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ocx

    • 资源ID:1809518       资源大小:255.6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ocx

    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周肇光2011-04-27摘要: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探索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它主要包括: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加强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环节的联动性;基于外资驱动嵌入型视角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融合性;基于政府主导型视角提高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基于ECFA框架下强化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科学性。这对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更好地为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日益显现,在世界乃至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中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于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为ECFA,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标志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入了制度化轨道,开启了海峡两岸经济共创双赢的大局,为扩大两岸双向投资和深化产业合作开辟了新通道,这对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为重要,而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又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模式。为此,我们在ECFA框架下,探索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这对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对区域产业集群若干观点的评述近几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过区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但主要集中在对产业集群的内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类型以及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对这几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我们研究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内涵问题如何理解区域产业集群的内涵,国外一些经济学者早在19世纪就对此进行过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认为企业最初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原因是为追求低成本、以及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的便利等。真正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E·波特教授,他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就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还包括代理商和客户、与技术相关的产业公司、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陈伟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二)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问题怎样看待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是把握产业集群效应的关键。吴波虹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这两个条件。因为,市场机制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到特定的地区进行组合,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还需要通过发挥政府的功能作用,对其进行引导和服务,从完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入手,营造产业集群的良好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涂文明认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外资驱动的。它是在政府政策的诱导、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区域资源与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的结合下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外嵌性”。在我国现行的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处于“中心”地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服从跨国公司全球化价值链分工的安排和需求。何曼青认为,地方产业集群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在这里,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或重要参与者,成为链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产业集群呈现出向技术集群化方向演进的趋势。并且日益重视和崇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三)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问题区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很明显的,吴德进认为将其可以概括为:机构稠密性、产业分工协作性、地方根植性、协同竞争性、非正式网络性、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共享性、区域创新性、自组织性、系统开放性等。何曼青认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应具有产业相关性、地域集中性、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等三大特征。这些特征的相互关联性,就会带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李宪建认为,产业集群主要体现以下特征:一是分享性。即分享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因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就在创建了将小企业的灵活性与集群大网络的稳定性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高效性。产业集群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协作关系也日益密切,可以减少谈判成本、信息交换成本、技术交流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拓展性。产业集群一般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这就拓展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四是创新性。由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客观上成为多数企业的创新动力,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四)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作了深入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国外学者马库森依据集群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性质,将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集群、轮轴式集群、卫星平台式集群和政府导向型集群等。199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概括集群变化的技术性,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等。王缉慈以长三角的温州鞋业、宁波余姚模具、江苏通州家纺、浙江孚湖光机电等四个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应分为内生型集群、外生型产业集群、规划的集群等。还有学者将产业集群分为空间型和要素型两种类型。吴德进认为,产业集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是根据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集群、资本与一般技术相结合的产业集群。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可以分为“原生型”产业集群和“嵌入式”产业集群两大类。前者指区域内部资源、技术、市场等因素驱动而发展起来,后者指区域外部要素(如外商投资)驱动而形成。三是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诱致生成型、引导培育型、强制培育型。四是根据企业的产业关联方式,可以分为垂直关联型和水平关联型两种类型。五是根据集群依托的资源特色,可以分为大企业依托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依托型、政府依托型这三类集群。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不同分类,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比较与协同发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内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类型以及作用的研究,其中有许多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区域间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中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对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分析,而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尤其是对海峡两岸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却更少。