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第5章 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的调整与控制课件.pptx

    • 资源ID:1820433       资源大小:1.75MB        全文页数:145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5章 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的调整与控制课件.pptx

    第章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的调整与控制,5.1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和频率调整5.2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在理想的功率绝对平衡的条件下,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是恒定的,且运行于额定值,这是绝对的稳态。而实际上绝对的稳态是不存在的,因为电力系统的负荷时时刻刻在波动,这就导致功率的平衡时时刻刻都在被打破。当系统出现不平衡功率时,由于负荷吸收的功率是频率和电压的函数,而发电机组装有励磁控制系统和调速系统,因此其发出的功率也是频率和电压的函数,系统将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当不平衡功率较小时,由于发电机和负荷的调节作用,系统将很快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频率和电压发生了变化,但偏差不超过允许的范围,而且从前一个状态过渡到新的状态的暂态过程时间很短,可以忽略,这种状态为正常稳态;第二,当不平衡功率较大时,虽然系统能够达到新的平衡,但频率和电压的偏差超出了允许的范围,这种状态为电力系统异常运行状态;,第三,当不平衡功率很大时,有可能超出发电机和负荷本身的调节范围,或者系统经过很长过渡过程最终达到了新的平衡,此时系统是稳定的,或者系统将无法达到新的平衡,频率或电压无法达到“稳态”,此时系统将失去稳定;前两种情况属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范畴,最后一种情况属于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范畴。,由此可见,由于负荷随机性的波动,电力系统绝对的稳态是不存在的,所谓电力系统稳态只不过是由于扰动较小,过渡过程很短,系统的频率和电压从一种状态很快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本章所讨论的内容就是电力系统在稳态运行情况下,负荷的波动导致频率和电压的波动,以及当电压和频率超出允许范围时,将电力系统的电压和频率的调整至允许范围以内的控制方法。由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可知,电力系统的频率(功角的变化主要是频率的变化引起的)主要与系统的有功功率有关,而电力系统的节点电压则与无功功率的平衡有关。因此在电力系统中,频率和电压的调整是分开进行的。,5. 1 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和频率调整,电网的频率是接放电网中各发电机的电角速度。电力系统正常稳态运行情况下,全系统只有一个频率。也就是说,各发电机组转子的电角速度必须同步。发电机的机械角速度和电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 p (5-1),其中, =2f 为电角速度, p 为同步发电机的极对数, 为同步发电机的机械角速度。根据转子的运动方程可知P T 为同步发电机输入功率(机械功率), P E 为负荷消耗的功率(电磁功率),它们都是频率的函数,称为功率频率特性。当系统处于稳态运行时,频率是恒定的,即,即频率的运行点是发电机的功率频率特性曲线与负荷的功率频率特性曲线的交点。当系统出现不平衡功率时,频率将发生变化。当不平衡功率较小时,系统很快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即在发电机发出功率和负荷消耗功率的调节作用下,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此时负荷功率频率曲线发生变化,系统的频率运行点位于它与发电机发出的功率频率曲线新的交点。 因此,要确定在负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系统频率的运行点,必须给出发电机和负荷的有功功率频率特性。,5. 1. 1 负荷的频率特性电力系统的负荷功率是不断变化的,负荷消耗的有功功率是时间、频率和电压的函数。负荷消耗的有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远不如其与频率的关系密切,因此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中通常不考虑有功功率负荷随电压的变化情况。负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负荷曲线,负荷随频率的变化曲线称为负荷有功功率的静态频率特性,简称负荷的频率特性。,1. 负荷曲线负荷曲线是指负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负荷的有功功率随时间的变化是随机且连续的。