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土壤样品采集保存与实验室质量ppt课件.ppt

    • 资源ID:1974758       资源大小:13.41MB        全文页数:11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壤样品采集保存与实验室质量ppt课件.ppt

    ,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张胜军,2015年5月,编写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山东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学习交流的内容,1、监测机构与监测人员的资质要求2、布点数量和采样点位的确定3、采样质量控制4、样品流转控制 5、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的选定6、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 7、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8、报告审核的技术要求,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1.监测机构与监测人员的资质要求 (1)监测机构的资质要求 从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的机构,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且具有从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必需的仪器设备与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2)监测人员的资质要求 从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岗前专业技术培训,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环境监测机构)。并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中的采样和分析操作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程序。,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2、布点数量和采样点位的确定(1)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采样质量是土壤与固废监测质量的基础。而采样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保证采样的前提。采样前应明确监测目的,并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监测区域内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土壤监测应收集的资料有: 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供布点用;监测区域的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土地利用和植被、地形地貌与生态环水土流失和气候、水文资料,供划分采样单元和确定采样时间用;监测区域的土壤背景、,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工农业生产及“三废”排放、化肥农药施用等点源和面源对土壤的污染情况,确定监测重点。固废监测应收集的资料有:A固废的来源:排放单位、排放方式(间断或连续)、排放数量、产生工艺、贮存和置方式。B固废的特性:固废种类、形态、理化特性及毒害性。C固废堆存与处置环境及综合利用途径。2)采样器具准备:土壤与固废的采样器具见表1。,表1土壤与固废的采样器具,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另外土壤监测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监测单元和点位数量的确定详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5-2000)。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采样点。取样点分布 原则是分布均匀,不能过于集中,要避开田边、路边、沟边、肥堆边和前茬作物施肥处等特殊部位。,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5)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点布设:每100公顷占地不少于5个且总数不少于5个采样点,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个柱状样采样点,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个柱状样采样点,特大型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少于5个柱状样采样点。6)城市土壤监测点以网距2000m的网格布设为主,功能区布点为辅,每个网格设一个采样点。对于专项研究和调查的采样点可适当加密。 7)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划分监测采样单元,根据调查的精度选择不同网距网格布设采样点。,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土壤表层混合样和剖面样的采样深度是根据土壤耕作层的厚度、土壤污染深度和土壤发生层次的厚度确定,一般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各层次中的采样量一般为多点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取1装袋或装瓶。 (3)固体废物监测布点数量和采样点位的确定 固体废物监测应根据监测目的、误差要求、固废的类型、形态和排放、堆存、处置特点、确定采样点、采样部位、采样方法和采样份量数和最小份样量。即根据对固废排放认识程度可分别采用简单随机法、系统采样法、分层采样法、两段采样法和公式法、查表法确定固废监测的采样部位、采样,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份样数和最小采样分量。 1)对堆存、运输中的固态工业固废和大坑(池塘)中的液态工业固废可按对角线型、蛇形型、棋盘型等点确定采样点(采样位置)见下表及图;,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2)对粉末状和小颗粒工业固废,可按垂直方向、一定深度的部位确定采样点(采样位置);3)对容器内的工业固废可按上部(表面下相当于总体积的16深处)、中部(表面下相当于总体积的1/2深处)、下部(表面下相当于总体积的5/6深处)设置采样点(采样位置)。,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当固体废物为历史堆存状态时,以堆存的固废总量为依据,按表2摘自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确定需要采集的最小份样数。见表2固体废物采集最小份样数,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当固体废物为连续产生时,以产废工艺一个月内的产废总量(若生产周期小于一个月,以一个生产周期内产生的固废总量)为依据,按表2确定采集的最小份样数.如果生产周期期小于一个月,则以一个生产周期内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为依据。 样品采集应分次在一个月(或一个生产周期)内等时间间隔完成:每次采样在设备稳定运行8h(或一个生产班次)内等时间间隔完成。 当固体废物为间歇产生时,以产废工艺一个月内的产废总量(若固废产生的时间间隔大于一个月,以每次产生的固废总量)为依据,按表2确定采集的最小份样数。 如果固体废物产生的时间间隔大于一个月,以每次产生,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的固体废物总量为依据,按照表2确定需要采集的份样数。 每次采集的份样数应满足下式(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要求: n=p/N 式中:n 每次采集的份样数 : N 需要采集的份样数; p 个月内固体废物的产生次数。 最小份样量是以满足分析操作的需要量和固废原始颗粒粒径的大小为依据。一般不小于表2中规定的质量。