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老子谈心理健康.doc

    • 资源ID:2305199       资源大小:5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老子谈心理健康.doc

    老子谈心理健康 内容简介: 现代人碰到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很麻烦,如果我们听一听老子的有关教导,会非常有价值。 一、老子教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问人们,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可爱啊?老子又问,生命本身和钱财哪个更贵重啊?老子又问,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那么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得深刻极了,太爱名声,必定有大耗费;积累太多的财产,必然有大损失。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如果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二、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你就会去掉一种盲动,一种乱动,一种骚动;而换来的是能动,主动,灵动,你的生命的空间给扩展了,生命的容量给加大了。你的能量积住了,你当然能够神采焕发。 三、老子教人们重生、贵生 老子教导人们,要重视生命,要宝贵生命,要看重生命,别轻而易举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教你功利;老子教你的什么?淡泊。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竞争;老子教你什么?不争。我们现在一般听到什么?进击;老子教你退守。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扩张;老子教你收敛。但老子并不是教你一事无成,而是“无为无不为”最后胜利的是你! 四、含德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要让人们的心态永远地回到婴儿状态。年纪大的人回到壮年、青年、童年,婴儿多美妙!那你会老吗?永远不会老,心理上永远不会老。有人就问了,我们能够回到婴儿状态吗?能啊,老子这种智慧不是叫你机械地模仿,表面地模仿,而是一种修养。 (全文) 现代人确实很幸福,衣、食、住、行都是现代化的。这种情形是老子那个时代做梦也想像不出来的。你看,老子当年出关的时候,骑的是一头青牛,一挪一挪的多老土啊,多慢!今天我们有飞机,有汽车,有轻轨,有地铁,他哪里想像得出来呀!再看老子写的道德经,好艰苦!用毛笔,然后在一个竹片、一个竹片上,一个字、一个字写,今天我们大家用电脑一弹而就。但是古代人是人,现代人也是人,古代人有七情六欲,现代人也有六欲七情。你看看,人性是相通的,所以现代人和古代人有好多共同的话题,不过现代人碰到的问题更复杂、更多、更麻烦。如果我们听一听老子的有关教导,会非常有价值。 一、老子教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什么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说到这里,我有个问题大家可以来考虑,这是老子问的问题,老子问大家,他说,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可爱啊?老子又问了,生命本身和钱财哪个更贵重啊?老子又问了,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那么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得深刻极了,你太爱名声,必定有大耗费;你积累太多的财产,你必然有大损失。如果你知道满足,你就不会受到屈辱;如果你适可而止,你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智慧!多么好的心理调节。 和珅,大家都知道,是个大贪官,材料也看得多了。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和珅的心理,分析一下和珅的人格问题。 首先,我们说,和珅这个名字起得好极了,他的名字起得美极了。和珅的“和”你看看,多美呀,这是中国文化当中审美的一个字,叫“和”。你看,太和殿用的“和”吧;你看看,和平,和和顺顺都用的“和”。所以“和”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非常审美的字眼。 再看那个珅字,什么偏旁?王字旁?不是王子旁,是玉字旁中国人的人名上凡是有玉的都是审美的,林黛玉,贾宝玉,玉一样的人物。所以和珅这个名“珅”是玉的名称。所以和珅是用了中国文化当中这两个美好的字眼构成这个名字但这个人不好!那和珅这个名字呢?好。 和珅这个人有才能,并不是一点才能都没有,很有才能。举个例子,他精通好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所以清政府要翻译文件,我这个要发到蒙古,我这个发到哪个族,他行,都是他翻译。和珅他是正红旗人,和珅他是从一个生员出身,然后世袭,然后做到乾隆的侍卫,然后做到户部侍郎,然后做到军机处大臣,然后做到文华殿大学士,然后做到一等公一级一级上去,心理变化了,特别是晚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他,特别是乾隆皇帝跟他结成儿女亲家,更不得了!