反映一天负荷变化情况的曲线称为日负荷曲线。实际电力系统中,由于用电的随机性、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等,日负荷曲线不尽相同,具有随机性。但就统计规律而言,负荷曲线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一般以一周、一年为周期做周期性的变化。为了精确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以便安全、合理、经济地调度发电机的出力和系统的运行方式,调度部门每天都在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负荷预测,即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次日(或未来一周或一年内)的负荷变化趋势。,2. 负荷静态频率特性负荷的频率特性与负荷的类型有关。有的负荷对频率变化很敏感,例如感应电动机吸收的有功功率受频率的影响较大。感应电动机转速与频率几乎成正比例关系,当感应电动机带有机械负载,转矩保持不变时,感应电动机吸收的有功功率变化几乎和频率的变化成正比例关系。有的负荷其转矩与转速的平方、三次方甚至更高次方成正比,而有的负荷如照明、电热器、整流设备等,其消耗的功率可以认为与频率没有关系。,由于系统的负荷是上述各种类型负荷的组合,因此,可以用下式表示负荷吸收的有功功率与频率的关系其中, P LD 为负荷在实际频率 f 下消耗的功率, P LN 为负荷在额定频率下消耗的功率, k ( k =0 , 1 , 2 )为与频率的 k 次方成正比的负荷的权重,显然有 0 + 1 + =1 。,写成标幺制的形式为P LD * = 0 + 1 f * + 2 f2* + 3 f3* + (5-5)负荷的静态频率特性如图 5-1 所示。由于系统在正常稳态运 行 时,系 统 频 率 的 变 化 不 大 (一 般 在 0.1% 0. 2% ),而且与频率高次方成正比例关系的负荷权重比较小,因此可以用在额定频率附近的线性化的直线来反映频率偏移与有功功率负荷的变化,即 P L = K L f (5-6),其中, K L 称为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单位为MW / Hz ,即频率每上升/下降单位 Hz ,负荷吸收的有功功率上升或下降的功率。式(5-6 )用标幺制表示为 P L * = K L * f * (5-7)其中, K L * = KL f N P LN 。,图 5-1 负荷的静态频率特性,5. 1. 2 发电机组的频率特性负荷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系统越小,随机性越明显。发电机组必须时时刻刻跟踪负荷所需要的功率来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这项工作首先是由发电机组原动机的自动调速系统完成的。,1. 发电机组自动调速系统发电机组自动调速系统的种类很多,根据其测量元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机械液压式和电气液压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测量频率的方法,前者采用离心飞摆等机械装置将转速信号转化为位置信号;后者将测量发电机的转速的后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电气液压转换器转变为液压信号,从而控制发电机组原动机汽门的大小。由于离心飞摆等机械装置结构复杂,且测量失真区大,因此在大型汽轮发电机中,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电气液压式调速系统。但是由于机械液压式自动调速系统的原理比较直观,因此在这里简单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机械液压式调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5-2所示,离心飞摆由同步发电机的原动机主轴带动,当原动机转速发生变化时,离心飞摆的离心力发生变化。比如,当原动机转速降低时,离心飞摆的离心力降低,滑环使得 A 点的位置下降。正常时, B 点处于平衡位置,恰好堵住油口 a 和b 。当转速降低时, A 点下降,带动 B 点也下降。B 点位置下降后,压力油在压力作用下,进入油动机,油动机活塞上移,汽轮机的汽门增大,在油动机活塞 C 点的带动下,回到平衡位置,汽门打开的大小就不再变化,反之亦然。,图 5-2 机械液压式调速系统原理示意图,显然,调速系统汽门开放得越大,滑环 A 点的位置就越低,即这种调节不可能将转速恢复到额定状态,此时稳定后的转速要比原来的转速略低,这种调节也称为有差调节。实际上,机械液压式调速系统只是一个比例反馈校正控制系统,不可能实现输出的无差调节。,电气液压式调速系统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下面简单介绍功率频率电气液压调速系统(简称功频电液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如图 5-3 所示,功频电液调速系统由转速测量、功率测量、综合放大器、 PID 调节器、电液转换器和油动机等单元组成。