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doc

    • 资源ID:2320423       资源大小:2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doc

    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关键词:微循环、氢键、自由氢质子、有序水层、组织与离散。 摘要: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概括了人整个机体和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以及人体和外在世界之间的普遍联系。经络的客观性已经逐步得到证实,但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本篇文章不仅从理论上推导出它的物质基础就是连续在体内的水环境,而且从水分子特有的性质说明了它传递生物能量和信息的机理,从而解决了横在中西医之间的关键问题。现代经络研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存在基于如下的两大事实。一是古典经络理论的存在以及在古典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疗效;二是现代众多经络现象的发现。现代经络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传统中医理论之一的经络学说作出科学的理解,从而解决中西医之间的矛盾,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经络研究大约始于本世纪50年代,当时朝鲜医生金风汉宣称发现了"风汉管"和"风汉小体",为此人们纷纷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和有针对性的临床观察,结果明显的循经结构"风汉管"没有发现,但却发现穴位上的组织中某些成分特别丰富,如结缔组织、特殊感受器、神经末梢、微血管,淋巴丛等,这些发现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提供了有用的素材。从70年代,由于没能从解剖学上解决经络问题,我国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可感知经络现象的研究。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一项科学实验。他们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17万人次的人体观测。通过这些观测发现,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出现率较低,仅为413,但这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继续努力,终于在1976年取得了较大突破。我国生物物理学家祝总骧等首次发现人类存在隐性感传线,这一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人体体表普遍存在十四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13mm,其位置稳定不变。令人惊奇的是,不仅这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人人都有,而且几乎人人的位置都一样,并且是常年不变的。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十四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和古典的经络描述完全重合。研究者当然不会满足于用主观感知的方法去研究和证明经络的存在,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用客观手段证明经络存在的方法。不过,最先取得成果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和法国人。中国的经络现代化研究是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的。一方面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络学说如得不到证实,就谈不上科学化。另一方面是西方早已利用现代化的科研手段进行经络研究了,而且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那么中医又会出现象四大发明那?quot;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悲剧。我们至今不能忘记,经络虽然是中国古代中医的精华,但首先使用电阻测量的物理学方法进行经络研究并发现"良导络"的是日本的中谷一雄(1950年),现在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获得的首次突破的荣誉归功于日本人;第一个使用同位素示踪及Y照相机显像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De Vernejoul P(1985年);第一个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J Borsarello(1970年);第一个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的是匈牙利的Eory(1984年);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经络假说(1952年)并发表专著(1980年)的是日本的藤田六郎。在国外科学界的促进下,我国经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八五"时期,经络的研究开始从各个角度广泛铺开,并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手段,从神经的逆行性标记、生物弱磁测量用的超导量子干涉仪到能够直接探测体内某种化学物质浓度的PEX,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同位素示踪显示:利用法国学者建立的同位素()空位注射法,用照像机显象了十四经脉的同位素优势扩散线与古典经脉走行基本一致。而且进一步证明了它既非神经干,亦非淋巴或动静脉血管。、 声检测显示:发现沿经脉线皮下的低声阻传导通道,经线上检测到与以及同步的微波脉搏波。、 电特性检测显示:经络循行线与经穴表面呈低阻抗特性,其本质属非线性低电击穿阈值特性的沿经分布。、 红外热像仪检测显示:针刺经穴"得气"后,红外热像图呈现沿经脉方向增温,且同时伴有两侧扩散,形成沿经升温带。用毫米波辅照经穴,沿经穴位可同步升温。、 光检测显示:沿经线呈现串珠样冷光放射和高压高频电磁场下辉光放电。