环境的变化。你看他不能“虚”,不能“静”,起了变化,所以他到处都要捞一把,否则心理不平衡。捞到什么程度?捞到各个地方给皇帝的贡品他都敢捞!据说,他捞了两千万两白银。两千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折合成今天的数字,是1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厉害呀你看,贪得多厉害! 那么我们来分析他的心理状况。和珅贪污了这么多,他不害怕吗?不害怕。和珅,我怕什么!第一,我不怕,我这么大的官,谁碰得过我?第二,我跟皇帝是儿女亲家,我怕什么。第三,我这么多年培养了这么多党羽,我可以有密密麻麻的人际关系网,我怕什么?你们告到哪里,我都有关系。 正因为这种心理,人格的不健全,人格出了毛病,所以他不怕,贪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如果我们请老子来跟他分析,老子必然对和珅“嘿、嘿、嘿”冷笑三声,和珅,你不是说你权力高,没人碰得过你吗?那我跟你讲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你不是有人际关系网吗?这网很密吗?但是你别忘了,天网尽管这个网眼疏,却不能遗失,你这个人际关系网怎么能够敌得过法网这个网呢?果然,入网了。 老子要对他讲的第二句话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历史上,你看,几千年大富大贵的人到最后守得住吗?守不住。守不住,哪里去了?财富都没有了。所以和珅、和珅,你要贪这么多的钱财你来干什么?有什么用?历史经验,守不住的。 第三句话,老子要冷笑一下,和珅啊,和珅,“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富贵了,还要骄傲,还要跋扈,必然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灾难,你发了财,你富贵,你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那你怎么会不自己招来灾祸呢! 我们为什么要分析和珅啊?我们不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玩笑来说的,也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历史的故事,而是今天的许多贪官都有像和珅一样的心理毛病。其实,开始我们今天有的官员贪污,他开始刚出道的时候,也不敢贪的。你看看,有的人刚出来,人家送他一条香烟,不敢拿;送他一个电动剃须刀,不敢拿,有的是。但是,到后来地位变化了,拍马的人多了,溜须的人多了,地位升高了,心理不平衡了,心理出问题了。所以人格健康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如果用这些话教育这些贪官,应该说,能够挽救很多的人。 二、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刚才我们讲了心理平衡的调节,首先你要爱惜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老子又教你第二招:“虚”、“静”。要品尝这种深层的智慧,一个“虚”字,一个“静”字。 大家可以来观察一个现象,同志们看,到了春天,树上的一片树叶长出一个芽来,一个小小的芽,然后几番春雨以后,这个芽慢慢长大,后来绿油油的一片树叶。秋天来了,变黄了;再深秋,风来了,叶叶飘零。飘到哪里去了?飘到地上去了,落叶归根。然后变成了泥土,然后回归了自然。 大家再看看,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生下来,哇,哇,哇,哭,到人世来报到了,然后是灿烂的童年,然后是辉煌的青年,然后是成功的壮年,然后垂垂而老,然后告别人世,一抔黄土,然后复归自然,老子观察到了。 再来观察个现象,一个人生下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老百姓有句话“生不带来”,赤条条来,然后拼命地向外占有,从无到有;然后再占有,从小有到大有;然后再占有,从大有到富有;然后再占有,从富有到豪富,都是财产。但是又怎么样呢?最后人死了,你能够带去吗?所以老百姓又有句话“死不带去”。所以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谁守得住!那么就有哲学来了,那么就有大智慧来了。 老子目光如炬,他一看,嫣然一笑!你看看,同志们一踏出这个演讲厅,外面纷纷攘攘,汽车,人来人往,世界纷纷攘攘,攘攘纷纷,纷纷扰扰,扰扰纷纷,我们看不到啊!老子一看,会心一笑,就在这个纷纷攘攘的背后有六个字对大家可以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致虚极,守静笃”。什么意思呢?其实就两个字,一个是“虚”,一个是“静”。人生在世,你要有心理健康,你要有一个美好的人格健康,你得首先懂这两个字。 “虚”是什么意思?“虚”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灵,灵就能动,所以叫做虚空,所以叫做通灵,所以叫做灵动。当你的心虚了、空了、通了、灵了,你就灵动了,你就聪明了。 同志们想一想看,现在大家都有邮箱,这个邮箱当中,今天给你发来一个垃圾邮件,明天给你发来一个垃圾邮件,把你的邮箱都堆满了,你说说有什么用?心灵不就是一个邮箱吗?今天给你一个乱糟糟的刺激,明天给你一个什么信息,后天乱七八糟,都堆在你的心里面,这个叫滚滚红尘的尘埃,把你的心都污染了。