由转速测量单元测量机组的转速,并把转速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者数字信号)与设定的转速进行比较,得到频率误差信号;然后由功率测量单元测量功率,同样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与设定值比较,得到功率误差信号;再将频率误差信号和功率误差信号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误差信号,.,图 5-3 功频电液调速系统原理图,综合误差信号经过 PID 调节环节,以实现功率偏差和转速偏差之间的稳定的无差控制。所得到的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后驱动电液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油压信号,最终使执行机构油动机动作,调整汽轮机的汽门。反馈频率和功率的综合误差,是考虑到发电机组的功率频率特性必须具有调差特性。如果仅反馈频率误差,经过 PID 控制后,发电机的功频特性将是无差特性,即输出频率恒定。显然,无差特性的同步发电机是无法并网与其它发电机组并列运行的。,2. 发电机组的有功功率静态频率特性经过 PID (或 PI )控制,可使输出变为稳定的无差输出,即最终的控制结果是使综合误差信号的稳态结果为零 P G =- K G f (5-9)其中, K G 称为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单位为 MW / Hz 。如图 5-4 所示,当转速下降时,输出有功功率增加;当转速上升时,输出有功功率降低。,单位调节功率用标幺制可表示为其中, f N 为额定频率, P GN 为发电机的额定有功功率。,.,图 5-4 发电机的功率频率特性,工程中通常用调差系数 % 来反应发电机组的有功功率频率特性,它与单位调节功率的标幺制有如下关系每台机组调速系统的调差系数或者单位调节功率可以单独设定。对于机械液压式调速系统,可以通过调频器来设定其调差系数。对于功频电液调速系统,则可以直接整定 K G 。对于系统中有多台发电机组,且调差系数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各台机组的额定出力和调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全系统的综合调差系数和相应的单位调节功率标幺制。,5. 1. 3 电力系统频率调整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分为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和三次调频。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由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自动完成。由于发电机组的调差特性,负荷参与频率调整,导致一次调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频率偏差,而且当系统负荷功率变化较大时,仅靠一次调频可能无法证频率偏差不超出允许的范围。二次调频则是通过对电力系统发电机组施加额外的控制,如区域控制误差( AreaControlError , ACE )的方法,达到频率无差调节的目标,或者在负荷变化较大时保证系统频率偏差在允许范围内。三次调频则是在二次调频的基础上对电网中各发电机组的功率实现最优化的调度和分配。实现二次、三次调频的系统称为自动发电控制系统( 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 , AGC )。,1. 电力系统一次调频电力系统中所有的发电机组都有自动调速系统,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就是由发电机组的自动调速系统和负荷共同完成的。系统的运行频率一定是在负荷的频率特性曲线和发电机组的负荷特性曲线的交点上。在这个交点上,负荷消耗的功率和发电机组的出力是相等的。如果这个交点恰好是额定频率点,即处于理想的稳定运行状态,此时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消耗的有功功率相同,就称为有功功率平衡。如果在额定频率处,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消耗的有功功率不相等,则称为有功功率不平衡,其差值就是不平衡功率。,假设系统的总负荷增加 P D ,负荷的功频曲线将向上移动 P D 的高度,此时负荷功频曲线与发电机功频曲线的交点就偏移了。由于发电机组调速系统存在调差特性,因此增加的这部分负荷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于频率下降导致发电机增加出力,另一部分由于频率下降导致负荷减少消耗。,如图 5-5 所示,负荷增加前,两曲线的交点在f N 处,负荷增加后,增加的负荷由负荷和发电机组共同调节完成,发电机组发出的功率在上升,而负荷消耗的功率在减少,最后二者交汇在f 点其中, K S = K G + K L 为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反映了系统频率每变化 1Hz ,系统负荷的增加量。,.,图 5-5 电力系统一次调频,2. 电力系统二次调频 一次调频后,如果系统频率偏差较大时,需要对发电机组施加额外的控制,进行频率的二次调整,以期减少频率的偏差甚至做到频率的无差调整。 假设系统发电机组的总单位调节功率 K G 已知,总的负荷单位调节功率 K L 已知,发电机组的二次调整功率 P T 已知,当系统增加了 P D 的负荷后,如图 5-6 所示,频率的偏差可由下式求出来,不难得到: P D + P T =- ( K G + K L ) f (5-13),图 5-6 电力系统二次调频,要实现频率的无差调整,只需二次调频时控制发电机组增加的出力等于负荷的增量即可,如图 5-7 所示。