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doc

    • 资源ID:2320362       资源大小:578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doc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1)针灸 2007-11-13 23:47:26 阅读4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一书的代前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扁鹊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结尾。据扁鹊传,号称扁鹊的秦越人辗转避祸,易地易名,随俗为变;但是,却终于被秦太医令李醯“使人刺杀之”。 这件事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的后期,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扁鹊去了。但是,在他的身后却给我们留下了可以破译古代经脉医学的“俞拊密码”。 扁鹊传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上古之时,医有俞跗”; 俞拊之为医也,“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练精易形”。俞跗也写作俞拊,这两个字的古文字象形所表现的意思便是:善于在足踝部或者手腕部用艾炷施灸,用以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的人。  扁鹊秦越人通过长桑君的秘授而得到俞拊的真传,他在为虢太子诊治疾病时说:“阳入阴中,中经维络;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阳入阴支兰藏者生,阴入阳支兰藏者死”。这里讲的,都是俞拊密码语言。除去上述传世经典之外,这个密码还见之于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脉书” 与“脉人”。  俞拊密码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便是“脉”。后来,“脉”被涂上了迷彩,便成了“经络”。追溯“脉”字的临床实践起源,我们赫然所见到的便是循行性感觉。    “脉人”,所指乃是出土在绵阳双包山的“涪水经脉木人”。此木制经脉人体模型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手三阴脉、手三阳脉、足三阳脉、督脉与带脉。现在已经证实,这些脉源自于对循行性感觉走行路线的实际观测与临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说:“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这里的“技术”一词,它的所指就是经脉医学。原来,东汉以后,经脉医学或歧俞技术就暗昧失传了。 经脉医学,它是中华古代医家在以灸与针为手段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在观察和运用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及其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医学。它是曾经失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医学瑰宝。经脉医学的复活,端赖于俞拊密码的破译;而解读俞拊密码的钥匙,则隐藏在失传了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图案之中。 俞拊密码的破译,也就是“经络迷彩”或“经络密码”的破译。 近代有关经脉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对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在20世纪的70到80年代,中国内地进行了普查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工作,证实了经脉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总结出很多临床规律。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季钟朴教授认为,经脉现象是高级生命科学现象,是高等临床神经学中的新天地,提出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十六个字研究方略;前副院长、前针灸研究所所长王雪苔教授从医史学与临床学两个方面阐述了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研究的重要性。他们曾经先后领导着中国内地的此项研究,代表着经脉现象研究的正确方向。 1979年6月,第一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钱信忠(时任卫生部部长)、张香桐(时任科学院生理所所长)与季钟朴(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出了正确的学术抉择经脉现象与疾病相关,研究经脉现象应该与临床诊治疾病相结合;经脉现象原理的研究要以高等临床神经学为方向。