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ppt

    • 资源ID:1988388       资源大小:298.77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ppt

    免疫缺陷病,第十五章,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免疫缺陷病 第十五章Immunodeficiency d,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所引起的以反复感染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细胞或成分的不同,分五类 体液免疫缺陷性疾病(B细胞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T细胞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性疾病(T细胞和B细胞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性疾病 补体系统缺陷免疫缺陷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按其发病原因,分两大类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二、分类,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细胞或成分的不同,分五类 免疫缺,三、IDD的共同特点, 患者对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临床表现为反复的、持续的、 严重的感染且难以控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 如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导致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 细菌引起,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等; 细胞免疫缺陷导致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引起。患者尤其是T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其恶性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 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倍。免疫缺陷病患者常伴发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正常人群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仅为0.001%-0.01%, 而免疫缺陷病患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则高达14%。 遗传倾向,三、IDD的共同特点 患者对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临,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念: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遗传性) 发育缺陷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疾病,多发于婴幼儿。类型: 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缺陷病约占50%; T细胞缺陷病约占18%; 联合免疫缺陷病约占20%; 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补体系统缺陷病约占2% 吞噬细胞缺陷病约占10%,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念:,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临床特征: 1、婴儿出生后6-9个月开始发病 (此时从母体获得的IgG类抗体已降解和消耗), 2、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 3、可伴有自身免疫病。 4、患者循环和淋巴组织中成熟B细胞数目减少或缺失,淋巴结 中缺少生发中心和浆细胞, 5、血清IgG含量低于2.0g/L,其他各类Ig难以检出; 6、骨髓中前B细胞数目正常,外周血T细胞数目和功能正常。,1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又称Bruton病。,XLA为X-连锁隐性遗传,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血清中某一类或全部类别的抗体水平降低,对胞外菌易感。,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临床特征:1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该病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Xq22)上的,临床主要特征: 血清IgA50mg/L,分泌型IgA含量极低, IgG、IgM水平正常或略高; 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轻 微感染,少数病人可反复出现严重感染; 患者常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 肝炎等自身免疫病和型超敏反应性疾病。,2选择性IgA缺陷:,发病机制: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患者B细胞发育受阻, 不能分化为分泌IgA的浆细胞。,是最常见的体液免疫缺陷病。,临床主要特征:2选择性IgA缺陷:发病机制:是最常见的体液,临床主要特征: 1、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 2、患者血清IgM含量正常或增高, 而IgG、IgA、IgE水平明显降低或缺乏, 3、B细胞总数正常。 4、患者反复发生感染, 5、血清中产生大量抗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其他血液成分的IgM类 自身抗体。,3性联高IgM综合征 (X-linked hyperimmunoglobulin M syndrome,XHM): 又称伴有高IgM综合征的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X-linked hyperimmunoglobulin with hyper IgM syndrome),发病机制: X染色体(Xq26)上CD40L基因突变, 使活化T细胞不能表达CD40L(CD154), 从而影响T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导致B细胞不能发生Ig类别转换, 造成患者IgG、IgA、IgE抗体水平低下或缺失。,临床主要特征:3性联高IgM综合征发病机制:,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临床特征: 1、患者T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下降,B细胞数目 正常,但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2、患儿易被胞内寄生菌、病毒和真菌感染,接种牛痘、麻疹、 BCG等减毒活疫苗后可导致全身感染甚至死亡。 