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岗位责任制的主要作用是为杨元庆制定公司的薪酬体系.docx

    • 资源ID:1907369       资源大小:251.78KB        全文页数:17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岗位责任制的主要作用是为杨元庆制定公司的薪酬体系.docx

    作者:吕彤本书为私人转载整理收藏目 录写在前边的话引子第一章 联想要赌30亿两个小时之内的决定9柳传志要赌30亿15FM365由来22半个少帅和三点一线31水泥搅拌机39联想档案联想精神:求实、进取、创新、拼搏46第二章谁令我心动在一张白纸上作画47上地即景554月18日谁令我心动62网上发布失败杨元庆发了脾气68一个是互联网另一个也是互联网73联想档案联想FM365的N种诠释79第三章微观联想2000年的早春天气82太虚太极85老康出走97"入模子"与联想的地基104华中园会议:三点一线模式确立114联想档案联想"管理三要素"122第四章第四媒体惊梦试水互联网传播124渴望像真正的媒体一样136签约评论142奥运打了一个大胜仗145追踪中国青年报陕西官司153联想档案联想岗位说明书161第五章跟联想一起"大跃进"水果宴164PV万岁169变来变去与"赛马中识别好马"175金手铐186麦肯锡进村静悄悄189联想未来:什么都想做195联想档案联想股权内幕大曝光199第六章三点一线破局赢时通花了大价钱205逆势大收购211棋子失去意义218FM365突围222实用易用的误区228研发短板234联想档案联想技术职务体系242第七章这个冬天有点冷秋凉冬寒245枪里还剩了一颗子弹251幸亏没有收网易260"规定"来了266转型ISP271只有一张损益表279联想档案联想信息服务事业部标准岗位定级与描述(内容类)285第八章世上没有救世主纸糊的新三大门户287.com崩盘294"海龟"们游来304AOL盛宴313美国人不是活雷锋320联想档案联想与美国在线合资公司详解328第九章告别FM3659·11终结者330联想传奇褪色334败走互联网343自救者存351没有岁月可回头360联想档案联想FM365大事记362后记364写在前边的话1 书写完了,前边好像总要说点什么才对,关于联想,关于互联网,关于联想与美国在线的合资公司。 2 多年前,我的朋友作家卢跃刚曾经受到柳传志的邀请,那时候联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是白慧敏(现为联想助理总裁,负责政府公关),白看了卢跃刚的几部著作后热血沸腾,非要柳传志亲自见见。两人见了面,谈得很投缘,卢跃刚提出项要求:(一)独立采访,独立判断,不得干预;(二)记录历史,而且是信史,坚持的是公共立场和公共价值标准;(三)自由写作,没有审稿这一说。柳传志听后笑了笑。 若干年后我采访联想,跟柳传志熟识以后曾经当面求证此事,柳总还是一笑:“他那些作品看了让我有点后怕,都照实了说,得得罪多少人,企业还办不办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双方的好感,多年以后,卢跃刚还一直惦记着联想这么绝好的题材,没人写下来太可惜;柳传志在联想的重大活动,如15周年大庆,也还是给卢跃刚发请柬。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囚徒困境”,但当记者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你不熟悉企业,无法真正了解第一手材料,只能人云亦云写些肤浅的东西;而你熟悉了一家企业,时间久了也够深入了,就会得到许多内幕的东西,但你没办法照直写出来,因为一旦把文章写出来,这家单位就会与你恩断义绝,有时还会对簿公堂,消息源也就断了。一个记者一般不敢冒这样的险。 3 另一个难题在于,作为记者你也许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企业,日常接触的主要是企业的公关部和市场部的公关人员,虽然有时也可以采访到老板本人,与他们面对面侃侃而谈,但这时的老板们往往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示与外人的,这也能理解,谁家里来个客人还不先打扫打扫房间呢?问题在于记者只是公众的一双眼睛,如果它不够锐利,看到的永远只能是表象,误己误人,纸上来得终觉浅,但我们现在在报刊中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企业报道,都属于这一类。 与此同时,身在企业中的许多人虽然了解内情,非常熟悉企业运作,也有许多心得,但他们没有受过职业训练,也缺乏公众视角;另外,他们写故事的本领也略逊一筹,这使得这一类作品非常干涩枯燥,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无法进入大众视野。 感谢互联网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深入联想的内核,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在此之前,我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准备。从1998年开始,作为记者我已经跟踪采访了联想两年,写过许多报道,联想股份制改造、倪光南风波、计算所的合与分,以及联想15周年大庆、权力交接等。