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ppt课件.ppt

    • 资源ID:1887216       资源大小:235.50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ppt课件.ppt

    儿童发展理论,第四章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1895年,他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一书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关于梦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方式在梦中表现出来。梦是愿望的达成(实现):一类是“简单的达成”;另一类是“改装之后的达成”。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改装之后的达成。弗洛伊德把梦的改装称为“梦的工作”。p81,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关于梦的研究梦中的愿望可以分为4种来源:。P81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其特点就是泛性论。我们在梦中发现的被压抑的欲望,都烙有儿童的特征,人格根源应追溯到童年期。5-8岁儿童的梦已经具有成人梦的一切特点。,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本能与力比多力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就是借这个力量以达到其目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停滞和退化两种危机。p82停滞(执着、固结)指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停留在发展的初期,保持着较幼稚的、初级的形态。退化是指那些已经向前进化的部分也容易后退,回到初期的发展阶段。,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本能与力比多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早期,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营养本能两类;后期,本能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p83,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3.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及潜意识。后来,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p83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本我永远追求快乐原则,追求最大的快乐争取最小的痛苦。力比多就围困在本我之中。,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3.人格的结构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自我根据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活动方式。自我处于次级思维过程,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自我的心理能量来源于本我,而心理能量的消耗主要用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自我根据现实原则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需要,最终获得快乐。p83-84,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3.人格的结构人格结构的最后一部分叫超我。由两部分组成: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其中自我控制着本我的盲目激情,以保护机体免受伤害,而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具有是非标准,它可能会延迟本我的满足,也可能不让本我获得满足。p83-84,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指的是“性”的发展力比多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1)口唇期(0-1岁) 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维持营养。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弗洛伊德将口唇期又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0-6个月,此时儿童只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后期为6=12个月,儿童开始分化人与物,开始认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到来引起快乐,母亲的窝去引起焦虑。p85,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2)肛门期(1-3岁)除吸吮外,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时所产生的轻松的快感,使儿童进一步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注意到生殖器官。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明显地带有性欲的色彩。但这个时期尚不属于生殖器期,因为占优势的不是生殖器的本能,而是肛门的本能 。p86,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3)前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这时已经有了“性生活”,主要指的是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莱克特拉(恋父情结)。p86,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4)潜伏期(6-11岁)儿童进入潜伏期,他们的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这时期的儿童学会了要兼顾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这一进步的积极意义是儿童学会了道德观念,培养了羞耻的情感。它的消极意义是压抑作用开始启动,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习俗、宗教、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因此,6岁以后的儿童很少再有性欲的表现。p86,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5)青春期(11-13岁开始)女孩自11岁,男孩自13岁起,随着性腺的发达和性器官的发育,儿童进入了青春期。性的能量像成年人一样地涌动出来,儿童力争从父母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建立自己的生活。p87,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上是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心理的发展是有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揭示,反映了在常态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趋势。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于是出现了力比多的非常态发展形态:停滞和退化。,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称为停滞(或称为固结、执着)。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倒流回到先前停顿的地方,称为退化。退化与压抑不是一回事,一种心理的动作属于前意识系统本来可以成为意识的,但被抑为潜意识而降入潜意识系统,这叫压抑,压抑是一个纯粹的心理过程,它本身与性欲没有关系。而退化是一种性欲的演变状态,具有具体的对象和活动方式等心理内容。在心理性欲的发展过程中,停滞和退化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中,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p88,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焦虑情绪总是标明某些活动具有危险性,这种对危险的“准备”,使知觉变得更敏捷,肌肉也比较紧张,有利于对付可能突发而至的危险或及时地逃避危险。p88,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1)焦虑的分类 p88真实性焦虑。它是对于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的知觉的反应,它与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被看作自我本能用以保存自我的一种表现。至于引起焦虑的对象和情境,则大部分随着一个人对于外界的知识和能力的感觉而异。神经病焦虑。神经病焦虑是对于表现冲动的欲望感受到可能被惩罚的担心,即对本我占优势的行为可能受到威胁而害怕。道德的焦虑。这是由于对良心的畏惧而产生的焦虑,当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所体验到的羞耻和罪过。其焦虑水平决定于主体的道德观念的水平。,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2)儿童焦虑的来源 p89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儿童的焦虑,其根源都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儿童年幼时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究其实质也是儿童的力比多的表现。,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3)焦虑的防御机制 p90-91 p84当焦虑的强度不断增加,本能的冲动可能淹没自我的时候,防御机制使开始作用。防御机制是人在潜意识中自动进行克服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压抑。是将危险的思想或冲动赶出意识领域并将它们移置到潜意识中去的过程。它是儿童对付焦虑的主要机制。反向作用。