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概说.ppt

    • 资源ID:2238957       资源大小:33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概说.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概 说,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概说,(一)古代史志目录中的“诗文评”目录学:考镜源流,辨彰学术。汉书艺文志无诗文评,隋书经籍志里诗文评附属于集部。宋人郑樵通志分列“文史”与“诗评”二类。明人澹生堂藏书目在诗文评类下又分“文式文评”和“诗式诗评”等小类,将文章缘起、文心雕龙等归入前者,而将大量诗话诗格著作归入后者。清人的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录书凡129部,835卷。,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小序:,文章莫盛於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两代,均好为议论,所撰尤繁。虽宋人务求深解,多穿凿之词,明人喜作高谈,多虚矫之论,然汰除糟粕,采撷菁英,每足以考证旧闻,触发新意。隋志附总集之内,唐书以下则并于集之末,别立此门。岂非以其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二)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一、文献整理研究。校勘,注释,辑佚。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瑛文心雕龙义证,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王叔珉钟嵘诗品疏证,曹旭诗品集注。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诗品集解续诗品注、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宋诗话辑佚、清诗话、中国历代文论选。张少康文赋集释,李壮鹰诗式校注,张伯伟全唐五代诗话校考。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中国,戏曲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齐鲁书社明清文学理论丛书。唐圭璋词话丛编,王国昭词话类编,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台静农百种诗话新编,吴文治宋诗话编、明诗话全编。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分“通变编”、“艺术辩证法编”、“意境典型比兴编”、“神思文质编”、“本源教化编”、“文气风骨编”、“情志知音编”、和“才性编”)。文献是古文论研究的基础,不能忽略文献而空谈理论。二、专题研究。古文论的解读和理论阐释。刘师培文笔辞笔诗笔考,朱自清诗言志辨,陈寅恪四声三问,汤用彤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吴调公神韵论,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陈良运 中国诗学体系论。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张伯伟禅与诗学,周裕楷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张毅儒家文艺美学。陈国球唐诗的承传明代复古诗论研究,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热点问题:佛、道儒三家思想对古文论的影响,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研究。范畴是古文论最基本的部份,对古文论的了解不能离开范畴的解读。三、史的研究,通史、断代史与分体史。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1934;下册,94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31,1943正式出版),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43,1957)。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略(1939),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1946)。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1962),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1964),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198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1981),蔡钟翔等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本,1987),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七卷本,19891998)。张少康、刘三富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199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1986),,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1997),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1995)。夏写时中国戏剧批评的产生和发展(1982),蔡镇楚中国诗话史1988)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1988),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1989),刘良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1991),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1992),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1994)。理论深度和历史感。有着较好国学根基、建立在详尽的史料基础上的研究;从理论切入,再寻找材料加以说明的研究。,4、研究目的、方法及难点问题。(1)研究目的应该是多元的,如有助于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有助于理解文学史、文化史。从文化承传的角度考虑,则弄清古文论的历史面貌本身就是研究目的。(2)研究方法: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文史哲相结合;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中西文论相结合。(3)要加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可把课题做深做细,提供更多的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视角。(4)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人文色彩较重,有人化和生命化的倾向;印象式批评、点悟式批评比较发达,成系统的理论著作不多;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结合紧密,表述方式灵活多样。(5)关于古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化。,二.中国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一)儒家的仁学和文道观:孔子的“仁”学与诗说,孟子的“性善”论与“以意逆志说,“修辞立其诚”论。儒家文道观的流变。1、孔子:“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论语泰伯)“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2、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脺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3、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文言)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译事楷模。”信、达、雅。4、荀子儒效:“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其争臣论云:“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二)道家的“道”论与艺术精神,老子里的“道”论: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庄子里“悟道”的精神境界:1、唯道集虚:“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天道)2、道进于技:养生主的“庖丁解牛”,天道中的“轮扁斫轮”,达生里的“佝偻丈人承,蜩”、“梓庆削木唯鐻”。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艺术精神。3、悟道方式:“世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人得意而忘言。道与逻各斯(Logos),普遍规律,理性,理念。思想与言说。,(三)佛学与中国诗学,佛性论与中国诗歌的空灵意境,佛学的“境界”说与诗的意境论,“以禅喻诗”和“以禅论诗”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苦(意欲无法满足)、无常(世界万有变化无常)、无我(一切存在因缘而生,皆受条件限制,故一切存在皆不能自主,没有独立的实在性)。大乘的般若学。五蕴皆空,万法非有。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有,亦是中道义。”僧肇的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的佛性(原译作佛界、佛藏、如来界、如来藏等)论,谓佛身是常、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可成佛。佛性论是佛教的生命哲学,曰“常乐我净”(大涅槃经),主体顿悟圆成“涅槃”境界,又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佛性为悟理之本,禅宗的“以心传心”的觉悟解脱方法,更注重本心的直觉顿悟,证空而观生,归寂而知化,将道家追求的人生适意升华为更加空灵、更加无滞无待的禅悦。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认为参禅时入于空、静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诗人审美观照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这种诗、禅相通之论,把禅悟转化为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方能于空寂中见生气流行,这是构成禅境的心灵实相,也是艺术灵感诞生时的心理状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四)“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现代转换,从杂文学观到纯文学观、大文学观,社会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文学批评方法及理论的不断更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批评,文化批评。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语境。,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概说.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