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内照射及其防护讲解课件.pptx

    • 资源ID:1982841       资源大小:239.47K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内照射及其防护讲解课件.pptx

    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和伤口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放射性核素发出的核射线由体内对机体进行的照射。,一 内照射概念,第1页/共97页,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二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第2页/共97页,二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第2页/共97页,1 概述,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主要有三种途径:呼吸吸入、口腔食入、创伤皮入,造成体内污染。上述几种途径中,以呼吸道入体的毒理学意义最大。(一)经消化道进入(二)经呼吸道进入(三)经伤口和皮肤粘膜进入,第3页/共97页,1 概述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主要有三种途径:呼吸吸入、口腔食,概述,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第4页/共97页,概述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伤口 肺口腔空气食物饮水手第4,1 概述,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造成内照射的原因):存在于空气中的放射性气溶胶(直径103微米至1微米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或放射性气体呼吸进入;饮用被放射性污染的水,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食物;经皮肤伤口进入;某些放射性物质,例如氧化氚或和碘的化合物甚至可以通过完好的皮肤进入体内。,第5页/共97页,1 概述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造成内照射的原因):第,2 经消化道进入,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污染的手、或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物、药品等,也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吸收率最高的是碱族元素(钠、钾、铯)和某些非金属元素(碘、碲),可达90以上;其次是碱土族元素(锶、钡)为1040;镧系和锕系元素的吸收率最低,约为0.010.1。,第6页/共97页,2 经消化道进入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污染的手、或饮用被污染的水,2 经消化道进入,工作人员有时用口接触被放射性污染的器具、物品,或环境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食物、饮用水等导致居民和工作人员长时间摄入放射性物质。胃肠道对核素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化学性质,碱族和卤族元素极易溶雨水,吸收率较高。,第7页/共97页,2 经消化道进入工作人员有时用口接触被放射性污染的器具、物,3 经呼吸道进入,放射性核素可以气态、气溶胶或微小粉尘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气态放射性核素(氡、氙、氚)易经呼吸道粘膜或透过肺泡被吸收入血。粉尘或气溶胶态的放射性核素在呼吸道内的吸收决定于粒径大小及化合物性质。一般粒径愈大,附着在上呼吸道粘膜上愈多,进入肺泡内愈少,吸收率低。难溶性化合物在肺内溶解度很低,多被吞噬;而可溶性化合物则易被肺泡吸收入血。,第8页/共97页,3 经呼吸道进入放射性核素可以气态、气溶胶或微小粉尘的形,3 经呼吸道进入,粒径大于1m者,大部分被阻滞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内;粒径在0.011m的落下灰危害最大,大部分沉积在肺部(包括细支气管、肺胞管、肺泡、肺泡囊)。部分吸收入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滞留在肺内成为放射灶。沉积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的放射性灰尘大部分通过咳痰排出体外或吞入胃内,仅少部分吸收入血。,第9页/共97页,3 经呼吸道进入粒径大于1m者,大部分被阻滞在鼻咽部、,4 经伤口和皮肤粘膜进入,当皮肤创伤时,放射性物质通过伤口进入,吸收率较高。伤口和皮肤粘膜沾染放射性核素后,若不及时洗消,放射性核素将通过伤口和皮肤粘膜的渗透、吸收进入体内。,第10页/共97页,4 经伤口和皮肤粘膜进入当皮肤创伤时,放射性物质通过伤口,三 内照射的作用特点,第11页/共97页,三 内照射的作用特点第11页/共97页,放射性核素一经进入体内,对机体就产生连续性照射,直至放射性核素完全衰变成稳定性核素或全部排出体外,对机体的照射才会停止,1)呈持续性照射(continuous radiation ),第12页/共97页,放射性核素一经进入体内,对机体就产生连续性照射,直至放射性核,大部分的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按核素或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被组织和器官选择性地吸收、分布和蓄积,致使蓄积放射性核素的组织或器官受到选择性的照射,产生较大的生物学效应与损伤。,2)呈选择性照射(selective radiation ),第13页/共97页,大部分的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按核素或化合物的化学性,2)呈选择性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以两种方式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一种是参与体内稳定性核素的代谢过程,如放射性钠和碘参与体内稳定性23Na和127I的代谢;另一种是参与同族元素的代谢过程,如放射性核素90Sr和137Cs分别参与钙和钾的代谢过程。根据其在组织和器官中的代谢特点,可分为均匀性分布和选择性分布。,第14页/共97页,2)呈选择性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以两种方式参与体内的代,2)呈选择性照射,(一)均匀性分布某些放射性核素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如14C、24Na、40K、3H等。(二)选择性分布某些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蓄积于某些组织、器官中。例如放射性碘大部分蓄积于甲状腺,碱土族元素89Sr、90Sr、45Ca等主要蓄积于骨骼。镧系元素140La、144Ce、147Pm等主要蓄积于肝脏。106Ru、129Te、106Rh等主要蓄积于肾脏中。