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低碳经济下长三角出口产业升级转型研究.docx

    • 资源ID:2015454       资源大小:348.28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低碳经济下长三角出口产业升级转型研究.docx

    低碳经济下长三角出口产业升级转型研究目录摘 要1ABSTRACT20 引言41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理论51.1 产业转型基础理论51.1.1 产业转型的内涵51.1.2 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71.1.3 产业转型的理论的框架8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理论101.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101.2.2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131.2.3 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理论131.2.4 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观14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升级发展趋势152.1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152.1.1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总体发展状况152.1.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总量高速增长192.1.3 长三角出口产业进出口总值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202.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成效252.3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292.4 案例分析:江浙沪产业结构升级323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343.1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343.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困难与挑战373.2.1 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支持383.2.2 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393.2.3 外源型经济大而不强,内源型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梗阻尚多、潜力还未充分发挥404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模型和发展战略选择414.1 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型构建414.1.1 产业结构理论模型424.1.2 对模型的讨论474.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战略选择514.2.1 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战略514.2.2 长三角地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战略524.3 长三角地区确定转型发展战略应注意的问题534.3.1 长三角地区应该注意的问题534.3.2 长三角地区战略目标的设定544.4 长三角产业协调发展的蓝海战略分析555 日本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615.1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615.1.1 背景615.1.2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615.2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635.2.1 产业政策应及时调整635.2.2 产业政策应认真地贯彻和落实645.2.3 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645.2.4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655.2.5 我国应积极发展规模经济655.2.6 积极扶持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但在国际上暂时处于劣势的战略产业665.2.7政府发挥适度宏观调控作用676 长三角地区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思考676.1 长三角地区促进产业升级的宏观对策676.2 长三角地区促进产业升级的微观对策707 参考文献748 译文769 原文说明8586摘 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转型进行了分析及研究,具体分为:第一部分列出了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了解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成效,并阐述了转型升级的趋势。第三部分围绕产业升级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构建了一个以Acemoglu(1996)和Redding(1996)为基础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发展战略选择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转型发展战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介绍了日本泡沫经济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和政策特征和对中国的启示。第六部分说明了产业升级对策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此课题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制定完善的中国国内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从而为我国规范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本文以低碳经济模式为视角,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期中通过模型分析,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打下基础,并规划了中国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框架。关键字:低碳,长三角,产业升级转型,Acemoglu模型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Low-carbon CircumstancesABSTRACTLow carbon economy is i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er and lower pollution discharge of an economic model, is the essence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the reduction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existence of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is context, it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Low-carbon circumstances.Listed in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foundation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a long cocktail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the change in trend of escalation.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model of industry upgrade. Finally, it is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analysis. The fourth part is th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oice, and the att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nsformation. The fifth part introduces the "bubble" economy of Japan afte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licy features, and expounded on china's revelation. The last point is the way to industry upgrade.In this text, it is help to improve further on China's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next step. Maintain the economic health protection. In this text, it is under the low-carbon circumstances to analyz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and upgrad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build the model by Acemoglu(1996) and Redding(1996). It is made a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theory and boosting industrial upgrade china's policy framework.Key words: Low carbon,Yangtze River Area,Industrial upgrade transformation,Acemoglu Model低碳经济下长三角出口产业升级转型研究殷玉娇 031407805 0 引言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围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来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应该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未来的经济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是低碳产业之间的竞争。