因此,本文基于在ECFA下,如何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问题进行研究,这对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态势看,需要世界各国以及一国不同地区之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全球价值链轨道成为全球价值生产、分配的一个中心环节,实现区域资源的国际共享目标。同时,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需要一国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资源的自由流动,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根据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在合作双方共赢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战略目标。对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可行性分析,就是为了在ECFA框架下,正确选择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一)关于沪台两地区位优势分析沪台两地区位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和台湾区域,从长三角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长三角区域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通扬运河以南,浙江杭州湾以北,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被人们誉为“水乡泽国”。其范围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16个中心城市为依托,面积有近10万平方公里,有占全国10.4%的人口,超过2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苏浙沪区域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见表1:表1:苏浙沪2007年经济实力全国排位一览表二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大。长三角区域合作涵盖6000多平方公里。一个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已初步形成,被人称为“未出城又进城”。同时,长三角处于中国“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T字型结构的交汇点,是东部沿海经济带和中部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中心,也是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以沪宁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崇明越江隧道、沪宁高速铁路等为核心的一张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快速交通网络,把16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一个以现代港口、机场、地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等为重点建设的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使长三角区域进入了以交通快捷为主要特征的“同城化时代”,为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见图1:图1: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示意图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页。台湾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岛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加上澎湖列岛共64个岛屿。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从“以农业培养工业”着手,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工业,形成“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的策略工业”的发展模式,为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到2007年底,全岛总人口为2291.6万人,实现GDP达129339亿元(新台币),与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区域在内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2位。见表2:表2:台湾地区2007年经济实力竞争力排位一览表(二)关于沪台两地产业集群优势分析从长三角区域看,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就比较明显,见表3:表3:长三角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比较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由于长三角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潜力较大、创新产业较多,使得原来集聚与珠三角的台资企业(制造业为主)纷纷北迁至长三角区域,这种产业集群的迁移趋势正在加强。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了汽车、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等八大产业集群,尤其是在国际产业界日益重视开发大陆内销市场的契机下,长三角区域已开启了以笔记型电脑、液晶显示器和集成电路为主导的更高层次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升了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层次和地位,为沪台两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台湾区域看,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台湾区域产业集群分为岛内和岛外两大块,台湾岛内区域产业集群主要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领域。台商在中国内地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河北、天津、浙江等地,主要集聚区已初步形成台资企业网络。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广东东莞的台资制造业企业网络和苏州台资高科技企业网络,形成了产业集群网络,与全球保持着紧密联系。由于提升了产业集群优势,推进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经济发展,其中台湾新竹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提升了产业经济竞争力。见表4:表4:台湾地区20062007年产业经济竞争力比较表从表4中看出,2007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竞争力均处于上游区,处于全国第3位,表明在全国产业经济竞争力综合优势比较中居强势地位。特别是在产业升级方面领先于内地。如在晶片、电脑及周边设备、液晶显示器、IC模块等科技产业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台湾与内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有可能形成台湾的技术、内地的制造与市场这样的分工格局。在长三角经济区域,台湾已经设立了许多产业集群,如张家港南丰镇的“台湾省精密机械工业园区”、萧山的“台湾省机械工业城”和无锡的“锡山开发区”等,同时,还在苏州、昆山、吴江和上海形成了以IT产业综合配套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目前,台湾10大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中已有9家进驻了苏州昆山地区,带动形成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吸引了台湾上百家电脑下游零部件产业和上游光电产业企业纷至沓来。笔记本电脑的580多个零部件,除少数需要进口外,全部可以在昆山制造,符合跨国公司的全球部署理念和整体布局架构。这是区域内外产业集群优势作用的具体表现,是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相协同发展的主动力。(三)关于沪台两地产业集群互补优势分析从区域产业集群互补优势来看,区域产业集群的互补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有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为之服务,否则,区域产业集群互补优势就会被内耗掉。见图2:图2: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性资料来源:吴波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5051页。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种区域产业要素优势与区域发展环境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这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实行优势互补战略,而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都存在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互补优势来促进协同发展。从长三角区域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市场化发育程度最高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存在外资主导的产业集群根植性不强,有些不能形成产业链,难以带动本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产业集群“技术外溢”带来的负面性,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集群整体功能效应的发挥。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在与台湾区域产业集群合作中加以克服。因为,台湾区域产业集群中有许多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可以实现互补优势,提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从台湾区域看,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岛内劳动力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市场不大、工业区土地和厂房价格不断提高。以大台北工业区土地价格为例,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一年中,土地价格平均涨了六成,最高的涨了190%,严重地制约了岛内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沪台两地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之路,就有可能逐步实现区域生产资源的互补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新发展。