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发扬工程教育传统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硕士(DOC 209页).docx

    • 资源ID:1829172       资源大小:4.19MB        全文页数:20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发扬工程教育传统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硕士(DOC 209页).docx

    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发扬工程教育传统,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硕士在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清华大学 汪劲松各位老师:今天,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在此召开了。首先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和在工程硕士教育领域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一直把教书育人当成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如何发扬我校重视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何进一步推进作为工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如何在工程教育中教书育人,关系到我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本次会议一是要总结工作、理清工程教育的思路,二是要统一思想、加深对工程教育的认识,三是要抓住重点、着力推进工程教育。下面,我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就工程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一同交流。一、坚持和发扬通过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人才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历史长久。解放前,学工救国、以工兴国,清华造就了我国一大批工业界、工程界的杰出人才。解放后,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枚高纯度单晶硅、第一台电视发射机、以及震撼世界的两弹一星,都凝聚着一大批清华工程人才的汗水。清华因此也被社会美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一步注重教育与工业的联系,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推出了一系列包括SRT计划在内的旨在促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研究能力的举措,在空空导弹研究院、上汽集团等重要企业陆续建设了一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学生们在工程教育中理解工程,了解行业,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企业,在工程实践中增长才干,修炼素养,感悟人生哲理,激发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远大志向。去年闭幕的第22次清华大学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把我校宝贵的工程教育的育人传统通过实践教育继续发扬光大。1996年,作为首批工程硕士培养的试点单位,清华大学工程硕士教育正式起航。十年来,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工程前沿、服务重点企业、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部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得到确立。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清华大学为企业输送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我校工程硕士培养已涵盖了电力、水利、环保、石化、建筑、汽车、铁路、军工等国家重要行业。截止今年七月,我校已拥有25个工程领域,25个培养院(系、所),累计招生6182人、授予学位2962人,为百余家重点企业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的上”的工程硕士。以20022005年为例,我校受企业委托共举办工程硕士生班81个。其中,国有大企业人数占总人数的50%,国防军工人数占总人数的17.3%。事实证明,我校培养的一些工程硕士已开始在我国最高水平和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建设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中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二、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式办学需要工程硕士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忽视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美国“没有从国家角度足够注意研究生院在满足国家对科学家与工程师需求变化中的作用”,“没有高级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清晰的人才资源政策”,“简单化地断定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学术研究人员”等意见,呼吁要强调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向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方向改革。MIT提出了“回归工程”的理念,其工学院院长更是明确地指出:“我们正在召回工程的灵魂”,强调教育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教育要为工程创新人才服务,给美国高等教育界以很大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重视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工程建设与现代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看,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侧重于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对此,教育该如何应对?学校该如何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着重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认为,在创新型人才中,主要包括原始创新人才、集成创新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因此,清华大学硕士层面的培养要学术、职业、应用多模式并举。既要面向科学前沿,培养原始创新人才;也要面向企业,培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以全面落实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时制定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全面到来之际,教育早已越过校墙,延伸到社会乃至全球各地。校园围墙只能从物理意义上区分大学的内外。MIT对全球免费开放的网络学堂就是很好的例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开放式办学是其一个重要的特征。这是因为,第一,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需要科学、技术、工程和市场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需要学校开放式办学,与科研界、工业界、工程界保持持久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第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学校的三大职能。这些职能正是通过学校的开放式办学集中得到体现。工程硕士是一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学位教育,是一种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培养的学位教育,是一种将学校三大职能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学位教育。