3、胚胎胸腺移植对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疗效。,1DiGeorge综合征:又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发病机制: 是妊娠早期胎儿第、咽囊发育障碍,导致胸腺、甲状旁腺、 主动脉弓和面部器官发育不全所致的疾病。,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临床特征:1DiGeorge综合征:,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2T细胞信号转导缺失:,发病机制 T细胞膜分子或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缺陷,使T细胞识别和 信号转导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产生多种细胞免疫缺陷。,常见类型 TCR表达异常或缺失,可影响T细胞的识别功能; CD3分子、或链变异或缺失,可使胞内信号转导受 阻,影响T细胞活化; ZAP-70基因突变可阻断TCR-CD3复合受体分子胞内的信号 转导,并影响CD8+T细胞的正常发育; NF-AT基因缺陷,影响细胞正常转录功能,导致IL-2、 IFN-合成减少或IL-2R表达降低。,2T细胞信号转导缺失:发病机制常见类型,(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 SCID是T、B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 X-连锁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三、联合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 是一类因T细胞和B细胞数量或功能缺陷导致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 能的联合缺陷。,CID包括多种病因各异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 1、患者多为婴幼儿; 2、常因反复发生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且难以控制; 3、患者一般在2岁内死亡。,(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三、联合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c,1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linked SCID,XSCID):,临床特征 患儿胸腺上皮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 B细胞数量正常但缺乏功能,血清Ig水平低下。,约占SCID的50%,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机制 IL-2受体链基因突变 IL-2受体链是多种细胞因子受体(IL-2R、 IL-4R、 IL-7R、 IL- 9R、 IL-15R、 IL-21R)共有的亚单位,参与细胞因子的信号转 导并调控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 IL-7R或 IL-15R链信号转导障碍分别导致T细胞和NK细胞 早期发育障碍; IL-2R和IL-4R信号转导障碍,导致B细胞功能缺陷。,1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linked SCID,,吞噬细胞补体,发病机制 患者可因缺失ADA而使胞内对淋巴细胞有毒性作用的核苷酸代谢产物 dATP大量积累。dATP对DNA合成所必需的核糖核酸还原酶具有抑制 作用,可影响T、B淋巴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包括 腺苷脱氨酶缺陷;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 MIC/类分子缺陷引发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约占SCID的15%,由ADA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临床特征 患者成熟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功能受损, 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反复发生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吞噬细胞发病机制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包括,吞噬细胞补体,(2)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tide phosphorylase,PNP)缺陷:,临床特征 患者成熟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低下, 常反复发生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约占总SCID的4%,由PNP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发病机制 患者可因缺失PNP而使脱氧鸟苷转化为鸟嘌呤、肌苷转化为次黄 嘌呤的通路受阻,结果导致脱氧鸟苷和dGTP等代谢产物大量累 积。这些累积的代谢产物对DNA合成所需的核糖核酸还原酶具有 抑制作用,可影响T、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吞噬细胞(2)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t,吞噬细胞补体,(3)MHC/类分子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发病机制 是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基因突变,不能有效将内源性抗原 肽转运至内质网,使MHC类分子在胸腺基质细胞和其他抗原提 呈细胞的表达受到影响,结果导致CD8T细胞功能缺陷,,临床表现 患者常发生慢性呼吸道病毒感染。,1)MHC类分子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吞噬细胞(3)MHC/类分子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补体,2)MHC类分子缺陷:又称型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type bare lymphocyte syndrome)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发病机制: 类反式活化(class trans-activator,CTA)基因缺陷, 导致MHC类分子表达障碍; RFX5(promoter X-box regulatory factor5)基因突变,不能产 生与MHC类基因启动子结合的蛋白。患者胸腺基质细胞 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类分子表达障碍,可影响 CD4T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临床特征 患者对TD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能力显著下降, 对各类病原体的易感性显著增高。