所以你这个心要虚,虚了以后最后就达到一个灵,灵了以后就动了,生命在灵动,不是妄动,不是乱动,不是骚动。你看看,还有一个,他教你“静”,高级智慧。什么叫“静”?任凭你外面乱糟糟,任凭你外面红尘滚滚,我心不动,你外面的世界乱糟糟,非常地热闹,信息这么多,我胸中自有一块宁静的家园,我有一块宁静的圣地。你看,“静”是什么呀?“静”就是清,静了就能够清,清了就能够明,明了不就聪明了吗! 你看看,你这个心“虚”了能够灵动,你这个心“静”了,能够轻灵,能够清静,能够聪明。那你说说看,你这个心灵是多么的美好,不论外面是刮12级台风,不论外面怎样,我心不动,我永远能够抵抗你这个外来的东西。那么这能够救多少人的命啊!心理、人格的力量。你看看!但是这个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他讲六个字,第一个“致虚极”,要达到一个极顶,虚的极顶。什么叫虚的极顶,就是不断地历练,达到一个高境界,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整个全过程修炼到这个境界。境界是这样,要“守静笃”,要守住啊。“笃”是什么意思?“笃”就是实,所以就老老实实,叫厚笃,叫笃实,要踏踏实实地守住这个“静”。一个“虚”字,一个“静”字,可以清除掉我们心中的毒素,所以不仅可以排毒,还可以养颜,还可以养心,可以健康人格,可以长寿长寿要有个心态,所以“致虚极,守静笃”。 诸葛亮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诸葛亮多厉害,他要教导孩子那要掏心窝,我肯定要把最好的一句话教导我的孩子。什么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老子把掏心窝的话跟你讲,孩子,孩子,我不是教你发财,我不是教你做其他,我就教你两句:一个淡泊,一个就是宁静。你看,一个“静”,一个“淡”。诸葛亮多厉害啊!他给儿子留下的就这么最重要的话,你要淡泊,淡泊明志;你要宁静,宁静致远。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怎么能够品尝到老子跟我们讲的“虚”、“静”的深层的智慧呢?举个例子,同志们你们看,星期一到星期五匆匆忙忙上班,然后到办公室一坐,玻璃窗后面一坐,一坐下来,什么东西要你办,什么信息,乱七八糟的,都集中到你这里来,好辛苦!一系列的问题,青年人有青年人的问题,中年人有中年人的问题,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纷至沓来。 现代人有一个词叫“忙”,“忙”成了现代人的一个关键词。忙,忙得不得了。一忙,你看看,怎么样?心灵上都是滚滚红尘,在你的心灵上。 双休日,节假日,带着家人或者跟朋友一起,当你脱离了尘世的滚滚喧嚣,当你来到了寂静的山坳,来到树林中,来到草地上,来到流水前,你听到的是美妙的流水声,你听到的是鸟声,你听到的是风声和树叶的对话声,你看到的是鸟的自由的飞翔,你看到的是鱼的自由地游动,你看到的是蜜蜂自由地在那里飞舞、采蜜。你想想看,你闻到的什么?是草香,是花香,是泥土的芬芳香,这时候你觉得心灵多舒服,多舒服,大自然太美了!你来的时候是心灵的疲惫,塞满了,到这里你觉得“虚”了,心灵空了,乱七八糟我都扔掉了,明天的报表我不管了,什么人事关系我都不管了,什么东西我都不管了。这时,你觉得舒服极了,哎呀,大自然这么美妙,这不就是“虚”、“静”的智慧,这不就是“虚”、“静”让你尝到的美果吗! 好,过了一、两天,大家说,我们现代人得挣钱啊,我得养家糊口,我还得买房、还得买车,我怎么能老蹲在你的深山老林里?这怎么行啊!我得回去,我得要上班。一回到城市里,一到玻璃窗后面,一到你的写字台前面,又来了滚滚红尘又来了,心理又失落了。 那么现代人就提出问题,老子,老子,你教我们现代人怎么能够“虚”、“静”起来,不能啊,我们得挣钱,我们得养家糊口!怎么行?行!中国人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者不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去,真正的隐者就能在王府井大街旁隐居,就能在大栅栏租个房子在那里。尽管是在闹市区,我照样能够隐居,照样能够红尘滚滚,我不沾边,这叫“大隐隐于市”。钱钟书不就是吗!不就在我们北京吗!你看看,不是在滚滚红尘当中吗!深刻!并不是教你到深山老林里去。所以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的工夫,心灵上要“虚”,心灵上要“静”,心灵上去“致虚极”,心灵上去“守静笃”。你致虚了,你守静了,你就去掉了一种盲动,一种乱动,一种骚动。你换来的是一种什么?能动,主动,灵动,你的生命的空间给你扩展了,你的生命的容量给你加大了。你看看,你的能量积住了,你当然能够神采焕发。 三、老子教人们重生、贵生 老子教导人们,你要重视生命,你要宝贵生命,你要看重生命,你别轻而易举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凡是人们受到痛苦的时候,受到忧患的时候,凡是熟悉老子这本书的话,马上会想起一句话,老子在这个书中这么讲的,他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句话怎么讲?就是人啊人,所以有忧愁,所以有劳苦,是因为我有一个身体在,假如等到我没有这个身体,我有什么痛苦! 如果熟悉庄子的人,一个人碰到忧愁、困难的时候,他马上会想起庄子里面的一句话,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深刻!什么意思?大地上载了我的形体,天地之间有了我的身体,忧愁、痛苦与生俱来。这两个哲学家,思想是一致的,老庄、老庄嘛!那么这两个思想家的思想是不是错误了?你说,痛苦啊,不能算完全错误。