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课件.ppt

    • 资源ID:2144677       资源大小:9.79M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课件.ppt

    1,南京是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5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相关探索和实践,一、名城特色价值二、规划修编背景三、规划总体思路四、规划主要内容五、规划相关探索六、规划特色创新七、规划实施效果,一、名城特色价值,4,南京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西安、北京、洛阳并称四大古都,史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人化石发现地汤山葫芦洞,南京人化石,越城遗址,北阴阳营,1、历史概况,30多万年的人类活动史汤山“南京人化石”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遗址绵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于今长干里筑越城 450年的建都史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5,2、名城特色,“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环境风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城市格局,南京古都建设体现了两种最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皇城和宫城中轴对称,布局工整,遵循儒家的周礼的礼制,体现皇城、宫城的辉煌.都城城墙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体现了道家管子“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的规划思想。,6,“沧桑久远、精品荟萃”的文物古迹“南北交融、承古启今”的建筑风格,南朝陵墓石刻,明故宫遗迹,明孝陵神道石刻,民国总统府旧址,甘熙宅第,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国立中央体育场旧址,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有各类文物古迹3000多处)、类型丰富(地上和地下、自然环境、街区、历史格局及非物质遗产等)、等级较高(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87处,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文物保护单位的近40%)、年代久远(最早年代可追溯至史前)。丰富多彩的民国建筑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有助于形成“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的独特地位。,7,“继往开来、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北京,南京,历史上北方的文化中心在今天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不断变迁,然而南方文化的中心基本稳定在南京。南京作为都城,六朝、南唐、明代和民国均处在中国历史转折和接续的重要关头,而且也是当时全国最安定发达的地区,为保存、延续和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作出了独有的贡献。这正是南京在中国的古都中最具有个性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地方。,南京以“六代豪华”著称于世,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大趋势以及民族大融合关系甚大。建康都城继曹魏邺都及魏晋洛都传统,开创中国都城之新形制,为北魏营建洛阳新都所师法,而后有唐长安之宏伟规制,史称“继汉开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一次由统一而分裂,南唐立国虽为时不长,但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唐、宋两个统一王朝接替的“中点”。明朝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开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民国时期,南京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经验,修建了西方风格浓郁的放射式林荫大道系统,建造了一大批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8,3、名城价值,世界都城建设史上巧夺天工的杰作中国著名都城格局难得的遗存,南京历代城市建设一脉相承,六朝建康城、明南京城的城市规模在同一时期的世界著名都市中尺度最大。,9,3、名城价值,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地,体现着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的签订标志着我国近代史的开端。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南京被马克思称为“东方革命风暴的中心”。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终结。,南京下关静海寺中国近代史开端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地,民国总统府民主共和制度的诞生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处,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日军侵华历史见证地,南京是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地,是民国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前哨,是“五二”运动发生地,是我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合作谈判的重要地点,是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全面胜利的见证地。,10,3、名城价值,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基地之一,南京的历史名人辈出。六朝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刘义庆、刘勰,唐宋李白、杜甫、杜牧、陆游、苏东坡、王安石,明清解缙、孔尚任、曹雪芹、吴敬梓,近代朱自清、俞平伯、徐悲鸿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 白“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 牧“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红楼梦 曹雪芹儒林外史 吴敬梓桃花扇 孔尚任文心雕龙 刘 勰本草纲目 李时珍永乐大典 解 缙,江南贡院,东南大学,二、规划修编背景,自1982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南京滚动编制了三版名城保护规划。从1984年保护规划从无到有(当时重点是老城),到1992年保护体系全面创新(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展示五方面),再到2002年提出协调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战略,南京的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完善。,1984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2版主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版主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历版规划回顾,13,2、规划实施情况,“保老城、建新城”的保护战略初见成效 创新思路,探索“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行动策略古都格局和环境风貌等关键历史文化要素得到重点保护 历史文化集中片区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 文物古迹保护对象不断扩展并得到了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 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得到审慎再现 逐步完善了南京名城保护法规体系,南京“一城三区”示意图,颐和路公馆区12号地块保护与更新规划,南朝陵墓石刻加顶保护 阅江楼,14,3、当前存在主要问题,老城长期发展的惯性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和展现的任务艰巨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有待完善,1980年的新街口,2011年的新街口,15,1)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为老城整体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4、规划面临机遇,随着“一主三副”城市框架的拉开,外围副城、新城正在逐步形成反磁力中心,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重心和城市建设的中心正在逐步分离。,仙林大学城中心区,河西中心区,16,2)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保护的基础较好,现存的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受到妥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对象不断拓展;若干已经消失的标志性历史景观在审慎论证的基础上正在多元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重视。,资源众多有各类文物古迹3000多处;类型丰富地上和地下、自然环境、街区、格局、风貌及非物质遗产等;等级较高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87处,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文物保护单位的近40%;年代久远最早年代可追溯至史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时间和范围也较广。