因此,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有利于学校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学习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校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不断发展。所以,积极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是我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三、今后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从去年11月我校开展了主题为“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深入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的全校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调研与研讨,大家一起总结经验、加深认识、共谋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关于加强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工程硕士教育目标、办学定位、学位要求、课程建设和论文工作等培养各环节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本次会议,大家再对此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也希望各院系对照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落实。下面,我针对近期需要抓的重点工作谈几点具体意见。1. 秉承工程教育传统,进一步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其中一点是,重要企业中毕业于清华的工程硕士依然偏少,清华工程硕士品牌在重要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清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的引领作用还需加强。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走自主创新之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是应对挑战的根本之策。可以预见,在今后十几年内,一批研发型的企业将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必将会提出新的需求。秉承工程教育传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发挥我校的领域优势和特色,研究制订工程教育发展规划,与重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培养输送更多的工程硕士人才,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2. 按照工程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高等教育问题特别指出,“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对于工程硕士而言,更应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考虑问题。我们认为,现代工程师应具有四方面的能力:一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实践应用的能力,三是研究创新的能力,四是沟通组织的能力。以上四个方面,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有四个转变。第一,从注重按学科设置课程转变为学科兼顾行业需求建设课程;第二,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寓理论于应用实际之中;第三,从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互动研讨问题;第四,从注重教了什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总之,应从现代工程师能力要求的视角,来审视并抓好培养工作。建立以行业、学校、学生评价为核心因素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培养质量。3. 面向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深入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既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复合式是指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工程研究与市场开拓相复合的德智兼备的人才;应用型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与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型人才。一个工程人才,仅仅懂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是难以成长为驾御工程复杂问题、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的。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要求我们积极深入工程一线,以适应企业自主创新为目标,认真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工程硕士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要研究合理的师生比例,建立动态的生源规模调节机制;要完善适合工程硕士培养需求的包括图书馆、网络学堂等教学支撑系统;要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支持教师在课程建设、论文指导中下更大的力气;要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中投入更多精力。老师们、同志们,相信在全体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清华教书育人的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工程教育传统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推进,清华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将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在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陈皓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经过10年的教育发展与实践,已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增强企业实力发挥了作用。应该说工程硕士教育是符合国家整个发展需求的,特别对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适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时代要求工程硕士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十年动乱,我国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受到重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从改革开放时的教育状况看,当时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存在着培养单位数少、培养实力较弱、学位类型单一、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理念尚在摸索等问题。在八十年代中前期,80的工科研究生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以补充严重短缺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只有少数到企业就业的工科研究生,也存在着偏理论研究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企业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适应的矛盾相当突出。尽管教育部门也采取了诸如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保留入学资格等一些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1984年,清华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向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教育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随后的十三年里,相继启动了“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全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和部分重点高校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1997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正式设置。