,图 5-7 频率的无差调整,3. 区域控制误差 现代电网都是由很多子系统互联而成的大电网,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络线功率传输是有限的,而且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各区域之间的功率交换需要按照预先约定的协议来执行。因此,不仅需要控制系统频率,而且还需要控制联络线的交换功率,这种控制称为频率联络线功率控制,也称为负荷频率控制(LoadFrequencyControl , LFC )。如图 5-8所示的系统,不仅需要控制系统的频率偏差,而且联络线的净交换功率也是控制对象之一。通常将频率偏差和联络线交换功率误差组合成区域控制误差( AreaControlError , CE ),以达到既控制系统频率,又控制联络线功率的目的。,以图 5-8 中的子系统 i 为例,定义区域控制误差为 ACE i = i P T i + K i f (5-14)式中, P Ti = Pij+ P ik 为与系统 i 相联的所有联络线功率之和与计划交换功率的偏差, i 和 K i 分别为功率偏差系数和频率偏差系数。,图 5-8 区域电力系统的调频,根据 i 和 K i 的取值不同,有三种控制模式:(1)取 i=0 , K i =1 时, ACE i= f ,即当通过控制使区域控制误差稳态值为零时,实际上是控制系统的频率偏差为零。(2)取 i=1 , K i =0 时,ACE i = P Ti ,即当通过控制使区域控制误差稳态值为零时,实际上就是使稳态下区域 i 的联络线功率为恒定值。,(3)取 i =1 , K i = K Si 为 系 统 i 的 单 位 调 节 功 率 时,区 域 i 的 控 制 误 差 为ACE i = P Ti + K si f 。在这种控制模式下,当系统 i 中负荷增加 P Li 时,系统首先由各子系统中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进行一次调频 P Li =- ( K si + Ksj+ K sk ) f (5-15 )其中, K si 、 Ksj、 K sk 分别为三个子系统 i 、j 、 k 的单位调节功率。显然由于一次调频后频率的变化,导致系统 j 和 k 通过联络线向系统 i 中注入了功率:,因此有 ACE i = P Ti + K si f = Pij+ P ik + K si f =- P Li (5-17 ) 在这种控制模式下,各子系统区域控制误差的值实际上就是该系统负的净负荷增量,即区域控制误差反映了本区域的负荷变化情况。当 ACE i =0 时,说明子系统 i 的负荷没有变化;当 ACE i 0 时,本系统 i 的总负荷有所降低;当 ACE i 0 时,本系统 i 的负荷有所增加。如果能够控制 i 系统内发电机组的出力使之与增加的负荷平衡,其它子系统发电机组的出力将自动恢复到原来水平,那么系统的频率和联络线功率的偏差都将被控制为零。各子系统的区域控制如图 5-9 所示。,图 5-9 区域控制误差控制框图,4. 有功功率的经济分配(三次调频)电力系统进行二次调频时,各子系统需要根据区域控制误差测量本系统负荷的增量,然后将该功率增量分配给本系统的各发电机组。例如,图 5-9 中的负荷分配器实现的就是功率的分配功能,各发电机组之间的功率分配还应该满足经济性的要求。,为了使发电机组之间的功率分配达到最优的经济性目标,调度部门首先要对次日的负荷进行预测,按照经济性原则分配给各个发电机组,这就是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的经济调度。而负荷预测与实际负荷总是存在偏差。在实际运行中,区域控制误差能够实时地反应本区域负荷的变化,调整发电机出力跟踪负荷的变化,达到调频的目的。为了达到运行经济性目的而作的调整,称为三次调频,又称为经济性调度控制( EconomicDispatchingControl , EDC ),或简称经济调度( ED )。,三次调频的本质是经济性运行的问题,是根据电网对功率的需求以及电厂或机组的发电经济特性(比如燃料耗量特性)在电厂或机组之间的最佳功率分配。1 )火电厂之间的有功功率经济分配经典的经济调度目标是参与调节的电厂的总燃料耗量为最小,只考虑发电机有功功率的限制,而不考虑无功功率或系统的状态是否越限等其它安全约束条件。,在稳态情况下,火电机组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料与发电机组所发出的有功功率的关系称为机组的燃料耗量特性,简称耗量特性。为了方便分析和计算,通常用有理多项式来近似逼近燃料耗量特性函数F i ( P Gi ) = a i + b i P Gi + c i P 2 Gi(5-18 ),假设共有 n 个火力发电机厂,各火电厂之间最优有功功率经济分配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如下:目标函数等约束条件其中 P L 是系统总负荷, P 为系统总的网络损耗。,.,不等约束条件P Gk min P Gk P Gk max , k =1 , 2 , n如果不考虑不等约束条件,上述问题是一个简单的条件极值问题,可以用拉格朗日函数法进行求解这样就将条件极值问题转化为无条件极值问题。令拉格朗日函数对所有变量(包括 )的偏微分等于零,即,.,拉格朗日函数对 的偏导数式( 5-21 )即为等约束条件。如果忽略网损,由式( 5-20 )可得,火电厂之间最优经济分配的条件为,., 称为耗量微增率,这个条件称为等耗量微增率,即每台机组增加的单位出力所消耗的燃料相等。