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安徽理工大学欢迎您!.docx

    • 资源ID:1925305       资源大小:125.0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安徽理工大学欢迎您!.docx

    第五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组成一、大气圈及其结构1. 大气圈定义: 由于地心引力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厚度约10001400km,空气密度随高度的上升逐渐减小,海平面上最大;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复杂,常用气温垂直递减率来表示。式中T温度,Z高度。0时,T随Z的升高而降低,0时,则相反。2. 大气圈结构(1)对流层 平均厚度约12km,其中:极地68km,中纬度地区1012km,赤道1618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下降,=0.65/100m。特征:存在大气水平和对流运动,发生各种天气现象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近地表12km内,与人类关系最密切(2)平流层 包括同温层、臭氧层,距地表1250km。特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极少出现天气现象。平流层1535km高度内存在约20km厚的臭氧层。O3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0.20.3µm),对地球的人类及生物有保护作用。进入平流层的污染物停留时间较长,扩散缓慢。如CFC11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会分解成氯原子,估计一个Cl原子会破坏10万个O3分子。(3)中间层 距地表5085km,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特征:顶层温度可降至-83-113,层内没有O3一类的温室气体下部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再次出现空气对流现象(高空对流层)(4)电离层 距地表850km,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特征:温度上升极快,下层是N2,上层是原子态氧该空气层大部发生电离,带电离子密度较高,所以称电离层。(5)外层(外大气层) 高度850km;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特征: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小,运动快的质子可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各类人造卫星都在这一高度飞行。二、大气的组成1. 恒定成分: 气体的组分和含量几乎不变,由地面向上85km以内的成分,主要有N、O、惰性气体Ar等。2. 可变成分: 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而变化的成分,主要指CO2、H2O,受季节、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3. 不定成分: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不恰当的行为产生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三、大气污染定义及环境质量标准1. 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呈现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危害了人体的健康、舒适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人类活动工业废气排放,燃烧汽车尾气等 自然过程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年国家标准GB3095-1996 p75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主要监测项目:SO2、TSP、PM10、NO、NO2、CO、O3、Pb、B(a)P、F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发生机制一、大气污染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我国主要大气污染源。1. 按源的功能分:(1)生活污染源 城乡居民燃烧燃料造成:面广、量大、排放高度低(2)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各种生产活动排放的烟、粉尘、化合物(3)交通污染源 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排放,又称移动污染源(4)农业污染源 化肥、农药、有机肥料、秸杆燃烧2. 按源的排放特点分:(1)固定源、移动源(2)高架源、地面源(3)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 (排放时间间隔)3. 按源的几何形态分:(1)点源 工厂烟囱(2)线源 公路车流量大时(3)面源 居民烟囱(低、密集)二、大气污染物及发生机理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1. 颗粒态污染物(气溶胶)(1)粉尘 1200um 其中d10µm 称降尘;d10µm 称飘尘。(2)烟 10µm 固态、液态微粒(3)雾 100µm 液滴(4)总悬浮颗粒物TSP 100µm 固体颗粒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d10µm 微粒,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扬尘、燃烧、冶金、化学物质挥发等形成)2. 气态污染物(1)硫氧化物SOx 煤烟型污染造成。据统计每年排入大气的SO2约2.5×106t,其中人为排放占41%。1t煤含510kg的硫;1t石油含530kg的硫。 其中15%的SO2:SO2特点: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呈酸性,浓度大时可引起中毒;破坏植物,使叶子变黄,翻卷,植物倒伏;腐蚀金属及建筑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2)硫酸烟雾(二次污染物) 又称“伦敦烟雾”,SO2气体在大气中,由于有水蒸气、氮氧化物的存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有腐蚀性刺激性的烟雾。特点:有强腐蚀性,对动植物有极大危害;对皮肤、咽喉有强烈的刺激和损害(3)氮氧化物 NOx 汽车尾气、工厂排放。人为排放5.12×107t/年,主要集中在城市,其中NOx2/3来自汽车尾气,1/3来自固定源(化工厂),据统计,6.35kgNOx/1t天然气;9.112.3kgNOx/1t石油;89kgNOx/1t煤。NO2特点:棕色或黄色(黄龙),有刺激性气味,浓度大时引起肺气肿,有生命危险;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增加温室效应;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4)光化学烟雾(二次污染物)又称“洛杉矶烟雾”。(黄色、白色、浅兰色) 如NO2吸收290430nm的紫外线发生光解,生成白色烟雾。特点: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呼吸道;高峰在中午,夜间消失(太阳下山了)例:洛杉矶40年代250万辆车,燃烧1100t石油/天,向大气排放约100多t/HC化合物,300多t/NOx,700多t/CO,在夏秋容易形成浅兰色烟雾。(5)一氧化碳 CO 汽车尾气,燃烧过程。CO是大城市排放最多的污染物。据统计 几20kgCO/1t煤,汽车尾气排放占2.715%。