对我国来说,提高碳意识,尽快调整发展战略,率先布局低碳领域,积极发展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低碳新兴产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低碳化过程中争取主动;同时,对发展低碳新兴产业中的风险要给予重视,力求以变应变。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科技最发达而能源资源又匮乏的地区, 更应该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而且低碳经济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论文阐述长三角地区出口产业现状及出口企业转型,探讨低碳经济对长三角出口产业或对具体企业的影响。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面临巨大碳减排压力的背景,对长三角出口产业升级转型的研究。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如下:1.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理论; 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升级发展趋势;3.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4.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模型和发展战略选择;5.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及出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6. 长三角地区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思考。1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理论1.1 产业转型基础理论1.1.1 产业转型的内涵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它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产业发展史。产业的最早含义就是工业,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关。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层次越来越多,产业的内涵也不断充实,外延也不断扩展。一般将产业定义为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从需求角度来看,是指有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应角度来看,是指有相同或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的物质生产活动。产业既可以指国民经济部门,也可以指国民经济部门内部的某一行业。一个产业可以是多个企业或者一两个企业,而一个企业也可以从事多种产业的经营。 产业分类是进行产业结构分析的前提,根据不同的目的,有多种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角度,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类: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包括渔业、林业、畜牧业、采矿业等;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是指加工取自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煤炭业、通信业等;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从第一、二产业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指的是广义的服务业。本文对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也是基于这一分类。此外,按生产要素的集密集程度,将产业也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按产业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幼稚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会有许多的新兴产业和细分产业出现,对产业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经济体系的构成和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主导产业的衰退主导产业的成熟主导产业的扩张主导产业的形成主导产业的衰退主导产业的衰退主导产业的成熟主导产业的成熟主导产业的扩张主导产业的扩张主导产业的形成主导产业的形成主导产业升级发达区域较发达地区次发达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主导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图1.1 产业升级规律产业转型可以近似地定义为产业代谢过程的转型,即指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的转型,而不仅仅是产业部门的转型。这里的产业概念用来描述为社会提供专门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整个行为过程链。因此,产业转型有时候也叫做社会转型(但当这个词强调改变的标准、价值和态度,而不是强调转型的输入输出过程时,就会产业词意上的误解)。1.1.2 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产业转型理论的视角与产业经济学的其它理论只关注经济增长的视角不同,产业转型理论的产生就是从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开始的,它不仅关注了经济发展问题,更多地关注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环境问题。因此,具有经济、社会、环境三维视角。这种处理问题的视角,从以下反应人类社会解决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如表1.1)。表1.1 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演化过程时间段1960s1970s1990s1990末生态响应觉醒接纳积极行动主动解决关注焦点末端治理生产过程绿色产品全系统处理人员技术专家管理者相关部门全社会驱动哲学最小化优化资源使用开拓新市场先进之明表1.1中表明,从2000年产业转型科学研究计划实施以来,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处理视角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反应已经从被动的觉醒、接纳发展到了主动出击的预行动上来;关注的焦点从末端治理发展到了生产和消费的整个链式系统上来;处理问题的人群也从仅仅依靠技术专家的发明创造发展到全社会的参与上来;解决问题的哲学思想从最小化污染状况和治理成本发展到以系统的动态观点看问题、以先见之明解决问题上来。这就说明了产业转型理论处理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多维视角和系统观。依照上述视角,产业转型的实现,必然是系统的革新。这里的系统被定义为一个集生产、销售、消费、废除为一体的活动链,以及维持这个系统的各种激励措施,如产权、义务、财政政策和法规等。因此,产业转型过程中,技术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制度的改变具有同样重要的角色。1.1.3 产业转型的理论的框架产业转型理论基于以下假设:为了满足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的需要,环境资源若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消耗,生产和消费系统必将产生重要的变革。因此,其理论研究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理清社会与环境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识别变革的驱动力;探索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负担的发展轨迹。由此可见,产业转型研究必然具有一个多学科特征:从社会科学学科上看,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生态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和历史学;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结合人类的各种活动,形成如下分析框架(图1.2)。交 通 水住 房食 物能源通讯金 融娱 乐宏观系统激励结构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原料生产和使用 图1.2 产业转型理论框架图1.2中行表示学科研究领域;列表示一系列为了满足特定需要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多种学科领域、多种研究活动的框架体系,全球的各类科学家通过工T科学计划,进行资源共享和交叉研究。图1.3 各层次上产业转型的实现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理论1.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1.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思对于经济结构的概念有过全面、深刻的论述。他在政治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型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再生产理论时指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在这里物质生产部门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重要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指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是下面两个原理。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产品和个别产品一样,都是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额外价值。