这两年是联想从边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的两年,从联想自身的发展看,也绝对是一个巅峰时期,大事迭发、风云际会,每条新闻都是报纸的头版头条。作为记者,我是联想这一发展时期的见证人之一,从今天的角度看,由于那时条件所限,我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观察联想,当然也免不了人云亦云,但这为我日后近距离全面了解联想,解构联想,提供了非常好的背景关照。 2000年顺着互联网的大潮,我作为一名经理投身联想,投身的又是当时联想最热衷的互联网部门,那时候FM365是联想转型互联网的急先锋。这使我可以从微观的角度,逼近式地了解联想的运作,体会作为一名联想人的真切感受。同时,像每一个网中人一样,我也见证了互联网从疯狂到衰退的全过程。 4 我拿了联想两年工资,还有若干股票期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按联想的着装要求穿西服打领带,坐在上地开发区一间写字楼里,每天对着电脑忙活。至少从外表看,我已经变得有点像个职业经理人了。但从内心里,我始终无法摆脱作为记者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观察和记录,这成为日后我写作本书的基础,以至于我常想,这两年能不能算做“暗访”? 我还要感谢我的工作,给了我许多便利条件。在FM365网站,我先是负责新闻频道,后来负责网站内容,这使得不光网站的重大新闻,连联想的许多事我也能提前得到消息,并且在处理新闻时能找到媒体人的感觉。 4年的时间,对于个人生命来讲已经足够漫长,然而对一个企业的生命来讲,它又太短暂了,所以我只能用进行时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至于评价,要留给时间,留给历史。本书向您奉献的,就是我这4年多来心血的结晶。 5 联想是绝对值得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上大书特书一笔的,不管将来它是否能够如愿成为“百年老店”,联想都是一颗活化石。因为 联想是中国真正从市场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企业中的代表,当年柳传志靠20万元起家打造了今天过百亿元的联想,这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联想做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股份制改造标本,柳传志运用他的政治智慧,在最恰当的时机做了最恰当的选择,联想的国有民营模式,今天仍然是许多企业向往的目标; 联想在没有强大外力推动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换帅保证了联想的长远发展,老帅的胸怀、少帅的勇气和能力都得到了交口称赞,这在中国的企业中到目前为止还是绝无仅有; 联想是中国高科技龙头企业,无论是当年的贸工技道路,还是今天拼尽全力向高科技企业迈进,它身后留下的每一串脚印都值得人们深思,值得经济学者、历史学家考究; 联想还是中国少数正处在转型期的大企业之一,以国际标准来衡量,联想只能算是个中型企业,但在中国,毫无疑问它是大企业、顶级企业。面对国际化潮流,联想必须寻求转型,不断突破,但它的前边已经没有车辙,而身后,还有许多奔跑着的中国企业在等着借鉴它的经验。 本书主要是写联想的,写联想是怎样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追求,联想著名的管理文化是怎样操作的;同时也写联想人,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事,怎么思考问题,以及生活在他们中的切身感受。虽然故事看似只是围绕着联想互联网业务的兴衰展开的,但一叶知秋,异地皆然。 6 “登顶的感觉好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当然不错。这时候人都不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欲望,心中壮怀激烈一下。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 这是1999年10月15日晚上8:23我写下的一段文字,应该是在联想15周年庆典前后写下的,大概是为了配合某一篇报道写下的短评或编后话。“凡事物极必反,古人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依。按照自然规律,由盛而衰是必然,聪明的领导者应该适时而转,在该下决心的时候必须痛下决心,抛弃一些曾经给自己带来辉煌但并非方向的东西。站到山顶以后,无论往哪里走,都是下坡,总在这里踌躇逶迤只是耽误时机,这时候必须明白,只有下山,才能到达更高的顶峰。”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没有多少依据,只是感觉,最后没有成篇,而且那时候我也有不愿意发表出来扫人兴的顾虑。 事后证明,联想新世纪第一个重大转型转型互联网,已经基本证明不成功:FM365败了,赢时通赔了,新东方撤了。先头部队被打散了,后面的大部队只好再次转战,今年联想已经在手机、服务等业务上开辟了新战场。 转型互联网失败,不光让联想赔了好几亿元,搭上了无数人力物力,还让联想多年的不败神话破灭在此之前,联想已经多年没有遭遇挫折。说到做到,是联想最厉害的地方,它使得联想靠微薄的利润一直在香港股市支撑着高股价和高市盈率。不过,泥塑神龛的倒塌未必不是好事,至少能让联想的转型更无所顾忌。