,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表3 不同颗粒直径的固态废物的一个份样所需采取的最小份样量,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3采样质量控制 为保证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应对采样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采样前根据监测目的制订周密详细的采样计划(采样方案),严格按计划实施采样活动。确保采样点位准确,采样份量足够。 2)采样人员应具有土壤和固废监测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土壤类别、固废排放及固废污染性状、具备采样安全操作技能。严格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和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1998)规定的采样程序进行采样。采样时应由2人以上在现场操作。,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3)所用采样工具、设备和器材应齐备并事先检查干燥、洁净和完好程度,且不与壤和待采固废发生任何反应,确保不会造成土壤和待采固废的污染和损失。4)采样操作应防止土壤与待采固废受到污染和发生变化,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采样的环境条件与温度对土壤和待采固废的影响,同时保证不发生二次污染。 测定重金属能土壤样品,尽量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或用铁铲、土钻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竹片采取样品。 5)盛样容器应避光、密封、不渗透并干燥、洁净,其材质不与土壤和待采固废发生化学反应。有腐蚀性或要测定挥发性化合物的样品用广口瓶装样。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快速采集后置于低温条件下保存。,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6)落实采样操作时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毒蛇、野蜂对人的伤害和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对采样人员的腐蚀毒害。7)样品标签与采样记录的格式应规范,填写内容应齐全,字迹清晰,标识明显并要善保存。 8)采样结束后,应认真清点样品、检查样品标签和现场记录是否齐全,采样点位图标记等是否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处,应及时补齐和修正后方可撤离现场。并检查现场是否有重要物品遗漏。,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4.样品流转控制 1)装运前核对: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 2)运输中防损: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玷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对于含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 3)样品交接:由专人将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数量、标签记录与样品登记表,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5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的选定(1)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分析的确定 根据监测任务的要求和监测目的的不同,在监测方案中分别确定其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及其相应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必测项目原则上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常规项目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选测项目应根据监测区域当地环境污染状况,选择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质。这些污染物虽然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未要求控制,但是监测区域内的特征污染物或是,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污染事故引入的特征污染物(特定项目)。同时选测项目还考虑到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 土壤的监测频次与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和监测任务的要求确定。 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必测项目)的频次原则上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执行,详见表4。,表4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常规(必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建设项目和污染事故的土壤监测频次应根据建设项目要求和污染事故特征及其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存在的特点确定。在环境中性质稳定、不易变化的无机污染物监测频次可适当减少,性质不稳定、易变化的有机污染物监测频次可适当增加。 土壤监测常规项目和分析方法见表5(摘自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土壤监测常规项目和分析方法表5,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应首选国家标准方法(即仲裁方法),其次选择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自选的等效方法应作标准样品验证或比对实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 土壤监测项目等效分析方法的选择也可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2)固废监测项目与监测分析的确定 固体废物监测项目应依据固体废物的产生源特性确定。根据固体废物的产生工艺和产生过程,首选可能存在的具有GB5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规定的危险特性或毒性(包括浸出毒性)的特征污染物。 无法确认固体废物是否存在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17-2007)规定的危险特性或毒性物质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检测。1)反应性、易燃性、腐蚀性检测;2)浸出毒性中无机物质项目的检测;3)浸出毒性中有机物质项目的检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4)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项目中无机物质项目的检测;5)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项目中有机物质项目的检测;6)急性毒性鉴别项目的检测。 上述具有危险特性或毒性(包括浸出毒性)的污染项目,其监测分析方法的确定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17-2007)规定的相应方法。 可以确定不存在的特性项目可不进行检测。 对于固废中存在的其他有害物质,是否需要进行监测可根据其含量的多少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并选择有害物质限制标准中选配的监测分析方法。