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孙久文的《区域经济学 ppt课件》人民大学.ppt

    • 资源ID:1932207       资源大小:888.50KB        全文页数:3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孙久文的《区域经济学 ppt课件》人民大学.ppt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孙久文,第一讲 导 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3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远远超出自然资源的范围,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技术、文化等等资源,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后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现在指的资源开发指对各项资源的综合开发。,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我们区域所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六大部分, 区域经济原理、区域经济规划、区际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方法、区域投资环境和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第二,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第三,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1)自然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人们对区域的认识,首先是考查各种不同空间和地点的特征,考查大陆、国家、土地和地点,完善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认识,探索其分布的情形。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按照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赫特纳的观点,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事实上,人们对区域的观点和对区划的观点是紧密相连的。按照赫特纳的观点,“区划就其概念来说是整体的一种不断进行的分解,一种地理区划就是地表不断地分解为它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类型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系统区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区,那么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所有自然和经济特征可能都是回异的,但所在位置上的相连,使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它们看做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区域经济学的第二个来源,或者说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如:专业化生产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等。,(1)农业区位论,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1)德国农业最好应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最好?(2)在由自给性农业转向专业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应怎样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杜能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 P=V(E+T),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为畜牧圈,以畜牧为主。第六圈层以外是荒野。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2)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首先,韦伯阐述了区位三角形,然后将区位三角形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因为一个工厂往往不只有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个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n MinF=f*Min(miri +rk) =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所研究的是一个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原料地与市场已知;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韦伯对区位多边形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韦伯将原料划分为广布原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与地方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地方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方失重原料(在生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原料)。,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原料指数(MI)=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劳动费指数= 制成品重量,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3)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3,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1, 新经济地理学派 以克鲁格曼、Macha Fujita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点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1)收益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2)不完全竞争模型。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3)运输成本。,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克鲁格曼指出,中心外围均衡的条件,依赖于制造品在支出中的份额、以倒数衡量的运输成本和成反比的均衡规模经济。应当说,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2,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或者是“区域政策”学派,其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政府可以选定可支持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的分布来影响空间结构,从而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改善贸易平衡,发展自身的R&D等。(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第二个部分。国家通过制定援助规划,促进某些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或是延缓其衰退的过程。(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的第三部分内容,也是最直接的内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实现转移支付,帮助落后区域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或者抑制地区差距的扩大。,3,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管理是区域经济溶入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新的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区域管理起源于人们对上世纪5060年代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对立,人口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产业部门却很难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认识到,仅有政策和规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区域再开发等,都是著名的范例。,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正好留给研究者相当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是循着两条路径在向前发展:第一,理论经济学的路径。从理论分析、原理推导和模型化着手,建立一套规范的区域经济学体系,其中心内容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理论模型等。,第二,应用经济学的路径。从实证分析的要求出发,形成一套适应实际应用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经济的影响条件、区域产业选择和优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合作、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政策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仍在构建当中。,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组织结构和发展过程,其核心内容是运行的机制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必须考虑资本积累、劳动投入技术要素和人力资本影响等,这些要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在所有影响机制当中,体制或制度机制是研究的中心内容。区域发展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研究,由于地方政府实力的加强而显得更为重要。其中心点是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间的互动关系,探索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包括借鉴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理论的侧重历史过程分析的突进分析思路、康芒斯的法律制度分析方法,并探索从新制度经济学当中为区域经济学寻找新的分析工具。,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域之间的合作、冲突与协调。区域分工的产生,带来了区域合作的基础,但区域利益的增加,使区域冲突不可避免,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区域关系,就是东、中、西兰大地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在理论上有所依据,然后才是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区域合作是以横向经济联系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区域之间不同行为主体在某些领域进行联合的一种组织行为和经济行为。是区域经济关系的中心内容。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区域分工协作问题,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和区域贸易问题等。,4,区域经济政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区域经济政策,要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所以,应当对区域经济政策概念,范畴进行理论的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应当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也就是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制定专门的区域政策。