本书选择的,恰好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承前启后的切入点,尤其具有典型性。 大企业的战略转型本身就是充满着变数和风险的,在IT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王安,如DEC,如康柏,哪个不比联想大?更何况,联想进行战略转型的当儿,又赶上了全球IT持续增长20年后的大衰退;更何况,联想必须摸索前行,前边已经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往往又存在水土问题。 柳传志有个屋顶理论:最底下地基的部分,是联想的文化和理念,比如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三要素”,是联想基本价值观的东西;围墙的部分主要是管理的流程部分,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等;屋顶部分是生产销售研发的具体环节。在我看来,联想的战略转型有点像翻建,拆窗拆门拆屋顶,有时候要拆墙,但只要联想的地基不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联想没有理由不被看好。 本书的相当章节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联想这个房子里边的许多细节,地基是怎么打的(“入模子”),墙是怎么建起来的(流程、岗位责任、考核等),以及屋顶是什么样子的(网站内容建设、研发等);FM365是按照联想方法平地建起来的,联想怎么盖“房子”,本书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本书就是一本研究企业的书。只是为了适合普通读者的口味,我是用讲故事的方法,由FM365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串起来的;另外,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叙事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7 构成本书的另一条线索是互联网。 本书出版的时候,互联网将走入它的第三个寒冬,但是我仍然坚信,互联网是改变未来世界的力量,就像蒸汽机的出现一样,火车在最初的时候可能跑不过马车,但是最后,它将赢得世界并且改变世界。因为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力,它能改善人们的信息交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这显得尤其重要,我相信它不会是18世纪荷兰的郁金香和20世纪中国的君子兰。 互联网不等同于.com,它完全可能在另外一个时间,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并且解决人们现存的所有疑虑。而本书着力所记录的21世纪最初两三年.com的跌宕起伏,只是希望人们记住这样一段历史、一些人和事,毕竟中国的互联网启蒙是由.com开始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中国的互联网事业;而它们的失败,正是后人前进的垫脚石。 对于媒体人,互联网还有一个更切近的意义:作为第四媒体,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将来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互联网,人们应该如何沟通信息。 8 但是对于美国在线(AOL)的到来,对于联想与美国在线的合资公司,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从理性的角度而言,美国在线这样的世界顶级企业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多样性选择,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带来先进技术文化的同时,它也一定会把“美国垃圾”带来,并且蛮横地,用它巨大的资金、技术优势摧毁一切,而不是赢得一切。 从情感上,我得承认是有些排斥它的。AOL的到来毁了我们的FM365,解雇了我的好多同事和朋友,也使我最终放弃了努力。到目前为止,对美国在线我的整体判断还无法清晰起来。但是,总体上我并不看好它,在这里我可以说出我的感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预言 联想与美国在线现在的合资公司联想翱龙短期内很难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原来的FM365即现在的联想翱龙管理基础已经涣散,新的管理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 如果不出意外,联想会逐渐淡出互联网业务这并非一个糟糕的结果;如果能够及时出手,我想对联想会是个更好的选择。联想可能从此将不再涉足与内容有关的业务,联想的转型将更多定位在硬件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技术提供商的角色上。引子2001年11月1日,一个阴冷的北方秋日。 气象台几天前就预报,这一天开始,北京地区将大幅降温。