,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6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 土壤与固废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制样、样品保存、样品前处理和样品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制样的质量控制 1)制样人员要求:对制样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土壤和固体废物的理化性质,掌握制样技术和制样器具的使用,明确制样目的和要求,懂得安全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处理方法。制样时应由2人以上在场。制样结束后,应填写制样记录。 2)制样工作场所要求:土壤和固体废物制样工作场所应分设风干室和磨样(粉碎)室。风干室朝南(严防阳光直射样品),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3)制样工具及容器要求风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粗粉碎用木锤、木磙、木棒、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球磨机)或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过筛用尼龙筛(有机污染物分析用金属筛),规格为20200目。分装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无色聚乙烯塑料袋或特制牛皮纸袋,规格视量而定。 制样设备和工具的材质不能与待测样品发生任何反应,不破坏样品代表性,不改变样品组成;制样工具应干燥、清洁,便于使用、清洁、保养、检查和维修。,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制样过程防止样品交叉污染、发生变质和受到损失。组成随温度变化的样品,应在其正常组成所要求的温度下制样。 4)制样程序要求 土壤样品的制样程序: A样品交接:制样者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核实清点,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B样品风干:在风干室将样品放置于风干盘中,摊成23 cm的薄层,适时地压碎、翻动,拣出碎石、砂砾、植物残体。 c样品粗磨:在磨样(粉碎)室将风干的样品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木锤敲打,用木磙、木棒、有机玻璃棒再次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碎,拣出杂质,混匀,并用四分法取压碎样,过孔径0.85 mm (20目)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并充分搅拌混匀,再采用四分法取其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另一份作样品的细磨用。粗磨样可直接用 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等项目的分析。 D样品细磨:用于细磨的样品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研磨到全部过孔径0.25 mm (60目)筛,用于农药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等项目分析;另一份研磨到全部过0.075 mm (200目)筛,用于土壤元素全量分析。E样品分装:研磨混匀后的样品,分别装于样品袋或样品瓶,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瓶内或袋内一份,瓶外或袋外,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贴一份。 F注意事项:a制样过程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样品名称和编码始终不变;b制样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后擦抹(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c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或可萃取有机物无需上述制样,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d土壤样品的制样操作详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固废样品的制样程序A固态废物样品的制样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操作步骤。,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a样品粉碎:根据分析项目的要求,采用机械或人工法将待测样品破碎和研磨至相应的粒度。b样品筛分:根据破碎或研磨要求的粒度,选择相应的筛号,分阶段筛出要求粒度范围样品。c样品混匀:用机械设备或人工法将过筛的样品充分混合均匀。d样品缩分:可采用份样缩分法、圆锥四分法或二分器缩分法或几个方法并用,将样品缩分装瓶(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B液态废物样品的制样程序分为混匀、缩分两个操作步骤。C半固态废物样品的制样原则上按固态废物样品的制样程序进行。 D黏稠不能缩分的污泥,要进行预干燥至可制备状态时进行粉碎、筛分、混匀、缩分。 E对于有固体悬浮物的样品,要充分搅拌、摇动混匀后,再按需要制成试样。 F对于含油难以混匀的液体,可用分液漏斗等分离分别测定体积,分层制样分析。 固体废物样品的制样操作详见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1998)。,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2)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 1)土壤样品的保存要求:土壤样品应放置于专用的土壤样品库保存。要求土壤样品库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清理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标签脱落。样品入库、领用和清理均需记录。 土壤样品一般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用于易分解、挥发性、半挥发有机污染物(酚、氰等)或可萃取有机物分析的新鲜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棕色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品。其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详见表6摘自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表6、新鲜样品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预留样品应在样品库造册保存,保存期限一般为2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议样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也应移交样品库保存。保存期限一般为半年。 2)固体废物样品的保存要求:固废样品应放置特定场所保存,由专人负责保管。样品保存期为一个月,易变质的样品不受此限制。样品保存应防止受潮和被污染。 易挥发废物样品应装满容器,并采用冷冻方式保存。 对光敏感废物,样品应装入棕色容器避光保存。 对温度敏感的废物,样品应保存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对水、酸和碱易反应的废物,样品应在隔绝水、酸和碱的条件下保存。 每份样品保存量至少应为实验和分析所用量的3倍。 撤销的样品不许随意丢弃,应送回原采样处或处置场所。(3)样品前处理质量控制 1)土壤样品前处理要求:土壤与污染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污染物在不同土壤中的样品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各异。应根据不同的监测要求和监测项目,选定样品处理方法。 仲裁监测必须选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选配的分析方法中规定的样品处理方法,其他类型的监测优先使用国家土壤,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测定标准,如果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或国家土壤测定方法标准暂缺项目则可使用选择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所列等效测定方法中的样品处理方法。 