同志们想,人活着就得为活着去奋斗,你要去奋斗,你要活着,就不会一帆风顺。既然你要去奋斗不会一帆风顺,哪里会没有痛苦?哪里会没有忧愁?你有一个身体你要去奋斗,有皮肉之苦,有精神之苦,怎么会没有苦!你有一个身体,你才能感受到苦。这个桌子感受不了苦,这个杯子感受不了苦,这个手表感受不了苦,人有个身体感受到痛苦。深刻,太深刻了!所以说我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大块载我以形,是因为忧愁和劳苦与生俱来,但是不全面,它是片面地深刻。怎么叫不全面?人活着有幸福啊,人活着还有这么多的快乐啊!你没有讲啊,所以又对,又不对。 如果我们按照老子和庄子这个理念去推理,你不是说吗,我所有痛苦是因为我有身体在,那么请问老子、庄子,你自杀吧!你结束你的生命吧!你结束你的生命你就没有痛苦了,没有忧愁了。NO!NO!NO!庄子、老子不做这种傻事,庄子和老子是教人们重生,贵生,护生,爱生,珍惜生命,生命宝贵。如果按照他这个理念,他去照这个话去做的话,为什么他要活到160多岁或者活到200多岁啊?传说当中的。我认为,这个长寿并不一定不可能。今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人就能活到160岁、170岁,当然要在特殊的情况下,人应该这个寿命,所以差一点的不到120岁,再差一点八、九十岁,应该能活到这个岁数。所以古人想出来说,他是活到160岁或者活到200多岁,可能有一点道理。当然并不一定长寿,就非常长寿。庄子活了多少岁?庄子活了83岁。他们两个都是长寿的,都是爱生、护生、重生,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你看看,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一方面你自己在讲,人生有痛苦,一方面你又保护得这么好,心理平衡,平衡得这么好,活到160岁或者200多岁,活到83岁!当时的平均寿命很可怜呀,只有三、四十岁,那八十几岁绝对是高龄,孔子只有七十几岁。所以这里面有大智慧,大秘密,大窍门! 说到这里,我们要穿插一句话,提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一个高学历的人,一个高学位的人,他的心理调节能力一定要比那个低学历的,低智商的,没有文化程度的来得好呢?不,不一定。 前几年,可能大家有的还清楚,有一个中国的留美博士他就在美国自杀了,当时舆论很轰动,报纸上报道很多。为什么?心理有毛病,心理不健康。当时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一个教育领事,管教领事,他就讲了话,这话讲得让人吃惊!他说,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管辖的美国东北地区十个州里面,中国的留学生自杀这种情况,每年不下七、八起。很厉害,都是高智商的人!美国哈佛大学新闻办公室主任他就讲了,哈佛大学学生的自杀率在全美国高校当中平均线以上,而外国的在哈佛大学的留学生,自杀率又更高。 这说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么严重!这是非常有警示作用的。就是说,高智商、高知识的人,他的心理调控能力,并不一定很强,有时反而不及低智商、文化水平低的人。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学问这么高,智商这么高,学历这么高,学位拿得高,他们的调控能力不行啊?因为:第一,正因为他们学习学得太多了,正因为学历太高了,正因为思考问题太复杂了,所以心理很浮躁;文化程度低的人,他考虑的问题比较简单,他文化程度一高,考虑的问题越复杂。你看看,社会的期待,家长的期待,单位的期待,都很高。我培养你,培养你这么高的学历,我对你的期待,当然回报要高了,压力很大。而且自己高学历、高水平的话,他自我膨胀更大。而且越是高层次,它竞争越厉害,笨人跟笨人竞争就这么个水平;聪明人跟聪明人竞争,更是一个高水平;天才跟天才竞争,那就更不得了。所以你看看,压力多大!这个压力,他又不会心理疏导,又不会找老子这个书来看看,听听老子的讲座。你看,他疏导不出来,往心里去外面的层层压力都往心中去。最后怎么样?破裂,结束生命!可悲!这么辛辛苦苦培养起来,就这样一个结局!这是第一条学历高的人,期望高,自我膨胀高,思想复杂,解不开疙瘩。 第二个方面,也有个小问题。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你看我们基本上没有一门功课,是专门讲心理疏导的,没有啊,都是给你讲专业知识。你学工科的,我教你怎么设计;你学经济的,我教你怎么怎么办你看,很少有门系统的课程来给你讲,碰到问题怎么来处理,碰到心理上的问题怎么来处理,竞争中失败了怎么样?你看,没有这个课程啊!都是讲一些知识的问题。所以,这个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太平盛世,形势很好,青年人你看没有人阻拦你,天高任鸟飞,你有本领你拿出来,你要上大学,你要读研究生,你要出国留学,你要做老总,你要怎么怎么创业,都可以你有才能都可以。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不教会人们,如果不引导人们心理健康的问题,照样还会出很多很多的矛盾。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注意到,要有充分的心理上的训练和心理上的准备,有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康,心理上的历练,人格健康的历练,你才能够应付外界的千变万化的竞争,迎接外面对你的尖锐的、重重的压力,你才能从容对付。如果你本身没有这个东西在里面,你受不了。譬如说,股票失败了,企业失败了,你跟他疏导,这有什么关系啊?