FM365新闻频道的早班编辑们像往常一样,早晨6:00开始上早班,换新闻,更新页面,一切都在紧张忙碌中正常地进行着。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四,再过一天,就是周末,他们有理由期待一个艳阳高照的周末。 但是到8:00多,有些敏感的人发觉似乎有些什么地方不同往常。早早的,各部门的总监、经理们全都来了,一个个表情肃穆、不苟言笑,前台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保安,许多陌生人在会议室紧张地忙碌着 传言已久的大裁员马上就要开始了。 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突然,仿佛是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没有任何迹象。仅仅前一天,规划管理处还在通知今天晚上的员工游泳活动。 9:00整,开始有人被叫到会议室。按照前一天公司预备会议的要求,这一天的所有业务活动都被停止,员工被禁止外出,办公区外的会议室区变成了“屠宰厂”。大家很快就都知道,被叫到那里意味着什么。 大约十几分钟以后,第一批被解聘的员工陆续回到办公区,他们的身后,多了一个相识或者不相识的经理。按照公司的要求,这些被称作“责任经理”的人,将“协助”员工迅速顺利地离开办公区。也就是说,回到工位的人,已经没有权利操作自己的电脑,私人物品和私人资料,将由“责任经理”替他收拾完成。每个“责任经理”的手里,有两个提袋和一张软盘。一般来讲,公司认为你的个人物品不应该超过这个限度,而包括名片、笔记本等物品以及个人研究成果,公司认为都属于你受雇期间的财富,属于公司财产。据说这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裁员方式,不久前新浪网就是采取类似的做法。 像联想做每一件事一样,细致周到、一丝不苟。人力资源部为每个人准备了他(她)的个人工资档案情况,按照劳动法,公司辞退员工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因此公司提供了一个月的工资补偿;另外,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工龄,每一年联想工龄将得到一个月工资的补偿,有认股权的会得到一份在一个月内执行权利的说明,此外每个人的袋子里还会有一份在联想工作的证明和推荐信,以及人才招聘网站的介绍;财务部已经将每个人的借款报销情况罗列清楚,非常便于执行;规划管理处将每个人的固定资产清单也已经准备好,附在一大堆需要交接的项目里;会议室旁边准备了临时的心理诊所,那里有一些学过心理学的员工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两天的时间里准备完毕的。这些联想特有的做事风格,将使这些被辞退的联想员工,最后一次感受联想。 时间在静默中流逝,空出来的位子越来越多。窗外阴霾的天气,蔓延到旷大的办公区的每一个角落。不知是谁第一个哭了出来,随后是更多附和的低声啜泣。 离我最近的啜泣来自仅隔一个工位的斜对面,是一个叫常海芳的姑娘。这是2000年我最早一批招来的老员工之一,FM365新闻频道非常著名的签约评论栏目,就是由她一手操持的。这个不声不响的姑娘,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不管给她多少活儿,她都会像海绵一样,无声地吸吮。加班对于她是家常便饭,总是最后大家无意中发现了这种超负荷的安排后,才会主动给她减压,但她自己从来没有说不的时候。在新闻频道,如果谁被骗了或者有些什么事难以判断真假,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去问海芳”,因为她是从来不骗人的。今天,她也在被裁减的名单中。 FM365的内容编辑,是这次裁员的重点,一共30名员工,将有21人离开。而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次裁减。财年初(2001年4月)的那次调整,网站人员已从57人减到了现在的30人规模。花了1亿多元人民币和100多人一年多夜以继日的汗水的FM365网站,剩下的将只是一个躯壳,6个页面支撑一个孤零零的首页而这个躯壳,是没有灵魂的。 我默默地走到海芳身边,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虽然她也是被裁减人员中的一个,但是她会比绝大多数人幸运一点。因为新闻频道还需要一些人,再坚持一段时间,她是可以暂时不离开岗位的4个人中的一个。 “我不是怕被裁掉,怕也没有办法,我只是,只是看到黄旭他们走,一下就忍不住” 这就像葬礼上,也许你并不想哭,但是周围人的悲伤,会互相感染,让你忍不住嚎啕大哭。 更何况,这些都是一两年朝夕相处的伙伴。过去大家说互联网一个季度就是一年,因为有太多的加班,有太多的压力,有太多的不分昼夜,而这漫长的七八个互联网年头,大家都是没日没夜地一起熬过来的。 我没有哭。其他的经理们也没有哭。该哭的,头一天晚上已经都哭过了。ISP商务处副经理林艳是从新闻频道出去的,昨天一听到裁员的消息,就止不住流下泪来。虽然名单几天前已经提交,但是事到临头,完全又是另外一种感受。我们的老领导、FM365网站的创建者杨洁在前一天的准备会上也是一度哽咽,她负责的市场部也是这次裁员的重点。 但是,哭又有什么用呢? 这一天我特意穿了正装,黑西服打了红色的领带,我希望用最正式的方式,送一送大家,我朝夕相处的弟兄们。 最后名单的确定,是两天前的事情,虽然有预感,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事后有些执着的人总是希望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死亡”名单中的一员。