可以这样来理解,耗量微增率可以看做是耗量对出力的灵敏度,假如第 k 台机组的耗量微增率大于第 l 台机组的耗量微增率,那么就说明可以适当地增加第 l 台机组的出力,减少第 k 台机组的出力,这样可以降低燃料的耗量。这说明此时并没有达到最优化的结果(没有达到极值点),只有当两台发电机的耗量微增率相等时,继续改变发电机的出力才会增加耗量,因此,当耗量微增率相等时,就达到了最优化的经济分配效果。,当计及网损时,有功功率经济分配的条件为式中, P / P Gk 称为网络损耗微增率,简称网损微增率;1 /( 1- P / P Gk )称为网络损耗修正系数; 称为经过网损修正的耗量微增率。,.,网损微增率反应的是网络损耗对各个发电机增加出力的灵敏度。例如,第 k 号机组的网损微增率大于第 l 号机组,其物理意义是, k 号机组每增发单位功率的出力,其导致的网络损耗要大于 l 号机组增发单位功率出力时的网损。各机组间的最优经济分配应该使修正的燃料耗量微增率相等。当某台机组的网损微增率较大时,其网损修正系数也很大,相应的修正耗量微增率就很大,这台机组就会分配较少的出力。从物理上解释,当某台机组的网损微增率较大时,说明这台机组多出力将导致电网的损耗增加,所有发电机的出力增加,导致各个机组的燃料耗量增大,因此这台机组应该分配较少的出力才能达到经济性的目标。关于网损微增率的计算将在后面最优潮流的计算方法中阐述。,在考虑不等约束条件后,在等耗量微增率的情况下,某台机组的出力超出了其允许的范围,那么这台机组的出力就变为恒定出力,发出功率为其允许范围的上限或下限。简单系统的火电机组的最优经济分配计算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复杂电网的火电机组的最优经济分配的计算方法与最优潮流的计算方法相似,将在后面章节详细阐述。,2 )水、火电厂之间的有功功率经济分配水力发电机组的特点是方便调节,机组起停比较方便,另外水库本身也具有调节作用,比如在枯水期蓄水,在丰水期放水。因此在电网中,通常利用具有水库的中小型水电厂作为调峰(也称调频)水电厂,即与系统中的火力发电厂配合,在负荷高峰的时候,调峰水电厂多发电,在负荷低谷时,少出力或者不发电。这是因为当负荷变动较大时,在负荷低谷期,火力发电机组的起停费用非常高。这样由调峰水电厂和火电厂之间最优的经济调度就可以大大降低火力发电厂的总的燃料耗量。,对于具有一定库容量的主力水电厂,调度部门通常根据水量的变化来决定水电厂每天的总耗水量。对于无水库的主力水电厂,其发电耗水量取决于河流的天然流量,这类水电厂没有大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在丰水期,为了避免弃水,通常全天满载运行。但是这类水电厂在一天的总耗水量基本是恒定的,因此这类水电厂的出力也是已知的。,水、火电厂之间的经济调度的数学模型与火电厂间的数学模型不同,它增加了若干等约束条件,即每个水电厂一天中的总耗水量是恒定的。因此,目标函数也不再是火电厂单位时间的燃料耗量,而是一天总的燃料耗量最低。假设系统中共有 n 个机组,其中 m 个火电机组,其他为水电机组,假设 1 号到 m 号是火电机组, m +1 号到 n 号是水电机组,那么目标函数,.,等约束条件之一等约束条件之二,.,不等约束条件 P Gk min P Gk P Gk max , k =1 , 2 , m (5-24 ) 这是一个范函的极值问题,可以用变分法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将时间离散化,把积分转变为求和叠加,仍然用拉格朗日函数法来处理。将一天的时间分为 24 个小时段,则,目标函数等约束条件之一等约束条件之二,.,不等约束条件 10 共有 24 个功率平衡等约束条件,n - m -1 个水电厂耗水总量恒定的等约束条件。可以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如下,.,令拉格朗日函数对所有变量的偏微分等于零,得到极值的必要条,.,式( 5-26 )和式( 5-27 )是 n - m -1+24 个等约束条件方程,式( 5-24 )和式( 5-25 )共组成了 24 n 个方程,共有 24 个 t 、 n - m -1 个 l 、 24 m 个火电厂功率 P G , k , t 、24 ( n - m -1 )个水电机组功率 P G , l , t 。联立上述方程可以求出一天 24 小时各时间段每台机组的出力。同样,需要对机组输出功率是否越限进行检查,以满足不等约束条件。若检查到某台机组在某个时刻的出力超出了其允许范围,则取它的边界值(超出上限,则取上界;低于下限,则取下界)。具体的计算流程请读者自己完成。,5. 2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类似于频率调整,只要系统电压稳定,负荷的无功功率和发电机发出的无功功率随电压变化曲线(曲面)的交点,就是当前电压的运行点。不同于频率的控制与调整,全系统只有一个频率,而全系统的各个节点的电压有一定差别,因此无功功率的平衡方程包含全系统各节点的无功功率方程。如果各个节点的电压都运行在额定电压,则称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无功功率是电压的函数,无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称为无功功率电压曲线。下面研究无功功率电源和无功功率负荷的电压特性。,5. 2. 1 同步发电机和无功补偿设备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除同步发电机能向系统提供无功功率之外,电力系统中还有很多无功功率的补偿设备,包括同步调相机、并联电容器、静止补偿器(StaticVarCompensator , SVC )以及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icVarGenerator , SVG )。