过去科学的主流观点是从根本上否定经络的存在,一些人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人天观的哲学观点在人体上虚拟的产物,是客观上不存在的,是科学实验永远无法证实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不过是复杂的神经反射而已,根本不值得研究,然而事情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那么简单,通过80年代以来众多的生物物理检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过去解剖学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终于成了一个可以用科学方法观测的客观事实,尽管这些经络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但却在人类身上普遍存在,即使在脱离了中枢神经、被截下的肢体上仍然可以用客观的生物物理方法毫不含糊地显示出这些奇妙的线,可见,中国古代的经络绝不可能只是现代神经的代名词而已。经络至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怀疑它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既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等有形结构有明显区别,同时又和它们有密切联系的一套系统。任何事物只要它客观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既然经络是客观的存在,但为什么近百年来的解剖学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它真正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呢?翻开西方生物医学历史可以粗略地看到:自十七世纪显微镜问世以来,经典生物医学便沿着大体解剖方向成功地逐步深入认识了人体的结构和部分功能,而这一研究方向的基本特征就是还原主义。诚然,人体的许多“零部件”是可以拆开并逐一研究认识的,它可以加强对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了解与掌握。但生命体毕竟不仅仅是这些"零部件"结构机械地组合,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总有一种普遍联系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必然是以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某种物质为基础的,否则生命体这些众多的部件怎么可能按照整体的意志统一运动呢?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它有很多物质层次,如大的有功能系统、器官、组织,小的有细胞、生物大分子、分子等等;人体同时又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巨系统,每一个运动都是整体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用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运动能够描述的。对于这种普遍联系,西方医学只是在显微镜下总结了它的主干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但却把更为微观的一些普遍联系的通道忽视了,如十四经脉的存在就是一个最显明的例子。人体的普遍联系有多个层次,最明显的就是维束管道系统,它包括神经管道和血液管道;其次是半通透管路,这就是淋巴管;再往下自然就是组织间隙,它没有明显的管路,但又有明显循行的路线,十四经脉恐怕就是指这些没有管道的循行路线了;如果继续往下探寻,只能是连续的水环境了,人体约含有70的水份,所有的细胞都悬浮在组织液中,显然,如果人体确实存在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这种物质非连续的水环境莫属。水是自然界中与生物的发展、进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之一,也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多,而且最重要的成分。据统计,在两个月的胎儿中水的含量在95以上,出生的婴儿的体内也含高达80的水份,就是一个成年人,体内大约65以上是水份。由此可以猜想,人体最初的普遍联系就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的,之后出现了组织间隙,接着在这些间隙的基础上分化成了神经和血管,应该说,人体众多层次的联系方式都是在组织间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些层次以组织间隙获得各组织的信息,并把各种信息从组织间隙中输送到各个组织,正是人体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联系方式,才使生物整体的信息传递普遍而又有秩序性。西方医学之所以观察不到十四经脉,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并不是不存在十四经脉,而是人们在显微镜下把这些组织间隙忽视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验逐渐证实了这一点。如1995年第一期中国针灸刊登了徐宇瑾等人对大鼠经脉循行线表皮结构特征的文章,他们发现,经络线上的每个表皮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面积为邻近对照表皮细胞的十二倍以上。1991年,王仲涛、祝总骧等人对循经低阻线皮肤的冷冻复型的定型现象也证明,低阻线处表皮的缝隙连接明显多于对照点。这就是说经络和穴位的表层是由丰富的缝隙连接起来的。另据国外学者进行的大量解剖试验表明:经络处神经、血管显得丰富并肥大,而且角质层很薄,细胞集中,缝隙连接紧密。特别是挪威生理学家对自由组织液通道的研究更加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人体确实存在更深层次的微循环,这些微循环通道以疏松的结缔组织为基础,孔隙相通,自成网络。由此可见,人体存在多种层次的普遍联系,十四经脉只不过是一种更加微观的循环通道而已。水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分子之一,但它对生物的作用却不普通人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知道,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在结冰状态时,分子之间以一种极为有序的结构排列着,而在气态时则完全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相当无序的结构,所有水分子都处在一种相当混乱的振动之中,那么,水在液态的情况下呢?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它可能是一种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结构,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水分子的电子结构说起。