十三年的历程,是认识上逐步加深、理论上逐步明晰、经验上逐步积累的过程。具体地看,来自企业的工程类型硕士生与工学硕士相比具有如下优势:一是事业心、责任感、联系生产实际的工作作风比较突出;二是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三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位论文结合工程实际,研究成果的转化迅速,企业收效明显;五是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培养单位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得到扩大。理论和实践均充分证明,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有利于工程类型硕士从侧重学术研究的工学硕士的培养框架中区别出来;有利于明确与职业资格的联系,引入行业协(学)会的合作与评价;有利于高校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适应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较快地获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和拥有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成长。十几年来,工程硕士教育快速发展,由起初的9所院校,年招生几千人,发展到今天的205所院校,年招生4万余人,在校生超过12万人,为5千家企业培养一大批工程硕士。十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工程硕士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是教育研究和实践检验的成果,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二、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评价工程硕士教育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和一个如何看待的问题,即一个客观存在和一个主观认识的问题。与一个单纯的产品质量观不同的是,教育质量观有一个理念的问题。正如人生观、世界观一样,教育质量观实际上是人们看待教育质量问题的立场、认识、观点的总和。要使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更趋于客观真实、使我们的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就是学校从选材到加工制造出的一个产品。宏观上人才产品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传统上习惯于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但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一个人才产品的全面评价应包括材料本身(学生)、制造者(学校)和使用者(用户)三者的综合评价。因此,对人才产品的评价,也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生感受与体会(自我评价),二是用人部门评价(外部评价),三是教育系统的评估(内部评价)。 从目前对企业、工程硕士生调研和学校进行的工程硕士培养评估看,从教育质量专题研究得到的结论看,来自工程硕士生的评价主要是,知识有收获、能力有提高;来自企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评价是,企业普遍认可工程硕士教育,对学校培养的工程硕士表示欢迎,认为工程硕士对企业的贡献优于工学硕士;来自学校的评价则主要认为工程硕士生学习态度较好,但课程学习、尤其是公共课程知识与工学硕士相比较差,理论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教学方法方面的,有指导教师学位论文研究指导不到位,有进校6个月的要求难以实现的。我们认为,学校从学习的角度在看,企业从实际贡献在看,工程硕士生从自身是否有收获在看,三者都没有错误,但正确的质量观是具有多因素的系统性、多方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变化的相对性。正确的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观,不能是简单的一个尺度,一个坐标,一个模式,而应是多角度、多维度,归根到底,应从包括用户、学生和学校三者全面地看,而不应仅仅从学校的角度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我们国家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前进中找出适应我们的方式和方法来,才能保证质量,才能被社会所接受。10年来,我校许多院系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有的院系建设了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特色课程。比如,有的工程硕士生谈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激发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使理论易于掌握,学后就能用得上。”例如,神州系列某新型号飞行器薄壁壳体中焊接成型的变形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航天一院某厂、机械系工程硕士李德成通过对数值分析和数值模拟课程的学习,将所学数值模拟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功地控制了薄壁壳体焊接变形,使焊接成型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得到发挥。有的院系通过加强学位论文各环节的工作,保证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同时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工程院高工、水利系工程硕士刘庆亮,在导师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用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设计中,成功地解决了设计中高流速、高含沙流、低水位要求大泄量和重复利用导流洞等难题。不仅解决了工程总体布局的困难,还节省投资约3.8亿元。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本人被水利部授予“小浪底工程建设功臣”。我校对于工程硕士教育定位的考虑是:保证我校在国家工业界、工程界的影响;通过探路、摸索,不断取得经验,为国家建设、社会服务做贡献;为我校工科发展创造条件,获取工业界、工程界的最新信息。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衡量一个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反映时代的特征,是否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要求。工程硕士教育诞生到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点。工程硕士教育今后的发展,仍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与当前的发展与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要与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满足学校和学科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并起到促进三者相互协调、健康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上已跃升世界大国的行列。随着工学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企业类型不断丰富,正在从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向国有、民营、合资等企业并存的多元化企业类型转变。这也导致了企业用人观念正在从选人送人逐年培养,向设岗招考竞聘上岗转变。因此,在存在挑选企业骨干进一步到校深造的同时,企业将更多地在劳动力市场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人力资源。这势必引发更多的学生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提高,引发侧重理论研究的工学研究生的培养融入更多的工程应用。截然分明的工学与工程的界线趋于淡化。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自古以来,无数科学家与工程师充分证明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是客观存在的两种人才类型。缺少或忽视其中的一类人才,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而这两类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培养上,也各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只强调应用性培养、忽视基础理论;或只强调学术研究,忽视应用研究,都是偏颇的。