,第15页/共97页,2)呈选择性照射(一)均匀性分布第15页/共97页,第16页/共97页,第16页/共97页,(3)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因素,内照射特点是人员即使脱离辐射场与环境,但已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仍然会造成对人体的辐射。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侵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半衰期;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摄入量,Bq);核素理化状态,毒性大小;核素在体内积聚部位和滞留时间等。,第17页/共97页,(3)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因素内照射特点是人员即使脱离辐射场与,四、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的排出,第18页/共97页,四、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的排出第18页/共97页,1 概述,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的途径、速度和排出率与放射性核素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有关。经呼吸进入肺部的放射性核素一部分转移到体液中,一部分被呼出体外,一部分到消化道。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及从肺部廓清的速率与气溶胶的颗粒大小,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涉及个体的生理特征有关。,第19页/共97页,1 概述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的途径、速度和排出率与放射性核素,1 概述,食入的放射性物质一部分被消化道吸收而转移到体液中,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吸收的比例也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和个体的生理特征有关。从皮肤伤口进入的放射性物质经皮下组织直接进入体液。在体液中的放射性核素仍有一部分可能通过皮肤、肾、肝、肠、肺随同汗、尿、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将沉积在与它相亲和的器官组织中。,第20页/共97页,1 概述食入的放射性物质一部分被消化道吸收而转移到体液中,一,2 排出途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以及汗腺、唾液腺和乳腺等途径从体内排出。1胃肠道经口摄入或吸入后转移到胃肠道的难溶性或微溶性放射性核素,在最初的23天内,主要由粪便排出体外。如144Ce、239Pu、210Po(钋)由粪便可排除90以上。,第21页/共97页,2 排出途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胃肠道、呼吸道、泌,2 排出途径,2呼吸道气态放射性核素(如氡、氚),以及挥发性放射性核素,主要经呼吸道排出,而且排出率高,速度快。如氡和氚进入体内后,在最初0.22小时内大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停留在呼吸道上段的放射性核素,可随痰咳出。3泌尿道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入血的可溶性放射性核素,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如131I、3H等进入体内后第1天尿中排出量占尿总排出量的50左右,3天内占尿总排出量的90左右。,第22页/共97页,2 排出途径2呼吸道气态放射性核素(如氡、氚),以及,3 排出速度,具体沉积情况与核素种类及其化合物的形态有关,如氚的化合物将分布在整个人体,整个人体受到相同的照射,而131I的化合物将浓集于甲状腺,239Pu浓集于肺和骨。沉积有放射性核素的器官叫源器官。源器官中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将对它本身及邻近的其它器官形成照射,受到照射的器官叫做靶器官,源器官本身也是靶器官,而且是最主要的靶器官。,第23页/共97页,3 排出速度具体沉积情况与核素种类及其化合物的形态有关,如氚,3 排出速度,源器官中沉积的放射性核素的量会由于自发的核衰变和生理代谢过程而减少。其中衰变减少按指数规律,用衰变常数或半衰期T描述其衰变的快慢。对大多数核素来说,因生理代谢过程而减少的规律也近似遵循指数规律,可以用生物半排期Tb和生物衰变常数b来描述其减少情况,这意味着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总的减少规律:,第24页/共97页,3 排出速度源器官中沉积的放射性核素的量会由于自发的核衰变和,3 排出速度,其中q0是起始时刻(t0)体内器官中放射性核素的量,q(t)是经过t时间后的量,e是等效衰变常数,应有e p+b“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life,Te)表示沉积在体内的放射性核素自体内排出的速度。它是指体内放射性核素沉积量经放射性衰变和生物排出使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某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半减期取决于该核素的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life,Tp)和生物半排期(biological half-life,Tb)。,第25页/共97页,3 排出速度其中q0是起始时刻(t0)体内器官中放射性核素,3 排出速度,其相互关系以下式表示: 或物理半衰期(Tp):指该放射性核素自身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排期(Tb):指该放射性核素通过生物代谢排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第26页/共97页,3 排出速度其相互关系以下式表示:第26页/共97页,3 排出速度,它表示由于放射性衰变和生物排出的综合作用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显然对于放射性半衰期特别长的核素,有效半衰期就等于它的生物半排期;而对于半衰期特别短的核素,有效半衰期应近似等于放射性半衰期。,第27页/共97页,3 排出速度它表示由于放射性衰变和生物排出的综合作用使体内放,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内照射的剂量当量原则上是可以计算的,但必须知道从不同途径摄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沉积在各源器官中的相对份额,也须知道在源器官中每一次放射性衰变将对可能受到照射的靶器官造成多大剂量当量,还须知道放射性素在人体内的有效半减期等。,第28页/共97页,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内照射的剂量当量原则上是可以计算的,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以上这些数值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个体的生理特征等许多因素有关。所以精确的计算有困难,只能根据实验确定的参数,作出近似估算。不过对辐射防护来说,这种粗略的估算仍是有意义的。有关估算方法可参阅有关文献。