由于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和土壤物理化学性状(PH等)差异,造成不同的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形态的复杂和多样性(主要包括有效态、交换态、结合态和残留态),其生理活性和毒性有很大差异。不同形态污染物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参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附录D。,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2)固体废物样品前处理要求:固体废物样品分析的前处理应根据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的要求确定。可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2007)中规定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样品的预处理。 (4)样品分析质量控制 1)分析实验室环境条件要求: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整齐,其温度、湿度、防尘、噪音、抗干扰等均能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 室内仪器设备放置适当,以便于操作,测试项目之间互不产生干扰。,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水、电、气应有安全管理措施,产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应有处理措。 2)分析人员业务素质要求:应熟悉有关监测规范、标准及监测方法,掌握监测有关的理论和操作技能,经业务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检测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要求:监测分析用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定期由计量部门进行检定,凡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期均不得用于检测分析工作。在使用前必须对仪器设备状态进行检查,保证其运行正常。,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4)实验分析用水与试剂要求:根据实验分析方法要求,分别或联合采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石英蒸馏法等方法制备实验用水。 配制实验室基准溶液、标准溶液、稀释标准工作溶液的分析用水,其电阻率不低于3 mcm (250C)。 配制一般分析项目的试剂用水,包括容器最后洗涤水的电阻率应大于0.5 m/cm (25)。 特殊要求分析用水,除其电阻率大于0.5 m/cm (25)外,均按分析方法中规定的方法制备,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5)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要求:检测分析所需标准物质必须选择与检测基体相近的国家或部门公布的一级、二级标准物质,用于分析仪器校正、分析方法检查和配制标准溶液及自制质控样品之用。 配制标准溶液必须使用基准试剂、基准物质和标准物质。标准储备液的浓度、稳定性、保存方法、有效期应严格遵循分析方法中的规定。 对已有标准样品提供的监测项目,量值每年追踪一次,严禁提供和使用超过保存期限的标准物质。 精称法配制标准溶液,至少独立称取配制2个标液,测得,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其信号值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用基准溶液标定配制的标准溶液至少单独平行标定3份,取平均值。 各单位研制的质控样应与国家级标样作比对实验,保证数据可靠、性能稳定。6)全程序空白值和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由全程序空白值计算出的方法检出限不应大于分析方法规定的检出限,如大于方法规定值时,必须找出原因降低空白值,重新测定计算直至合格。7)校准曲线的要求:校准曲线的绘制应按分析方法的步骤,设置6个以上标准系列浓度点,各浓度点的测量信号值减去,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零浓度点的测量信号值,经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后绘制。 校准曲线的截距在无特殊规定时,应控制在0.005之内。若截距过大,须进行截距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999(根据测定成分浓度、使用的方法等确定)。当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小于0.999时,应对校准曲线各点测定值的离群值进行检验,剔除该浓度点的离群值,并补测直至满意。 分析条件和分析方法本身比较稳定时,校准曲线可续用,此时应随样品测定,加测空白和校准曲线上两个浓度点,与原校准曲线相应的浓度点进行比较,相对偏差不大于5%,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10%,否则应重新绘制。 校准曲线不合格不能使用,使用时不得超出校准系列浓度范围,不得长期使用,更不得相互借用。8)精密度控制要求 测定率:凡可以进行平行双样分析的项目,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10%15%平行样品,5个样品以下,平行双样的测定率应增加到50%以上。 测定方式:由分析者自行编入的明码平行样;或由质控人员在采样现场或实验室编入的密码平行样。二者等效,不必重复。,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合格要求: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的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者为合格。允许误差范围见表7。对于未列出允许误差的方法,当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较好,参考表8的规定。平行双样测定的合格率应不低于95%。当平行双样测定全部不合格时,重新进行平行双样的测定;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小于95%时,除对不合格者重新测定外,再增加10%20%的测定率,如此累进,直至总合格率不低于95%。见表7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误差,表7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误差,表7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误差,表8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9)准确度控制要求:在测定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使用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对分析的准确度进行控制。 标准样品和质控样测定值必须落在样品保证值(在95%的置信水平)范围之否则本批样品分析结果无效,需重新分析测定。 当选测的项目无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时,可用加标回收实验来检查测定分析准确度。 在一批试样中,随机抽取10%20%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样品数不足10个时,适当增加加标比率。每批同类型试样中,加标试样不应小于1个。,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加标量视被测组分含量而定,含量高的加入被测组分含量的0.5 1.0倍,含量低的加23倍,但加标后被测组分的总量不得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浓度宜高,体积应小,不应超过原试样体积的1%。监测项目各项加标回收率应在加标回收率允许范围之内视为合格。(见表7规定) 当加标回收合格率小于70%时,对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回收率的测定,并另增加10%20%的试样作加标回收率测定,直至总合格率大于或等于70%。 对复杂基体样品的测定,可采用标准加入法控制准确度。