第二个原理是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两个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即用于生产消费、用于投入生产的物品的生产,这些物品不用于人的消费,而用于资本的消费;第二部类是消费品即用于个人消费的物品的生产。”2.结构均衡理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时,说明了各个产业部门应均衡发展。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I(v+m)=c。这个公式表明,就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二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一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I(c+v+m)=Ic+c。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c+v+m)=I(v+M)+ (v+m)。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在部类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生产仍要保持平衡,以保证社会产品的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其中c代表追加的生产资料,v代表为工人追加的消费资料,m/x代表管理者的消费)I(v+v+m/x)= (c十c)。这个公式表明,在第一部类内,原来用于工人的v、为扩大再生产而追加的v、用于管理者消费的m八,要与第11部类内的原来的c、追加的c,保持平衡。I(c+v+m)=I(c+c)+ (c+c)。这个公式表明,第I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要与两大部类原规模所需的生产资料即(1+cn)c、两大部类为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生产资料即(I+c11)c,保持平衡。(c+v+m)=I(v+v+m/x)+ (v+V+m/x)。这个公式表明,第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要与两大部类的原规模所需的消费资料和扩大再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上述由数字公式所表明的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规律性,可用文字做如下概括:第一,要有符合扩大再生产要求的足够的货币。扩大生产规模,要遵循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来增多投资,如果生产技术条件高,那么扩大再生产所需增加的投资就多。因此,用作积累的剩余价值,必须根据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以货币形式贮藏到一定数量,使之能够足以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或者足以开办一个新的企业时,才能成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第二,要能够买到用来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要素。用作积累的剩余价值,以货币形式贮藏到一定数量之后,还必须在市场上能够买到必要的生产要素,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即使所需的生产资料不是作为现成的产品来买,而是按订货制造,从而先赊入而后支付,也是一样。反正保证买到用来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要素。第三,要预测扩大再生产的产品有销售市场,如果资本积累实现为扩大再生产之后,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那么扩大再生产也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第四,实现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以两大部类协调积累为条件。就是说,既有第一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又有第二部类的相应积累和扩大生产,从而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互相提出需求,互相供应产品,才能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1.2.2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马克思在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同时,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投在机器和原料上的资本部分在增加,花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在减少,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随着机器体系的每一进步,由机器、原料等构成的不变资本部分不断增加,而用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则不断减少。列宁把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以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的结论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1.2.3 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工业问题上,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恢复和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电气化。列宁说,不是在旧的、贫困的、狭小的基础上,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在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基础上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即重工业。列宁认为,重工业是整个工业、运输业和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它在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保证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必须把社会主义工业建立在现成的最新技术基础上,即建立在电气化基础上。列宁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情况,认为:大机器工业的含义不是别的,就是电气化。我们必须在这个最新技术基础上建设一切。第三,实现工业化、电气化必须首先恢复发展农业。列宁指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是恢复工业的主要基础。苏维埃发展大工业、实现电气化,不可能从工业本身开始,而必须首先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做起。只有保证必要的粮食以及工业原料的供应,才能有系统地恢复大工业。1.2.4 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我国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省、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发展理论进行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的承受力。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脱贫、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四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物质文明提供政治、法律保障和精神、智力支持。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升级发展趋势2.1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2.1.1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总体发展状况我国出口产业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政策优惠、通关快捷、管理简便、设施完善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区内主要立足于产品外销的加工贸易,辅之以保税物流和仓储,区内设置出口产业企业以及相关仓储、运输企业。海关实行封闭式区域管理,24小时监管实现出口产业货物“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江苏昆山、上海松江等首批15个出口产业,后又陆续批准重庆、宁波、青岛等出口产业。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已有出口产业56家。8年来,出口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态势迅猛。2001年,首批试点的15个加工区进出口总值9亿美元;2008年,全国56家出口产业进出口总值为15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6.4%,是2001年的169倍,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表2.1 江苏、浙江、上海三地三次产业产值比重(2003、2006、2009)指标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200320062009200320062009200320062009产值比重(%)第一产业15.1128.913.7117.72.31.81.5第二产业51.151.754.554.152.752.652.247.650.1第三产业33.836.336.632.236.339.745.550.648.4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9上海统计年鉴2009浙江统计年鉴2009观察表2.2,和图2.1、图2.2和图2.3,产业产值比重上看,江苏省在这三年的产值结构均为二三一,第一产比重平稳下降,由2003年的15.1%下降到2006年的12%,2009年降为8.9%;二产比重略有上升,从2003年到2009年的6年间上升了3.4%;同一时期,三产比重保持上升的势头,其中2003年到2006年的三年内稳步上升,而2006年到2009年的三年间略有上升。浙江省在这三年的产值结构也为二三一,第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产在2003年就与江苏省2009年的二产比重持平,达到54.1%,近年来略有下降;三产比重平稳上升,2009年接近40%。