,第29页/共97页,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以上这些数值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内照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与人体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剂量有关,估算内照射剂量通常有如下三种方法:(1) 通过全身计数器直接推算体内污染;(2) 通过对排泄物的监测推算体内污染;(3) 通过环境介质监测推算体内污染。,第30页/共97页,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内照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与人体器官或组,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当监测结果表明,工作人员已经摄入了过量的放射性物质,或被涉及到可能摄入了过量的放射性物质时,应根据监测的结果,估算所涉及到的那些核素在体内的积存量和内照射剂量。根据内照射剂量的大小,调整和控制今后的受照剂量,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为他们所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以下。,第31页/共97页,4 内照射的剂量当量的计算当监测结果表明,工作人员已经摄入了,五、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32页/共97页,五、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32页/共97页,随着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和平利用的普及,使用和操作开放源的种类和数量、应用范围都在迅速增加,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不但有工作人员,而且放射性废弃物污染环境会影响到公众。,1 概述,第33页/共97页,随着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和平利用的普及,使用和操,2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使摄入量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至尽可能低的水平。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概括的说就是隔离与稀释两种方法。,第34页/共97页,2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2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隔离,就是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例如为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空气而被吸入人体,蒸发放射性液体或操作放射性粉尘时,必须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为防食入放射性物质,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和饮食等。,第35页/共97页,2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隔离,就是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2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稀释,就是把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降低到容许水平以下。例如通风、废水用水稀释、废气高烟囱排放到大气等。常用防护手段主要是佩戴个人呼吸保护器具,使工作人员和放射源隔离。通风、过滤、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第36页/共97页,2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稀释,就是把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放射性物质没有密封的包壳,有可能向环境扩散,这种物质称为开放型或非密闭型放射性物质。在开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往往联合使用。,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37页/共97页,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37页/共97页,a 防吸入的主要措施:1)尽量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因为空气污染是造成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2)对已污染的空气,采取空气净化、空气稀释、密闭容器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38页/共97页,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38页/共97页,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b 防食入的主要措施。主要防止手和衣物污染食物和水源污染,为此:1)禁止在放射工作场所吃、喝和吸烟;2)为防止手污染,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必须戴手套;手污染时要认真洗手,指甲常剪;3)为保持食堂和宿舍卫生,不许穿着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宿舍;4)警惕食用水源的污染。,第39页/共97页,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b 防食入的主要措施。主,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c 防止皮入的措施:1)手或皮肤有小创伤,要妥善包扎好并带上手套,才能操作低水平的放射性物质;2)不准用有机溶剂洗手,避免增加皮肤渗透性。,第40页/共97页,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c 防止皮入的措施:第4,内照射防护是比较复杂的,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很重视。为保护工作人员,预防内照射的发生,保护环境防止放射性污染,达到内照射防护目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从工作场所的选址、设计、建造、室内配置、设施、个人防护、放射源的安全包装、运输、安全操作规程和废弃物处理等等各个环节进行。,3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第41页/共97页,内照射防护是比较复杂的,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很重视。