水分子由两个原子和一个原子组成,水分子中的键角是104.5°,氢和氧原子平均间距是0.957。有高负电性的氧原子趋向于从氢原子撤回电子,导致共享电子的非对称分布。整个分子具有质子施主的能力,使之与其他水分子、离子或生物大分子的极性基团之间很容易形成氢键。通过对水的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水在结冰时,水分子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分别和另外四个水分子以氢键联系,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四面体结构。这是因为当两个水分子相互接近时,一个分子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分子的氢原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结构。氢键并不强,这使得当冰融化为水时,大部分氢键被破坏,但不可否认的是,相邻水分子之间仍有一定的氢键联系,另外衍射研究也可以表明,在10A范围内,水仍具有某种结构。这就说明,尽管水是液体,其中局部区域仍然存在着由部分分子连接而成的微小有序结构。液态水的另一种重要的特性是,由于键中一个电子基本上被氧占有,故氢质子有从与之共价的氧原子分离的趋势,而靠向与之以氢键结构的另一水分子的氧原子,这使得氢质子有可能在连续的水环境中快速跃迁,也就是说,当质子受到能量活化时,就从一个水分子中逸出,而当另一个水分子有了多余的质子和能量时,也可以把另一个氢质子推出去,被推出去的自由质子又可重复上述过程,质子转移的结果就是氢键的断裂,结构的重排,同时转移能量。由此可见,连续的水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输的渠道。水波动的本质一直是人们所不理解的,其实原因就在于水分子在液体中也是成团存在的,与冰不同的是,这里的分子集团不是稳定的,而是一旦有能量干忧,这些集团就会离散,成为无序状态的水,不过,这种无序状态并不会持久,因为从有序到无序的转换还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而这种能量又会促使新的有序结构产生,如此往复,真正液体的水是在有序与无序的周期变换中存在的,正是这种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才使能量流转于连续的水环境之间,而氢质子在水分子中的周期递进是这些集团周期变化的原因。理解了水的性质,我们对人体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就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在人体中,水分子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溶质,起着运输生物大分子和无机离子的作用,而且还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不过,人体的信息传递并不象我们所描述的那样是水分子集团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因为尽管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但它的带电性并不强,吸引水分子的能力也较差,与之相比,溶解在体液环境中的无机离子带电性较强,所以水分子通常也是有序地聚集在无机离子周围,生物信息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围绕无机离子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的,周期变化的频率的不同表征了信息的不同。在近代科学的长期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生物体内与众不同的能量运动称之?quot;生物电"。从字面上讲,"生物电"就是一种只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电流,它与物理学上的电流是有所不同的,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电流呢?原来,在生物体内,连续的水环境中有大量无机离子,如钠、钾、氯或钙等,这些离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它们都根据自身的带电性在其周围包络着一个较厚的有序水层,有了这个巨大的包袱,离子的运动就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更不会象水分子那样自由地出入细胞膜,于是,造成了离子在细胞内外不对称地积聚。显然,细胞内在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而它所依赖存在的外在环境却有大量自由氢质子存在,这很容易使细胞内外形成一个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科学研究证实,这个电位差通常约为-70毫伏或-80毫伏。当然,这些离子如果一直停留在一个位置上而不能流动,从而不能产生真正的电流,那么,保持电位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细胞来说,要想产生电信号,电荷就必须短暂地进出细胞膜,但离子是如何穿过那个不通透中间的脂肪层呢?现代不少生物物理学家倾向于把这种离子的穿透看作是离子与细胞膜中的脂肪层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其实理性地想一想就可以知道,细胞膜是不会有意识地选择某一类离子定向穿透的,离子之所以能够穿透,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些离子包络的有序水层突然离散了,致使这些离子体积突然变小,于是产生了跨膜通透。离子包络的有序水层是通过氢键连接的,氢键并不强,如果细胞所处的体液环境中有能量激励,就有可能使一部分自由氢质子逸出,而这些氢质子破坏了有序水层的氢键联系,于是出现了这些现象。当然,这些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并不是随意变化的,而是象任何一个有序结构一样,都有自己有限的反抗范围,只有外在环境的变化超过了它反抗的极限,它才会突然走向无序,从而使这些离子能够迅速通过细胞膜。人体的信息传递有一条快速的传递渠道,这种渠道就是神经系统。负责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实验证明,去极化期间主要是大量+从胞外流向胞内。+的内流使膜内侧电位升高,更有利于+内流,这样一个正反馈过程,使膜电位快速上升到内正外负,直到+的平衡电位。随着去极化过程,膜对+的通透性也逐渐增大,+从胞内流向胞外,使膜电位下降。显然,在这个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中,只有细胞外环境中的自由氢质子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够由于包络在+周围的有序水层离散而实现跨膜通透。K+带电性较+强,它因此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只有当包络在+周围的有序水层离散并释放大量自由氢质子之后,它才会随之离散,并通过细胞膜向外通透,这样一个完整的神经冲动过程才得以完成。