,1. 同步发电机和同步调相机同步发电机是电力系统中的主要无功功率电源之一,它不仅可以发出无功功率,而且可以吸收无功功率,通过励磁调节器可以平滑地控制无功功率的输出。同步调相机除了不发出有功功率以外,其它工作原理与同步发电机相似。根据第三章同步发电机的稳态模型一节中可知,同步发电机“消耗”的无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为(参考方向以消耗为正):,式中, X d 和 X q 分别代表同步发电机的直轴和交轴同步电抗,E q 为空载电势, 为发电机的功角。当同步发电机的原动机有功功率输出不变时,功角可近似认为恒定不变,认为发电机输出的无功功率仅是机端电压的函数。,.,对于隐极机有 X d = X q ,无功功率和电压关系为由此可见,同步发电机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是一个开口朝下的二次曲线,如图5 -10 所示。,.,图 5-10 同步发电机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曲线,由于同步发电机额定容量、原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机端电压、绕组发热、励磁电流、功角稳定等因素的限制,同步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存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极限,输出功图 5-11 同步发电机的功率运行极限图率极限如图 5-11 所示。发电机输出的功率为,图 5-11 同步发电机的功率运行极限图,如果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除以一个常数 X d / U N ,则线段 oa 代表视在功率 S,该线段在纵坐标上的投影是输出的有功功率 P,横坐标上的投影是无功功率 Q 。当功率因数角 0,即发电机定子电流滞后机端电压时,发电机不仅输出有功功率,而且还发出无功功率,此时为发电机的常规运行状态,即滞相运行。反之,当 0 ,即发电机的定子电流超前电压时,发电机发出有功功率,但吸收无功功率,此时称为进相运行。,在发电机常规运行状态即滞相运行时,发电机输出的功率受额定视在功率 S N 的限制,所以其功率输出应该在圆弧 bc 内,这段圆弧是以 o 为圆心,以 oa 为半径。同时,输出功率还受到有功功率的限制,因此输出功率应该在直线 ad 以下。另外,励磁电流的限制,使得空载电势 E q 具有极限,因此输出功率还必须在以 o 为圆心, o a 为半径的圆弧ef内。因此在滞相运行状态下,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输出应该在区域 odaf 中。,同步发电机进相运行时,由于静态稳定性的限制, 不能超过 90 度,且要有一定的稳裕度,因此在输出额定有功功率下,吸收的无功功率不能超过 g 点。另外,由于定子端部发热的影响(当进相运行时,由于励磁电流减小,励磁绕组端部漏磁场减弱,护环的饱和程度下降,减小了定子端部漏磁场所经过磁路的磁阻,从而使定子端部漏磁场增大,铁损加大,致使定子端部铁芯严重受热),进相运行时励磁电流受到发热的限制,吸收无功功率的极限被限制在曲线og内,边界曲线og需要试验测定。,同步调相机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与同步发电机相同,不仅可以发出无功功率,而且可以吸收无功功率,一般吸收无功功率的数值是其额定补偿容量的 60% 左右。其优点是调节灵活,且可以平滑地吸收或输出无功功率,但成本较高。,2. 并联补偿电容器如果并联电容器的电容量为 C,电压为 U ,则其“消耗”的无功功率为 Q C =- CU 2 (5-32) 并联电容器补偿成本与同步调相机相比具有简单、低成本的优点,在低压配电网中广泛应用。缺点是无法做到无功功率补偿的平滑调节,而且容易引起系统的谐振。为减少电容器的投入对系统的影响,通常采用电容器组的投切方式,即将最大的补偿容量分成若干部分,根据系统对无功功率的需要,分组投切。另外,在系统无功功率过剩时,电容器组不可能吸收无功功率。,3. 静止无功补偿器 静止无功补偿器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对无功功率实现快速、连续的调节和控制,其效果与同步调相机相似,可以实现无功功率输出的连续调节,不仅维护简单,而且成本较低。通常,静止无功补偿的控制由两部分并联而成,如图 5-12 所示,一部分直接利用晶闸管(或其他可控开关器件)控制电容器的等效电容量,称为晶闸管控制投切电容器( ThyristorSwitchingCapacitor , TSC ),另一部分是利用晶闸管控制与电容器并联的电抗器,通过改变电抗器的等效电抗改变补偿器输出无功功率的大小,称为晶闸管调节电抗器( Thyristor ControlledReactor , TCR )。,图 5-12 静止无功补偿器原理图,无论 TSC 还是 TCR ,其控制的原理都是由两个互相反向的可控开关器件 V T1 和 V T2 并联构成,通过改变触发导通的相角,控制该回路中基频等效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输出无功功率的调节。