为保护,六、内照射损伤临床特点,第42页/共97页,六、内照射损伤临床特点第42页/共97页,放射性核素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沉积于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和系统引起的放射损伤称为内照射放射损伤(radiation injuries from internal exposure)。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各有其不同的分布和代谢特点;而且其射线在体内持续地照射,直到放射性核素完全衰变成稳定核素,或完全排出体外时才终止。因此,内照射损伤有其与外照射放射病不同的特点。,第43页/共97页,放射性核素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沉积于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和系统,(一)选择性损伤,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在体内选择性蓄积于组织器官中。在放射性核素沉积较多、比放射性高、吸收剂量大而排泄慢的组织器官受到的损伤最重。一般把某放射性核素引起内照射损伤最重的器官称为该核素的紧要器官,或称危象器官。例如,131I大部蓄积于甲状腺,90Sr主要蓄积于骨骼。甲状腺和骨骼分别称为放射性核素131I和90Sr的紧要器官。,第44页/共97页,(一)选择性损伤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在体内选择性蓄积于组织器官,(二)潜伏期较长,放射性核素滞留在体内,沉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照射。由于放射性核素自身的物理衰变和生物机体的排泄作用,使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量会不断减少。因此,对紧要器官的照射剂量累积到能发生损伤时,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进入体内数毫居里水平时,潜伏期约数月至数年。马绍尔群岛居民是在核爆炸后9年才出现第一例甲状腺异常。,第45页/共97页,(二)潜伏期较长放射性核素滞留在体内,沉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三)病程发展缓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组织后,核素辐射能在体内的释放是一个不断地缓慢持续的过程。因此,照射量率较小,剂量是逐渐累积的,所以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第46页/共97页,(三)病程发展缓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组织后,核素辐射能在体内,(四)病程分期不明显,因病程、病情发展缓慢,放射核素辐射能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同时存在着,尽管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临床症状也会渐渐地显现出来,故病程分期不明显。,第47页/共97页,(四)病程分期不明显因病程、病情发展缓慢,放射核素辐射能对机,七、内照射损伤诊断,第48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第48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内照射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人员同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接触时间、剂量估计、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以及放射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第49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内照射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人员同放射性物质,七、内照射损伤诊断,(一)全面收集患者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应尽量全面收集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在战时,应包括人员在放射性沾染区的停留时间,所处地区的照射量率,在沾染区是否饮用污染水,体表沾染检查结果及个人剂量检查仪读数等。平时,应包括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剂量水平、防护条件、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沾染情况及本人职业年龄和卫生情况等。此外,还应听取有关人员介绍。,第50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一)全面收集患者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第,七、内照射损伤诊断,(二)临床症状和详细医学检查根据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特点,对病员进行临床经过的观察,特别要注意有无放射性物质进、出途径和停留部位的局部损伤表现。医学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化验检查(重点是血液学),及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检查(如肝、肾、造血功能和脑电、心电检查等)。,第51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二)临床症状和详细医学检查第51页/共,七、内照射损伤诊断,(三)体内污染的监测依据放射性核素吸收、沉积、排出的特点、测定血、尿、便、痰液等的放射性;测量选择性沉积的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测定方法有:放化分析、辐射仪器测定、个别组织及器官的体外测定等。体外测定用于释放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已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如应用放射性沾染测量仪测甲状腺的放射性碘的活度。可根据测得的计数率和测定时间,由仪器中的附表可查出并推算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第52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三)体内污染的监测第52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由于放射性物质在体内排泄速度较快,大多在进入体内后的最初几天排出体外,因此,对胃内容物,血、尿、便的放射性测定,必须尽早进行。,第53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由于放射性物质在体内排泄速度较快,大多在进,七、内照射损伤诊断,(四)甲状腺和造血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在诊断早期落下灰引起的内照射损伤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甲状腺吸131I能力和131I有效半减期的测定比较灵敏。