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docx

    • 资源ID:1895549       资源大小:393.2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doc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培训授课材料之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 主讲人:徐小黎 蔡玉梅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05年9月提纲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于土地规划环评的若干问题提纲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背景 二、目的三、主要任务一、背景 98年的特大洪灾给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敲响了警钟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 。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土地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改善生态环境,意味着我们应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改善生态环境,也意味着我们应把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保扩。改善生态环境,还意味着我们应保障合理的生态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关键和保障在未来的200:一2020年间,我国面临一些全新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时期”,强烈的土地需求将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巨大新形势下,如何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给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为土地利用重大问题之一,要求在修编前期工作中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二、目的国办发32号文: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之一 ·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要落实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上·研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工具三、主要任务(一)上轮规划生态建设研究的经验和不足 1、成功经验 编制过程中,考虑了上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把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土地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规划的实施,保障了生态退耕、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下生态环境的改善。 2、存在不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对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动性不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二)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国办发32号文明确提出新一轮规划中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的重点: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1、调查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区域资源给状况和环境容量。调查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布、范围和危害;调查区域内主要限制资源的供给状况;调查区域环境容量。2、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建设工程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条件和特点,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制定分区管制规则,为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支撑,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原则、标准、目标、用地安排和政策保障建议。提纲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调查 1、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 2、资源供给情况调查分析 3、环境容量调膏分析 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1、土地利用规横、结构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建议 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3,土地利用各类用地规模 4、生态改善目标及生态建设用地安排一、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调查(一)主要作用 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合理引导用地布局、确定用地规模和结构、安排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工程不可或缺的本底资料。这部分研究,正是希望通过详细、客观、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现状、特点及问题,为深入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二)研究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2、资源供给情况调查分析3、环境容量调查分析1、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生态环境特征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貌类型、气候条件、水文、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改变已经远远超过自然因素的影响。该调查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在环保、水利、林业及国土资掠等部门调研,区域实地调研和相关研究成果收集等基础上,调查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问题,并通过GIS等手段,进行空间分析。·具体要求(i)分析区域内生态环境特点,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地环境等特点,明确区域内需要重点保护和维系的生态环境。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 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是中国湿地保护最需关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湿地保护(2)分析区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次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规模、严重程度、分布范围、重点地区、造成的危害等,把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全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北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和地质灾害等(3)分析本省、市在特定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地位,从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建设要求。 流域中上游省,市,要分析其流域中对流域下游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地下水补给等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区域生态地位,明确保护目标。2、资源供给情况调查分析资源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等。各地主要分析限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为用地规模和结构等规划指标的确定提供基础。北京: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土地资源的紧缺是北京发展又一大瓶颈深圳: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下降到20年前的118,仅为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警戒线水量的15。3、环境容量调查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环境容量是指区域内自然环境或环境要素(如水体、空气、土壤和生物等)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失、居民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对污染物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国家环保总局自2003年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环境容量测算工作, 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完成测算;若无现成的环境容量资料,可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多用箱模式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测算。·具体要求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规划者进行规划时必须掌握区域范围的环境承受能力,为合理确定土地资塬的利用限度和利用方式提供依据,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各地要调查分析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为规划方案提供环境需求本底数据。武汉:根据武汉市2002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中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分布,利用多用箱模式估算了武汉市主城区中武昌、青山、汉阳和江汉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根据武汉市2002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相关数据,测算了武汉重点湖泊的水环境容量。