,吞噬细胞2)MHC类分子缺陷:又称型裸淋巴细胞综合征发病,吞噬细胞补体,(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ataxia telangiectasia syndrome,AT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发病机制 可能是由于DNA修复缺陷所致。 患者淋巴细胞内TCR基因和Ig重链基因断裂, 同时伴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 kinase)基因异常。,临床表现 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 眼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T细胞数目和功能下降, 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 肿瘤发生率增高; 血清IgA、IgG2和IgG4减少或缺乏, 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吞噬细胞(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吞噬细胞补体,(三)伴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病 又称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机制 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编码WAS蛋白的基因缺陷所致。 WAS蛋白表达于胸腺、脾脏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表面, 能调节细胞骨架组成,WAS蛋白基因缺陷可影响T/B 淋巴细胞的功能,使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下降或缺陷。,临床特征 湿疹、血小板减少和反复发生细菌感染, 常伴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 患者的T细胞数目及其功能缺陷, 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应答明显降低,血清IgM减少或缺失。,吞噬细胞(三)伴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吞噬细胞补体,原发性B细胞、T细胞和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原发性B细胞、T细胞和联合免疫缺陷病,四、补体系统缺陷,补体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成分(包括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因子和补体受体)都可发生遗传性缺陷,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补体固有成分缺陷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 补体调节因子和补体受体的缺陷还可表现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发病机制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于C1抑制物(C1INH)缺陷所致,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1INH缺陷可使C2裂解失控,产生大量C2a,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1.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和粘膜水肿, 若水肿发生于咽喉可因窒息死亡。,四、补体系统缺陷 补体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成分(包,2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是由于编码N-乙酰葡糖胺转化酶的PIG-A (phosphatidylinositol glycan complementation class A)基因突变, 使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GPI)合成障碍, 导致补体调节蛋白促衰变因子(DAF)和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无法 锚定在血细胞表面所致。,临床表现 慢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静脉血栓形成, 晨尿中出现血红蛋白。,2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五、吞噬细胞缺陷,1白细胞粘附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发病机制 1、LAD-1是由于CD18基因突变或转录缺陷使整合素2亚单位 (CD18)表达障碍,导致白细胞表面整合素家族中具有共同 2亚单位的LFA-1、Mac-1/CR3、P150和P95/CR4等分子表达 缺陷所致。 患者吞噬细胞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障碍,NK细胞和T细胞 趋化、激活和杀伤作用受损。 2、LAD-2是由于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突变,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 面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sialy-lewixx,slex)表达缺陷所致。 患者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缺乏能与选择素家族成员结合 的slex,可影响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分为LAD-1和LAD-2两种类型。,临床表现: LAD-1和LAD-2均易反复发生细菌和真菌感染。,五、吞噬细胞缺陷1白细胞粘附缺陷(leukocyte ad,2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约2/3为X-连锁隐性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机制 该病是由于编码还原型辅酶(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所致。 吞噬细胞不能产生足量超氧离子、过氧化氢和单态氧离子,其杀菌功能 锐减,此时被摄入胞内的病原菌不但能继续存活、繁殖,还能随吞噬细 胞游走播散至其他组织器官,形成持续的慢性感染,并刺激CD4+Th细胞 形成肉芽肿。,临床表现 患者对某些毒力较低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 某些真菌(如曲霉菌)易感,常反复出现化脓性感染,在淋巴 结、肝、肺、骨髓等多个器官形成化脓性肉芽肿。,2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概念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机 体后,引起的一种以细胞免疫严重缺陷、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 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HIV/AIDS的流行情况 1981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到2005年全球HIV感染者总人 数已达4030万。