以 TCR 为例,流过电感 L 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为,.,其边界条件为:在正半个周期内,当相位角 0 t = , - 时,触发控制晶闸管,i ( t ) =0 ,因此式( 5-33 )的解为 在负半周,其波形刚好相反。如果将其解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则得到其基波的值为,.,可见,基波电流的有效值与触发角有关系,相位与没有晶闸管控制时的电流同相。通过对触发角的控制可以改变回路中的电流,达到控制无功功率输出的目的。 TCR 与 TSC两者进行合理的配合可以达到与同步调相机相同的效果,既可以平滑地控制无功功率的输出,又可以吸收系统多余的无功功率。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最大缺陷是会给系统带来大量的谐波,而且有可能引发系统的非线性谐振。,5. 2. 2 负荷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电力系统负荷中,除了白炽灯、电热器等纯粹的有功功率负荷外,其余的所有负荷,特别是电动机等负荷要从系统中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除此之外,变压器的励磁支路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通常也作为无功负荷进行计算。然而实际的负荷是综合性负荷,且负荷曲线的变化规律是随机的,因此综合负荷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同样是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拟合。,1. 异步电动机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如图 5-13 所示, R 1 为定子绕组的铜损, X 1 为定子绕组的漏抗, R 2 为转子绕组的铜损, X 2 为转子绕组的漏抗,假设异步电动机的有功功率负载恒定,即 P m 恒定,即则电动机消耗的无功功率和电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其中, B m 为励磁电纳,s 为异步电动机的转差率。异步电动机的无功功率电压特性曲线是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特性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来拟合其中, U N 为负荷节点的额定电压, Q N 为负荷吸收的额定无功功率。标幺制表示为,.,图 5-13 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5. 2. 3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 工程中,电力系统调压时,不考虑有功功率的变化,即认为电压的调整与有功功率没有关系。通常无功功率是否平衡可以利用发电机和负荷的功率因数大小来做粗略的判断。电力系统调压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发电机调压、变压器分抽头调压、线路串补电容调压、并联补偿调压等方式。节点无功功率的补偿对电力系统的网损有很大影响,最优化潮流不仅能够对无功功率而且还能够对有功功率做到最优的分配和调整。,1.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 类似于电力系统频率的调整,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也是各节点在额定电压下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平衡。电力系统的电压运行点也是无功功率平衡这个条件下各节点无功负荷和无功电源电压特性的交点。与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不同的是,由于全系统在稳态下只有一个变量频率,因此其运行点是所有有功功率负荷的频率特性曲线与所有有功功率电源频率特性曲线的交点。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电压变量,因此,电力系统电压运行状态是所有节点的无功电源和无功负荷曲面的交汇。,类似于有功功率平衡的概念,当全系统电压都位于额定电压时,如果系统无功功率平衡,则称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简单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电压曲线如图 5-14 所示,发电机发出无功功率电压曲线与负荷消耗的无功功率电压曲线的交点就是该系统电压的运行点,当无功功率负荷增加时,系统节点电压下降,反之节点电压上升。,图 5-14 无功功率电压曲线,工程中为了简化计算,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的近似计算中,通常假设有功功率恒定,因此可以用功率发电设备和负荷的功率因素来近似估算无功功率的平衡 在全系统有功功率恒定的情况下,输出或消耗的无功功率越大,功率因素越低。为了防止系统无功功率的不足,电力系统运行导则中对负荷和用户的功率因数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对于负荷,功率因数不能低于 0.80. 9 ;对于发电厂,功率因数不能高于 0. 850. 9 。,.,2. 