高等临床神经学派的学术领导人薛崇成(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神经内外科专家)为大会作了主题学术报告。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中国内地的经脉现象研究异彩纷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的最后15年,“经络的研究”被纳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凡有“七五”的攻关计划与“八五”及“九五”的攀登计划,分别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七、八、九,三届“五年计划”相对应。 在由大连医科大学承担的“八五”与“九五”经络攀登项目中,在有关“经脉现象的科学原理”的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是合作研究者。这期间,我们得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肯定现象,说的是以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为研究对象;总结规律,说的是在临床观察中找出经脉现象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也就是发现与确认“循脉规律”;提高疗效,则说明此项研究不能脱离临床,要运用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技术为临床服务;阐明本质,就是说,要用高等临床神经学的知识统一地解释经脉现象与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因五脏之输。“输”,同于“俞”或“腧”,它乃是一个依据疾病状况而设定在人体皮肤大表这个屏幕上面的“便捷键”,“一拨”,便是点击或触摸这个键盘点。 练精易形。“练”,比喻为长长的丝绸之路或者是江河;“精”,能量或功能它被这个长长的一条“练”输送到远方。“易形”,把健康的形体“格式”,包括功能与结构,沿循着经脉路线,伴随着循行性感觉“拖放”到了你最需要的地方,让“死者复生”。 俞拊密码是什么?它便是大古医家为了练精易形或死者复生而编写的应用程序。 如今,俞拊密码已经破译,虢太子脉案得到了解读,“经络”的千古迷彩已经开始拨云见日,经脉医学正在复活。这便是读者将要在本书里所看到的。 依据惯例,每个攀登项目结束之后都要出版一本“攀登计划普及丛书”。本书“毛遂越俎”,承担了最后一届经络攀登遗留下来的这个历史任务。本书是2005年在台湾出版的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的科普版。 中国内地统编教材经络学,如今已经改变名称为经络腧穴学,略称经穴学;而实验针灸学一书中所讲授的可以说全部是实验穴位生理学。这说明,本书的出版也是中医院校教材创新的需要。我们相信,本书及所附多媒体光碟所披露的有关破译俞拊密码与复活经脉医学的学术资料及视频与声频信息,将会使读者和同学们开拓视野,启迪创新。 实践中的创新,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逊于它的学术价值。例如,某省中医院依据循行性感觉“气至病所·练精易形”的原理而创用的“新灸法”,使得该院的年门诊量与年业务收入增加了3倍;住院病人也增加了1倍。循行性感觉走行案法提供的疾病信息比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更丰富,还可以纠正后者的失误。经脉医学的科学原理属于高等临床神经学与脑科学。 关于中医与科学,哲眼看中医一书中的首席访谈专家“科眼”看中医而后说:“欧洲经过一场文艺复兴、一场宗教革命,而中国却没有”,“ 但愿目前中医的艰难处境能够引发中医进行这场革命。”他说:“我们可以找到解开中医学之谜的钥匙”,使中医学“融入现代科学的潮流中”。如今,破译经脉医学之谜的钥匙已经找到了。而解开中医学之谜则需要一场中医学的革命。 二、画像石上手持石制鍉针占脉的歧伯(一)画像石上的鸟医神物并不是秦越人1958年出土于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的东汉画像石,据刘敦愿先生介绍:“石上浮雕着从前未曾发现过的一种神话题材,即在带状的画幅内,一端刻着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鸟),它对面是鱼贯而来的人群,人数多少不等,均作披发跪坐的姿势。神物一只手和来人为首的那个相握,另一只手则作扬举之状,或是握一短棒状物。”(图101) 那么,这位鸟医神物究竟是何许人氏呢?它是春秋战国之际驰名诸侯的号称扁鹊的名医秦越人吗?当然不是! 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的秦越人,见载于西汉时所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一位活生生的名医,绝无神物之描述。不可能想象,到了东汉,反而会把它传说成是鸟其身而持有石针的图腾崇拜的神物。 刘敦愿也注意到,秦越人是个去汉代不远的历史人物;而这个鸟医神物却“和黄帝、俞跗等远古人物并列,当然是远古人物无疑。”(二)泰始扁鹊或轩辕时扁鹊乃是歧伯 汉书·艺文志载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黄帝”云者为假托,应为扁鹊、俞拊方,将扁鹊排列在俞拊之前,应指在俞拊之前的“泰始扁鹊”,也就是“轩辕时扁鹊”。与医药有关的泰始或太古时期的“神人”,据传说记载,有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的伏羲氏,他尝味百药而制九针;有牛首的神农氏日尝百草而遇七十毒;被假托为医药始祖的黄帝,则称为有熊氏。