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一)主要作用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是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原因的深入剖析,对采取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时间和资料等原因,各省市可借鉴当前LUCC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模型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规划主要内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研究内容1、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理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发现,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局地气候过程、土壤、水丈、生态系统、资源利用以及自然灾害都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增加,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地表反射卑。粗糙度。植被叶面积以及植被覆盖比例的变化,从而引起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水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这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根本原因 。建设用地比例过高、生态用地比例过低是引发城市水质变化和洪水灾害蒴发的原因之一。Lucc变化被认为是灾害加剧的根源之一。·具体要求 建立在LUCC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定量或定性分析土地利用舰膜、结构和布局对区域内主要生态环境的影响。北京:分析了土地利用规模和布局变化与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土地退化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武汉: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对水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自然和文化遗产系统、地质环境系统,土壤环境系统、大气环境系统、气候系统等7个子系统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2、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理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如水利设施的建设,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然而,若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考虑不充分,选址不当或环境保扩和改善措施不足,又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实施水电工程、高速公路、铁路以及矿区采石、移民建镇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时,若不同时考虑水土保持、污染处理等方案,可能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某些地方,不顾自身水土条件,盲目攀比,动辄要在境内的高速公路两侧建设100米、200米宽的绿化带,不仅占用了大量基本农田,其生态效益也让人担忧。·具体要求各省、各市要对上一轮规划中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深入、客观地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积极生态效果和负面影响,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完善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3、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理论土地复垦和整理,特别是土地复垦,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土地复垦和整理,可以改良土壤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治风沙与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景观等。但是,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若过分注重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而不充分考虑生态效应,则可能会引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农业污染、景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对一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从文景现,如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开发,使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景观破坏和生态破坏。·具体要求各地要对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客观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带来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研究提出完善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条件和原则。4、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本理论我国先后批准并启动了多项以林业建设、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水利建设为主题的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改善效果。但是,若没有弄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之前,盲目用集约化的方式和外来物种搞高强度的生态建设,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还有可能使生态建设变成生态灾难。一些地区在退耕还林时大面积地营造人工林,几年后,普遍出现林下土壤干层现象,极端的例子是陕北清涧县造林40余万株,现已存活100余株,被群众戏称为“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具体要求各省、市要对已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效果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在对工程生态环境效果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完善生态建设用地安排的原则和标准。贵州,陕西等地区可对生态退耕的效果进行重点分析;辽宁、吉林等地区可对平原绿化工程的效果进行重点分析;浙江、江苏可对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进行重点分析。三、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建议 (一)主要作用 本研究既不是就环境论环境,也不是就规划论规划,而是在对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及两者关系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二)研究内容 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3、土地利用各类用地安排规模4、生态改善目标及生态建设用地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模式,是指特定的地域单元中土地利用的方式。所谓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针对特定的地域单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既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又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模式·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份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为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做桑树的肥料。·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既能合理利用水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它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内含扩大耕地面积之作用。·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实现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的多种目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多地少,耕地、建设用地、绿地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有些地方尝试将耕地或者基本农田作为城市绿色空间保护的土地利用新模式,这样既能缓解耕地保护的压力,又保证了城市绿色空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模式·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头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由来已久,目前,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相统一的小流域治理土地利用模式正在试验之中。重要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模式·在自然保护区,多种经营及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声太效果。·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采矿与复垦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长江中游地区的”退田不退人”的退田还湖土地利用模式·具体要求各省、市要在对特定地域单元的资源限制、环境问题等背景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现有土地利用模式的合理性,并围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提出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北京:提出了城区、山区和平原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2、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基本理论(一)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是避免生态环境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而其本身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利用分区和空间管制措施基础上。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上是空间规划,核心是各类用途土地的空间布局安排,因此,分区是规划的主要内客之一。在上两轮规划进行的上地利用分区,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上地利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并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用途、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等。