,17,3)南京老城历史格局基本留存,整体保护的机会仍在,老城传统肌理虽不可逆转,但是作为留存至今的特大型古都,南京目前基本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选址建设所依托的山水环境,较好的控制了老城“近墙低、远墙高;中间高、周边低;城北高、城南低”的总体空间形态,整体格局和风貌尚清晰可循。,老城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未改造用地、水域、绿地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部队等能够反映老城历史格局和风貌的总用地约占老城面积的30%。因此,只要对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对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串联整合,对相关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依然存在。,18,4)历史文化保护认识水平逐步提高,价值判断逐步趋同,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历史文化的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一疏散、三集中”和“保老城、建新城”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为名城保护提供了空间支持。200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优良、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发展目标,对南京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理念来建设和发展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彰显南京人文古城的特色。,19,目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于一个新起点上,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南京完全有可能通过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名城格局和风貌,建构文化景观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走向更高的目标。,三、规划总体思路,21,普查建库,科学评价,分类控制,确定对象,建立网络,指定保护登录保护规划控制,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城文化景观空间网络主城文化景观空间网络主城文化景观空间网络,22,根据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南京城市空间历史演变研究及古镇村调查等专题研究,确定从文物古迹到一般建筑物、历史建筑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约3000多处。上版规划的保护资源为1300多处。,普查建库,科学评价,分类控制,确定对象,建立网络,2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普查库中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的所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理性的评价。,普查建库,科学评价,分类控制,确定对象,建立网络,24,普查建库,科学评价,分类控制,确定对象,建立网络,注:重要文物古迹含历史建筑(含近现代建筑)和重要古遗址、古墓葬等,25,1、指定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指定保护。2、登录保护:除指定保护内容之外,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现状保存较好的重要文物古迹、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区、重要古镇和重要古村等历史文化遗产,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登录保护,鼓励多元化的保护、更新、利用,具体要求按地方法规执行。3、规划控制:对其余历史文化遗产,应确保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具体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要求进行管理。,对普查和评价出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创新保护方法,建立指定保护、登录保护和规划控制三种保护控制方式:,普查建库,科学评价,分类控制,确定对象,建立网络,26,通过历代都城城郭、历史轴线、道路水系、开敞空间等要素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系统,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全面普查,科学评价,分类控制,确定对象,建立网络,四、规划主要内容,28,(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保护和彰显南京“龙蟠虎踞、襟江带湖”的山水环境。将历史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集中区划为环境风貌保护区,共13片。紫金山玄武湖雨花台菊花台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牛首山祖堂山汤山温泉阳山碑材老山珍珠泉方山青龙山黄龙山桂子山金牛湖灵岩山瓜埠山天生桥无想寺固城湖,1、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29,整体保护历代都城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重点保护六朝、南唐、明代及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真实遗存、遗迹及其周边环境。,考古勘探及施工建设过程中发现重要遗存应就地严格保护,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予以重点展示,加强相互之间的串联整合。,(2)历代都城格局的保护,30,保持老城现状“近墙低、远墙高;中心高、周边低;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老城总体为高层控制区,实行分区控制。保护老城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点及其相关的9条重要景观视廊。重点保护玄武湖和紫金山之间以及老城边缘的景观界面。,(3)老城整体保护,老城建筑高度、景观视廊和景观界面的控制,老城历史街巷的保护,保护和延续城南六朝、南唐南偏西的道路走向。保护民国时期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为骨架的道路格局。历史街巷的走向、名称一般不得改变,保护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31,将老城内历史文化资源密集、积淀深厚,整体格局、传统风貌、环境特色显著,历史地段、自然山水等保护用地及其他待改造用地比例较高,高层建筑分布相对较少的地区划定为历史城区。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的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和环境风貌。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等必须与地段的历史肌理、传统风貌相协调。历史城区内不得新建高架等大流量机动车通行道路,不得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相适应,市政管线应当地下敷设。,城南,(4)历史城区的保护,32,本次规划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的标准,加强了对外围历史地段的普查,通过详细普查,理性评价,本次规划共确定各类历史地段41个。,老城历史地段分布图,老城外围历史地段分布图,2、历史地段的保护,33,3、古镇古村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重点保护重要古镇古村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传统老街的走向。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等应当与古镇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一般古镇古村采取多元方式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风貌。,34,根据2005年以来陆续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库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南京目前共有各类文物古迹共计2965处,比上版增加了1637处。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保护明孝陵;推动明城墙、民国建筑、紫金山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文物古迹保护,35,保护已公布的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推动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和公布。规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空间载体,建立博物馆和展览馆,组织民俗和节庆活动,丰富城市文化活动。,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6、历史文化的整体彰显,通过历代都城城郭、历史轴线、道路水系、开敞空间等要素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系统,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风貌。,五、规划相关探索,38,全社会参与、多学科合作、新技术支撑主编单位3家参编单位5家专题研究10项,39,本次规划修编方案于2009年7月2日至7月31日期间进行了社会公示。社会各界通过新闻发布会、规划展览、网络、电话、信函、传真等等各种渠道进行了意见反馈。