理解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隐含结论。 Sperber & Wilson 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的一个分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他们将关于物理外界的信息、先前话语、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宗教信仰、轶事记忆、文化观念、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固有看法等等都包括在语境的范围内。 按这个观点,语境是交际主体人对客体的认识,而且因人而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境不是明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在推理之前已经存在或规定好了的条件,而是在动态的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顺利地交际下去的关键所在是: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的暗含,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成功: 对话双方语境假设推理 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 五翻译中的语境关联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所以遵循交际的一般规则,即,翻译也是一个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和译者的翻译能力。从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译者要具有对原语文本产生多种阐释并根据关联原则从中选出一个最佳译文的能力。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这样一来,译者就负有双重推理的责任。首先,译者必须体会出原文作者意图,即他试图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存在,要从中推出所需要的语境假设是否十分费劲,按关联翻译理论说,就是付出的“推导努力”(processing efforts)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 是否相称。要确定原文作者的暗含意义(implicature),译者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用公式表示为: 关联性= 语境效果÷ 推理努力 即: R = C ÷ E 从上可以看出:关联是依赖语境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动态的语境观,只有这样,译者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双重任务。 我们来看看下面语段的理解: (1) A:Is there any shopping to do ? B:Well be away for most of the weekend. 在这个会话中,B 明说了“周末不在家”的信息,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具体的语境,我们就很难翻译正确:B 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买东西还是不买呢? 当A听到B的话之后,又该如何来推断B的真正意图呢?因为即使A以“周末不在家”作为语境假设,作为推理的前提,A也不能确定B是否想到商店买东西。B的明示语给A 提供了推理的认知环境,A从这个认知环境中获得自己的语境假设,并加工出B 话语中的种种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s): (2) a. If we are away for the weekend, then we wont need food . b. If we are away for the weekend, then we wont be able to go shoping. c. If we dont go shopping, then we wont have any food on our return. 语境暗含带来的语境效果是:根据(2)a, A 得知B认为不必到商店买东西;而根据(2)b和(2)c, A认定B的意见是要去一趟商店。 同样,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3) A:Do you like rugby? B:I am a New Zealander. 要翻译这段对话,我们必须对该话语的语境由相关的了解,否则译文将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B的明示话语给A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假设。于是,A就以这两项假设为前提进行逻辑演绎推理,即从B用暗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分析其暗含前提,推断出(4)B的暗含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这个语境效果: (4)New Zealanders like rugby. B is a New Zealander; B likes rugby. 在翻译时,译者还得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即语境在变化,即使是同样一句话、同一个词,都会有不同的含义。试看如下句子的翻译: (5)、His mother passed away last summer. 说这句话的时间如果是在秋季或冬季,就应翻译成:“他的妈妈是今年夏天去逝的”;如果说话的时间在春季,则应翻译成“他妈妈是去年夏天去逝的”。 (6)、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come to visit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 next March on behalf of the college and myself. 如果这句话发生在三月份前,如一月、二月,那须译成“我十分高兴地代表学院和我自己邀请您在今年三月访问江汉石油学院”。如果发生在三月份以后,如五月份,那就要译成“我十分高兴地代表学院和我自己邀请您在明年三月访问江汉石油学院”。 在莎士比亚时代,“deer” 一词泛指一切动物,而今专指“鹿”; 19世纪初的文学作品里提到的“pen”不可能译成“钢笔”,译成“鹅毛笔”才更准确,“cab”要译成“出租马车”,而不是“出租汽车”。这种时间语境对词义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 J.R. Firth 曾说过“A wor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便有新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首先,它意味着一个单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便纯粹成了一个符号,但一旦进入语境就获得了意义;其次,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词,在同一语境中同一符号的表达会具有不同的含义。试看下例: (7)、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8)、He likes maths more than 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 (9)、In the sun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s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 (10)、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这四个句子中的同一符号“like”由于它所处的语境不同,因而它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根据它所处的语境应分别译为:a,相同的 ;b,喜欢;c,象;d,英雄。 当然,文化不同,语境的差异更大,在翻译时得更加小心才是。作为译者,在翻译一个文本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够熟悉文本所涉及到的相关文化意象,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才能作出语境假设,在译语读者的潜在语境中寻求关联,成功地进行翻译。请看下例: (11)、The stork visited Howard Jones. 上例中,“stork”是一种鹳鸟。在英语神话中,传说小孩都是由鹳鸟带来的。“a visit by the stork”意为婴儿的诞生。很显然,如果译者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原文。当然,由于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文化意象,汉语读者也不能领会“鹳鸟”的真实含义,因此译者应在对原语语境理解的基础上,将它译成“霍华德·乔尼斯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孩”。 (1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A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B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 上例中译文A应该说也传达了原文的基本含义,但其文化含义尽失,且毫无生动可言,译文B则通过增词引申将文化内涵完好无损地嵌于译文中,既保持了原文的形象,又不罗嗦累赘,保持了行文流畅,可以让译语读者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最让我们费解的恐怕要算下例雪莱的西风颂诗中的“西风”了:“O,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西风代表寒冷,萧瑟,如我国元朝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就又让人感怀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实,这也是一种语境的差异。在英国,东风从欧洲袭来,恰如中国的西风,这样一来,英国的西风恰恰代表春天。 六结语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需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期盼进行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所以成功的译文是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企盼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与原语文本取得最佳关联。 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必须就语境这一动态因素加以全面分析和理解。译者选择语境的过程必须是与言语理解过程同时进行的。译者所能做的就是力求在此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度,创造足够的合适的语境效果。在翻译中,语境分析该达到何种程度,也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只有当译者找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下来,从而为最佳译文创造良好的理解基础。 七.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erton, D.J. et al, Function and Context in Linguistic Analysi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Brown, G. &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Gutt, Ers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Manchester : St. Jerome Publishing , 2000,第36-41页,69-98页130-136页。 4. 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 卞正东,语境与翻译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Vol. 2 1, No. 2 6. 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J,外国语,1987,No.5 7.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1998,(3). 8.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1 9. 蒋冰清,语境与翻译探微J,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第一期; 10.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1. 孟建钢,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与语篇连贯类型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No.1 12. 孙华祥,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13. 王东风、张凤春,语境与翻译,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杜承南、文军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P222-227 14. 王均裕,略论语境的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No.3 15. 西稹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6. 阳鲲,语境理论与翻译实践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8卷第2期 17.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18. 周永模,语境与翻译示例J,上海科技翻译,1996,No.3

    注意事项

    本文(翻译中的语境关联.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