我校研究生教育应以正确的人才观为引导,加深认识,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培养上的相同要求与不同特色,促进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第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工程型和学术型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随着老一辈教师的逐步退休,年轻教师在工程经验积累、工程技术掌握、工程动态了解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要“走出去”,倡导学校教师积极面向企业自主创新,深入工程一线;另一方面要“请进来”,积极邀请校外学术界、工程界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第三,企业的发展,企业类型的丰富,促使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高质量、多样化、多层次将是今后教育需求的一个新特点。深化教育改革,开拓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促进不同要求、不同特色的培养类型协调并存、共同发展,就是要主动适应企业的新需求,形势的新变化。我们一方面要在进一步完善目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型”工程硕士的培养。另一方面,工学硕士的培养也要不断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着力进一步提高工学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包括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内的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将是国家有关部门今后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探索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在培养中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引入行业评价,形成相对比较独立和客观的社会评价机制;三是有利于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接轨,提高我们的教育影响力;四是有利于扩大工程硕士生的择业面。目前,全国物流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已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其他领域也将积极、稳步地探索起来。第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培养质量的控制与评价,工程硕士与高级职业资格的联系,都需要有一个以提高质量为目标,衡量标准比较客观和全面,操作性较强的标准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们目前已有的依据。该条例第五条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表述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学位条例中的表述比较笼统,难以满足学校更为具体的培养需求。为此,在借鉴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制订的分子生物科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基础上,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在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工业工程等五个领域率先开展学位标准的研究。我们认为,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对某领域中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及其应达到的基准水平的描述,是衡量学位水平的标尺,是控制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是工程硕士与高级职业资格认证联系的基础。学位标准在培养中具有指导性,对用人单位和社会了解该学位应具有参考性,对国际同类学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学位标准不是要求“制备”出统一的标准人才,而是要求在此基准上,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质量更加上乘,特色更加明显的人才。学位标准不是要妨碍培养单位的独立性办学、多样性办学和创新性办学,而是要给不同培养单位特色的形成与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留出足够的空间。我们相信,通过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的交流与研讨,集中了更多教师和专家的聪明才智,对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和全面。清华大学教书育人的光荣事业,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将不断得到传承与发扬。培养工程硕士的点滴体会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姚 健从1997年国家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起至今,我先后在精仪系和工业工程系一直负责工程硕士的工作。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和基层管理者,我有幸参与和经历了整个工程硕士这一专业学位的孕壤、建立和发展的过程,甚感荣幸。早在1994年,还在试办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时候,精仪系(我时任精仪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就为国防科工委举办了工业工程专业长工龄硕士研究生班,全班30名学员顺利完成了全部学业,于97年获得硕士学位。参加论文指导的有精仪系和经管学院的20多位教授、副教授,大家对这班学员完成的论文都很满意,这一实践为以后的工程硕士的培养作了有益的探索。就在这一年(1997),国家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精仪系就在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两个工程领域开始举办工程硕士班。至今,精仪系已在机械工程举办过8个工程硕士班。工业工程领域98年开始招生,已组班12个,培养工程硕士400余人,已有150人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我自己先后指导了33名工程硕士,获得学位的已有17人。我参加了多届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研讨会和领域负责人的交流会;负责组织了三届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全国交流研讨会;1999年作为华北组组长,组织了对华北院校工程硕士培育工作的全面调研;2000年参加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的关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调研;2001年参加了清华大学应届生免试推荐工程硕士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的调研;2004年获得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奖,正因为有了这些参与和实践,我对工程硕士近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它的发展、改革、问题和成功,有着深切的感受。一、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工程硕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有了巨大的发展,工程硕士的人数已超过1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学位。但对工程硕士的看法、争论却始终伴随着它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有人们在问,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究竟有何不同?总是认为工程硕士的水平就是低一些,质量差一些,要求就该低一些。仍有不少的疑虑,不少的困惑。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在人们最初接触到工程硕士时,实际上评价的一切标准,就是脑海中对工学硕士的一套固有的模式。而要真正理解需要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工程硕士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学位,我认为,它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定位,它是研究生(硕士)学位。