,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必测项目应作准确度质控图,用于分析质量的自控用。 当每批样品分析所带质控样的测定值落在中心线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然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 为保证实验室样品分析的准确度,应定期用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方法的验证和标准化校正并标定分析测定仪器,评价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质量保证控制,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并定期参加实验室间和行业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检验分析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7.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 (1)分析数据记录要求 分析记录格式规范,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工整清晰。 1)测量数据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减。 2)测量数据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3)记录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处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4)微机控制的仪器分析记录应定期转存入专用软盘、磁盘或光盘。并按规定审核、存档。(2)数据运算要求 分析数据的计算和有效数字修约按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8170-2008)执行。采样、运输、储存、分析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应剔除。 (3)分析结果表示,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1)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2)一组分析测定数据用Dixon法、Grubbs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 3)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或按要求报负最低检出限。4)样品测定结果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参数可保留两位有效数并注明检出限数值。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8.报告审核的技术要求1)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原始记录的三级审核由监测人员自检;熟悉监测过程且具备该监测项目上岗证人员或第二承担人复核;质量监督员或部门负责人校核审核。 监测报告必须经过三级审核。一般地,报告编制部门负责人或质量监督员负责监测报告的一审,单位技术(或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测报告的二审,授权签字人负责监测报告的三审(签发)。,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质量控制,现场采样记录、监测分析原始记录和其他相关材料与监测报告一同送审。2)审核范围:采样原始记录、分析原始记录、监测报告。3)审核内容: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时间、分析时间,监测仪器名称及编号,检测方法及其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质控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采样点示意图,采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签字及时间等内容。,土壤及固废监测耗时的统计,样品前处理在分析全过程中的地位(重点强调),从采样开始到写出报告,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聚: 采样点的选择(前期准备); 样品采集6(%); 样品处理61(%); 分析测定6(%); 数据处理及报27(%) 从时间上,样品处理环节的工作量最大,所需用时间较长,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只需几分钟至几十分钟,这是因为分析仪器在不断发展。而样品前处理要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土壤样品前处理(占61%)的意义,土壤样品的组成相对复杂,干扰物质也较多,被测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或者是强烈的吸附在土壤的胶体颗粒上,或者是与土壤有机质键合。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其从土壤中游离出来。 一是将土壤中的目标物质提取出来;(对提取液进行浓缩,提高其在单位体积内的浓度,以满足分析的要求。) 二是将目标物质与干扰物质分离开来。(通过一定的方法消除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组分,实现样品与干扰尽可能完全的分离,提高方法的选择性与灵敏度。)从这两点看,是土壤分析成败的核心。,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图片说明,谢谢!祝大家工作愉快!,重点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考题复习,一、填空题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是指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答案:农田土壤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个答案:520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采样工具主要包 、 、 、 、 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答案:铁锹 铁铲 圆状取土钻 螺旋取土钻 竹片,考题复习,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样品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 、 、 、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答案:损失 混淆 沾污 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土壤样品风干时采用 、 放置。答案:白色搪瓷盘 木盆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已制备合格土壤样品主要有 、 或 三种包装容器,规格视量而定。答案:具塞磨口玻璃瓶 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 特制牛皮纸袋,考题复习,7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 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答案:4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每批土壤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 平行样品;当 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1个。答案:20% 59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中规定 是直接用土壤样品或模拟土壤样品制得的一种固体物质。答案:土壤标准样品,考题复习,1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由 、 、 三部分组成。