从两岸经贸关系看,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腾飞,得益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从2003年以来,中国内地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台湾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2009年,仅对台湾专项采购一项,就高达140亿美元左右。台湾对内地的出口额为837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1.1%。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稳定灵活,市场潜力很大,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环境。三、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沪台两地产业集群各有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优势互补战略的实施,才能在ECFA下框架下选择好合作路径,从而促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一)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加强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环节的联动性从世界范围来看,区域产业集群都有兴衰过程,要使本地区产业集群长期保持比较优势,就必须站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上来分析问题,推进沪台两地价值链连接,实现产业集群优势互补。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货、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地区企业网络组织,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等。沪台两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模式,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某件商品生产被分解为诸多的生产加工环节,并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完成,便构成整个价值创造过程,随着不同环节生产附加值的不同,就形成图2所示的曲线。从这里还看出,沪台两地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两地联动一致,就会带来价值链的最佳效应。(二)基于外资驱动嵌入型视角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融合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外资进入中国区域从事经济活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中,都有相当份量来自于外商投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在长三角形成了医药制造业、金属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等产业集群,这里也包括有台商投资。在台湾区域也有部分外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外资驱动嵌入型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见图4。图3:沪台参与全球价值链模式图4:外资驱动嵌入型沪台两地产业集群发展阶段资料来源:涂文明:我国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延伸,改革,2008年,第4期,第54-59页。从图4这个曲线图可以看出,沪台两地外资驱动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这种动:,要在产品零部件组装、专业化加工环节等方面。二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大规模进入,与本土企业实行了专业分工,独立投资的现象比较突出,形成了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效应。三是中国近年来从盲目引资过渡到科学选资,提高了区域经济中产业集群发展质量。为了加强区域间外资驱动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融合性,沪台两地要按照ECFA要求,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经贸平台,为区域产业集群更好地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沪台两地在引进外资时,应坚持以本土产业为主导,以带动本地产业的升级和弥补本地产业缺陷为目标,建立一种全新的引资融合模式,主要包括本地产业与台资相关产业链相融合、与台资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与台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相融合、与台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相融合,从而更好地营造宽松和谐的经济合作环境,使沪台两地企业真正融入到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中,实现外来产业本地化,最终达到共创、共荣、共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三)基于政府主导型视角提高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有效性从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当府的指导和支持。为此,一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初,要重点培育新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市场、投资分析。产业集群形成后,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机会。二是政府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加强和引导区域内产业集群间、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网络联系,提供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内的公共服务,弥补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大力扶持和有效保障产业集群的巩固和发展。同时,要不断地拓展上下游产业,并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得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度不断提高。三是政府在区域内要创造条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克服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这是解决当前产业集群中的首要问题。有了资源共享平台,就可以降低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营销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信息成本等,使产业集群趋向科学发展、科学营销、科学管理,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四是政府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完善沪台两地的金融服务体系。即简化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放宽对集群式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并提供优惠贷款、担保及保险等优质服务;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金融支持的民间融资机构与银行贷款担保机构,建立高风险投资基金,为产业集群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用风险担保和信贷担保。五是政府要督促相关部门研究产业集群发展中可能带来外生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前者主要是由产业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导致的风险,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后者主要是指产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内生出来的风险,如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路径依赖风险等。这种产业集群风险现象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难以靠市场作用来挽救其生命,只有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才能防范上述风险的发生,才能促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四)基于ECFA框架下强化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的科学性为了促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应在ECFA框架下提高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地政协同发展的科学性。一是在合作的原则上,要根据ECFA框架的要求,把握其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求同存异、互信协商,以商为本、为民谋利,以法为据、创新制度,互利互惠、全面合作等四项原则。二是在合作的方式上,要通过加强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降低区域产业集群合作与发展成本,促进沪台两地统一大市场建设等。三是在合作的内容上,主要是构建好沪台两地区域大交通一体化机制、两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两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两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等。四是在合作的动机上,要认清区域产业集群合作是在不排斥地方利益诉求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来逐步消除现有体制性障碍,以制度科学化来引导、规范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从而促进两地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使区域产业集群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为此,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只有强化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科学性,才能实现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总之,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重要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在ECFA框架下,研究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对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注意事项

    本文(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