上海市在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2.3%,远远低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同期水平,2009年已降为1.5%;上海市制造业比重在下降后又有所回升,2006年降为47.6%,同年上海市产值结构调整为三二一,2009年制造业比重重新回升到50%以上,产值结构调整为二三一。表2.2 江浙沪三地第一产业的竞争力比较指标江苏浙江上海增加值(亿元)1106.351225.57247.29占GDP比重%8.8812.293.96就业(万人)1220.222894.1692.98人均增加值(万元/人)10.213.4567.23耕地面积(千公顷)4858.341592.14257.3资料来源: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上海统计年鉴2009浙江统计年鉴图2.4 江浙沪三地第一产业竞争力分析表2.4,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从第一产业的规模(增加值和就业两方面)来看,江苏和浙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上海在该产业部门不具有规模竞争力。2003年,江苏和浙江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06.35亿元和1225.57亿元,而同期,上海第一产增加值仅为247.29亿元;在第一产就业指标上,江浙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也比上海高很多,江苏第一产就业人数约为上海的13倍,浙江约为上海的31倍;2.从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以人均增加值反映)来看,上海具有非常显著的效率优势,说明上海适合于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及第一产业中的其他部门,以克服耕地面积的制约。而江苏和浙江则适合于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利用耕地面积、水利灌溉等方面的自然优势,在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的同时继续维持第一产业的规模,以满足江浙沪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1.2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近年来,全国出口产业致力于抓住机遇,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区内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区内企业的发展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从2000年9月至2008年12月,全国出口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1596亿元,仅2008年,就实现工业增加值543亿元,同比增长15%,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现已运作的出口产业至今共引进项目1269个,其中外资项目1006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79%,共引进投资246亿美元,其中外资229亿美元,占引进投资总额的93%。2.1.3 长三角出口产业进出口总值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据海关统计,2001年底,通过验收的出口产业14个,进出口总值不足9亿美元;到2002年底,通过验收的出口产业增加到19个,当年进出口总值47.4亿美元,是2001年的5.2倍;到2008年,全国56个出口产业进出口总值达1523.3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26.4%,其中,出口1014.7亿美元,增长33.9%;进口508.6亿美元,增长13.7%,出口产业进出口总量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而从2005年起,我国出口产业的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分别呈现逐年放缓态势,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从2004年的96%、10.7%和83%下降到2008年的26.4%、33.9%和13.7%。(见表)2008年,上海松江和江苏昆山占据全国出口产业进出口总值前两位,分别为390.6亿美元和352.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产业进出口总值的48.7%。由于各出口产业及当地海关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建立出口产业电子信息平台,与区内企业以及海关管理系统实现联网,实行“5+2”工作制,24小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等,促进了出口产业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出口方面,不仅出口数量大,而且增速快。出口产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所在区域的外贸发展,并对当地GD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表2.3,2001-2008年长三角进出口总值表金额年份进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进口总值(亿美元)同比(%)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2001年9542002年4742725370225122003年180280802141003592004年35496146107208832005年5976824668351682006年9075236448543542007年12053344723757392008年1523.326.41014.733.9508.613.7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统计局统计数据图2.5 2001-2008年长三角进出口总值1.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内的产业结构也日益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出口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自2000年9月首家出口产业封关运作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出口产业累计出口总值达2959亿美元,其中90%为机电产品,并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及数码相机等为主要出口产品。累计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为18175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的84%。目前在江苏昆山、上海松江、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浙江杭州出口产业IT企业占入区企业的多数,且投资方多以台商为主。以江苏昆山出口产业为例,仁宝、宏基等世界六大笔记本生产厂商均落户于区内,所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大量跨国IT企业的进驻,出口产业承接了以台湾地区为主的一大批IT产业为龙头企业的大转型,使其成为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型的重要载体。在实现自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出口产业也为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外资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几年来,全国各出口产业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重心,克服国家宏观调控的压力,致力于引进“投资金额大、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取得了良好成绩。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出口产业累计批准项目1269个,其中,外资项目达到1006个,占项目总数的79%;投资总额达到24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额为229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93%。2008年度,批准项目154个,其中,外资项目104个,占总数的67.5%;投资总额36亿美元,其中外资投资总额31亿美元,占总额的87.7%。目前,外资企业己经成为出口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拉动其经济增长、促进外贸发展的主要力量。表2.4 江浙沪第三产业内部主要行业构成比较 行业增加值(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上海交通邮电通讯75539700.88420.5316.9818.8113.89商贸餐饮1352.251159.29649.1129.6131.1121.44金融保险531.48416.97624.7411.6411.1920.64房地产549.5238.5463.9312.036.4015.33资料来源: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上海统计年鉴2009浙江统计年鉴分析表2.5和图2.6和图2.7,可以得出基本结论:1.三地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导致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各有侧重,江浙两地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较为相似,商贸餐饮是最主要的服务业部门,2008年商贸餐饮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9.61%和31.11%,而上海则是商贸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并列为最主要的服务业部门,分别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1.44%和20.64%,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出江浙两地将近一倍。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国内各大银行、保险公司都在上海设有总部或分支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入驻,使得上海逐渐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随着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度增加,上海的金融保险业还将

    注意事项

    本文(低碳经济下长三角出口产业升级转型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