失败了,再来吧!也许有时候一句话,就救了一个人的一条命。我们大家读读老子,老子怎么说,开通了,不用割腕了,29岁怕什么!我失败了我再来。所以心理的疏导,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这时候就要请一个高明的心理导师。 老子就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导师,他也碰到许多问题,但是他活得这么长寿。你看看,老子生活得也不如意呀,生活得如意,他为什么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做,要出关呢?庄子的生活状态比老子更不如。怎么不如?你起码还是个图书馆馆长,我还不如你呢!你看看,今天晚上要吃晚饭了,我米都没有呢,揭不开锅,还要去向人家借呢!你看一看,生活又是很穷苦。但是你看,他们的心态好,这就有大智慧、大本领、大技巧。你看看,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教你功利;老子教你的什么?淡泊。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竞争,竞争,再竞争;老子教你什么?不争。我们现在一般听到什么?进取;老子教你退守。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扩张;老子教你收敛。但是同志们千万不要误会,老子教你淡泊,教你收敛,教你退让,并不是教你一事无成,而是“无为无不为”最后胜利的是你!教你用“柔”的方法,用退让的方法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是高级智慧呀。 四、含德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对于婴儿是太喜欢了,对于婴儿是琢磨得透了,老子的五十五章,如果同志们翻翻看,读起来就好像这个大哲学家,专门写给婴儿的一首抒情诗,哲学诗。 老子怎么写的呢?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踆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什么意思?他说,含德深厚的人,就像个婴儿,就像赤子,这个婴儿赤子不得了,他说,你看他躺在那里,毒虫来了,不咬这个孩子;你看,一匹野兽来了,它不去扎这个孩子,天上凶猛的鸟来了,看到这个小孩,它不用爪子去伤害他。他说,这个孩子,你看看,这个小孩子,骨头是这么地软弱,筋骨是这么地柔,但是那个小孩子握的拳头很紧很紧。再看看那个小孩子,一个男孩,他根本不知道男女之间的事情。但是你看他那个小小的根儿,翘得那么起,这是什么原因?这是精神的专一。“精之至”,这叫什么?叫 “和之至”,精气和和气,达到极点,这不是献给婴儿的诗篇吗?这是献给有德之人的那种美妙的哲学诗篇。 你看,小孩子整天哭,为什么喉咙不嘶哑?我们大人哭一下子嘶哑了,因为大人连讲几个小时就不行了,小孩子整天哭喉咙不哑,老子就发现,精气充足,所以人要向婴儿学习。所以老子这样说,认识这种道理的就称为“常”,认识这种常的就称为“明”,他说,纵欲贪生的就是不祥,任性使气的就是逞强,凡是事物你过于强壮了就衰老,所以,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就会提早灭亡,或者死亡。 同志们可以想一想,在这一位哲学家的心里,始终有婴儿的形象在,他怎么能够不长寿啊!他怎么能够不长寿!心中永远有个婴儿的形象在,永远调节着自己的心理,永远平衡自己的心理,怎么会不长寿!当然,老子所说的婴儿,不是长大以后的孩子,老子说的婴儿是那个赤子,是刚生下来,那个小孩天真,不是幼儿园里的,是那个小孩。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来了,欲望来了,有的要这个,有的要当官,有的要美食,有的要发财,有的种种欲望来了。所以老子说,渐渐远离婴儿状态。 同志们想我们在座的人和我,都有一个婴儿状态,都有个天真烂漫的赤子状态,但是我们都被异化了,都慢慢地变得好像越来越聪明了,好像越来越纯洁了,但是我们每个人离婴儿的状态越来越远了。所以老子又是一个道道,要让我们的心态,我们心理永远地回去,回去,回去,回到婴儿状态。 年纪大的人,回到壮年、青年、童年,婴儿多美妙!那你会老吗?永远不会老,心理上永远不会老,永远平衡。所以有人就问了,我们能够回到那个婴儿状态吗?能啊,他老子这种智慧不是叫你机械地模仿,表面地模仿,而是一种修养,让你像婴儿这样的精气专一,像婴儿这样的精心励志,精力充沛,精气百炼,精神焕发,精彩无比。他叫你精之至,婴儿不是“精之至”吗?他叫你“和之至”,要怎么和呢?和光同尘,和气致祥,和平安祥,和谐平安,一切和谐,和和美美。所以一个是“精之至”,精神焕发;一个是“和之至”,一切平和、和美,那么你说,你这个心态怎么会不好呢!当外面种种纷至沓来的时候,冲击波很大的时候,你照样能够不慌不忙地应付。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首页 > 教育频道 > 百家讲坛 > 正文 3月30日 老子谈饮食之道 姚淦铭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4日 10:14) 主讲人简介: 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 老子饮食的智慧同样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却隐含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老子因此才提出他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 用历史凝聚的饮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还不止一处,身为国家收藏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在浏览历史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又一点,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有一个因为饮食的错乱,而酿成了苦果的例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历史转化为智慧,智慧作用于生活,老子在历史中总结前人,警示后人。