电力系统调压的方法 如图 5-16 所示的典型电力系统,末端的负荷是 L = P L+jQ L ,从发电机节点至末端负荷点的等效阻抗(都折算到高压侧)为 Z = R+jX ,忽略变压器的励磁阻抗和线路对地电容。假设首端的电压为 U 1 ,根据单一支路的潮流计算理论可知电压的降落近似为则末端的电压为,.,由式( 5-42 )可知,要想调整末端负荷节点电压 U 2 ,可以通过控制如下几个变量来实现:(1)通过发电机组的励磁调节系统,调整发电机的机端电压 U 1 。(2)通过改变变压器的分抽头,调整变压器的变比。(3)在线路上加装串联补偿电容,减少整个系统的等效电抗,缩短电气距离。(4)在线路末端负荷节点加装无功补偿装置,减少负荷吸收的无功功率。,1 )发电机调压由第三章同步发电机模型可知,同步发电机的机端电压与转子绕组中励磁电流的大小有关,励磁电流在转子中产生的磁场在定子中感应为空载电势,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发电机转子励磁电流的大小来控制发电机的机端电压。产生和控制发电机转子绕组励磁电流的系统称为励磁系统。励磁系统由主励磁系统和自动励磁调节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用来提供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后者用于对励磁电流的调节与控制。,根据主励磁系统产生励磁电流的方式不同,励磁系统分为直流励磁机励磁系统(即同步发电机转子绕组中励磁电流由直流发电机提供)、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励磁电流由中频交流发电机经整流后提供)、静止励磁系统(励磁电流由发电机定子输出的电流经过整流后提供,不需要励磁机,又称为无励磁机的自并励系统)。励磁机的励磁又分为自励和他励两种类型。所谓自励,就是利用自身电源反馈作为励磁电源;他励则是利用下一级励磁机电源作为励磁电源。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原理如图 5-15 所示(以自并励系统为例),变压器TU 为转子绕组提供电源,电压互感器 TV 实时测量机端电压以对励磁电流进行控制。,利用发电机进行调压无需增加任何设备。当励磁调节系统增大励磁来提高发电机机端电压时,相应的发电机无功功率输出就会增加;反之,降低发电机机端的电压时,无功功率输出就会减少。因此发电机调压受到发电机无功功率输出极限的限制,调压的效果有限。当降低有功功率的输出时,发电机无功功率的输出极限增加。同步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运行极限参考图 5-11 。发电机机端电压的允许调节范围为 0.951. 05 U N ,如果低于 0.95 U N ,则输出的视在功率减少。,对于由发电机供电的小系统,有可能只依靠发电机调压就能满足负荷的要求,但对于大系统来说,尤其是多电压等级的大系统,仅依靠发电机调压不可能满足系统各点的电压要求,必须与其他的调压方法相配合。,图 5-15 自并励系统框图,2 )调整变压器变比调压通常变压器的高压侧都具有多个分抽头,可以通过改变分抽头的位置来调整变压器的变比。具有分抽头的变压器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变压器,分抽头不具备灭弧的功能,因此必须停电后切换;另一种是有载调压变压器,可以不停电切换分抽头,且可以随时根据调压的需要改变分抽头的位置。下面以普通变压器为例说明如何选择变压器的分抽头。,如图 5-16 所示的简单电力系统,从节点 A 到负荷 B 间的等效阻抗为 Z = R+jX,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分别为 max = P max+jQ max 和 min = P min+jQ min ,在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时节点 A 的电压分别为 U 1max 和 U 1min ,在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下,节点 B 的允许电压范围为 U S max 和 U S min ,变压器的变比 k = U t 1 / U t 2 。,图 5-16 简单电力系统示意图,在最大负荷下,系统的电压损耗近似为因此,在理想变压器的高压侧 B点,电压为在最大负荷下,变压器变比应为,.,在最大负荷下,变压器原边的分抽头电压应该为同理可得,在最小负荷下,变压器原边抽头电压当变压器的抽头不能有载调节时,为了兼顾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通常抽头取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下的平均值,按照式( 5-48 )得到的变压器原边的电压不可能正好在变压器的分抽头上,取最接近的分抽头,并加以验算,校验所选择的分抽头是否符合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调整变压器的变比调压只有在无功功率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才有效,因为变压器变比的调整并不能增加或减少无功功率,而是改变无功功率在各支路中的分布。无功功率不足的情况下,改变分抽头的调压效果有限,甚至会导致其它母线电

    注意事项

    本文(第5章 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的调整与控制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