这是前提,与工学硕士同属研究生层次,只是侧重点不同,安排课程教学,选择教学内容,决定论文选题,评价论文质量,必须满足这个前提,不能降低研究生水平。二是在职,工程硕士是面向在职人员的学位,这就决定了它与在校学生有着许多不同,它培养的对象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在职不脱产,培养的目标是为提高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整个培养过程要与之相适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市场化,工程硕士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教育,也就是说它与企业和市场密不可分,如企业和学校可以互相选择,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要承担培养费用,企业也要配导师,论文要在企业做等等,这就必然带来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方式,也为工程硕士教育带来了活力。二、精心组织,抓住重点工程硕士培养是个系统,是个过程,从招生、考试、课程教学、论文选题与开题、期中检查、到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都必须精心组织。但又需有重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最重要的,一是课程学习,课程教学是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环节。长期工作在企业或国防第一线的工程硕士,迫切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补充新的学科知识,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工具,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科技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些和在校工学硕士的要求是一样的,那种认为工程硕士可以降低要求,随意应付的态度是十分有害的。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课程教学仍然是当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中最薄弱的环节,还没有跳出基本上是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讲授的内容、方法也无多少改变,应付的状况并无根本变化。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精心设计课程,既要满足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又必须和企业的需求和工程硕士的期盼相一致。还要组织教师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工程硕士的特点,编写出适合工程硕士的教材,讲授好每门课程。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论文工作,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对论文的质量,导师、工程硕士和管理部门都是十分看重的,实际的效果也是好的,从我们工业工程领域已答辩的近150篇论文看,大家认为总体上是很好的,不乏有高水平的论文。然而,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一是不少学员不能按时完成论文,拖的时间较长,且有扩大之势;二是指导困难和指导不力,导师和学员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太少,且不少学员的企业导师并不落实,多为挂名而已,即使有也和校内导师很少沟通。何况还有少数导师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太少,致使学员得不到具体和及时的指导。三是对一些质量较差的论文把关不严,论文质量差的原因很多,有的因选题不合适,有的因学员投入不足或能力不及,或因导师未尽责,可见,除了严格把好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外,精心选好导师,使导师确实负起责任,仍然是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三、尽心指导,严格要求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清华的优良传统,是学校好学风和好教风的集中体现。对工程硕士也应如此,作为导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尽心热情的负起责任,我系赵晓波教授指导了20多名工程硕士,他隔段时间就把学员请回学校,检查他们的论文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他指导的工程硕士都能按时完成并能达到较高水平。一篇工程硕士的论文,通常总要修改23遍,甚至更多,导师要花精力认真审阅,有错误不规范的必须改正,不够格的论文就不能同意答辩。严格要求需要严格的管理,但只靠管理是管不出质量的,核心是导师。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硕士的导师负责制,也要有相应的政策鼓励导师的投入,真正使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落到实处。四、真诚合作,企校双赢与我们合作举办工程硕士班的单位多达十几个,这里有国家部委,国有大中企业,国防科研院所;有地方政府,科技园区;也有台资企业,我们和这些办班单位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经常互访走动,出现什么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商解决。良好的关系进而推动了科研上的合作,不少教师的研究课题就来源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合作单位。有的单位还和学校共建了研究所,有的在我校设立了科研基金、奖学金,还有些成为了我校的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或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真诚的合作换来了双方的共赢。对工程硕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曾大本摘 要:讨论了有关工程硕士创新素质培养的几个问题,提出转变观念,全方位关注创新素质培养;把规范培养与因材施教结合;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工程硕土创新素质培养水平的必要条件。关键词:创新素质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为适应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一大批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根据工程硕土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硕生)培养的自身特点,以创新为主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工硕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把工程硕土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这是一个重要和紧迫问题。一、全方位关注创新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工程硕土教育发展较快,其培养和管理均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总体上看教育质量是有保证的,受到工硕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但仔细审视我们对工硕生的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对工硕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落实、不平衡的地方有待改进和完善。首先是认识上的差异。工程硕土创新素质培养关键是要在观念上确立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大部分工硕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都期盼早日完成学业、取得学位。但至于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这在认识上是有差异的。从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发,工硕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应接受的是包括思想、业务、人文和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工硕生成才的基础。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全方位的关注工硕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工程硕士具有强烈求知欲、进取心和自信心,具有不怕艰险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的创新精神。