实践证明,分区管制与指标控制相结合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十分有效的方法。土地利用分区应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方法和内容加以巩固和完善,这已成为土地规划界的共识。·基本理论(二) 对于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支撑的生态专题中应该如何分区,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在已开展的试点研究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分区,如土地生态功能分区、土地生态质量分区、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分区目的和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分区应以目的为导向,以管理措施为配套。对于为规划提供支撑的专题研究,应该从专题研究的任务和重点出发,为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支撑,使土地利用分区更合理,管制措施更到位。对于本研究,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或敏感性分区),为土地利用分区提供土地基础,使之更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空间管制措施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体要求(1)各省、市要在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或土地敏感性分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为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支撑,以合理调控土地利用方向,引导土地利用布局。(2)在土地敏感性分区之外,各省市还可结合实际进行其他辅助性分区。例如,为了强调特定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可对水源涵养区。天然湿地、农牧交错带、严重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等生态脆弱区进行土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分区。如何进行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土地敏感性分区大致可以按用如下步骤进行:(1)确定土地主要敏感性固子,构建评价体系;(2)根据各敏感性因子对土地生态系稳定度的重要性,判断评价体系中各因子的敏感优先度等,即权重;(3)在生态环境问题调查部分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因子的土地敏感性,得出单要素环境敏感性分区图;(4)按照生态敏感优先度等级(权重)进行叠加,得出综合的土地敏惑性分区;(5)确定各区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和措施。武汉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步骤(1)将区域生态环境划分为水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自然和文化遗产系统、地质环境系统。土壤环境系统、大气环境系统、气候系统等7个子系统;(2)对这7个要素分别进行了土地利用的敏感性分区,并做出单要素敏感性分区;(3)根据武汉的地域、生态和环境特点,选择了水环境、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地质环境和土壤环境等5个固于构建了敏感因子体系;(4)时这5个因子采用Delphi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敏感性权重;(5)将各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分区单田层与其权重进行GIS分析,得出土地敏感性分区图;(6)进行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分析并制定各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管制规则和措施。武汉:土地利用环境适宜性分区表适宜的用地类型有条件适宜的用地类型不适宜的用地类型极度敏感区生态用地 工矿仓储、商服、交通、住宅等用地重度敏感区生态用地 适量生态农用地工矿仓储、商服、交通、住宅等用地中度敏感区生态用地、生态农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轻度敏感区生态用地、农用地 农用地、建设用地非敏感区生态、农业、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各类用地规模·基本理论(一)各类用地规模的确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任务之,是土地利用布局之外的另一个重点,也是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因此,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客观要求。·基本理论(二)在优化城乡布局研究中,已对建设用地的总规模进行了详细的测算。本研究是从保扩环境和改善生态的角度出发,测算在一定环境目标下,区域范围内可以用做建设用地的土地规模及其比例(或者说,与环境协调的建设用地规模及其比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方案确定过程中,妥以此为依据,刘建设用地总规模进行必要的修正。·具体要求各地要在对区域内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评价、资源承载力测算、环境现状和环境容量对比以及耕地、绿地。生态用地规模测算的基础上,确定与环境协调的建设用地规模和比例。具体把握以下原则:(1)不超出区域内适宜进行建设活动的土地面积;(2)符合环境容量。·如果区域内的环境现状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那么,在建设用地的安排上就应该考虑不能突破现有的规模和比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法”;(3)在资源承载力之内;(4)优先考虑区域耕地、绿地、生态用地需求。4、生态改善目标及生态建设用地安排·基本理论合理确定生态改善目标,妥善安排生态建设用地,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要求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经济社会条件。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土地利用特点,与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协调,在对已开展的生态建设项目生态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更为详细、合理的生态改善目标和生态建设标准,以及生态建设工程相应的用地需要,并从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完善管理以及建立监督机制等多方面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的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以全国层面的规划为例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资源条件部门资料等方面出发,综合评价并确定了生态退耕的标准和目标,水土流失治理原则、目标和重点治理区域、荒漠化治理的原则、目标和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目标和重点区域,以及草地、林地生态建设目标和重点区域等。退耕还林:我们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耕地资源的特点出发,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退耕标准、规模和速度。例如,在生态退耕的重点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等,实施人均1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一方面保证生态退耕地区“退得下,稳得住”,另一方面保怔这些地区的衣民有基本的口粮来源,使得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实施补贴完成后,有稳定的粮食来源。提纲 第三部分:关于土地规划环评的若干问题 一、对规划环评的一些理解 二、规划环评与协调研究的关系 三、目前规划环评的几大误区四、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一、对规划环评的一些理解(一)法律要求·2007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因此,按照法律要求,设区的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中,要有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二)规划环评概念 ·狭义:是对规划方案的评价,预测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缓措施·广义:对规划、政策等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评的范畴,它的内涵是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要素,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规划的目标之一,制定符合生态环境保扩要求的规划,提高规划质量(三)定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评范畴,是设区的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编制的时候就介入,与规划的许多环节密切联系,将环境保护理念体现到规划编制中,而不是另行独立开展的工作(四)原则·科学、公正、客观·同步介入(全程参与)·可操作性二、本研究与规划环评的体系(一)本研究体现战略环评理念·本研究是在规划方案制定的前期全面考虑生态环境要求,以避免方案造成生态破坏,真正体现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二)本研究是规划环评的基础·本研究以“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问题为目的,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资源限制、环境容量以及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方案建议。这些研究是环境影响评价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规划环评的主要工作。三、目前规划环评工作中的一些误区(一)重程序,轻效果过分注重程序和步骤,不考虑规划环评的内涵、意义和效果(二)重方案评价,轻全程参与过分注重对规划方案的预测性评价,而不在规划早期介入,为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三)重微观指标,轻宏观论证过分注重招标体系的设计,指标体系繁杂,过于微观,脱离了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本身四、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工作: (一)对规划目标的评价 (二)对规划方案的评价 (1)对各类用地规模的评价; (2)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 (3)对土地利用布局的评价; (4)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 (5)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评价; (6)对生态建设项目的评价 (三)方案的综合评价和建议 (四)方案的环境不良影响预测及减缓措施

    注意事项

    本文(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和要求.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