依理,同样带有图腾崇拜特征的半鸟半人的太古神医扁鹊,也应该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神话人物。那么,这个居于俞拊氏之前的神医是谁呢?依“大古有歧伯、俞跗”的记载顺序应为歧伯。也就是说,在中世扁鹊之前,还有一个大古、太古(泰古)、上古、远古或太始(泰始)时代的有着扁鹊绰号的神物,此半鸟半人的传说中的大古扁鹊,它的正确氏名应是歧伯。 歧伯的“歧”字,据灵枢的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均写作“歧”。但是,针灸甲乙经的明刻本则写作“岐”。前者为正,后者为误。歧,或者说是“足多趾”与分叉为二,意指鸟足。又说“歧歧飞行貌”。歧字的甲骨文构成于“止”(前行的足迹)与“支”(手持工具以操作)。伯,指部落的首领,常为年老长者而兼通医术者。 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所载,也唯有歧伯之名,可见歧伯在经脉医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三、歧伯占脉行医图与鍉针的功用一)名为歧伯的轩辕时扁鹊占脉行医 观察此画像石,被称为大古扁鹊的歧伯,其中以右手握持受术者的右手而左手举持着一个棒状物者,很可能是在以石制的“鍉针”进行“一拨”的操作而“致气”,使被称为“气”或“脉”的循行性感觉出现,据之以相脉而作出“占断”(诊断)。因而,这幅画像石应该名之为歧伯占脉行医图。我们绘有此歧伯占脉的图解(图102)。 除了上述两城山歧伯画像石之外,还有济南大观园歧伯画像石。后一块画像石上的歧伯,也就是大古的扁鹊,他正在审视手中所持的鍉针,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地进行着“占脉”呢!(图103)。 歧伯(大古扁鹊)占脉行医的神话故事失传了。但是,应该称为歧伯占脉行医图的画像石却流传了下来。(二)石制鍉针的功用是按脉致气   如前所述,歧伯手中所持的石针就是石制的鍉针。这个“鍉” 字是金字旁加一个“是”字,读如“镝”(d)音,是拿来抵压于人体的皮肤表面上而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用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工具。 “是”字,构成于“日”与“正”。“正”字的象形,就是气至病所或循行性感觉的趋病循行。今有“日”字在上头,则表示着“气之通天”,是趋头循行,有“正常”与“正确”的涵义。   据灵枢·九针十二原,“鍉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翻译成今日的语言就是:鍉针的功用是按压在经脉之上,使之出现循行性感觉(致气)的,不能刺入肌肤之内(勿陷)。另据灵枢·九针论,鍉针“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则说明致气或取气可以有逐邪外出的功效。              (三)从石制鍉针发展到金属制九针砭石的用途是切开疖肿以排脓,后来被“九针”中的铍针(剑针)所取代;刺入人体的微针,保留为毫针;用于按脉致气以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的石制鍉针,在改为金属制之后,仍然保留着原名至今。浙江省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出土过一些奇形怪状的钉形骨器和木器,据推断,这很可能是八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跨湖桥人用于针灸致气的鍉针的前身。出土的骨钉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较厚的肢骨锯切、精磨而成,造型圆润、规整,器壁光亮,尖部较钝,因为长期被使用,骨钉形器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有如玉器被长期把玩后的包浆状(图104)。  出于河南省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中的一枚石针,它的尾端有棱可以用为砭,头端则为钝圆,其实就是一枚石制的鍉针,与画像石上歧伯所持者完全相同(图105)。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玉针,也不能刺入人体,它的形制仍然类似于鍉针(图106)。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制针具中,有一只已经被判定是鍉针(图107)。 第二节  俞拊为医炊窍见应,定经脉定脑一、俞拊为医的史料与俞拊的命名 (一)有关“俞拊之为医”的三条史料俞拊是继歧伯之后的大古神医。我们可以找到他与经脉医学相关的史料有如下三条。其中韩诗外传与史记写作“俞跗”,说苑写作“俞拊”,引用时尊重原文,但在本书中均采用“俞拊”为正式名称。 韩诗外传: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窍定脑。死者复生。 说苑: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拊。俞拊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孔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煎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二)俞拊的命名为什么“故曰俞拊” 上记三则史料,各自反映着著录人的时代特征。