由此可见,生物电就是以氢质子的周期递进为基础、通过组织和离散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进行的,它不仅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之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人体的各个部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等相互关系的传统理论,它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气功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经络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一直道不出个所以然。其实,它的本质早在形形色色的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中表现出来了,它不是别的,它指的就是人体这种普遍联系的基础连续的水环境。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行并行"。又如在钟吕传道集中讲经络中的能量运输时也说:"人身之中,阴多阳少,言水之处甚众,车则取意搬运,河乃主象于多阴,故此河车,不行于地,而行于水,自下而上,或前或后。"结合现代科学对水的研究,我们很容易知道经络的真正含义。经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络包括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和一些重要的肌肉间隙;广义的经络可以认?quot;全身无处不经络",因为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生存在连续的体液环境中,这个环境不仅提供了运输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更重要是它还不断传递着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正是有了这个贯穿全身的信息传递渠道,每一个细胞才和整体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需要指出的是,通常中医书上描述的十四经脉仅仅是指没有维束管道的肌肉间隙或半通透性质的淋巴系统的混合体,因为只有在这里,能量才能通过氢质子的渗透大量向周围组织扩散,从而出现经络感传现象,而神经和血管则不然,由于氢质子很难穿透这些管道,因此,它也不可能产生所谓的经络传感。不过从经络的本质来说,许多根据外感所定义的经络路线是不完备的,这是因为神经、血管、淋巴、以及众多体液循环的通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通过聚集在穴位处的微细神经网、血管网、以及各种体液循环通道普遍联系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神经、血管和淋巴是经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不少人认为,经络就是指十四经脉。因为内经以后的不少医学著作中大谈特谈十四经脉,而很少提及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其实,对中医学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受一贯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响,解剖学在我国古代还是比较发达的,就在内经中有关人体解剖的记载已经相当丰富,虽然尚不够达到理想的完整和系统,但当时的认识水平,确已远远超过了与之同期、甚至其后很多年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所以人们不会相信神经、血管等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会观察不到,更不会对它们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视而不见。只是中国的先哲们历来强调整体决定局部,微观决定宏观,因此,中医学家们很少注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而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体现整体意志的普遍联系研究之上,特别是普遍联系方式中更为微观的十四经脉之上。当然,这并不是轻视宏观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而是这些医学家们早已理所当然地把它们视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只是它们在人体的作用不及微观的十四经脉更加重要而已,这也正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经络问题并不存在的原因。中医是一门关系医学,它着重研究的是无限的自然整体和局部的人之间以及生物整体和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微观,而且往往不可观察,因此,东方的医学家们特别注重哲学的思辩,经络与其说是观察的产物,不如说是思辩的产物。西医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的特点就是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这虽然使我们对可观察的世界的认识达到极至,但同时也使深藏在表象背后的普遍联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经络问题的出现与其说是中西医各种理论之间矛盾的一种具体体现,不如说是对现代医学提出的重大挑战,这不仅对它认识人体的方法论,而且对它治疗疾病的原则都提出了重大置疑。显然,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经络问题的解决无疑将成为东西方医学统一的突破口,而这种统一实质上就是现代医学的一次革命。主要参考文献:1、张维波:经络是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版。2、李志超、祝总禳等编:千古之谜·经络物理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版。3、林克椿等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物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版。4、杨文修、李正明主编:生物医学物理概论,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版

    注意事项

    本文(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