自我为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做出的相反举动,并以夸张的方式强调对立面。反向作用分两步进行。投射。当本能的冲动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时,自我就把这些冲动和欲望转移到其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上。,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3)焦虑的防御机制 p90-91 p84退化。当一个人面临的焦虑过多又无法控制时,心理水平就退回到早先发展的阶段,这时就不需要大多的控制了。停滞(固结)。人格发展的某个因素突然停止在原有阶段上,一部分里必多滞留在某点上,使儿童不能顺利地发展到下一阶段。过度的满足和过度的失望都会造成停滞。自居。又称认同作用。年幼儿童在产生爱恋自己的异性父母的冲动时,将自己置身于同性父母的地位以他们自居,获得替代性满足。升华。升华是指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寻求变化的、象征性的满足。,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5.停滞和退化(3)焦虑的防御机制 p90-91 p84防御机制固然有对付高度焦虑,减少内心冲突的作用,但它也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当过多的能量用于防御机制,人格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因为过多的防御机制往往会歪曲事实,自欺欺人,使自我与现实之间的调节更为困难。,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6.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法,首先是治疗的方法,又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弗洛伊德的一个假设:每一个心理事件都是有意义的。自由联想法要求病人用言语报告正在发生的一切思想。通常,这些受压抑的想法仍要乔装打扮一番,弗洛伊德则从这些想法中分析它们之问的联系,寻找病人心理结构的组织。p91弗洛伊德理论的中心概念来自于自由联想的过程。病人的思想常常会转向童年期的性经验。,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6.弗洛伊德的方法论(2)精神分析暗示法。精神分析暗示法是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理是将潜意识中的欲望加以暴露,然后使其消除,即在引起症侯的矛盾中求其病源所在,通过精神分析的暗示,让病人自己努力,消灭内心的抗拒。释梦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分析的暗示法。p92,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6.弗洛伊德的方法论(2)移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把自己对双亲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治疗者成了患者双亲的替身。这种情况,弗洛伊德称为外移情作用(简称移情)。移情作用在治疗的开始即发生于病人心中,成为一种暂时的动力,这种动力的结果,若引起病人的合作,则有利于治疗,但有时,患者可能由于感到治疗者不公正,或感到与双亲一样的冷淡、可恨,则产生对治疗者的反感。前者称为正移情,后者则为负移情。p92,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6.弗洛伊德的方法论总之,弗洛伊德的方法是认真地倾听病人的谈话,通过把病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观念提到意识的平面,使以往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势力与留在意识平面上的势力在同一场所“相遇“,从而分析出问题的症结。p92,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二)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1.童年经验的重要性霍妮认为,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第二种更为重要的方式是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了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开始了它的发展。p93,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如果环境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儿童无意识的调适自己,不仅形成一些特别的行为策略,还形成了持久的性格倾向,这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称为“神经质倾向” 。p94一个处境不良的儿童最终是否形成神经质倾向,与他人格中的自我是否失调有关。,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一个处境不良的儿童最终是否形成神经质倾向,与他人格中的自我是否失调有关。霍妮指出,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当一个人在现实的人际冲突中失去了这三部分之间的协调时,神经症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p94,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儿童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三种:p95趋众,就是承认自己无能,尽管他也疏远自我,心存恐惧,他依然要努力赢取别人的感情,并依靠上他们,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才感到安全。逆众就是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并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离众,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居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趋众、逆众和离众是个人为了获得安全所使用的行为模式,都和某种与基本焦虑有关的因素被过分强调有关。趋众出于无助感、逆众出于敌对感,离众则处于孤立感。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些密切关联的因素是同时存在的,不过在某一时期可能有一项比较突出。霍妮指出,以上这些心理状态并不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中,它会逐渐扩散到整个人格及生活关系的各个方面。p95,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而焦虑则导致防御策略的形成。盲点作用(盲点现象)。人们,尤其是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实际行为与他的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异视而不见。分隔作用。一个人在各种现存的冲突中自我失去了整体感,便将自我分割成若干小块。合理化作用。通过推理的方式自我欺骗,称之为合理化作用。它主要用来替自己辩护或将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与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看齐。p95,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过分自控。过分自控是一道抵御矛盾感情冲击的大坝。在早期,它表现为有意识的行为,后来变得多少有些自动化。p96自以为是。自以为是是明显的进攻倾向与超然特征的结合产生出的防卫法。捉摸不定。与呆板的自以为是相反的是捉摸不定。这种人永远无法固守己见犬儒主义。这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否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十足痞子相,弄不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2.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以上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围绕着基本冲突而建立起来的。霍妮把这整套防御机制体系称为保护性结构。保护性结构虽然能给人造成一种平衡感但它是十分脏弱的。实质上,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取得来的暂时的宁静,它并没有解决冲突。霍妮说,要想真正地解决冲突,就不是能用理性的决定、逃避或是意志力所能做到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 p96,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1.自我与同一性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童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 p97,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1.自我与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双极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的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阶段过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和生活的具体方面。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发展任务,那么,儿童也可以由此获得克服不适应发展的机会,通过教育在下一个阶段得到补偿。 p97,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1.自我与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真正的同一性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及较为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说得通俗些就是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p97与自我同一性相对立的概念是同一性混乱,表现为儿童在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p98,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生命周期中,机体的成长遵循着渐成性原则。