韩诗外传最古,约成书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56年左右);说苑与史记则较为晚出,为西汉末年(约公元前17前16年间)。三条引文,可能均出自对于当时流传着的同一个故事传说的理解,择选与概括,均各自反映了转录者个人与时代的医学水平。其中,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者最为可靠与合理。 俞拊,或写作俞跗,“俞”作为人的姓氏时,读作“渝”。“俞”(在此读作“输”)是循行性感觉转变方向的地点;“付”字的甲骨文有“一手持艾,灸灼人背”的象形。而手与足的偏旁则表明施灸的处所。俞拊或俞跗这一氏名表明,他是一位施灸于手与足的脉口处或者前臂与小腿的“五俞”处以引发循行性感觉的能者,这也就是他获得这个绰号的缘由。(图108) 韩诗外传与说苑称俞拊为“中古”之医者,其目的在于给巫医弟父或苗父让出“上古”的位置,从而衬托出俞拊循脉诊治疾病卓有应验的神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作者识破此点,删除有关巫祝医者的描写,而使俞拊回归到“上古”,恢复了“大古有歧伯、俞拊”的历史本来面目。从而说明,俞拊之术与巫祝之法毫无关系。二、俞拊“一拨脉法”的效验与神奇前记三条史料,各自由一套复合句构成。主语主句是“俞拊/跗之为医也”;谓语主句则如黑体字所表示的是:吹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络/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上记三条谓语主句中的动词是“吹”、“炊灼”与“一拨”。吹,同炊,即是炊或炊灼,也就是吹风助燃,燃艾为灸的意思。灵枢·背俞所载“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就是对吹灼的形象说明。在这里,吹(炊)、炊灼与“一拨”是同义词,而“一拨”的整个意思是“一拨见应”,即引发循行性感觉到达病所而出现可以观察到的“应”,即应答反应。 吹与炊灼的对象是“窍”,实即“孔窍”(按,原文误为“九窍”)。一拨的直接对象没有明讲,但在当时,只可能是“脉口”,或者是“五脏之俞”。 “定”即安定之意,即指康复,其文字构成中的“正”字的甲骨文象形着“气至病所”。“定经络”应该是“定经脉”,即是使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从横斜趋向病所的状态得以改为正顺而趋止于头部,也就是“定脑”。趋病走行的脉改变为趋头走行,于是疾病就痊愈了。当死之人亦即“复为生人”。如此神奇效验的“一拨脉法”也可以称作为俞拊脉法。三、脉乱而死之后的循脉解剖脏腑 前述“死者复生”只是循脉治疗的预后之一,反过来讲也可以因治疗无效而死,成为“死人”。死了又怎么办呢?解剖而视之! 阴阳脉死候中有“三阴腐脏烂肠而主杀 ;阴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的记载。所论为手足三阴之脉同时出现,全部横行别出而会聚于胸腹部的“募”。被认为,各脉均从此处“入”于患病的脏腑。不过十日,病人果然死了。其时,为了找到诸脉的走向,当然要剖视,探究一下各脉与不同脏腑间的对应关系。于是便“割解决结搦,揲爪煎浣漱”,开颅、开胸、开腹果然找到了某一脏腑上的腐烂化脓病灶(图109)。阴阳脉死候就是古代经脉大表解剖(Channel surface anatomy)与死体解剖(Channel-autopsy)相结合的有关“循死规律”的文字记录。 如果无知于中国的古代经脉医学,则必然不能正确解读前记有关“俞拊之为医也”的史料。其典型的处理手法便是有意地略去或删去三条史料中的谓语主句,结论是:俞拊者,“操幻术的大外科医师”也。事实是:俞拊乃是上古操“一拨”循感脉法为人诊治疾病的伟大的医家的代表,而经脉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也是根据循行性感觉的“气至病所”或“脉入脏腑”,而经过病理解剖而视之所见到的。发现经络1、可见的经络现象:2006年11月19日2006年12月9日,我在对服用过石学敏丹芪偏瘫胶曩的中风患者的随访工作中发现,痉挛性瘫的病人经使用橡胶棒沿经络叩击,在肌张力亢进处可以很容易引导出循 经络分布的斑块(见图)。皇帝内经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2、经络是蛋白质凝胶的触变现象:宇宙是处在不断的膨胀和收缩的交替之中,是一个振荡式的宇宙。同样的,就分子的宏观尺度而言,细胞也是一个小宇宙。在细胞内的原生质可以分为凝胶状的皮质和溶胶状的内质两个部分。凝胶状的皮质具有弹性,而溶胶状的内质则具有流动性。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内,富含肌动蛋白成分的微丝都具有触变性。它们在振荡时成为凝胶(脱水收缩),放置时复又液化(吸水膨胀)。即这些凝胶(线状结构或网状结构)经常处于聚合与解聚的动态变化之中。可见的经络现象,显示出经络正是这样的一种物质。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经络感传之所以呈双向循行,这与凝胶的流动双折射有关;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单一的压穴刺激可以激发循经感传,这与凝胶的压力双折射有关;反之,较大的压力由于阻碍了凝胶的溶胀,因此可阻滞经络的感传;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加温能激发感传或者使感传提速,这与凝胶的相变使表面自由能增多,表面张力降低有关;反之,低温或超过某一阈值的压力可阻滞感传,这与凝胶的相变使表面自由能减少,表面张力增高有关。                