有人问总经理刘晓林,有什么标准吗?刘冷冰冰地回答:没有标准! 是的,没有标准。作为战略裁员,是不看你过去的成绩和贡献的;战略裁员意味着,更主要的是战略选择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可能路一开始就走错了。 但是走错路的责任却不是由领导者来负,承担责任的,是那些并没有错的无辜无力者而我们,只是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最后的两天,对于所有提前知道消息的经理们来说,都是最煎熬的两天。我没有办法跟任何人交流,包括我的助手,每个知情者都知道这罪恶的决定如果提前传布出去,会形成怎样的恶果。被压抑在内心中的沉重的负罪感,几乎摧垮我的意志,我明明知道自己就是一个草菅人命的“刽子手”一个员工的“生与死”的决定几乎就是刹那之间作出的,也许就是印象,也许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因素。比如说某人刚结婚、某人刚买房没有公平,没有申诉的权利,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对于那些被宣判者,他们只能接受。 那个决定命运的晚上,月明星稀。回家的路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面孔在眼前晃动,阵阵悲伤,不禁涌上心头。我怕自己坚持不住,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独自坐了很久。从拿到裁员名单起,我的眼前就晃动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这些人都是我当初一个个招进来的,现在又要一个个送出去,我该怎么对他们说呢?我能说,你们都很努力,但是公司现在不需要你们了,对不起,这不是你们的错。我能这么说吗?他们走了,但是我还在,是不是我应该“自裁”?渠道市场处出现过这样的例子,为了给一个5年的老联想留位子,经理说,他有家有口有联想股票,我什么都没有,能不能他留下我离开。但是不行,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这是公司裁员。 “今日葬花人笑痴,明日葬侬知是谁。”或者泥土同芳,方始解脱。 11月1日,漫长的一个上午,我说得最多的是“对不起”。我试图跟每一个到我这里办手续的员工说:发生这一切并不是你的错,你是非常优秀的,希望你能够尽快开始新的工作总监、总经理们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你知道大的环境了,全世界的IT都在急速衰退,美国的大公司都在裁员。你也知道联想今年上半年没有完成任务。当然我们事业部的情况更特殊一些,我们跟美国在线合资了,新业务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做 我很怀疑,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但是至少我自己,想不出来。身边的空位子多起来,空荡荡的办公区,沉寂得就像坟场。 到下午,网站的员工都走干净了,我也成为了“责任经理”中的一员。我送的是ISP运营维护处的一个女孩子。在FM365一年多也算是老员工了,从回到工位,她就一直在哭,附近的同事们都过来,但没有办法安慰她,只是唏嘘着帮助她收拾东西。许多人一起送她到门口,看得出,女孩人缘不错,而面对一个泣不成声的女孩,没有人能够毫不动容。 “你回去吧,我们来送。”看得出,她的这些好心的同事,并不知道我这个忽然冒出来特别关心她的别的部门的经理是干什么的:“我们送她回家吧。” “按照公司规定,我的职责是一直把她送回家。你们回去吧,今天裁员不是一个两个,公司要求今天所有员工不得离开公司。”我有点急了,刚才她收拾东西的时候,我一直远远地站着,由她的同事帮忙,但是如果这样拖下去,女孩的伤心更加难以平复,可能会出事。 听了我的话,大家一愣,这才明白,同样的命运也许在等着自己,只得悻悻离去。 走的人,当然并不都是哭着离开的,也有久经风雨的,也有满不在乎的,但巨大的创伤,每个人都不能幸免。新闻频道的IT编辑邵晴,是个非常泼辣的北京姑娘,做事麻利、呼呼带风,但是一到车里,就和送她的林艳抱头痛哭。林艳以前也是新闻频道的,泪水或许是她们此时惟一能够表达感情的方式。 对于留下的人,一样要到“炼狱”走一回。所有的人都在收拾东西,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幸存者还是下一个。“我的东西早就收拾好了,该拷走的也都拷了。连图片我都删干净了,还剩下一点软件,我思想斗争了好几次,最后还是留下了,万一我要是能留下呐。”桌面频道的编辑孙菁,是几个幸存者之一,她说拷盘的时候,拿着鼠标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一直在抖。而她身边的业务拓展主管薛颖,一个平时伶牙俐齿的北京姑娘,竟然一再跟她说,求求你了,陪我上趟厕所吧! 到下午5:00,全部的“屠杀”工作结束。新浪网BBS开始遍布FM365大裁员的帖子。 5:45,全体劫后余生者被集中到多功能厅开会。 “今天是FM365一个重要的日子。同样重要的日子还有1999年底的天禧发布,有2000年4月18日的网站隆重推出,和2001年6月11日与AOL的签约仪式。但今天这个日子是痛苦的,几十位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们被迫离开了我们的行列,离开了我们共同寄托汗水和希望的事业。