造血功能检查对亲骨性放射核素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有重要参考价值。,第54页/共97页,七、内照射损伤诊断(四)甲状腺和造血功能检查第54页/共9,八、内照射损伤的治疗,第55页/共97页,八、内照射损伤的治疗第55页/共97页,1 概述,内照射损伤的救治,主要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减轻或防止内照射损伤。,第56页/共97页,1 概述内照射损伤的救治,主要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放射,(一)消除体表沾染,放射性核素沾染体表又未进行彻底消除者,应尽早进行局部、全身洗消和伤口除沾染,以减少或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第57页/共97页,(一)消除体表沾染第57页/共97页,(二)减少吸收,当放射性核素由消化道进入体内仍停留在胃肠道时,应尽快采用以下措施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 1催吐和洗胃 2. 口服吸附剂、沉淀剂 3服用缓泻剂,第58页/共97页,(二)减少吸收当放射性核素由消化道进入体内仍停留在胃肠道时,(三)加速排出,对已经吸收入血和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应尽早加速排出,以减少它们在组织、器官中的沉积量。1口服碘化钾片:口服碘化钾片0.1g,可阻止食入或吸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蓄积。并提高放射性碘的排出速率。但其效果与服药时间有关,一般在摄入放射性碘同时或摄入前24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4小时后阻滞效果已显著下降。另外,还可服用过氯酸钾,他巴唑和促甲状腺素等。服用毒性低的新他巴唑,其促排效果良好。和过氯酸钾联合使用效果更佳。,第59页/共97页,(三)加速排出对已经吸收入血和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三)加速排出,2应用络合剂(亦称螯合剂):络合剂在体内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溶解度大,离解度小,扩散力强的络合物,加速金属离子自体内经肾排出。络合剂的应用已成为促排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方法之一。 3服用影响代谢的药物:服用大剂量的氯化胺,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使骨质脱钙,促进钙的排出增加,同时促进体内亲骨性放射性核素锶、钡、镭等的排出。应用甲状旁腺素可动员骨钙入血增加尿钙的排出,同时锶的排出亦增加。,第60页/共97页,(三)加速排出2应用络合剂(亦称螯合剂):第60页/共97,(四)综合对症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实施综合对症治疗,如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甲状腺功能、抗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等。,第61页/共97页,(四)综合对症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实施综合对症治疗,如促进造,九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的安全防护,第62页/共97页,九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的安全防护第62页/共97页,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的分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根据等效年用量的多少划分为三类。表中所列等效年用量,是将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年实际用量,分别乘以放射性核素毒性系数:极毒组为10,高毒组为1,中毒组为0.1,低毒组为0.01,其乘积之和即为等效年用量。,第63页/共97页,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的分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根据等效,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的分类,第64页/共97页,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的分类 单位类别等效年用量(Bq)第一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按所用放射性核素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第65页/共97页,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按所用放,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1一、二类放射工作单位不得设于市区,三类放射工作单位及属于二类的医疗单位可设于市区。2一类放射工作单位的工作场所应设在单独的建筑物内。二、三类单位的工作场所可设在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同一层或一端,与非放射工作场所隔开。,第66页/共97页,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1一、二类放射工作单位,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3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属类别,在其周围划出防护监测区(一类150m,二类30150m,三类30m)并定期监测。4甲级工作场所按三区原则布置,甲、乙级工作场所应设卫生通过间。根据操作性质和特点,要有良好的排风换气设备;各类表面应采用易去污材料覆盖;操作伴有粉尘、挥发气体、气溶胶的放射性核素时,应有通风柜、密闭工作箱或手套箱等设备。,第67页/共97页,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3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属,个人卫生防护,1使用个人防护器材:根据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不同等级的要求,穿戴工作服、工作帽、防护口罩、手套等。2注意个人卫生:离开工作场所,应进行污染检查并认真洗手;在甲、乙级工作场所操作的人员,工作完毕应进行淋浴。在放射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等。,第68页/共97页,个人卫生防护1使用个人防护器材:第68页/共97页,个人卫生防护,3药物预防:在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进行设备检修,或处理事故之前,应用某些药物可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量。