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气,包括经络之气,它们“聚则成形,散而归于太虚。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气犹是气也。”                经络就是这样的一种相变材料,它利用从固态(增黏硬如石)到液态(减黏软如棉)的变化,潜在地储蓄能量。凝胶相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新的位置,宏观上产生了一个运动的轨迹。               经络就是这样的一个耗散结构,由细胞骨架以及从细胞延伸到间质中的基质骨架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络结构。细胞骨架和基质骨架在凝胶的脱水收缩(聚合反应)和溶胀(解聚合反应)过程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并且耗散一定的能量。不论是引导神经突触生长和分化的神经生长锥,还是引导原胶原纤维形成的成纤维细胞它们都有着同样的聚合和解聚合功能。                   经络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构实体,当细胞骨架和基质骨架在凝胶的聚合反应过程中,使细胞的黏性增加,细胞的增黏效应使细胞硬如石(此时的经络处于亢奋状态);而当细胞骨架和基质骨架在凝胶的解聚合反应过程中,使细胞的黏性减小,细胞的减黏效应使细胞软如棉(此时的经络趋向于抑制状态)。经络的双向性调整功能由此而产生。               由细胞骨架和基质骨架构成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络结构经络系统,凝胶的不断聚合与解聚合从而形成了向一定方向传播的波。位置信息能由位相梯度的形成而产生,其细胞间通过低电阻耦合产生慢电位反应。电流既可起因于浓度梯度(分子扩散),也可起因于温度梯度(热传导)或者起因于流场梯度(凝胶的黏性流动)。凝胶的聚合与解聚合所产生的振荡在触发形态发生的信号上,在延着场的放大传播上,以及在调节多细胞体的大小及其他性质上起着无处不在的作用。 经络之谜破解了吗?李定忠认为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经络循行路线产生虽说中国古人发现经络现象至今已有2000多年,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经络的内在机制的认识,一直是一个谜。有人甚至把它同空中的不明飞行物“飞碟”以及“百慕大”相提并论。近来,北京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李定忠教授观察了315例循经皮肤病,声称发现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经络循行路线产生。日本还专门为李教授出版了专著经络现象。那么,李定忠是否解开了经络之谜?学界对经络的研究进展又是怎样看的?李定忠:经络就是人体内的闭路电路北京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李定忠教授告诉记者,经络学说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出的学说,它的历史非常久远。我们的老祖宗在世界上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上,就详细记载了人体上的14条经脉,并标明了它们的循行走向。宋代王惟一又把这些经脉刻划在一个铜人模型上,并标出了354个穴位。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经络学说已经非常完善了。黄帝内经关于经络是这样说的:“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李定忠说,这句话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在生理方面,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二在病理方面,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三在防治疾病方面,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功能。李定忠认为,人体内的每条经络都有独立的运动轨迹,并且这个轨迹是个环形的通道,而每个经络之间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调整。经络敏感的人刺激他的经络的某一点,会使他的经络通道形成环状,而不敏感的人只能运行某一段,并不能形成经络环状通道。至于经络是什么,李定忠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体内的闭路电路”获得了诺贝尔奖。李定忠认为,其实这个人体闭路电路就是经络学说的另一种说法。被人们广为熟悉的针灸就是从经络学说的治疗手法之一,它与经络相辅相成,还有刮痧、磁疗等多种方法。很多人都知道针灸具有止痛、调理的功能,甚至能够减肥。针对西医的质疑,李定忠认为,经络本身是在活体中才存在的系统,所以解剖无法看到。尽管许多中医工作者都普遍承认经络的存在,但现代医学始终对经络的存在表示质疑,不但手术刀不能观察到经络及运行于其中的“气”,而且无论哪一种现代的精密仪器都无助于人们看到到它的存在。针对这样的质疑,李定忠教授认为,经络本身是在活体中才存在的系统,所以说在人体解剖学上没有看到经络是正常的。经络在活体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动态的,且是一个连动的过程。