特点:无色、无嗅、无味气体,煤气中毒受浓度、时间影响;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是工业发达,交通拥挤的大城市污染的隐患。(6)碳氢化合物 HC 汽车尾气、燃料燃烧。是生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据统计人为排放88.2×106t/年。第三节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因素一、气象条件的影响1. 风的影响 风向:决定了污染迁移的方向。 风速:决定了污染物稀释的速度。 大气湍流:不规则的大气运动。使污染物充分混合、稀释、浓度变低。2. 温度层结的影响 在地表垂直方向上,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温度层结,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可用一条曲线来表示,该曲线即温度层结曲线。温度层结类型:(1)正常0(2)中性层结=1 1/100m 干绝热递减曲线(3)同温 =常数(4)逆温0对流层 下层=0.30.4/100m 中层=0.50.6/100m 上层=0.650.75/100m 取平均值 =0.65/100m。3. 逆温的影响(1)辐射逆温 与昼夜有关(2)下沉逆温 空气下沉压缩形成 绝热过程 受气压影响产生(3)湍流逆温 温度较高的空气在混合的过程中由于密度的差异热空气抬升到冷空气上部形成(4)锋面逆温 冷暖空气相遇,暖气团因密度较小爬升到冷气团上部,形成一倾斜过渡区称锋面,温差较大时形成逆温(5)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形成的逆温4.气温干绝热递减率与大气稳定度(1)气温干绝热递减率 =1/100m气团(气块)的概念: 假想的空气块,它与周围大气的热交换可忽略不计,热气块的运动可看作是绝热运动。(2)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与有密切关系,可用气团上升与下沉来判断大气稳定程度。P94 图当时,如=0.5/100m,=1/100m,在200m处切取绝热气块,温度为12,将气块推到300m处时,气团温度为11,周围空气为11.5,此时气块下沉,回到原处。将气块推到100m处时,气团温度为13,周围空气为12.5,此时气团上升,回到原处。即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时,类似的分析方法,气团在推到300m处时会继续上升,在推到100m处时会继续下沉。即 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时,气团不动,大气呈中性。(3)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当0时,大气不稳定当=0时,大气呈中性当0时,大气稳定大气稳定度与污染物之间关系密切。高架源连续排放的烟云形状反映了大气稳定状况波浪型 0, 大气不稳定,对流强污染物扩散快,不易形成污染。锥型 0,= 大气中性或弱稳定污染物容易停留,形成污染。扇型 0, 大气稳定烟云在垂直方向上扩散很小在水平方向上扩散很快。屋脊型(爬升型)烟云上部0, 不稳定下部0, 稳定地面不易形成污染。漫烟型烟云上部0, 稳定 下部0, 不稳定 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形成污染。烟羽:烟气流在大气中呈现的状态象羽毛在空中飘扬,故称为烟羽。二、地形的影响(即下垫面的影响)1.山谷和盆地的影响白天:山坡受热气温升高,气流顺坡而上,谷间气流下沉,形成谷风。夜间:山坡冷却较山谷快,温度低于谷地,山坡气流流向谷底,谷间气流上升,形成局部环流,称山风。2.海陆交界的影响白天:地面升温快海面温度低,空气上层由陆地流向海洋,下层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地面降温快海面温度高,空气上层由海洋流向陆地,下层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3.城市的影响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工业、交通密集,温度高。城市排放的污染物随空气上升流向郊区,郊区冷空气由低空流向城市,形成特有的污染热力环流。第四节 大气污染防治一、烟尘的治理技术1. 除尘装置的主要性能 处理量 除尘效率 阻力降2. 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性(1)重力除尘装置:捕集50um以上粒径的粒子,=3040%使含尘气体通过比管径大得多的沉降室,流速降低,携沉能力下降,气流中所含尘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沉。当气流通过沉降室的时间大于尘粒下降时间时,尘粒就会被去除。P99100(2)惯性除尘装置:利用粉尘与气体在运动中惯性力的不同,使粉尘从气流中分离。(3)离心力除尘装置:含尘气体进入装置,沿某一方向作旋转运动,在旋转中粒子获得离心力,将粒子从气流中分离出去。P103分类:切线进入式 P102 图6-15 P103 图6-17 轴向进入式(反转式;直流式)P103 图6-16(4)洗涤式(湿式)除尘装置:利用液滴、液膜、雾沫等洗涤含尘气体。分类:贮水式 P104 图 6-18 加压水式 P104 图6-19(5)过滤除尘装置:使含尘气体通过滤料,将尘粒分离捕集。分类:袋式 颗粒层式(6)电除尘装置:用高压直流电源产生电场,使气流通过电场,将其中尘粒荷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尘粒飞向集尘极。分类:平板型 圆筒型二、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1从烟气中去除SO2技术(排烟脱硫技术)分为干法、湿法两类(1)湿法 利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硫氨法:用氨水(NH3H2O)为吸收剂,中间产物为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钠法:用NaOH、Na2CO3或NaSO3水溶液为吸收剂,中间产物为NaSO3,NaHSO3钙法(石灰石膏法):用石灰石(CaCO3),生石灰(CaO)或消石灰(Ca(OH)2)的乳浊液为吸收剂,中间产物为CaSO3,经空气氧化后得石膏。镁法P109-110(2)干法活性炭法a.吸附:SO2在活性炭表面上与O2及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硫酸。 b.吸附剂再生:水洗脱吸,高温气体脱吸,水蒸气脱吸,氨水脱吸。接触氧化法 以硅石为载体,五氧化二矾V2O5为催化剂,使SO2生成硫酸。2.从烟气中去除NOx的技术(排烟脱硝、排烟脱氮)(1)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以铂(Pt)为催化剂,氢或甲烷为还原剂,将烟气中NOx还原为氮气。选取温度为400-500,实际装置中还应有余热回收装置。(2)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以铜、铂、铁等的氧化物为催化剂,以NH3,H2S,CO等为还原剂,选择适当的温度(250-450)可将NOx还原为N2。(3)吸收法碱液吸收法 用30%NaOH或10-15%NaCO3溶液吸收。熔融盐法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盐类。3.氟化物的治理(1)湿法净化 P113 图6-26 地面排烟净化系统,天窗排烟净化系统(2)干法净化 用固态氧化铝为吸附剂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1.加强规划管理2.提高能源和原材料利用率3.提倡清洁生产4.使用清洁能源作业:1. 什么是大气污染?我国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2. 什么是大气稳定度?它与烟云有何关系?3. 烟尘除尘装置有哪些?其工作原理是什么?4.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有哪些?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安徽理工大学欢迎您!.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