2005年度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90万,有310万人死 于AIDS,目前因感染HIV而死亡的总人数已高达2500万。流行最严 重的是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其次是亚洲。 据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AIDS以 来,全国累计HIV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人,其中AIDS病人约7.5万 人。2005年新感染HIV的患者约7万人,死于AIDS的患者约205万人。,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概念(acquired im,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AIDS的传染源 主要是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 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和脑脊液中。,传播方式: 主要有三种 性传播:通过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传播; 血液传播:输入HIV感染者的血液或被HIV污染的血制品,静 脉毒瘾者,公用HIV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 母婴垂直传播:HIV可经胎盘或产程中的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传 播,产后也可通过乳汁传播。,AIDS的传染源传播方式: 主要有三种,CD4分子是HIV的受体,HIV攻击的靶细胞主要是CD4+Th细胞,也包括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小胶质细胞。HIV对靶细胞的感染过程简述如下: HIVgp120与靶细胞表面相应CD4受体分子结合后,构象发生改变,并与靶细胞表面共受体(co-receptor)即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5结合相互作用,从而导致HIVgp41融合结构域(fusion domain)暴露。在gp41融合结构域介导下,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使病毒侵入靶细胞内。,HIV对靶细胞的感染,HIV是有包膜的逆转录病毒,可分为HIV-1和HIV-2两型。 目前世界范围的AIDS主要由HIV-1型所致,约占95%。 HIV由病毒核酸和包膜组成,其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与HIV对宿主靶细胞的侵入有关。HIV在体内增殖迅速,每天产生109-1010病毒颗粒。该病毒易发生变异(突变率约为310-5),从而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CD4分子是HIV的受体,HIV攻击的靶细胞,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HIV对免疫细胞的损伤机制,1CD4+Th细胞: HIV感染可使CD4+Th细胞数显著减少,功能严重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 病毒大量复制,以出芽方式释放,导致细胞膜损伤; 未整合的病毒DNA和核心蛋白在胞浆中大量蓄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 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感染HIV后表达gp120的T细胞能与邻近正常T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 形成融合细胞即多核巨细胞,加速CD4+Th细胞死亡; CD8+CTL细胞直接识别杀伤表达病毒特异性抗原的CD4+Th细胞; 在病毒特异性抗体和吞噬细胞参与作用下,通过ADCC效应杀伤病毒 感染的CD4+Th细胞; 可溶性gp120或gp1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 导致CD4+Th细胞凋亡; HIV某些成分作为超抗原可使CD4+Th细胞过度活化而导致死亡。,HIV对免疫细胞的损伤机制1CD4+Th细胞:,2B细胞: HIV可激活多克隆B细胞,导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 自身抗体。 B细胞功能紊乱,可使患者抗感染体液免疫应答能力显著下降。,3单核-巨噬细胞: 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后,可使其吞噬杀伤作用、趋化、粘附功 能,抗原提呈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显著下降。此种单核-巨噬细胞不能有 效杀伤病毒,但也不易被病毒破坏,可成为HIV的携带者,将病毒扩散 至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 晚期AIDS患者血中高水平病毒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2B细胞:3单核-巨噬细胞:,4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和储藏所,HIV 感染后可使外周血中DC数量减少,功能下降。 感染HIV的DC在与CD4+Th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可将HIV传 至CD4+Th细胞内使之感染。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滤泡树突状细胞没 有吞噬功能,它们可通过表面IgGFc受体和补体受体将HIV-抗体或 HIV-抗体-补体复合物长期结合在表面,从而使进入外周免疫器官 内的CD4+Th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不断感染,导致外周免疫器官功 能和结构破坏。,4树突状细胞:,四、HIV感染的临床分期和主要特征,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此时HIV已在体内大量复制并释放至体液中,故有传染性。 急性期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出抗病毒外膜蛋白gp41、gp120、和抗核心蛋白gp24的抗体,并可检出gp24特异性CD8+CTL细胞。,1感染急性期:,四、HIV感染的临床分期和主要特征 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急性期后患者无任何明显临床表现,一般持续6个月至4-5年, 甚至长达10-20年。此期临床表现为: CD4+Th细胞逐步下降,而CD8+CTL细胞相对不变, CD4+Th/CD8+CTL细胞比值缩小甚至倒置; 淋巴结和脾脏中含有大量病毒感染的CD4+Th细胞、巨噬细 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它们成为复制HIV和储存HIV的场 所,可促进病情不断进展; CD4+Th细胞数目不断减少,淋巴组织结构不断破坏,患者 进入发病期。,2无症状感染期:,急性期后患者无任何明显临床表现,一般持续6个月至4-,当CD4+Th细胞数低于200个/l时,进入发病期。