简单来讲,是生物电、生物磁在体内的运行,并且由它带动的化学变化、组织形态的变化,才出现了经络的各种表现形式。在发现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经络循行路线产生的观察过程中,李定忠教授发现了很多例皮肤病都是先天的,他说,这种天生性皮肤病是由人体内的基因决定,这也是经络存在的一个铁证。朱兵:为了解释针灸有效的原理才总结出经络学说然而,针对李定忠教授的说法,其他针灸学者们似乎有不同的说法。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朱兵说,现代医学对于经络学说基本上是通过神经系统来解释,但是有很多人还是会反对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并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经络存在与否和相关功能认定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因为经络是无形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经络学说现在成了一个谜。目前,关于经络学说,不仅是中医和西医之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就是中医本身也是存在很多分歧。针灸和经络两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朱兵解释道,中医是从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并不是根据理论研究出方法,所以,实际上是在证实了针灸有效的情况下,为了解释针灸的原理才总结出经络学说以及相关的穴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针灸专家李传杰也告诉记者,经络学说是个经验学说,经络和五脏六腑都是相关连的,它可以联系全身的,针灸便是依靠经络理论来治病的。相关链接人体经络的各种争论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然而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针刺麻醉术,从而震惊世界医坛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了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复活。它被不少现代西方学者所承认。如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亨根。并且他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经络的实际行径与人体解剖学中的植物神经系统十分近似。所谓经络传感现象就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而传导所需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水释放出来的。但遗憾的是,以上观点还缺乏应有的实践基础。其次是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的学说。他把这种结构称做“自身原位丛”。他认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迹。”这当然也还只是一种假说。因为人体内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丛”,还有待考证。其三是我国学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说。他认为经络传感速度介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速度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作,共同完成全身平衡调节的功能。此说角度新颖,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据,但缺乏形态研究的支持,因而很难得到公认。其四是我国的薛崇成和美国李宋宁等一些学者主张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上述观点究竟谁是谁非?还有待深研。第三节  秦医缓和与病入膏肓的历史故事一、秦医缓和与气至病所征讨病竖据春秋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载有秦医缓和的故事,相传为秦医二人,即秦缓与秦和。据李濂医史,“或曰缓即和也,音讹耳”。说医缓与医和实为同一个人。因而,下述秦缓的故事也就是“中世有扁鹊、秦和”的秦和的故事。  晋景公之十九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秦桓公)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六月丙午,晋侯欲麦,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左传是采用文学手笔用史实解释古代编年史春秋(公元前722前481年)的作品,文字简短而寓有褒贬。因而,历代论者均把“病入膏肓”视为寓言故事而忽略了它与经脉史学相关的重要价值。上海中医学院所编医古文讲义中载有秦医缓和的故事,认为据此可以看到当时诊断的准确以及医学发展的水平。然而,秦医缓和靠什么能够诊断得如此准确?