还要培养具有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创新能力。显然工程硕士创新素质的养成不是靠选修几门有关创造力训练、创新设计等课程所能完成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应该看到今天在部分导师和工硕生中对工程硕士的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和工作上还不到位,因而有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部分工硕生有重课程学习轻课外学术和科技活动倾向,特别是工程硕士班在校集中学习期间课程安排很紧,作业又多,加上有的人还受原单位工作的牵挂,使许多人无暇顾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当然在攻读硕士期间对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和掌握是不可缺的。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对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工硕生来讲,学习书本知识不是太难的事,知识的积累不一定导致创新。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客观的原因,如何统筹安排好工硕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创新素质培养的水平是当前工程硕士教育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二、规范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工硕生一般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大部分来自工厂企业和研究院所。他们在原工作单位的职称、职务不尽相同,从技术员、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从普通职工到主任、所长都可能在同一个班上学习,真是人才济济,他们在学校里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随着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从创新人才的培养看,如何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个性化的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也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我曾经指导过两个工硕生,他们都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当时一个是某汽车大企业分厂的副总师,已工作16年,另一个是某知名研究所的骨干,已工作9年。前者去年底刚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离校,他带着工厂攻关难题的研究成果,满怀信心地重返工作岗位,近半年来,由他分管的工作很有起色,论文课题研究的国产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性能经生产线批量试验结果表明优于进口的产品,受到厂领导的好评。另外一个工硕生获得学位后回原单位至今又工作了三年多,他成了“尖子”。两年前他破格被聘为研究员,现任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所研究室主任;又先后任所钎焊材料技术公司的一、二把手,2003年他带领该公司60多名职工创产值1500万,2004年2400万,2005年3400万,预计今年可达4500万以上。他是个创新型人才,他不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具有较高的产品创新的开发能力,并能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两年来他又主持开发了粉状钎料、新型无镉钎料等四项新产品,并取得了近1000万的销售收入。日前我和他们一起回顾了在校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历程,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校集中学习阶段在思想、学风和业务上受到的熏陶绝非在校外学习和工作时能感受到的。学位论文的训练对自己的工程素质、工程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终身难忘的。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我也很有感触。他们能有今天的成绩一方面是凭着本人的投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在攻硕期间受到的培养。导师的责任是要按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帮助工硕生选对题、指明路、把好关。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把规范培养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保论文质量,才能提高工硕生的培养水平和培养效率。对工程硕士而言,今后工作中主要研究的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凭借对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技术经济的考量,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追求的是效果和效益。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学位论文是一次实战演习。在实战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暴露,这也正是提高工硕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机会。前面提到的那个从企业来的工硕生的论文前后写了四稿:第一稿像篇文献综述,研究的问题不明确;第二稿像工作汇报,缺乏深度;第三稿是篇不合格的论文,重点不突出,写作不规范。他结合本单位攻关任务作论文课题,是个真刀真枪的硬仗,能锻炼人。他身为厂里总师办主任、副总师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工作很敬业,还掌握大量的生产和试验数据,这些是他的优势,但他缺乏问题意识,对信息获取和提炼的能力以及问题的发现和分析能力较弱。我们有个共识,就要通过学位论文的训练来提高自己全面素质,克服自己的不足。我有意识在不同的论文工作阶段引导他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为什么进口的缸体加工性能好?为什么国产的缸体普遍加工性能都不好?如何把厂里攻关任务转化为论文课题?诸如此类的课题提给他,引导他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后来经常多次反复他终于对论文课题有了合理的定位,试验工作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论文较圆满地通过了答辩。上面提到的另外一个工硕生,他情况又不大一样。他很刻苦,很投入,他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另外,他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获取能力也很强,所以在上清华攻读硕士前就有许多研究成果。他在清华班上课程考试成绩名列第一。虽然他科技论文写过好几篇,但对试验结果的归纳分析不够,他的专业基础及综合分析能力还应加强。对于他的论文指导我采取“放”和“严”方针。给他一个较宽松的专业平台,放手让他去干,并鼓励他撰写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也要树立高标准,严格把关。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撰写并发表了与论文课题有关的论文16篇,其它20篇,并获得省、市三次科技奖励。他感到收获最大的还是通过学位论文的训练,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创新能力。如何把规范工程硕士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优化培养计划和指导力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需进一步研讨的问题。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许多工硕生都有几年的工作经历,在专业上也有一定的专长,所以无论导师授课还是指导论文广泛采用主题发言和讨论的形式。对某个问题的分析导师可以讲授自己的观点,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看法和成

    注意事项

    本文(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发扬工程教育传统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硕士(DOC 209页).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