在道德经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味无味”,谁能在鱼虾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无味?谁又能在粗茶淡饭、苦瓜咸菜中品出它的有味来呢?历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无味”呢? 在无味中体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体味它的无味,老子辩证的理论在道德经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饮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么样人生智慧?谁又是历史上“甘其食”的典范?敬请关注百家讲坛,您将在那里找到答案。 (全文) 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后体会出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间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闪光的黄金。那么,我们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态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饮食问题。老子活了160多岁,有的说,老子活了200多岁,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杰出,包括他的饮食智慧。 今天我们先讲第一点,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老子这个哲学家,中国的智慧之父,对于饮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对日常的饮食琢磨得很透很细。今天我们说明饮食之道,饮食之道,这有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中国的这么多的文字,要拿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把它拼起来是饮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同志们看,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就叫做饮食。所以中国古代人这个饮食缺一不可,是由两个元素构成。同志们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班,匆匆忙忙,来不及吃了,一个手拿个面包,或者拿一个大饼,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你不是一顿正儿八经的一餐饭。因为你缺少一个东西,饮没有,你只有食,不是饮。如果你一面啃着一个面包,一面喝一个矿泉水,对了,饮食。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就是告诉你,中国古代饮食的一个结构,由两个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当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结构,里边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观察这些,普通的日常的东西,上升为他的饮食之道,上升为他的高级智慧,哲学思维。那么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从他现实的生活当中来的,比如烹煎一条鱼,还有一个智慧是从历史当中来的。人没有历史不会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会深刻,所以我们也讲,老子前面饮食的历史是促成他这种智慧的升华。 我们看看夏代的王是怎么吃的,夏王朝的最后一个亡国之君叫夏桀。大家知道,这个夏桀很荒芜,他不仅好美色,而且好饮食。当时,他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妹喜,这个妃子他非常喜欢,整日整夜地陪着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话句句都听。那么这个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干,干的干肉挂起来就是一片树林。这个酒是怎么回事呢?