什么是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呢?根据此故事发生在上古俞拊与中世扁鹊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来看,当时正处于经脉医学发展至高峰的前夜,秦医缓和必然已经掌握了俞拊的一拨脉法,也可能已经初步通晓了后来为秦越人所精擅的阴阳不测脉法。 首先,将疾病拟人化为两个“竖子”小童(分别代表着手三阴与足三阴),客侵于晋景公之身,这符合于古代循感脉法的理论(图110)。病邪二童子可以在人体中移动,因被追逐而逃匿。而医者则可以攻之或达之,即施以针或灸。从而出现了“可及”(气至病所)与“不可及”(气不至病所)的两种抗争势态。二、晋景公泛脉归心因心肌梗死症猝死  待到秦医缓和“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为也。”认定为“死候”。根据是什么?无记载。而懂得了经脉医学的我们则知道,秦医缓和能够做出如此的循病诊断,必然是来自对晋景公所呈现的脉行案法的循脉分析。“曰”,即是“诊(占)曰”。心下之脂为“膏”,“肓”指肓膜即横隔膜。膏之下肓之上,也就是心之下。在人体阴面的胸腹部,心主手厥阴脉的募是膻中,心手少阴脉的募是巨阙。在人体阳面的背部,则有相应的厥阴俞与心俞,厥阴俞的外方靠近肩胛内缘处有一个俞穴名为“膏肓”。 据二竖子的所藏匿处得知,晋景公所患为心脏病。依“死候”三阴之脉乱,其脉案呈现为手与足三阴之脉泛循趋止于心募(巨阙)的状况(图111)。 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手厥阴俞与膏肓是禁针禁灸的。据灵枢·背俞,在当时,对背俞是“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所以,今称“攻之不可”应指禁针。而又“达之不及”,无法“从阳引阴”致使施于背俞而产生的循行性感觉不能达到阴面的病所。据阴阳脉死候,像这样的脉行形势,当是腐脏而主杀,是“死脉也”。 据原文,秦医未诊前曾有桑田巫预言晋侯“不食新矣”,晋侯死前得新麦将食而杀了桑田巫,却未及食而卒。 “张(胀)如厕”,即腹胀去茅厕,而刚刚杀了桑田巫,当然又烦心。据心烦同病死候,“烦心,又腹胀,死。”“心痛与腹胀,死。”因心肌梗死症复发,晋景公跌落茅厕坑中死了。第四节  秦越人的募俞诊断法与以脉视病的神奇一、秦越人的募俞脉法青出于俞拊的一拨脉法据李伯聪所著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在先秦历史上,以扁鹊闻名的医生可能被证实者有二人:其一与赵简子大体同时,大约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到公元前5世纪初期;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认定他的姓名为秦越人”(图112)。本书在处理扁鹊秦越人的事迹时,将其视为一人。 中世扁鹊秦越人的登场,标志着中国古代经脉医学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循脉诊疗的理法案术已经形成了体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说,中世扁鹊秦越人过虢而遇太子“死”,在宫门下与中庶子(古代一个小官吏的名号)发生争辩中庶子专崇上古时代的医者俞拊,瞧不起秦越人。秦越人仰天长叹着说: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病应见于大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言病之所在。 “不待切脉”即用不着切摸血脉。“不待”表示对切血脉的不屑一顾。对于中庶子的崇信俞拊“一拨脉法”,被誉为中世扁鹊的秦越人说那是“以管窥天,以郄视文”。秦越人举示自己的脉法也可以依据脉行于大表的案法而言病之所在,但却有着“闻阳得阴,闻阴得阳”的神奇。这个“阴阳论得”或“阴阳不测”的脉法,就是“募俞脉法”。上记用“俞拊密码”(Yufu code)专用术语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破译如下: 根据走行在人体阳面即背部的脉与“俞”(背俞)的关系而可以判断出心、肝、脾、肺、肾诸阴脏的病变。根据走行在人体阴面即胸腹部的脉与“募”(胸募与腹募)的关系而可以判断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诸阳腑的病变。 对于上记募俞脉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有如下的注释:八十一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杨玄操说:“腹为阴,五脏募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阴。背为阳,五脏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阳。内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入行于阴,阴募在腹也。”针法云:“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也。” 二、秦越人以脉视病如视见垣一方人俞拊的一拨脉法或拨应脉法施刺激于四肢远端,见应于躯幹头面,所反映的是上下曲直的循病关系,比较直观。而中世扁鹊秦越人的“阴阳论得”脉法则见阴得阳,见阳得阴,所反映的是前后内外的循病关系,产生了“昧投而中蛟头,掩目而别黑白”的效果,给人以“阴阳不测”的神奇感觉。 秦越人入宫为虢太子诊,“诊”即占脉,用口讲解脉案,“言病之所在”,作循病分析。