4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事放射性核素工作之前,必须进行专业培训,熟悉所从事的放射工作的性质、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杜绝事故的发生。,第69页/共97页,个人卫生防护3药物预防:第69页/共97页,表面污染的消除,操作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必然要污染容器、器材等设备,有时也可能造成人体表面的污染。应尽早选择适当的去污方法和去污剂消除污染,避免扩大污染范围,并注意去污过程中的防护。1体表污染的洗消:一般皮肤的轻微污染,可用洗消皂擦洗,再用清水冲洗,反复23次,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第70页/共97页,表面污染的消除操作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必然要污染容器、器材,表面污染的消除,2实验设备的去污:根据污染材料的性质、特点选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去污。玻璃器皿的去污,可先用清水冲洗,再浸于3盐酸或10柠檬酸溶液中1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若去污不满意,则再浸重铭酸钾硫酸饱和溶液中15分钟,取出再用清水冲洗。金属器械的去污,可用清水洗涤,如不能去污,则按不同金属选择去污剂。,第71页/共97页,表面污染的消除2实验设备的去污:根据污染材料的性质、特,表面污染的消除,不锈钢可用加热的2N稀硝酸浸泡后刷洗,清水冲洗(切忌用强酸);铝用1HNO3或Na3PO4擦洗(忌用强酸、强碱);铜和铅可用稀盐酸洗,再用弱碱溶液中和浸洗,最后用清水冲洗。木质、水泥地面的去污,一般去污剂擦洗效果不佳,只能用覆盖、刨削、更换等方法。,第72页/共97页,表面污染的消除不锈钢可用加热的2N稀硝酸浸泡后刷洗,清水,放射性“三废”的处理,核能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放射性核素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等部门的广泛应用,都会排放出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和固态废物,简称放射性“三废”。治理放射性“三废”,对于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农、牧、渔业发展和充分利用资源,发展核能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73页/共97页,放射性“三废”的处理核能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放射性核素在工业,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对于放射性“三废”处理方法,可归纳为浓缩贮存和稀释排放两大类。1 放射性“三废”处理的评价指标放射性“三废”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一是浓缩倍数;二是去污倍数或净化倍数。(1)浓缩倍数:放射性废物的原有体积与处理后放射性浓集物体积之比。浓缩倍数越大,说明浓缩后的体积越小,贮存也就越经济、越安全。(2)去污倍数或净化倍数:放射性废物的原有放射性浓度与处理后的剩余放射性浓度之比。去污倍数越大,说明处理后废物中剩余放射性浓度越低,排放、贮存就越安全。,第74页/共97页,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对于放射性“三废”处理方法,可归纳为,放射性“三废”的处理,2放射性废液的处理稀释排放:低活度的放射性废水,稀释至限值以下放入下水道。放置衰变:对于短半衰期的低活度放射性废液,放置10个半衰期后,作一般废液排放。浓缩贮存:对于长半衰期高活度的废液,以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蒸发等方法,将放射性物质浓集,缩小体积,以利长期贮存。,第75页/共97页,放射性“三废”的处理2放射性废液的处理第75页/共97,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固化贮存:经浓缩处理后的放射性残渣,可与水泥、沥青等融合成固态废物,再以贮存。,第76页/共97页,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固化贮存:第76页/共97页,放射性“三废”的处理,3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主要有放置衰变和压缩贮存等方法。 4放射性废气的处理:主要有稀释排放和净化排放等方法。,第77页/共97页,放射性“三废”的处理3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第77页/,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1992年10月31日,第78页/共97页,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78页/共97页,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第79页/共97页,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级别日等效最大操作,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第80页/共97页,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毒性组别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极毒10高,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在场所控制区规定,放射性物质为极毒性。 单位:Bq/cm2,第81页/共97页,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表面类型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总之,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为此,国家为开放性放射场所制定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必须遵照执行。,第82页/共97页,总之,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为此,国家为开放,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第83页/共97页,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第83页/共97页,(一)健康检查的基本要求,1由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与指定的医院协同组织具有放射医学知识的医生为主,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2健康检查分为:就业前检查、就业后的定期检查、脱离放射工作时的检查和其后的随访。放射工作人员应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当工作调动时,随职员档案一起移交。定期体检的规定:甲种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年一次,其它放射人员每23年一次。