整天喝酒,这个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瓮一瓮,干脆就在地上挖了一个酒池,大家喝,然后吃,大家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干的林里,在酒池上,大家这么饮酒,你看看,怎么饮法?他不是一杯一杯吃的,叫牛饮,像条牛一样的饮。人就趴在那里咕咚咕咚地喝,这个牛饮多厉害,一喝要喝多少,不得了。当时记载叫做“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不得了啊不得了,他还搞比赛,一打鼓,大家,这批臣子,这批宫女们都冲到那个酒池边上去了。然后大家趴在那里牛饮,像牛一样饮,你看看还做比赛,比赛了以后,有的人喝醉酒,喝醉酒,扑通扑通都淹死在酒池里了,还有的人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回去了,跑到水边上,淹死在水中间。腐败,腐败。历史很奇怪,所以历史学家往往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处。到了商代,末代的君王又出来了,叫纣王,商纣王不仅是饮食腐败,同样是爱好美色。商纣王宠爱的妃子,大家知道叫妲己,也是为妲己之言听,妲己怎么说,我怎么做。妲己那样说我那样做,很奇怪也是肉的山,干肉的林,也是挖了酒器。哎呀,你看看,而且更荒诞,叫男女裸体,在里面跑来跑去跑,整夜畅饮,寻欢作乐,你看这个国家不要灭亡吗?老子对这些历史是非常刻骨铭心。老子在书里就这样说了,他说,如果哪一个朝代,朝廷上很肮脏,田地很荒芜,粮仓是空虚的,但是却有那么一帮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美食吃不够,他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危险了,这批人就叫盗夸。什么叫盗夸?就是强盗头子。深刻。老子在书中又说了,老百姓为什么饥饿?老百姓为什么没有饭吃?是因为上面征收的税太多了。这样老子就把饮食的两面深刻地揭示出来,一方面花天酒地,不是一般的花天酒地,挖了酒池这样,一边是老百姓没有饭吃。所以老子对饮食之道是琢磨得透又透。正因为经过现实的观察,还经过历史的考察,所以老子提出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标题,为腹不为目。他提出这个理念,圣人为腹不为目,什么叫为腹不为目呢?就是说腹是表示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听听看。大家在大城市里面都有一个经验,什么经验?交20块钱,交30块钱,你可以进一个自助餐厅,然后那里面吃的东西那么多,东西随便你吃,老板很聪明啊,聪明在什么地方?我不会亏本,聪明在什么地方?每个人的肚子是有限的,24小时你吃不下的。饭你就吃个两斤够了,最多吃两斤,五斤吃不下的,牛肉吃两斤,三斤吃不下,再大的口量,腹有限。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一个商场,叫自助商场,什么叫自助商场?你比如说出三千元,三万元,进我这个商场,只要你眼睛看中哪样东西你就拿,那还得了啊,我一进去看到高档汽车我拿回去,眼睛看到什么东西就拿回去,眼睛看到什么,眼睛多厉害,眼睛说得不好听,是贪欲的。所以老子非常深刻,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叫为腹不为目,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如果不打这个比方的话,大家比较难懂。这样以来大家就懂了,眼睛是什么呢?无限的欲望,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老子非常深刻,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行了。所以王弼他就注释,为腹是以物养己,深刻,什么叫为腹?就是把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什么?是以物役己,把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那就不对了,那就人变成物化了,人物化了,什么叫人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叫为目不叫为腹。所以老子非常深刻,首先一个饮食之道是什么呢?就是人要为腹,不要为目,吃饭是这样,饮食是这样。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第二点。 第二点,老子的饮食之道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刚才讲了,圣人应该为腹不为目,也就是不要有贪欲,饮食也是这样,不要贪欲,接下来他跟讲了又一个深刻道理,就是五味令人口爽,什么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咸,还有甘的味道,这叫五味,这个五味表示什么呢?不仅表示这五种东西,还表示调味出来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么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错,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毫厘不爽,毫厘不爽的“爽”就是差错的意思,就是一分一丝都不错,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发生错乱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来了。