循病诊断的结论是太子所患为“尸厥”之症,循病治疗所采用的手段是:“砺针于砥石”之后,以针取“外三阳五会”;结果是,过了不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 旁观者不相信秦越人占脉时所做的循病分析,认为那只是疑人取信的说辞烟幕,扁鹊必然能够双眼透视洞见病者的五脏六腑,看到病灶的所在。传说得玄了,则说扁鹊能够“视见垣一方人”,“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则眼通神也”,“特以诊脉为名耳”。 秦越人“以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这怎么可能呢?不可思议,不可相信。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前145-?)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扁鹊传结尾,为我们保存下来了这段珍贵史料。 扁鹊汇考一书说秦越人死于公元前310年。据扁鹊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此处的“伎”字与“技”字相通,它的所指就是运用循行性感觉的走行案法来诊治疾病的循脉技术。第五节  淳于意受读脉书而解验技术暗昧一、扁鹊脉书的流传与奇该脉法的发现 (一)经脉技术失传而有“其书”流传据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的记述,“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说的是,经脉技术传授到仓公(官职名)淳于(复姓)意(名)名下时,尚有余晖,此后即暗昧失传了。然而,却有“其书”留传而为方技略所记述讨论。那么,仓公淳于意所获与所传的“其书”究竟是哪些书,其有关经脉技术的内容怎样,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幸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史料,那便是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在本章中取其有关仓公的部分略称为仓公传(图113)。 仓公受传于同郡公乘(官职名)阳(姓)庆(名)的禁方书是黄帝·扁鹊之脉书,去掉“黄帝”的伪托,便是扁鹊脉书。仓公得到这些“脉书”时,年约26岁。以下则是淳于意传授给弟子的诸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针石,定砭灸处。教以案法逆顺。臣意授以上下经脉。教以上下经脉、奇该。整理上记仓公所得与所授的扁鹊脉书,我们知道其书大体上有两种,那就是:第一种:脉书上下经,又称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 第二种:奇该术,又称奇络结或奇该。奇该的“该”字,原文写作“咳”,其音与义均与“该”同。在本书中,我们均使用“该”字。至于“案法逆顺”与“揆度阴阳外变”等则是形容循行性感觉的走行状态的。(二)脉书上下经讨论脉的常规走行脉书上下经即是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高”,指由下至上的距离,或是“最在上”;“高下”即是上下。 手足三阴三阳脉均有上行与下行的两个走行方向。脉书“上经”可能是讨论诸脉的趋头走行;脉书“下经”则讨论诸脉的下落走行,即趋病走行。素问·病能论有如下记载:“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揆者,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节略)“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说的是各脉的循行性感觉全部上行到头项,讨论的是脉行的正常模式,直行而上去“通天”,此为“径”或“经”字以及有关概念的起源。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说的是循各脉的循行性感觉因趋病循行而旁出下落,此为“络”字及有关概念的起源。三)奇该术或奇络结讨论奇该脉法脉法奇该、奇该术与奇络结等所指都是同一个书篇。在这里,“咳”或“该”字的偏旁是“口”或“言”,表示用口讲出根据脉案分析所做出的案断。“该”字与“诊”(占)字的字义也是相通的。在甲骨文中,“诊”字去掉言字旁则留下的是“人”字与其下方的三条脉“彡”;而“该”字去掉言字旁则留下一个“亥”字,代表着十二脉。“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寓指“十二”。“奇”字,释为异也。 因而,“奇该”应指十二脉的奇异走行。据“奇络结”这一称呼,可知此奇异走行的案法中包括了“络”与“结”。络或落,是旁行横出转而下落的走行;结则应指泛经脉循行性感觉聚集在阴募或非标准的募集点。“结而可解者为纽”。所以,有结则必有“纽”。另外一个说法是,下行而聚集者称为“络结”,上行而达到终点目的地者称为“终结”。均可略称为“结”。 奇络结,说的是不寻常的络结。不寻常而奇异的络结也是“病之应”的表现。据今人蔺云桂等的观察,有大致如下的发现:散在的循行性感觉路线不符合经脉的分布,途径各有不同,可以越过几条经脉到躯体的对侧。发现了60种特殊的循行性感觉路线。出现循行性感觉的人有病时,会有几条循感路线的终点集中在病区,即“气至病所”现象。上记“不符合”的脉行路线即是“奇该循行”。“集中在病区”即是“络结”。“奇络结”或“奇该术”就是根据循病规律运用循病分析的技术来解说这些奇该脉案的。分析这些脉案的案法或脉理的顺逆过程就是“揆度阴阳外

    注意事项

    本文(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