这种痛苦是我们面对网络行业的严峻形势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我们难忘那些和离开的同事们共同度过的朝朝暮暮,衷心感谢他们为FM365的诞生和发展作出的贡献。我们感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们为他们的离开作出的妥善安排,并且在这里共同祝愿离开的同事们能尽快开始他们新的事业。” 刘晓林的口才一向出色,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事先准备了稿子,但是发言肯定挺流畅挺有文采,虽然他和大家一样都铁青着脸。 整个讲话只持续了5分钟,中间裁员的伟大意义和迎接合资公司正式成立,都讲得言简意赅。最后他说:“事业部决定,明天放假一天,必须执守的岗位请各位总监和经理安排值班。希望大家利用这个长周末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中去,用亲情抚平伤口,下周再回来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就这样结束了,会场里有几声稀稀落落的掌声,只有几个“海龟”(海外归来的戏称)和刚刚从外企挖来的“国际化人才”拍了掌,显得那么刺耳。 痛苦的日子,是结束还是开始? 这是联想成立16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裁员。对于全体员工来说,它动摇了公司的许多基本理念这些联想最引以为自豪的,每一个新员工“入模子”时都要溶入血液的东西: 联想说,联想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企业,是一个不造梦、对股东和员工负责的企业;可是在烧掉股东1亿多元人民币的FM365,只在中国的网络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笑柄。 联想说,联想是一个想好了才做的企业,经典的比喻是一条新路,要试着先踩几步,踩实了,撒腿就跑;而FM365不知道是当初没有踩实,还是撒开腿跑的时候摔了跟头。 联想对员工说,要把自己的个人发展融入公司的长远利益;可是FM365许多四五年的老联想,发现自己被“闪”了:等到他们把自己融入公司了,公司忽然不要他们了,并且没有理由、也没有给他们在公司内部找工作的机会。 联想对员工说,联想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可今天对于进入联想FM365的职工来说,天花板就在头上,同等职位的外籍雇员、“海龟”与本地职工简直有天壤之别。 联想对干部说,“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人的因素最重要;可是FM365的人员队伍是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干部们的心血,也随队伍的解散灰飞烟灭去。 如果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就不会有结束,只有开始。而且,没有人可以例外。 也是从那以后,我开始收集资料,并且断断续续开始了本书的写作,为那些离开的员工,和我们曾经共同战斗过的日子。当然,也为联想和中国互联网,能够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 第一章 联想要赌30亿之两个小时之内的决定200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九,我记得特别清楚,是春节法定假期后的第二天,我刚刚陪太太从重庆探亲回来。 “你到哪里玩去了,杨洁找你哪,有急事。”在首都机场刚刚打开手机,话筒里就传来张桂森焦急的声音。张是联想集团公关部负责记者的经理,杨洁是总经理。 “我知道了。”联想有个核心记者圈子,一般由五六个有影响的主流媒体的记者参与组成。我从1998年开始与联想集团公关部打交道,这几年联想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我都是亲身经历者,包括联想完成股权改造、倪光南风波、联想15周年大庆。联想做事风格从来有条不紊,这么急急火火的可是没有过。 “知道杨洁找我干什么吗?” “你还不知道?她已经去做网站了。” “哦?这么快。” 杨洁是我联系的企业公关经理中,能够算是朋友的一个,因为有过两次出差长谈的机会。她是属于真正在企业基层干过的,所以和那些一直做公关的“老油条”们不同。我知道她有换换岗位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 “恭喜你已经投身新经济怀抱,咱们什么时候找机会聊聊?”在此之前,我曾经为当时我供职的中国青年报一份子报的投资问题,找过杨洁,试图说服联想投资媒体。那次我们已经谈到过网站,千禧年前后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忽略互联网。 电话那头,杨洁的声音很小,像是在开会,背景音嘈杂异常。 “我们什么时候见面?”联想的人做事节奏都快,说话直截了当,寒暄客气全都免了。 “随你呀。”我拉长了声音:“反正我刚下飞机。” “今天下午有个会,最早我们晚上9:30开始怎么样,在翠宫饭店?” “好啊,就这么说定了,我无所谓啦。” 没想到,就这么一次朋友会面式的“无所谓”的聚会,改变了我作为媒体人10年来的记者道路。 