答案:采样误差 制样误差 分析误差二、判断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类型的监测,但不适用于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答案:() 正确答案为:适用于土壤污染事故监测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摊成23cm的薄层,适时地,考题复习,压碎、翻动,拣出碎石、砂砾、植物残体。( ) 答案:() 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土壤制样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后抹(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 ) 答案:()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规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答案:(),考题复习,5.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一2004)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仅需在样品分析环节采取质控措施即可。( )答案 :(X) 正确答案为:土壤环境质量在样品分析环节采取监测质量控制涉及监测的全部过程。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一2004)规定由于土壤组成的不均匀性造成土壤的基础误差,该误差不能消除,但可通过研磨成小颗粒和混合均匀而减小。( )答案:() 7.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样品前处理可以将风干室和磨样室处于同一室内空间。风干室朝,考题复习,南(严防阳光直射土样),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 )答案:(X)正确答案为:样品风干室和磨样室需分设。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摊成23 cm的薄层,适时地压碎、翻动,拣出碎石、砂砾、植物残体。( )答案:() 9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土壤样品分析过程中,采样、运输、储存、分析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应保留。( ),考题复习,答案:(X)正确答案为:离群数据应删除。10.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规定每批土壤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20%行样品;当5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可不做。答案: (X)正确答案为:平行样不少于1个。三、单选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规定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 个。,考题复习,A15 B. 35 c520 D. 20以上 答案:c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l662004)规定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 以上。 A100m B. 200m C. 300m D. 50m答案:C 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规定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 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A.背阳 B. 向阳 C朝西 D.朝南答案:B,考题复习,四、多选题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规定在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按 因素划分监测区域范围。 A. 地形 B成土母质 C土壤类型 D.环境影响 答案:A B C D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规定以下哪些土壤类型 在青海省境内有广泛分布?A灰钙土 B栗钙土 C紫色土 D 高山草甸土 E 盐土 答案:A B D E,考题复习,3土壤采样点简单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 方法获得。 A.掷骰子 B抽签 C.查随机数表答案:A B C 4土壤粗磨样(20目)可直接用于 等土壤监测项目的分析。 A. pH B有机质 c阳离子交换量 D.土壤全氮 答案:A B C5土壤样品保存主要按照 分类保存。 A.样品名称 B.编号 C粒径 D.监测项目 答案:A B C,考题复习,6我国土壤标准样品系列主要有 。 A. ESS B. DSS C. GSS D. HSS 答案:A C7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主要有 。 A采样误差 B.制样误差 C方法误差 D.分析误差答案:A B D五、简答题1简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土壤背景的含义。 答案:区域内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未明显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但实际上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只能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不同自然条件下发育的不同土类或同一种土类发育于不同母质母岩区,其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有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分析结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统计性的。2.简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土壤环境监测的主要类型。 答案:根据土壤监测目的,土壤环境监测有4种主要类型:,考题复习,考题复习,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监测、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和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3.简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土壤样品库建设要求。 答案: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清理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标签脱落。此外,样品入库、领用和清理均需记录。 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布点数量。,考题复习,答案:每lOOhm2占地不少于5个且总数不少于5个采样点,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个柱状样采样点,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个柱状样采样点,特大型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少于5个柱状样采样点。 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城市土壤采样如何布点? 答案:城区内大部分土壤被道路和建筑物覆盖,城市土壤主要是指栽植草木的土壤,由于其复杂性分两层采样,上层(030 cm)可能是回填土或受人为影响大的部分,另一层(3060 m)为人为影响相对较小部分。两层分别取样监测,考题复习,。城市土壤监测点以网距2000m的网格布设为主,功能区布点为辅,每个网格设一个采样点。对于专项研究和调查的采样点适当加密。六、 论述题 1、请细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土壤样品制样程序。 答案:制样者与样品管理员核实清点,交接样品,在样品

    注意事项

    本文(土壤样品采集保存与实验室质量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