市民参与面广、参与积极,据统计,公示一个月间,共收到各方意见3500多份。2009年8月17日,陆冰副市长还在南京市规划局主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就市民和专家学者关心的众多问题进行了现场说明,会后规划成果也根据专家的相关建议进行了优化完善。,1、全社会参与,40,2、多学科合作,本次规划通过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合作,进行了10余项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保护规划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1,2、多学科合作,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使得这一系列研究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2005年南京已经先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初步建立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借鉴国内外经验,本着“科学建构、理性评价”的思想,首次建立了南京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体系;采用解构分析的方法,首次从文化的视角理清的南京城市空间演变脉络及其文化内涵,在国内应属创举。,42,3、新技术支撑,启动于2005年初,采用目前最先进“3S”技术手段,结合野外GPS现场卫星定位,将资源点经纬度数据落实到RS遥感系统生成的地形图上,通过ArcGIS这个可伸缩的平台实现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普查数据库,形成了一套全面的图形、数据相结合的、开放式可增长的数据库,使信息分析、管理更科学,成果使用更便捷。,1)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43,3、新技术支撑,启动于2004年下半年,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将南京典型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数字复原,并对典型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与简释,为更好地掌握南京城市空间历史变迁的规律,找寻传承延续历史空间的线索和传统,建立名城整体保护体系奠定研究基础。,2)南京城市空间历史演变及推演复原研究,44,3、新技术支撑,为了给历史城区空间形态控制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项目组运用ARCgis技术建立了历史城区现状空间形态模型,并模拟了高度控制要求放松之后的空间形态模型,通过现状和规划模拟模型的对比,非常直观的得出历史城区建筑高度必须严格控制的结论。,3)历史城区空间形态模拟控制,六、规划特色创新,46,1、创新保护理念,顺应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本次规划修编对普查出来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评价,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1)全面保护,47,1、创新保护理念,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2)整体保护,48,1、创新保护理念,从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到历史文化空间体系的建构,强调名城历史文化特色的整体彰显和传承延续。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3)积极保护,49,2、拓展保护对象,在保护对象上从文保单位拓展到非文保单位,将近现代优秀建筑、工业遗产、古镇村和历史街巷等纳入保护对象;在保护类型上从物质资源拓展到非物质资源,将历史文脉、历史事件及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的保护体系;在时间跨度上从古代拓展到近现代,将20世纪遗产纳入保护对象;在空间上从地上拓展到地下,将古埋葬、地下文物埋藏区等纳入保护范围。,1)向上追溯,挖掘历史,下关铁路轮渡码头,金陵饭店,50,2、拓展保护对象,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地区。主城是南京名城格局和山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市域重点保护外围的古镇、古村和风景名胜资源。,2)向内深化,聚焦老城,50,51,3、实践法规要求,与以往的法规相比,2002年以来新颁布或修订的一系列法规的重大变化是补充和强调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历史建筑的保护。本次规划修编工作深入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2008)(以下简称“条例”)、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以下简称“办法”)的精神,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以下简称“规范”)的规划编制要求,借鉴了北京名城“整体保护”的思路和方法,对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了深入实践。,1)规划相关概念与法规充分对接,52,3、实践法规要求,2010版保护规划按照“规范”的要求,明确划定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并从名城山水环境、历代都城格局、老城空间形态保护、老城街像格局保护、历史城区保护等方面制定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对策。,2)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53,3、实践法规要求,“规范”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内涵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准入标准,规划严格按照“规范”的标准,制定了符合南京实际的历史地段评估体系,对普查出来的众多历史地段进行了评估分析,并最终确定了41片历史地段,其中9片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3)历史地段的保护,54,4、细化保护对策,各类历史资源总计3264项。其中环境风貌保护区13片;历史街巷133条;历史地段41片;古镇古村24个;文物古迹296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8项;,采用与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相适应的多元化保护手法。借鉴国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根据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高低和利用程度强弱的不同,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规划管理相衔接。,55,5、强化政策引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积极探索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保护更新的方式,建立历史建筑的长期修缮机制。鼓励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历史建筑,积极利用社会资金按照政府规划和管理要求投入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和管理人应当按照保护要求和修缮规定使用、维修建筑。转让、出租建筑的,转让人、出租人应当将有关保护要求和修缮规定告知受让人、承租人。,七、规划实施效果,57,1、在保护规划基础上制定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58,2、在规划内容基础上制定了“彰显古都风貌提升老城品质”政策,一、控制老城容量、促进功能转型二、控制建筑高度、融合古今风貌三、保护明代城墙、展现古都格局四、协调建筑色彩、塑造城市特色,59,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一疏散、三集中”和“保老城、建新城”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为名城保护提供了空间支持。200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优良、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发展目标,对南京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理念来建设和发展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彰显南京人文古城的特色。2011年10月南京市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十三次全会通过 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坚持文化为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提出:坚持文化为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把南京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12月南京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3、进一步提高了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认识水平,60,4、指导了新版老城控详、一批历史地段和古镇古村的规划编制,南京老城控详2011版(鼓楼、下关片),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竹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复城新村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宏光空降设备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杨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61,感谢您的关注,

    注意事项

    本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