翠宫饭店的会面一共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我记得是在回家的出租车上,给杨洁打了一个电话:“其实也没什么可考虑的,就这么定了吧。” 我这人自认平生不好赌,也从不相信占卦算命之类,凡事喜三思后行,但重大决定反而敢冒险,而且决定了的事情就绝不后悔。所以平时优柔寡断,真正下决心的时候,却敢拼命。在此之前,我对互联网的了解几乎可以说等于零,我那时加起来的上网经历,大概也不会超过20个小时。 但是我不怕,我那时真的是信心十足。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当时还众说纷纭、混沌不清,到今天也还不能算是最后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没有人否认,那就是互联网作为媒体的属性。我学了4年新闻,干了10年的记者编辑,几乎是凭着本能的冲动,我认定这将是改变世界的新媒体,属于我的机会到了。 以后我曾多次对采访我的记者打过这样的比方,互联网就像是蒸汽机,蒸汽机刚研究出来放在那里什么也干不了,只有科学家们激动,但是它一旦跟传统力量结合,就能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与马车结合,它就是火车,能够纵横驰骋;与帆船结合,就是轮船,能够浮游四海。我的自信在于,互联网出现只是最近10年的事情,在中国被大众所知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而媒体传播的历史,则有几百年甚至千年,即使按照西方新闻学的看法,16世纪中期意大利北部兴起的手抄报算作现代媒体的发端,也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中国新闻学者则相信唐代藩镇割据时代的“进奏院状”已是报纸的雏形了。那时候我喜欢对以前的记者同行们说看,当初只有报纸的时候,记者们只要有一支笔就可以包打天下,读者只能看到文字的东西,听他绘声绘色地描绘,如临其境;后来有了广播,听众可以听到真实的现场声音,听当事人直接说话,当然记者这时候光有笔不行了,还必须有录音机,一个人的单兵作战常常力不从心了;而到了电视时代,观众不仅能听也可以看,一切仿佛身临其境,当然记者这时候一个人已经应付不了,导播、摄像、灯光,必须有一个小的团队,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每种媒体形态,都会有它自己的规律,我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去探索这些的。 对于这个理论我至今仍然深信不疑,即使是在互联网最寒冷的严冬,我也仍然相信它的未来。新千年的第一年,我也已经不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满怀革命理想、充满青春冲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孩子了,我认为自己不是在冒险。从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似乎这一切来到中国应该也不会太远。不久以前,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公司美国在线宣布收购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公司,组建一个总值高达3500亿美元的企业巨人。该并购出价高达1840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公司合并。这是一次改变游戏规则的合并案。在这里,新经济展现出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摧毁力量。只有十几年成长经历的美国在线,一下子把拥有时代、财富、CNN、HBO以及华纳兄弟的时代华纳公司鲸吞入腹。在那个冬天的早晨,没人说得清忽然降生的这头巨兽到底该算做什么物种。分析家们说:这等于一场革命,传统传媒去死吧! 毫不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联想。 也许历史将证明,19971999年是联想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盛世时期。在这几年,联想完成了作为一个大企业的飞跃,连续位居中国电子100强第一名,联想的品牌电脑,打败了DELL、IBM、COMPAQ等国外品牌,牢牢地占据了中国市场最大一块份额。联想国有民营的道路,在1999年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联想的员工认股计划得到了高层的肯定,创业者得到了股份功成身退,股票期权吸引着不断涌入的后来者。联想股票在香港联交所逆势而上一路飘红,很快它就得以跻身恒生指数成份股,市盈率高达200倍,超过DELL、IBM等几乎所有电脑公司,只有无坚不摧的网络公司堪与媲美。 而在这一切一切之上的,是联想的品牌。联想着力塑造的,是一个说到做到,负责任、守信用的成熟公司,是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在此之前,不管是在人民日报上宣称要“扛起民族微机的大旗”,还是在股市上对投资人不断演绎联想的“翻番”神话,联想从没失言过。如果是新浪、网易这些网络新贵们,或者还有犹豫的理由,是联想,就应该没有问题。 这种感受,是我作为记者采访联想近两年的切身感受。