,第84页/共97页,(一)健康检查的基本要求1由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与指定的医院协,(一)健康检查的基本要求,3接受特殊照射的人员,受照射剂量当量接近0.1Sv者,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并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4对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病诊断,应由指定的专业机构执行,第85页/共97页,(一)健康检查的基本要求3接受特殊照射的人员,受照射剂量当,(二)体检项目,除一般常规的临床和实验室体检项目外,根据将要或已从事的工种,接触核素的种类、性质以及射线的性质和产生辐射生物效应的特点,应抓好重点检查项目:1对从事中子、射线或X射线、射线的放射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眼晶体状的检查。,第86页/共97页,(二)体检项目除一般常规的临床和实验室体检项目外,根据将要或,(二)体检项目,2对参加产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放射性粉尘作业的人员,应注意呼吸系统的检查,必要时作痰涂片的细胞学检查。3要十分注意了解职业史,对接触可能损伤肝、肾的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增加肝、肾功能检查;对疑有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人员,可作尿、粪便或呼出气的放射性测定,必要时作全身或脏器的放射性测定。,第87页/共97页,(二)体检项目2对参加产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放射性粉尘作,(二)体检项目,4对受超剂量当量限值照射的男性人员,可增加精液常规检查;中子损伤者可增加相应的活化分析。5根据需要可进行皮肤、毛发、指甲、毛细血管的检查。 另外,各单位可根据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不断增加一些新的对检查确定性效应有意义的灵敏指标。,第88页/共97页,(二)体检项目4对受超剂量当量限值照射的男性人员,可增加精,(三)放射工作的禁忌症,放射工作人员除按一般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要求外,具有下列情况者不宜参加放射工作。若已参加工作,则根据情况建议给予减少接触、短期脱离、疗养或调离等处理。1血红蛋白低于110g/L(男)或100g/L(女);红细胞低于41012/L(男)或3.51012/L(女)血红蛋白高于180g/L或红细胞数超过71012/L。高原地区参照当地正常值处理。,第89页/共97页,(三)放射工作的禁忌症放射工作人员除按一般工作人员健康标准,(三)放射工作的禁忌症,2就业前白细胞持续低于4.5109/L者;已参加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持续低于4109/L,或高于11109/L者。3血小板持续低于100109/L者。4严重的心血管、肝、肾、呼吸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肤疾患和较重的晶状体混浊或高度近视者。5神经、精神异常,如癫痫等。6其它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放射卫生防护部门可根据病情或接触放射性的具体情况(如放射工作的种类、水平)、本人工作能力、专业技术和需要酌情处理。,第90页/共97页,(三)放射工作的禁忌症2就业前白细胞持续低于4.510,十一 放射事故及其处理原则,随着核能开发,各种射线装置和放射性核素的日益广泛应用,放射事故时有发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第91页/共97页,十一 放射事故及其处理原则随着核能开发,各种射线装置和放射性,(一)放射事故,放射事故的性质可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它事故三种。放射事故的级别可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三级。放射事故的类别可分为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撒、漏、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超过年摄入量限值事故,超过表面污染控制水平事故和其它事故五类。,第92页/共97页,(一)放射事故放射事故的性质可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它事,(二)事故处理原则,1事故发生后,当事单位要及时采取妥善措施,尽量减少和消除事故危害和影响。并迅速呈报,接受当地放射卫生防护机构的监督及有关部门的指导。2处理事故时,应首先考虑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及时控制事故,防止扩大,避免农作物和其它食物以及水源受到污染。,第93页/共97页,(二)事故处理原则1事故发生后,当事单位要及时采取妥善措施,(二)事故处理原则,3要及时认真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仔细分析事故原因,判定事故级别。提出处理事故措施时,要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可能降低事故的损失,保护好国家和公众的财产。 4发生场所、地面、设备污染时,要在确定污染的核素、范围、水平后,再采取相应的去污染措施。,第94页/共97页,(二)事故处理原则3要及时认真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二)事故处理原则,5发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粉尘污染空气事故时,要根据监测数据,采取相应的通风、换气、过滤等净化措施。6当人员皮肤、伤口被污染时,要迅速予以去除污染和医学处理,对摄入体内者应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措施。当需要药物促进排出时,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第95页/共97页,(二)事故处理原则5发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粉尘污染空气事,(二)事故处理原则,7对事故中受照人员,可通过个人剂量仪、模拟实验、生物及物理检测等方法迅速估算其受照剂量。8凡事故受照人员剂量、医学处理及有关的资料,应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及放射事故业务管理部门立档存查。9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0.05Sv者,应给予医学检查;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0.1Sv者,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处理;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1.0Sv者,应由放射病临床部门负责处理。,第96页/共97页,(二)事故处理原则7对事故中受照人员,可通过个人剂量仪、模,感谢您的观赏!,第97页/共97页,感谢您的观赏!第97页/共97页,

    注意事项

    本文(内照射及其防护讲解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