为此,埃里克森将同一性的渐成划分为以下8个阶段。p98,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把母亲的品质和母爱加以内化,又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带有亲子相互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也就是相依性,它是信任感的实质核心,也是推动母亲去积极照料儿童的主要动力。婴儿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准备状态与母亲的方法相适应,而母亲则在发展和协调自己的给予方法时允许婴儿协调他的获取方法。这样,婴儿完成了接纳母亲的爱并把它合并到自己的心理中去的两项活动,使儿童学会先爱自己,后爱别人。人生之初的信任感可以使儿童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易成为不信任他人和苛刻的人。p98,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后,生理的成熟和活动的经验迅速增长。儿童具备了更加多样的动作能力和必要的认知能力,还发展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和经验。此时超我也开始出现。儿童开始体会到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只依靠他人的帮助,还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活动。p100,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 (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和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儿童的独立性大大增强儿童已经在言语和行动上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同时,社会也向童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他们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在这种倩况下,儿童感到向外扩展并不难以达到目的,因此主动性大增,但同时又感到闯入别人的范围,与其他人,尤其是自己过去信赖的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一种罪疚感,这就是为什么主动感与罪疚感构成本阶段主要冲突的缘故。 p101,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 (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和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学前期又称为游戏期,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自我的重要机能。游戏在解决各种矛盾个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本阶段游戏表现出两种形式:一是角色游戏或白日梦,二是共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表演出幼儿的矛盾,使危机得以缓和,并使先前遗留下的问题借机得到解决。p101,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进入学校,他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力求学业上的优秀成绩,争取在同伴中有一席之地,一方而又在努力的过程中搀杂着害怕失败的情绪。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便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冲突。p102影响本阶段心理发展任务的另一个因素是同伴关系。许多儿童对于同伴的态度是充满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一方面也感到与同伴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在比较中确定自我的价值,一方面又十分关心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总之,儿童学业成绩的成功、教师和同伴的认可、赞赏和接纳使儿童产生勤奋感。反之,如果儿童缺乏主动性父没有努力拿扭知识技能。成绩落后,不符合父母和教师的期望,就会自感失望,体验到不胜任感和自卑感。p103,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青年期(12-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不是儿童期各方面的自居作用的总和,而是整合成一个结构(埃里克森称之为“完形”),它包含着意识和潜意识的两个方面,其目标是既为先前各阶段遗留下来的同一性危机寻求最终的解决途径,又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作好淮备,形成同一感,与成人处于相同地位,去对付即将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如职业、婚姻等 。p104,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青年期(12-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的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两种自我之间的统一,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包括两个双向的过程,其是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其二是修正、改变理想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 与自我同一性相对立的是同一性混乱。如果说同一感是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同一性混乱则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典型的同一性混乱表现为“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结果是退学、离开工作 。p104,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真正的亲密性乃是意味着两个人都愿意共享和互相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P105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繁殖感不仅指养儿育女,而且也指通过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主要是指前者。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p105,二、对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评析,(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评析贡献 p106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由意识到潜意识领域。使心理学向主体回归,使心理学与认识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心理学坚持贯彻决定了原则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研究方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缺陷 p107 富有主观色彩是一个完整、形而上学的体系。具有泛性论倾向。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二、对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评析,(二)对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的评析贡献 p108在对待人格发展的因素时,注重的不是先天的、生理的因素,而是家庭环境因素。她还把文化因素引入到女性心理学,彻底摆脱弗洛伊德“解剖结构即命运”的信条,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不足 p108本质上仍是精神分析的。她重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但她所说的家庭环境是一种脱离经济、阶级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真正揭示社会因素的本质含义。,二、对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评析,(三)对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的评析首先,同一性渐成说的最核心的进步是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也就是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领域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之中。第二,埃坦克森突破了弗洛伊德对发展阶段的划定,把人格发展看成是终生的仔务,并为各发展阶段提出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把解决发展任务作为一种两极分化的对立面的斗争过程。同一性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中,依次向下一个不同质的阶段过渡。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是单维的纵向发展而是双维的,即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成功或失败。p108,三、精神分析学说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一)重视童年经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 p109(二)充分认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p112(三)关心幼儿人际关系,克服基本焦虑p1 14,

    注意事项

    本文(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