柳传志有句名言: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联想跟记者打交道,也像是培养自己的职工一样,要“入模子”(以后的章节会专门讲到),要反复向你宣讲联想的企业文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联想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联想会邀请记者参加许多公司内部的活动,比如每年一次的誓师大会,运动会,总结表彰会,春节联欢会,甚至在电视台录制联想发展历程的节目时,也会邀请记者参加,让你非感动不可。 联想在媒介的透明度相当高,属于中国非常少见的表里如一的公司。它对待记者的办法,不是像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那样,你来帮我发稿宣传,我给你这样或那样的好处。联想不是这样,它一定是首先说服了你,让你理解甚至感动了,让你发自内心地替它说话。从公关的角度看,应该说这是化境,至少那个时候的我对联想的一切发自内心,深信不疑。 “每个企业,特别是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它非常突出的长处,一定也有它非常深刻的内部问题、矛盾以及冲突。好的企业只是掩盖得比较好罢了。”说这个话的,是当时TCL集团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杜健君。老杜是企业家里比较喜欢思考问题的一个,后来他也没能抵御住新经济的诱惑,以将近40岁的“高龄”试水互联网,结果输得一塌糊涂。那时我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企业问题,最经常的是拿联想、方正、TCL、海尔、康佳这些我们两个都非常熟悉的企业作比较,由于我对联想推崇备至,常常遭到他们的嘲笑。真正投身联想两年以后才明白,记者眼中的企业,永远只能是表象。 其实这个话,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记者们善于把握变化,特别是在一个广阔的宏观背景下,细节往往成为巨变的前奏,所以很多企业家非常喜欢跟跑行业的记者们打交道,也愿意读他们的文章。但是,记者们如果以为他们真的了解企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企业运行有一套完全不同的方式,而且绝不是书本上能够读到的。所以,仅仅过了一年以后,我就对那些动辄应该怎样怎样的IT名记嗤之以鼻了。 互联网热潮也好,联想的诱惑也好,都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内因是起决定性的力量。从自己的角度而言,当时我也正在痛苦的歧路中徘徊。那个时候演出互联网高台跳水的媒介朋友很多,我相信,一定也有他们自己的原因。 从1997年起,我和报社中的几位同仁,一起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报星期五周刊。那时的中国青年报,至少在我们几个30岁上下的小字辈们看来,还在原有体制下滑行着,发行量持续下降,广告经营越来越不景气,既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热情,也还没有体会到生存危机。也许是都感到无所事事又不甘寂寞,我们几个年龄、经历相仿的朋友常在一起议论,这个那个版面太沉闷太老气,我们要干应该怎样怎样,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于是跟报社申请说,咱们几个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加班,办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版。 报社领导没有拒绝年轻人异想天开得有些荒谬的想法,允许我们尝试,于是有了中国青年报星期五周刊。这是中国青年报几十年历史上第一个准备拿到摊上去卖的周刊,被认为是报社面向市场化挑战的一次尝试。 中国青年报曾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份报纸,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它具有强烈的启蒙主义色彩,其带有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的报道,曾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中,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在快餐和互联网主宰的社会变革面前,它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直观的反应是发行量下滑,广告徘徊。过去人们说到“青年报”,不用说,是指中国青年报,而现在,这个名字已经被迅速崛起的同城小兄弟北京青年报取代了,名头比我们小一个级别,影响力却已经大很多。 1999年底,中国青年报终于下决心办子报,报社看中了星期五周刊的这群年轻人。这是当时报社的所有部门中,最年轻的一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全部是名牌大学毕业

    注意事项

    本文(岗位责任制的主要作用是为杨元庆制定公司的薪酬体系.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