AIDS患者常伴有以下三大症状: 机会感染: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囊虫、 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新型隐球菌及弓形虫 等,这是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恶性肿瘤: 常伴有Kaposi肉瘤和恶性肿瘤,这也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神经系统异常:半数以上AIDS病人可出现AIDS痴呆症, 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偏瘫、颤抖、痴呆等神经和精神症状。 AIDS病人一般在2年内死亡。,3发病期:,当CD4+Th细胞数低于200个/l时,进入发,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五、AIDS的预防和治疗,1预防:AIDS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宣传教育; 控制并切断传播途径,如禁毒、禁娼,对血液及血制品 进行严格检验和管理; 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但是,欲达到控制AIDS流行的目的,仍有赖于个人防护和接种疫苗。有效的HIV疫苗迄今尚未研制成功,其主要原因是HIV病毒株的多样性和高度变异性,使得特定疫苗的免疫效果难以持久有效。 目前研究的HIV疫苗主要有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合成肽疫苗和DNA疫苗。,五、AIDS的预防和治疗1预防:AIDS的预防措施主要有:,目前临床常用的抗HIV药物主要有三类: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胸苷(ddC)、 双脱氧肌酐(ddI)和拉米夫定(3TC);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delavirdine和nevirapine; 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saqu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 英地那韦(indinavir)和奈非那韦(nelfinavir)。,2治疗:,作用机制: 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是干扰HIV的DNA合成;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HIV蛋白酶水解,使病毒的大分子聚合蛋 白不被裂解而影响病毒的成熟与装配。治疗方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选择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联合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血浆病毒在短时间内(2-3周)急剧下降,大大延缓病毒产生耐药性。,目前临床常用的抗HIV药物主要有三类,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治疗原则,1抗感染: 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是临床控制或缓解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2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 同种异体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干细胞抑制能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疫重建, 可用于治疗致死性免疫缺陷病 如 SCID、Wiskott-Aldrch综合征、 DiGeorge综合征和慢性肉芽肿病等。,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治疗原则1抗感染:2骨髓移植,取患者的淋巴细胞、脐血干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将正常外源基因转染受体细胞后,再回输体内,所产生的正常基因产物可替代缺失或不正常的基因产物。 例如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ADA)基因转染患儿 淋巴细胞后,再回输体内,可治疗ADA缺乏引起的SCID, 这是首次用基因治疗获得成功的实例。 目前认为这种基因疗法有一些临床改善, 但患儿仍要继续使用PEG-ADA治疗。,3基因治疗:,取患者的淋巴细胞、脐血干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4输入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细胞:,一般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体液免疫缺陷病(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性联高IgM综合征)能维持患者健康生活。 IVIG治疗是一种替补治疗,只能替代IgG而无法重建免疫功能。 选择性IgA缺陷患者一般不能IVIG治疗,因IVIG中所含IgA量很少,不足以替补IgA的缺陷。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引起的SCID患者,可输入红细胞以补充PNP。,4输入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细胞: 一般用静脉注射免疫,思 考 题,1简述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共同特点。2常见联合免疫缺陷病有哪些?试述其可能的发生机制。3试述AIDS的主要特点和发病机制。,思 考 题1简述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共同特点。,教学大纲,掌握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共同特点。熟悉 原发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 AIDS的发病机制、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 AIDS的临床分期及主要特征、 AIDS的预防和治疗;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了解 原发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教学大纲掌握,免疫功能评价,免疫功能评价包括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评价。固有性免疫应答主要评价NK细胞活性和巨噬细胞功能,获得性免疫应答主要评价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1、NK细胞活性测定:主要是观察NK细胞对敏感的肿瘤细胞(小鼠NK细胞敏感的YAC1细胞株或人NK细胞敏感的K562细胞株)的溶解作用2、巨噬细胞功能试验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还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巨噬细胞有多种功能,例如吞噬作用、胞内杀伤、抗原摄取和处理、产生干扰素以及对感染细胞或恶变细胞的杀死和溶解作用等。,免疫功能评价,

    注意事项

    本文(免疫缺陷病及免疫功能评价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