整个经济政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济和产业政策制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区域政策的实施是地方政府对这些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处理和解释。两种观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认为中国目前的区域政策尚缺乏理论的基础。,5,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区域开发掀起高潮,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对区域开发的研究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是研究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要解决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定位、结构、布局和政策等问题,勾画一个地区的发展的宏观蓝图,把握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并进行发展当中的调控。,区域规划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解决具体的时间、地点,发展的部门、规模以及资源的配置等问题,现代区域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解决发展的实施问题,即具体的操作问题,这是区域经济学应用性的具体体现。,复习与思考,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那些内容?6,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7,当代区域经济学有那些主要流派?8,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二讲 区域资源环境,一、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 2,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3、自然资源的利用,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实现社会财富在代际间的合理转移。社会发展则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一切都是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原始基础的,没有自然资源的保证,一切发展都是空谈。,4,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地关系的协调,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1、优势的表现 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地区资源的基础之上,而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则必须以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只有优势资源才能支撑优势产业。廉价的水电资源有利于发展大耗能的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矿产资源的丰富则有利于发展原材料工业,农业、牧业资源的丰富更能发展基础产业。,2、自然资源优势度的评价,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是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主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首先将所需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各地区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1,2,3),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Pi=( mn -Dij)/(mn-m) 式中,Pi 为i 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度,m为被评价的资源种类数,n为对比的地区数, Dij为i地区j种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通过对不同地区P值的比较,就可以看出各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情况。,3、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许多资源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两大不足。:一是人均资源量少,二是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缺少。,中国自然资源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项目 全世界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俄罗斯 巴西 印度耕地面积(万公顷) 134532 9252 18574 400 1181 13097 4321 166102,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239 0.077 0.713 0.032 0.145 0.884 0.272 0.1813,森林面积(万公顷) 413801 13050 29599 2500 1070 76810 48800 68504,森林覆盖率(%) 31.7 14.0 32.3 66.4 30.6 44.9 57.7 23.05, 草原面积(万公顷) 339526 31333 23917 66.1 527.1 18500 11406, 煤炭探明储量(亿吨) 10921 4868 2270 83 440 19697,,原油储量(亿吨) 1408 32.7 39 0.08 0.5 . 5.4 7.88,天然气可采储量(亿立米) 1412050 17376 45990 300 3410 . 1370 68609,铁矿储量(百万吨) 153416 9144 16053 . 59944 15850 721410,铝土矿储量(百万吨) 2100 150 38 . 300 2250 100011,锰矿储量(百万吨) 907 14 . . 295 19 1812,锡矿储量(百万吨) 426 40 2 . 30 65 13,锌矿储量(百万吨) 148 5 21 4 . 10 2 5注:,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人力资源的概念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在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即以国家及大的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的。有时,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也用于部门、企业等。,2、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这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特点。能动性。 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因为它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外部物质世界。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形式,开发、使用都具有时间方面的限制。智力性。人类的智力具有继承性,这使得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力随着时间推移,得以积累、延续、增强。,(二)人力资源的作用,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由于教育时间大为缩短,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教育成为重要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没有教育,就没有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接受教育,事业才会得到不断前进的动力。虽然投资巨大,但收益更为可观。从长期看,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会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一)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对人口、资源的基本观念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高、资源类型等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能够在不到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世界上22%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在资源的管理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 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位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如:耕地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50 年代初的0.18公顷降为90年代的0.08公顷。根据中国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中国耕地面积将由1992的18.6亿亩不断下降为2000年18.3亿亩和2010年的17.7亿17.2亿亩。,不少地区迫于人口压力,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耕地肥力下降.据统计.全国土镶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有57%的耕地缺磷,20%的耕地缺钾。土地污染日益严重、遭受污染的土地面积近200万公顷:矿产资源保证率下降。现有14种大宗支柱型矿产中,己有石油、天然气、钾盐、铜保有探明储量严重不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普遍存在.资源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世界水平低20%以上.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与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争资源开采乱采矿秩序混乱。,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和对环境治理的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还没有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加之政策法令不够完善,从而加重了资源的压力和负担。,中国目前人均淡水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量的l/4.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城市和农村的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围垦,不合理的施用农药化肥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造成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淡水生物资源受到威胁.据统计,中国渔虾绝迹的河流长达2400公里;湖泊数量在30年间减少了450个,且26%的湖泊富营养化.,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资源开发中还占有优势. 土地资源,现有人均耕地不及世界的1/3,而目前中国人口每年正以15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耕地却以50万1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此外,由于草原过度放牧,草原退化面积达5100万公顷,占整个草原面积的23%,产草量大为下降.