老子这个智慧即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来自历史。下面我们就来举个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 我们举一个南方人,再举一个北京人,南方人我们举上海人。一个上海人,如果天天去吃山珍海味,参加宴会,吃到最后,他都辨不出来了。这些山珍海味怎么没有味道了?相反上海人回去以后,几毛钱的咸菜,非常有味道,这叫五味令人口爽,发生错位。再举一个北京人,天天有饭局,天天去吃山珍海味,一家一家吃过来,吃到最后也五味令人口爽,吃不出味道来了。还是发现普通的炸酱面有味道,这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吗?所以老子的智慧很深刻,从哪里来?就从人民大众生活的土壤当中滋生出来,升腾出来,升华出来,再从历史来看,我们就来看看老子那个春秋时代的饮食的情况。 在春秋时候有五霸,中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霸主叫齐桓公,这个人雄才大略,是个大政治家,他的得力助手就是管仲,管仲帮助他成立霸业。这个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极大的美食家。你看看,这个人什么美食都吃过了,吃到后来,五味口爽了,觉得今天的美食怎么没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没有味道,明天再吃还是没味道。于是他就想了,他就对别人说,他说,都没味道,那个人就说,那你想吃什么?他说我想吃人肉,他想吃人肉,他想我不仅要吃人肉,我还要吃婴儿的肉,他不仅要吃婴儿的肉,而且要吃蒸婴儿的肉,不是水煮的,不是什么红烧的,不是的,要蒸的,原汁原味的。你看看,美食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毒害了一个人的美好的心灵。这可怕。他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吃到现在,只有蒸婴儿这道美食没有吃过。他说了,说了就有人拍马屁。哦,知道了,你想吃蒸婴儿,有办法。他的一个厨师叫易牙,易牙这个人,烹饪水平极其高,手段非常高明,哦,你要吃蒸婴儿,行,他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婴儿杀掉了,杀了以后,他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送上去一吃,齐桓公一吃,美啊。其实并不一定美,是因为他从来没吃过,不,他觉得非常美,很高兴。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种下了极大的灾祸,灾祸来了。管仲多聪明的政治家,他一看不对头,这个事情做得不对啊,后来管仲老了,临死了,临死了他要交代,他要跟齐桓公交代几句重要的话,我把这个国家和你两个人,治得好好的,死了以后不要出问题啊,他最后就讲了非常重要的话。他说齐桓公齐桓公,你得当心,我死了以后,你有四个小人千万不能用,千万不能用啊。齐桓公说哪四个小人?他说中间有一个人就叫易牙。齐桓公说怎么回事,他说你想想,人作为父母的,哪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你吃,讨你好,你想想看,他会真的爱您吗?齐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杀了来蒸给我吃,他会真的爱我吗?他说,你放心我记了。管仲一死,齐桓公头脑很清楚,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记住他的话,按照你的既定方针办,就把这四个人包括易牙四个人罢了他们的官了,不做了,你们不做官。这不是蛮好吗,你看看,美食美食,饮食饮食,有时是非常麻烦的,时间一长,这个美食家熬不住了,为什么?易牙是他手下做饮食做得最好的人,易牙给他贬走了,不要他来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手艺比他高,所以他的菜、饭一吃没有味道,一吃没有味道,他就想这个人了,哎呀,少了个易牙不行啊,忘了,忘了,彻底忘了,忘了管仲的话。于是又把他叫回来了,没有你我不行,我这个饮食没有味道,然后把他叫来。以后不得了了,四个人勾结起来,四个人都回来了,勾结起来造反。造反了以后,不得了了,把这个齐桓公,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让他出来,国家一片乱糟糟,这是一个美食家,是一个大政治家,是个春秋五霸的霸主。现在被关在小房子里面,要吃饭,没有吃,渴了要喝水,没有人给他送来。日子好难过,我在想,他在这个时候一定会反思人生的问题,一定会反思人生和饮食之道的问题。那个时候吃遍美食,蒸婴儿,今天要口饭都没有,要口水都没有。后来,有一个衷心耿耿的宫女,从一个小洞里爬进来,这个宫女是忠心耿耿的,爬进来以后好不容易给他弄的饭,弄来水给他喝,他当然很感动。然后告诉他,她说坏了,你启用的四个人已经把你的国家都分掉了,道路十天不通了,她说我是拼着命好不容易钻了个空子进来给你送饭。但是对不起了,这是你的最后一顿饭了,下面我没办法再来了。这个时候听到这儿,心如刀绞,他就怎么样?后来他就拿了一个头巾把自己蒙起来,自杀了。其实,也就是饿死了,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就是最大的讽刺。你是这么一个美食家,最后就叫你饿死了,这多有意义啊。死了以后,大家不知道啊,死了以后过了好多

    注意事项

    本文(老子谈心理健康.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