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 29亿公顷,森林覆盖等为14%,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15%,且分布不均,造成交通方便的地方森林过伐而边远地区自生自灭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加以森林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在现有的成熟林采伐后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中国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矿产资源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已发现矿种162种,有探明储量的148种,就其中1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而言,在本世纪内有充分保证的是煤、稀土、铝土矿和磷;能够基本保证的有铁、铝、锌、镍、篱笆、锑、硫;缺口很大的有石油、金、铜,其中金和石油更为突出.如果2020年只有煤、稀土、铝土矿和磷矿可满足需要。,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短浅的决策行为,以及政策法令的不完备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正愈来愈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不合理的采伐森林、滥垦土地、过度猎捕、乱用化肥农药,使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濒临灭绝,有些受到严重威胁。据初步统计.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这大大高出世界10%15%的水平.均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目标调整资源战略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从人口政策、资源配置、经济结构、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思想价值观念上进行巨大的变革。,在对待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各国、各地区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为了制订一个因家或一个地区资源发展战略,必须对该地区的资源系统历史和现状给于科学的多识,发现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综合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行能动的设计和调控.,(二)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它不涉及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并着重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观点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经济系统离开资源与环境的依托,经济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支撑,社会将走向原始;同样,资源与环境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也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当环境破坏时,也没有经济能力和科学的机制使其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2、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关系,在21世纪初业,中国摆在第一位的是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人的重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工业产值都很低,工业污染严重。所以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不是与社会可持续,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矛盾呢?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发展。我们所提议的新的发展观,力求结合中国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发展。,3、解决好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压力。尽管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很大。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三)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国家、省、地、县逐级建立资源开发规划,并按照资源法和资源法实施细则的宗旨,协调各级区域间的关系,真正划清各级政府在开发资源方面的权力界限。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规划,对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我们所研究的资源价格,应当是未经人类劳动触动过的、原始的资源价格、资源的勘探费用和资源产品的价格。任何人开采资源,都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例如,地下水的开采,开采者虽然自行投资开采地下水,但水资源是属于国家的,开采者必须按开采的数量向国家有关部门支付费用。资源价格是由资源的数量、市场上资源产品的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的。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是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的最有效手段。,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政策包括资源环境政策、区域资源政策和产业资源政策。也就是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等关系,做到政策上配套,行动上保证。,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中国的资源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进一步完善资源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执法的力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有法律来保证,才能最有效地防止对资源的破坏。当经济发展的进程碰到转折点时,我们总会发现发展进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清除一切障碍。,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孙久文,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从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来看,产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能够说明一个地区生产水平的总体的提高,也不意味着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时间序列过程,有时我们必须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才可能发现增长的长期趋势。由于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增长也常常呈现出波动的态势。,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很多,不能把影响因素等同于生产要素。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有了这三类要素的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就能够增长,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然而,一切与区域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可能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区域经济的增长或快或慢。事实上,我们在用新古典模型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时,是假定诸多的影响因素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影响因素,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从区域经济来看,存在两个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观点,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一旦一个地区将其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集中到高效率的、能够起带动作用的部门,则这个地区必然会获得增长。,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对不同的产业来讲,处于不同的地区,其生产的效率相差很大。如果我们将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都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和部门,宏观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十分明显。需要强调的是,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因为有很多时候不发达地区在某些发展的时段时,会获得比发达地区,2,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3,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例如,中国沿海地区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受到三大直辖市和五个“新兴工业省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而沿海地区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赖宾斯坦认为,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趋势,如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存在相反的趋势,如人口无限地增加。如果要想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必须使投入能够足够大,克服相反的趋势带来的影响。赖宾斯坦认为应当有一个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区域经济就能够增长。例如:在一个人口10万人口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2%,则临界投资率可能是10%。,(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内尔森认为,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即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的水平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更低的水平。内尔森主要是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并指出,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能靠国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难被打破。,(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同一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力,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循环往复,贫困恶性循环。,2,打破低水平

    注意事项

    本文(孙久文的《区域经济学 ppt课件》人民大学.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